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综合素质评价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综合素质评价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5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12 22:17:0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五单元综合素质评价
限时:15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和运用 (共5 小题,计17 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 丁卯(mǎo) 孱头(chàn) 枯槐(huái) 轰轰烈烈(hōng)
B. 露宿(lù) 商酌(zhuó) 忏悔(chàn) 血气方刚(xiě)
C. 迸溅(bèng) 颤抖(chàn) 瞬息(shùn) 忍俊不禁(jīn)
D. 拖沓(tà) 矜持(jīn) 挑逗(tiǎo) 悲天悯人(mǐng)
2. 下列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 遗憾 瀑布 嫁接 蜂围蝶阵
B. 涉足 魂魄 服待 淅淅沥沥
C. 执着 繁秘 凝望 时隐时现
D. 猥琐 赤裸 茏罩 祸不单行
3. 经典诗文默写。【在(1)~(7)题中,任选五题;在(8)~(10)题中,任选一题】(6 分)
(1)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 __________________,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3)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4)莫笑农家腊酒浑,______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5)浩荡离愁白日斜,__________________。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6) __________________,亭亭净植。(周敦颐《爱莲说》)
(7)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8) __________________,雌兔眼迷离。(《木兰诗》)
(9)而那过去了的,__________________。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0) __________________,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
4. 【2021·西工大附中期末改编】名著阅读。(4 分)
尼摩船长把自己的脑袋钻进圆球帽子里面去。康塞尔和我照着他的动作,各自戴上圆球帽。我们又听到加拿大人讽刺地对我们说了一声“好好地打猎去吧”。我们潜水衣的上部是一个有螺丝钉的铜领子,铜帽就钉在领子上。圆球上有三个孔,用很厚的玻璃防护,只要人头在圆球内部转动,就可以看见四面八方的东西。
(1)选段中的“加拿大人”是指____________。(1 分)
(2)选段中的“好好地打猎去吧”,说的是什么事?(3 分)
5.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3 分)
①由于长征五号B 运载火箭所承担任务的特殊性的原因,对氢氧发动机提出了极高要求。②载人空间站工程的交会对接等任务,好比在太空“穿针引线”,时间有丝毫误差,都可能让对接双方失之交臂,不得不耗费很大代价调整轨道。③这要求运载火箭“零窗口”发射。④长征五号B 运载火箭所用的氢氧发动机,________确保发射前工作环环相扣、步步流畅,________能不耽误发射窗口。
(1)第①句有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1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提取第③句的宾语,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1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在第④句的横线处补上一组恰当的关联词语。(1 分)
二、综合性学习 (7 分)
6. 【2022·阜阳期末】“天下国家”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古有爱国诗人屈原,今有“摘星星的妈妈”王亚平,从古至今中华儿女都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天下国家”的内涵。孟子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看来,个人与国家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为此,七年级(1)班正组织开展以“天下国家”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参加。
(1)【“爱国人物”故事会】请你选择一位爱国人物,仿照示例写一句话。(2 分)
示例:“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穷困潦倒时,尚且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为国奋斗”演讲会】假如你是主持人,请为以下两个演讲撰写一份串场词。(2 分)
演讲顺序 演讲题目 演讲者
1 《我的中国梦》 周娟
2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张强
(3)【“家国文字”我传承】汉字,是当今世界最美的文字之一,写好汉字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汉字有篆体、隶体、草体、行体、楷体等字体。以“家”字为例,A 为篆体,( )为行体,( )为楷体。(1 分)
(4)【“爱国人物”我寻访】阅读下面的材料,请你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王亚平,向她提两个问题。(2分)
2022年4月16日9时56分,神舟十三号乘组经过六个月的在轨驻留,圆满完成了既定的工作任务,安全降落在东风着陆场。“摘星星的妈妈”王亚平,在出舱后接受采访时对女儿说:“‘摘星星’的妈妈回来了!”
