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12 12:25:44

文档简介

苏州高新区第一中学教育集团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三月作业检测
学科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卡上。每题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空格里或横线上。考试结束,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落无声
赵国洲
昨天晚上,支书小伍和村主任杨再德一起离开村委会办公室的时候,纷纷扬扬的大雪把杨家桥高高洼洼地抹成了一片瓷白色。
分手的时候,小伍说:“这雪下的,分不出哪是道,哪是沟了……要不,我送您回去?”杨再德说:“好你个小伍,是说我老了,想赶我下台,在杨家桥来个一手遮天?”
小伍笑道:“我倒是想呀,只是刚出壳,不敢从您的羽翼下飞出去!”杨再德叹了口气说:“这人哪,要是能不老多好……”转念他又笑了:“我要是不老,你这个支书岂不是要当一辈子傀儡?小伍呀,趁我还不算老,凡事你要向前冲,不出问题很好,出了问题,有我跟在你后面收……”小伍说:“您说得是,我也想把村里大事小事揽下,让您歇会儿,只是一遇事,我怎么就拿不定主意呢?”
杨再德笑了,说:“不是你拿不定主意,是你自己不想早早断奶……别笑,就怕有一天,我摊上事,把杨家桥一千七百多口人突然托给你,还真不放心!”小伍说:“您又没老到哪儿,别说这不吉利的话!”没想到,不吉利的话应验了。
杨再德出事的地方并非在回家的那条路线上,而是在通往村外榆树坡的石桥口。人们发现的时候,他已经被大雪掩埋得无影无踪,是循着他的手机铃声从石桥下雪堆里把他刨出来的。
从石桥口到榆树坡有三条岔路:一条上老围子,老围子是过去杨家桥人居住的地方,现在仅剩下些破破烂烂的老屋,住着些孤寡老人,难道他是怕刘瞎子的小屋让大雪压倒?另一条去潮河码头,码头两边的工业区有两家企业刚刚“凤还巢”落户,难道他担心白天铺设的产业大道冰冻受损?第三条岔路是通往桑林,那边有“顾问”家的养鸡厂……
小伍说的第三种猜测,大家听了直摇头,因为杨家桥人都知道,杨再德是“顾问”的死对头。
“顾问”叫张学问,一非党员,二非村民代表,却常常搅和村里事情,人们便送他一个名号:杨家桥顾问。
杨再德出任村主任,第一件棘手的事就是铺设桑林致富路。乡长在图纸上给杨再德画了一个圈说:“能摆平这个水塘,你就能摆平杨家桥以后的所有事情。”杨再德说:“底线是什么?”乡长说:“不上访,不出人命。”杨再德说:“行。拿不下,我搬出杨家桥。”
水塘主人就是张学问。他建鸡厂时,先后从自留田里取了三次土夯鸡舍基础,有意识地开出了三口呈“品”字形的水塘。致富路通过他家门口,刚好要填平“品”字上面的那个“口”字塘。张学问说,我家好好的“品”字头宅基让你们一填,成了“哭”字头,谁敢坏了我家的风水,我刨他祖坟!
杨再德说:“问哥,给我一回面子,我也给你一些补偿:由村里供土,把你家门前三口水塘一起填平,种庄稼收五谷好不好?”
张学问说:“杨再德,风水是能补偿的吗?你敢下令,我就敢刨你祖坟!”杨再德说:“我生下来就没见过爹娘,连祖坟在哪儿都不知道,知道就指给你让你去刨!说完,杨再德向推土机一挥手:“开机!”
张学问无奈,伸开两臂像插在田头吓唬麻雀的草人挡在推土机的前面。机手停在那看着杨再德,杨再德说:“我数到三,他不让开,把他推下水塘喂乌鱼!一,二,三,推!”没等推土机过来,畅再德推开张学问,两人都滚到了水塘里……
桑林致富路铺好,“顾问”不仅没有“哭”,沿路最大受益者恰恰是他张学问。原来阴雨天进饲料都靠入工背到桑林,有了水泥潞,货车可直接停在鸡厂库房前卸货。
杨再德说:“问哥,还要不要刨我家祖坟?”
“顾问”说:“知道一定刨!”
杨再德说:“为什么?”
“顾问”说:“挪挪你家祖坟,也许你会把官做大。”
听说杨再德出事,杨家桥人纷纷从家里走出来,顶风冒雪像一行行蚂蚁寻过去,在石桥头洁白的雪地上聚集了黑压压的一大片。
“顾问”站在人群中哽咽着说:“都怪我,要是强留下他,多好;或送他回去,我俩牵着走,跌下去,死,也好做个伴儿啊!”
