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开学摸底联合考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九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开学摸底联合考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9.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12 11:30:27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江西省九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开学摸底联合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3高二下·江西开学考)司马迁《平准书》记载汉景帝时“上郡以西旱,亦复脩卖爵令,而贱其价以招民”,汉武帝时“议令民得买爵及赎禁锢减免罪”。据此可知,西汉政府卖官鬻爵的现实基础是(  )
A.自然灾害的不断发生 B.北方匈奴的频繁袭扰
C.扩大官员选拔的途径 D.政府与社会资源置换
2.(2023高二下·江西开学考)在社会发展中存在“不可能三角”这一概念,它是指社会发展过程中,难以同时达成三个方面的目标,至多三者取其二。专制国家现代化转型中的“不可能三角”如图所示。在太平天国运动前期的发展中缺失的是(  )
A.专制政体 B.思想稳定度 C.经济现代化 D.三者皆失
3.(2023高二下·江西开学考)1904年1月13日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由中央政府颁布且由政府督导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它的颁布(  )
A. 标志着中国科举制的废除
B.标志着中国的选官制度进入一个新阶段
C.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
D.标志着中国学堂选官制度的正式设立
4.(2023高二下·江西开学考)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之后,诸多朝代在这一区域设置机构或派驻官员,加强管辖。图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  )
A.①护乌桓校尉 ②单于都护府 ③宣慰司
B.①西域都护府 ②北庭都护府 ③宣慰司
C.①护乌桓校尉 ②北庭都护府 ③西宁办事大臣
D.①西域都护府 ②单于都护府 ③西宁办事大臣
5.(2023高二下·江西开学考)隋唐时期,木材商人主要在关中西部的陇右地区采购,然后贩卖至长安、洛阳等地区。明清时期,木材商人转而深入川、湘、云贵、赣、闽等地采购,然后沿长江水道及海路转运至武汉、南京、镇江、上海、杭州等城市。这一转变主要是源于(  )
A.古代政治中心的南移 B.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动
C.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D.丝绸之路的起点转变
6.(2023高二下·江西开学考)“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下列对清朝军机处的叙述中属于“史论”的是(  )
A.军机处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构
B.军机处设置之初是因用兵西北
C.军机处“君权附庸”是皇权膨胀的产物
D.军机大臣的职责是上传下达
7.(2023高二下·江西开学考)针对中华民国初年的国会政治,有学者提出"多数本应参与其中的人"却"形成国会'万万不能存立'之共识"。据此可知,民国初年的民主政治(  )
A.社会基础薄弱 B.违背社会潮流
C.导致军阀割据 D.缺乏理论依据
8.(2022高二上·无为期中)从中央组织部出台组织人事部门对领导干部提醒、函询和诫勉实施细则印发到2019年3月18日,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共开展提醒、函询和诫勉139.6万人次,其中提醒110.8万人次,函询16.9万人次,诫勉11.9万人次。这体现了党的(  )
A.严惩腐败原则 B.甄别审查机制
C.党管干部原则 D.干部任用改革
9.“梭伦促进了两个阶级之间的妥协。”如,梭伦改革虽对土地数量有所限制,但却没有像平民所希望的那样剥夺贵族的土地。下列各项,能够正确反映上述观点且符合史实的是(  )
A.既废除了平民债务又未归还平民原有土地
B.既禁止了人身抵押又未规定个人土地限额
C.既解放了债务奴隶又保留了旧的社会等级
D.既照顾了平民利益又维护了贵族部分特权
10.(2023高二下·江西开学考)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王查理二世,其陪嫁包括221磅红茶和精美的中国茶具。皇后高雅的品饮表率,引得贵族们争相效仿。这说明(  )
A. 物种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B.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世界联系
C.饮茶成为欧洲人的一种时尚追求
D.国民对茶叶的依赖日益增强
11.(2023高二下·江西开学考)发动机一开始,人们就必须工作——男人、女人和孩子们都一起被套在钢铁和蒸汽的轭具下。动物机器……被紧紧地拴在不知痛苦和不知疲劳的钢铁机器上。对材料解读准确的是(  )
A.机器生产异化了工人生活 B.工人劳动时间过长
C.产业工人的健康受到危害 D.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12.(2022高二下·丽水月考)在西方国家,社区组织的最初职能是社会救济。二战后,社区很快发展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并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经济发展带来社会问题突出 B.中央政府权力逐渐下移
C.社会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 D.更强调地方民主与自治
13.(2023高二下·江西开学考)“一个人抽铁丝,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截,一个人削针尖,一个人磨圆另一端以便装上针头。仅装针头一项,就包括两三道工序,装针头,把针涂白。甚至外包装,都成为专门的职业。如此一来,制针的流程就包含了大约18项操作。……平均下来每人每天生产4800枚针。”《国富论》中记述的这一现象(  )
A.揭示了资本剥削的秘密 B.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C.反映了机器生产的流程 D.降低了工人的工作效率
14.(2022高三上·金华月考)有人赞扬欧洲某位医生:“医学从来没有产生过任何一种如此有用的进步,就好像你从人类苦难的日历上将其中最大的苦难之一抹去了。后人只会从历史上知道,可恶的天花曾经存在过,而你消灭了它。”该医生(  )
A.发明了牛痘接种法
B.证明了青蒿素对防治疫病的作用
C.创立了实验药理学
D.改变了人类对细菌束手无策的状态
15.(2022高二上·汤原期中)在英国,撒切尔夫人将“政治态度”作为选拔高级文官的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自20世纪80年代初到1987年,白金汉宫中的40位常任次官和135位副常任次官,大多数是由撒切尔夫人与其大臣根据他们的政治倾向而任命的。这一行为(  )
A.延续了英国文官传统选拔标准
B.试图打破英国政务官“政治中立”的原则
C.反映了执政党的政治诉求
D.推动了英国民主化进程
16.(2022高二上·沧县月考)19世纪70年代,谁只要持有任何“文明的”货币——英镑、法郎、美元、马克等,就可以随时去兑换黄金;反过来,一个黄金持有者亦可以把它兑换成任何一种货币。这些通货就像许许多多不同的语言,都在表示着毫无区别的东西。以上材料(  )
A.反映了美元是国家贸易结算的主要货币
B.说明固定汇率被浮动汇率取代
C.说明各国货币可以自由流通
D.反映出金本位得到人们广泛接受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2023高二下·江西开学考)孟德斯鸠提出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在一定程度上颇能反映他的史学思想的特征。
材料一:孟德斯鸠在解释生活在热带地区的南方人与生活在寒冷地区的北方人之间的差异时,认为前者因气候炎热,故体格纤细、脆弱,像老头儿一样怯懦、怠惰,故而易于忍受奴役;而后者因气候寒冷,故身材魁伟,精力充沛,如青年人一样勇敢、耐劳,热爱自由,往往能够保持独立。“土地贫瘠,使人勤奋、俭朴、耐劳、勇敢和适宜于战争……土地膏腴使人因生活宽裕而柔弱、怠惰、贪生怕死。”
因此,“土地肥沃的国家常常是‘单人统治的政体’,土地不太肥沃的国家常常是‘数人统治的政体’”等。小国宜于共和政体,中等国宜于君主治理,大帝国宜于由专制君主治理。
材料二:在对孟德斯鸠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评价中,有学者对之赞不绝口,认为其解释了社会经济历史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地理环境起决定作用。也有人对此大加批判,认为将复杂的社会发展历程用一个简单的地理环境解释一切,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原因论。孟德斯鸠应该是想告诉当权者立法要遵从地理环境,遵从民族精神,也就是人民的意志,找出可以影响立法者的客观因素。这种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孟德斯鸠的叙述是散乱庞杂的,很多例子的选择给人以牵强的感觉,是先树立的了气候影响社会制度这样一种论点,然后再从复杂的人类历史中有目的性地选择符合这种论点的证据。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德斯鸠“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主要观点。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对孟德斯鸠“地理环境决定论”的看法。
