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时跟踪练
一、单选题
1.孟子倡导“养浩然之气”,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的标准。这表明孟子
A.发展了“仁”的思想 B.系统阐发了儒学思想
C.重视教化和道德构建 D.认同社会等级差异观念
2.晋文公即位之初就下令“通商宽农 懋穑劝分”;卫文公制定了“务财训农 通商惠工”等政策;齐桓公主持的葵丘之盟也有保护客商,不阻碍粮食流通的内容。材料表明( )
A.各国统治者放弃抑商政策 B.商人的政治地位普遍提高
C.诸侯国较为重视商业活动 D.重商政策有利于兼并战争
3.战国时期,墨家提出“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选择天下贤王者,立以为天子”;法家则主张“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剪除私门势力,选拔法术之士”。由此说明他们的思想主张( )
A.推动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B.倾向于打破原有社会秩序
C.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形成 D.使人才选拔机制日益完善
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下列各项中,属于韩非子思想主张的是
A.“仁”“礼”
B.“兼爱”“非攻”
C.“法、术、势”
D.“无为而治”“逍遥”
5.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效果最为显著的一场变法运动。以下选项中,最有利于秦国加强中央集权的是
A.奖励耕织 B.奖励军功 C.废井田制 D.推行县制
6.有学者指出,秦始皇相信“五行终始说”,周王朝主火,崇红色;秦始皇信奉水克火,崇水、崇黑,所以,秦始皇穿黑袍才符合基本史实。这种说法源自于( )
A.春秋思想家的理论 B.战国思想家的学说
C.封建主流意识形态 D.朝廷三教并行政策
7.春秋战国时期,目睹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逐步丧失的诸侯国君,深切地意识到战争中新增长的土地继续授予卿大夫的后果,一种新的政治制度在此时逐渐萌生。这一政治制度( )
A.意味着分封制彻底消失 B.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C.根源于兼并战争的发展 D.标志着官僚政治最终取代了贵族政治
8.如表中的言论反映出当时( )
人物 主张
老子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孔子 “苛政猛于虎”
墨子 “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韩非子 “上无道揆,下无法守”
A.各家思想相互攻讦 B.思想主张体现统治者的需求
C.思想主张趋于统一 D.思想主张富于社会批判精神
9.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著名学府。这里的师生大多是战国名士,他们在学宫内“不治而议论”。他们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毫无奴颜媚骨,绝不迎合齐王的喜恶而发表投机性的言论。据此可知,稷下学宫的学者
A.显示出知识分子独立的人格 B.创造出了出色教育的典范
C.促成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D.践行了道家“无为”的思想
10.《荀子 富国篇》记载:“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氾胜之书》倡导“教民种,负水浇稼”;农谚“小籽作物靠精耕,粗糙悬虚无收成”。这些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重视
A.精选良种 B.精耕细作 C.耕织结合 D.兴修水利
1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战争频繁
B.诸侯争霸
C.王室衰微
D.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12.下图是先秦不同时期文献记载的大禹治水区域范围变化情况。据图可知,先秦时期( )
A.大禹治水的传说不断丰富 B.华夏文明的影响不断扩大
C.国家统一的趋势已经出现 D.儒墨两家的思想趋于融合
13.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管仲主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民是农则田垦,田恳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市也者,劝(意指“推动生产”)也;劝者,所以(本业)起”等。这表明管仲
A.劝告统治者要重视百姓道德教化 B.极力提倡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主张依赖市场经济调节资源配置 D.重视经济发展对国家的作用
14.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说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在并立中争鸣,推动了我国思想文化的大发展。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孔子提倡“仁政” B.老子提出“相生相胜”
C.荀子主张隆礼重法 D.邹衍提出“道法自然”
15.西周以前,图书属于国家秘藏,由史官掌管。春秋开始,各诸侯国拥有自己的藏书所,士阶层也已经能够读到官方藏书。进入战国时期,图书流通的速度大大加快,士阶层中私人藏书逐步增加。这一变化
A.表明私人讲学日益普遍 B.具体反映了百家争鸣的状况
C.实现诸侯富国强兵要求 D.有利于文化传播与学术繁荣
16.商鞅变法获得成功的原因除了有秦孝公的坚定支持、果断决策外,其本人顺应历史潮流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也起了关键作用。以下最能体现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和创新精神的是( )
A.推行郡县制度 B.确立土地私有制 C.实行什伍连坐 D.限制贵族特权
二、材料分析题
17.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材料二:因卫鞅本为卫国公族之后,故又称公孙鞅。后被秦孝公封于商(今陕西商洛),后人称之为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孝公死后,受到贵族诬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车裂而死(即五马分尸)。
——《史记商君列传》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1)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的问题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请指出其主要措施。
