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记念刘和珍君》同步练习 (含答案)阅读训练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

文档属性

名称 6.1《记念刘和珍君》同步练习 (含答案)阅读训练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12 12:29: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记念刘和珍君》同步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记念刘和珍君(节选)

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就是她;但是我不认识。直到后来,也许已经是刘百昭率领男女武将,强拖出校之后了,才有人指着一个学生告诉我,说:速就是刘和珍。其时我才能将姓名和实体联合起来,心中却暗自诧异。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蕾锋利的,但地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于是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此后似乎就不相见。总之,在我的记忆上,那一次就是永别了。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竞至于颇为怀疑。我(1)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2)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3)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扬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1. 下列对节选文段内容和语言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才知道”的“才”说明“我”知道消息之晚,这便说明当时的反动政府在最大限度地封锁消息。
B. “下午便得到噩耗”,副词“便”说明惨案发生之快,雄辩地证明这是敌人预先设置的“罗网”。
C. “居然”“竟”“不料”“不信”等词,说明惨案出乎“我”的意料,反映了敌人的凶残超乎人之常情。
D.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惨象”和“流言”一样,足见反动派的凶残。
2. 在选段(1)(2)(3)画横线处填上的一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向来 然而 况且 B. 从来 但是 而且 C. 向来 但是 而且 D. 从来 然而 况且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鲁迅先生的心目中,刘和珍是个外表与内心世界有差异的学生。
B. 文章写刘和珍“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表明她是个有责任感的人。
C. 执政府对待学生的手段之下劣凶残完全出乎一般人的预料,当然也包括鲁迅这样的知识分子。
D. 执政府对请愿学生的残害以及后来对学生请愿这件事的歪曲与诬陷,暴露出执政府的反动、贪婪和腐败。
4. 文段的第五部分第二自然段,详细地写出刘和珍等三位女子被害的细节,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文段二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5. 对文段内容判断 不 正 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这样的世上”是指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B. “不算什么”写出了反动派草菅人命的凶残本性。
C. “无恶意的闲人”“有恶意的闲人”本质是不同的,但作者对他们都给予愤恨之情。
D. “总觉得很寥寥”,是极言意义很少,但并不是说没有。
6.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7. 第(二)段文字中,作者写“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
8. 通读这两段文字,可以看出鲁迅对刘和珍等人徒手请愿的态度,请结合选段谈谈你的认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忆刘半农君
鲁 迅
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
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半农去世,我是应该哀悼的,因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但是,这是十来年前的话了,现在呢,可难说得很。