18.(2023高二下·江西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大宪章》第33条规定:“在泰晤士河、美德威河及全英格兰各地一切河流上所设之堰坝与鱼梁概需拆除”,从13世纪到18世纪末,泰晤士河三文鱼渔业持续繁荣。18世纪末以来,大量建设的堰坝、水闸等严重阻挡了三文鱼通行。除此之外,污水和废弃物源源不断地排入泰晤士河。到了19世纪,三文鱼逐渐从泰晤士河消失不见。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治理河流污染终于被提上议程。英国出台了历史上第一部防治河流污染的法律——《1876年河流防污法》。政府对泰晤士河的污染治理,从立法指导、行政协调到工程建设,投入了大量金钱,持续了很长时间,二战后尤其如此。1974年泰晤士河下游再次出现三文鱼,这可能意味着上述努力取得了重大成就。
——摘编自梅雪芹《英国环境史上沉重的一页——泰晤士河三文鱼的消失及其教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泰晤士河三文鱼消失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治理河流污染的特点,并谈谈对你的启示。
19.(2023高二下·江西开学考)食物研究是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饮食习惯和历史变化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99年,英国汉学家魏根深在北京做过一个实验,他让厨师按照《齐民要术》中的菜谱做菜。
食材包括很多种草,比如宽叶、香蒲和各种麻,并且用发酵过的肉、鱼和大豆做的羹来调味,或者用豆豉来烹煮。他还说:“酱油、菜油、花生油、糖、辣椒、西红柿等食材的缺席,是一种令人愉快的休憩;而熬煮和烘烤则是对今天常用的油炒的解脱。然而,我的大多数中国客人都觉得他们吃的是外国菜,而不是中国菜。”
——摘编自赵冬梅《人间烟火: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
材料二:贾思勰自谦写作《齐民要术》的初衷是指导家童怎么工作,“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闻之有识”。
在现代,《齐民要术》首先属于学术界,只有专家学者才读它。语言学家把《齐民要术》当语料库看,因为它的语言相当接近当时的口语,既可补现有辞书之不足,也反映出此时期汉语词汇的真实面貌。农业史家用《齐民要术》来研究中国农业技术的发展,比如种桑的密度。历史学家则通过《齐民要术》来研究贾思勰的生平、《齐民要术》的成书年代、版本流传等情况。
——摘编自赵冬梅《人间烟火: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多数中国客人都觉得他们吃的是外国菜,而不是中国菜”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齐民要术》的史料价值。
20.(2023高二下·江西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各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对20世纪进行了回顾:有人从战争与世界格局进行分析,有人从文明冲突进行划分,也有人从意识形态进行探讨。总之,这类书已经出版了好几部,而且都取得了相当的轰动效应。埃里克·霍布斯鲍姆(EricHobsbawm)的《极端的年代》也可以归为这类书。
《极端的年代》分为4部分:
第一部分,鸟瞰本世纪;
第二部分,大灾难的年代,从1914-1945年;
第三部分,黄金时代,从1945-1973年;
第四部分,天崩地裂,从1973-1991年。
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选取其中一部分并对该部分标题的设计意图进行论述。
(要求:逻辑清晰,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汉景帝因为遇到旱灾而出售官职筹钱救灾;汉武帝时期以出售官职的让民众赎罪,政府获得钱财,这体现了政府与社会资源置换,D项正确;
材料不能说明自然灾害不断发生,A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北方匈奴的频繁袭扰,B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政府通过出售官职获得钱财,而非扩大官员选拔的途径,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的经济政策,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从政府通过出售官职获得钱财分析得出体现了政府与社会资源置换,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2.【答案】C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是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农民阶级政权,从其天王和分封诸王可知,其实行的是专制政体,从其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可以看出要求经济现代化;但其内部出现争权夺利现象和腐朽思想可知其缺失思想稳定度,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目的、纲领以及局限性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3.【答案】D
【知识点】近代中国学校教育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04年1月13日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及癸卯学制,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由中央政府颁布且由政府督导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末学制设置制度化、系统化,标志着中国学堂选官制度的正式设立,D项正确;
1905年废除科举制,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
1905年清政府废科举制设学部,标志着中国的选官制度进入一个新阶段,B项错误;
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建立,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清末的学校教育,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1904年1月13日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及癸卯学制,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由中央政府颁布且由政府督导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结合清末学制改革及其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4.【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民族交融与民族治理;元朝的边疆治理与民族关系;汉武帝疆域开拓与民族治理
【解析】【分析】依据图示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元朝设北庭都元帅府和宣慰司;清朝设伊犁将军,B项正确;
置护乌桓校尉是管理乌桓地区,单于都护府是管理突厥地区,与西域无关;西宁办事大臣是清代青海地方之军政长官,AC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边疆治理,解答本题需要掌握西汉、唐朝、元朝管理西域地区的措施,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5.【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分析】据根材料可知,隋唐时期,木材贸易主要集中在关中地区,而明清时期的木材贸易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结合所学可知,这一转变主要是因为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南方经济实力超越了北方,B项正确;
明清时期政治中心依然在北方,A项错误;
隋唐时期与明清时期水路运输条件同样发达,C项错误;
木材贸易主要是国内贸易,与丝绸之路无关,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6.【答案】C
【知识点】军机处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军机处是清朝时期皇帝的辅政机构,是皇权膨胀的产物,这属于史论,C项正确;
军机处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构,是对军机处性质的客观叙述,是历史事实,A项错误;
军机处设置之初是因用兵西北,是对军机处设立原因的客观叙述,是历史事实,B项错误;
军机大臣的职责是上传下达是对军机处职责质的客观叙述,是历史事实,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清朝的军机处,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史论和史实的含义,结合选项中的叙述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7.【答案】A
【知识点】中华民国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解析】【分析】材料“万万不能存立”体现了反对国会的建立,由此可知民国初年的民主政治社会基础薄弱,A项正确;
设立国会顺应了历史潮流,B项错误;
出现军阀割据是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导致的,并不是因为国会政治,C项错误;
民国初年的民主政治借鉴自西方的民主思想理论,并不缺乏理论依据,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民国初年的宪政,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万万不能存立”,结合民国初年宪政发展的局限性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8.【答案】C
