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大单元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大单元课时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13 08:15: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新课标】
内容要点: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知道满族入主中原。知道明朝政治的腐败与社会动荡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认知提示:明朝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是明朝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明朝灭亡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满清入主中原建立起中国历史第二个由少数民族统一的政权,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解读:明朝在历史上曾是一个强盛的国家,但万历年间开始逐渐走向了衰亡,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加派,导致民不聊生,最终李自成起义推翻了它276年的统治,与此同时,女真崛起,建立后金,后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改国号为清,最终在山海关打败李自成,清兵入关,开始了清朝三百年的统治。因此,本课的内容虽然比较简单,但在教材之中的地位却是举足轻重,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作用。有它才能构成完整的历史发展线索。
【教材分析】
本课《明朝的灭亡》上启明朝的统治,下承清朝的建立。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的内容: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满洲兴起和清兵人关。从时间上看,三部分内容反映了明朝中后期——明朝末年——明朝灭亡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层层深人。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是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满洲兴起和清兵人关后的清军大肆扫荡是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重要原因。
本课有两条线索:一是以明末农民起义为线索,介绍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口号及结果;二是以明亡清兴为线索,介绍了明朝灭亡的原因、过程和清朝的建立。学习这些内容,首先要宏观把握明末清初的历史,以及明朝、明末农民军与后金(或清朝)之间的复杂关系。学情分析本课所针对对象为初一学生,其心理特质是思维活跃、主动参与意识明显,在教学中应适当放手让学生参与教学环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对于初一学生而言,仍较为缺乏纵向的历史时间意识,知识储备较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本课内容与单元的联系、与前后文的联系,为学生架起时间框架,理清历史线索,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
【学情分析】
本课所针对对象为初一学生。从知识基础看,七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影视、书籍等途径对明朝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性的认知。
从方法运用看,七年级学生通过上学期的历史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素养,也懂得运用一些基本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材料的技巧,但在学习方法上仍较欠缺,需要教师指导。
从心理基础看,七年级学生对抽象的事物较难理解,对一些概念性的历史知识会产生为难情绪。
基于此学情,教师可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利用图片、视频材料等设置历史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
1、了解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分析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提出的“均田免赋”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思考和认识李自成农民起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等基本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2、研读史料,概括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识读《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了解农民起义的经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3、认识政治腐败导致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激化阶级矛盾,引发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历史的前进,理解民心得失与政权兴衰的内在关系。
【核心素养】
1.通过对明朝灭亡原因的正确分析,学生能够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一道理,从而涵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史观历史核心素养。(唯物史观)
2.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归纳梳理,学生能够充分理清明朝灭亡、李自成起义、满清兴起和清兵入关这几部分的时间先后关系,将历史发展带入时间空间之中,形成时空观念。(时空观念)
3.从文献、图片、表格等相关材料中提取有关信息,学生能分析出明朝灭亡的社会大背景,从而涵养“论从史出”这一史料实证历史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4.从文献、图片、表格等相关材料中提取有关信息,学生能分析出明朝灭亡的社会大背景,从而涵养“论从史出”这一史料实证历史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5.通过对明朝灭亡原因的正确分析,学生能从明朝灭亡中收获启示,认识到以民为本,廉洁政治的重要性,知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推动着历史不断前进。(家国情怀)
【重点难点】
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政策措施及其影响。
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的理解与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单元整合】
明朝:明朝:1644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崇祯皇帝煤山自缢。
英国: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4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西方开启近代化。
【播放视频】:《崇祯帝自缢与查理一世被处死》
教师:一场农民起义成就了大明王朝,有一场农民起义葬送了大明王朝。同期的东西方封建统治者遭遇了相同的命运,可是国运并不相同。为什么会走向差异?给我们什么启示?
【板书课题】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
二、新课讲授
目录:(大单元整合)
01、大厦将倾 危机愈深——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02、昙花一现 起义覆灭——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03、江山易主 另图新篇——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目标导学一:大厦将倾、危机愈深——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1.呈现《明朝皇帝世系图》——明朝皇帝历12世传16帝,共276年,提问:明朝皇帝前、后期各有什么特点?
生:前期以朱元璋为代表是创业者,明后期皇帝逐渐成为败家子:后期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2、【小组合作】(多媒体展示《明宪宗元宵行乐图》)阅读材料及教材相关史事,试着分析明朝中后期出现了哪些危机?
