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鸦片战争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1839年12月,林则徐写了一封信让人转交给英国女王。信中写道:“贵国王……历次进贡表文云:凡本国人到中国贸易,均蒙大皇帝一体公平恩待等语。……我天朝君临万国,尽有不测神威,然不忍不教而诛。……接到此文后,即将杜绝鸦片缘由,速行移覆,切勿诿延。”该信( )
A.直接导致了鸦片战争的爆发 B.反映了鸦片战争前的传统观念
C.体现了林则徐“睁眼看世界” D.说明了当时英国女王掌握实权
2.1838年,林则徐在给道光帝的奏折中指出:“流毒于天下,则危害甚巨…….”这里提到对中国“危害甚巨”的是( )
A.工业品 B.鸦片 C.枪炮 D.船舰
3.标志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
A.虎门销烟 B.鸦片战争 C.三元里抗英 D.割让香港岛
4.历史学家陈旭麓在他的《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写道:“对于中国人来说,1840年的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材料中的“这场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北伐战争
5.鸦片战争前,英国向中国大量贩运鸦片的直接目的是
A.损害中国人的体质 B.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C.破坏清政府的禁令 D.削弱清朝军队的战斗力
6.180年前,西方列强发动的一场战争“一巴掌把大清帝国打落谷底,从此国门洞开,风雨交加。”这场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甲午战争 C.第二次鸦片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下图是鸦片战争的相关史实,其中部分字迹印刷不清。这部分字迹应是
A.背景 B.过程 C.结果 D.影响
8.我们之所以怀念林则徐及其领导的禁烟运动,主要是因为 ( )
A.他领导的禁烟运动巩固了封建统治
B.他领导的禁烟运动延迟了鸦片战争的爆发
C.他领导的禁烟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的历史
D.他领导的禁烟运动表明了中国人反抗外侮的坚强决心
9.对中国人而言,19世纪是危机四伏的世纪。在这个世纪中,有许多历史事件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其中,标志着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历史事件是( )
A.虎门销烟 B.虎门战役 C.吴淞战役 D.鸦片战争
10.2017年6月26日是第30个国际禁毒日。178年前,一位民族英雄在广东进行了禁烟运动,他就是
A.左宗棠 B.林则徐 C.李鸿章 D.邓世昌
11.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的谈判代表在英国人起草的《南京条约》上签字画押,这标志着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束。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根本原因是
A.协议关税使外国商品入侵 B.割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统一
C.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 D.中国革命任务发生改变
12.“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外通商集中于广州,地方官吏不分大小,都有发大财的机会。《南京条约》以后,他们的意外财源都禁绝了,难怪他们要恨外国人。商人方面也是如此。”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南京条约》规定( )
A.赔款2100万银元 B.开放五处通商口岸
C.割香港岛给英国 D.协定关税
13.1840年西方的枪炮声,惊醒了沉睡的中华帝国,中华民族屈辱抗争的近代史开始了。这里的“枪炮声”是( )
A.雅克萨之战 B.鸦片战争 C.第二次鸦片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14.19世纪30年代,璞鼎查向英国纺织品资本家宣称:“倾所有兰开夏纺织品厂的出品,都不足以供应中国一省消费之用。”曼彻斯特商会在上交外交大臣的文件中指出:“广州提供了年达300万镑印度商品的出路。”据此判断,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意图是( )
A.鸦片贸易合法化 B.打开中国市场
C.广州商品经济发达 D.资本家受到璞鼎查的煽动
15.“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早被迫开放的四个通商口岸之一;改革开放后,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依据提示,符合上述条件的是
A.上海 B.福州 C.广州 D.厦门
二、综合题
16.某校初中历史兴趣小组开展“鸦片战争”专题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疑点解密】
(1)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了战争。请问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2)对于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问题,现在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假如道光皇帝重用林则徐,清政府可能在战争中取胜。此观点是否正确?请谈谈你的看法。
【重点剖析】
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南京条约》中的条款
(3)该条款反映了中外关系史上的一件什么重要的史实?