【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共开展提醒、函询和诫勉139.6万人次,其中提醒110.8万人次,函询16.9万人次,诫勉11.9万人次”可知,党的组织部门对领导干部提醒、函询和诫勉,体现了党管干部原则,C项正确;
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提醒、函询和诫勉的党管干部原则,没有涉及严惩腐败原则,A项错误;
材料所述提醒、函询和诫勉是党管干部原则,而不是审查机制,B项错误;
材料内容体现了党管干部原则,没有涉及干部任用改革,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现代中国的干部制度,解答本题需根据“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共开展提醒、函询和诫勉139.6万人次,其中提醒110.8万人次,函询16.9万人次,诫勉11.9万人次”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9.【答案】D
【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
【解析】【分析】注意审题“正确反映上述观点”,即梭伦促进了两个阶级之间的妥协,兼顾了两个阶级的利益,体现了其改革中庸的特点,梭伦改革废除了平民债务,因债务抵押的土地一律归还原主,A项中“未归还平民原有土地”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B项中“未规定个人土地限额”与题干中“对土地数量有所限制”的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梭伦改革建立了财产等级制,打破了贵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故C项错误;梭伦改革既照顾了平民利益又维护了贵族部分特权,体现了其改革中庸的指导思想,促进了两个阶级之间的妥协,故D项正确。
10.【答案】A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的交流的影响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茶叶、中国茶具以及饮茶的行为都是来自中国。根据材料“1662”年可知,此时是新航路开辟以后,因此材料反映了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各地区物种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材料正是其体现,A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而非世界联系的加强,B项错误;
仅根据葡萄牙公主一人的行为不能证明饮茶成为欧洲人的时尚追求以及国民对茶叶的以来日益加强,CD两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表现及其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1.【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发动机一开始,人们就必须工作”、“被紧紧地拴在不知痛苦和不知疲劳钢铁机器上”可知,机器的出现使整个社会都围绕机器不停的进行工作,说明机器生产异化了工人生活,A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机器生产对工人生活的影响,而非强调工人劳动时间长、健康受到危害,BC两项错误;
材料信息不涉及阶级矛盾的内容,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发动机一开始,人们就必须工作”、“被紧紧地拴在不知痛苦和不知疲劳钢铁机器上”,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2.【答案】A
【知识点】“福利国家”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各国政府都认识到,要提高生活品质,改善人民生活,不能单靠政府,必须组织和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建立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问题,故A正确;
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材料中的变化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导致社会矛盾突出,不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和强调地方民主与自治,故CD两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策的调整,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二战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调整政策,建设“福利国家”。
13.【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材料体现的是工业革命时期分工生产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反映了机器生产的流程,C项正确;
A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错误;
材料未涉及工人的劳动强度,B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工人生产效率的提高,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联系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14.【答案】A
【知识点】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演变对人口迁徙的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恶的天花曾经存在过,而你消灭了它”可知,材料赞扬消灭天花的功劳,而牛痘的接种对防治天花起了关键作用,A项正确;
以屠呦呦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证明了青蒿素对防治疫病的作用,排除B项;
1820-1879德国的Buchheim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药理实验室,创立了实验药理学,与天花无关,排除C项;
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改变了人类对细菌传染束手无策的状态,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解答本题根据关键信息“可恶的天花曾经存在过,而你消灭了它”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5.【答案】C
【知识点】西方文官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英国首相在选拔文官时看重文官的政治态度,这说明执政党希望文官在处理具体事务时能更好地贯彻本党的意志,C项正确;
根据材料“大多数是由撒切尔夫人与其大臣根据他们的政治倾向而任命的”可知,撒切尔夫人根据政治倾向任命事务官,摈弃了事务官的政治中立原则,改变了英国文官传统选拔标准,A项错误;
政务官不属于文官,本就不存在政治中立,更谈不上打破中立,B项错误;
撒切尔夫人根据政治倾向任命内阁大臣,无法体现民主化,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英国的文官制度,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英国文官制度的特点及其目的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6.【答案】D
【知识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后期,英镑、法郎、美元等西方列强的货币可以与黄金自由兑换,反映出金本位得到人们广泛接受,D项正确;
材料并未强调美元是国家贸易结算的主要货币,排除A项;
固定汇率被浮动汇率取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
各国货币可以自由流通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世界货币体制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9世纪后期,英镑、法郎、美元等西方列强的货币可以与黄金自由兑换,反映出金本位得到人们广泛接受。
17.【答案】(1)①气候对一个民族的性格、感情、道德、风俗、宗教及法律等会发生巨大的影响。②土壤同居民性格、民族的政治制度之间有非常密切的依赖关系。③一个国家疆域的大小,也同国家的政治制度有极为密切的依赖关系。
(2)①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但他的理论在当时仍有进步意义。②地理环境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只能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而不能起决定作用。③只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知识点】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解析】【分析】(1)观点:依据材料“孟德斯鸠在解释生活在热带地区的南方人与生活在寒冷地区的北方人之间的差异时……”可知,孟德斯鸠认为气候对一个民族的性格、感情、道德、风俗、宗教及法律等会发生巨大的影响;依据材料“土地贫瘠,使人勤奋、俭朴、耐劳、勇敢和适宜于战争……土地膏腴使人因生活宽裕而柔弱、怠惰、贪生怕死”可知,材料体现土壤同居民性格、民族的政治制度之间有非常密切的依赖关系;依据材料“小国宜于共和政体,中等国宜于君主治理,大帝国宜于由专制君主治理”可知,材料反映一个国家疆域的大小,也同国家的政治制度有极为密切的依赖关系。
