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课时作业(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课时作业(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12 16:00: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12民族大团结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在广西,“三月三”既是壮族的重要节日,也是汉、瑶、苗、侗等世居民族的重要节日, 12个世居民族每年有2700多万人通过不同的方式欢度这个节日,上千场次的民族文化活动次第开花,争奇斗艳,各族人民沉浸在民族大联欢的喜庆气氛中。我们从中感受到( )
①各民族亲如一家②各民族风情一致③各民族互相影响④民族团结的珍贵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2.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明确载入宪法,1984年5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民族区域自治法》;2001年2月相关部门公布《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决定》。这些举措( )
A.保障了民族政策有法可依 B.实现了民族共同繁荣的目标
C.完善了特区自治法制体系 D.丰富了“一国两制”的方针
3.小明同学为班会准备了如图所示方面的素材,下列各项中较适合作为本次班会主题的是
A.朋友遍天下
B.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C.科教兴国
D.“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4.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这得益于20世纪末开始实施的( )
A.科教兴国战略 B.西部大开发战略 C.中部崛起战略 D.可持续发展战略
5.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若运用一手史料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民族关系,最应该选择的是
A.1951年刻下的民族团结誓词碑 B.历史学家费孝通的民族学专著
C.1959年的民族电影《五朵金花》 D.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口述史资料
6.张岂之在《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中指出:(这种制度)……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相结合,既有利于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又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的制度。这是指我国的什么制度(  )
A.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构想
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
①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 ②有利于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③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 ④杜绝了民族分裂行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中国地图上除了各个省份外,还有“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等。以下对“自治区”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等同于特别行政区
C.有利于民族平等 D.维护了民族团结
9.使我国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的政策是:
A.科教兴国 B.西部大开发
C.人才强国 D.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10.国家投入巨资对拉萨的布达拉宫、青海的塔尔寺、新疆的克孜尔千佛洞等文物古迹进行维修。其中仅在1989-1994年对布达拉宫的维修,就投入资金5500万元,耗用黄金100公斤。这说明( )
A.国家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B.我国各族人民一律平等
C.国家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 D.国家保护自然旅游资源
11.既保证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权利,又维护了国家统一的制度是
A.民族团结,共同发展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设置民族自治区
D.开发民族经济
12.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特撰文针对最近几年的少数民族电影进行了分析,说它进入了一个新的“黄金时代”。针对少数民族电影的内容,哪些关键词符合史实
①民族区域自治②民主改革③王进喜④西部大开发⑤经济特区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③④⑤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之所以重视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是为了
A.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B.实现国内各民族平等
C.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 D.加强各民族团结
14.李克强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大对民族地区发展支持力度。少数民族的发展基于我国实行的哪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A.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一国两制 D.社会保障制度
15.小明同学为班会准备了一下图片素材,下列各项中适合作为本次班会主题是( )
A.国防建设 B.民族团结 C.祖国统一 D.外交成就
16.2020年,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所有贫困人口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其中,包括所有少数民族聚居区在内,教育公平惠及每个贫困学生。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
①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③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④强调“以人民为中心”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二、综合题
17.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弄赞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见道宗,执子婿之礼甚恭。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一九六上《吐蕃传上》
(1)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该事件有何意义?
材料二:
(2)请在材料二中找出中央政府加强管辖西藏的措施(填写序号即可)并说明是哪个朝代采取的?
材料三:
一、西藏人民团结起来,驱逐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出西藏,希望人民回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祖国大家庭中来。
二、西藏地方政府积极协助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巩固国防……
——《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3)结合材料三,今年(2021年)是西藏和平解放多少周年?西藏和平解放有何意义?
材料四:西藏地区2018年生产总值比1959年增长191倍。西藏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白皮书
(4)材料四反映了民主改革之后西藏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情况。请回答西藏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有哪些?(回答出两点即可)
18.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自我完善发展的强大推力。我国各民族在交往中加深了解,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交融中和谐共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高中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华夏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材料二:在一些不设置郡县管理的边疆地区,汉王朝则设立了一些边疆专门性机构……这些机构既理民政,管理边疆民族的有关事务,也理军政,负责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
——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西汉朝廷设置的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是什么?此举有何意义?
材料三:全部北朝史中……当时之所谓胡人汉人,大抵以胡化汉化而不以胡种汉种为分别,即文化之关系较重而种族之关系较轻,所谓有教无类者是也。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的民族交融有什么特点?当时哪个改革促进了“汉化”?