(3)用材料二中的一句原话来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4)分析导致商鞅“车裂而死”的原因是什么?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铁农具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这样就使原有的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阻碍,于是土地渐由奴隶主所有转变为地主所有,耕作渐由集体转变为分散的小农经营。(生产者)逐渐获得农业经营上的自由,生产多寡至少部分地直接关系到自己的利益,因而想办法来增加生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走精耕细作的道路。
材料二 从西汉中期耦犁推广以来,我们看到农业工具不是继续向大型、高效发展,而是逐渐被改造得更加适合小农经济的需要。耕犁从"二牛三人"到二人二牛,到一牛一人,最后,比较轻便灵巧的曲辕犁得到普及,农业工具的这种发展,促使唐宋以后小农经济重新得到了加强。而我国精耕细作农业也进一步向多劳集约、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方向发展。
——韩昊《人口膨胀与精耕农业原因初探》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影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孟子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当作“大丈夫”的标准,说明他重视伦理道德的作用,即重视教化和道德的构建,故选C;材料体现了孟子对教化和道德的重视,并不是对“仁”的发展和认同社会等级差异,排除AD;“系统”的说法过于夸张,孟子只论述了部分内容,排除B。
2.C
【详解】根据材料“晋文公......通商宽农,懋穑劝分......卫文公......务财训农,通商惠工”等政策......齐桓公主持的葵丘之盟也有保护客商,不阻碍粮食流通的内容。”可知,春秋时期,各国君主在工商业发展方面,基本都采取相应措施,重视和促进商业活动的开展,C项正确;各国统治者放弃抑商政策,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商人的政治地位普遍提高,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重商政策有利于兼并战争,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根据材料“墨家提出‘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选择天下贤王者,立以为天子’;法家则主张‘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剪除私门势力,选拔法术之士’”可知,墨家提出要打破常规,有能者举之,法家也提倡剪除私门势力,选拔法术之士,说明法墨两派都倾向于打破原有社会秩序,B项正确;推动中央集权制的确立,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形成,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人才选拔机制日益完善,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术、势属于法家韩非子的思想,故C正确;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排除A;兼爱、非攻属于墨家的思想,排除B;无为、逍遥属于道家学派的思想主张,排除D。
5.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的推行县制措施是中央集权强化的产物,D正确;奖励耕织主要是为了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A排除;奖励军功有利于提高秦军战斗力,B排除;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制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C排除。故选D。
6.B
【详解】战国思想家阴阳家学派代表性人物邹衍以“五行学说”著称,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B项正确;邹衍是战国思想家,排除A项;封建主流意识形态是儒学,排除C项;战国时期尚未出现“三教并行”现象,排除D项。故选B项。
7.B
【详解】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中新增长的土地继续授予卿大夫的后果,一种新的政治制度在此时逐渐萌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各国实力增强,诸侯国通过变法逐渐建立一套适应当时混战、动荡局面的制度,这一政治制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瓦解,但没有彻底消失,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新制度根源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是根源于兼并战争的发展,排除C项;标志着官僚政治最终取代贵族政治的是秦朝时期郡县制的全面推行,不符合题意, 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详解】根据材料“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并结合所学可知,老子认为天地和圣人都没有仁义道德,都不把万物和百姓当回事;根据材料“苛政猛于虎”,并结合所学可知,孔子认为统治者的苛捐杂税比吃人的老虎更加可怕;根据材料“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并结合所学可知,墨子主张“非攻”,认为明知道进攻别国是不对的,却不反对,这是不义的;根据材料“上无道揆,下无法守”,并结合所学可知,韩非子认为上边没有管理的准则,下边就无法按法度履行职责。由此可知,表中的言论反映出当时思想主张富于社会批判精神,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当时思想流派对于统治者的批判精神,未体现“各家思想相互攻讦”,也未体现统治者的需求,排除A、B项;当时各家思想都是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不能说“思想主张趋于统一”,排除C项。故选D项。
9.A
【详解】材料中“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毫无奴颜媚骨,绝不迎合齐王的喜恶而发表投机性的言论”体现出稷下学宫的学者们独立的人格,A项正确;材料中主要涉及的是人格魅力,不是教育的典范,排除B项;稷下学宫是百家争鸣的体现,排除C项;稷下学宫思想多元化,并不单独是道家思想的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0.B
