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生命的轨迹不是重蹈覆辙
作文回顾
“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人们从美食中感受人文情怀的温度,领略中华文化的厚重。在我国,食育文化源远流长,既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等与二十四节气相应的饮食风俗,又有“孔融让梨”等做人应该懂得礼让的经典故事,还有“饮食贵有节,做事贵有恒”的人生智慧……有人认为食育既是回归生活的教育,也是一种回归教育的生活。
对于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审题———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命题者选择“食育”作为关键词,罗列了考生熟知的素材:根据“二十四节气”形成的饮食习惯,“孔融让梨”的典故,“饮食贵有节,做事贵有恒”的俗语,引导考生感悟和思考“食”和“育”的关系,看似是单概念,实则为双概念。
2.典型任务的限制。“对于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是题目的典型任务,这一典型任务要求考生基于材料内容展开分析和联想,不能忽视材料强调的“食育”和传统文化、生活、教育的关系而另起炉灶。
3.价值判断的限制。本作文题需要考生读懂“食育”的内涵,命题者选择“食育”作为材料关键词,与常见关键词“美育”“德育”有异曲同工之处,考生在解答本题时,需要围绕“食育”这一关键词,展现“食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提出相应措施。
审题———开放性
1.立意角度自由。考生可将食育与传统文化结合,立意为食育是中华文化的一面镜子,可用“二十四节气”体现的饮食风俗、孔融让梨体现的礼让文化作为事例,结合材料,阐释食育是如何体现传统文化的;考生也可将立意确定为在食育中体会人文温度,阐释食育中体现的价值品格、人生哲理;也可以综合来写……考生可以选择的立意层面非常多,因此立意角度是自由的。
2.联想是开放的。因为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食”,对于“食”并不陌生,因此考生可以通过联想关于食育的谚语、典故等,将这部分素材运用到作文中,同时可将食育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将食育与“教育回归”相结合,可选择的话题多样,联想和思考也是开放的。
3.文体是开放的。考生可以重写感悟,写成记叙文或散文,感性述说自己对食欲的认识;也可以理性思考,写成议论文,以探讨食育中蕴含的生活和教育哲理。
解题
本题旨在培养考生的文化认同意识,引导考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
本题由“食”与文化的关系引入“食育”这一概念,考生在审题立意时,需要把握“食”和“育”的内在关联,而“育”在材料中又与人文关怀、传统文化相联系。
考生在审题时可以借助“美育”“德育”等关键词帮助理解“食育”这一概念。
在行文时,考生可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为行文架构解读“食育”,体现对材料的思考。本题整体难度不大。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在食育中体会人文温度。
2.一碗一筷诠中华。
3.食育既是回归生活的教育,也是一种回归教育的生活。
4.食育是中华文化的一面镜子。
……
偏题立意:
1.民以食为天。(偏离材料核心词)
2.莫让营养过剩毁掉孩子。(偏离材料核心词)
3.弘扬传统文化。(写作范围过大)
……
范文:《在食育中体会人文温度》
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历程中,食物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既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粮食,也是民族的精神象征。食育是一种回归生活的教育,我愿在食育中体会人文温度,在食育中感悟中华文化的美妙。
食物孕育了智慧。“食不言,寝不语”出自《论语·乡党》,意思是在吃饭的时候要认真吃饭,不要随意讲话发出声音,睡觉的时候就要安安静静地睡觉,不要发出声音吵醒别人。这句话是孔子个人道德修养的具体表现,也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食不言,寝不语”不仅仅是礼仪的表现,还符合养生的要求,通过享用食物,我们创立一套餐桌礼仪,在饭桌前也能学习“礼”,食物孕育着人生的智慧,启示我们更好地成长和生活。
