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作业一
1.下表为1862—1900年中国创办的37所新式学校的分类统计。这折射出当时中国( )
类别 数量(所) 占比(%)
翻译类 8 21
企业专门技术类 11 30
军事技术类 18 49
A.西方学说得到广泛传播 B.科技水平有了大幅提高
C.教育体制日益走向完善 D.学习西方以实用性为主
2.“十三五”以来,高校师生获得7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获得近60%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牵头完成50%的“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抗击新冠疫情期间,教育部组织高校师生研制出44款检测试剂盒,在抗体药物、蛋白重组疫苗、减毒流感载体疫苗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为疫情防控做出了重要贡献。据此分析大学的社会功能有( )
①继承和发展了人类的优秀思想文化 ②促进教育公平保障人民的受教育权
③教学、科研结合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④服务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1903年德意志博物馆建立,在馆内观众看不到一块“请勿触碰展品”的告示牌,相反,它提出了“通过实践去理解”的口号,欢迎观众参与各项科学实验。这一做法( )
A.有助于科学知识的传播 B.基于民众丰富的实验经验
C.改变了展品展览的目的 D.说明科学实验的成果显著
4.1871一1873年,日本派出使节团出访欧美,随行人员记录了多国图书馆的情况。德国的“文库社”虽然归民众所有,“但是主要由政厅制定文库社的规则、选择图书和提供运转所需的经费。由于民众或者居住于州内的宗教派别的不同,各社多少存在一些差异。”材料可用于研究( )
①明治维新的特点②德意志宗教改革的推进③人文主义的兴起④近代公共图书馆的运营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下表为唐代各类学校入学资格表。此表反映出( )
学校 学生数 受教育者
崇文馆、弘文馆 皇宗国威与大官僚的子孙
国子学 300人 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孙
太学 500人 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孙
四门学 1300人 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孙与庶人中的俊异者
书学、算学、律学 30-50人 八品以上官员的子孙与一般庶人的子孙
地方官学 20-80人 中小地主的子孙
A.学校教育体系完备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等级观念影响较大 D.庶族地主地位提高
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对故宫博物院进行了整体改造,将“清代帝后生活史料陈列室”移至外东路,将手工艺馆迁至内东路,还在故宫设立了“近代帝国主义侵华史料陈列室”“清代革命史料陈列室”等专题陈列室,并向公众开放。这次故宫博物院改造( )
A.顺应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 B.宣告了封建专制帝王时代的终结
C.破除了广大群众的封建残余思想 D.彰显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风貌
7.1937年10月,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学员挖窑洞、建校舍取得较大成绩,毛泽东赞扬“这是伟大的事业”“是挖开知识分子同工农隔开的一堵墙”。毛泽东意在鼓励抗大( )
A.要与战争形势紧密结合 B.独立自主改善办学条件
C.要把生产劳动摆在首位 D.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8.1977年10月,在邓小平的积极推动下,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文件明确: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城的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和应届毕业生,符合条件,均可报考,不再根据家庭成分限定考生资格。这一举措( )
A.是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体现 B.落实了“百家争鸣”的方针
C.彻底否定了“文革”的错误 D.建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9.通州师范学校建立后,为了解决编印教科书和相关的学习资料这一难题,1904年,张謇创办了翰墨林编译印书局。其经营范围。一为编辑出版新式教科书;二为服务张謇个人政治主张的宣传;三为出版各类学术著作;四为张謇个人著述及其所办实业服务。下列项中,对于张謇此举的意义解读正确的是( )
①旨在保存文化典籍,凸显服务公众的职能②推动民族资本家们开办工厂,“实业救国”
③促进文化大众化。助推民众文化修养的提高④主导新式教育,是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最主要载体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0.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从事制浆造纸专业高等教育的机构有26家,其中本科大学20所、大专4所、研究院2所。我国制浆造纸工程领域已形成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流动站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由此可见( )
A.高等教育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B.制浆造纸专业成为热门专业
