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时作业(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4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时作业(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4-12 14:47: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日前备受国际地质科学界关注的世界第二口白垩纪大陆科学钻井“松科2井”,2016年完成钻井深度5922.58米,是研究白垩纪地球表层系统重大地质事件与温室气候变化项目的重要研究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1.据所学知识推测此科研井的最深处在什么层(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2.根据材料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各圈层之间没有联系 B.只有大气圈和岩石圈有联系
C.研究地球内部圈层只有通过地质钻探 D.地球圈层间存在相互联系
3.岩石圈是指
A.地壳
B.地壳和上地幔
C.坚硬岩石组成的地壳部分
D.地壳和软流层以上
4.下列关于地震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A.横波能在液态中传播 B.纵波的传播速度小于横波
C.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D.从震源向下,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逐渐减小
5.印度尼西亚特尔纳特岛上的瓜马拉马火山于2012年9月16日喷发,大量火山灰喷涌而出。此次火山活动的岩浆最有可能的是来自 (  )
A.地壳 B.上地幔上部
C.下地幔上部 D.外核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大海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20千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核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壳
7.此次地震首先直接影响的地球外部圈层是( )
①水圈②生物圈③大气圈④岩石圈⑤地壳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④⑤
8.若地震发生时,震中附近有一艘船,则船上的人的感觉是( )
A.左右摇晃 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上下颠簸 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下图是“地震波速度和地球内部构造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9.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④能通过固体、液体传播,③只能通过液体传播
B.③和④传到②时,波速突然下降
C.④和③在①中波速明显减小
D.①②之间为固体,所以纵波和横波都能通过
10.①上下两侧名称分别为
A.地幔和地壳 B.岩石圈和地壳 C.地幔和地核 D.地壳和地幔
11.从地壳到地心
A.压力越来越大 B.温度越来越低 C.密度越来越小 D.波速越来越快
12.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19年11月25日09时18分在广西百色市靖西市(北纬22.89度,东经106.65度)发生5.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有关此次地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震源位于上地幔 B.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
C.地面上的人先感觉到上下跳动 D.太阳直射点将向北移动
13.下图为野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问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为变质岩 B.丙地为变质岩 C.③为内力作用 D.丙地为沉积岩
2021年2月13日,日本东北地区发生里氏7.1级地震,震源深度50千米,东京有强烈震感。读“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4.本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壳 B.下地幔 C.岩石圈 D.软流层
15.横波不能在其中传播的圈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6.图中G代表(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岩浆
17.D、E两部分合在一起,称为( )
A.地球 B.水圈 C.生物圈 D.岩石圈
18.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BCD为地球外部圈层,C为生物圈
B.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
C.A、B、C、D、E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D.地震波经过F、G交界面时,传播速度减为0
19.读下面地球外部圈层构成示意图,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是(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在中国内地上映。电影讲述了在不久的将来, 太阳即将毁灭,面对绝境,人类将开启“流浪地球”计划(下称“计划”)。 “计划”中,地球最终泊入比邻星宜居轨道,成为比邻星的行星,开启全新的地球时代。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0.比邻星属于( )
A.行星 B.卫星 C.恒星 D.彗星
21.在《流浪地球》故事设定中,人类居住在地下5KM深度左右的地下城中,下列关于地下城所在地层论述正确的是( )
A.隶属于岩石圈 B.是岩浆发源地 C.属于地幔层 D.处于地核层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2.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A.大气圈 B.岩石圈 C.水圈 D.地壳
23.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水圈的构成要素中,只有地表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
北京时间2020年7月12日6时38分在河北唐山市古冶区发生5.1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我国的地震预警系统成功预警了本次地震。下图是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路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据图判断( )
A.地震波P为横波 B.地震波S为纵波
C.圈层M为地壳 D.界面G为古登堡面
25.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壳 B.地幔 C.外核 D.内核
26.地震预警系统能成功预警本次地震,依据是( )
A.震源距预警中心的距离 B.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C.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 D.横波和纵波传播介质的差异
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完成下面小题。
27.火山是地球内部炽热的融熔状态的岩浆等物质冲出地表表所形成的山,这些岩浆主要分布在( )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核
28.有关岩浆所在圈层与地壳间界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界面为古登堡界面