可只有漫天大雪在无声无息地飘落……
1. 不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不,我送您回去?”这句话说明小伍对杨再德的工作作风非常了解,知道他从不按时回家。
B. 通过杨再德和小伍的对话不难发现小伍经验不足缺少独立意识,难怪杨再德对小伍很不放心。
C. 杨再德修致富路,跟张学问谈条件,先礼后兵,最后和张学问一起滚下水塘,使得张学问折服。
D. 小伍根据杨再德出事的地点猜测,村主任可能去“顾问”家的养鸡厂,人们觉得这很不符合情理。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纷纷扬扬的大雪把杨家桥高高洼洼地抹成了一片瓷白色”,小说使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雪之大以及杨家桥路途之不平坦。
B. 小说在叙述杨再德出事后,特别写到人们对他死亡原因的前两种猜测,并非闲笔,其实它对刻画杨再德关心民生、认真工作的形象是很有作用的。
C. 小说在情节的铺展中,巧妙地运用了插叙手法,既为下文“死对头”张学问因杨再德而哽咽交代了背景,又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单调,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D. 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视角叙述故事,显得冷静客观,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主要采用的是语言描写,人物的对话语言,生动且体现人物个性。
3. 小说紧紧围绕“雪”展开,请从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雪”的作用。
4. 有人说,小说中的张学问虽然对杨再德的态度前后不同,但是他的形象并没有发生改变。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1. D 2. A
3. ①小说以“雪”开篇,为故事的发生提供了自然环境。
②小说中的“雪”为情节的展开提供了合理性:下大“雪”才会有隐患,因为雪大才会把杨再德尸体掩埋,会引发人们对他死因的猜测。
③小说以“雪”结尾,既渲染悲凉的气氛,烘托出村民们因为失去了好干部内心的悲痛之情,又寓情于景,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感悟,丰富了全旨。
4. 不赞同:
①张学问刚开始时阻止村里修路,说明张学问对杨再德做法的抵触,此时的张学问,自私自利,固执不化。
②“挪挪你家祖坟,也许你会把官做大”,说明张学问对杨再德做法的认可,此时的张学问,懂得变通,知错能改。
③张学问站在人群中哽咽,说明张学问经被杨再德的精神感动,此时的张学问,懂得自责,知恩图报。
赞同:
①张学问刚开始时阻止村里修路,生怕自己的利益受损,说明张学问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
②“挪挪你家祖坟,也许你会把官做大”,虽然张学问认可杨再德的做法,但是他依然是因为自己得到了好处,说明张学问仍然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A.“知道他从不按时回家”说法错误。这句话可以说明小伍知道他经常不按时回家,但“从不按时回家”说法过于绝对。
B.“小伍经验不足缺少独立意识,难怪杨再德对小伍很不放心”说法错误。从文中杨再德对他的评价“‘不是你拿不定主意,是你自己不想早早断奶……别笑,就怕有一天,我摊上事,把杨家桥一千七百多口人突然托给你,还真不放心!’”可以看出,小伍并不是真的经验不足缺少独立意识,只是对杨再德有依赖心理,另外,杨再德也没有对他很不放心。
C.“使得张学问折服”说法错误,结合文中“沿路最大受益者恰恰是他张学问”“‘顾问’说:‘挪挪你家祖坟,也许你会把官做大’”可知,张学问此后受益才逐渐折服,此时的张学问未必折服。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A.“夸张的手法”说法错误。“抹成了一片瓷白色”中的“抹成”一词赋予大雪人的动作,是拟人手法;“把杨家桥高高洼洼地抹成了一片瓷白色”是如实展现雪之大,没有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
小说开头对“雪”进行了描写“昨天晚上,支书小伍和村主任杨再德一起离开村委会办公室的时候,纷纷扬扬的大雪把杨家桥高高洼洼地抹成了一片瓷白色”,“雪”属于自然环境描写,以“纷纷扬扬的大雪”开篇,说明小说是以此为背景展开叙述的,所以“雪”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环境背景。
小说中间部分关于“雪”的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故事更加合理。如“这雪下的,分不出哪是道,哪是沟了……要不,我送您回去”,正是因为“雪”下得太大,才会导致路滑有安全隐患,杨再德才会不幸遇难;结合“人们发现的时候,他已经被大雪掩埋得无影无踪,是循着他的手机铃声从石桥下雪堆里把他刨出来的”可知,因为雪大才会把杨再德的尸体掩埋,才会引发人们对他死因的种种猜测。
小说以“可只有漫天大雪在无声无息地飘落……”结尾寓情于景。白色的雪花飘落渲染了杨再德去世的悲凉氛围,“无声无息地飘落”烘托了村民们内心的悲痛之情,他们失去了杨再德这样关心民生、认真工作的好干部,内心的伤痛之情无法言表。小说以这样短短一句话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感悟,丰富了文章内容,升华了主旨。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
赞同与不赞同都可以,关键是理由要合理。
可以不赞同张学问的形象没有发生改变,原因如下:
结合原文“张学问说,我家好好的‘品’字头宅基让你们一填,成了‘哭’字头,谁敢坏了我家的风水,我刨他祖坟!”“张学问说:‘杨再德,风水是能补偿的吗?你敢下令,我就敢刨你祖坟!’”“张学问无奈,伸开两臂像插在田头吓唬麻雀的草人挡在推土机的前面”可知,刚开始时张学问因为风水问题阻止村里修路,说明他对杨再德做法的抵触,此时的张学问只考虑到自身的利益,而不顾及集体,是自私自利,固执不化的。
结合原文“挪挪你家祖坟,也许你会把官做大”可知,路修好后,证明修这条路是正确的,所以张学问认可了杨再德修路的做法,说明此时的张学问,懂得变通,知错能改,他的形象已经发生了改变。
结合原文“‘顾问’站在人群中哽咽着说:‘都怪我,要是强留下他,多好;或送他回去,我俩牵着走,跌下去,死,也好做个伴儿啊!’”可知,杨再德出事后,张学问站在人群中哽咽,说明他非常伤心,已经被杨再德的精神感动,此时的张学问非常自责,懂得感恩。他的形象发生了改变。
也可以赞同张学问的形象并没有发生改变,原因如下:
结合文章内容来看,张学问刚开始时阻止村里修路的原因是“坏了我家的风水”,即使杨再德承诺给他一些补偿,他也坚决不同意,因为他觉得修路自己的利益会受损,这说明张学问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
结合原文“桑林致富路铺好,……沿路最大受益者恰恰是他张学问。原来阴雨天进饲料都靠入工背到桑林,有了水泥潞,货车可直接停在鸡厂库房前卸货”“挪挪你家祖坟,也许你会把官做大”可知,虽然张学问后来认可了杨再德的做法,但也是因为路修好后他自身的利益没有受到损失,反而因此得到了好处,这说明张学问依然是以自身利益为做事情的出发点,他仍然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武灵王平昼闲居,肥义侍坐。王曰:“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王遂胡服。使王孙绁告公子成曰:“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公子成再拜曰:“中国者,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畔学者,臣愿大王图之。”使者报王。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先王忿之,其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服,可以报中山之怨。”公子成再拜,乃赐胡服。赵文进谏曰:“衣服有常,礼之制也。先圣之所以教。故臣愿王之图之。”王曰:“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赵造谏曰:“隐忠不竭,奸之属也;以私诬国,贼之类也。臣虽愚,愿尽其忠,无遁其死。”王曰:“忠不辟危,明不距人,子其言乎!”赵造曰:“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且循法无过,修礼无邪,臣愿王之图之。”王曰:“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子其勿反也。”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
文本二: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人君之道如何?”对曰:“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此人君之操也。”平公曰:“善!”
