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湖南省常德市澧县多校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线上)(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湖南省常德市澧县多校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线上)(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12 17:43: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2022-2023学年湖南省常德市澧县多校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线上)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0分)
1. 走进孙中山故居,就会看到先生题写的“天下为公”四个大字,彰显了先生的伟大胸襟。在历史上,也曾存在“天下为公”的局面,但后被“家天下”的局面所取代。改变这一局面的人物是(  )
A. 禹 B. 启 C. 商 D. 汤
2.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栗,吾得而食诸?”这反映了孔子认为应(  )
A. 重视思想教化使人向善 B. 强调礼制稳定社会秩序
C. 推行仁爱缓和社会矛盾 D. 恪守中庸之道治理朝政
3.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以上评价主要是针对秦始皇(  )
A. 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B. 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
C. 统一了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D. 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4. 《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孝文帝此项改革(  )
A. 强迫官员放弃本民族习俗 B. 实现了北魏的富国强兵
C. 有利于北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D. 大大加剧了民族间矛盾
5. 下面是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图示表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举措的突出特点是(  )
A. 极力提高皇权 B. 竭力削弱相权
C. 削夺将帅权力 D. 分权以削弱地方权力
6. 商人作为宋代社会兴起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通过科举、联姻、捐纳等方式成功地实现了向上的社会流动,甚至一度出现了“士多出于商”的现象。这反映了两宋时期(  )
A.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根本变化 B. 呈现开放性平民化的特征
C. 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D. 人才的选拔更加公平公正
7. 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正宗”。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 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的学风,提倡“实学”
B. 顾炎武批判“心学”的空谈
C. 顾炎武批判“心学”对儒学思想的背弃
D. 顾炎武主张全面废除儒家思想
8. 英国的格雷斯顿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支持英国对华发动正义的战争 B. 为英国发动战争作辩护
C. 未看到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 D. 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
9. 如表是民国初年成立的部分政党。据此可知,当时(  )
名称 创立时间 代表人物 宗旨
中华民国
宪政党 1912年3月 伍廷芳 “博采民国宪法,确定纯粹中华共和政体”
统一党 1912年1月 张謇 “巩固全国之统一,建设中央政府,促进共和政治”
共和党 1912年5月 黎元洪 “防止小党分裂,便利政务进行,实行共和政治”
国民党 1912年8月 孙中山、
宋教仁 “巩固共和,实行平民政治”
民主党 1912年8月 梁启超 “拥护法赋自由”“调和社会利益”等
A. 政党林立,国家分裂 B. 民主共和制不断完善
C. 政治变革推动政治转型 D. 革命党人积极参政议政
10. 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的火焰”(  )
A. 使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B. 使民主革命取得最终胜利
C. 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理想 D. 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11.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会议指出:“共产党现时最主要的任务是有系统地、有计划地、尽可能在广大区城中准备农民的总暴动,要注意武装工人及暴动巷战等军事训练,即刻准备响应乡村农民的暴动,而推翻反革命的政权。”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共(  )
A. 以领导工人运动为中心任务 B. 坚持“城市中心论”
C. 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 D. 决定发动南昌起义
12. 1938年10月,“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成立。大会宣言指出:“国家之大患一日不能除,则国民之大责一日不能卸;前方之炮火一日不能止,则后方之刍粟一日不能停。……今后宜更各尽所能,各竭所有,自策自鞭,自励自勉,踊跃慷慨,贡献于国家,使国家得借吾人血汗一洗百年之奇耻。”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有(  )
①捐钱捐物是南洋华侨支援抗战的重要方式
②“总会”号召南洋华侨投身于太平洋战争
③抗日战争已发展成为全民族抗战
④中华儿女展现出无坚不摧的凝聚力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3. 如图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一次重要战役形势图,据此判断该战役是(  )

A. 平津战役 B. 淮海战役 C. 辽沈战役 D. 渡江战役
14.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民用企业布置在东北地区的有50个,中部地区有32个,军用企业布置在中西部地区的有35个,但上海、江苏、广东、浙江等地均是空白。这反映了(  )
A. 便于苏联就近对中国援助 B. 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
C. 东南地区的工业体系完善 D. 加强中国工业实力的要求
15.