材料1:帝(明森宗)性机巧,好亲斧锯(xiu把漆涂在器物上)漆之事,积岁不倦。每引绳削墨时,忠贤辈辄奏事。帝厌之,谬曰:“朕已悉矣,汝辈好为之。”
材料2:至刘瑾(明正德年间官官),则焦芳、刘宇、张彩等为之心腹,我贼善类,征责贿赂,流毒几遍天下。
——赵翼《廿二史札记·明代宦官》
材料3:天启年间,一批以东林书院为核心的文人官员通过文笔弹劾“阉党”,在崇祯皇帝扳倒魏忠贤,东林党人上位,但这些人也并没有实质性的治国才能。正如陈辽先生在《东林党新论》中说“他们(东林党)可以在明主的统治下做出一些好事,但在昏君主宰政权时,除了攻击奸党外,再无其他能耐。”东林党等官员的崛起并没有改变明朝衰败的现实,其结党营私、贪腐成风、钩心斗角更是进一步加深了明朝的衰败。
提示: ①明代中后期,皇帝大多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②官员结党营私,宦官专权,统治黑暗。
3.教师:研读下列史料,反映了什么?
明神宗时期 南京一带有的富豪之家占地 7万顷
明熹宗时期 一次赐给瑞王、惠王、桂王田地每人以万计,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
明崇祯时期 云南沐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
富者动连阡陌,贫者地鲜立锥。饥寒切身,乱之生也,职此之由。
——《清明史料》
生: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官吏贪赃枉法,地主阶级疯狂兼并土地,使大量农民变成流民,流离失所。
4.教师:识读《流民图》,结合史料,说一说这一时期的社会问题是什么?
材:1:(明朝末年)旧征未完,新饷已催,额内难缓,额外复急。......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白骨青磷,夜夜常闻鬼哭。
—— 《豫变纪略》
材料2:崇祯元年(1628年)陕北旱灾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殆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
——《陕西通志》
生:《流民图》流民衣衫褴褛,神情憔悴;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赋税沉重,阶级矛盾尖锐;自然灾害,民不聊生。
(设计意图:呈现历史史料,学生结合教材、图片等,通过小组讨论,既能培养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和探究能力,也能通过对材料的研读,培养学生阅读并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同时,呈现明末流民图,形象生动,能更好让学生对明朝末年农民生活的艰辛形成直观感受。为难点明朝灭亡原因的理解和主题的升华打击基础。)
【阶段小结】:明代中后期的社会状况
5.【合作探究】:“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提示: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是因果关系,明朝中后期的政治腐败造成了社会动荡,人民生活流离失所,社会矛盾尖锐。
【教学过渡】:天灾+人祸,统治危机难解,农民忍无可忍,揭竿起义,反抗朝廷的统治。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军的主力军。
目标导学二、昙花一现、起义覆灭——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PPT展示图片:
1.介绍李自成的出生和成长到起义的经历:
(1).出生农亩、生活沉浮:李自成1606年(万历三十四年)八月出生在陕西米脂,原名鸿基,小字黄来儿,又字枣儿 。童年时曾被舍入寺庙当小和尚,也给地主牧羊。十几岁丧母,不久父亲又去世,少年时喜好枪马棍棒。
(2).初露头角、跌宕起伏:其父死后他去了驿站当负责照看马匹驿卒,后因丢失公文被裁撤,失业回家,并欠了债。年底,杀死债主艾诏,又杀了妻子。于是就同侄儿李过于1629年(崇祯二年)二月投军。不久凭借勇谋有力被提升为把总,却因克扣兵饷杀了顶头上司和当地县令,发动兵变。1630年加入“闯王”高迎翔的队伍。
(设计意图:详尽介绍李自成的崛起,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李自成,感受李自成从出生开始生活都异常艰辛,处于困境中求生存,为老师下面课程(明朝灭亡原因)的进行打下基础。与此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历史是惊人的相似”,他推翻的明朝,开国皇帝和他经历很相似。提升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时空观念,能将学过的知识和新学的知识做到串联,形成自己的知识网。)
2.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李自成起义的代表、口号、发展、政策、建立政权、推翻明朝。
(多媒体展示明末农民起义战争图)
(1)爆发原因:政治腐败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引发了农民起义。
(2)代表: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军的主力军。
(3)口号:“均田免赋”。
(4)发展:起义军英勇作战,纵横于河南、湖广等10余省。
(5)政策:针对明末土地高度集中,赋税十分沉重这两大问题,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他还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6)建立政权:1643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7)推翻明朝:1644年,李白成指挥百万大军进攻北京城,明朝崇祯皇帝自缢,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
3.【重点突破】为什么进入中原的李自成马上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怎样评价这一口号?