(节选自《说苑·君道》)
5.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
B. 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大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
C. 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
D. 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
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或已学课文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侍坐,坐在尊长旁边陪伴侍奉,与《论语·先进》“公西华侍坐”中“侍坐”相同。
B. 冠者,成年人,二十岁以上的人。古时女子和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童子、少年均指不到二十岁的人。
C. 再拜,古人表示恭敬的礼节,与《鸿门宴》“再拜奉大将军足下”中“再拜”相同。
D. 左右,指身边伺候的人,近臣,与《苏武传》“单于视左右而惊”中“左右”相同。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武灵王认为教导百姓改穿胡服、改习骑马射箭一定会招来世人的批评,肥义指出聪明的人在事情还未发生前就能洞烛先机,明确支持改穿胡服。
B. 公子成以中原是圣贤推行仁义教化的地方为由,拒穿胡服;赵武灵王亲自登门,指出服装礼仪应力求便利,推行胡服有助雪耻,公子成于是奉行。
C. 赵文规劝赵武灵王不要违背先圣教化而变更传统服饰,应当遵循礼法规定;赵王主张应与时俱进,风俗礼法随时势变化而改变才是圣人治国之道。
D. 赵造反对变革,认为只有遵循固有的礼制,治国教民才不会出现差错;赵武灵王辩说道泥古守旧无补时政,所以天下的得失与是否承袭古制无关。
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隐忠不竭,奸之属也;以私诬国,贼之类也。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
9. 在推行“胡服骑射”的过程中,赵武灵王体现出了怎样的“人君之道”?请结合文本二简要说明。
【答案】5. C 6. B 7. D
8. (1)藏住忠心不尽力表现,是奸邪之类的人;因私心而误国,是损害国家之类的人。
(2)有什么能让晋国满足的呢?已经把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想扩大西边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晋国又从哪里取得(领地)呢?
9. 有远见卓识,既能开张圣听,又能坚定立场不动摇。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子女不违抗父母,臣子不违抗国君,这是先王时就已通行的规矩。现在,我要改穿胡服的目的,决不是放纵情欲而娱乐心志啊。所以我希望仰仗叔父的正确行动,来促进改穿胡服的成功。我特地打发王孙绁到您那里去拜望、陈述,请叔父穿上胡服吧。
“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句式一致,分别成句,排除B;
“先王之通谊也”是判断句,中间不断开,排除A;
“非以养欲而乐志也”为判断句,且“养欲”“乐志”是并列成分,以“而”表示并列,中间不断开,排除D。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的能力。
A.正确。句意:肥义在一边陪伴着/他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B.“古时女子和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错误。行冠礼表示男子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因此只能用以泛指男子,不能用于女子。女子的成年礼叫笄礼,也叫加笄,在15岁时举行,就是由女孩的家长替她把头发盘结起来,加上一根簪子;改变发式表示从此结束少女时代,可以嫁人了。
C.正确。句意:公子成拜了两拜说/恭敬地奉交到大将军面前。
D.正确。句意:不受左右人的约束和羁绊/单于看了看身边将领,很吃惊。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赵武灵王辩说道泥古守旧无补时政,所以天下的得失与是否承袭古制无关”错误,原文是“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意思是“圣人的兴起,不承袭前代而兴旺;夏、商的衰败,因不变更制度而灭亡。所以遵循旧制的做法不会建立盖世的功勋,尊崇古代的理论不能治理当代”,赵武灵王是说不承袭古制国家兴旺;承袭古制,国家衰败,所以泥古守旧无补时政,并非“无关”。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属”,类,一类人;“以”,因为;“贼”,损害;“奸之属也”“贼之类也”,判断句。
(2)“厌”,通“餍”,满足;第一个“封”,把……作为边界;“肆”,扩张;“阙”,损害。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赵武灵王打算教导百姓改穿胡服、习骑射,认真听取多人对待“胡服骑射”的看法,这是能开张圣听的表现;而最终能坚守自己的主张,且根据文本二“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可知,有远见卓识,所以他既能开张圣听,又能坚定立场不动摇。
文本一:
赵武灵王平日闲坐时,肥义在一边陪伴着他。武灵玉说:“现在我打算教导百姓改穿胡服、习骑射,那么社会上一定会对我进行非议了。”肥义说。“愚蠢的人对于即使成功的事情也弄不明白,聪慧的人在事态尚未露出苗头之际就能察觉出来了,希望大王马上去施行吧。”武灵王于是改穿胡服。派王孙绁向公子成说:“子女不违抗父母,臣子不违抗国君,这是先王时就已通行的规矩。现在,我要改穿胡服的目的,决不是放纵情欲而娱乐心志啊。所以我希望仰仗叔父的正确行动,来促进改穿胡服的成功。我特地打发王孙绁到您那里去拜望、陈述,请叔父穿上胡服吧。”公子成拜了两拜,说:“中国这个地方,是圣贤进行教化的地方,是仁义道德所施行的地方。现在君王舍弃了这些,而去套用边远地区的服装,背叛了圣贤们的教导,我希望大王要多多考虑啊。”王孙绁把公子成的话向武灵王报告。于是,武灵王就亲自到了公子成家里,对他说:“衣服的式样,不过是为了人们穿着方便的,而礼制是为了处理事情的便利。早些时候,中山国依恃齐国的雄厚兵力,侵犯我国的土地,俘虏我国的百姓。先王对这件事极为愤恨,可是这个仇至今还未能报。如今我们采用便于骑射的胡服来武装自己,可以向中山国报仇雪恨。”公子成听了以后拜了两拜,于是武灵王就赐给他一套胡服。赵文又前来劝阻武灵王说:“服装有一定的样式,这是礼法所规定的。这是古代圣人用来教导我们的。所以我希望君王认真考虑一下这件事。”武灵王说:“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服式不同,却能统一了天下;春秋时代五霸的教化不同,却都能治理好国家。所以,习俗应跟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礼法制度也要随着形势的改变而改变,这才是圣人治国的原则啊。”赵造规劝说:“藏住忠心不说,属于好邪之类;因私心而误国,属于贼害之类。我虽然愚钝,愿尽忠心,不敢逃避死罪。”武灵王说:“忠臣不避危险,明君不拒绝别人提意见,你就说吧!”赵造说:“圣人不交换百姓而进行教诲,聪明的人不改变习俗而行动。并且遵循原有办法没有什么过错,奉行传统制度不会偏离正道,我希望大王好好考虑吧。”武灵王说:“圣人的兴起,不承袭前代而兴旺;夏、商的衰败,因不变更制度而灭亡。所以遵循旧制的做法不会建立盖世的功勋,尊崇古代的理论不能治理当代,希望你不要再说反对胡服的话了。”