1984年 北京停用牛奶供应证
1987 年 北京停用侨汇券
1991 年 北京停用糖票
1992 年 北京停用肉票、蛋票、肥皂票、居民购货证
1993年 全国各地基本取消粮票,票证时代彻底终结
上表反映了(  )
A. 商品流通走向了市场化 B. 中国入世市场资源供应充足
C. 分配制度出现根本变化 D. 实现了由富国到强国的目标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
16. 《新唐书 地理志》中“羁縻州”款,提到“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资于戎狄,杂畜被野”。羁縻府州政策的实施(  )
A. 保证了边疆地区的安宁与稳定 B. 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变革
C. 中央与羁縻府州之间平等共处 D. 加强了内地与边疆联系与交往
第II卷(非选择题)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17. 秦汉时期
材料 秦汉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地位重要、影响很大,一般可以说周秦是一大变。在整个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秦汉时期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又具有连续性的历史时期,故可以把秦汉相连称呼,并作为一个完整的历史时期。
把秦汉时期作为完整的历史时期来看,是因为它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而且是在整个秦汉时期逐渐形成和完善的。秦汉时期突出的特点是“统一”,所以常常用第一个统一王朝、统一大国等来形容。
从中国历史发展来看,秦汉史处于一个突出的地位。秦汉历史与先秦历史相比,已由宗法集耕型家国同构农耕社会进入到专制个体家国同构农耕社会的发展阶段,虽然期间经历过反复,但是这一发展大势并未改变,并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汉之所以被称为“专制个体家国同构农耕社会”,主要是从历史发展趋势而言的。与先秦历史相比,秦汉确立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国家,官僚制取代了世卿世禄制,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国家通过二十等爵制实现了对个人的支配,以及编户齐民的形成,解构了先秦宗法集耕的社会形态。随着国家意识由法而道,最终独尊儒术。……从此制约、规定着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走向。
秦汉时期作为一个整体在中国历史上存在并发生影响,但不等于说这400年的历史没有变化。举例来说,作为皇帝主要辅佐的宰相,其名称、地位、执掌、作用都不断地发生变化,但它又万变不离其宗。宰相辅助皇帝主管一切,专制君主仍是主角。 ……秦汉的这种变化,以后朝代更多,但是变来变去总的精神都是维护君主的绝对专制,这可以说是专制主义长期不变的一个方面。郡县制也是如此,名称乃至两级、三级或者四级,历代的变化很多,然而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加强中央集权。
——摘编自曹大为等主编《中国大通史》
“秦汉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地位重要、影响很大”。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对此作出历史解释。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8.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成为当下中国的国家战略和外交战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丝绸之路”始通于西汉张骞“凿空”、在西域设置行政管理机构之时。当时的道路由东而西:自长安经河西走廊通向中亚。经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等,从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等。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唐朝“丝绸之路”畅通,“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的局面形成后,丝绸大量输往许多国家,外来物品也纷纷涌入。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唐初赠帛与彩缎予突厥,稳定边疆形势。“秦汉以来,唐马最盛”,“绢马贸易”满足了西域各国渴望得到的丝绸,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成为中西交通的重要工具。外来物品如金银带把杯、彩釉玻璃等器皿传入中原,激发了唐朝工匠的仿制兴趣和创新热情,工艺技术的模仿和审美情趣的启示,最终使唐代手工业品的制作风格发生了改变。
商贸活动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西域音乐、舞蹈、绘画,给传统文化注入清新的气息……在不同文明的碰撞过程中,唐朝文化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和发展,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
(1) 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汉、唐丝绸之路的变化。
(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发展的影响。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济之所以发展如此迅猛,一个重要的促进因素是外资企业的大幅增加。由于担心外国人会控制中国的矿产资源、铁路,以及现代工业经济,清政府设立了专门的商部和交通部,组织地方商会,并着手修订法典,保护和鼓励各项资本运作。中国的官员,有识之士以及商人急切地在这些领域成立自己的公司,从1895年到1913年间,成立的新兴企业多达549家,主要集中在缫丝、棉纺织品、食品加工、公用事业以及采矿等行业……虽然现代工商业只占中国经济总量的极小一部分,但这一时期仍可以看作是中国工业革命的开篇。
--周锡瑞《叶: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材料二 1895年的甲午战败震动了整个士林……当新兴的维新在京、沪受阻时,湖南成了维新的中心。例如,熊希龄出身于湘军将领之家,此前完全是在传统教育的浸润下成长,还沉迷在湘军的辉煌功绩中。但他在甲午战败后慷慨上书朝廷,“与其坐而待亡,孰若革新庶政,与列强比埒,乃为上策……吾愿为爱国同仁,鞠躬尽瘁,临危就义,以拯吾国”。不料被慈禧痛批并发落回湘。从1896年到1898年,他几乎介入了湖南维新的所有活动,在当时激烈而复杂的斗争中实际站在了梁启超一边。1898年到1902年被革职。1902年至1905年,他重获起用……于1904年兴办了醴陵瓷业及学堂。
--整理自应星《新教育场域的兴起(1895-1926)》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95-1913年间“经济之所以发展如此迅猛”的原因。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熊希龄的思想在甲午战争后的变化,并指出他在湖南地区为中国社会近代化所做出的努力?