食物传递了关怀。食物传递了爱和关怀。那是同学间的分享:“给你,咋俩一起吃呗。”那是妈妈的叮嘱:“长身体,多吃点。”那是妻子对丈夫的体贴:“我煮了你爱吃的食物。”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民以食为天”,透过食物,我们回忆起友人、亲人、伴侣,哪怕我们在异国他乡,也能透过食物辨别出骨子里的故乡魂,食物的味道是友情的味道,是妈妈的味道,是家的味道。
回忆会消退,岁月会消失,唯独味道长存。食物传递关怀,那是潜藏在食物背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食物映射了时代。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从茹毛饮血到用心烹调,食物见证着时代迈进的步伐,养育着这片土地上的儿女。吃不饱穿不暖的时代已然结束,杂交水稻的出现,让中国人吃上了一口热饭,这是发展的成果,也是开拓的成果。然而,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端上餐桌的食物开始变得多种多样,但是浪费现象也随之出现。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约为3500万吨,这个数字接近中国粮食总量的6%。因此,我们应该积极践行“光盘行动”,拒绝粮食浪费。食物映射时代,它是大时代的一个小小缩影,却能让我们更好地审视自身,改正陋习。
食育既是回归生活的教育,也是一种回归教育的生活。在食物中,我们学习智慧,感受关怀,推动时代发展,这对于我们将是生动的一课。
2020年高考浙江卷语文下水作文
《点一盏灯,在脸上》(江山五中 毛丽福)
【文题回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
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点一盏灯,在脸上
白帝城前,晨曦初升,一位中年白衣驻立城头,眺望长江,微抚须髯,回首过往,轻吟:“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一叶轻舟,划过万重峡山,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神采奕奕的太白仙人,然而,李白放飞的轻舟其实并不超逸,它载着诗人的天性、自由的渴望,却载不动一代天才长安碎梦、人生错位的悲情。
加缪说过,“是在严寒深处,我感受到内心不灭的盛夏。”生活本来琐碎,有得失,有欢喜,有忧伤;生活自有错落,有梦想丰满,有现实骨感。在这落差错位之时,我们要学会改变自己的态度,试着去喜欢,就像一面镜子。你面目可憎,生活便不会开朗无暇;你微笑以对,生活就变得和蔼可亲。所以,当我们责怪这个世界太黑暗的时候,不妨在自己的脸上点起一盏灯,我们会发现,一下子,整个世界就都变得光明了。
“在脸上点一盏灯”,岁月年轮才不会遗憾。李斯,蔡国小吏时观仓鼠与厕鼠,感叹有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于是,面对自己的人生坐标,他拜得齐国荀子为师,学帝王之术,寻得秦国雄主为君,成伟霸之业,居千古名相。他智力横绝于世,荣华加身于识,后半生却因利欲熏心,在落差与错位中迷失理智,与赵高狼狈为奸,假传遗诏,终得身死族灭,悔恨蹉跎。面对命运的落差,李斯以权力的贪婪、苟且的相位和唯诺的处事,告诉世人,底线缺失与初心遗忘的年轮终会有遗憾。
“在脸上点一盏灯”,浮华青春才不会严寒。前几天,一段14岁断臂少年打篮球的视频引起全网沸腾,这个叫张家诚的少年,5岁时因为一场意外失去了自己的一只胳膊,但他并没有因此自暴自弃,而是勇敢地面对生活的错位,他坚信“要么努力,要么放弃”,用追风篮球少年的方式,在脸上点一盏灯。面对命运的落差,张家诚以自信的笑容,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灵魂,告诉世人,身体残缺的青春不会有严寒。
苦逢终身瘫痪,青年的史铁生在地坛思索,直面烦恼,认清孤独,活成了中国的“救赎之神”;难遇“乌台诗案“,中年的苏东坡在黄州泛舟,举樽相嘱,邀约清风,活成了中国文化“最有趣的灵魂”。在生命史海中,我们需要红艳的浮标做南北,需要长明的塔灯辨东西。如此,未来期望与过往预期才不会迷失。2020庚子年华,生活有了“暂停键”,求学多了“线上学”,我们不妨牢记自己的人生坐标, “在脸上点一盏灯“,即使我们与家庭、社会之间存在巨大落差,这些都无碍我们昂首阔步直面生活。
当今时代,社会的转型造就了浮躁的气息,随着网络和智能手机的延伸,这种气息愈加恣意和扩散。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悟言一室需要取诸怀抱,我们方不会迷失自我;放浪形骸需要因寄所托,我们才会有初心永驻。那么,就在脸上,点一盏灯吧,学会慢慢从中清醒过来,看清自己,看清他人,如此,生活才更加稳健,生命才懂得尊重和学习。
【2020.7.8 江山14:00】
明晃晃的太阳底下,到底能不能看到新事?