(2)看法:依据材料“……但是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孟德斯鸠的叙述是散乱庞杂的,很多例子的选择给人以牵强的感觉,是先树立的了气候影响社会制度这样一种论点,然后再从复杂的人类历史中有目的性地选择符合这种论点的证据”并结合所学可知,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其先树立的了气候影响社会制度这样一种论点,然后再从复杂的人类历史中有目的性地选择符合这种论点的证据。但他的理论在当时仍有进步意义;依据材料“也有人对此大加批判,认为将复杂的社会发展历程用一个简单的地理环境解释一切,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原因论”并结合所学可知,一些学者认为地理环境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只能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而不能起决定作用;依据材料“也有人对此大加批判,认为将复杂的社会发展历程用一个简单的地理环境解释一切,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原因论”并结合所学可知,只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地理环境对社会历史的发展不能起决定作用。
【点评】本题考查启蒙思想。第一问,依据材料一,从气候、土壤、疆域大小的影响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从地理环境的影响、孟德斯鸠思想的意义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8.【答案】(1)①堰坝和水闸的阻挡;②人们环保意识的缺乏;③工业革命造成的环境污染;④英国政府监管不力。
(2)特点:①立法指导,出台专门法《1876年河流防污法》;②政府高度重视,财政支持和行政协调并举;③政策具有持续性,长期不懈坚持治理。启示:①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②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③环境立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④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倡导公众参与,实现多元治理。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1)原因:依据材料“大量建设的堰坝、水闸等严重阻挡了三文鱼通行”可知,19 世纪泰晤士河三文鱼受到了堰坝和水闸的阻挡;依据材料“污水和废弃物源源不断地排入泰晤士河”可知,当时人们环保意识的缺乏;结合所学19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污染;依据材料“19 世纪六七十年代,治理河流污染终于被提上议程”可知,在此之前,英国政府对于河流污染重视程度不足,监管不力。
(2)特点:依据材料“英国出台了历史上第一部防治河流污染的法律——《1876 年河流防污法》”可知,英国治理河流污染,以立法指导,出台专门法《1876 年河流防污法》;依据材料“政府对泰晤士河的污染治理,从立法指导、行政协调到工程建设,投入了大量金钱”可知,政府高度重视,财政支持和行政协调并举;依据材料“持续了很长时间,二战后尤其如此”可知,政府政策具有持续性,长期不懈坚持治理。启示:属于开放性题,从三文鱼在泰晤士河消失不见可知,人类无节制的污染行为极大地破坏了环境,所以应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从英国政府多措并举,取得了重大成就可知,环境立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除了政府部门之外,环境与每个人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要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倡导公众参与,实现多元治理。
【点评】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从地理因素、环保意识、工业革命以及政府政策等角度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英国治理河流污染的措施以及经验教训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9.【答案】(1)原因:①新航路开辟后,物种在全球范围的交流传播;②经济发展,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和烹饪习惯调整;③中外文化交流频繁;④技术进步改变了烹饪方法;⑤现代文明的冲击;思想观念的变化。
(2)①《齐民要术》属于文献史料;②可用于研究汉语词汇的发展,补充现代辞书的不足;③可用于研究中国农业技术的发展,借鉴传统农业技术的经验;④可用于研究贾思勰的生平及《齐民要术》的影响;⑤可用于研究中国的饮食发展历史,了解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和烹饪习惯。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科技成就;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1)原因:依据材料一“食材包括很多种草,比如宽叶、香蒲和各种麻”并结合新航路开辟相关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物种在全球范围的交流传播,现在的食材与北魏时期相比有很大不同;结合1978年改革开放相关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发展,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和烹饪习惯有一定变化;依据材料一“英国汉学家魏根深”可知,中外文化不断交流也会影响饮食的变化;依据材料“熬煮和烘烤则是对今天常用的油炒的解脱”可知,技术的进步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烹饪方法;结合工业革命的影响可知,工业革命之后现代文明冲击了人们的思想,改变了社会生活和饮食习惯,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2)价值:结合《齐民要术》相关知识可知,该书由北魏贾思勰所著,本身属于文献史料;依据材料二“它的语言相当接近当时的口语,既可补现有辞书之不足”可知,该书可用于研究汉语词汇的发展,补充现代辞书的不足;依据材料二“研究中国农业技术的发展,比如种桑的密度”可知,该书也可用于研究中国农业技术的发展,借鉴传统农业技术的经验;依据材料二“历史学家则通过《齐民要术》来研究贾思勰的生平、《齐民要术》的成书年代、版本流传等情况”可知,该书还可用于研究贾思勰的生平及《齐民要术》的影响;依据材料一“按照《齐民要术》中的菜谱做菜”可知,《齐民要术》还可用于研究中国的饮食发展历史,了解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和烹饪习惯。
【点评】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和魏晋时期的农学成就。第一问,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新航路开辟影响、改革开放的影响、中外交流的影响、技术进步的影响以及工业革命的影响等角度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二,结合《齐民要术》的内容、地位和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0.【答案】第二部分,大灾难的年代,从1914-1945年。霍布斯鲍姆将第二部分标题拟为“大灾难的年代”的理由在于从1914-1945年间全球范围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包括战争、大萧条以及法西斯主义。1914年是人类战争史的分水岭,第一次世界大战,每一个强国都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全世界所有的独立国都参加了。现代意义上的战争实际是从20世纪才开始的,无论是局部的还是世界性的,总体规模都是空前的。1929-1932年的大萧条是这一时间段又一重要事件,而经济上的大萧条影响所及,使全世界一片摧枯拉朽,掀起政治上的大动乱,这一时期政治势力主要分为三股;一是马克思共产主义;二是改良式资本主义;三是法西斯主义。法西斯主义高举国家主义的大旗,鼓吹战争和暴力,给世界带来巨大的灾难。因此,霍布斯鲍姆将1914-1945年之间称为大灾难的年代。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与《共产党宣言》;“一战”的影响;“一战”后的经济危机;法西斯主义;“二战”的影响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题,没有固定的答案。根据题干要求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选取其中一部分并对该部分标题的设计意图进行论述 。根据材料信息“第二部分,大灾难的年代,从1914-1945年”并结合所学可从战争、大萧条和法西斯主义展开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霍布斯鲍姆将第二部分标题拟为“大灾难的年代”的理由在于从1914-1945年间全球范围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包括战争、大萧条以及法西斯主义。1914年是人类战争史的分水岭,第一次世界大战,每一个强国都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全世界所有的独立国都参加了。现代意义上的战争实际是从20世纪才开始的,无论是局部的还是世界性的,总体规模都是空前的。1929-1932年的大萧条是这一时间段又一重要事件,而经济上的大萧条影响所及,使全世界一片摧枯拉朽,掀起政治上的大动乱,这一时期政治势力主要分为三股;一是马克思共产主义;二是改良式资本主义;三是法西斯主义。法西斯主义高举国家主义的大旗,鼓吹战争和暴力,给世界带来巨大的灾难。因此,霍布斯鲍姆将1914-1945年之间称为大灾难的年代。