20. 新中国成立后,外交工作逐步展开,中国在国际社会、国际关系体系中赢得了应有的一席之地,为以后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重大、更积极的作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建国初期,新政权从国民党政权手中接管经济已到崩溃边缘的烂摊子:从人口、国土面积看是个大国,从国力看是名副其实的弱国。在两极对峙的国际形势下,不加入某个阵营是不现实的。
——杨泽喜《建国初期中国现实主义外交战略选择》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受到国际形势的客观限制和新中国外交经验缺乏的制约,新中国的外交实践较多地体现为社会主义国家与周边国家的双边外交。由于国际形势的发展,中国又成功地进行了多边外交实践,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打开了中国的外交局面。
——摘编自陈玲《建国初期多边外交的实践及分析——以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为例》
材料三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外交以传统外交为主,偏重于政治和安全领域,外交决策权高度集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适应全球化、区域化和信息化深入发展的形势,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和整体性外交的模式。
——摘自杨洁勉《新中国外交60年:实践特点和理念演变》
(1) 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确立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发点及原则。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举例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双边外交和多边外交取得的成就并分析其影响。
(3) 据材料三,指出与新时期相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突出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外交为世界外交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走进孙中山故居,就会看到先生题写的“天下为公”四个 大字,彰显了先生的伟大胸襟。在历史上,也曾存在“天下为公”的局 面,
但后被“家天下”的局面所取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变这一局面的人物是启,大禹改变原始社会的禅让制,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
A C D项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历史文化常识,具体考查由禅让制到世袭制的转变。
本题考查由禅让制到世袭制的转变,重点考查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的背景、过程、影响。
2.【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动,使当时的等级名分受到破坏,弑君父之事屡有发生,孔子认为这是国家动乱的主要原因。所以他告诉齐景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恢复这样的等级秩序,国家就可以得到治理,故B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CD都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需要结合孔子的思想特征来解答。
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秦始皇的功绩,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依据“并吞战国,海内为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被称为千古一帝,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故A正确。
B.题干主要强调的是秦始皇在政治方面的功绩,“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是秦统一的影响,B不是题干主旨,故排除B。
C.“统一了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是秦始皇统一后在经济上的措施,故C不符题意。
D.“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是秦统一的影响,D不是题干主旨,故排除D。
故选A。
4.【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诏令朝臣说汉话,尤其是年龄三十以下的大臣必须改说汉语,否则降爵黜官,这有利于北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故C正确。
A不是材料主旨,排除。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封建化,B夸大其词,排除。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汉化,即封建化过程,促进民族融合,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的主旨,结合孝文帝汉化政策的影响分析。
本题考查对孝文帝改革及其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答案】D
【解析】A.“极力提高皇权”是中央机构的调制,与题干所给材料无关。
B.“竭力削弱相权”是中央机构的调整,与题干所给材料无关。
C.题干所给图片信息中没有涉及“削夺将帅权力”。
D.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地方通过分化事权来加强中央集权。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并正确掌握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6.【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他们通过科举、联姻、捐纳等方式成功地实现了向上的社会流动”说明两宋实行相对宽松的政策,使众多商人步入社会上层,反映两宋时期,呈现开放性平民化的特征的特征,故B正确。
A说法不合史实,排除。
宋朝社会阶级结构并未发生变化,仍然是地主与农民阶级为主,排除C。
依据材料“他们通过科举、联姻、捐纳等方式成功地实现了向上的社会流动”可知人才选拔并不公平公正,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宋朝商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士多出于商。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正宗”并结合所学可知,顾炎武对王阳明的评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顾炎武思想本身没有脱离儒家思想的范畴,题目要求选择不能得出的结论,D项正确;
材料中“王(阳明)学流派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说明顾炎武认为阳明心学不再强调经世致用而是走向了唯心的虚无胡同,因此材料反映了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的学风,排除A项;
