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耕织图》图)《耕织图》是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俦所作,作品得到了历代帝王的推崇和嘉许。南宋时的楼俦在任于潜令时,绘制《耕织图诗》45幅,包括耕图21幅、织图24幅。为什么讲述清朝的经济课本使用南宋时期的农耕画作呢?因为这几百年年我国的农耕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清朝的前期经济发展的概况。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姑苏繁华图》
1唯物史观;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人口增长的关系,培养学生从经济角度(生产力)入手分析新的社会现象(生产关系)的能力。理解清朝人口的增长的原因和表现。培养学生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过2.史料实证;运用相关图文史料,通过对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分析,归纳清朝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农、手工、商),认识到经济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强盛奠定了物质基础。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相关知识点的能力;3、历史解释;通过了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使学生认识清朝前期社会繁盛的局面;通过探究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人口增长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概括能力。4、时空观念;制作本课的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提高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的时空观。5、家国情怀;通过反思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问题,正确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同时,知道这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培养学生的世界情怀、价值观等
核心素养目标: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
背景:
a。明末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
b。清初统治者认识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前期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C.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是农业恢复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原因:
土地方面:
措 施:
兴修水利方面:
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扩大耕地面积。
①治理黄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
②修建堤坝、渠堰、海塘。
庄稼种植方面:
①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高产作物;②增加经济作物的品种、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
经济作物
烟 草
蔗
甘
茶叶
棉花
花卉
土地方面:
成果:
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荒地得到开垦,荒山旷野改造成农田,边远地区也得到了开发。到乾隆末年,全国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3亿亩。
庄稼种植方面:
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经济作物品种增多,花卉、水果等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相关史事
清朝以前,江南盛产稻米,养鱼业已经很发达,被誉为鱼米之乡,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清中期,江汉平原、洞庭湖和湘江沿岸地区,普遍推广玉米、甘薯等作物的种植,粮食产量有较大的提高。当时的湖广地区成了新的商品粮食基地,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
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影响:
a.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b.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c.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清朝前期手工业有很大发展,已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一些颇具规模。
手工业
丝织品
印染
瓷器
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茶业
1860年的清朝手工工场
手工工场
清朝前期商业发达,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商贸交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这些晋商和徽商等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商业
《姑苏繁华图》又名《盛世滋生图》局部
前门街市图局部
此图徐扬等人画,首卷展现出乾隆皇帝出京师的宏伟场面,出了正阳门就是繁华的前门大街,虽然戒备森严,不准百姓出行,但大路两旁商店林立,引人注目的店标幌子仍历历在目。
徐扬作品。产生于”康乾盛世”反映了18世纪中叶苏州风景秀丽、物产富饶、百业兴旺、人文荟萃的繁盛景象,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清朝商业发展的条件
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的流通;陆路和水运发达。
清朝商业发展的表现
①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②形成了一些大的商邦,比如:晋商和徽商。
繁华的商业市井风情
思考:清朝商业为什么会如此繁荣?
①国内市场扩大,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大量投放市场。
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③北京和南京成为全国市商贸城市,全国还出现较大的商贸城市几十座。
④商品经济延伸到农村,特别是江浙地区,工商业市镇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
⑤商帮的重要作用。
三、人口的增长
人口状况:
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
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史料解读
材料一
材料二
根据材料一,讨论清朝人口增长表现及原因
提示: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原因分析
(1)政治条件。清朝前期,特别是在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政治清明,政局稳定,没有出现大的动乱,有利于人口增长。
(2)经济发展。清朝前期,经济发展迅速,为人口增长提供了经济保障。
(3)农业保障。政府鼓励发展农业,高产作物得到推广、粮食产量增加,为人口增长奠定了物质基础。
(4)人口基数增加。清朝是一个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楼国家,因此团结了很多少数民族进入中国的范畴,使得人口第数增加,为人口的增长创造了条件。
结合材料二,学生分组讨论清朝前期人口增长的影响
积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劳动力和扩大了商品销售市场。消极: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问题:
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过度开垦导致环境问题的出现(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
庞大的人口造成社会压力,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讨论
农业:
手工业: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经济的发展
清朝前期社会
商品贸易兴盛,形成商业网
商帮:晋商、徽商
人口的增长
课堂小结
耕地面积扩大,粮食产量提高,经济作物发展
商业
1.下列不属于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问题的一项是
( )
A.人地矛盾突出
B.植被破坏,水土流失
C.土地兼并
D.造成社会压力,影响经济持续发展
C
课堂练习
2.乾隆时期,据载已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
于天下”的城市是( )
A.北京 B.苏州 C.江宁 D.广州
B
3.清朝前期人口大量增长,这与下列哪两种高产作
物的推广有关( )
①高粱 ②花生 ③玉米 ④甘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C
4.清朝前期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表现有 【】①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②治理黄河、淮河等大河 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高产作物 ④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D
B
5.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
B.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
C.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
D.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
6。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 B.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 C.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 D.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
B
7.通过下面的图片,请指出清初经济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各举一例说明。并分析经济发展的原因?
表现:农业方面,水稻等粮食作物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手工业方面,工艺技术水平有了新突破;商业方面,贸易更兴盛,出现了商业网和商帮。原因:清初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而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又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