文本二:
晋平公向师旷问道:“如何掌握做国君的方法?”师旷回答说:“做国君的方法是:要清静无为,务必做到博大仁爱,急于任用贤能;广开耳目,以此明察各方面的情况;不拘泥于世俗的偏见,不受左右人的约束和羁绊;目光远大,见解卓越独到;经常检查考核官员的政绩,以此驾驭臣下。这就是做国君要掌握的方法。”晋平公说:“好!”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梁先辈①
齐 己②
慈恩塔下曲江边,别后多应梦到仙。
时去与谁论此事,乱来何处觅同年。
陈琳③笔砚甘前席,角里烟霞待共眠。
爱惜麻衣好颜色,未教朱紫污天然。
【注】①梁先辈,即梁震,唐末进士,始终不接受官职,自号荆台隐士。②齐己,晚唐诗僧。③陈琳,东汉文学家。
10.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以“慈恩塔下”“曲江边”点明两人交往的地点,“梦”则突出了他们深厚的情谊。
B. 颔联中“与谁论此事”“何处觅同年”以“反问”的语气表达对知音难觅的遗憾与失落。
C. 颈联化用东汉文学家陈琳文采斐然而“甘前席”的典故,高度称赞梁震的文学才能。
D. 本诗是一首送别诗,审视现实冷峻平和,抒怀兴感情意真挚,诗味与禅味相互渗透。
11. 孙光宪在《白莲集序》中认为齐己的诗歌具有“平淡而意远”的特点,请结合本诗尾联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0. D 11. “爱惜”“未教”等词用语朴素、浅显;以“麻衣”代指平淡的生活,以“朱紫”代指高官厚禄,通俗易懂,但在平淡的语言中表达了对梁震洁身自好、淡泊名利的人生追求的赞美,含蓄地表现出作者对恬淡生活的向往,言近旨远。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送别诗”错误,结合题目的“寄”字及“别后”等内容可知,此诗是作者离开梁震后写给梁震的,不是送别诗。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特点的能力。
“爱惜麻衣好颜色,未教朱紫污天然”,爱惜自己用麻制成的衣服的天然颜色,不会让朱紫的艳丽色彩玷污了这纯粹质朴之色。
“爱惜”“未教”等词用语就是朴素的口语,意思浅显,通俗易懂;诗句中以“麻衣”代指贴近大自然的平淡生活。“朱紫”,华贵的衣服,代指高官厚禄,用在此处也很通俗易懂。
诗句语言虽然平淡,但以“爱惜麻衣”和“未教朱紫”表达了对梁震不追求功名富贵、洁身自好、淡泊名利的人生追求的赞美,同时含蓄地表现出作者对恬淡生活的向往,言近旨远。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
1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_____________”一句表现了冉有对自己治国才能的肯定,但对于礼乐教化,就只能“_____________”,这表现了冉有的谦虚谨慎。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一幅沐浴清流、临风高台的快乐景象。
(3)《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重视教育百姓知孝悌之义,具体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可使足民 ②. 以俟君子 ③. 浴乎沂 ④. 风乎舞雩 ⑤. 谨庠序之教 ⑥. 申之以孝悌之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词的书写:俟、沂、雩、庠、悌。
三、课内文言文知识检测(本题共4题,12分)
13. 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余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 居则曰:“不吾知也。” B.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C. 异乎三子者之撰 D.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
A.宾语前置句。句意:(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
B.宾语前置句。句意: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C.状语后置句。句意:跟他们三人的志向不一样。
D.宾语前置句。句意:有什么关系呢?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而已。
故选C。
14.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技盖至此乎 (大概) B. 批大郤 (击)
C. 如土委地 (散落,卸落) D. 善刀而藏之 (同“缮”,修治。这里是揩拭的意思。)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句中的意义的能力。
A.盖,通“盍”,怎么。句意:技术怎么竟会 超到这种程度啊?
故选A。
15.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道芷阳间行 B. 籍吏民,封府库
C. 刑人如恐不胜 D. 君安与项伯有故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A.道,名词作动词,取道。句意:取道芷阳,抄小路走。
B.籍,名词作动词,登记。句意: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
C.名词作动词,刑,惩罚。句意: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
D.形容词作名词,老交情。句意: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
故选D。
16.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例: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A.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B.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D.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中的“而”,连词,表转折,却。句意:却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
A.而,连词,表目的,来。句意: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来等待将军到来。
B.而,连词,表转折,却。句意:靛青是从蓼蓝草里提炼出来的,却比蓼蓝草还要青。
C.而,连词,表修饰,不译。句意:项羽握着剑挺起身问:“客人是干什么的?”
