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12 15:44: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农安县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测试
语文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
A.以乱易整,不武 易:容易
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种植
D.老者衣帛食肉 衣:穿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
B.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夜缒而出,见秦伯
C.阙秦以利晋 樊哙侧其盾以撞
D.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吾其还也
3.下列各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以其无礼于晋
B.臣之所好者道也 是寡人之过也
C.若属皆且为所虏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夫晋,何厌之有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桓晋文之事》阐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和王道主张。文章欲擒故纵,层层深入,反复诘难,句式不断变化,如滔滔江河一气呵成,表现出孟子散文逻辑缜密、气势磅礴的论辩特色。
B.《庖丁解牛》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庖丁宰牛时动作之优美,技术之高超,以及成功后的志得意满。文章用寓言的形式说明世上事物纷繁复杂,只要反复实践,掌握了客观规律,就能得心应手,迎刃而解。
C.《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临危受命,他洞悉当时的形势,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表现出处处为秦国利益着想的样子,终于以一己之力,使郑国免于灭亡,他临危不惧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辩的外交才能,为人赞叹。
D.《鸿门宴》记述了鸿门宴上项羽、刘邦两大军事集团之间剑拔弩张、险象环生的全过程,塑造了项羽恃勇骄横、深谋远虑、随机应变的形象,也写出了刘邦善于采纳意见、知人善任、有奸必肃的性格。
5.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且贰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
B.晋军函陵 军:军队
C.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D.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同“悦”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越国以鄙远
③是寡人之过也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相同
C.①和②不相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相同,③和④不相同
7.下面句子译文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译文: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译文:(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
C.夫晋,何厌之有?
译文:晋国有什么讨厌的呢?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译文: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是一部编年体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B.本文叙事波澜起伏,生动活泼,显示了张弛有度、曲折有致的特点。
C.本文表现了烛之武的深明大义和能言善辩的外交才能。
D.本文写了郑国危在旦夕,是烛之武说服秦伯和晋文公退了兵。
9.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B.夫晋,何厌之有 厌:满足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薄弱
10.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焉用亡郑以陪邻
B.郑既知亡矣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C.且贰于楚也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D.无能为也已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11.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夜缒而出”点出郑国局势之严峻:秦、晋兵临城下,围困郑国,只能“夜缒”。
B.烛之武说辞巧妙之处在于处处为秦国着想,处处替秦国说话,使秦君易于人耳。
C.烛之武从地理位置、历史事实等角度阐述了抗击晋国的主张,有很强的说服力。
D.面对突变的形势,晋文公毅然决定撤军回师,表现出清醒的理智和果决的判断。
12. 下列加划线词语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美 姬(jī) 鲰生(zōu) 以 飨士卒(xiǎng) 按剑而 跽( jì)
B. 樊 哙(kuài) 卮酒(zhī) 瞋目视之(chēn) 目 眦尽裂(c )
C. 玉 玦(jué) 参 乘(chèng) 切而 啖之(dàn) 不胜 杯杓(bēi)
D. 刀 俎(zǔ) 彘肩(zhì) 戮力攻秦(lù) 从百余 骑(qí )
13. 下列句子中加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长 于臣 曹无伤使人言 于项羽曰 B. 谁为大王 为此计者 若属皆且 为所虏
C. 沛公 军霸上 为击破沛公 军 D. 具言臣 之不敢倍德也 行李 之往来
14. 下列语句中加划线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亡:逃跑
②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故意
③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
④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感谢
⑤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嫌怨
⑥杀人如不能举 举:尽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⑥ D. ②④⑤
15. 下列对《鸿门宴》课文中加下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沛公旦日 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使……跟从 B. 至鸿门, 谢曰 谢:道歉
C. 范增数 目项王 目:递眼色 D. 臣死 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且:将要
16. 下列各项中,加线词的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亡去 不义 约为 婚姻 所以遣将守关者将军战河北 臣战 河南
B. 当是时 昨日入城市 备他盗之出入与 非常也 北面而事之
C. 哙拜 谢,起,立而饮之 从此道至吾军, 不过二十里耳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D. 今者有 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 卻 我为 鱼肉如今人方为刀俎 欲诛 有功之人
17. 下列对活用情况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
A. 吾得 兄事之 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常以身 翼蔽沛公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B. 籍吏民,封府库 籍:名词用作动词,登记在册 沛公 军霸上 军:名词用作动词,驻军
C. 先破秦入咸阳者 王之 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 沛公欲 王关中 王:名词使动用法,使……称王
D. 素 善留侯张良 善: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 拔剑撞而 破之 破:形容词用作动词,击碎、击破
18.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按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沛公军霸上
②范增数目项王
③籍吏民,封府库
④刑人如恐不胜
⑤素善留侯张良
⑥项伯杀人,臣活之
⑦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⑧沛公欲王关中
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⑩吾得兄事之
A. ①②③④⑧/⑥⑦⑨/⑤/⑩ B. ①②③④/⑥⑦⑨/⑤/⑧⑩
C. ①②③④/⑥⑦⑧⑨/⑤⑩ D.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1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B.