女子本柔弱,为国则刚强!王亚平为了国家的航天事业而舍小家。在北京迎接航天员的欢迎仪式上,王亚平的爱人赵鹏带着女儿赵芸熙为她送上了鲜花,王亚平也兑现了自己的承诺,把一颗星星塞到了女儿的手中。
历史是用来铭记的,纪录是用来打破的。随着“神舟十三号”乘组的凯旋,王亚平以在轨六个半月的新纪录,成为目前中国航天员中累计在轨时间最长的航天员。
王亚平除创造了中国航天员累计在轨时间最长的纪录之外,在执行“神舟十三号”任务期间,她还进行了出舱作业,成为第一位在太空漫步的中国女性航天员,同时也是世界上第十六位完成出舱作业的女性航天员。
三、阅读 (共15小题,计46分)
现代文阅读 (共9小题,计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10题。(12分)
材料一:
分餐制之所以没有成为常态,有多方面因素。一方面人们长久形成的饮食文化和餐饮习惯一时难以改变,另一方面分餐会增加企业的人力物力等成本投入。只有当出现严重公共卫生问题时,企业和个人迫于健康防护压力,才会想到分餐制。
要让分餐制具有长久的生命力,需要多方合力。相关部门要制定相关餐桌文明行为规范和分餐制的具体操作规则,持续号召群众养成文明就餐、健康饮食的习惯,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来提升企业积极性。对企业来说,要通过优化内部管理、创新菜品形式、加强员工培训等方式来降低成本,承担起维护消费者用餐安全的社会责任。
(摘编自网络)
材料二:
分餐制是本土文化,史前就在用
王仁湘
在一个盘子里共餐的会食方式,虽然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但以我们现在的眼光看,它确实算不上优良。其实,会食传统产生的历史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古老,存在的时间也就是1000年多一点。反倒是优良的分餐制比它更古老,我们可以寻到不少证据证明:分餐制在古代中国曾实行了至少3000年。
古代中国人分餐进食,一般都是席地而坐,面前摆着一张低矮的小食案,案上放着轻巧的食具,重而大的器具直接放在席子外的地上。后来说的“筵席”,正是这古老分餐制的一个写照。《后汉书·逸民传》记隐士梁鸿受业于太学,还乡娶妻孟光,夫妻二人后来转徙吴郡(今苏州),为人帮工。梁鸿每当打工回来,孟光为他准备好食物,并将食案举至额前,捧到丈夫面前,以示敬重。孟光的举案齐眉,成了夫妻相敬如宾的千古佳传。又据《汉书·外戚传》说:“许后朝皇太后,亲奉案上食。”因为食案不大不重,一般只限一人使用,所以妇人也能轻而易举。
我们更可以由考古发现的实物资料和绘画资料,看到古代分餐制的真实场景。在汉墓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上,经常可以看到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宴饮场面,却看不到许多人围坐在一起狼吞虎咽的场景。低矮的食案是适应席地而坐的习惯而设计的,从战国到汉代的墓葬中,出土了不少实物,以木质的为多,常常饰有漂亮的漆绘图案。汉代呈送食物使用一种案盘,或圆或方,有实物出土,也有画像石描绘出的图像。
以小食案进食的方式,至迟在龙山文化时期便已发明。考古已经发掘到公元前2500年时的木案实物。
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现了一些用于饮食的木案。木案平面多为长方形或圆角长方形,长约1米,宽约30厘米;案下三面有木条做成的支架,高仅15厘米左右;木案通涂红彩,有的还用白色绘出边框图案。木案出土时都放置在死者棺前,案上还放有酒具多种,有杯、觚和用于温酒的斝(音“甲”——编者注)。稍小一些的墓,棺前放的不是木案,而是一块长50厘米的厚木板,板上照例也摆上酒器。陶寺还发现了与木案形状相近的木俎,略小于木案,俎上放有石刀、猪排或猪蹄、猪肘,这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一套厨房用具实物。木俎最高不过25厘米,可以想见当时长于烹调的主妇们,操作时一定也坐在地上。汉代厨人仍是以这个方式作业,出土的许多庖厨陶俑全是蹲坐地上,面前摆着低矮的俎案,俎上堆满了生鲜食料。
陶寺遗址的发现十分重要,它不仅将食案的历史提到了4500年以前,而且也指示了分餐制在古代中国出现的源头。古代分餐制的发展与这种小食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小食案是礼制化的分餐制的产物。当然最初的分餐制,与后来等级制森严的文明社会的分餐制有本质区别,但在渊源上考察,恐怕也很难将它们说成是毫不相关的两码事。随着饮食礼仪的逐渐形成,正式的进餐场合不仅有了非常考究的餐具,而且有了摆放餐具的食案,于是一人一案的分餐形式出现了。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材料三:
国民对分餐制及公筷公勺态度调查统计
认可 顾虑 抵触 沉默 其他
分餐制 39. 05 27. 92 12. 91 12. 25 7. 87
公筷公勺 53. 18 22. 34 8. 46 8. 50 7. 52
(注:表格数据为百分比)
(摘编自网络)
材料四:
分餐,关乎健康,体现着文明素养,更是阻击疾病传播的有效方法。“公筷公勺摆上桌,分餐进食好处多”,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对于消费者而言,分餐制减少了疾病传播风险,也有助于各取所需、合理搭配营养。在这个意义上,推广分餐制,不仅可以确保“舌尖上的安全”,还可以减少浪费、转变消费观念。
推动分餐制成为餐饮常态,不仅需要加强宣传引导,还需要餐饮企业提升“内功”。要留住菜的温度,还得把菜分得好看,这考验着厨师的厨艺,也考验着餐饮企业的管理水平。在色、香、味、形上做足做好文章,让大众在分餐中品尝到“聚餐”应有的味道,才能让消费者真正爱上分餐,形成就餐新风尚。
(节选自《人民日报》)
7.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四的内容,说说如何推行分餐制。(3 分)
8. 结合材料二的内容,说说哪些实例可以说明“分餐制是本土文化,史前就在用”。(4 分)
9. 下面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 就餐习惯难改、就餐成本增加是造成分餐制难以成为常态的两个原因。
B. 只有多方形成合力,才能让分餐制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C. 相关部门及企业等应承担推行分餐制的社会责任。
D. 只有出现严重公共卫生问题时才需要推行分餐制。
10. 对上述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推行分餐制,可以减少疾病传播风险,也有助于各取所需、合理搭配营养、减少浪费、转变消费观念。
B. 对提倡“分餐制”及使用“公筷公勺”持“认可”态度的国民占极少数,这是推行“分餐制”的障碍之一。
C. 在一个盘子里共餐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D. 小食案在古代分餐制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食案的出现,推动了饮食礼仪的逐渐形成。
(二)【2022·宝鸡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 ~ 15 题。(18 分)
爱是那杯大红袍
①秋雨沙沙作响,如泣如诉,带来些许凉意,那剩下的几片败叶在树上痛苦地摇曳,勾勒出无限凄凉的图景。空中南飞的雁群不时嘲讽我几声,灰暗的乌云让我倍感压抑。考好,再考砸,人生的悲哀莫过于大起大落后的一蹶不振。
②推开家门的前一秒,我还在纠结是坦白还是抗拒。但当我看到爸爸正用别样的眼神看着手机时,我就猜到爸爸已经知道了我的成绩。看到我回来,爸爸将他的目光从手机游移到我身上,他用一种非常奇特的目光看了我许久,没有长吁短叹,没有长篇大论,没有暴跳如雷。他只是很平淡地让我把茶具摆到阳台,要我和他一起品茶。
③爸爸煮好一壶水,端着茶壶走了过来。深秋的上午没有一丝阳光,秋风瑟瑟。爸爸撕开一包大红袍,那是爸爸参加比赛获一等奖得来的。对于他而言,这包茶叶意味着三个月的准备和五个小时的对抗,他平时舍不得拿出来。在今天这个毫无庆祝意义的日子,我爸竟撕开了那包大红袍茶叶。
④茶叶被放入紫砂壶中,在沸水中起起落落,翻滚不停。爸爸盖好杯盖,看着我。我低下头,避开了那犀利的目光。“泡茶啊,是一门艺术,得讲究方式、方法,要心平气和,方能泡出一壶好茶……”我爸开始给我讲授如何泡茶。见我不回话,他提起茶壶,一柱茶水冲出壶口,跃入茶杯,盘旋良久,几片茶叶也随之旋转。当最后一滴茶水溅起的水花冲上来时,我再也挡不住撩人的香气,吹了几下,便一饮而尽。没有想象中的甘甜与清新,只有一股温暖的苦涩,我喷了出来。
⑤爸爸看了看我,把那半壶倒了,又重新冲了一壶,倒上一杯,说:“再试试。”我摇了摇头,但又很好奇,在爸爸的鼓励下,我又喝了一杯。这一次,后来之甜冲淡了先前之苦,这杯茶,令我心旷神怡,更加激起了我的好奇。爸爸微笑着,意味深长地说:“茶道如人生,一次苦涩阻止不了甘甜的命运,关键在于敢品第二杯;一次失败阻止不了成功的命运,关键在于敢尝第二遍;你的一次考砸阻止不了之后的考好,关键在于敢迎接下一次。现在,我们把这杯茶喝完,预祝你用最好的方式赢得下一次月考的成功,干杯!”