C.教育服务于国家建设的需要 D.中国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
11.公元前280年左右,古埃及托勒密王朝建成亚历山大博物馆。博物馆的资金主要源于国王和政府拨款,用于资助学者进行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活动,并出版了荷马、欧几里得和索福克勒斯等学者的著作。亚历山大博物馆的建成有利于( )
A.古希腊文化的传承 B.自然遗产的保护 C.分科教育逐步推行 D.印刷技术的改进
12.下表为1902年彭翼仲创办的儿童蒙学读物《启蒙画报》的栏目设置(部分)情况。据此可知,《启蒙画报》的基本主题是( )
伦理实说 掌故识略 本国历史 本国地舆 格致述古 算率 化理初阶
初级物理 普通植物(也作普通植物学) 动物情状 卫生术 教育精神
家庭教育 课蒙喻言 博物小品 时闻 各国新闻 海国轶事 西事起原
A.民主与科学 B.洋务与救亡 C.爱国与维新 D.革命与西学
13.辛亥革命后,大量珍贵文物以各种方式流出宫外。后来成立的清室善后委员会在组织点查清宫物品时,发现清室专制复辟的企图。为杜绝这一妄想,委员会认为必须迅速成立故宫博物院。1925年,故宫博物院宣告建立,皇宫成了故宫,终于向平民百姓开放。这一行为( )
A.意在清算满清王室的倒行逆施 B.消除了清室帝制复辟残余
C.利于培育自由平等的公民意识 D.得益于国民大革命的推动
14.1932年国民政府在教育部下设体育委员会,专门负责设计指导、督促全国体育工作。1933年及1936年,教育部先后设置“体育督学”和“体育组”两个系统,前者负责督查各地对体育法的执行,后者主管学校体育与军事管理、训练等。这些措施( )
A.增强了全体国民身体素质 B.源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有利于健全学校教育体系 D.有力地提升了军事战斗力
15.1450—1500年间,欧洲图书量猛增至900万册,铁链加锁的图书逐渐消失。图书馆原有的管理图书与生产图书两大职能逐渐分离,形成图书馆和图书出版两个行业。欧洲图书业的发展变化得益于( )
A.行业生产技术改进 B.传教士推动中西交流
C.市民渴求获得新知 D.联通东西新航线开辟
16.下表列举了多届夏季奥运会上中国选手领奖服的设计思路。这主要说明了( )
时间和举办地 设计思路
2000年悉尼 以龙为核心图案,这一年恰好是中国的龙年,上衣胸前动感十足的巨龙,寓意“巨龙腾飞”。
2008年北京 以祥云为核心图形,古时祥云有吉祥、美好的寓意,延续到现在又增添了和谐、共生的内涵,这与此次奥运主题恰好一致。
2012年伦敦 融入中国书法形式,上衣上蜿蜒的“龙”字造型将英国伦敦泰晤士河形象融入其中,生动地将北京、伦敦两届奥运会举办地连接起来。
2016年里约热内卢 将剪纸艺术与现代霓虹灯光效果相结合,营造出“光影龙”的样式,将跑步过程里的“跑步”动作与龙的整体相结合。
A.运动服装兼具审美和实用功能 B.中国的体育事业与文化交融共进
C.文化借助特定的载体得到传播 D.体育活动促进了世界和平与发展
17.1950年,我国对高等教育进行了改革,接收天主教会在华开办的辅仁大学,改为自办;接收受到外国津贴的20所高校,一部分改为公办学校,一部分改为人民自办、政府予以补助的私立学校。这一做法( )
A.适应了巩固新政权的需要 B.清除了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
C.缩小了中西方教育的差距 D.建立了与国家相适应的教育体系
18.东汉时期,经学家郑玄以书信教诚其子,要求他“勖求君子之道,研钻勿替,敬慎威仪,以近有德”。名臣蔡邕教育其女,“心之不修,贤者谓之恶”。据此可知当时士大夫( )
A.强调以修身治国为己任 B.具有男女平等的思想意识
C.注重家庭教育的塑造力 D.受儒学官方哲学化的浸染
19.近代以来,一些开明士绅和封疆大吏主张建立各类图书馆等城市公共资源,清政府以非常积极的姿态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在1910年颁布了图书馆章程,准备用三年时间完成京师图书馆和各省图书馆的建设工作,这说明( )
A.绅吏阶层支持推动新政兴起 B.社会读书风气浓厚
C.公共资源建设彰显国家自觉 D.西学东渐影响深刻
20.英国文化部(DCMS)在2016-2020年大英博物馆管理协议中将“持续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做好文物保护工作”、“以商业和慈善手段获取收入”三项内容列为工作重点。2018-2019年度大英博物馆总收入1.049亿英镑,来自政府津贴1310万英镑,总支出9620万英镑。据此可知,英国旨在( )
①履行博物馆的服务公众职能②宣传政府责任担当意识③彰显博物馆个性,实现双赢④保证博物馆可持续发展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1.1450年左右,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工种会在低温下熔化,却可以在被挤压时保持足够硬度的特殊金属合金,并用翻砂铸模法制作字母活字字模,且每一个单字都可以压缩。他做成的木质印刷机可用远远超过任何雕版印刷机的速度来印刷书籍,且最终成品的品质斐然。他的发明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
A.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 B.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术印刷书籍
C.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D.促进了图书馆的诞生
22.宋代是书院发展的重要时期。有北宋学者云:“五代学校校不修,学者多各从其师,是以庐山有白鹿洞书院,嵩阳、岳麓亦各有书院,国朝各赐以书籍。后库序之教兴,而所谓书院者,未之或闻矣。”南宋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有官员谓:“国朝偃武崇文,首善太学,其后天下州郡始相继有请建书院以养士。”据此材料,无法得出的结论是( )
A.五代时学校凋敝、书院兴起 B.北宋一度出现学校兴盛而书院衰落的现象
C.宋代崇文抑武,推动书院发展 D.宋代书院成为科举考试与人才培养中心