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会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他到北京,恐怕是在《新青年》投稿之后,由蔡孑民先生或陈独秀先生去请来的,到了之后,当然更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譬如罢,答王敬轩的双簧信,“她”字和“它”字的创造,就都是的。这两件,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的时候,所以的确是“大仗”。现在的二十左右的青年,大约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单是剪下辫子就会坐牢或杀头的了。然而这曾经是事实。
但半农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但是,要商量袭击敌人的时候,他还是好伙伴,进行之际,心口并不相应,或者暗暗的给你一刀,他是决不会的。倘若失了算,那是因为没有算好的缘故。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
所谓亲近,不过是多谈闲天,一多谈,就露出了缺点。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给我们骂掉了。但他好像到处都这么的乱说,使有些“学者”皱眉。有时候,连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他很勇于写稿,但试去看旧报去,很有几期是没有他的。那些人们批评他的为人,是:浅。
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
但这些背后的批评,大约是很伤了半农的心的,他的到法国留学,我疑心大半就为此。我最懒于通信,从此我们就疏远起来了。他回来时,我才知道他在外国钞古书,后来也要标点《何典》,我那时还以老朋友自居,在序文上说了几句老实话,事后,才知道半农颇不高兴了,“驷不及舌”,也没有法子。另外还有一回关于《语丝》的彼此心照的不快活①。五六年前,曾在上海的宴会上见过一回面,那时候,我们几乎已经无话可谈了。
近几年,半农渐渐的据了要津,我也渐渐的更将他忘却;但从报章上看见他禁称“蜜斯”之类,却很起了反感:我以为这些事情是不必半农来做的。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②,回想先前的交情,也往往不免长叹。我想,假如见面,而我还以老朋友自居,不给一个“今天天气……哈哈哈”完事,那就也许会弄到冲突的罢。
不过,半农的忠厚,是还使我感动的。我前年曾到北平,后来有人通知我,半农是要来看我的,有谁恐吓了他一下,不敢来了。这使我很惭愧,因为我到北平后,实在未曾有过访问半农的心思。
现在他死去了,我对于他的感情,和他生时也并无变化。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八月一日)
【注】:①1928年鲁迅任《语丝》主编期间,选登了一篇读者来信。这封信纠正了刘半农发表在该刊的一篇文章中的一个史实性错误。②指刘半农于1933年到1934年间发表于《论语》《人世间》等刊物的《桐花芝豆堂诗集》和《双凤凰砖斋小品文》等。
9.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中的刘半农有活泼、勇敢、忠厚、易于亲近等优良品质,也有浅、草率、无谋等不足之处。
B. “五四”退潮后,刘半农思想发生了变化,由提倡新事物转向保守,是“我”与之关系疏远的主要原因之一。
C. 作者肯定了刘半农过去的战绩,虽然对刘半农不免有微词,但也坚决反对“陷沙鬼”抹杀他过去的功绩。
D. “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一句表明,鲁迅虽然曾经跟刘半农是朋友,但对他还是怀有一种难以忘却的憎恶之情。
10.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抓住人物性格特点,选取有代表性的事件,在对比中表现人物,多方面、多角度刻画出刘半农的形象。
B. 本文以作者的思想情感为中心,以时间为线索,安排材料,叙事写人,做到了线索清晰,情感态度爱憎鲜明。
C. 文章关于“武库”的一段文字,运用了比喻、借代、衬托等手法,以陈、胡衬托刘半农没有城府、易于亲近的性格特点。
D. 文章结构上前后勾连,环环相扣,前后内容多呈呼应之态。如前面谈到刘半农是一个战士,后面行文中多次照应这一点。
11. 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一句中,作者为什么在“古文”前用“弄”字和“烂”字?请从字义与情感两个方面分析。
12. 从文章看,鲁迅对有些人所批评的刘半农的“浅”持什么态度?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美与同情
有一个儿童,他走进我的房间里,便给我整理东西。他看见我的挂表的面合覆在桌子上,给我翻转来。看见我的茶杯放在茶壶的环子后面,给我移到口子前面来。看见我床底下的鞋子一顺一倒,给我掉转来。看见我壁上的立幅的绳子拖出在前面,搬了凳子,给我藏到后面去。我谢他:
“哥儿,你这样勤勉地给我收拾!”