D.而,连词,表假设,如果。句意: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真不知道他怎么处世。
故选B。
四、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庆祝建党百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大型融媒体特别节目《追寻——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节目将不同时代共产党员的红色家书为切入点,将这些可以堪称绝妙的文章通过文情并茂的演绎奉献给观众,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欣赏。当今时代,互联网发展迅速,音频已成为走在移动互联网发展前沿的媒体。声音凭借着单纯的信息维度,流水般汹涌地涌入听者的身体,更能直击人心。情感放大是中国特色节目中 的元素,《追寻》将百封家书用震撼人心的讲述和 的吟诵传递出人间至美之情。一封封浸染着父母之恩、夫妻之爱、兄弟之情的家书,透过声音,连着时空,栩栩如生。《追寻》以一种 的方式对经典人物、故事进行了生动演绎,更多革命烈士将被我们了解、认知、传诵。通过《追寻》,我们认识了裘古怀,“同志们,壮大我们的革命武装力量争取胜利吧!”他的临终遗言 ,令人动容。《追寻》展现了信仰的力量、人性的光辉,将红色文化以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了出去。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弥足珍贵 声情并茂 别出机杼 醍醐灌顶
B. 弥足珍贵 绘声绘色 别出心裁 醍醐灌顶
C. 不可或缺 绘声绘色 别出机杼 振聋发聩
D. 不可或缺 声情并茂 别出心裁 振聋发聩
1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节目将不同时代共产党员的红色家书为切入点,将这些可以堪称绝妙的文章通过文情并茂的演绎奉献给观众,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欣赏要求。
B. 节目将不同时代共产党员的红色家书为切入点,将这些堪称绝妙的文章通过文情并茂的演绎奉献给观众,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欣赏。
C. 节目以不同时代共产党员的红色家书为切入点,将这些堪称绝妙的文章通过文情并茂的演绎奉献给观众,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欣赏要求。
D. 节目以不同时代共产党员的红色家书为切入点,将这些可以堪称绝妙的文章通过文情并茂的演绎奉献给观众,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欣赏。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案】17. D 18. C
19. 将声音这一听觉形象与“流水般汹涌地涌入”这一视觉和触觉形象沟通起来,“流水般汹涌地涌入听者的身体”构思新颖,又生动形象地表现大量的声音信息如水一样汹涌而来,使听众能大量获取声音信息的感受,增加了语言的文采。
【解析】
【分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弥足珍贵:形容十分珍贵。句中用于修饰“元素”,表达情感放大是中国特色节目中的重要组成元素,强调它的重要性,应选“不可或缺”。
第二空,声情并茂:(演唱、朗诵等)声音优美,感情丰富。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此处修饰“吟诵”,应选“声情并茂”。
第三空,别出心裁:另有一种构思或设计,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别出机杼:比喻诗文的构思和布局。也指写作另辟途径,能够创新。此处强调这种演绎方式构思新颖,应选“别出心裁”。
第四空,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醍醐灌顶: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得到启发,彻底醒悟,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此处强调他的临终遗言有号召力,应选“振聋发聩”。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三处语病:
一是搭配不当,“将……为切入点”搭配不当,应为“以……为切入点”;
二是成分赘余,“可以堪称”语意重复,“堪称”就是“可以称为”之意,去掉“可以”;
三是成分残缺,“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欣赏”后面缺少宾语,应在最后加上“要求”。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的构成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白通感的修辞,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从构成来分析,“声音”本来是听觉,声音可传入听众的耳朵里,然后使人产生各种感觉,或是愉悦或是伤感……但此处却将声音这一听觉形象与“流水般汹涌地涌入”这一视觉和触觉形象沟通起来,使声音这一意象更为活泼、新奇。
从效果来分析,“流水般汹涌地涌入听者的身体”给人的感觉是表现了声音信息之大,犹如水一样汹涌而来,化抽象为具体,表明听众能接收到的信息量之大,通感修辞的使用也增加了语言的文采。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然界中有超过200种真菌会使用特殊的菌丝来捕获线虫。线虫捕食菌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们能产生菌丝作为捕食线虫的陷阱。虽说它的菌丝分化是自发发生的, ① ,仅需几个小时就能将陷阱搭建好。
线虫捕食菌的捕食装置可分为两大类——黏性陷阱和收缩环。黏性陷阱的部分或整个表面都被具有黏性的蘸丝覆盖,一旦体型小巧的线虫踏入陷阱,那么就被菌丝黏住无法脱身。② ,“真菌捕获器官”仍会附着在线虫身上并引发感染,导致线虫死亡。收缩环是一种由三个能向内膨胀的细胞构成的环状结构,当线虫不小心钻进这个环状结构时,线虫捕食菌会在极短的时间里, ③ ,像套在脖子上的套索一样挤压线虫。一旦诱捕成功,线虫捕食菌就会用那细长的“穿透钉”来刺穿线虫的角质层,菌丝会分泌生物酶来分解线虫,并将营养物质送回自己体内。
科学家对这些微生物中的“超级恶棍”很感兴趣,正在探索把它们的特性运用到工业或农业中。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 如果你是科学家,准备如何将线虫捕食菌的特性运用到工业或农业上?试举一例,根据材料内容阐述其原理和产生的效果。
【答案】20. ①但菌丝生成时间很快;②即使线虫挣脱菌丝;③使环状结构向内膨胀。
21. 示例:在农业上,培植黏性真菌,通过真菌的黏性粘住并消灭害虫,以达到减少农药使用的目的,保证粮食安全和人类身体健康。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句子的前半句使用了关联词“虽”,后半句说“仅”需几个小时,说明作者想要表达一种转折意,即自发发生的菌丝分化一般来说比较慢,而这种线虫捕食菌的菌丝搭建陷阱时间较短,就是因为这种菌的菌丝分化效率高,生成时间快。①句应填“但菌丝生成时间很快”。