——2020年浙江9+1联盟期中考试作文解析
【真题展示】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近日,有一句话在网上热传: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
对于热传的这句话,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结合自己的阅读和生活,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思路领航】
这是一个让很多学生感觉无所依凭的题目,因为题中有很多宏大的词汇。
“人类”是个大词,涵盖了不同的时空的种族;
“历史”也是个大词,囊括了有史以来人类值得记录的事件,以及对此的记忆、发现、收集、评价;
“教训”仍然是个大词,狭义指从错误、挫折中得到的经验,广义指人类从历史中获得的启示。
“教训”一词,范畴难以划分,性质难以定义,标准更难以统一。
总之,人类到底有没有“从历史中学到教训”,言人人殊。既难以表述,也难以评价,而这,又恰好是此题魅力的之所在。建议不必纠缠大而化之的概念,采用宏大叙事,毕竟,空间如此广阔且时间如此漫长的话题,中学生的笔力将有所不逮。
谨慎地立论,合理地论述,方为正解。
立意一,网上热传的名句,着眼于对人类骄横狂妄的批评。意在提醒我们谦逊一点,平和一点,对自然、人民保持敬畏之心,切勿重蹈前人灭亡的覆辙。
立意二,此言重在提醒我们要常常反思,与时俱进,获得新知。缘于天性的弱点,人类很容易犯经验主义的错误,而历史往往不是简单重复,我们不可能两次跨入同一条河流,所以,请不要抱残守缺,刻舟求剑。
立意三,批判这句网络名言,因为人贵有自知之明。且看今日的文明与昌盛,正是人类一点一点记取教训的结果。不提风格多元的文化领域,只从实际生活中普遍使用的交通规则看,就是不断总结、以血写就的金科玉律。对人类的纠错,理当充满信心。
上述三大立意,不管是痛心疾首的警告,还是温文尔雅的提醒,又或者是义正辞严批驳,无论哪一种,若能据理力争,自圆其说,都可以成立。
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
【瑕疵一览】
高中生,从记叙成为论述,转变的不仅仅是文体,高中作文既要有对人生、世界的正确认知,也需要有基本的推理、分析、判断、表述,还需要有一定的论辩技巧。此次作文,暴露出来的问题不少,概述如下。
一、审题不清,聚焦不准
从“历史”“教训”进入议论,略一过度,就用自己熟悉的词汇,替换了作文的关键词,这实际上是转换了话题,是一种变相的宿构。
请看下列学生作文的原标题:
把握现实
活在当下
感谢时代
须做有心人
处变不惊,泰然相对
保护环境,不让悲剧重演
这些题目,或大而无当,或小而有偏,一望可知,是偷换了概念,脱离了主旨。我们都知道,写作中某些“大题”,的确是可以“小作”的:也就是说,比较宏大的主题,有时可以借助某些典型的个例体现;但是,这仍然不应该出现整篇作文中心的转移,更不能如此粗暴的直接更换主题。要提醒学生注意,时时回到材料,常常扣题点题。
【瑕疵一览】
二、三观不正,立意不妥
议论文的观点应该有真知灼见,能给予读者思考与启发。可是,有同学论点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然后,甲乙丙丁、唐宋明清地罗列个案,证明封建王朝不吸取教训,于是全都灭亡。这里的问题是,我们希望学生得到警醒与告诫,如果只是得出“人类愚昧,从不改变” 的结论而一筹莫展,试问,此题仅仅要证明这一点有何意义?再问,拥有一个绝对虚无的历史价值观,考生是不是一个心智健全的人?
另外,关于当下疫情问题,作为一个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回避似乎欠妥,多写则容易失度,最好能够准确而又理性的使用可靠的材料。但是,因时间仓促、来源复杂,如果纯粹从报刊杂志上大量照搬照抄,很多信息尚未经过科学鉴定、理性甄别,难免泥沙俱下真伪难辨。乍一看,花团锦簇,雄辩有力;细一想,前后矛盾,漏洞百出。考场作文不是政论、公文,仅有政治正确是不够的。考场作文的赋分,遵从的是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语文的核心素养,是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础,故而文中应该体现鲜明的学科特点,这才是我们的教与学原点。
【瑕疵一览】
三、论述不对,逻辑不通
论述文需要说理,如果道理比较深奥,可以分层议论,例如按照“历史教训是什么?为什么要吸取教训?我们如何吸取教训?”的顺序来写。★★★
如果道理比较庞杂,可以设立分论点展开分析。总起立论,分点佐证,步步为营,层层推进。既简明扼要,又互为映证,且合乎逻辑,这个分点论证颇显功力。
可是,有不少学生分点极其散乱,不考虑内在关联。比如习作《以史为鉴,创辉煌未来》的三个分论点是:“放下屠刀,以史为鉴;放下舒心,以史为鉴;放下自由,以史为鉴”。
此处“屠刀、舒心、自由”是按照什么标准而分的?三者有没有递进关系或因果关系?其内在逻辑组合是怎么形成的?