提示:中原地区土地集中于大地主手中,广大农民流离失所,“均田免赋”口号反映了广大农民希望得到土地和减免赋税,要求平等平均的迫切愿望,因此大大激发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进入中原之后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把对土地的要求作为一个口号明确提出来,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是第一次,标志着中国农民战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读材料,思考:广大民众为什么欢迎和拥护李自成的起义军?
材料:当时流行着这样的歌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生:①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平分土地,减免沉重的赋税)的口号,深得民心;
②军纪严明,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
③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④明末政治腐败,国家财政危机严重,朝廷赋税不断,阶级矛盾尖锐。政治腐败社会动荡。
师: 是故明之亡,亡于流贼,而其致亡之本,不在于贼也。而在于民心。
——《明史·流贼》
由此可见,广大民众欢迎和拥护李自成的起义军其根本在于得民心。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地图、史料等,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李自成起义的背景和迅速攻入北京城的原因,认识李自成农民起义是导致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5.【小组合作】李自成推翻了大明王朝,可李自成昙花一现,未能统一全国,最终起义覆灭,江山易主,这其中何解?请小组合作结合教材并联系材料分析。
材料1:(李自成)不贪财利,不好酒、色,生活简朴与其下共甘苦。很能礼贤下士,纳人善言。”
——《明史》
材料2:李自成下令:“敢有伤人及掠人财物妇女者杀无赦。”京城秩序尚好,店铺营业如常。“有二贼掠缎铺,立剐于棋盘街。民间大喜,安堵如故”
生:李自成攻克北京,农民军进入北京城仅42天,李自成面对残局匆忙称帝,一心关注登基大典,农民军很快腐败;追赃助饷,官绅人人自危。“均田免赋”具有一定空想性,农民阶级局限性,沉醉眼前的胜利,忽视了关外东北地区的大敌——后金,实行兵民合一、军政一体,出则为兵,入则为民的八旗制度,军队战斗力强。所以大顺政权终失民心,为满洲人所乘,遭受了失败。
目标导学三、江山易主、另图新篇——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1.【自主学习】根据地图阅读教材梳理满洲的兴起(时间、建立者、民族、都城、国号)。
提示:
(1)兴起地区: 东北地区
(2)兴起时间:1616年
(3)民族:女真(满族)
(4)杰出首领:努尔哈赤
(5)都城:后金在赫图阿拉;清在北京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梳理知识的能力,也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点的落实,增强课堂的有效性,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2.【合作探究一】为何能击垮明朝的李自成起义军却被清兵击败?
解析八旗制度:
教师讲述:八旗制度是清朝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建立八旗制度,把所属人员编为八个旗,将生产、行政、军事三种功能结合在一起,实行兵民合一、军政一体,旗人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具有旗籍的家族人员称为旗人。
相反,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从李自成本人开始都已腐化。
3.【合作探究二】畅所欲言:人们对于李自成的评价,一直以来都是两极分化。有人说,他推翻了明朝的统治,是一位伟大的英雄,也有人说,如果没有他,少数民族(满族)不会入主中原开始统治,他是民族罪人。你怎么看?
【教师补充】毛泽东主席曾多次提到李自成,告诫大家:我们既要学习他的优点,也要避免他的缺点。虽然明朝的灭亡,根源在于它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沉重的赋税所导致的社会动荡。但它确实是由李自成所推翻。同时,清兵的入关也是因他在山海关的战败直接导致。
当然,不论是明朝还是李自成的逆袭衰亡,我们都不难发现,一个国家要发展必须以民为本,注重民生,整顿吏治,严防贪腐……真正做到“人民至上,关爱百姓”。
(设计意图:两个合作探究,不仅拉近了学生之间的距离,也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的能力和探究能力,更能为主题的升华、家国情怀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视频播放和数字故事的使用,趣味性高,渲染力强,可以迅速让学生再次集中到课堂,也可以更有效地升华本课的主题,“人民至上,关爱百姓”,完成本课的爱国主义的家国情怀的培养。最后,课堂开篇以李自成评价褒贬不一为始,最终以李自成评价收尾,前后呼应,线索实现完整性,培养学生辩证评价历史人物的唯物史观。)
4.(多媒体出示图片),观看视频《努尔哈赤》,图中人物在满洲兴起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他们的主要历史功绩是什么?