②句语境是在说黏性陷阱如何杀灭线虫,②句前面说到体型小巧的线虫会踏入陷阱,无法脱身而死。但后面突然又写到另一种杀死线虫的方法,即被“真菌捕获器官”附着,并引发感染而死。由此我们可以判断线虫无论如何都会被杀死。即使部分线虫侥幸挣脱陷阱也依旧会死亡。所以②句应该叙述线虫挣脱这种情况,应填入“即使线虫挣脱菌丝”。
③句所在语境是在叙述线虫捕食菌使用收缩环杀死线虫的原理,③句前写到线虫捕食菌有由三个能向内膨胀的细胞构成的环状结构,线虫可能会不小心钻入这个环状结构,后面又写到像套在脖子上的套索一样挤压线虫,联系上下文可以得出,这里应该是在写这个环状结构会向内膨胀形成套索杀死线虫,所以③句位置应填入“使环状结构向内膨胀”。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并分析运用的能力。
根据文章我们可以得出线虫捕食菌有杀灭线虫的作用以及它杀灭线虫的方式,我们了解到线虫捕食菌是专门捕杀和消化线虫的真菌,可依靠菌丝体构成的特殊陷阱和圈套来捕食线虫,从而获得养分。而在农作物中,很多农作物都会被线虫寄生,且有部分农作物本身没有消灭线虫的能力,而被线虫寄生的后果往往是农作物减产。因而,我们可以根据线虫捕食菌的作用以及对农作物现状的分析得出,科学家可以把线虫捕食菌做成农药来保障农产品的产量。
学生在做这道题时需要先读懂文段的内容,了解线虫捕食菌的作用,再与一些农业或工业知识结合,得出线虫捕食菌在农业或工业中的应用方法。无固定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五、《红楼梦》(6分)
22.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中“停机德”说的是《红楼梦》中哪个女子?其命运如何?请简要分析。
【答案】薛宝钗。“停机德”指的是乐羊子妻停下机子不织布来劝勉丈夫求取功名的贤淑之德的故事,符合封建道德标准的女人,成为具有“停机德”,这里是称赞宝钗。“金簪雪里埋”是指薛宝钗如图里的金簪一般,被埋在雪里,也是不得其所,暗示薛宝钗必然遭到冷落孤寒的境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
“停机德”是《红楼梦》中对薛宝钗的评判。“停机德”取自《乐羊子妻》,是指乐羊子的妻子为了让丈夫明白学业的重要性而剪断了自己织的布的贤淑之德的故事,符合封建道德标准的女人,成为具有“停机德”,薛宝钗也具有这种美德,《红楼梦》里的薛宝钗也经常劝贾宝玉去考取功名。这里“停机德”指薛宝钗规劝夫君一心仕途。
“金簪”有宝钗的意思,“金簪雪”便是薛宝钗。“金簪雪里埋”精美金簪被埋在冰冷的雪里,指薛宝钗如图里的金簪一般,被埋在雪里,暗示宝钗没有得到宝玉爱,被宝玉冷落。在宝玉痴傻之时,贾母、王夫人等人骗宝玉娶了宝钗。黛玉知道宝玉娶了宝钗,病情加重,焚烧了所有的诗稿和帕子,含恨而死。宝玉和宝钗结婚不久,就出家,留下薛宝钗独守空房。“金簪雪里埋”暗示薛宝钗必然遭到冷落孤寒的境遇。
六、作文(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出自《孝经》,是古代士人普遍恪守的价值观。立身即安身立命,进可做出可立于世间的事业,退能找到安顿灵魂的归宿;行道即坚守道义、正道直行,做于公有利的事情。扬名,不过是立身、行道后自然的结果罢了;更强调扬名于“后世”而非“当世”,足以让我们体会到立身和行道的分量。
无数历史名人正是深刻认识和把握了立身、行道和扬名的关系,并践行一生,才被世代所铭记;在当今社会,很多人却直接把名利当作了目的。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联想和思考?请以“立身、行道和扬名”为主题,结合现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综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作文材料由两段组成。第一段中有三句话。第一句提出问题,引出三个关键词“立身”“行道”“扬名”,强调这是古代读书人普遍恪守的价值观。第二句分析问题,诠释立身、行道的含意。立身的含义有两层:先是自己的安身立命,然后才能做出可立于世间的事业。就算不能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也能退而找到安顿灵魂的归宿。此处的“安身”既有外在物质上的安定,也有内在精神上的安宁,既是一种“动”的进取,也是一种“静”的自守。行道的含义也有两层:一是在道德层面坚守道义,二是在行为层面正道直行。行事不仅要不负自己的良心,而且也要多做对他人、对社会有益的事。第三句强调“扬名”应是“立身”“行道”后自然的结果,即扬名不应是主动追求的,说明了扬名与立身行道的关系。强调扬名于后世,突出了立身行道的价值、作用,也是一种价值取向。立身行道,不应是为了眼前的利益与名利,而应是为了立身行道本身的价值。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价值取向,才可能得以扬名后世。
第二段将古今进行对比。先是揭示无数历史名人被世代所铭记的原因,正是因为深刻认识和把握了立身、行道和扬名的关系,并且践行一生。而在当今社会,很多人却直接把名利当作了目的,这就指出当今社会中的一种不良风气。其中隐含着做法:应该把立身行道本身当作目的,而不是当作手段。
作文引导语中的“联想”指由某人某事而想起相关的人或事。“思考”是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活动,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活动。应先联想后思考,先形象后抽象,先事例后说理。写作任务中规定了以“立身、行道和扬名”为主题,即要写出三元思辨,关键在阐述关系。主题不是文章中心论点,而是文章主要内容。“结合现实”是主要结合材料说的“在当今社会,很多人却直接把名利当作了目的”。
写作时,可以“立身行道,传扬美名”为作文标题。先提出问题,写“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不但是古代历史名人的普遍恪守的价值观,也应该是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接着分析问题。先诠释立身、行道、扬名三个概念内涵。然后提出观点,从为什么、怎么做两个方面回答三个做法的意义,阐述立身行道扬名的关系。接着解决问题,提出要深刻把握立身行道扬名的关系,并一生践行,进而批判当今有人把名利当作目的的现象。最后总结观点——扬名不是目的,立身行道才是目的。
立意:
1.安身立命,修心崇德。正道直行,立功为民。
2.扬名不可耻,取之要有道。
3.扬名后世,功成有我。“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苏州高新区第一中学教育集团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三月作业检测
学科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卡上。每题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空格里或横线上。考试结束,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落无声
赵国洲
昨天晚上,支书小伍和村主任杨再德一起离开村委会办公室的时候,纷纷扬扬的大雪把杨家桥高高洼洼地抹成了一片瓷白色。
分手的时候,小伍说:“这雪下的,分不出哪是道,哪是沟了……要不,我送您回去?”杨再德说:“好你个小伍,是说我老了,想赶我下台,在杨家桥来个一手遮天?”
小伍笑道:“我倒是想呀,只是刚出壳,不敢从您的羽翼下飞出去!”杨再德叹了口气说:“这人哪,要是能不老多好……”转念他又笑了:“我要是不老,你这个支书岂不是要当一辈子傀儡?小伍呀,趁我还不算老,凡事你要向前冲,不出问题很好,出了问题,有我跟在你后面收……”小伍说:“您说得是,我也想把村里大事小事揽下,让您歇会儿,只是一遇事,我怎么就拿不定主意呢?”