⑥我学着爸爸的样子,一口一口地呷,细细地品味那大红袍里的爱,它是苦的,却不像黄连;它是甜的,却不像蜜汁。它先苦后甜,先淡后浓,清新淡雅,甘甜宜人。它正如爸爸的爱,不华丽,不做作,却让我重拾勇气与信心。
⑦秋风阵阵,寒意依旧,但那杯热气尚存的大红袍似一缕阳光拨开了我心里的乌云,温暖着我的心田,照亮了我的记忆,那一丝温暖,驱走了我生命中所有的严寒。
(有删改)
1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3分)
12.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本文中的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13. 第③段中的“深秋的上午没有一丝阳光,秋风瑟瑟”这句话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14. 阅读第⑤段,思考文中的爸爸“意味深长”的话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4分)
15. 文中的爸爸将深深的爱寄托在那杯大红袍里,因此作者认为爱是那杯大红袍,那你认为爱还可以是什么?并说说你的理由。(4分)
古诗文阅读 (共6小题,计16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12分)
赵晔①字长君,会稽山阴人也。少尝为县吏,奉檄迎督邮,晔耻于厮役,遂弃车马去。到犍为资中,诣杜抚受《韩诗》,究竟其术。积二十年,绝问不还,家为发丧制服。抚卒乃归。州召补从事,不就,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儒林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赵晔(yè):东汉学者、史学家。
16.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少尝为县吏 ( ) (2)遂弃车马去 ( )
(3)积二十年 ( ) (4)不就 ( )
17.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为”字与“家为发丧制服”中的“为”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B. 为人谋而不忠乎
C. 自以为大有所益 D. 愿为市鞍马
1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州召补从事,不就,卒于家。
19. 阅读选文,说说文中的赵晔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20、21题。(4分)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0.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这两句描写的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____________。(2分)
21. 请你赏析诗中“泪尽”和“又”字的表达效果。(2分)
四、作文 (50分)
22.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出发是一种行动,背起行囊走遍四方;出发是一种期盼,踌躇满志把路踩在脚下;出发是一种心态,历经风雨依然向着阳光……有时,出发是为了探寻;有时,出发是为了到达;有时,出发只为出发……无论如何,出发总是成长。
请以《出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文体自选;(2)不要套作,不得抄袭;(3)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4)不少于600字。
答案
一、积累和运用
1. C 点拨:A 项,“孱”应读“càn”;B 项,“血”应读“xuè”;D 项,“悯”应读“mǐn”。
2. A 点拨:B 项,“服待”应写作“服侍”;C 项,“繁秘”应写作“繁密”;D 项,“茏罩”应写作“笼罩” 。
3. (1)独怆然而涕下 (2)荡胸生曾云
(3)自缘身在最高层 (4)丰年留客足鸡豚
(5)吟鞭东指即天涯 (6)香远益清
(7)无案牍之劳形 (8)雄兔脚扑朔
(9)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10)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4. (1)尼德·兰
(2)游历海底平原和海底森林(或在海底散步)。
5. (1)删去“的原因”。 点拨:第①句句式杂糅,故可删去“的原因”。
(2)运载火箭“零窗口”发射。