他回答我说:“不是,因为我看了那种样子,心情很不安适。”是的,他曾说:“挂表的面合覆在桌子上,看它何等气闷!”“茶杯躲在它母亲的背后,教它怎样吃奶奶?”“鞋子一顺一倒,教它们怎样谈话?”“立幅的辫子拖在前面,像一个鸦片鬼。”我实在钦佩这哥儿的同情心的丰富。从此我也着实留意于东西的位置,体谅东西的安适了。它们的位置安适,我们看了心情也安适。于是我恍然悟到,这就是美的心境,就是文学的描写中所常用的手法,就是绘画的构图上所经营的问题。这都是同情心的发展。普通人的同情只能及于同类的人,或至多及于动物;但艺术家的同情非常深广,与天地造化之心同样深广,能普及于有情、非有情的一切物类。
我次日到高中艺术科上课,就对她们作这样的一番讲话:世间的物有各种方面,各人所见的方面不同。譬如一株树,在博物家,在园丁,在木匠,在画家,所见各人不同。博物家见其性状,园丁见其生息,木匠见其材料,画家见其姿态。
但画家所见的,与前三者又根本不同。前三者都有目的,都想起树的因果关系,画家只是欣赏目前的树的本身的姿态,而别无目的。所以画家所见的方面,是形式的方面,不是实用的方面。换言之,是美的世界,不是真善的世界。美的世界中的价值标准,与真善的世界中全然不同,我们仅就事物的形状、色彩、姿态而欣赏,更不顾问其实用方面的价值了。所以一枝枯木,一块怪石,在实用上全无价值,而在中国画家是很好的题材。无名的野花,在诗人的眼中异常美丽。故艺术家所见的世界,可说是一视同仁的世界,平等的世界。艺术家的心,对于世间一切事物都给以热诚的同情。
画家把自己的心移入于儿童的天真的姿态中而描写儿童,又同样地把自己的心移入于乞丐的病苦的表情中而描写乞丐。画家的心,必常与所描写的对象共鸣共感,共悲共喜,共泣共笑;倘不具备这种深广的同情心,而徒事手指的刻划,决不能成为真的画家。即使他能描画,所描的至多仅抵一幅照相。
画家须有这种深广的同情心,故同时又非有丰富而充实的精神力不可。倘其伟大不足与英雄相共鸣,便不能描写英雄;倘其柔婉不足与少女相共鸣,便不能描写少女。故大艺术家必是大人格者。
艺术家的同情心,不但及于同类的人物而已,又普遍地及于一切生物、无生物;犬马花草,在美的世界中均是有灵魂而能泣能笑的活物了。诗人常常听见子规的啼血,秋虫的促织,看见桃花的笑东风,蝴蝶的送春归;用实用的头脑看来,这些都是诗人的疯话。其实我们倘能身入美的世界中,而推广其同情心,及于万物,就能切实地感到这些情景了。画家与诗人是同样的,不过画家注重其形式姿态的方面而已。没有体得龙马的活力,不能画龙马;没有体得松柏的劲秀,不能画松柏。中国古来的画家都有这样的明训。西洋画何独不然?我们画家描一个花瓶,必其心移入于花瓶中,自己化作花瓶,体得花瓶的力,方能表现花瓶的精神。我们的心要能与朝阳的光芒一同放射,方能描写朝阳;能与海波的曲线一同跳舞,方能描写海波。这正是“物我一体”的境涯,万物皆备于艺术家的心中。
为了要有这点深广的同情心,故中国画家作画时先要焚香默坐,涵养精神,然后和墨伸纸,从事表现。其实西洋画家也需要这种修养,不过不曾明言这种形式而已。不但如此,普通的人,对于事物的形色姿态,多少必有一点共鸣共感的天性。房屋的布置装饰,器具的形状色彩,所以要求其美观者,就是为了要适应天性的缘故。眼前所见的都是美的形色,我们的心就与之共感而觉得快适;反之,眼前所见的都是丑恶的形色,我们的心也就与之共感而觉得不快。不过共感的程度有深浅高下不同而已。对于形色的世界全无共感的人,世间恐怕没有;有之,必是天资极陋的人,或理智的奴隶,那些真是所谓“无情”的人了。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赞美儿童了。因为儿童大都是最富于同情的。且其同情不但及于人类,又自然地及于猫犬、花草、鸟蝶、鱼虫、玩具等一切事物,他们认真地对猫犬说话,认真地和花接吻,认真地和人像(doll)玩耍,其心比艺术家的心真切而自然得多!他们往往能注意大人们所不能注意的事,发现大人们所不能发见的点。所以儿童的本质是艺术的。换言之,即人类本来是艺术的,本来是富于同情的。只因长大起来受了世智的压迫,把这点心灵阻碍或销磨了。惟有聪明的人,能不屈不挠,外部即使饱受压迫,而内部仍旧保藏着这点可贵的心。这种人就是艺术家。
西洋艺术论者论艺术的心理,有“感情移入”之说。所谓感情移入,就是说我们对于美的自然或艺术品,能把自己的感情移入于其中,没入于其中,与之共鸣共感,这时候就经验到美的滋味。我们又可知这种自我没入的行为,在儿童的生活中为最多。他们往往把兴趣深深地没入在游戏中,而忘却自身的饥寒与疲劳。《圣经》中说:“你们不像小孩子,便不得进入天国。”小孩子真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我们的黄金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但我们可以因了艺术的修养而重新面见这幸福、仁爱而和平的世界。
(取材于丰子恺同名文章,有删减)
13. 作者说,艺术家的心常与描写对象共鸣共感,共悲共喜,共泣共笑。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甫“促织甚细微,哀音动何人”,借蟋蟀的哀音抒写久客在外的愁思。
B. 白居易“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表达了诗人有志难伸的愤懑。
C. 李商隐“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抒发了往事如烟、爱情无常之感。