23.材料一 随着海外商业殖民扩张活动而来的高工资经济模式,使得越来越多的英国人有能力承受昂贵的教育开销。对处在社会阶层顶端的上流阶层而言,出巨资聘请高级教员专门为自己(或子女)授课的现象已很常见,而且这一阶层的成员估计有很多最终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而对于其他阶层的成员而言,接受中小学教育的机会也变得越来越多;在16~17世纪的英国,各类新建的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以满足民众求知的欲望。
材料二 甲午之役大败于日,朝野上(下)始憬然悔悟,……除旧习断不足以转危为安,于是京师创设大学堂,而各直省亦接踵而起若武备,若自强,若农务,皆独树一帜研究有用之学。
材料三 要根据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发挥高等学校学科门类比较齐全,拥有众多教师、研究生和高年级学生的优势,使高等学校在发展科学技术方面作出更大贡献。为了增强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高质量的专门人才,要改进和完善研究生培养制度,并且根据同行评议、择优扶植的原则,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重点学科。重点学科比较集中的学校,将自然形成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学研究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7世纪英国教育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教育发生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我国改革高等教育的背景。
24.材料一 汉代太学在政府初创时规模很小,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博士弟子50人。汉成帝末年“增弟子员三千人”。太学的教师称博士,其主要职责是“掌教弟子”,以教学为主,但政府遇到疑难问题时,博士也要提供咨询意见,要参加朝廷的政治、学术讨论,承担巡视地方政教的工作,还要对儒家经典进行校勘、注释和传播。兼教学机构与国家考试机构于一身的太学,不仅要引导校内学生专心攻读,而且要鼓励青年自学,校外人员参加太学考试也可以获得一定的资格和荣誉。这促进了汉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崇教乐学、尊师重道之风。
材料二 经过唐末五代的战乱和破坏,北宋初期地方官学长期不振,士子求学苦无其所。在这种情况下书院应运而生,为广大士子提供了读书求学的场所。朝廷崇尚儒术推行文治政策,不断扩大科举考试的规模,但国家无力创办大量的官学。书院的兴起,缓解了朝廷崇尚文治而又教力不足的矛盾,既为政府培养了大批文治人才,也把教育扩散到了基层。另外,雕版印刷术的普及应用,促进了图书事业的发展,从而为书院的藏书、读书以及教学活动提供了便利。
材料三 唐末五代智璇等僧人为“思儒者之道”,在麓山寺下,建起了“以居士类”的学舍。北宋“因袭增拓”而成岳麓书院。南宋初理学家张栻主教岳麓,以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培养出了一大批当世的经世之才。朱熹自福建专程来访,并与张栻论学——史称“朱张会讲”。前来听讲者络绎不绝,时人称“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这加强了岳麓书院在南宋教育和学术上的地位,也推动了宋代理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
材料四 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处事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太学主要职能。分析材料,概括宋代书院兴起的原因。并说说与西汉太学相比,宋代书院的教育教学特点。
(2)根据材料一,结合朱熹在白鹿洞书院的活动,概述朱熹对古代中国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的贡献。
班级: 姓名: 使用时间: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862—1900年中国创办的37所新式学校学习的内容主要以技术类为主,说明对西方的学习以实用性为主,D项正确;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西学传播范围有限,排除A项;科技水平大幅度提高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排除B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晚清时期的教育体制并不完善,排除。故选D项。
2.D
【详解】材料“高校师生获得7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获得近60%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反映的是教学、科研结合推动科技创新发展,③符合题意;材料“教育部组织高校师生研制出44款检测试剂盒,在抗体药物、蛋白重组疫苗、减毒流感载体疫苗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反映的是大学服务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求,④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人类的优秀思想文化的继承,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B项;材料与教育公平无关,②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3.A