【点评】本题考查两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从材料中的4个部分任意选择一个,结合所选部分的时间以及这一时期发生的政治、经济以及思想重大事件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阐述的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江西省九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开学摸底联合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3高二下·江西开学考)司马迁《平准书》记载汉景帝时“上郡以西旱,亦复脩卖爵令,而贱其价以招民”,汉武帝时“议令民得买爵及赎禁锢减免罪”。据此可知,西汉政府卖官鬻爵的现实基础是(  )
A.自然灾害的不断发生 B.北方匈奴的频繁袭扰
C.扩大官员选拔的途径 D.政府与社会资源置换
【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汉景帝因为遇到旱灾而出售官职筹钱救灾;汉武帝时期以出售官职的让民众赎罪,政府获得钱财,这体现了政府与社会资源置换,D项正确;
材料不能说明自然灾害不断发生,A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北方匈奴的频繁袭扰,B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政府通过出售官职获得钱财,而非扩大官员选拔的途径,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的经济政策,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从政府通过出售官职获得钱财分析得出体现了政府与社会资源置换,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2.(2023高二下·江西开学考)在社会发展中存在“不可能三角”这一概念,它是指社会发展过程中,难以同时达成三个方面的目标,至多三者取其二。专制国家现代化转型中的“不可能三角”如图所示。在太平天国运动前期的发展中缺失的是(  )
A.专制政体 B.思想稳定度 C.经济现代化 D.三者皆失
【答案】C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是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农民阶级政权,从其天王和分封诸王可知,其实行的是专制政体,从其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可以看出要求经济现代化;但其内部出现争权夺利现象和腐朽思想可知其缺失思想稳定度,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目的、纲领以及局限性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3.(2023高二下·江西开学考)1904年1月13日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由中央政府颁布且由政府督导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它的颁布(  )
A. 标志着中国科举制的废除
B.标志着中国的选官制度进入一个新阶段
C.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
D.标志着中国学堂选官制度的正式设立
【答案】D
【知识点】近代中国学校教育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04年1月13日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及癸卯学制,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由中央政府颁布且由政府督导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末学制设置制度化、系统化,标志着中国学堂选官制度的正式设立,D项正确;
1905年废除科举制,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
1905年清政府废科举制设学部,标志着中国的选官制度进入一个新阶段,B项错误;
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建立,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清末的学校教育,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1904年1月13日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及癸卯学制,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由中央政府颁布且由政府督导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结合清末学制改革及其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4.(2023高二下·江西开学考)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之后,诸多朝代在这一区域设置机构或派驻官员,加强管辖。图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  )
A.①护乌桓校尉 ②单于都护府 ③宣慰司
B.①西域都护府 ②北庭都护府 ③宣慰司
C.①护乌桓校尉 ②北庭都护府 ③西宁办事大臣
D.①西域都护府 ②单于都护府 ③西宁办事大臣
【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民族交融与民族治理;元朝的边疆治理与民族关系;汉武帝疆域开拓与民族治理
【解析】【分析】依据图示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元朝设北庭都元帅府和宣慰司;清朝设伊犁将军,B项正确;
置护乌桓校尉是管理乌桓地区,单于都护府是管理突厥地区,与西域无关;西宁办事大臣是清代青海地方之军政长官,AC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边疆治理,解答本题需要掌握西汉、唐朝、元朝管理西域地区的措施,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5.(2023高二下·江西开学考)隋唐时期,木材商人主要在关中西部的陇右地区采购,然后贩卖至长安、洛阳等地区。明清时期,木材商人转而深入川、湘、云贵、赣、闽等地采购,然后沿长江水道及海路转运至武汉、南京、镇江、上海、杭州等城市。这一转变主要是源于(  )
A.古代政治中心的南移 B.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动
C.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D.丝绸之路的起点转变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分析】据根材料可知,隋唐时期,木材贸易主要集中在关中地区,而明清时期的木材贸易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结合所学可知,这一转变主要是因为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南方经济实力超越了北方,B项正确;
明清时期政治中心依然在北方,A项错误;
隋唐时期与明清时期水路运输条件同样发达,C项错误;
木材贸易主要是国内贸易,与丝绸之路无关,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6.(2023高二下·江西开学考)“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下列对清朝军机处的叙述中属于“史论”的是(  )
A.军机处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构
B.军机处设置之初是因用兵西北
C.军机处“君权附庸”是皇权膨胀的产物
D.军机大臣的职责是上传下达
【答案】C
【知识点】军机处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军机处是清朝时期皇帝的辅政机构,是皇权膨胀的产物,这属于史论,C项正确;
军机处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构,是对军机处性质的客观叙述,是历史事实,A项错误;
军机处设置之初是因用兵西北,是对军机处设立原因的客观叙述,是历史事实,B项错误;
军机大臣的职责是上传下达是对军机处职责质的客观叙述,是历史事实,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清朝的军机处,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史论和史实的含义,结合选项中的叙述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7.(2023高二下·江西开学考)针对中华民国初年的国会政治,有学者提出"多数本应参与其中的人"却"形成国会'万万不能存立'之共识"。据此可知,民国初年的民主政治(  )
A.社会基础薄弱 B.违背社会潮流
C.导致军阀割据 D.缺乏理论依据
【答案】A
【知识点】中华民国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解析】【分析】材料“万万不能存立”体现了反对国会的建立,由此可知民国初年的民主政治社会基础薄弱,A项正确;
设立国会顺应了历史潮流,B项错误;
出现军阀割据是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导致的,并不是因为国会政治,C项错误;
民国初年的民主政治借鉴自西方的民主思想理论,并不缺乏理论依据,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民国初年的宪政,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万万不能存立”,结合民国初年宪政发展的局限性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8.(2022高二上·无为期中)从中央组织部出台组织人事部门对领导干部提醒、函询和诫勉实施细则印发到2019年3月18日,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共开展提醒、函询和诫勉139.6万人次,其中提醒110.8万人次,函询16.9万人次,诫勉11.9万人次。这体现了党的(  )