C. D.
20.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鲁迅评价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 贾谊是西汉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文章以《过秦论》和《论积贮疏》最为著名。
C. 《鸿门宴》中“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句中“河”指黄河。“沛公居山东时”句中“山东”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D. 古人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列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季”为老三,“叔”排在最后。“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是说项伯是项羽的三叔。
21. 下列各项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B. 《史记》全书包括本纪、世家、列传、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其中“本纪”是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的。
C. 参乘也写作“骖乘”,古时站在车右陪乘或担任警卫的人。
D. 再拜是古代一种较重的礼节,拜两次,表达敬意。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0小题,共40.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壁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节选自《鸿门宴》)
2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B.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C.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D.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2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跽,长跪。古人坐时臀部贴脚后跟,臀部离开脚后跟,腰伸直,就是跽。
B. 卮,中国古代盛酒的器皿,相当于现在的酒杯。斗卮指的是大型的杯子。
C. 侯,爵位名。从夏商到清朝都有。一般分公、伯、侯、子、男五个等级。
D. 俎,有时指祭祀时盛肉的器物,有时指切肉用的砧板。文中意思是后者。
2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樊哙勇猛威武,能言善辩。他进入项羽军营,表现得十分勇武,赢得了项羽对他的赞许;又把项羽说成秦王一般的人物,明贬实褒,使项羽无言以对。
B. 刘邦十分精明,思虑周详。他在到鸿门之前,就把从鸿门到霸上的交通状况搞得一清二楚,而且准备了送给项羽和范增的礼物,逃走时留下张良善后。
C. 刘邦注意细节,说话谨慎。当张良问他“来何操”时,他把表示一般性的“带着”的“操”字改成了表恭敬的“持”字,在项羽背后都不肯稍显不敬。
D. 樊哙身为武将,显得粗豪。当刘邦问“未辞也,为之奈何”时,他认为项羽是做大事的人不会拘于礼节,何况刘邦还处于危险之中,所以不必告辞。
25.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作者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本纪记述皇帝,世家记述诸侯王,列传记述各方面的著名人物。项羽虽没做过皇帝,但他号令诸侯,因此司马迁把他列入本纪。
C.“秋毫无犯”“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游刃有余”等成语,均出自《鸿门宴》。
D.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刺史:中国古代官职名。“刺”是检核问事之意,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 ”之意。
B.大业、义宁:隋代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继位后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C.江表: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江表。
D.弑:封建时代称子杀父、臣杀君、侄杀叔、甥杀舅等为“弑”。
2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学校 有“庠”“序”之称。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B.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是通过最初一级朝廷考试者,意为可进授爵位之人。
C.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可译为“您”。陛下的“陛”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D.降级授予官职,贬谪官员,不限降低几级,称责授。其它降级授官的词语还有左迁、迁谪等。
2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出通判泉州”中的“出”,指的是京官外调。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B. 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C.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
D. 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
二、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参考答案:
1.A 2.B 3.C 4.D 5.(1)越过别的国家而把远地当做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哪能用灭郑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
(2)慎重办理学校的教育,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告诫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
5.B 6.C 7.C 8.D
9.D 10.B 11.C 12.(1)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
(2)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
12.答案:A
14.答案:A
15.答案:D
16.答案:D
17.答案:C
18.答案:A
19.答案:B
20.答案:D
21·.答案:B
22~24.答案:B、C、D、【参考答案】(1)所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2)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行大礼不用回避小小的责备。现在人家正好比是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何必告辞呢?、【参考答案】说明刘邦在到鸿门之前,对到鸿门之后的言语行动都作了周密细致的安排,乃是有备而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