材料四: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早日实现。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4)综合以上材料,分析概括民族交流融合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
19.在中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历代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制定并实施治理边疆的政策,以实行有效的管辖。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应问题:
材料一:这些专门性机构即是汉王朝派驻边疆地区的最高长官,也是边疆地区的防卫长官,既理民政,管理边疆民族的有关事务,也理军政,管理戍守的军队、屯田的士卒,负责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
材料二:唐蕃古道被称为中国古代三大通道之一,是汉藏友好的见证,是唐朝与吐蕃之间的贸易往来要道,更是一条承载汉藏交好、科技文化传播的“文化运河”。
材料三:如下图《清朝疆域图》
(1)写出材料一中汉王朝派驻西域地区的最高长官名称,以及其受命保护的重要商道名称。
(2)再举唐朝的两例历史事件来说明材料二中的“汉藏友好”,并写出元朝设立的对吐蕃旧地的管理机构。
(3)材料三图片展现了清朝全盛时期的疆域。请写出清政府为管理“A”、“B”两处而设立的官方机构名称。(位置颠倒不得分)
(4)新中国成立后在这些地区采取哪一根本制度?
(5)请为三则材料设计一个合适的共同主题。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题干中各族人民沉浸在“三月三”民族大联欢的喜庆气氛中,表现了各民族相互影响、各民族亲如一家的关系,体现了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①③④符合题意,故D正确;②说法错误,不符合事实,故排除ABC项,故选D。
2.A
【详解】根据材料“载入宪法”“通过《民族区域自治法》”“修改”等字眼,可以看出民族自治制度不断地被法律保障,这使民族政策有法可依,A项正确;B项无法体现,排除B项;“特区”与民族自治区不是一回事,排除C项;“一国两制”针对的是港澳台,与民族自治区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依据小明同学为班会准备的“纪念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的邮票”“出席全国人大会议的少数民族代表”“青藏铁路开通”“《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教育问题考察报告》”等方面的素材可知,较适合作为本次班会主题的是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共同缔造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繁荣昌盛的前提和保证。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制定和实施了保障各民族平等权利的方针政策、措施。故B符合题意;ACD与题干素材不符,故选B。
4.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覆盖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和83个自治县等,西部大开发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就是其一,B项正确;科教兴国战略是科技教育方面的发展战略,不属于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排除A项;边疆地区与中部崛起战略无关,排除C项。可持续发展战略核心思想是经济发展与保护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协调一致,让子孙后代能够享受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资源环境,排除D项。故选B项。
5.A
【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1951年刻下的民族团结誓词碑是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的实物史料,因此具有一手史料的价值,可以直接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关系和睦的历史根据,A项正确;历史学家所著的民族学专著也是依据相关史料编写而成的,并不具有一手史料的价值,排除B项;1959年的民族电影《五朵金花》毕竟属于文学艺术作品,具有艺术虚构的成分,不具有一手史料的价值,排除C项;少数民族口述史史料受当事人记忆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存在着偏差,并不具有一手史料的价值,排除D项。故选A项。
6.C
【详解】根据材料“既有利于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又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的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因此,材料描述的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此制度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有利于少数民族当家做主。故选项C符合题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的政党制度,也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一国两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主要方针,也即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所采用的制度。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7.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不能彻底杜绝民族分裂行为,④不符合题意,故把包含④的BCD项排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①符合题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有利于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②符合题意;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③符合题意,所以①②③符合题意,故此题选择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史实。
8.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有五个民族自治区,民族自治区不同于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享有高度自治,故B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对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维护祖国统一奠定了基础,故ACD表述正确,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9.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99年,我国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使我国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西部区域开发政策,不是科教兴国、 人才强国等国策,材料说是西部而不是 东北,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10.C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国家投入巨资对拉萨的布达拉宫、青海的塔尔寺、新疆的克孜尔千佛洞等文物古迹进行维修……”,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文物古迹都属于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因此反映了国家重视保护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C正确;ABD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故选C。
11.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筹建新中国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提出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的政策,这一制度既保证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权利,又维护了国家统一的制度,所以答案选B。