D. 林黛玉“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漫天凄艳的落花和寄人篱下、孤高自许、多愁善感女子的命运相互交映,让人感叹。
1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
A. 本文语言朴实无华,逐层深入地分析了美与同情心之间的关系,并深刻揭示了艺术家对于世间万物具有广泛同情心的道理。
B. 文章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入手,一位看了“我”的房间心情很不安适的儿童替“我”整理了房间,从而引出话题,也自然引出了下文。
C. 真正的画家必须具备对描写对象的深广的同情心。必常与所描写的对象共鸣共感,共悲共喜,才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
D. 作者认为“无情”的人都是“理智的奴隶”,是“对于形色的世界全无共感的人”。而大部分人可能共感的程度不同,有深浅高下之分。
15. 中国画家作画时为什么要先焚香默坐,涵养精神?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6.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深入浅出地阐述深刻抽象的艺术观点的。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观众大多既希望“慢综艺”多一些,又不希望它过多地呈现,( )。一方面,“慢综艺”别只是围着造房子、开民宿转,生活是 的;另一方面,“慢综艺”要提升原创能力,丰富节目模式,才能延长节目的生命周期,避免“ ”。观众喜欢“慢综艺”,是因为它可以让人远离 的世界,用心去感受生活,聆听内心深处的自己。今天的人们开始渴望慢节奏、慢生活,而这种期待会反映到收看电视综艺的审美取向上,“慢综艺”就是带领观众逃离都市的喧嚣,将肉身短暂安置田园生活之中,营造出“生活在别处”的幻觉。让观众在观看后立生共鸣, ,这是“慢综艺”节目获得更大吸引力和影响力的重要环节。
17.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所以舍不得浮躁跟风去破坏这份精神的纯净 B. 因为这份精神的纯净会被浮躁跟风破坏
C. 因为舍不得浮躁跟风去破坏这份精神的纯净 D. 更是舍不得浮躁跟风去破坏这份精神的纯净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多姿多彩 稍纵即逝 热闹 敞开心扉 B. 琳琅满目 昙花一现 热闹 推心置腹
C. 琳琅满目 稍纵即逝 喧器 推心置腹 D. 多姿多彩 昙花一现 喧器 敞开心扉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慢综艺”就是带领观众逃离都市的喧嚣,将肉身短暂安置于田园生活之中,营造出“生活在别处”的意象。
B. “慢综艺”就是暗示观众逃离都市的喧嚣,将肉身短暂安置田园生活之中,营造出“生活在别处”的意象。
C. “慢综艺”就是带领观众逃离都市的喧嚣,短暂之中安置肉身于田园生活,创造出“生活在别处”的意象。
D. “慢综艺”就是带领观众逃离都市的喧嚣与喧哗,将肉身短暂安置于田园生活之中,营造出“生活在别处”的意象。
20. 下面是某校学生会征文启事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当,请找出并修改。
最近,本校同学陆续观看了“百部爱国主义影片”,深受启发。为了交流心得,增加鉴赏文艺作品的能力,本校决定来一次“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为主题的征文比赛活动。参赛要求:内容实在,能反映出同学们传承红色基因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语言简练生动,不超过一千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和解析
1~4.【答案】D、A、D、【参考答案】①表现出杀人者的残暴与凶狠;②表现出三位女子的沉勇与友爱;③简洁表达了作者的惊愕、痛恨、悲痛之情。
【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和语言的理解分析能力。
D.“‘惨象’和‘流言’一样,足见反动派的凶残”分析错误,“流言”所见应该是反动派的卑劣。
故选D。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运用近义词的能力。
第一组,向来:一向如此。从来:从过去到现在。此处强调的是自己一直以来的态度,故选“向来”。
第二组,然而:表转折。但是:表转折。此处是表达出乎上文的意料之外,与上文衔接紧密,用“然而”更通畅。
第三组,况且:表递进。而且:表递进。此处要表达的递进语意较强,用“况且”程度更深一些。
故选A。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与表述的理解分析能力。
D.“暴露出执政府的反动、贪婪和腐败”分析错误,说“暴露出执政府的反动”是可以的,但是说“暴露出执政府的贪婪和腐败”过于牵强。
