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份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份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0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12 21:34: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有色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份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 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由此可见唐后期
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 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
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
2.南宋有学者记述:“午至鄂渚,泊鹦鹉洲前南市堤下。南市在城外,沿江数万家,廛闬(街道里巷)甚盛,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外郡未见其比。盖川广荆、襄、淮、浙贸迁之会,货物之至者,无不售,且不问多少,一日可尽,其盛壮如此”这反映了“南市”在当时
①突破了政府在空间上的限制 ②已成为独立的商业都会
③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④贸易通宵达旦,往来不绝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据此表可以得出
时间 松江市镇数量
1550年以前 59
1551-1722年 113
1723-1861年 167
1862-1911年 369
①市镇数量增长体验出商人地位上升 ②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
③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 ④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4.下图是某国两个城市的人口总数变化示意图。这两个城市最可能是
A.北京、上海 B.东京、大阪
C.利物浦、曼彻斯特 D.莫斯科、圣彼得堡
5.1899年初,中国进口了几部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威远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舰艇上,用于军事指挥。要知道,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这反映了
①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 ②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
③中国仍处于学习器物阶段 ④世界市场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6.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1909-1949年,我国多次选派留学生赴英、美、苏、法等国学习军事航空和飞机制造技术,他们学成回国后,积极主持或参与中国飞机的研制工作,试制成功了中国最早的水上飞机、仿苏E-16驱逐机、运输机等。这说明
A.留学生促进了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 B.航空救国是所有知识分子的理想
C.中国航空工业近代化起步比较晚 D.近代中国的航空工业技术力量雄厚
7.科学技术是推动时代进步的重要力量。从“马拉火车”的天下奇观到磁悬浮列车的运行,“行行复行行”的历史面貌下,其所反映的是
①交通事业近代化的开始 ②新式交通工具改变民众生活
③交通工具左右地区经济发展 ④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9.阅读下面的中央政府支出统计表【据《世界发展报告(1993)》】,以下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A.高福利有利于经济发展并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
B.英国的医疗福利开支呈上升趋势,实现了“收入均等化”
C.福利国家制度有利于稳定西方国家的统治秩序
D.四国的社会福利开出占GNP的比重均下降
10.孟子讲“觉”,佛教讲“悟”,程颢、程颐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北宋僧人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佛教“亦有意于天下国家矣,何尝不存其君臣父子”。这反映出北宋(  )
A.儒学统治地位动摇 B.儒学与佛教的融合
C.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D.阳明心学影响深远
11.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陆九渊
12.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表明(  )
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 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
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 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
13.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商业繁荣,国家、神庙、私人都积极参与商业活动。与商务有关的条文几乎占《汉谟拉比法典》总条数的一半。由此得出(  )
A.商业的繁荣推动了古巴比伦相关法律条文的制定
B.《汉谟拉比法典》有效解决了古巴比伦的法律争端
C.政府、神庙和私人都直接推动了商务法律条文的制定
D.《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主要得益于汉谟拉比国王命令
14.互相学习、充实、传承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规律,阿拉伯文化在整个中世纪是一个强势文化,对东西方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特别是“阿拉伯人点燃了文明之火,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材料表明( )
A.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传播使者 B.阿拉伯文化对文艺复兴有推动作用
C.文化传播实现于国家统治范围内 D.欧洲文明源于阿拉伯及东方国家
15.426年,罗马帝国颁布《引证法》规定:凡在法律上遇到难题而成文法无明确规定时,则依照五大法学家(生活于二三世纪之交)的法律著述来解决——若他们的著述观点有分歧,则以多数为准;如果形成多数,则以伯比尼安(五大法学家之一)的观点为准;如伯比尼安未有意见表示,则由执法者自行选择。这则材料说明在当时罗马帝国司法裁判中( )
A.执法者具有任意裁判之权 B.五大法学家的意志可凌驾于法律之上
C.贵族意志等同于法律条文 D.五大法学家的法律著述具有法律效力
16.唐代宫廷的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中都有多部外来乐,有来自西域的龟兹、高昌、疏勒等乐,有来自印度、天竺、康国、安国等乐,以及来自高丽、日本、扶南等乐。促成当时音乐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唐朝军事实力的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加强现实统治的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