杨再德笑了,说:“不是你拿不定主意,是你自己不想早早断奶……别笑,就怕有一天,我摊上事,把杨家桥一千七百多口人突然托给你,还真不放心!”小伍说:“您又没老到哪儿,别说这不吉利的话!”没想到,不吉利的话应验了。
杨再德出事的地方并非在回家的那条路线上,而是在通往村外榆树坡的石桥口。人们发现的时候,他已经被大雪掩埋得无影无踪,是循着他的手机铃声从石桥下雪堆里把他刨出来的。
从石桥口到榆树坡有三条岔路:一条上老围子,老围子是过去杨家桥人居住的地方,现在仅剩下些破破烂烂的老屋,住着些孤寡老人,难道他是怕刘瞎子的小屋让大雪压倒?另一条去潮河码头,码头两边的工业区有两家企业刚刚“凤还巢”落户,难道他担心白天铺设的产业大道冰冻受损?第三条岔路是通往桑林,那边有“顾问”家的养鸡厂……
小伍说的第三种猜测,大家听了直摇头,因为杨家桥人都知道,杨再德是“顾问”的死对头。
“顾问”叫张学问,一非党员,二非村民代表,却常常搅和村里事情,人们便送他一个名号:杨家桥顾问。
杨再德出任村主任,第一件棘手的事就是铺设桑林致富路。乡长在图纸上给杨再德画了一个圈说:“能摆平这个水塘,你就能摆平杨家桥以后的所有事情。”杨再德说:“底线是什么?”乡长说:“不上访,不出人命。”杨再德说:“行。拿不下,我搬出杨家桥。”
水塘主人就是张学问。他建鸡厂时,先后从自留田里取了三次土夯鸡舍基础,有意识地开出了三口呈“品”字形的水塘。致富路通过他家门口,刚好要填平“品”字上面的那个“口”字塘。张学问说,我家好好的“品”字头宅基让你们一填,成了“哭”字头,谁敢坏了我家的风水,我刨他祖坟!
杨再德说:“问哥,给我一回面子,我也给你一些补偿:由村里供土,把你家门前三口水塘一起填平,种庄稼收五谷好不好?”
张学问说:“杨再德,风水是能补偿的吗?你敢下令,我就敢刨你祖坟!”杨再德说:“我生下来就没见过爹娘,连祖坟在哪儿都不知道,知道就指给你让你去刨!说完,杨再德向推土机一挥手:“开机!”
张学问无奈,伸开两臂像插在田头吓唬麻雀的草人挡在推土机的前面。机手停在那看着杨再德,杨再德说:“我数到三,他不让开,把他推下水塘喂乌鱼!一,二,三,推!”没等推土机过来,畅再德推开张学问,两人都滚到了水塘里……
桑林致富路铺好,“顾问”不仅没有“哭”,沿路最大受益者恰恰是他张学问。原来阴雨天进饲料都靠入工背到桑林,有了水泥潞,货车可直接停在鸡厂库房前卸货。
杨再德说:“问哥,还要不要刨我家祖坟?”
“顾问”说:“知道一定刨!”
杨再德说:“为什么?”
“顾问”说:“挪挪你家祖坟,也许你会把官做大。”
听说杨再德出事,杨家桥人纷纷从家里走出来,顶风冒雪像一行行蚂蚁寻过去,在石桥头洁白的雪地上聚集了黑压压的一大片。
“顾问”站在人群中哽咽着说:“都怪我,要是强留下他,多好;或送他回去,我俩牵着走,跌下去,死,也好做个伴儿啊!”
可只有漫天大雪在无声无息地飘落……
1. 不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不,我送您回去?”这句话说明小伍对杨再德工作作风非常了解,知道他从不按时回家。
B. 通过杨再德和小伍的对话不难发现小伍经验不足缺少独立意识,难怪杨再德对小伍很不放心。
C. 杨再德修致富路,跟张学问谈条件,先礼后兵,最后和张学问一起滚下水塘,使得张学问折服。
D. 小伍根据杨再德出事的地点猜测,村主任可能去“顾问”家的养鸡厂,人们觉得这很不符合情理。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纷纷扬扬的大雪把杨家桥高高洼洼地抹成了一片瓷白色”,小说使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雪之大以及杨家桥路途之不平坦。
B. 小说在叙述杨再德出事后,特别写到人们对他死亡原因的前两种猜测,并非闲笔,其实它对刻画杨再德关心民生、认真工作的形象是很有作用的。
C. 小说在情节的铺展中,巧妙地运用了插叙手法,既为下文“死对头”张学问因杨再德而哽咽交代了背景,又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单调,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D. 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视角叙述故事,显得冷静客观,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主要采用的是语言描写,人物的对话语言,生动且体现人物个性。
3. 小说紧紧围绕“雪”展开,请从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雪”的作用。
4. 有人说,小说中的张学问虽然对杨再德的态度前后不同,但是他的形象并没有发生改变。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文本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武灵王平昼闲居,肥义侍坐。王曰:“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王遂胡服。使王孙绁告公子成曰:“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公子成再拜曰:“中国者,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畔学者,臣愿大王图之。”使者报王。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先王忿之,其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服,可以报中山之怨。”公子成再拜,乃赐胡服。赵文进谏曰:“衣服有常,礼之制也。先圣之所以教。故臣愿王之图之。”王曰:“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赵造谏曰:“隐忠不竭,奸之属也;以私诬国,贼之类也。臣虽愚,愿尽其忠,无遁其死。”王曰:“忠不辟危,明不距人,子其言乎!”赵造曰:“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且循法无过,修礼无邪,臣愿王之图之。”王曰:“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子其勿反也。”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
文本二: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人君之道如何?”对曰:“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此人君之操也。”平公曰:“善!”