【人物扫描】努尔哈赤:清朝的奠基者,后金开国皇帝,通满语和汉语,喜读《三国演义》。二十五岁时起兵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后金,割据辽东,建元天命。萨尔浒之役后,迁都沈阳。之后席卷辽东,攻下明朝在辽七十余城。1626年,兵败宁远城之役,后努尔哈赤又亲率大军,征蒙古喀尔喀,8月11日,努尔哈赤去世,葬于沈阳清福陵。清朝建立后,尊为清太祖。
皇太极:爱新觉罗·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第八子,在八大贝勒中排名第四,又被称为四贝勒。皇太极12岁丧母,20岁带兵打仗,35岁登极,在位17年,52岁去世,是清朝继努尔哈赤之后又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提示:
努尔哈赤:1616年,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
皇太极:1635年,改女真为满洲,改国号为清。
5.清统治者入主中原是必然的吗?谈谈看法。
提示:
是偶然。吴三桂为了自身利益而降清,清兵才得以入关。
是必然。明朝后期的腐朽不堪以及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的局限性都注定了他们的失败,满洲贵族的清政权正是蒸蒸日上,充满生机,不断发展。
6.结合所学探讨明朝灭亡的原因?
提示:1.根本原因:明代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
①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②皇室内部勾心斗角,纷争不已;
③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④后金的崛起,消耗了明朝的国力。
2.直接原因:陕西连年大旱,爆发农民起义,李自成队伍成为主力军,最终攻陷北京,推翻了明王朝。
7、【知识延伸】冲冠一怒为红颜
陈圆圆是明末名满天下的“秦淮八艳”之一,红颜薄命,先被国舅周奎所掠,献给了崇祯皇帝,岂料没有得到崇祯的宠幸,后被吴三桂纳为妾。三月初,崇祯诏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吴三桂亲率所部进京谒见新皇帝李自成,但途中听闻他的爱妾陈圆圆也被抢走了。相传吴三桂当时勃然大怒,厉声喊到:“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见人耶?”当即挥师第二次返回山海关,降而复叛,上演了一幕绝世的“冲冠一怒为红颜”。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地图、史料等,帮助学生理清吴三桂放清兵入关与明朝灭亡的时间先后关系,理解满清兴起是导致明朝灭亡的间接原因。)
三、课堂总结
明朝中后期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使阶级矛盾更尖锐化,最终引发了多地的农民起义,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摧毁了腐朽的大明王朝,建立了“大顺”政权。但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最终在明朝残余势力和清军的联合夹击下失败,清军顺利入关。
板书设计 【学生自主小结,展示结果】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知识不算成功,学生掌握方法才是最为重要的。要求学生自己总结,可以帮助对本课内容加以提炼梳理,完全内化为自己的储备信息,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样,既落实了知识点,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能力。)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再现明末农民起义和明亡清兴历史发展过程,通过视频、史料等创设历史情境,小组合作探究明末农民起义及覆灭原因,知道农民战争对于封建秩序冲击与破坏,推动历史进步的作用,认识政权兴衰与民心得失关系。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提出的“均田免赋”具有一定空想性,这一知识点未做深入分析以显农民阶级局限性,有待进一步改进完善。
四、课堂检测
1.1644年2月,李自成率起义军进攻北京,3月29日攻入北京。明思宗朱由检自缢于煤山, 明朝宣告灭亡。下列与明朝灭亡相关的是( )
①大规模农民起义 ②土地兼并严重 ③朝廷征派苛捐杂税 ④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末年,土地兼并严重,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加上对后金常年用兵,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农民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当时陕西北部一带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饥民遍野,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灾难深重的广大农民再也无法忍受下去,纷纷发动起义,反抗朝廷的统治。因此,①②③均与明朝灭亡有直接关系,B项正确;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发生在明朝灭亡之后,因此,含有④的选项错误,排除AC项;①②③均与明朝灭亡有直接关系,因此,排除D项。故选B项。
2.“盼星星,盼月亮,盼着闯王出主张”“金江山,银江山,闯王江山不纳捐”。这是明朝末年民间流传的歌谣,从这首民谣中得出的信息是( )
A.人民歌颂的“闯王”是黄巢 B.人民对农民军政策热烈拥护