【联系实际】
毒品是全球性的灾难,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敌人。拒绝毒品,珍爱生命如下图。
(4)面对毒品,请人谈谈青少年应该怎样做?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人克服了这些困难,逼近镇江城的时候,才充分认识到:驻防旗兵虽然不通兵法,可是绝不缺乏勇敢和锐气。这些驻防旗兵总共只有1500人,但却殊死奋战,直到最后一人。……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
——恩格斯《英人对华的新远征》
(1)恩格斯在这里高度赞扬了“驻防旗兵”的什么精神?他认为中国军队所进行的抵抗具有什么性质?
材料二 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2)“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状态主要是由中国皇帝所实行的哪一政策造成的?这种状态是怎样被打破的?
(3)“隔绝状态”被打破之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18.外交就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政治活动。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是中国古代外交非常活跃的时期,唐朝的社会经济繁荣景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唐朝又以兼容并包的开放政策吸纳外来文化之精华,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灿烂的中华文化深深影响了友好邻邦,使中国成为东方文化的渊源,形成了中华文化圈。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2例唐朝时期中外交流的史实。
材料二 郑和每次下船后,都与当地居民进行了友好交流,并赠送了许多物资。当郑和船队回国时,当地民众献上了一些特产,甚至还派遣使者随船而去,希望加强友谊。
(2)郑和船队最远抵达的范围是哪里?由他开展的中非交流活动有何影响?
材料三 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周恩来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近代中国跪在地上首次办外交的表现是什么?它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材料“1839年12月,林则徐写了一封信让人转交给英国女王。”、“我天朝君临万国,尽有不测神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材料反映了鸦片战争前,林则徐等人仍持“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故选项B符合题意;直接导致了鸦片战争的爆发的原因是林则徐虎门销烟触动了英国利益,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林则徐“天朝上国”的思想,不是“睁眼看世界”,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英国当时已确立君主立宪制,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2.B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对英国鸦片走私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英国资产阶级为了扭转贸易逆差,竟无耻的向中国走私鸦片,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也引起一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警觉,林则徐在奏折中指出“流毒于天下,则危害甚巨……”主张严禁鸦片,道光帝命令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州去禁烟,林则徐到广州后缉拿烟贩,整顿海防,并把搜集来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面销毁,这就是著名的禁烟运动,本题选B。分析:考点1: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意义):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所以答案选B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上册 侵略与反抗 鸦片战争。
3.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ACD项不符合题意,B项符合题意,故选B。
4.A
【详解】:依据材料里的“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的信息,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A符合题意;BCD三项的战争不是中国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不符合题意;故选A。
5.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前,英国为了开辟海外市场,向中国运来呢绒、布匹,但遭到中国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的排斥,严重滞销。而中国向英国输出的茶叶、生丝等,销路旺盛。在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的出超地位。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因此英国东印度公司向中国大量贩运鸦片的直接目的是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B.
6.A
【详解】依据题干“从此国门洞开,风雨交加”并结合所学可知,1840--1842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侵略我国,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使我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因此这场战争是鸦片战争,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战争都是发生在鸦片战争后,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7.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840年左右,西方资本主义高速发展,而清政府却闭关锁国,此时的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试图打开中国市场,为了逆转对华贸易逆差,他们无耻走私鸦片,又以林则徐禁烟为借口,发动了对中国的鸦片战争;题干是在说鸦片战争的背景,故A符合题意。鸦片战争的过程是从1840年到1842年发生的战役,例如,定海战役、厦门战役等,故B不符合题意;鸦片战争的结果是战败,故C不符合题意;鸦片战争的影响是中国进入了近代史,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8.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资产阶级为了扭转贸易逆差,无耻的向中国走私鸦片,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也引起一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警觉,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主张严禁鸦片,道光帝命令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州去禁烟,林则徐到广州后缉拿烟贩,整顿海防,并把搜集来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面销毁,这就是著名的禁烟运动,禁烟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和信心,也是中国人民反抗斗争的开始,故选D。
【点睛】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是中华民族反侵略的开始,它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该知识点也是考试命题的重点,要注意掌握。
9.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1840年--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性的鸦片战争,并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贸易主权和关税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使中国由一个独立主权的国家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选项D符合题意;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A排除;虎门战役、吴淞战役,是鸦片战争期间的两次战役,BC排除。故选D。
