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综合测试
一、选择题
1.金庸先生的小说《天龙八部》已拍成多个版本的电视剧,剧中人物的身份比较复杂,如吐蕃王子、西夏公主、大理段誉、契丹人乔峰、宋人虚竹等。据此判断与该剧故事有关的是( )
A.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B.唐朝的繁荣与开放
C.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 D.金与南宋的对峙
2.《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下列图片与所记载的内容一致的是( )
A.白塔寺 B.司南 C.鸡鸣驿 D.火铳
3.《元史》记载:“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材料中“与都省为表里”的“都省”指的是:
A.中书省 B.枢密院 C.三司 D.宣政院
4.元朝的建立者是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 C.努尔哈赤 D.阿保机
5.与下图所示科学家沈括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对应的一项科技成就是
A.蔡伦改进造纸术 B.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
C.印刷术广泛传播 D.火药广泛用于军事
6.下表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A.南方人口逐渐超过北方 B.北方人口比例越来越小
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北方战乱使人口减少
7.《清明上河图》(见下图)是我国古代书画艺术上的巅峰之作,千百年来一直是帝王将相、王公贵族竞相争夺的至宝,普通百姓根本无缘一睹真容,现藏于故宫。该画( )
A.作者是明清时期的著名画家
B.以中日关系为题材,讲究借物抒情,追求意趣
C.以风俗画为亮点,描绘北宋京城的繁华
D.题材广泛,场面宏大,反映了唐朝时的盛景
8.下图是一幅描绘南宋时期乡村货郎形象的绘画作品。下列叙述与图中情景一致的是( )
《货郎图》(局部)
A.都市生活便利 B.市民阶层壮大
C.民族关系和睦 D.商业贸易兴盛
9.文物是物化的历史,迄今为止,在我国江南已发现的元代建筑中年代最为久远的珍品是( )
A.东阳卢宅 B.金华天宁寺 C.金华八咏楼 D.武义延福寺
10.人口南迁给江南经济发展带来了( )
①大量的劳动力;②先进的生产工具;③先进的生产技术;④优越的地理环境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1.《资治通鉴》载:(西晋灭亡后)时海内大乱,独江东差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A.促进了北方地区的开发 B.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C.使北方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南方 D.标志我国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12.南宋的都城临安是今天的( )
A.北京 B.南京 C.杭州 D.苏州
13.元朝时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是
A.契丹族 B.女真族 C.回纥族 D.回族
14.下列史实与下图人物相关的是
①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政权
②接受汉族儒臣建议,推行中原地区的各种制度与文化
③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④建立元朝并统一全国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5.李清照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但她也留下很多豪言壮语,如“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她写作此词的时代背景是( )
A.元灭南宋后成为俘虏 B.靖康之难后国破家亡
C.澶渊之盟后宋金议和 D.八王之乱后人口南迁
16.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女子受束缚严重,地位低下,“三寸金莲”便是铁证之一。你知道女子缠足的陋习是在什么时候逐渐传开的吗?
A.唐朝 B.五代十国 C.宋朝 D.元朝
17.文物是解读历史的密码,观察如图的文物,这些文物反映了( )
A.民族交融 B.北宋经济发展 C.宋夏和约 D.辽宋议和
18.下侧连环画的主人公是谁?
A.朱温 B.寇准 C.赵匡胤 D.李世民
19.关于四大发明选项正确的是
①北宋时指甫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②北宋时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③唐代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
④西汉出现用麻做的纸,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0.生活在北宋东京城的市民,想要看精彩的杂技和武术表演,他应该去的场所是
A.邸店 B.瓦子 C.开封府 D.正店
二、综合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祖忽必烈,因累世之业……至元八年,始改称元。摧灭弱宋,遂一天下。
(1)材料一“至元八年”是哪一年?“遂一天下”是怎么一回事?这次“遂一天下”与前朝相比,有何突出特点?