B.该界面处只有地震波的纵波能够穿过
C.该界面的地下深度在海洋上较大
D.地震波在该界面附近的传播速度自上而下明显加快
29.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二、综合题
30.读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B代表的地震波是:_______波。判断依据是_______
(2)A和B两种地震波大约在地下_______千米处速度明显加快,从而发现了不连续面C_______。
(3)在2900千米深处,A波和B发生了变化:A波_______,B波_______,从而发现了不连续面D_______。
(4)岩浆的发源地是_______。
31.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____波,B表示____波,其判断依据是____。
(2)图中C—H分别表示地球内部构造,D表示____界面,其判断依据是____;C代表____。
(3)图中F面是____界面,在F处,地震波A完全____,地震波B速度____并继续往深处传播。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2.D
【解析】1.地球内部圈层由外向里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为古登堡界面。地壳是地球固体地表构造的最外圈层,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平均33千米。大洋地壳平均厚度6千米。由题干可知此科研井是在陆地上5922.58米深,仍处于地壳,A正确;地壳以下依次是地幔、地核,BC错误;软流层在上地幔顶部,属于地幔部分,D错误。故选A。
2.地球内部圈层之间存在相互联系,例如水圈中的水的一部分来源是来自于大气圈的降水,A错误;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一个圈层的改变会影响其他圈层,不同圈层之间是彼此联系的,B错误;研究地球内部圈层除了通过地质钻探,还可以通过地震波等方法,C错误;地球圈层间存在相互联系,D正确。故选D。
【点睛】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 地球外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
3.D
【详解】试题分析: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的部分,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岩石圈的意义。本题还可结合地球内部圈层图示考查内部圈层的基本特征等内容。
4.C
【分析】本题考查地震波。
【详解】纵波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故A不符合题意;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传播速度快,故B不符合题意;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C正确;从震源向下,在古登堡面之前,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加快,在古登堡界面时,横波消失,纵波明显下降。D错误。故选C。
5.B
【详解】岩浆源于软流层,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顶部,属地幔层。选B正确。
6.D 7.A 8.B
【分析】6.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材料中震源深度为10千米,那么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故D选项正确,ABC选项错误。所以选D。
7.地震引发了海啸,说明直接影响了水圈;地震还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说明还直接影响了生物圈。大气圈没有直接影响,岩石圈和地壳属于地球的内部圈层,所以③④⑤错误。故A①②正确,BCD选项错误。所以选A。
8.地震发生时产生的波动以弹性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四面八方传播,也就是地震波。地震波分为纵波(P)和横波(S)。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平行(给人的感觉是上下颠簸),可以通过固、液、气体传播,传播速度较快;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给人的感觉是左右摇晃),只能通过固体传播,传播速度较慢。因此在海上,船上的人只会受到纵波的影响,纵波造成船只上下颠簸。故B选项正确,ACD选项错误。所以选B。
【点睛】地壳是地球固体地表构造的最外圈层,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9- 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
9.D 10.D 11.A
【解析】9.A.④的波速比③快,故④为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③为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A错误;
B.③传到②时,突然消失,④传到②时,波速突然下降,B错误;
C.③和④传到①时,波速明显加快,C错误;
D.①②之间是地幔,为固体,纵波和横波都能通过,D正确。故选D。
10.读图可知,①为莫霍界面,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线,其上侧为地壳,下侧为地幔。故选D。
11.A.压力越来越大,A正确;
B.温度越来越高,B错误;
C.密度越来越大,C错误;
D.波传到莫霍界面时,横波和纵波的波速都增大,传到古登堡界面时,横波消失,纵波波速突然增大,D错误。故选A。
12.C
【详解】根据所学的知识,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km,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为33千米。震源为10千米,位于地壳,A错误。地震发生时是11月25日,远日点位于7月初,B错误。由于纵波速度快,地面上的人先感觉到上下跳动,后感觉到左右晃动,C正确。11月25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将向南移动,D错误。故选C。
13.D
【详解】甲地为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A错,丙地为沉积物固结成岩作用,为沉积岩,B错。③为岩浆岩经过外力作用,形成沉积物,C错。丙地为沉积岩,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
14.C 15.C
【解析】14.材料信息表明,本次地震震源深度50千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洋地壳平均厚度约5-10千米,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39-41千米,因此本次地震震源位于地壳的可能性不大,应位于上地幔的顶部,排除A;下地幔顶部离地表约660千米,而本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50千米,震源不可能位于下地幔,排除B;岩石圈平均厚度为100~110千米,而本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50千米,因此震源应位于岩石圈,C符合题意;软流层位于岩石圈之下,软流层顶平均深度达到100~110千米,而本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50千米,震源不可能位于软流层,排除D。故选C。
15.根据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判断,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地壳、地幔、外核、内核,其中地壳、地幔、内核由固态物质构成,而外核由液态物质构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震横波只能在固态物质中传播,不能在液态物质中传播,因此横波不能在其中传播的圈层是外核,即③层,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点睛】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9-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壳厚度可达70千米;海洋地壳厚度较薄,平均厚度约5-10千米。地壳厚度变化的规律是: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16.C 17.D 18.C
