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伊犁州华伊联盟十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疆伊犁州华伊联盟十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12 22:10:51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华—伊高中联盟校”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答案
每小题2分,共48分。
题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B A A D C C A D A B A B
题目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D C B D B D A A C B B C
25.(14分)
(1)原因:物种的洲际交流(旧大陆物种被引入美洲)加强;殖民扩张促进美洲种植园经济的发展;大西洋贸易规模的扩大;新的饮食习惯的形成。(6分,答出三点即可)
(2)共同影响:冲击了美洲和非洲西部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加剧了美洲和非洲西部的殖民地化;客观上促进了这些地区的近代化。
(4分,答出两点即可)
表现:商品种类增多及流通量增长;出现股份公司(特权贸易公司)。(4分)
26.(12分)
(1)表现:青铜工具的使用、文字的发明、城市中心出现、国家形成等(任意3点即可,如答阶级社会形成、宗教信仰出现等相关的也可以酌情分)。(6分)
(2)评析:公元前4世纪晚期,亚历山大通过10余年的征战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为巩固统治,他采用先进的希腊文明来统治野蛮地区,同时在政治建设、民族和宗教等方面注重东西方的融合,亚历山大远征给各国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破坏了当地的文明;但在客观上使希腊文明与埃及、巴比伦和印度文明得以接触、交流、融会,推动了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快了人类历史上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6分,每点2分,从远征的内容、影响的两个方面回答即可)
27.(14分)
(1)特点: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分,或答“是在自然状态下发生的”也可)
原因:①技术角度:英国手工工场发展水平较高,劳动分工细致,工人的生产技术日益纯熟,英国是欧洲的科学技术中心之一,科学家热心于生产技术的改进。(4分)
②农业角度: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为工业革命提供农产品、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2分,提供农产品、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三者写出两个即得2分)
(2)阐述:瓦特改良蒸汽机使工厂摆脱自然条件的限制,而得以集中起来。机器大生产导致工厂制形成,大批产业工人聚集起来;工业生产的集中吸引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商店的中心区域、街道、住宅等配套设施获得发展。(6分,完整阐述三点即得6分)
28. (12分)
角度 (0~3分) 选取角度,合理准确。(3分)
选取角度,较合理准确。(1~2分)
选取角度错误。(0分)
阐释 (0~7分) 对角度阐释具有思维深度,史实准确,逻辑清晰。(6~7分)
对角度阐释具有思维深度,史实准确,逻辑较清晰。(4~5分)
对角度阐释具有一定思维深度,史实不准确,逻辑较清晰。(2~3分)
没有明确的角度,史实不准确,逻辑不清晰。(0~1分)
表述 (0~2分) 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分)
逻辑较严密,表述较清晰。(1分)
逻辑不严密,表述不清晰。(0分)
示例一
民族主义激发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崛起。
新航路开辟后,例如英国、德国、法国等过通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等运动,削弱教权,加强王权,摆脱了基督教的束缚,激发民族国家的经济活力,促使民族国家崛起。但在民族主义的作用下,近代欧洲在崛起过程中为了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不断对外侵略扩张,爆发战争(拿破仑战争、普法战争、一战、二战),给世界和人类带来了灾难。民族主义对近代欧洲崛起中的腥风血雨乃至欧洲最终的衰落负有责任。
示例二
社会主义促进了欧洲及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程,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从此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了追寻真理,寻求民主自由、民族独立,在列宁主义的指导下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遗憾的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发生了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之后,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创造性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中华民族的腾飞。
从19世纪中叶至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有过凯歌行进与光辉篇章,也有过艰难行进与失败挫折,但是总体而言,它所呈现的是不断向前延伸的轨迹。2022-2023学年下学期“华-伊高中联盟校”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2023年4月10日 时间满分:100分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无效。