【详解】德意志博物馆与其它场馆不同,不张贴“请勿触碰展品”的告示牌,反而欢迎民众在参观时亲身参与科学实验,其帮助观众理解科学知识的做法,有利于科学知识的传播,A项正确;博物馆鼓励民众参与科学实验的做法,体现的是博物馆的办馆理念,与民众实验经验的丰富与否无关,排除B项;德意志博物馆的做法强化而非改变了展品展览的目的,排除C项;仅“欢迎观众参与各项科学实验”不能说明科学实验的成果显著,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记录1871一1873年即明治维新时期,日本使节团出访欧美,德国“文库社”归民众所有,由政厅制定规则、选择图书和提供经费等现象的史料,可用于研究明治维新的特点和近代西方公共图书馆的运营,说法①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德意志宗教改革发生在16世纪,人文主义兴起于14至17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中,说法②③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ABD三项。故选C项。
5.C
【详解】依据材料“唐代各类学校入学资格”,结合表格信息,可以看出受教育者基本都是官僚子弟,不同的官员进入不同的学校,体现等级观念对教育的影响,C项正确;仅从受教育者的状况,无法得出学校的教育体系情况,排除A项;从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等级要求,这样不利于阶层的流动,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等级观念的影响,无法得出庶族地主的地位状况,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依据材料“清代帝后生活史料陈列室移至外东路,将手工艺馆迁至内东路……”,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将清代的帝后生活陈列馆签到外东路,而彰显人民特色的手工艺馆迁至内东路,反映出我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时代风貌,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故宫博物馆的改造,未涉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排除A项;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排除B项;故宫博物馆的改造彰显出人民当家做主,并未涉及破除广大群众的封建残余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7.D
【详解】材料“1937年10月,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学员挖窑洞、建校舍取得较大成绩”“是挖开知识分子同工农隔开的一堵墙”体现的是抗日军政大学学子深入基层一线,政治方向坚定,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政治方向,非要与战争形势紧密结合,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政治方向,非独立自主改善办学条件,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政治方向,非要把生产劳动摆在首位,排除C项。故选D项。
8.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有关恢复高校招生的重要文件,是对“文化大革命”拨乱反正和全面恢复教育秩序的重要标志,A项正确;“百家争鸣”方针是双百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学术问题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相互争鸣,自由讨论,这在材料中并没有呈现,排除B项;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文革”作出彻底否定,排除C项;十年探索时期,我国建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排除D项。故选A项。
9.C
【详解】依据材料“1904年,张謇创办了翰墨林编译印书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推动张謇等一批民族资本家主张“实业救国”,开办工厂;通过创办了翰墨林编译印书局,可以促进文化大众化,②③C项正确;“保存文化典籍,凸显服务公众的职能”,属于图书馆的职能;印刷书是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主要载体,但“最主要”,表述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材料“我国制浆造纸工程领域已形成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流动站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体现的是我国教育发展为制浆造纸培养了完整的人才体系,服务于国家建设的需要,C项正确;材料与高等教育的多元化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高等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非制浆造纸专业成为热门,排除B项;中国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是在20世纪60年代,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详解】材料“用于资助学者进行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活动,并出版了荷马、欧几里得和索福克勒斯等学者的著作”强调的是亚历山大博物馆对古希腊文化的研究及传承,A项正确;亚历山大博物馆属于人文遗产,排除B项;材料与分科教育无关,排除C项;印刷术改进是在中国的宋朝时期,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2.C