C.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 D.严明的军纪得到人民的拥护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盼着闯王出主张”“闯王江山不纳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内容反映的是李自成领导的明末农民起义,受到人民的热烈拥护,B项正确;人民歌颂的“闯王”是李自成,黄巢是唐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排除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排除C项;严明的军纪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3.农民起义是专制朝廷和民间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是中国封建社会形态变革的直接动力。明末农民起义的领导者是( )
A.黄巢 B.李自成 C.努尔哈赤 D.皇太极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李自成是明朝末年著名的起义军领袖,他率领起义军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C项正确;黄巢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黄巢起义的领袖,排除A项;努尔哈赤是清朝的主要奠基者,后金开国之君,排除C项;皇太极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儿子,清朝皇帝之一,排除D项。故选B项。
4.明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所有统一国家中最为强大的,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然而,种种社会矛盾,使它逐步走向覆亡。标志着明帝国灭亡的历史事件是( )
A.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B.李自成指挥百万大军占领北京城
C.努尔哈赤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 D.皇太极指挥清军入关入主中原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故明朝灭亡的标志是李自成率百万农民军攻陷北京城,B项正确;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此时起义军尚未占领北京城,明朝政权尚在,排除A项;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国号大金,此时明朝政权尚在,排除C项;明朝灭亡以后,正当李自成力图推进全国统一的时候,驻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排除D项。故选B项。
5.17世纪中期的中国,硝烟弥漫,出现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战乱和动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仍催逼赋税,榨取农民。白水饥民王二聚集了数百农民进行斗争,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
材料二:1640年,李自成率军进入河南,吸纳了一些失意的知识分子,如牛金星、宋献策、李岩等先后投奔起义军,他们为李自成出谋划策,制定和推行一系列很有见识的政策,如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材料三:“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材料四:在这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北京城里自杀了一个皇帝,逃跑了一个皇帝,又从关外杀进来一个皇帝。
(1)依据材料一,说说明末农民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说一说“均田免赋”是什么意思。材料二和材料三有什么关系?
(3)材料四中“自杀的皇帝”是谁,他的死宣告了什么?“逃跑的皇帝”是谁,他的结局如何?
(4)“从关外杀进来的皇帝”是谁?他是哪一民族的首领?
【答案】(1)陕西大旱,官府仍催逼赋税,榨取农民。
(2)“均田免赋”就是要平均分配土地,免除赋税。因为有了材料二中提出的“均田免赋”口号,所以才有了材料三中百姓热情欢迎李自成起义军,二者是因果关系。
(3)“自杀的皇帝”是指明朝崇祯皇帝;他的死宣告了明朝的灭亡。“逃跑的皇帝”是指李自成;他领导的起义失败。
(4)“从关外杀进来的皇帝”是指清朝顺治皇帝;女真族。
【解析】(1)
据材料“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仍催逼赋税,榨取农民”可知,材料反映农民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陕西大旱,官府仍催逼赋税,榨取农民。
(2)意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均田免赋”就是要平均分配土地,免除赋税。
关系:据所学可知,材料二中提出的“均田免赋”口号反映了人民的要求,因此出现了材料三中百姓热情欢迎李自成起义军,二者是因果关系。
(3)“自杀的皇帝”;据所学可知,“自杀的皇帝”是是指明朝崇祯皇帝。
宣告:据所学可知,崇祯皇帝自杀后,宣告了明朝的灭亡。
“逃跑的皇帝”:据所学可知,“逃跑的皇帝”是指李自成。
结局:据所学可知,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以失败而告终。
(4)“从关外杀进来的皇帝”:据所学可知,“从关外杀进来的皇帝”是指清军入关,当时的皇帝是清朝顺治皇帝。
民族:据所学可知,清朝顺治皇帝是女真族的首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