10.B
【详解】依据题干关键词“2017年6月26日、178年前”可知,题干反映的时间是1839年,依据关键词“在广东、禁烟运动”可知,此时间反映的是林则徐禁烟。面对鸦片流毒,林则徐上书道光帝要求严禁鸦片,1839年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到广州查禁鸦片,1839年6月林则徐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坚强意志,故B符合题意;ACD与题干事件无关,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2017年6月26日、178年前、在广东、禁烟运动”是解题的关键,1839年6月林则徐虎门销烟距今178年。
11.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的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由封建社会轮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把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标志。ABD项与题意不符,C项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ABD项也属于鸦片战争产生的影响,但不能作为近代史开端的依据。
12.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前清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限定广州一口通商,外商来华贸易须通过清政府特许的公行商人,活动限于指定范围,进口货征收高税额,出口货物限制品种和数量,因此广州地方官吏不分大小,都有发大财的机会。但是《南京条约》以后,五口之中,上海日盛一日,而广州则日形衰落。造成这样局面的出现是《南京条约》中开放五处通商口岸,所以B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CD三项均不是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排除。故选B。
13.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840年的英国发动的侵华战争——鸦片战争,是西方国家侵华的开始,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B符合题意;1685年和1686年两次雅克萨之战,是沙俄侵略者妄图侵占中国黑龙江流域大片领土,中国军民被迫进行的一次反对侵略、收复失地的自卫战争,与题干中的时间、内容都不符,排除A;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于1856年,晚于1840年,排除C;甲午中日战争开始于1894年,时间晚于1840年,排除D。故选B。
14.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璞鼎查和曼彻斯特商会都宣称中国可以为英国商品提供一个巨大的市场,可见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意图是打开中国市场,B项正确;“鸦片贸易合法化”是打开中国市场的一个具体表现,表述不全面,排除A项;英国需要打开的是整个中国市场,而不仅是广州的,排除C项;“璞鼎查的煽动”是原因,而不是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5.D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有关厦门的史实。厦门既是《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又是改革开放后最早建立的经济特区之一,故选D。
16.(1)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意思相近即可)
(2)不正确。因为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的腐朽,即使林则徐受到重用,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战争的结局。
(3)中国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4)我们青少年应该提高认识与自我修养,要自觉抵制不良诱惑,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等。
【详解】(1)真正意图:依据所学可知,英国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发动了鸦片战争。
(2)依据所学可知,此观点不正确。看法:依据所学可知,可以从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的腐朽,即使林则徐受到重用,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战争的结局等角度作答。
(3)史实:依据材料“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可知,此内容出自1842年《南京条约》,中国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4)做法: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可以从我们青少年应该提高认识与自我修养;要自觉抵制不良诱惑;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等角度作答。
17.(1)殊死奋战、抵抗到底的献身精神。反侵略性质。
(2)闭关锁国政策。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3)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详解】(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驻防旗兵虽然不通兵法,可是绝不缺乏勇敢和锐气。这些驻防旗兵总共只有1500人,但却殊死奋战,直到最后一人。”可知,恩格斯在这里高度赞扬了“驻防旗兵”的殊死奋战、抵抗到底的献身精神。根据“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可知,马克思认为中国军队所进行的抵抗具有反侵略性质。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状态主要是由中国皇帝所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被迫开放。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1)原因:社会经济繁荣,兼容并包的开放政策,中华文化的灿烂。鉴真东渡、玄奘西游、日本派遣遣唐使到中国(任举两例)
(2)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加强了中国同非洲国家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
(3)签订《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详解】(1)据材料“唐朝的社会经济繁荣景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概括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原因是社会经济繁荣;据材料“唐朝又以兼容并包的开放政策吸纳外来文化之精华”概括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原因是兼容并包的开放政策;据材料“灿烂的中华文化深深影响了友好邻邦”概括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原因是中华文化的灿烂。结合所学知识列举2例唐朝时期中外交流的史实: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玄奘西游天竺取经,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日本派遣遣唐使到中国大力学习中国文化。
(2)郑和船队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依据材料二“郑和每次下船后,都与当地居民进行了友好交流,并赠送了许多物资……”可见由他开展的中非交流活动加强了中国和非洲国家之间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近代中国跪在地上首次办外交的表现是1842年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它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是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开始遭到破坏,开始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