【详解】通过观察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的儿童蒙学读物在栏目设置中,注重宣传本国传统文化的同时,突出介绍近代自然科学和世界知识,反映出《启蒙画报》的基本主题为爱国与维新,C项正确;民主精神在材料中并无明显体现,排除A项;20世纪初,洋务运动在19世纪末已破产,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强调与“革命”相关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组织点查清宫物品,成立故宫博物院,将皇宫变成故宫,向百姓开放,以遏制清室专制复辟企图的做法,有利于培育自由平等的公民意识,C项正确;清算满清王室的倒行逆施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整个材料的中心和主旨,排除A项;消除了清室帝制复辟残余的说法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1925年国民大革命刚刚兴起,影响主要限于两广地区,排除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教育部重视学校中的体育教育,这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健全学校教育体系,C项正确;增强了的表述有些绝对,排除A项;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1935年的华北事变,材料涉及两国时间,排除B项;有力的提升了的表述过于夸大,排除D项。故选C项。
15.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5世纪中期到16世纪,欧洲图书量剧增,图书馆的行业逐渐演变成图书馆和图书出版两个行业,结合所学可知,行业发展的原动力来源于技术的改进发展,A项正确;中西文化交流与题干主旨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项;15世纪中期到16世纪,欧洲市民在国家中的占比相对较少,对图书行业发展影响较小,排除C项;新航线开辟使得世界逐渐联成一个整体,对欧洲图书行业的影响,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A项。
16.C
【详解】据材料“下表列举了多届夏季奥运会上中国选手领奖服的设计思路”可知,2000年悉尼奥运会“以龙为核心图案,这一年恰好是中国的龙年,上衣胸前动感十足的巨龙,寓意‘巨龙腾飞’”;2008年北京“以祥云为核心图形,古时祥云有吉祥、美好的寓意,延续到现在又增添了和谐、共生的内涵,这与此次奥运主题恰好一致”;2012年“融入中国书法形式,上衣上蜿蜒的‘龙’字造型将英国伦敦泰晤士河形象融入其中,生动地将北京、伦敦两届奥运会举办地连接起来”等,材料中的设计思路体现了文化借助奥运会领奖服展现传播,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多届夏季奥运会上中国选手领奖服的设计思路”,而不是强调审美,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多届夏季奥运会上中国选手领奖服的设计思路”,未涉及“体育事业与文化交融共进”,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体育活动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17.A
【详解】根据材料“接收天主教会在华开办的辅仁大学,改为自办;接收受到外国津贴的20所高校”,加上材料中的时间是1950年,可以推断此时我国正在有序从帝国主义收回教育主权,而收回教育主权有利于巩固新政权,A项正确;仅收回教育主权并不能全部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B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收回教育主权并不能立刻缩小中西方教育的差距,排除C项;1950年,新中国由于受到国内外环境的影响,还没有条件建立了与国家相适应的教育体系,排除D项。故选A项。
18.C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东汉时期,郑玄和蔡邕都注重对子女的家庭教育。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修身,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男女平等思想,排除B项;儒学哲学化是理学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
19.C
【详解】根据材料“开明士绅和封疆大吏主张建立各类图书馆等城市公共资源,清政府以非常积极的姿态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在1910年颁布了图书馆章程,准备用三年时间完成京师图书馆和各省图书馆的建设工作”可知,开明士绅和封疆大吏主张建立各类图书馆等城市公共资源,清政府的态度非常积极,在1910年颁布图书馆章程,说明国家自觉对公共资源进行建设,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新政兴起信息,排除A项;社会读书风气浓厚,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西学东渐影响深刻,材料未提及向西方学习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20.C
【详解】博物馆全方位向公众提供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持续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可以体现目的①;由2018—2019年度大英博物馆收支微平衡可以看出 “以商业和慈善手段获取收入”发挥了作用,④正确;②非主题之意;③与题干无关,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21.A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450年左右,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直接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A项正确;开始使用金属活字印刷书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教育,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图书馆,排除D项。故选A项。