(3)只有 才 点拨: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运用,解答此类题需要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之后再恰当地进行选择。
二、综合性学习
6. (1)示例:“大勇的革命者”闻一多在特务的枪口下,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2)示例:感谢周娟同学为大家带来的《我的中国梦》。我们有一个共同的中国梦,这个梦想需要我们以青春的名义去奋斗。奋斗的青春是美好的,奋斗的青春是幸福的。下面请听张强同学的演讲《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点拨:本题考查串场词的拟写。写串场词时,应结合活动主题来写,要将两个演讲巧妙地衔接起来。注意说清人物、演讲题目。
(3)E B
(4)[示例]问题一:请问您在太空生活期间,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问题二:作为第一位在太空漫步的中国女性航天员,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三、阅读
(一)7. 示例:(1)相关部门加强宣传引导;(2)相关部门制定相关餐桌文明行为规范和分餐制的具体操作规则;(3)餐饮企业提升“内功”,让消费者真正爱上分餐。
8. (1)古代的“筵席”;(2)孟光的举案齐眉的故事;(3)汉墓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上,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宴饮场面;(4)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现了一些用于饮食的木案。
点拨:本题考查对说明内容的把握。分析题干可知,要从文本中搜集能够说明“分餐制是本土文化,史前就在用”的具体实例,应从材料二中寻找,最后再概括作答即可。
9. D
10. A 点拨:B 项,“对提倡‘分餐制’及使用‘公筷公勺’持‘认可’态度的国民占极少数”的表述有误;C 项,“也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表述有误;D 项的表述“小食案的出现,推动了饮食礼仪的逐渐形成”是对材料二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的曲解。
(二)11. 示例:“我”在一次考试中考砸了,心情低落,爸爸邀“我”品茶(或爸爸通过巧妙的方式),让“我”重拾勇气与信心。
点拨: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通过要素串联法进行概括,找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再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中的人物是“我”和爸爸,事件的起因是“我”在一次考试中考砸了,心情低落,经过是爸爸邀“我”品茶(或爸爸通过巧妙的方式),结果是“我”重拾了勇气与信心。据此进行概括即可。
12. 爸爸是一个聪明、讲究教育方式、关爱孩子的人。
点拨: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分析人物形象,可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心理、神态、动作及典型的事例进行分析。本文写爸爸得知“我”考砸后,没有直接批评或直接说教,而是通过品茶的方式,让“我”重拾勇气与信心,由此可以看出爸爸是一个聪明、讲究教育方式、关爱孩子的人。
13. 环境描写,烘托出“我”考试失利后的悲伤心理。
点拨: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解答此题,首先明确环境描写的作用有哪些,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表现人物某种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等。“深秋的上午没有一丝阳光,秋风瑟瑟”这一句是环境描写,写出了昏暗、萧瑟的环境特点,这是“我”考试失利后所看到的环境,由此可看出“我”此时的心情是悲伤的,故以环境的萧瑟烘托出“我”考试失利后的悲伤心理。
14. 告诉我们,人生的道路上,困难与挫折在所难免,关键在于不屈服困难,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点拨: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第⑤段中爸爸说的话“茶道如人生,……干杯”说明了要不屈服于困难,要敢于和勇于不断地尝试,即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围绕这些来阐述即可。