12.A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而王进喜是十年探索时期模范代表人物,被誉为“铁人”,经济特区主要是针对沿海城市。所以针对少数民族电影的内容,符合史实的有①②④,A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13.A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促进我国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事业建设。因此党和政府之所以重视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是为了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A项符合题意;而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14.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为了促进少数民族的发展,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我国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故B符合题意;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政治制度,排除A;一国两制是解决港澳台问题的伟大构想,排除C;社会保障制度有效保障了民生,排除D。故选B。
15.B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少数民族参加人代会、民族区域自治、少数民族运动会体现了民族平等,青藏铁路通车使西藏自治区结束了没有铁路的历史,这也是体现了民族平等、团结,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少数民族的发展,不是国防、祖国统一、外交,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16.D
【详解】根据题中信息可知,我国2020年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民生事业得到极大改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坚持了正确的民族政策、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着力改善民生,①④符合题意;材料中脱贫攻坚是民生领域的,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和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在题中没有体现,②③排除;故本题选D。
17.(1)文成公主入藏;促进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④,元朝;⑤,清朝
(3)7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4)西藏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藏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实行西部大开发等。
【详解】(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逻些,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生产、完善制度的措施,他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并派专使护送文成公主远行,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建立后,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管辖,掌管西藏军民各项事务,朝廷还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任命官员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充分和有效的管理,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政管辖;清朝入关后,西藏地方藏传佛教格鲁派首领五世达赖喇嘛亲自入京朝贺,顺治皇帝隆重接见,1653 年正式赐予他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的封号,后来还拨专款重修布达拉宫,康熙时,清军入藏平定扰乱地方的准噶尔蒙古势力,稳定了西藏的局势,1713 年册封格鲁派另一位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1751年,清朝在西藏地方设立噶厦授达赖喇嘛和驻藏大臣管理政教事务,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章程明确驻藏大臣政治上与达赖、班禅地位平等,共同管理西藏政教事务,驻藏大臣还掌管地方军事、外交等事务,西藏地方达赖与班禅等大活佛的转世,需要通过金瓶掣签,依照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最后报请朝廷批准,清朝的这些措施,有效地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今年是2021年,西藏和平解放已70周年,至此祖国大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藏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有西藏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藏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实行西部大开发等。
18.(1)由多民族交融而成。或周边少数民族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少数民族新鲜血液而不断形成。
(2)西域都护。意义:对西域进行有效的管辖,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3)特点:重文化轻种族。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4)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利于促进边疆少数民族的繁荣发展,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国家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答出任意两点言之成理即可)
【详解】(1)根据材料一“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可知,华夏族的形成特点是由多民族交融而成。
(2)根据材料二“在一些不设置郡县管理的边疆地区,汉王朝则设立了一些边疆专门性机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朝廷设置的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是西域都护,其意义是对西域进行有效的管辖,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3)第一关,根据材料三“当时之所谓胡人汉人,大抵以胡化汉化而不以胡种汉种为分别,即文化之关系较重而种族之关系较轻,所谓有教无类者是也”可知特点是重文化轻种族。第二问,根据所学可知,这个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汉化”。
(4)根据材料一、三信息可知意义是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根据材料二信息可知意义是有利于促进边疆少数民族的繁荣发展;根据材料四信息可知意义是,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国家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9.(1)西域都护;丝绸之路。
(2)文成公主进藏、金城公主入藏;宣政院
(3)伊犁将军;驻藏大臣。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边疆政策、民族政策、巩固国家等涉及边疆、民族关系即可。
【详解】(1)根据材料“汉王朝派驻边疆地区的最高长官”及所学知识可知,这指的是西域都护。“都护”是汉西域地方最高长官,西域因地位特殊,故设”都护”,实际上与郡级区划相;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西汉汉武帝时张骞首次开拓丝路。
(2)根据所学知识可得,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和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都是唐朝时期与西藏的友好往来,也能说明“汉藏友好"的事实;宣政院是元朝统治中国时期设立的一个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国家机构,初名总制院,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地区的军政事务。
(3)根据材料图片可以看出,A是新疆,清朝在新疆地区设置的职官是伊犁将军; B是西藏,清朝在西藏设驻藏大臣为西藏办事长官。
(4)根据所学知识可得,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又明确载入历次宪法,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5)材料一二三体现的都是中国对西域的交往与治理,根据材料一中的“边疆地区的最高长官”、材料二中的“唐朝与吐蕃之间的贸易往来要道”、材料三中的“清朝疆域图”可知,可以概括为边疆政策、民族政策、巩固国家等涉及边疆、民族关系。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