【分析】16.G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下,表示地核,C正确。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以上,地幔介于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岩浆多位于软流层,而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故选C。
17.D+E为软流层以上的坚硬岩石部分,为岩石圈,D正确。D+E为地球圈层的一部分,不是整个地球,A错。D+E为并非水圈或生物圈,BC错。故选D。
18.D为地壳,属于内部圈层,C为水圈,A错。内部圈层由DEFG构成,B错。ABCDE共同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C正确。地震波经过FG交界面(古登堡界面)时,横波突然消失,但纵波波速突然下降并持续向深处传播,纵波波速并未变为0,D错。故选C。
【点睛】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其中内部圈层包括地壳(莫霍界面以上)、地幔(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地核(古登堡界面以下);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并没有明确的界线。另外,岩石圈表示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属于地球内部圈层向外部圈层过渡的一个特殊圈层。
19.B
【详解】据图可看出,A为大气圈,C为水圈,D为岩石圈,B为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全部及岩石圈上部的生物圈,所以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是大气圈、生物圈、水圈,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
20.C 21.A
【解析】20.根据材料地球最终泊入比邻星宜居轨道,成为比邻星的行星,只有恒星拥有行星,故比邻星为恒星,所以该题选C。
21.根据所学知识根据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为33千米,大洋地壳平均厚度约为6千米,全球地壳平均厚度为17千米,材料中人们居住在地下5KM深度的地下城中,应处于地壳中,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固体岩石,故该题选A。
22.C 23.B
【解析】22.据图分析该图为黄果树瀑布景观图,瀑布中的主体要素是水,水所属于的圈层是水圈,故选C。
23.水圈连续而不规则的,其它圈层则不是,但相互联系,故A不符合题意;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故B正确;图中的各圈层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故C不符合题意;水圈的构成要素中,地表水和地下水等都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4.D 25.A 26.C
【解析】24.根据材料,据图可知,地震波P可以穿透地核,故为纵波,S波不能穿透地核,故为横波,圈层M为地幔,界面G为古登堡面,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5.材料显示震源深度10千米,根据所学知识,地球地壳平均厚度17千米,大陆地壳平均厚度33千米,故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A正确;地幔、 外核、 内核的深度远不止10千米,BCD错误。故选A。
26.地震波传播速度有差异,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地震发生前纵波先到达地面,横波后到达地面,而横波的破坏程度更大,故地震预警系统能成功预警本次地震,利用的是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不同,C正确;震源距预警中心的距离是地震发生后才计算出来的,A错误;建筑物的抗震系数以及横波和纵波传播介质的差异并不能预警地震,BD错误。故选C。
【点睛】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能在固态、液态、气态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地震波在经过莫霍面时,纵波和横波波速都下降,地震波在经过莫霍面时,纵波波速锐减,横波突然消失。
27.B 28.D 29.A
【解析】27.一般认为岩浆主要发源于上地幔的软流层,并非地壳、地核,B正确,排除其他选项。故选B。
28.岩浆所在圈层为地幔,与地壳间的界面为莫霍界面,该界面地震波横波与纵波都能穿过,AB错误;莫霍面在大陆地区深度约在20~70千米左右,大洋地区7~8千米,地震波在该界面附近的传播速度自上而下明显加快,C错误,D正确。故选D。
29.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火山中喷出进入大气圈,而后落地进入水圈、生物圈,不断沉积形成沉积岩,进入岩石圈,故其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A正确,排除其他选项。故选A。
【点睛】莫霍界面是地球内部结构中地壳与地幔的分界线。界面上下的物质构成和物理性质不同,对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有影响。莫霍面在大陆地区深度约在20~70千米左右,大洋地区7~8千米。
30. 纵波(P波) 速度较快(或B波能通过液态外核) 33 莫霍界面 (完全)消失 (突然)下降 古登堡界面 软流层
【分析】本题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和地震波以及读图分析能力。
【详解】(1)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其中横波波速较慢,纵波波速较快。据图可知,A为横波,B为纵波。
(2)据图可知,横波和纵波两种地震波大约在地下33千米处速度明显加快,说明经过了不同介质,从而发现了不连续面C莫霍界面,即地壳和地幔的界面。
(3)据图可知,在2900千米深处,横波完全消失,纵波波速突然下降,也说明了经过不同介质,从而发现了不连续面D古登堡界面,即地幔和地核的界面。 
(4)一般认为软流层为岩浆的发源地。 
【点睛】地球的内部圈层从外向里依次是地壳、地幔和地核。地du壳与地幔的界面是莫霍面,约在陆地地下33Km深处,地幔与地核的界面是古登堡面,约在地下2900Km深处。其中,上地幔的顶部和地壳构成岩石圈,岩石圈下面是软流层,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也属于上地幔。地核也分外核和内核。
31.(1) 横 纵 A波波速慢,B波波速快
(2) 莫霍 横波和纵波在此处波速突然加快 地壳
(3) 古登堡 消失 突然下降
【分析】本题以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为载体,主要涉及地震波,地球内部圈层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1)
根据图中信息,A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较慢,B波传播速度较快,所以A波为横波,B波为纵波。
(2)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横波和纵波经过D界面时传播速度突然加快,说明D表示莫霍界面,C在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
(3)
根据图中信息,F界面在地面以下约2900千米处,为古登堡界面,地震波在该界面存在横波完全消失,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的现象。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