3.非选择题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对应的答题区域。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I卷(选择题 48分)
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一般认为,人类文明产生的标志是私有制、阶级、国家、文字和城市等的出现。但是南美安第斯山脉的文明是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埃及文明和玛雅文明(修则没有通常所说的城市。这表明人类早期文明呈现(  )
A.共生性 B.多元性 C.一体性 D.交融性
2.古代埃及人将一年分为三个季节: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每逢泛滥季结束后农
民只需要将种子撒播即可静待来年收获,农业技术长期落后于同时期的两河流域。尼
罗河边的沼泽中盛产纸草、鸟类和鱼类,埃及人常以采集为食。这反映出
尼罗河塑造了埃及独具特色的文明 B.埃及文明长期处于狩猎采集的阶段
C. 临近大河是古代文明诞生必要条件 D.埃及恶劣的自然环境阻碍农业进步
3.“耸立着波斯宫殿的巨大平台模仿的是巴比伦尼亚的样式,宫殿大门上装饰的双翼公牛是从亚述和西方学来的;而王宫正面和宽广大厅中的柱廊同两千多年前尼罗河畔的式样一样。”这表明波斯建筑( )
A.融合了多种建筑的艺术形式 B.摒弃了被征服地区的建筑风格
C.借鉴了亚述柱廊的建筑式样 D.代表了中古时期的建筑水平
4.下列分别为中国周代分封制与古希腊城邦形势图,据此可知(  )
A.古代文明呈现多元一体 B.民主政治优于专制统治
C.中央集权胜于城邦体制 D.地理环境影响文明形态
5.在雅典城邦,获得村社支持是通向政治舞台的必由之路。公元前5世纪中期,著名将军客蒙用大量家财捐助公共服务、资助同村公民,以获取政治上的支持。这表明
A.贵族对村民有庇护义务 B.公民责任意识衰落
C.雅典民主制度存在缺陷 D.理性精神逐渐消解
6.十二世纪初,西欧某地的庄园主宣布了他与6名荷兰人签订的一项协议,协议规定这6人可以定居在位于庄园主管辖的未开垦的沼泽地上,他们每年要向庄园主交纳固定的租税,庄园主则同意让他们自己解决自己之间的争端。这说明(  )
A.庄园是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B.庄园是独立自治的政治单位
C.在社会关系中已具有契约精神 D.村民与领主的社会地位平等
7.从11世纪开始,意大利很多地方兴起了繁荣的工商业城市,城市普遍开始设置由选举产生的市政长官——执政官,它不仅是一个官职,而且还是完全意义上的自我统治的象征。据材料可知(  )
A.工商业发展推动意大利的城市自治 B.行会在意大利城市治理中地位突出
C.封建庄园制阻碍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D.近代民主政体在意大利已普遍建立
8.下表出自美国历史学家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的名著《世界∶一部历史》,它反映
了罗马帝国的一些基本情况。这可用来说明
地理 漫长的陆地边境与狭窄的海上通道阻碍了军队与信息的流动
文化 帝国边境之外的日耳曼民族觊觎罗马的财富; “南北”繁荣差距导致嫉妒与仇恨的产生; 蛮族对罗马人身份的有限认同
经济 贸易逆差导致帝国财富的流失
A.文化发展对罗马帝国的影响 B.帝国保障了区域和平
C.对外扩张带来罗马帝国强大 D.罗马帝国衰落的原因
9. 汤姆·斯坦迪奇在《舌尖上的历史》一文中称:“如果哥伦布东行所带的玉米是上帝的赐福,那么他西行所带的甘蔗便是个诅咒。”作者认为近代物种交换(  )
A.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B.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
C.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D.阻碍了美洲农业发展
10.16 世纪中后期,西班牙开通了在菲律宾马尼拉和墨西哥阿卡普尔科之间的大帆船贸易(见下图)由于该贸易的货物主要以中国的生丝和丝绸为主,因此墨西哥人直接把马尼拉大帆船叫做“中国船”。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
A.推动中国与美洲之间的自由贸易往来
B.是早期全球贸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C. 致使西班牙完全垄断了对中国的贸易
D.促使世界贸易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亚洲
11.“(他们)选择定居在中美洲的低地。他们毁掉森林来种植玉米,获得要比在高原生产更加丰富的收获。他们的人口增长,财富增加,创建了有华丽宫殿和庙宇的城市。”除此之外,他们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还有(  )
A.采用复杂的历法纪年和二十进位制
B.编制人口调查表,完善道路系统
C.发明了“浮动园地”以扩大耕地面积
D.把农业畜牧业和冶铁技术传播到北美
12.马克·布洛赫的代表作《国王神迹》的研究对象,是11世纪到18世纪期间,广泛流行于英法的一种现象,即国王以手触摸瘰疬病患者为其治病,以及人们相信国王的触摸能够治愈这种疾病的普遍心态。这种心态是源于对神圣王权超自然的信仰,即王权诱导下民众产生的“集体错误意识”。在17、18世纪以后,国王触摸仪式逐渐退出了英法两国的历史舞台。其主要原因是(  )
A.宗教改革的推动 B.理性思想的传播
C.君主立宪制建立 D.工业革命的开展
13.下表是两位启蒙思想家对英国政治制度的看法,其共同点是(  )
伏尔泰:英国是世界上抵抗君主达到节制君主权力的唯一的国家……在这个政府里,君主……倘使想做坏事,那就双手被缚了。
孟德斯鸠:这就是英格兰的基本政体:立法机构由两部分组成,二者用否决权彼此约束,并与行政机构相互制约。
A.主张行政权高于立法权 B.倡导实行民主共和制度
C.猛烈抨击了教会的特权 D.强调要对权力进行制约