(节选自《说苑·君道》)
5.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
B. 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大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
C. 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
D. 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
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或已学课文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侍坐,坐在尊长旁边陪伴侍奉,与《论语·先进》“公西华侍坐”中“侍坐”相同。
B. 冠者,成年人,二十岁以上的人。古时女子和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童子、少年均指不到二十岁的人。
C. 再拜,古人表示恭敬的礼节,与《鸿门宴》“再拜奉大将军足下”中“再拜”相同。
D. 左右,指身边伺候的人,近臣,与《苏武传》“单于视左右而惊”中“左右”相同。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武灵王认为教导百姓改穿胡服、改习骑马射箭一定会招来世人的批评,肥义指出聪明的人在事情还未发生前就能洞烛先机,明确支持改穿胡服。
B. 公子成以中原是圣贤推行仁义教化地方为由,拒穿胡服;赵武灵王亲自登门,指出服装礼仪应力求便利,推行胡服有助雪耻,公子成于是奉行。
C. 赵文规劝赵武灵王不要违背先圣教化而变更传统服饰,应当遵循礼法规定;赵王主张应与时俱进,风俗礼法随时势变化而改变才是圣人治国之道。
D. 赵造反对变革,认为只有遵循固有的礼制,治国教民才不会出现差错;赵武灵王辩说道泥古守旧无补时政,所以天下的得失与是否承袭古制无关。
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隐忠不竭,奸之属也;以私诬国,贼之类也。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
9. 在推行“胡服骑射”的过程中,赵武灵王体现出了怎样的“人君之道”?请结合文本二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梁先辈①
齐 己②
慈恩塔下曲江边,别后多应梦到仙。
时去与谁论此事,乱来何处觅同年。
陈琳③笔砚甘前席,角里烟霞待共眠。
爱惜麻衣好颜色,未教朱紫污天然。
【注】①梁先辈,即梁震,唐末进士,始终不接受官职,自号荆台隐士。②齐己,晚唐诗僧。③陈琳,东汉文学家。
10.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以“慈恩塔下”“曲江边”点明两人交往的地点,“梦”则突出了他们深厚的情谊。
B. 颔联中“与谁论此事”“何处觅同年”以“反问”的语气表达对知音难觅的遗憾与失落。
C. 颈联化用东汉文学家陈琳文采斐然而“甘前席”的典故,高度称赞梁震的文学才能。
D. 本诗是一首送别诗,审视现实冷峻平和,抒怀兴感情意真挚,诗味与禅味相互渗透。
11. 孙光宪在《白莲集序》中认为齐己的诗歌具有“平淡而意远”的特点,请结合本诗尾联谈谈你的理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
1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_____________”一句表现了冉有对自己治国才能的肯定,但对于礼乐教化,就只能“_____________”,这表现了冉有的谦虚谨慎。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一幅沐浴清流、临风高台的快乐景象。
(3)《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重视教育百姓知孝悌之义,具体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内文言文知识检测(本题共4题,12分)
13. 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余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 居则曰:“不吾知也。” B.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C. 异乎三子者之撰 D.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14.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技盖至此乎 (大概) B. 批大郤 (击)
C. 如土委地 (散落,卸落) D. 善刀而藏之 (同“缮”,修治。这里是揩拭的意思。)
15.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道芷阳间行 B. 籍吏民,封府库
C. 刑人如恐不胜 D. 君安与项伯有故
16.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例: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A.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B.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D.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四、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庆祝建党百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大型融媒体特别节目《追寻——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节目将不同时代共产党员的红色家书为切入点,将这些可以堪称绝妙的文章通过文情并茂的演绎奉献给观众,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欣赏。当今时代,互联网发展迅速,音频已成为走在移动互联网发展前沿的媒体。声音凭借着单纯的信息维度,流水般汹涌地涌入听者的身体,更能直击人心。情感放大是中国特色节目中 的元素,《追寻》将百封家书用震撼人心的讲述和 的吟诵传递出人间至美之情。一封封浸染着父母之恩、夫妻之爱、兄弟之情的家书,透过声音,连着时空,栩栩如生。《追寻》以一种 的方式对经典人物、故事进行了生动演绎,更多革命烈士将被我们了解、认知、传诵。通过《追寻》,我们认识了裘古怀,“同志们,壮大我们的革命武装力量争取胜利吧!”他的临终遗言 ,令人动容。《追寻》展现了信仰的力量、人性的光辉,将红色文化以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了出去。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弥足珍贵 声情并茂 别出机杼 醍醐灌顶
B. 弥足珍贵 绘声绘色 别出心裁 醍醐灌顶
C. 不可或缺 绘声绘色 别出机杼 振聋发聩
D. 不可或缺 声情并茂 别出心裁 振聋发聩
1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节目将不同时代共产党员的红色家书为切入点,将这些可以堪称绝妙的文章通过文情并茂的演绎奉献给观众,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欣赏要求。
B. 节目将不同时代共产党员的红色家书为切入点,将这些堪称绝妙的文章通过文情并茂的演绎奉献给观众,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欣赏。
C. 节目以不同时代共产党员的红色家书为切入点,将这些堪称绝妙的文章通过文情并茂的演绎奉献给观众,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欣赏要求。
D. 节目以不同时代共产党员的红色家书为切入点,将这些可以堪称绝妙的文章通过文情并茂的演绎奉献给观众,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欣赏。
19. 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然界中有超过200种真菌会使用特殊的菌丝来捕获线虫。线虫捕食菌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们能产生菌丝作为捕食线虫的陷阱。虽说它的菌丝分化是自发发生的, ① ,仅需几个小时就能将陷阱搭建好。
线虫捕食菌的捕食装置可分为两大类——黏性陷阱和收缩环。黏性陷阱的部分或整个表面都被具有黏性的蘸丝覆盖,一旦体型小巧的线虫踏入陷阱,那么就被菌丝黏住无法脱身。② ,“真菌捕获器官”仍会附着在线虫身上并引发感染,导致线虫死亡。收缩环是一种由三个能向内膨胀的细胞构成的环状结构,当线虫不小心钻进这个环状结构时,线虫捕食菌会在极短的时间里, ③ ,像套在脖子上的套索一样挤压线虫。一旦诱捕成功,线虫捕食菌就会用那细长的“穿透钉”来刺穿线虫的角质层,菌丝会分泌生物酶来分解线虫,并将营养物质送回自己体内。
科学家对这些微生物中的“超级恶棍”很感兴趣,正在探索把它们的特性运用到工业或农业中。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 如果你是科学家,准备如何将线虫捕食菌的特性运用到工业或农业上?试举一例,根据材料内容阐述其原理和产生的效果。
五、《红楼梦》(6分)
22.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中的“停机德”说的是《红楼梦》中哪个女子?其命运如何?请简要分析。
六、作文(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出自《孝经》,是古代士人普遍恪守的价值观。立身即安身立命,进可做出可立于世间的事业,退能找到安顿灵魂的归宿;行道即坚守道义、正道直行,做于公有利的事情。扬名,不过是立身、行道后自然的结果罢了;更强调扬名于“后世”而非“当世”,足以让我们体会到立身和行道的分量。
无数历史名人正是深刻认识和把握了立身、行道和扬名的关系,并践行一生,才被世代所铭记;在当今社会,很多人却直接把名利当作了目的。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联想和思考?请以“立身、行道和扬名”为主题,结合现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综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