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评说“评说”
——写一篇史论短评
磅礴的气势!
严密的论证?
论证意义非常,首先因为它是确定哪些观点较为优越的一种方式。……一旦得出有充分合理依据的结论,我们会用论证来阐明、辩护。你说服其他人的办法就是:把说服你自己的理由和证据拿出来。持有与众不同的观点并不是错误。错误在于,除此之外你什么都没有。
——安东尼·韦斯顿
前318年,五国共击秦,不胜而还
前317年,秦与韩赵魏战,斩首八万
前298年,齐韩魏共击秦于函谷
前296年,齐韩魏共击秦,秦与韩武遂
前293年,韩魏战秦于伊阙,白起斩首二十四万
前284年,秦与韩魏燕赵共击齐,破之
前256年,韩魏楚救赵新中,秦兵罢
前255年,秦灭周
前247年,魏无忌(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河外
前241年,五国共击秦,拔魏朝哥
(摘自《史记·六国年表》)
事例的罗列!
具体的分析?
对于一个看法的支持性证据越多,这个看法就越接近“事实”。
(尼尔·布朗)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观点句)
两种翻译:
1.(秦)不施行仁义,因而攻和守的形势不同了啊。
2.攻和守的形势不同了,但是(秦)不施行仁义啊。
“攻守之势异也”的支持性证据
然秦以区区之地,
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观点句)
两种翻译:
1.(秦)不施行仁义,因而攻和守的形势不同了啊。
2.攻和守的形势不同了,但是(秦)不施行仁义啊。
什么是仁义?
为什么要施行仁义?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
褚先生曰:地形险阻,所以为固也;兵革刑法,所以为治也。犹未足恃也。夫先王以仁义为本,而以固塞文法为枝叶,岂不然哉!吾闻贾生之称曰:……
(《史记·陈涉世家》)
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过秦论
大秦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仁义不施。……而……,破灭之道也。或曰:……?曰:……。故曰:弊在仁义不施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
历史局限性?
现实针对性?
————————————
①……过秦,意思是斥责秦的过失。
吕思勉观点
1.激进改革触动贵族利益,进而牵扯到平民百姓。
2.统一度量衡,统一汉字引起社会动荡。
3.尽废封建引起王室衰微,军功爵制不给人民上升空间。
4.强迫人口迁徙造成强干弱枝局面,使六国暴动秦国无强兵驻守迅速溃败。
5.商鞅变法为战时之法,不适合大一统时代。
写作目的:
针对西汉初年民生凋敝的社会实际,劝诫汉朝统治者汲取前朝教训,与民休息,提倡仁政。
如果我们来写一篇独立、完整的议论文……
课后作业
查阅相关资料,结合本课所学,写一篇短评,对《五代史伶官传序》的论证过程提出质疑或进行辩驳。
唐庄宗勇而善战,与梁人夹河相攻,十战九胜,涉河取郓①,不十日而克梁,威震诸国。五代用兵,未有神速若此者也。然其克敌之后,幸一日之安,沉湎声色之虞②,宦官、伶人交乱其政,府库之积罄③于耳目之奉,民怨兵怒,国有土崩之势而不知也。一时功臣,皆武夫倔起④,未有识安危之几⑤者。……向使西师不出,蜀虽未下,而京师有重兵,崇韬⑥不死,河朔⑦叛臣心有所畏,不敢妄动,则庄宗不亡。(苏辙《历代论》)
①郓yùn,地名,今属山东省。②虞,同“娱”,安乐。③罄,尽。④倔起,兴起。⑤几,前兆、预兆。⑥崇韬,即郭崇韬,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宰相、名将。后遭宦官李从袭、向延嗣、马彦珪和神闵敬皇后刘氏构陷,在成都被铁楇打死。⑦河朔,地区名,古代泛指黄河以北的地区。
庄宗以雄图①而起河、汾②,以力战而平汴、洛,家仇既雪,国祚③中兴,虽少康之嗣夏配天④,光武之膺图受命⑤,亦无以加也。然得之孔劳⑥,失之何速?岂不以骄于骤胜,逸于居安,忘栉沐⑦之艰难,徇色禽之荒乐。外则伶人乱政,内则牝鸡司晨⑧。靳吝货财,激六师之愤怨;征搜舆赋⑨,竭万姓之脂膏。大臣无罪以获诛,众口吞声而避祸。夫有一于此,未或不亡。矧⑩咸有之,不亡何待!(薛居正《旧五代史》)
①雄图,远大抱负。②河、汾,今山西一带。③国祚,国运。④少康之嗣夏配天:少康,夏朝君王。寒浞(zhuó)篡位,少康恢复了夏王朝统治。⑤光武之膺图受命:光武,东汉光武帝刘秀。消灭王莽,恢复了汉朝统治。⑥孔劳,非常辛苦。⑦栉沐,栉风沐雨,形容经常在外奔波劳碌。⑧牝鸡司晨,母鸡报晓,这里指唐庄宗皇后刘氏玩弄权柄。⑨舆赋,赋税。⑩矧(shěn),况且。
根据
保证
支撑
观点正确
论据(根据)正确
论据(根据)能支撑、保证观点
具体分析
观点
限定
辩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