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第一章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第三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全球性环境问题
1.区域认知: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区域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
2.综合思维:通过具体案例,理解环境问题对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人类的健康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
3.人地协调观:结合具体案例,说明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4.地理实践力: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家乡的环境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和对当地的影响。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说明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危害,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说明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素养目标】
课前导入
【材料】
【思考题】
1.为什么DDT被禁止使用?
2.DDT的广泛使用到禁止过程,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由于合成了一种高效的有机杀虫剂DDT(二氯联苯三氯甲烷),瑞士化学家米勒获得了1948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度被广泛使用的DDT逐渐被世界各国明令禁止生产和使用。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
①由太阳能持续供给能量,物质能够从无机环境进入生命体,最终又回到无机环境,从而完成物质的循环与能量的流动。
②自然环境能够通过自我调节来维持稳定。
1.自然系统
(2)对人类要求: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变要限制在自然环境的可承受范围之内,不能损害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1)特点:
图中深蓝色箭头代表自然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
2.人类系统
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取大量自然资源,维持城市、农田等人类系统的运行,将所形成的废弃物排入自然环境。
图中深蓝色箭头代表自然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黄色箭头代表人类系统的物质与能量的单向流动
人类系统靠大量输入自然资源、输出废弃物来维持,物质和能量是单向流动的,无法完成物质循环。其中,人类获取资源会造成自然环境的改变并对自然循环过程产生影响;
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物质和能量流动只有一部分能够通过自然环境循环得到消纳,未被消纳的部分残留在自然环境中造成环境污染,甚至导致全球环境变化。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
工业革命前,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压力有限
地球的大气、土地和水能够满足人类的生产和消费需要,人类排放的废弃物能够被自然环境降解
2.人类系统
原始农耕社会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
2.人类系统
工业革命后,资源的消费和废弃物的排放数量剧增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已在某些方面超过自然环境的调节能力,损害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使自然环境偏离应有的稳定状态,从而发生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退化、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
2.人类系统-思考
物质和能量的来源 流动方向 生物多样性
自然系统 太阳能、自然环境 物质循环,能量释放到环境中 丰富
人类系统 太阳能及环境中的能源、自然环境 物质能量单向流动,无法完成物质循环 多样性遭破坏
2.你认为那种系统能维持稳定状态?请说明理由。
自然系统能形成物质的循环与能量的流动,自然环境能够通过自我调节来维持稳定。
1.在物质和能量的来源、流动方向、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自然系统和人类系统有什么不同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
2.人类系统-思考
2.你认为那种系统能维持稳定状态?请说明理由。
自然系统能形成物质的循环与能量的流动,自然环境能够通过自我调节来维持稳定。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
3.影响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
人口数量:人口数量增加,所需要的自然资源数量和排放的废弃物数量也会增加。
人均资源消费量:人均资源消费量越高,对环境的影响越大。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人均资源消费量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
技术水平:技术越发达,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的程度越大;人类通过研发环境友好技术,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废弃物处理能力,降低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