14.18世纪中期后,德意志地区掀起了对本民族文化的研究热潮。思想家赫尔德赞美德语是激情且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强调德意志历史的独特性。文学家格林兄弟出版了《德国英雄传说》《论德国古代民歌》和《德语语法》等书。这些现象折射出(  )
A.文艺复兴运动扩展到德意志地区 B.德意志地区的民族意识开始形成
C.启蒙运动促进德意志统一的进展 D.德意志的统一推动民族文化发展
15.据统计,巴黎公社成立后,巴黎社会上组建了近百个各种各样的群众组织。这些组织经常开会,讨论研究公社内部事务,共同参与社会治理。这表明巴黎公社(  )
A.崇尚中央与地方共治思想 B.践行主权在民的政治理念
C.深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影响 D.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典范
16.下表是1860年和1900年英、德、美、中四国制造业产量占世界总产量比例示意图,图中变化说明(  )
A.各国工业均呈上升趋势 B.美国发展成为世界霸主
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D.制度变革推动经济发展
17.有学者这样形容德国:这是一个非常奇妙的国家,它要么拷问世界,要么拷打世界。19世纪40年代,德国在思想上“拷问世界”是指
A.发动世界战争 B.马克思主义诞生
C.开展启蒙运动 D.文艺复兴运动
18.无产阶级专政又称工人阶级专政,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表1是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对无产阶级专政的解读。这说明(  )
表1
马克思 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是用暴力推翻资本政权的方法。
列宁 阐明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公式,规定了它是领导者无产阶级和被领导者非无产阶级被剥削群众(农民等等)的阶级联盟的特殊形式。
毛泽东 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他认为,在现阶段的中国,人民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是领导力量、工农联盟是基础力量。
A.政权建设理论逐渐脱离了时代要求 B.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由空想走向科学
C.无产阶级专政要消灭一切阶级差别 D.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发展完善
19.《洛克菲勒传》载:1870年,31岁的洛克菲勒把两座炼油厂和石油输出商行合并,创建了标准石油公司。在洛克菲勒办公室的墙上有一幅地图,上面标着所有炼油商的位置,他曾在48小时内连续买下6家炼油厂,一个月吞并了22个竞争对手,十年里吞并了近百家石油企业,到1879年控制全美90%的炼油业,只用了10年时间。这表明当时(  )
A.自由放任经济的盛行 B.社会良性竞争氛围存在
C.自由平等思想的实践 D.全球性联系的初步建立
20.表1 德国与英国海外投资占总净资本的百分比(单位:%)
德国 英国
1861—1871年 12.9 1865—1874年 40.1
1871—1881年 14.1 1875—1884年 28.9
1881—1891年 19.9 1885—1894年 51.2
1891—1901年 9.7 1895—1904年 20.7
1901—1911年 5.7 1905—1914年 52.9
据表1可推知,当时(  )
A.德国技术革新动力强于英国 B.两国均高度重视海外投资
C.英国工业发展速度快于德国 D.两国工业资本均急剧膨胀
21.如图:
权利法案 美国1787年宪法 德意志帝国宪法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689年 1787年 1871年 1875年
该图内容反映了(  )
A.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形成 B.世界历史的近代化趋势
C.世界政治民主化法治化趋势 D.世界市场已经初步形成
22.下表为19-20世纪部分时间段内英国与法国政治运行情况表(部分),据此可知(  )
政权 内阁与议会关系 政局
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 内阁总辞职,内阁与首相政治上共进退 内阁有权提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大选 在1801年到1937年仅更换44届内阁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内阁的更替并不是全体部长的大换班,而只是总理下台 内阁无权提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大选 1870年到1940年共更换了108届内阁
A.英国的政治体制比法国的政治体制更为优越
B.内阁部长相对稳定有利于缓解法国政局危机
C.内阁频繁更换导致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衰亡
D.英国的内阁权力和地位远远大于法国的内阁
23. 16世纪,意大利的艺术家认为自然场景的表象是被自然规律所制约的,画家应当去研究和揭示这些法则。他们还以这种观念和思维方式思考其他领域的物体及其表象,例如一般意义上的光学或力学对象。这表明文艺复兴运动(  )
A.完善了近代物理学知识体系 B.促进了科学革命的发展
C.提升了普通民众的科学素养 D.迎合了工业发展的需要
24.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纺织产业和煤炭产业主要向动力源周围聚集。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诸多产业的分布范围积聚在铁路周边。由此可知,两次工业革命(  )
A.引起了部分产业链出现断裂 B.改变了社会产业经济结构