15. 示例:爱是一杯温牛奶。每当我背着沉甸甸的书包回到家时,总会看到桌子上摆着一杯温牛奶,那是母亲帮我准备的,并且温度与时间都计算得如此准确。母亲的爱就蕴藏在这杯有温度的牛奶中。
点拨:本题考查语言的表达能力。要结合自己对爱的理解作答,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注意语言流畅,表达准确,要用上比喻的修辞手法,可以把爱理解为能体现爱的行为或事物,如爱是一把雨伞,爱是一碗美味的面条,爱是一句温暖人心的话,爱是一个肯定的眼神,爱是一个鼓励的微笑等,然后说明理由即可。
(三)16. (1)曾经 (2)离开 (3)累计 (4)就任
17. B 点拨: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家为发丧制服”中的“为”,介词,是“替,给”的意思。A 项,动词,做;B 项,介词,替,给;C 项,动词,认为;D 项,介词,为了,其后宾语省略。
18. 州里召他补从事,不就任,死在家里。
点拨:翻译此句,需要理解重点词,“就”意为“就任”,“卒”意为“死”,同时还要注意“召”后省略了宾语“他”。
19. 刚直不阿;醉心学问。
【参考译文】
赵晔字长君,会稽山阴人。年轻时曾经做过县吏,奉檄文迎接督邮,赵晔认为做这类仆役工作可耻,于是扔掉车马离开了。走到犍为资中县,到杜抚处学《韩诗》,深入钻研。累计二十年,与家里断绝往来,不回去,家里给他办了丧事。杜抚逝世后才回家。州里召他补从事,不就任,死在家里。
(四)20. 北方中原奇伟壮丽的山河 民众的坚强不屈
21. 示例:“泪尽”一词,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明心怀故国的遗民内心的无限酸辛;“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遗民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也表露了诗人心头的失望。
四、作文
22. 思路点拨: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出发”是指“离开原来所在的地方到别的地方去”。由提示语可知“出发”可以是一种实指——行动,也可以是一种虚指——心态,并且在展开思路时,我们可以把“为什么要出发”,“怎样出发”作为论述的角度,进行论述。文章的立意可以是具体的出发,也可以写抽象的出发。例如,人生的第一次出发,写自己人生中第一次旅行,记叙路上的风土人情,描绘一路的自然景致,最后总结自己的“出发”心得;也可以记叙自己的一次失败的经历,注意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的烘托渲染,然后诉说自己如何带着勇气再次出发。
例文:
出 发
我是少年,我从不安于停留。
我深知,韶华不为少年留。所以,趁我的喉咙还能高歌一曲,趁我的目光依旧清澈如泉,趁我的胸膛还装得下整个世界,我选择出发,走向远方。
出发后,我会始终用双脚行走,不愿借助外力。是的,我的行囊不多,但它满载着我的希望和梦想;我的双手一无所有,但这是一双能创造一切的手。一个人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唯有孤影相随。可是年轻的心啊,不应总是被喧闹包围,艰辛和清冷,亦是旅程中的必修课。用双脚行走,才更能亲吻着充满灵气的大地,回望我用双脚丈量过的土地,在每一个细小的角落里,必镌刻下了我的甘苦记忆。
出发后,我要看遍人间奇景。我要看那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看森林莽原,我要看那广袤平原上老象如何安然赴死,看浩渺海面上沙鸥如何潇洒横渡。我将进入古都西安,体验它十三朝的繁华。我将与高山对立,长久静默;我将与风儿交谈,微笑致意。在行走中能触摸到自然本初的质地,只觉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合一。傲立于天地,自有一股浩然之气留存于肺腑。
我的漫漫行程被分成一次次的出发,而每一次的短暂停歇都是在为下一次出发积蓄力量。我明白每一次从已有走向未知,从安逸投身艰险需要何等的勇气,但我相信,前方还有更为壮美广阔的世界等待着我。若是甘于停滞,眼中所见不过两个山头之间的距离;而不断前进的人,不知不觉已将万水千山抛在身后。曾经领略的风景会永远留存心间,伴我一路前行;心中还有个声音在清晰地召唤着我,是象征着圆满的终点吗?
我也一次次地诘问自己,到底何处才是我的归地?是寻一片青草地,和身缓缓寻梦去?还是守一片金麦田,心满意足地望着作物在微风下渐渐生长?
可是一路走来,我渐渐发现终点再也不是那么重要。我选择了出发,便是一种恒久的生活方式。在一次次艰险的跋涉中,在每一次物我合一的体验中,在一次次休整和出发的转换中,我早已完成了心灵的修炼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