劳动力
设备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环境问题:过度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
原因:发达国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较低,却消耗了世界大多数的自然资源,人均自然资源消耗量及污染物排放量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
环境问题:掠夺式开发带来的生态破坏,以及快速工业化导致的环境污染。
原因:发展中国家多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却很快,环境承受着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
对点训练
(2022·苏州高二检测)水华是指淡水水体中因氮磷等营养物质富集,使藻类大量繁殖的一种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某校地理实践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得知,甲湖流域西部地区含磷地层广泛出露,蓝细菌水华的发生最早记录可追溯到19世纪末。1980年以来,甲湖蓝细菌水华频发,富营养化严重。2018年初,甲湖流域开始全面实施河长制和湖长制,统一规划、综合整治流域水体。据此完成(1)(2)题。
(1)推测在19世纪末,图示①②③④水域中最易出现水体富营养化的是 (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2)1980年以来,该流域蓝细菌水华频发的主要原因是 ( )
A.退田还湖使湖泊面积扩大
B.修建水闸使水体不易排出
C.生产生活排放污染物增加
D.全球变暖使区域气温升高
B
C
对点训练
(2022·郑州高二检测)渡渡鸟是一种不会飞的鸟,生活在印度洋的毛里求斯岛;这种鸟在被人类发现后仅仅200年的时间里,便由于人类的贪婪彻底绝灭。2016年8月,世界保存最完整的渡渡鸟骨拍卖价值达440万。据此完成3~4题。
3.渡渡鸟的彻底绝灭所反映的环境问题主要属于 ( )
A.环境污染问题 B.社会治安问题
C.资源衰竭问题 D.生态破坏问题
4.产生该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 )
A.工业污染物大量排放 B.自然环境的迅速演化
C.人类对资源的过度掠取 D.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
C
C
对点训练
结合下面两幅图,回答5~6题。
5.两图反映的环境问题为 ( )
A.资源短缺 B.生态破坏
C.环境污染 D.全球环境变化
6.该类环境问题的形成主要与人类 ( )
A.排放废弃物有关 B.获取自然资源有关
C.农业生产活动有关 D.交通运输的发展有关
C
A
对点训练
(2022·唐山高二检测)昆虫是自然界种群最丰富的动物。研究表明,近几年昆虫灭绝的速度是爬行动物、哺乳动物和鸟类的八倍,已有近三分之一濒临灭绝,40%的种类正在减少。目前昆虫数量正以每年2.5%的速度急剧下降,这意味着所有的昆虫可能在21世纪末消失。这将造成自然生态系统崩溃。据此完成7~8 题。
7.导致昆虫数量锐减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矿产开发规模扩大 B.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C.全球气候变化显著 D.自然植被退化严重
8.昆虫锐减或灭绝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 ( )
A.社会系统崩溃 B.食物链条中断
C.人类文明倒退 D.农业产量下降
D
D
二、环境问题的危害
1.环境问题对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损害:
类型 对服务功能的影响
供给服务功能(下降) 使自然环境偏离应有的稳定状态
调节服务功能(失常) 导致自然资源稀缺甚至枯竭
文化服务功能(降低) 使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加剧,并增加自然灾害的风险
支撑服务功能(破坏) 会降低人的舒适感、审美体验等
二、环境问题的危害
2.影响生活质量,危害人类健康
①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和噪声等污染,会直接损害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例如,人类排放的大量细颗粒物等在不利的气象条件下形成雾霾天气,影响人们的户外活动,诱发多种疾病
二、环境问题的危害
2.影响生活质量,危害人类健康
雾霾治理的措施:
①针对尾气:限制私家车,发展公共交通。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②针对工业:调整产业结构;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减少煤炭消费比重,治理排污企业,加强空气质量检测和执法力度。
③针对建筑工地:覆盖、洒水、及时清运、设置围栏、大风天停止作业、密闭运输。
④针对垃圾处理:垃圾分类回收。
⑤植树种草,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二、环境问题的危害
2.影响生活质量,危害人类健康
②有些污染物质会残留或富集在农产品和工业产品中,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
例如,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发现DDT在环境中非常难降解,并能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最终危害人体健康。因此,20世纪70年代以后DDT被许多国家禁止使用。
二、环境问题的危害
3.环境问题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环境问题不仅直接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也对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造成损害,进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例如,许多贫困地区生态脆弱,发展经济容易导致自然环境退化,退化的环境反过来又制约经济的发展,构成贫困和环境退化的恶性循环。