A.严惩腐败原则 B.甄别审查机制
C.党管干部原则 D.干部任用改革
【答案】C
【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共开展提醒、函询和诫勉139.6万人次,其中提醒110.8万人次,函询16.9万人次,诫勉11.9万人次”可知,党的组织部门对领导干部提醒、函询和诫勉,体现了党管干部原则,C项正确;
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提醒、函询和诫勉的党管干部原则,没有涉及严惩腐败原则,A项错误;
材料所述提醒、函询和诫勉是党管干部原则,而不是审查机制,B项错误;
材料内容体现了党管干部原则,没有涉及干部任用改革,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现代中国的干部制度,解答本题需根据“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共开展提醒、函询和诫勉139.6万人次,其中提醒110.8万人次,函询16.9万人次,诫勉11.9万人次”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9.“梭伦促进了两个阶级之间的妥协。”如,梭伦改革虽对土地数量有所限制,但却没有像平民所希望的那样剥夺贵族的土地。下列各项,能够正确反映上述观点且符合史实的是(  )
A.既废除了平民债务又未归还平民原有土地
B.既禁止了人身抵押又未规定个人土地限额
C.既解放了债务奴隶又保留了旧的社会等级
D.既照顾了平民利益又维护了贵族部分特权
【答案】D
【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
【解析】【分析】注意审题“正确反映上述观点”,即梭伦促进了两个阶级之间的妥协,兼顾了两个阶级的利益,体现了其改革中庸的特点,梭伦改革废除了平民债务,因债务抵押的土地一律归还原主,A项中“未归还平民原有土地”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B项中“未规定个人土地限额”与题干中“对土地数量有所限制”的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梭伦改革建立了财产等级制,打破了贵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故C项错误;梭伦改革既照顾了平民利益又维护了贵族部分特权,体现了其改革中庸的指导思想,促进了两个阶级之间的妥协,故D项正确。
10.(2023高二下·江西开学考)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王查理二世,其陪嫁包括221磅红茶和精美的中国茶具。皇后高雅的品饮表率,引得贵族们争相效仿。这说明(  )
A. 物种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B.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世界联系
C.饮茶成为欧洲人的一种时尚追求
D.国民对茶叶的依赖日益增强
【答案】A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的交流的影响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茶叶、中国茶具以及饮茶的行为都是来自中国。根据材料“1662”年可知,此时是新航路开辟以后,因此材料反映了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各地区物种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材料正是其体现,A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而非世界联系的加强,B项错误;
仅根据葡萄牙公主一人的行为不能证明饮茶成为欧洲人的时尚追求以及国民对茶叶的以来日益加强,CD两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表现及其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1.(2023高二下·江西开学考)发动机一开始,人们就必须工作——男人、女人和孩子们都一起被套在钢铁和蒸汽的轭具下。动物机器……被紧紧地拴在不知痛苦和不知疲劳的钢铁机器上。对材料解读准确的是(  )
A.机器生产异化了工人生活 B.工人劳动时间过长
C.产业工人的健康受到危害 D.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发动机一开始,人们就必须工作”、“被紧紧地拴在不知痛苦和不知疲劳钢铁机器上”可知,机器的出现使整个社会都围绕机器不停的进行工作,说明机器生产异化了工人生活,A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机器生产对工人生活的影响,而非强调工人劳动时间长、健康受到危害,BC两项错误;
材料信息不涉及阶级矛盾的内容,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发动机一开始,人们就必须工作”、“被紧紧地拴在不知痛苦和不知疲劳钢铁机器上”,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2.(2022高二下·丽水月考)在西方国家,社区组织的最初职能是社会救济。二战后,社区很快发展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并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经济发展带来社会问题突出 B.中央政府权力逐渐下移
C.社会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 D.更强调地方民主与自治
【答案】A
【知识点】“福利国家”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各国政府都认识到,要提高生活品质,改善人民生活,不能单靠政府,必须组织和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建立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问题,故A正确;
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材料中的变化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导致社会矛盾突出,不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和强调地方民主与自治,故CD两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策的调整,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二战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调整政策,建设“福利国家”。
13.(2023高二下·江西开学考)“一个人抽铁丝,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截,一个人削针尖,一个人磨圆另一端以便装上针头。仅装针头一项,就包括两三道工序,装针头,把针涂白。甚至外包装,都成为专门的职业。如此一来,制针的流程就包含了大约18项操作。……平均下来每人每天生产4800枚针。”《国富论》中记述的这一现象(  )
A.揭示了资本剥削的秘密 B.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C.反映了机器生产的流程 D.降低了工人的工作效率
【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材料体现的是工业革命时期分工生产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反映了机器生产的流程,C项正确;
A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错误;
材料未涉及工人的劳动强度,B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工人生产效率的提高,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联系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14.(2022高三上·金华月考)有人赞扬欧洲某位医生:“医学从来没有产生过任何一种如此有用的进步,就好像你从人类苦难的日历上将其中最大的苦难之一抹去了。后人只会从历史上知道,可恶的天花曾经存在过,而你消灭了它。”该医生(  )
A.发明了牛痘接种法
B.证明了青蒿素对防治疫病的作用
C.创立了实验药理学
D.改变了人类对细菌束手无策的状态
【答案】A
【知识点】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演变对人口迁徙的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恶的天花曾经存在过,而你消灭了它”可知,材料赞扬消灭天花的功劳,而牛痘的接种对防治天花起了关键作用,A项正确;
以屠呦呦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证明了青蒿素对防治疫病的作用,排除B项;
1820-1879德国的Buchheim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药理实验室,创立了实验药理学,与天花无关,排除C项;
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改变了人类对细菌传染束手无策的状态,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解答本题根据关键信息“可恶的天花曾经存在过,而你消灭了它”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5.(2022高二上·汤原期中)在英国,撒切尔夫人将“政治态度”作为选拔高级文官的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自20世纪80年代初到1987年,白金汉宫中的40位常任次官和135位副常任次官,大多数是由撒切尔夫人与其大臣根据他们的政治倾向而任命的。这一行为(  )