22.D
【详解】根据材料“后库序之教兴,而所谓书院者,未之或闻矣”“首善太学,其后天下州郡始相继有请建书院以养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书院曾经一度衰落,后来中央太学、地方书院都是人才培养的机构,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根据材料“五代学校校不修,学者多各从其师,是以庐山有白鹿洞书院,嵩阳、岳麓亦各有书院”可知,五代时学校凋敝、书院兴起,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根据材料“后库序之教兴,而所谓书院者,未之或闻矣”可知,北宋一度出现学校兴盛而书院衰落的现象,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根据材料“国朝偃武崇文,首善太学,其后天下州郡始相继有请建书院以养士”可知,宋代崇文抑武,推动书院发展,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23.(1)原因:海外殖民扩张带来高工资经济模式,让英国人有能力接受教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的兴起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2)变化:中央政府开始建立大学;各地广泛建立各种专业学堂;学习实用之学。
(3)背景: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专门人才;为发展我国科学技术作出更大贡献;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 随着海外商业殖民扩张活动而来的高工资经济模式,使得越来越多的英国人有能力承受昂贵的教育开销”可知,海外殖民扩张带来高工资经济模式,让英国人有能力接受教育;结合当时思想领域上的变革可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的兴起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2)变化:根据材料“于是京师创设大学堂”可知,中央政府开始建立大学;根据材料“而各直省亦接踵而起若武备,若自强,若农务,皆独树一帜研究有用之学”可知,各地广泛建立各种专业学堂及学习实用之学。
(3)背景:根据材料“为了增强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高质量的专门人才”可知,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专门人才;根据材料“使高等学校在发展科学技术方面作出更大贡献”可知,为发展我国科学技术作出更大贡献;根据材料“1985年5月27日”和所学知识知识可知,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
24.(1)职能;汉代最高教育行政管理机构,行使教育管理、人才选拔的职能;国家最高学府,行使育人职能;作为学术研究机构,履行对儒家经典的校勘、注释和传播职能。
原因:官学难以满足教育的需求;经济的发展;科举制的推动;理学兴盛的影响。(任答三点即可)
特点:地方性学校;非官学;反对追逐科举利禄,重视传道济民;传授理学等相关知识;把学校教育与学术争鸣相结合。(任答其中三项即可)
(2)贡献:为白鹿洞书院制订学规,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的纲领性学规;授徒讲学,著书立说,成为理学传播中心;推行基层教化,传承文化。
【详解】(1)职能:根据材料一“太学的教师称博士,其主要职责‘掌教弟子’,以教学为主”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国家最高学府,行使育人职能;根据材料一“要参加朝廷的政治、学术讨论,承担巡视地方政教的工作”、“兼教学机构与国家考试机构于一身的太学”可得出汉代最高教育行政管理机构,行使教育管理、人才选拔的职能;根据材料一“还要对儒家经典进行校勘、注释和传播。”可得出作为学术研究机构,履行对儒家经典的校勘、注释和传播职能。原因:根据材料二“北宋初期地方官学长期不振,士子求学苦无其所。”可得出官学难以满足教育的需求;根据材料二“雕版印刷术的普及应用,促进了图书事业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经济发展;根据材料二“朝廷崇尚儒术推行文治政策,不断扩大科举考试的规模”可得出科举制的推动;根据材料三“宋初理学家张栻主教岳麓”、“朱熹自福建专程来访,并与张栻论学”可得出理学兴盛的影响。特点:根据汉代太学是官方学校并且是全国最高学府,结合材料二“教育扩散到了基层”,可出宋代书院是地方性学校、非官学;根据材料三“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可得出反对追逐科举利禄,重视传道济民;结合材料三中张栻、朱熹理学家的身份可得出传授理学相关知识;根据材料“朱熹自福建专程来访,并与张栻论学”、“这加强了岳麓书院在南宋教育和学术上的地位”可得出学校教育与学术争鸣相结合。
(2)贡献:根据材料五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五教之目”、“为学之序”、“修身之要”等可得出为白鹿洞书院制订学规,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的纲领性学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熹授徒讲学,著书立说,成为理学传播中心;推行基层教化,传承文化。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