(2)请你写出在这次统一以前,曾经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的三个朝代。
材料二
(3)图中A地是 今是 ,为对全国进行有效统治,元朝实行了什么政治制度?
(4)图中B地在唐朝时生活的民族是 ,元朝在中央设置宣政院管辖B地,该机构的设置有何意义?
22.宋元时期,我国多民族国家继续融合,经济蓬勃发展,国内外贸易空前繁荣、文学艺术硕果累累,科技发明取得了重大成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分立与统一】
材料一 《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
(1)写出材料一图片中①对应朝代名称。他的建立者是谁?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什么?
【经济繁荣】
材料二 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现象。
材料三 “风暖繁弦翠管,万家竞奏新声”是宋词流行盛况的写照。
材料四 元朝时,曲是最活跃的文学形式。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两大基本样式。观赏戏剧、崇拜名角成为那时的社会风尚。
(3)列举一位宋代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是谁?请说出他的代表作名称。
【科技高峰】
材料五 英国学者李约瑟说:“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任何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就在宋代。”
(4)根据材料五回答,我国古代科技发展高峰在哪个朝代?结合所学,请写出这一时期的两项重大科技发明。
(5)你认为我国当时科技文化发展达到高峰的原因有哪些?
2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 隋时江南相当繁荣,致使隋炀帝说:“我梦江南好。”到唐中期安史之乱时,财政来源于“江南,居十九”。南宋时,“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材料二 南宋初年,金兵虽越过长江,但很快北撤,没造成严重的破坏;此后,由于北方人民的抗金斗争,金兵未再过长江,南方基本上保持了和平安宁的环境。
材料三 北方人民不愿受金人的奴役,纷纷南逃。绍兴年间,“中原士民,挟携而渡,不知其几千万人”。据1159年统计,南方人口约为1684万,1179年增到2950万。
材料四 南宋政府也采取了许多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包括:妥善安置外来人口,设法使流民得到土地,对缺少工具的农民,帮助解决耕牛、种子、农具等;把生产发展作为考核官吏政绩的重要依据,鼓励地方官员关心社会经济发展。
(1)根据以上材料,请你概括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过程。
(2)依据以上材料分析,南宋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结合以上材料,请说说现代社会在发展经济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剧中人物的身份比较复杂,如吐蕃王子、西夏公主、大理段誉、契丹人乔峰、宋人虚竹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辽,都城上京临潢府;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开封(称为东京)为都城;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都城兴庆。据此判断与该剧故事有关的是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C项正确;西汉时期,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排除A项;唐朝的繁荣与开放,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项;金与南宋的对峙,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根据“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元代统治范围内都设置驿站,驿站的设置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所以与记载内容一致的应该是鸡鸣驿,故选C;白塔寺、司南和火铳都与驿站不符,排除ABD。
3.A
【详解】题目材料信息大意为:该机构统掌地方上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受中央机构“都省”的节制。由此可见该机构为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属于中央行政机构,A项符合题意枢密院是专掌军事的机构,排除B;元朝的户部、盐铁、度支同城三司,管理全国财政,排除C;宣政院统辖吐蕃地区,与题目中的信息不符,排除D。故选A。
4.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 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继承汗位,于1271年改年号为元。故元朝的建立者是忽必烈,B正确;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排除A;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大金政权,排除C;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政权,排除D。故选B。
5.B
【详解】依据题干图片上文字信息“用胶泥刻字……火烧令坚……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可知是指北宋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最初是泥活字,B正确;AD与题干所述科技成就不符,排除;题干所述是活字印刷术的使用过程,没有反映出印刷术已经广泛传播,C排除。故选B。
6.C
【详解】根据所学和表格信息可知,西汉至北宋,南方人口最终超过北方,这体现出南方已经是经济重心,C项正确;南方人口逐渐超过北方不是实质问题,排除A项;西汉到北宋,北方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越来越小,但不是实质问题,排除B项;材料数据是南北方人口比例对比,没有涉及移民,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都城东京的繁华景象,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属于反映市民生活的“风俗画”,因此,题干材料中的“《清明上河图》”是以风俗画为亮点,描绘北宋京城的繁华,C项正确;《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画家张择端,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明上河图》是以北宋都城东京的繁华景象为题材,排除B项;《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都城东京的繁华景象,不可能反映唐朝时的盛景,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根据题干“描绘南宋时期乡村货郎形象的绘画作品”“《货郎图》”并结合所学可知,南宋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商品交换盛行并渗入乡村。材料中的《货郎图》反映的就是宋代商品经济繁荣,贸易兴盛的缩影,D项正确;图片没有体现都市生活的便利,排除A项;材料与市民阶层的壮大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南宋的民族关系,且南宋时期民族关系紧张,战争不断,排除C项。故选D项。