为了控制和治理环境问题,人类社会可能会付出高昂的成本
二、环境问题的危害
琵琶湖是日本最大的淡水湖,被誉为日本的“母亲湖”。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琵琶湖附近人口大量增加,工厂大量出现。由于大量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直接排放到湖中,琵琶湖出现严重富营养化、水质恶化,并在1971年至1972年达到高峰。水质恶化导致琵琶湖丧失了水资源和渔业资源的供给能力,也损害了琵琶湖的水质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功能,芦苇、河边森林的减少也表明琵琶湖支撑服务功能受到危害。
日本琵琶湖的污染治理
案例
二、环境问题的危害
日本琵琶湖的污染治理
案例
1972年起,日本政府开始制定琵琶湖治理的相关政策,控制工业污染和农业污染,组织全民参与琵琶湖的治理,同时注重对水源地的保护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日本政府对琵琶湖周边生活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工业污染源实行了综合整治。当地政府通过修建城市下水道、农村生活排水设施、联合处理净化槽,处理生活污水;通过制定鼓励环保型农业政策,与当地农民协商减少50%的化肥使用量,减轻农业对环境的污染;通过在重点污染行业生产中大力推广可再生和再循环使用的产品和材料,降低工业污染;还采取多种措施,如疏浚河底污泥、在河流入口种植芦苇等水生植物,对入湖河流直接净化。
经过三十年的治理,投资总计超过286000亿日元(截止2006年),在国家、地方政府和民众的共同努力下,琵琶湖的水质得到改善。日本政府计划将琵琶湖水质恢复到1965年以前的水平。
二、环境问题的危害
历史上,许多地区的发展都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有学者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概括这一过程。该曲线显示,环境质量在前期会随着经济增长而逐渐恶化,但到达某个临界点之后环境污染的程度会逐渐降低。
活动
讨论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1.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出现拐点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①人们收入达到一定水平;
②技术达到一定水平,资源利用效率和处理废弃物能力提高;
③人们对环境的要求提高;
④法律法规管理制度的完善等。
二、环境问题的危害
活动
讨论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2.环境“先污染、后治理"是不是一个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必然经历的过程 查找相关资料,用事实说明你的观点。
不是。
当人们正确认识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后,充分利用自然规律,转变传统发展模式,采用可持续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进行环境保护,就可以做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环境问题的危害
活动
讨论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3.区域经济发展如何避免经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
①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②加强监管;
③加大技术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④废弃物先处理并达标后排放等。
对点训练
(2022·桂林高二检测)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区的卓乃湖湖畔为藏羚羊重要产羔区,其水质有利于羔羊的生长。2011年9月,卓乃湖溃决,湖水外泄。下图为2019年卓乃湖湖岸线及藏羚羊产羔地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卓乃湖溃决后的数年内,湖水消退区 ( )
A.地下水位上升 B.风沙活动增多
C.植被生物量剧增 D.昼夜温差变小
2.至2019年,卓乃湖面积的变化影响了藏羚羊的
( )
A.产羔时间 B.饮水距离
C.产羔区域 D.饮食习惯
B
B
对点训练
(2022·铜川高二检测)原始的轮荒制度使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据专家测算,黄土高原地区坡耕地每生产1千克粮食,流失的土壤一般达到40至60千克。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开荒种地,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据此完成3~4题。
3.“轮荒”这种耕作方式引起的后果是 ( )
A.土壤肥力得以恢复 B.林草生长茂密
C.原有林草植被破坏殆尽,水土流失加剧 D.完全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
4.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陕西北部的榆林城三次被迫搬迁。这说明 ( )
A.水土流失破坏土壤生产力 B.水土流失造成生态环境全面恶化
C.洪涝灾情加剧 D.水土流失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C
A
对点训练
下图为我国华北地区某城市及郊区地形图。读图,完成5~6题。
5.该城市冬季最有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 )
A.沙尘暴 B.水污染 C.酸雨 D.雾霾
6.该城市冬季上述环境问题比周边城市较严重,其原因可能是 ( )
A.降水丰富,水汽充足 B.风力较小,大气稳定
C.城市绿地面积大 D.废水排放量大
D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