【详解】材料信息“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教民种,负水浇稼”、“小籽作物靠精耕,粗糙悬虚无收成”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的精耕细作特征,故B正确;精选良种、兴修水利是精耕细作的表现,故AD错误;耕织结合是小农经济特征,故C错误。
11.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作为生产领域的革命,带动了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的变革,进而引发了新兴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的变法运动。生产力的发展是引发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D项正确。战争频繁是社会政治斗争的表现,诸侯争霸是变法的动力,王室衰微是生产力发展、政治变革带来的结果,三者都不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ABC三项错误。
12.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先秦不同时期文献记载的大禹治水区域范围变化情况”可见大禹治水区域范围不断增大,不再局限于周王室及主要诸侯国的活动范围,可见新地区不断得到开发,华夏文明的影响也在不断扩大,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大禹治水区域范围不断扩大,并非是大禹治水的传说不断丰富,排除A项;秦朝完成国家的统一,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儒墨两家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据题意可知,管仲认为人民生活富足有助于稳定社会秩序,因此他强调发展经济,即重视经济发展对国家的作用,D项正确;管仲是在强调经济发展的作用,并不是要对百姓进行道德教化,更不是以来市场经济,排除AC项;重农抑商政策是在战国商鞅变法之后才出现的,排除B项。故选D项。
14.C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荀子主张隆礼重法,C项正确;孟子提出了仁政,排除A项;邹衍提出了相生相胜,排除B项;老子提出了道法自然,排除D项。故选C项。
15.D
【详解】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藏书从周天子的官府行为下移到诸侯,再下移到士大夫甚至私人,这促进了书籍的流动及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学术的繁荣,D正确;材料与私人讲学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A;“具体反映”的说法表述有误,排除B;材料与诸侯的富国强兵无关,排除C。
16.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中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促进了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为社会转型奠定了物质基础,最能体现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和创新精神,B项正确;ACD项不是最突出的体现,排除ACD项。故选B项。
17.(1)信息: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并推广。
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
(2)事件:商鞅变法。措施:废井田制;奖励耕战;奖励军功;重视农业。
(3)“倾邻国而雄诸侯”。
(4)守旧贵族的反对秦孝公去世使变法失去了政治支柱
【详解】(1)根据材料一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图一铁制农具”可知是铁农具的知识,从“图二牛尊”可知是牛耕技术的知识,铁农具和牛耕技术是春秋时期出现,到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这说明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提高。
(2)根据材料“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主要措施有废井田制;奖励耕战;奖励军功;重视农业等。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由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倾邻国而雄诸侯…”可知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是:倾邻国而雄诸侯。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的一些改革措施,例如奖励军功等触犯了旧贵族利益,受到贵族诬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导致商鞅变法失败,最后商鞅被“车裂而死”。
18.(1)原因:铁农具使用,生产力提高;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形成;小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需要。
(2)特点:农业生产工具向小巧轻便发展;农业生产由精耕向集约、提高土地利用率转变。
(3)影响:进一步巩固了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推动人口增长
【详解】(1)原因:依据材料一“铁农具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这样就使原有的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阻碍”可以得出铁农具使用,生产力提高;依据材料一“土地渐由奴隶主所有转变为地主所有”“耕作渐由集体转变为分散的小农经营”可知是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形成;依据材料一“因而想办法来增加生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可知是小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需要。
(2)特点:依据材料二“农业工具不是继续向大型、高效发展”“比较轻便灵巧的曲辕犁得到普及”可知农业生产工具向小巧轻便发展;依据材料二“我国精耕细作农业也进一步向多劳集约、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方向发展”可知农业生产由精耕向集约以及提高土地利用率转变。
(3)影响:依据材料一和二从巩固小农经济、农业生产技术进步以及人口增长等思考回答。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