9.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东阳卢宅位于浙江省东阳市东郊卢宅村,是一个较完整的明、清住宅建筑群,也是典型的封建家族聚居点;B项金华天宁寺,始建于北宋时期,保留了中国古建筑从宋代过渡到明代时期的一些特征;C项金华八咏楼,南朝时创建,南宋时期扩建,明万历间重建,清嘉庆年间重修;D项武义延福寺位于浙江省武义县桃溪镇福平山,始建于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大殿于元延祐四年(1317年)重建,为江南元代建筑中年代最为久远的珍品。所以D项符合题意,故选D。
10.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人口南迁给江南经济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先进的生产技术,C项正确;④与题意无关,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11.B
【详解】依据材料“(西晋灭亡后)时海内大乱,独江东差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意思是西晋灭亡后海内大乱,只有江东地区较为安稳,很多北方人躲避战乱来到南方。结合课本所学,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使南方农业发展速度加快,逐渐超过北方。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B正确;A排除;材料内容只是反映了大量人口南迁,但不能反映北方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南方,C排除;到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D排除;故选B。
12.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127年,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年号建炎,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临安是今天的杭州。ABD项与题意不符,C项符合题意,故选C。
13.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唐朝以来,不少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维吾尔)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元朝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故本题正确的选项是D。
14.A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图片人物是忽必烈。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接受汉族儒臣建议,推行中原地区的各种制度与文化,实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1279年,元灭南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而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政权是成吉思汗。所以与下图人物相关的是②③④,A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15.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清照是南宋词人,“子孙南渡”指的是靖康之难后北宋灭亡,赵构在临安建立南宋,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其在“元灭南宋后成为俘虏”,与词的主旨不符,排除A项;澶渊之盟后宋辽议和与词的创作时间不符,排除C项;八王之乱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16.C
【详解】据考证,缠足兴起于北宋,在宋代开始流行并逐渐演变为残害女性身心健康的陋习。宋代的缠足是把脚裹得“纤直”但不弓弯。元代的缠足继续向纤小的方向发展。明代的缠足之风进入兴盛时期,出现了“三寸金莲”之说,要求脚不但要小至三寸,而且还要弓弯。清代的缠足之风蔓延至社会各阶层的女子,不论贫富贵贱,都纷纷缠足,这是对广大妇女身心摧残,成为封建压迫的标志之一。故选C。
17.A
【详解】根据图片文物可知,北宋、契丹和西夏钱币的形状都是圆形方孔,图中文物钱币都延用和效仿了秦朝的圆形方孔半两钱,说明少数民族契丹和党项族在经济文化方面与汉族政权北宋之间的交融,A项正确;契丹和西夏的钱币并不能说明北宋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与题目无关,排除C项;辽宋议和与西夏钱币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8.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赵匡胤是后周禁军的统帅,负责防守京师,960 年初,朝廷派他北上抵抗辽军,军队行至开封以北的陈桥驿时,谋士和诸将拿出预备好的黄龙袍披到赵匡胤身上,叩头便拜,口称“万岁”,赵匡胤就这样当上了皇帝,故C正确;朱温是后梁开国皇帝,排除A项;寇准是北宋政治家、诗人,排除B项;李世民是唐太宗,排除D项。综上答案C。
19.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四大发明”,由此可知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指:造纸术,火药,印刷术和指南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北宋时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②北宋时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③唐代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④西汉出现用麻做的纸,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都符合史实。因此选项①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A。
20.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随着城市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人们的生活也丰富多彩。北宋都城东京城内出现了娱乐兼营商业的措施-瓦子。所以,想要看精彩的杂技和武术表演应该去瓦子,B符合题意;邸店是唐代以后供客商堆货、交易、寓居的行栈的旧称,A不符合题意;开封府是官府,C不符合题意;正店是宋代酒类专卖制度下的官方直属酒类“零售商店”,D不符合题意。所以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21.(1)1271年;灭亡南宋,统一全国;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实现统一的政权.