故选D。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1)由“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扬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等内容,可以看出表现出杀人者的残暴与凶狠,对待弱女子竟如此狠下杀手;
(2)由“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扬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等内容,表现出三位女子面对执政府的残暴行径时的沉勇与友爱;
(3)由“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等内容,表达了作者面对残杀这件事的惊愕、痛恨、悲痛之情,使“我”出离愤怒的表达。
5~8.【答案】D、【参考答案】第一处:表达直面残酷现实的决心;第二处:一些人快要忘记“三一八”惨案了,写此文以警醒世人。、【参考答案】比喻。作者将“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比喻成“煤的形成”,并以“大量的木材”比喻人类血战付出的代价;“一小块”比喻人类历史前进的成果。作者使用这一修辞,使对比更加直观形象,也更加强烈地表达他对正义力量在为历史进步付出血的代价时的同情,表达对于进步力量的坚决支持和呐喊声援。、【参考答案】鲁迅先生并未完全认同请愿的效用。作者虽然认为烈士的牺牲必然会唤醒一些爱国志士,给生者以希望,对敌人也会有一定的震慑意义,最起码可以揭露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刘和珍君的责任感、爱国心是后来者的榜样。但请愿毕竟不是彻底的革命斗争,也不是彻底的爱国斗争,尤其是向当时那样反动的政府去请愿,除表示出了群众的意向和力量外,实际的效果是绝不会有的。他深感从烈士牺性中,应该总结血的教训,刘和珍等牺牲后对社会的影响不大,这是事实,国人的麻木难以通过流血来唤醒。所以,作者虽肯定烈士们英勇的精神,但对他们的牺牲感到可惜。他从来不赞成对反动派和平请愿,而是主张对反动派进行韧性的战斗。这在原则精神上是和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的态度完全一致的。
【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理解句子的含义的能力。
D.“但并不是说没有”说法有误,与作者原意相反。根据原文“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可知,作者这么说是极言意义很少,社会状况没有改变,以此表达自己的怒其不争之情。
故选D。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在文中的作用的能力。
这两句话位于第(一)段文字,作者反复强调“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中,强化了情感,也自然道出写作缘由。
其中,第一处“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承接上文“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是作者对“这样的世界”的反抗,表达了作者勇敢面对残酷现实的决心,也寄寓了作者对烈士的深切祭奠
第二处,“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承接上文“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呼应前文的类似表达,侧重表明了唤醒健忘的庸人的写作目的,“正”字意在表明提笔不可仓促,必须精准把握时机。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首先判断题干所指处所用修辞。由“正如煤的形成”可知,该句把人类长期阶级斗争、劳动人民流血牺性的历史,比作煤的形成过程,用了大量木材后来才成为一小块煤,可见这是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对于作用的分析,“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是历史总结而来的,因此是抽象的,而“煤的形成”则是自然界的客观现象,作者以直观的客观现象来比喻抽象的历史规律,就使得语句更容易理解了。此外,对比喻中“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这一直观的对比,可以知道作者认为,经过大量的流血牺牲,才使得社会前进一小步,而请愿还不在其中,更不用说是徒手请愿了,因为历史前进必须靠革命斗争,绝不能靠请愿,由此可以看出鲁迅对正义力量在历史前进中付出巨大代价的同情;尽管鲁迅不赞成请愿,但他对这次牺牲的爱国青年,仍然热情歌颂,并且认为烈士的血不会白流,必然产生影响,而且社会影响要扩大。所以读者也更容易理解作者创作这篇文中对进步力量的呐喊声援,对进步力量的支持。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对文章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从“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中,可知鲁迅赞扬刘和珍等人请愿的抗争精神。在文(二)第二段,文章写了爱国青年的血不会白流,社会影响要扩大。“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这就说明了鲁迅认为爱国青年的血没有白流。下面的“至少”,是对影响范围的最低估计,即至少亲人们、师友们会永远记念着她们。然后鲁迅又引陶渊明的诗进一步说明这一点。所引陶渊明《挽歌》中四句诗的大意是:死了以后,亲戚们有的还在悲哀.别人也都唱过了挽歌,死算得什么呢,让身体在一十里同山陵一样千古长存罢。也可见鲁迅一方面写纪念文高度赞扬刘和珍君。