C.对产业布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D.推动了经济增长模式变化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本卷共4个小题,共52分。其中,第25题14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2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新大陆生产了大量的白糖,白糖又大量流入欧洲市场。白糖本来属于奢侈品,而今成为大众化的调味品,这就是白糖革命的结果。这样一来,有必要进一步增加白糖的消费量。在这种情况下,欧洲人开始从也门的摩卡港进口咖啡。咖啡本来是伊斯兰世界的饮品,这时也开始被欧洲人接受。白糖配着咖啡、红茶来饮用,产生了新的嗜好和文化。
——摘编自【日】宫崎正胜《大国霸权》
材料二
1621年6月3日,荷兰人终于组建了“西印度公司”。1621年6月3月公布的特许状授予该公司在美洲和非洲西部航行,征服以及贸易诸方面拥有24年的垄断权。荷兰曾占领南美洲的圭亚那、西印度群岛的一些岛屿等地,并在北美建立了新阿姆斯特丹(后更名为纽约)殖民地。
——摘编自顾卫民《荷兰海洋帝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白糖消费量增加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荷兰西印度公司的建立对美洲和非洲西部的共同影响。综合材料一、二,概括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业革命的表现。(8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约公元前4500年,苏美尔人迁移到两河流域南部。人们从事农业生产,具有灌溉知识,使用金属工具,用削成尖头的秸秆或木棒做笔,在未干的软泥版上压刻出符号。从此时到约公元前2900年,以城市为中心的聚落逐步扩大,城市的功能不断完善。该时期的一块石碑上雕刻有一个统治者,他戴头冠,穿长褶裙,孔武有力。同时期的一枚印章上,有一个人正主持宗教仪式,手刃敌人,表明他拥有宗教和军事权力,在同时期的雕刻中还出现了奉献产品的民众。这些情况表明苏美尔地区进入了文明时代。
苏美尔楔形文字
材料二
公元前4世纪晚期,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入侵并灭亡了波斯帝国,随后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亚历山大远征期间,在野蛮部落建立了70多个城市,定都巴比伦城,保留波斯帝国的行政制度,鼓励东西方种族通婚,以马其顿人和希腊人作为骨干力量,保证征服者的统治地位;袭用东方的专制政体,并利用宗教进行统治,宣扬君权神授,从而使帝国的统治呈现出东方、马其顿、希腊城邦三种因素的混合现象。
——摘编自齐涛《世界通史教程》(古代卷)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西亚地区进入文明时代的表现。(6分)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请简要评析亚历山大远征。(6分)
27. 由英国率先发生的工业革命不仅改变了社会产业结构,而且引起了社会阶级结构、上层建筑、生活方式等的深刻嬗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为什么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8~19世纪的英国,而不是发生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兴起的故地,也不发生在欧洲一些文化昌盛、经济发达的地区,而恰恰发生在原先相对落后,处于世界文明边缘的,孤悬在大陆之外的海岛英国,究属是哪些因素促成了英国首先发生震撼世界的工业革命,这是国内外学术界和广大历史学习者都怀有极大兴趣的问题,而这些问题蕴涵着丰富的意义和价值。……英国工业革命是上述诸多因素积聚而成的自然演进的产物,它不是哪位英明君主谋划的结果,也不是哪位天才思想家巧思妙想的结晶。它不像后起的工业化国家在不同程度上事先有一定的谋略和规划,而是在原发状态中发生的、发展的。直到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时也没有人认识到工业革命已经发生。
——摘编自李月琴《探因索源——“英国工业革命”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
材料二
大工厂,特别是从蒸汽机开始代替水力发动机的时候起,越来越多地开设在那里。据同时代的人说,在1786年,人们仅看到一个烟囱,即阿克赖特纱厂的烟囱。十五年后,曼彻斯特约有五十个纱厂,大多数都拥有蒸汽机。那些赶忙建筑起来的、因太小而不够人口居住的工人棚屋绵延在纱厂的周围,几乎把旧城围绕起来。……设有商店的中心区域已经美化了,那里开辟了宽阔的街道,两边有很高的砖砌的房屋。最后,在城市的最外面东南方,不久也建起一些四周围有花园的漂亮别墅,那里住着新的贵族,棉业富豪。
——摘编自【法】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
(1)根据材料一,指出相比于其他国家,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有什么特点?结合所学,从技术和农业的角度概括英国最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8分)
(2)“工业化推动了人类社会城市化进程”,根据材料二以英国为例阐述这一进程。(6分)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观察历史可以有不同角度,下列材料呈现了观察历史的一个视角。
材料
当公民居住于一个共同的地区,在共同的政府里拥有发言权,并意识到其共同的(想象的或真实的)遗产和其共同的利益,由这些公民组成的国家不再是国王、国王的领土和国王的臣民,此时民族主义得以体现。自由主义把个人从阶级、社团或政府的约束中解放出来。社会主义强调社会和社会的集体福利。民族主义、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对欧洲历史和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拟一个观察世界近现代史的角度,并加以阐释。(要求:角度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逻辑清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