(2)秦朝、西晋、隋朝.
(3)大都,北京,行省制度.
(4)吐蕃,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详解】⑴根据材料一“至元八年,始改称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 “至元八年”是1271年;“遂一天下”是1279年灭亡南宋,统一全国。这次“遂一天下”与前朝相比,前朝统一全国的都是汉民族,而元朝建立者是蒙古族,所以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实现统一的政权。
⑵写出在这次统一以前,曾经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的三个朝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②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结束三国分裂局面;③589年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结束东晋以来的分裂局面。
⑷①根据材料,图中B地在唐朝时生活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中宣政院管辖地,在唐朝时期称吐蕃。②由“元朝在中央设置宣政院管辖B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建立后,元世祖先后设置了管辖藏族地区的中央和地方机构。在中央设立宣政院,职掌全国的佛教和藏族地区的政教事务,从此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22.(1)北宋;赵匡胤;民族政权的并立。
(2)经济重心南移
(3)李清照;关汉卿,《窦娥冤》。
(4)宋朝;活字印刷术、指南针。
(5)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重视科教工作,制定发展规划,推动了科技的发展;一批海外科学家也为新中国科技发展作出了贡献等。
【解析】(1)
根据材料一图片“《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可知,①政权是宋朝,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政权,建立宋朝,定都开封为东京,史称北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同时周边民族相继崛起,西夏、辽与重文轻武的北宋并立。女真族建立金朝,灭辽和北宋之后与南宋形成对峙,最后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因此从图中可以看出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民族政权的并立。
(2)
根据材料二“苏常熟,天下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唐朝中期开始,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期,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说明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因此材料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这一历史现象。
(3)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的词风,委婉、细腻、清秀。可知宋代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如李清照;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是关汉卿,他一生创作了许多剧本,流传至今的有10多种,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
(4)
根据材料五“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任何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就在宋代”,可知我国古代科技发展高峰在宋朝;这一时期的两项重大科技发明,如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泥活字);北宋时,人们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工具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5)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当时科技文化发展达到高峰的原因,在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重视科教工作,制定发展规划,推动了科技的发展;一批海外科学家也为新中国科技发展作出了贡献等。
23.(1)我国隋唐时江南地区发展比北方繁荣,到南宋时经济重心的南移彻底完成。
(2)东汉、隋唐、北宋时江南已有较大发展;南方基本保持了和平安定的环境;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宋政府采取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3)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努力营造一个和平安定的国际、国内环境,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发展经济。
【详解】(1)根据材料一“隋时江南相当繁荣,致使隋炀帝说:‘我梦江南好。’到唐中期安史之乱时,财政来源于“江南,居十九”。南宋时,‘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可知,我国隋唐时江南地区发展比北方繁荣,到南宋时经济重心的南移彻底完成。
(2)根据材料一可知隋唐、北宋时江南已有较大发展;根据材料二可知,南方基本保持了和平安定的环境;根据材料三可知,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根据材料四可知,南宋政府采取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这些都为南宋经济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现代社会在发展经济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努力营造一个和平安定的国际、国内环境,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发展经济。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