但结合文(一)中写刘和珍等牺牲后对社会的影响。“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三一八”惨案竟象没有发生过,一切照旧,没有什么变化,多么令人痛愤!爱国青年牺牲了,却成了小市民的茶余饭后谈话资料,或者给反动文人作为他们制造流言的种子。这里,鲁迅对庸俗市民的不觉悟感到痛心,而对反动学者文人的恶意诬蔑则尤为愤慨。
而“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以下,都是说明鲁迅对请愿的看法。“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只是徒手?”,以及上一句“至于此外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可以看出作者对徒手请愿的态度:意义寥寥。作者用煤的形成作比,说明人类社会在残酷的流血斗争中发展,反动势力总是太凶残太悲劣,大量的流血斗争往往才换来一点进步,徒手的请愿有多大作用呢?所以,鲁迅对请愿不是一味肯定,而是总结教训,催人改进斗争方式。
9~12.【答案】D、C、【参考答案】①“弄”是“写”的意思,还有“玩弄”(游戏)的含义,“烂”是“陈旧”的意思。②从前刘半农投身文学革命,提倡写白话文,是一名勇敢的战士。“五四”退潮后,思想发生了变化,日益走向保守,写古文是其表现之一,鲁迅用这两个带有强烈感彩的词语,是要表现对刘半农的批评。、【参考答案】①鲁迅承认刘半农的确有“浅”的一面。②鲁迅认为刘半农坦诚、真率,虽然“浅”,却“浅”得清澈。③鲁迅觉得,作为一个战士,刘半农的“浅”是可以原谅的,因为那是前进中的“浅”。
【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思想内容的能力。
D.“但对他还是怀有一种难以忘却的憎恶之情”错误,在“这憎恶”的后一句,有“因为”一词,告诉读者作者“憎恶”的原因,分析这些原因可知,这句话中的“憎恶”是鲁迅从朋友立场出发所产生的一种情感,是他对刘半农关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鲁迅是站在“于中国更为有益”的高度来要求刘半农的,他认为刘半农应该始终做一个战士;也是为了肯定与突出他过去的战绩,以免“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故选D。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C.“借代”错误,该段文字中没有出现借代手法。
故选C。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和把握作品思想感情的能力。
弄清字义,要注意从语言环境中去理解,作答时要先解释出两个字的表层意,“做打油诗,弄烂古文”是对文,从“做”字可推出“弄”是“写”的意思,“弄”还有“玩弄”(“游戏”)的含义;“烂”是“陈旧”的意思。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其深层意,这两个带有强烈感彩,要联系历史背景和刘半农的生平以及文中作者对他的感情来作答,是对刘半农从一个活泼、勇敢的战士蜕变为保守的文人的批评,含着强烈的不满。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主要抓住文章第七和第十一自然段来分析作答,这段的前一句是承认刘半农的浅,后一句是评价刘半农的浅。本题的答案区间在第7段与第11段。第7段可以概括出鲁迅对刘半农的“浅”首先是承认,其次是赞赏,认为他的“浅”是清澈,指刘半农坦诚、真率性格。原句为“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第11段可以概括出鲁迅认为他的“浅”于中国是有益的,原句为“他的为战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结合文中内容对刘半农的形象进行总结。
13~16.【答案】B、D、中国画家作画时先焚香默坐,涵养精神,以获取深广的同情心,这是中国画家的修养。具备了这种深广的同情心才能与所描写的对象相共鸣共感,否则,就不能成为真正的画家(就不会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从身边小事入手引出艺术家要有深广的同情心道理,自然亲切(列举贴近普通人生活的例子,容易和读者形成共鸣);运用对比手法,说明艺术家和普通人相比更要有深长的同情心;语言朴素自然,语意浅显,便于读者理解;借助相似门类的艺术说理(类比说理),便于读者触类旁通。
【解析】