意识到宋明理学已经陷入严重的危机之中,批判“心学”的空谈,排除B项;
依据材料“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正宗”可知,顾炎武认为阳明心学偏离了儒学的真正宗旨,在批判“心学”对儒学思想的背弃,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了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8.【答案】C
【解析】A.格雷斯顿认为鸦片战争是非正义的,故A项错误;
B.格雷斯顿批判了鸦片战争,故B项错误;
C.根据材料信息“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可知,格雷斯顿认为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保护鸦片贸易。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格雷斯顿虽然批判了鸦片战争,但还是没有认识到英国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即打开中国市场,故C项正确;
D.材料信息未体现出格雷斯顿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了鸦片战争,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鸦片战争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9.【答案】C
【解析】A.材料所述与国家分裂无关,故A项错误;
B.材料所述与民主共和制不断完善无关,故B项错误;
C.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民国初年各类政党纷纷建立,表明当时中国正处于政治转型的时期,故C项正确;
D.材料的主旨信息是民国初年各类政党纷纷建立,并非革命党人积极参政议政,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了中华民国的成立,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中华民国的成立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0.【答案】D
【解析】A.材料中“革命的火焰”是指“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当时张学良占据的东北还没有统一,故A项错误;
B.民主革命的最终胜利是新中国的成立,故B项错误;
C.国民革命运动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因此没有实现孙中山的革命理想,故C项错误;
D.根据材料“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论述的历史事件是国民革命。国民革命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统治,使得帝国主义在中国势力的代言人被推翻,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了国民大革命,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国民大革命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1.【答案】B
【解析】A.是中共一大内容;
B.“尽可能在广大区城中准备农民的总暴动,要注意武装工人及暴动巷战等军事训练”说明当时中共仍然是坚持走城市中心暴动的道路,B正确;
C.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
D.是1927年8月1日,八七会议是8月7日。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农村包围城市,要求学生结合八七会议的内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中共革命道路的特点,学生要有较强的整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12.【答案】C
【解析】题干所给材料中“前方之炮火一日不能止,则后方之刍粟一日不能停”表明,捐钱捐物是南洋华侨支援抗战的重要方式,故①符合题意;
根据材料中“1938年10月”“国家之大患一日不能除,则国民之大责一日不能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抗日战争已发展成为全民族抗战,故③符合题意;
题干所给材料中“后宜更各尽所能,各竭所有,自策自鞭,自励自勉,踊跃慷慨,贡献于国家,使国家得借吾人血汗一洗百年之奇耻”展现了中华儿女无坚不摧的凝聚力,故④符合题意;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洋战争爆发于1941年底,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②与题意不符。
故选:C。
13.【答案】D
【解析】根据图上解放军进军路线主要城市如南京、合肥、江阴、湖口等和主要歼敌地区可得知这次重要的战役为渡江战役,故D正确。
平津战役在天津、北平、张家口这一区域,故A错误;
淮海战役在陈官庄、双堆集、碾庄这一区域,故B错误;
辽沈战役在锦州和沈阳这一区域,故C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解放战争。解答本题需要根据图示信息并结合渡江战役的相关内容分析作答。
本题考查解放战争,解答时要抓住图中所给的关键信息(地名)和对应的基础知识的记忆。
14.【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北、中西部,而沿海均是空白。其主要原因是当时处于两大阵营对峙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敌视新中国,为了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同时也便于接受苏联对中国援助。AB两项符合题意,但是B项包含A项,故B项正确。
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东南地区的工业体系主要是轻工业,重工业发展缓慢,故C项排除。
D项不是主要意图,应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一五计划。考查一五计划的工业布局及其原因。
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注意一五计划的时代背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正是两大阵营对峙时期。
15.【答案】A
【解析】A.从材料可以看出,票据最终结束,这体现了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走向市场经济体制,商品流通逐渐走向市场化。
B.中国进入世贸组织是2001年。
C.材料反映的是票据的结束,反映的是经济体制由计划走向市场,没有反映出分配制度的变化。
D.材料反映的时间中国处于改革开放的第一阶段,当时并没有实现国富国强。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经济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表现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特征,还要搞清楚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
16.【答案】ABD
【解析】羁縻府州属于中央,受中央控制,不可能是平等的关系,故C不符合题意,排除;
中央在边疆地区设置羁縻府州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安宁与稳定、有利于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变革、有利于内地与边疆的交流,故ABD正确。