【瑕疵一览】
四、书写不好,得分不高
干净整洁的卷面,是所有考试的入门要求。清晰端正的书写,清爽漂亮的卷面,是让人亲近喜爱作文的首要条件,卷面失范是一个不容轻忽的大问题。
近年,电脑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很多同学缺少传统的书写训练,导致严重失分。不理想的情况比较复杂,细分有:
1.字差。字太难看了!让人厌憎到无法卒读,一差毁所有!
2.随意。涂改,大段涂改,标题涂改,差不多就是直接呼唤扣分!
3.粗心。错别字,段落加塞,段落位置调换,随性散漫,对文字与读者毫无敬意!
高考阅卷老师曝光网上阅卷内幕,
看字迹好坏在评卷时差距有多大!
一、必须在答题区域内作答
插曲
高考阅卷老师曝光网上阅卷内幕,
看字迹好坏在评卷时差距有多大!
二、书写必须工整,第一印象好能加分
高考阅卷老师曝光网上阅卷内幕,
看字迹好坏在评卷时差距有多大!
三、只盯着答对的部分
高考阅卷老师曝光网上阅卷内幕,
看字迹好坏在评卷时差距有多大!
四、老师们喜欢条理分明的卷子
【习作选登】
以历史为鉴,写现代篇章
居于当下,“互联网+”“5G技术”“A I机器人”应运而生,科技在以难以想像的速度飞速发展,但这只不过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颗颗璀璨明星,更壮丽的历史画卷,正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司马迁撰写的《史记》,被历代君主所借鉴,以此作为治理好一个国家的基础。秦始皇嬴政滥用徭役,压迫人民,最终导致秦朝的覆灭;汉朝吸取秦朝教训,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恢复了社会生产;元朝的行省制度,较好地处理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此为例,沿用至今。孔孟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儒家思想,在现今仍发挥着巨大作用。
【习作选登】
的确,将历史作为镜子,作为衡量现实世界是否长治久安的标杆尺度,才能折射出社会发展的亮点与不足。吸取历史教训,弥补现代瑕疵。中国在清朝自称“天朝上邦”,从而“闭关锁国”,终为列强所欺凌。现如今,实行改革开放,设立经济特区,发展沿海城市,为建设现代化强国而创新。
诚然,罗曼罗兰说过:“我们所听到的是一个观点,而不是事实;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视角,而不是真相。”随着历史的变迁,生活正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因此,照搬历史,无疑是非常不明智的行为。
有人说:“人类在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在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此言如黄钟大吕,足以警世!2003年的“非典”,2020年的“新冠”,病毒猖狂,生灵涂炭,给人类历史以极大的破坏。然而,与“非典”大相径庭的是,“新冠”的防控之难又上升了一个新高度。而在中国积极抗疫的时候,欧美等其他各地的政治家有没有以此为鉴以史为鉴?这只要看看各国的疫情,就可以得出明确的答案。
【习作选登】
然而,总有些政客想统一世界,挑起战争,在中国奋起抗疫、国泰民安的时候,一些地区硝烟四起,哀鸿遍野。历史上诸多的是非曲直,我们应该明辨借鉴,而不是盲目的效仿。我们应结合自身的情况,辩证地看待历史。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心存敬畏,善始善终。千万不要眼高于顶,妄自尊大,或仅仅着眼当下,无视历史教训。
历史是一面镜子,容纳过去,连接未来。对历史长河中一些人、物、事,都应合理评价,谨慎取舍。以历史为鉴,写现代篇章。
【教师点评】
此文有三点优秀:
基本没有“人类有史以来如何如何”的吹牛表述。优秀一也。
文分7段,每段内容相对集中、合理,结构上显得宽松且从容。优秀二也。
全文始于“科技”成就,继之以“中国历史朝代”的“惠民政策”,写到了“新冠肺炎”,批评了某些政客;选材点面结合,评价理性中肯。优秀三也。
另有一点建议:推理、判断的表述要干净。一些似是而非的内容,干脆回避不讲;语言形式应该追求简洁明了,一句一个意思更好。
【卒章余响】
记得一句振聋发聩的格言:“太阳底下没有新事!”大约是慈祥的哲人,为人类周而复始的悲剧命运发出的深重叹息。
今天,这个深沉、凝重的话题,近于令人震撼的灵魂拷问,相信也会引起敏感多情的思想者的强烈共鸣。聪明的人类,纵使你发育了极高的智力,纵使你获得了极强的能力,纵使你生产了极丰富的物质,可为什么始终不能摆脱贪婪、骄横、狂妄的人性弱点?走不出歧视、仇恨、残忍的心理阴影?
不知道今天的年轻人能不能以“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理性、温柔、郑重地交上满分的答卷,我的学生的试卷上有一个闪光的作文标题——
《生命的轨迹不是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