1.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基本能力。对句子的理解更多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段、手法,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
【解答】
B项,“有志难伸”错。白居易“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体现的是作者的悲苦、哀怨之情。故选B。
2. 【分析】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解答】
D项中,“作者认为‘无情’的人是‘理智的奴隶’是‘对形色的世界全无共感的人’”错误。原文说“有之,必是天资极陋的人,或理智的奴隶,那些真是所谓‘无情’的人了”。可见选项过于绝对化。故选D。
3. 本题考查重要语段的作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段落在文章中的具体位置来回答。要找到语段在文中相应位置,认真审读,针对问题回答,回答要全面精准。原文说“为了要有这点深广的同情心,故中国画家作画时先要焚香默坐,涵养精神”,故中国画家作画时先焚香默坐,涵养精神,目的是获取深广的同情心,这是中国画家的修养。“不但如此,普通的人,对于事物的形色姿态,多少必有一点共鸣共感的天性”,具备了这种深广的同情心才能与所描写的对象共鸣共感。“反之,眼前所见的都是丑恶的形色,我们的心也就与之共感而觉得不快……”,否则的话,就不能成为真正的画家,不会创作出成功的作品。
4. 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文章具体的内容,学会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四个选项中,涉及到的艺术特色、内容分析及其情感体会,包括语言分析都可以作为重点关注的对象,进行一一排除。
文章开头以“儿童和我的故事”引入,从身边小事入手以便引出艺术家要有深广的同情心这一大道理,显得自然亲切,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然后把艺术家和我们普通人进行对比,运用对比手法说明艺术家和普通人相比更要有深长的同情心,否则不能称之为艺术家;“但画家所见的,与前三者又根本不同。前三者都有目的,都想起树的因果关系,画家只是欣赏目前的树的本身的姿态,而别无目的。所以画家所见的方面,是形式的方面,不是实用的方面。”“画家须有这种深广的同情心,故同时又非有丰富而充实的精神力不可。”“艺术家的同情心,不但及于同类的人物而已,又普遍地及于一切生物、无生物。”借助相似门类的艺术说理,便于我们触类旁通、理解领会。本文语言朴素自然,语意浅显易懂,便于读者理解领悟。
17~19.【答案】C、D、A
【解析】
1. 【分析】
本题考查语意表达连贯这个考点。要补充完整所缺失的句子,关键在于一定要联系上下文语境,我们才能推断划横线的地方需要怎样的表述才能将上下文连接起来。另外注意字数的要求。
【解答】
括号前面的文字说的是观众的心态,括号中的文字是要解释产生这种心态的原因的,所以,排除A、D两项。B项偷换了主语,与前面两个分句衔接不恰当,故排除。
故选C。
2. 【分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
【解答】
①多姿多彩:形容颜色、形态多种多样。琳琅满目: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语境说的是生活,所以选“多姿多彩”。
②稍纵即逝:稍微一放松就溜过去了,形容时间、机会等极易失去。昙花一现:比喻稀有的事物或显赫一时的人物出现不久就消逝。语境中主语是“慢综艺”这种事物,故选“昙花一现”。
③热闹:(景象)繁盛活跃;使场面活跃,精神愉快;热闹的景象。喧嚣:声音杂乱,不清静;叫嚣,喧嚷。“远离”的应是不好的,故选“喧嚣”。
④推心置腹:把自己的心放在对方的肚子里,形容待人真诚。敞开心扉:在一个人面前把自己的心毫无隐瞒地表现出来,也指分享自己的心情。语境是说让观众在观后说出内心感受,故选“敞开心扉”。
故选D项。
3. 【分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解答此类题,需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六种常见病句类型,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解答】
B.成分残缺,“安置”后缺少介词“于”。
C.结构混乱,“短暂之中安置肉身于田园生活”应改为“将肉身短暂安置于田园生活之中”或“于田园生活之中短暂安置肉身”。
D.重复赘余,去掉“与喧哗”。
故选A。
20.【答案】将“增加”改为“增强”;将“来”改为“举办”;在“一次”后加“以”;将“实在”改为“真实”;删去“左右”。
【解析】“增加能力”搭配不当,可将“增加”改为“增强”;“来一次”的表述口语化,不适合用在征文启事中;“一次为主题的征文比赛活动”缺少介词“以”;“实在”的表述口语化,可改为“真实”;“不超过一千字左右”前后矛盾,可删去“左右”。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