故选:ABD。
本题考查唐朝的中央集权,考生可结合材料“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唐朝的中央集权,既考查了考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也考查了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属于一道典型试题。
17.【答案】示例:秦汉大一统格局的形成与巩固。
论述:秦朝: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文化上统一文字,将小篆作为全国通用文字。思想上焚书坑儒。军事上统一岭南以及东南沿海地区,修筑长城。
汉代:汉武帝时期,在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经济上统一五铢钱盐铁官营专卖。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文化上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题,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秦汉时期突出的特点是‘统一’,所以常常用第一个统一王朝、统一大国等来形容”可知,强调秦汉时期国家处于大一统时期,因此可以得出观点是秦汉大一统格局的形成与巩固。然后结合秦汉时期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具体内容进行论述即可。
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的地位和影响,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表现分析。
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及其表现,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8.【答案】【小题1】从地域(范围)上看,汉朝丝路从中国出发,主要通过中亚;唐朝丝路覆盖了西亚、南亚乃至非洲东海岸。从交易内容上看,汉代以商业贸易为主;唐代从商业贸易扩展到文化、民俗、政治、军事、手工业等领域。从交易对象上看,汉代以西域和中亚地区国家为主;唐朝扩大到了南亚、西亚等国。
【小题2】稳定了唐朝西北边疆形势,壮大了唐军实力;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融;推动了唐朝手工业工艺的创新与发展;引领了周边国家地区的发展,形成了中华文化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西方交流,第一问要求学生结合汉、唐丝绸之路的变化来分析;第二问结合唐朝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发展的影响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西方交流,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9.【答案】(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后,列强侵略加剧,外资企业大幅增加,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鼓励发展实业;为挽救民族危机,许多爱国人士纷纷“设厂自救”、“实业救国”.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甲午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次高潮;行业上以轻工业为主,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小.
(2)第一小问,“与其坐而待亡,孰若革新庶政,与列强比埒,乃为上策…吾愿为爱国同仁,鞠躬尽瘁,临危就义,以拯吾国”主张维新变法,救亡图存.第二小问,“从1896年到1898年,他几乎介入了湖南维新的所有活动,在当时激烈而复杂的斗争中实际站在了梁启超一边.1898年到1902年被革职.1902年至1905年,他重获起用…于1904年兴办了醴陵瓷业及学堂”支持梁启超等人士开展维新活动(或全面介入湖南的维新运动),兴办实业和新式学堂.
故答案为:
(1)原因:①甲午战后,列强侵略加剧,外资企业大幅增加,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②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鼓励发展实业.
③为挽救民族危机,许多爱国人士纷纷“设厂自救”、“实业救国”.
特点:①从甲午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次高潮.
②行业上以轻工业为主,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小.
(2)变化:主张维新变法,救亡图存(或主张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机).
努力:支持梁启超等人士开展维新活动(或全面介入湖南的维新运动),兴办实业和新式学堂.
【解析】(1)本题考查1895-1913年间“经济之所以发展如此迅猛”的原因,甲午战后,列强侵略加剧,外资企业大幅增加,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2)本题考查熊希龄的思想在甲午战争后的变化,主张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一个极其艰难的发展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它毗邻鸦片战争的烽火与甲午战争的硝烟,在中华民族中兴办起民族产业,虽然由于经济的短缺问题与社会大的背景与形式问题的多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但仍然对中国近代化企业的发展积累了经验,这一创举在中国是史无前例的.另外,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还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铺设着道路.
20.【答案】【小题1】背景:在国内,经济濒临崩溃;国际上,两极对峙格局。出发点:维护国家利益。原则:独立自主。
【小题2】成就:双边外交: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发展与周边国家友好关系。
多边外交:参加日内瓦会议,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参加万隆会议,加强同亚非各国友好关系。
影响:政治上维护国家安全,保障主权不受侵犯;经济上争取外援,争取和平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国际方面,促进地区和世界和平。
【小题3】特点:偏重于政治和安全领域。
贡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谅互让、以睦邻友好的方式解决边界问题;“求同存异”方针亦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新中国外交,第一问要求学生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确立的背景来分析;第二问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双边外交和多边外交取得的成就和影响分析;第三问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突出特点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新中国外交,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