A.延续了英国文官传统选拔标准
B.试图打破英国政务官“政治中立”的原则
C.反映了执政党的政治诉求
D.推动了英国民主化进程
【答案】C
【知识点】西方文官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英国首相在选拔文官时看重文官的政治态度,这说明执政党希望文官在处理具体事务时能更好地贯彻本党的意志,C项正确;
根据材料“大多数是由撒切尔夫人与其大臣根据他们的政治倾向而任命的”可知,撒切尔夫人根据政治倾向任命事务官,摈弃了事务官的政治中立原则,改变了英国文官传统选拔标准,A项错误;
政务官不属于文官,本就不存在政治中立,更谈不上打破中立,B项错误;
撒切尔夫人根据政治倾向任命内阁大臣,无法体现民主化,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英国的文官制度,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英国文官制度的特点及其目的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6.(2022高二上·沧县月考)19世纪70年代,谁只要持有任何“文明的”货币——英镑、法郎、美元、马克等,就可以随时去兑换黄金;反过来,一个黄金持有者亦可以把它兑换成任何一种货币。这些通货就像许许多多不同的语言,都在表示着毫无区别的东西。以上材料(  )
A.反映了美元是国家贸易结算的主要货币
B.说明固定汇率被浮动汇率取代
C.说明各国货币可以自由流通
D.反映出金本位得到人们广泛接受
【答案】D
【知识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后期,英镑、法郎、美元等西方列强的货币可以与黄金自由兑换,反映出金本位得到人们广泛接受,D项正确;
材料并未强调美元是国家贸易结算的主要货币,排除A项;
固定汇率被浮动汇率取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
各国货币可以自由流通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世界货币体制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9世纪后期,英镑、法郎、美元等西方列强的货币可以与黄金自由兑换,反映出金本位得到人们广泛接受。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2023高二下·江西开学考)孟德斯鸠提出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在一定程度上颇能反映他的史学思想的特征。
材料一:孟德斯鸠在解释生活在热带地区的南方人与生活在寒冷地区的北方人之间的差异时,认为前者因气候炎热,故体格纤细、脆弱,像老头儿一样怯懦、怠惰,故而易于忍受奴役;而后者因气候寒冷,故身材魁伟,精力充沛,如青年人一样勇敢、耐劳,热爱自由,往往能够保持独立。“土地贫瘠,使人勤奋、俭朴、耐劳、勇敢和适宜于战争……土地膏腴使人因生活宽裕而柔弱、怠惰、贪生怕死。”
因此,“土地肥沃的国家常常是‘单人统治的政体’,土地不太肥沃的国家常常是‘数人统治的政体’”等。小国宜于共和政体,中等国宜于君主治理,大帝国宜于由专制君主治理。
材料二:在对孟德斯鸠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评价中,有学者对之赞不绝口,认为其解释了社会经济历史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地理环境起决定作用。也有人对此大加批判,认为将复杂的社会发展历程用一个简单的地理环境解释一切,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原因论。孟德斯鸠应该是想告诉当权者立法要遵从地理环境,遵从民族精神,也就是人民的意志,找出可以影响立法者的客观因素。这种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孟德斯鸠的叙述是散乱庞杂的,很多例子的选择给人以牵强的感觉,是先树立的了气候影响社会制度这样一种论点,然后再从复杂的人类历史中有目的性地选择符合这种论点的证据。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德斯鸠“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主要观点。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对孟德斯鸠“地理环境决定论”的看法。
【答案】(1)①气候对一个民族的性格、感情、道德、风俗、宗教及法律等会发生巨大的影响。②土壤同居民性格、民族的政治制度之间有非常密切的依赖关系。③一个国家疆域的大小,也同国家的政治制度有极为密切的依赖关系。
(2)①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但他的理论在当时仍有进步意义。②地理环境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只能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而不能起决定作用。③只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知识点】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解析】【分析】(1)观点:依据材料“孟德斯鸠在解释生活在热带地区的南方人与生活在寒冷地区的北方人之间的差异时……”可知,孟德斯鸠认为气候对一个民族的性格、感情、道德、风俗、宗教及法律等会发生巨大的影响;依据材料“土地贫瘠,使人勤奋、俭朴、耐劳、勇敢和适宜于战争……土地膏腴使人因生活宽裕而柔弱、怠惰、贪生怕死”可知,材料体现土壤同居民性格、民族的政治制度之间有非常密切的依赖关系;依据材料“小国宜于共和政体,中等国宜于君主治理,大帝国宜于由专制君主治理”可知,材料反映一个国家疆域的大小,也同国家的政治制度有极为密切的依赖关系。
(2)看法:依据材料“……但是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孟德斯鸠的叙述是散乱庞杂的,很多例子的选择给人以牵强的感觉,是先树立的了气候影响社会制度这样一种论点,然后再从复杂的人类历史中有目的性地选择符合这种论点的证据”并结合所学可知,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其先树立的了气候影响社会制度这样一种论点,然后再从复杂的人类历史中有目的性地选择符合这种论点的证据。但他的理论在当时仍有进步意义;依据材料“也有人对此大加批判,认为将复杂的社会发展历程用一个简单的地理环境解释一切,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原因论”并结合所学可知,一些学者认为地理环境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只能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而不能起决定作用;依据材料“也有人对此大加批判,认为将复杂的社会发展历程用一个简单的地理环境解释一切,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原因论”并结合所学可知,只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地理环境对社会历史的发展不能起决定作用。
【点评】本题考查启蒙思想。第一问,依据材料一,从气候、土壤、疆域大小的影响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从地理环境的影响、孟德斯鸠思想的意义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8.(2023高二下·江西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大宪章》第33条规定:“在泰晤士河、美德威河及全英格兰各地一切河流上所设之堰坝与鱼梁概需拆除”,从13世纪到18世纪末,泰晤士河三文鱼渔业持续繁荣。18世纪末以来,大量建设的堰坝、水闸等严重阻挡了三文鱼通行。除此之外,污水和废弃物源源不断地排入泰晤士河。到了19世纪,三文鱼逐渐从泰晤士河消失不见。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治理河流污染终于被提上议程。英国出台了历史上第一部防治河流污染的法律——《1876年河流防污法》。政府对泰晤士河的污染治理,从立法指导、行政协调到工程建设,投入了大量金钱,持续了很长时间,二战后尤其如此。1974年泰晤士河下游再次出现三文鱼,这可能意味着上述努力取得了重大成就。
——摘编自梅雪芹《英国环境史上沉重的一页——泰晤士河三文鱼的消失及其教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泰晤士河三文鱼消失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治理河流污染的特点,并谈谈对你的启示。
【答案】(1)①堰坝和水闸的阻挡;②人们环保意识的缺乏;③工业革命造成的环境污染;④英国政府监管不力。
(2)特点:①立法指导,出台专门法《1876年河流防污法》;②政府高度重视,财政支持和行政协调并举;③政策具有持续性,长期不懈坚持治理。启示:①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②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③环境立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④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倡导公众参与,实现多元治理。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1)原因:依据材料“大量建设的堰坝、水闸等严重阻挡了三文鱼通行”可知,19 世纪泰晤士河三文鱼受到了堰坝和水闸的阻挡;依据材料“污水和废弃物源源不断地排入泰晤士河”可知,当时人们环保意识的缺乏;结合所学19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污染;依据材料“19 世纪六七十年代,治理河流污染终于被提上议程”可知,在此之前,英国政府对于河流污染重视程度不足,监管不力。
(2)特点:依据材料“英国出台了历史上第一部防治河流污染的法律——《1876 年河流防污法》”可知,英国治理河流污染,以立法指导,出台专门法《1876 年河流防污法》;依据材料“政府对泰晤士河的污染治理,从立法指导、行政协调到工程建设,投入了大量金钱”可知,政府高度重视,财政支持和行政协调并举;依据材料“持续了很长时间,二战后尤其如此”可知,政府政策具有持续性,长期不懈坚持治理。启示:属于开放性题,从三文鱼在泰晤士河消失不见可知,人类无节制的污染行为极大地破坏了环境,所以应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从英国政府多措并举,取得了重大成就可知,环境立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除了政府部门之外,环境与每个人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要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倡导公众参与,实现多元治理。
【点评】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从地理因素、环保意识、工业革命以及政府政策等角度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英国治理河流污染的措施以及经验教训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9.(2023高二下·江西开学考)食物研究是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饮食习惯和历史变化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99年,英国汉学家魏根深在北京做过一个实验,他让厨师按照《齐民要术》中的菜谱做菜。
食材包括很多种草,比如宽叶、香蒲和各种麻,并且用发酵过的肉、鱼和大豆做的羹来调味,或者用豆豉来烹煮。他还说:“酱油、菜油、花生油、糖、辣椒、西红柿等食材的缺席,是一种令人愉快的休憩;而熬煮和烘烤则是对今天常用的油炒的解脱。然而,我的大多数中国客人都觉得他们吃的是外国菜,而不是中国菜。”
——摘编自赵冬梅《人间烟火: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
材料二:贾思勰自谦写作《齐民要术》的初衷是指导家童怎么工作,“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闻之有识”。
在现代,《齐民要术》首先属于学术界,只有专家学者才读它。语言学家把《齐民要术》当语料库看,因为它的语言相当接近当时的口语,既可补现有辞书之不足,也反映出此时期汉语词汇的真实面貌。农业史家用《齐民要术》来研究中国农业技术的发展,比如种桑的密度。历史学家则通过《齐民要术》来研究贾思勰的生平、《齐民要术》的成书年代、版本流传等情况。
——摘编自赵冬梅《人间烟火: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多数中国客人都觉得他们吃的是外国菜,而不是中国菜”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齐民要术》的史料价值。
【答案】(1)原因:①新航路开辟后,物种在全球范围的交流传播;②经济发展,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和烹饪习惯调整;③中外文化交流频繁;④技术进步改变了烹饪方法;⑤现代文明的冲击;思想观念的变化。
(2)①《齐民要术》属于文献史料;②可用于研究汉语词汇的发展,补充现代辞书的不足;③可用于研究中国农业技术的发展,借鉴传统农业技术的经验;④可用于研究贾思勰的生平及《齐民要术》的影响;⑤可用于研究中国的饮食发展历史,了解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和烹饪习惯。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科技成就;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1)原因:依据材料一“食材包括很多种草,比如宽叶、香蒲和各种麻”并结合新航路开辟相关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物种在全球范围的交流传播,现在的食材与北魏时期相比有很大不同;结合1978年改革开放相关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发展,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和烹饪习惯有一定变化;依据材料一“英国汉学家魏根深”可知,中外文化不断交流也会影响饮食的变化;依据材料“熬煮和烘烤则是对今天常用的油炒的解脱”可知,技术的进步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烹饪方法;结合工业革命的影响可知,工业革命之后现代文明冲击了人们的思想,改变了社会生活和饮食习惯,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2)价值:结合《齐民要术》相关知识可知,该书由北魏贾思勰所著,本身属于文献史料;依据材料二“它的语言相当接近当时的口语,既可补现有辞书之不足”可知,该书可用于研究汉语词汇的发展,补充现代辞书的不足;依据材料二“研究中国农业技术的发展,比如种桑的密度”可知,该书也可用于研究中国农业技术的发展,借鉴传统农业技术的经验;依据材料二“历史学家则通过《齐民要术》来研究贾思勰的生平、《齐民要术》的成书年代、版本流传等情况”可知,该书还可用于研究贾思勰的生平及《齐民要术》的影响;依据材料一“按照《齐民要术》中的菜谱做菜”可知,《齐民要术》还可用于研究中国的饮食发展历史,了解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和烹饪习惯。
【点评】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和魏晋时期的农学成就。第一问,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新航路开辟影响、改革开放的影响、中外交流的影响、技术进步的影响以及工业革命的影响等角度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二,结合《齐民要术》的内容、地位和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0.(2023高二下·江西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各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对20世纪进行了回顾:有人从战争与世界格局进行分析,有人从文明冲突进行划分,也有人从意识形态进行探讨。总之,这类书已经出版了好几部,而且都取得了相当的轰动效应。埃里克·霍布斯鲍姆(EricHobsbawm)的《极端的年代》也可以归为这类书。
《极端的年代》分为4部分:
第一部分,鸟瞰本世纪;
第二部分,大灾难的年代,从1914-1945年;
第三部分,黄金时代,从1945-1973年;
第四部分,天崩地裂,从1973-1991年。
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选取其中一部分并对该部分标题的设计意图进行论述。
(要求:逻辑清晰,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答案】第二部分,大灾难的年代,从1914-1945年。霍布斯鲍姆将第二部分标题拟为“大灾难的年代”的理由在于从1914-1945年间全球范围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包括战争、大萧条以及法西斯主义。1914年是人类战争史的分水岭,第一次世界大战,每一个强国都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全世界所有的独立国都参加了。现代意义上的战争实际是从20世纪才开始的,无论是局部的还是世界性的,总体规模都是空前的。1929-1932年的大萧条是这一时间段又一重要事件,而经济上的大萧条影响所及,使全世界一片摧枯拉朽,掀起政治上的大动乱,这一时期政治势力主要分为三股;一是马克思共产主义;二是改良式资本主义;三是法西斯主义。法西斯主义高举国家主义的大旗,鼓吹战争和暴力,给世界带来巨大的灾难。因此,霍布斯鲍姆将1914-1945年之间称为大灾难的年代。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与《共产党宣言》;“一战”的影响;“一战”后的经济危机;法西斯主义;“二战”的影响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题,没有固定的答案。根据题干要求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选取其中一部分并对该部分标题的设计意图进行论述 。根据材料信息“第二部分,大灾难的年代,从1914-1945年”并结合所学可从战争、大萧条和法西斯主义展开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霍布斯鲍姆将第二部分标题拟为“大灾难的年代”的理由在于从1914-1945年间全球范围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包括战争、大萧条以及法西斯主义。1914年是人类战争史的分水岭,第一次世界大战,每一个强国都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全世界所有的独立国都参加了。现代意义上的战争实际是从20世纪才开始的,无论是局部的还是世界性的,总体规模都是空前的。1929-1932年的大萧条是这一时间段又一重要事件,而经济上的大萧条影响所及,使全世界一片摧枯拉朽,掀起政治上的大动乱,这一时期政治势力主要分为三股;一是马克思共产主义;二是改良式资本主义;三是法西斯主义。法西斯主义高举国家主义的大旗,鼓吹战争和暴力,给世界带来巨大的灾难。因此,霍布斯鲍姆将1914-1945年之间称为大灾难的年代。
【点评】本题考查两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从材料中的4个部分任意选择一个,结合所选部分的时间以及这一时期发生的政治、经济以及思想重大事件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阐述的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