——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
材料二 16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皇汉武统一中国,建立南北统一的文化,以《诗经》为代表的黄河文化和以楚辞为代表的长江文化互相融合为一,构成我们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主体。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文化进一步系统化,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并经过长期的积累叠加,发展成为汉民族的文化传统,决定着我们民族精神状况的内容和活动方向。到了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与中原文化和长江文化的交融是依赖于政治的统一不同,佛教的传入是纯粹的文化运动。它与汉文化的区别如此之大,以至从佛教与儒家的冲突直到合一,其间经历了近百年。
——摘编自张国光《在历史的地平线上》
材料二 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会通,构建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家园,其中沉淀着民族的经验与智慧、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这些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成为中华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精神维系。与此同时,中华文化不断向外辐射和传播,在世界文化史上绽放着璀璨耀眼的光芒。
——摘编自张岂之《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文化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华文化的历史价值。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在其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四面一直被有效地切断。它的西南面和西面,乃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东面,是直到近代方能逾越的太平洋;北面和西北面,则为沙漠和大草原,它们起着很大的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中国人又进一步加强了:他们为了防止凶险可怕的游牧部落入侵,在那里筑了一道长达14000里的长城。这种与世隔绝的意义就在于,它使中国人能在较中东或印度诸民族更少面临外来入侵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文明。……农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土地是否适宜耕种这一点,确定了中国文明的分布范围……中国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种书面语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各地区的中国人,尽管各自操的方言不同,但都懂得这种书面语……与共同的书面语有关的,是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近二千年之久;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征召有才能的人较之西方特有的、进行法律和制度方面的改革,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的种种问题。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阿拉伯帝国领域内的美索不达美亚、波斯、印度、叙利亚和埃及等地,都是古代东西方文化荟萃的地区。帝国政治的相对稳定,交通发达,经济繁荣,为阿拉伯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而通行全国的阿拉伯语和占统治地位的伊斯兰教意识形态,则为它提供了必要前提。阿拉伯帝国历代统治者都比较关心发展科学文化事业,他们不惜重金延聘人才,尊重和奖掖各界学者。中国的造纸术和罗盘针传入阿拉伯帝国,对阿拉伯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帝国统治的热心鼓励和各族人民的积极参与下,全国的好学风气蔚然成风。阿拉伯文化,硕果累累,向全世界发出绚丽的光彩。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阿拉伯帝国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文明能够保持连续性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历史资料
1831~1836年 达尔文进行环球航行考察
1840年 利物浦至波士顿之间的轮船航班开通
1858~1864年 瑞典地质学家伊雷克先后对北极斯匹兹卑尔根岛进行了3次考察,并绘制了详细地图
1859年 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1869年 连接地中海和红海的苏伊士运河开通
1869年 英国至印度海底电缆开通
以“海洋与人类文明进步” 为题,从上表中选择恰当的材料进行论述。
答案
一、选择题
1.A
【解析】依据材料中“州县不得置市”“中县户满三千人以上,置市令一人”的信息可知,唐朝前期不准设置市,后期可以设置,从而说明市的建置管理有所变化,故本题选择A项;B、C和D均不符合题干信息。
2.B
【解析】题干描述的是鹦鹉洲商业繁盛景象,根据“南市在城外,沿江数万家,廛閈(街道里巷)甚盛”可知,当时的商业活动已经突破了政府在空间上的限制。根据“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可知,当时南市的饮食服务设施较为完备,B正确;根据“午至鄂渚,泊鹦鹉洲前南市堤下。南市在城外”可以判断,南市是城市的外延,并未成为独立的商业都会。题干中“一日可尽”指的是外地来此贸易的货物能在一日之内售罄,而非指贸易活动的时间。根据以上分析可知,②④不符合题意,ACD排除。
3.B
【解析】结合所学,明清时期封建政府仍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仅凭市镇数量的上升不能得出商人地位上升,故①错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工商业发展较快,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故②正确。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723—1861年、1862—1911年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大幅度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中国被迫开放上海等通商口岸有关,故③正确。④明显夸大了清政府和民国历届政府的作用,故④错误。故选B。
4.C
【解析】解答本题应从时间信息与条形图变化趋势反映出的工业化现象来分析解读。从变化趋势来看,两个城市人口在19世纪上半期快速增长,反映的是城市化现象;从时间上看,应与第一次工业革命史实相联系。因此,可锁定英国这一目标,故C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中国与日本都是落后的农业国,故AB项排除;此时农奴制下的俄国也是落后的,并没如题中如此的城市化现象,故D项错误。
5.C
【解析】根据“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说明①正确;中国是引进外国先进科技成果,不能说明②正确;1899年发生在戊戌变法后,先进的中国人已经提出学习西方制度,③错误;中国引进外国先进科技成果说明中外交流加强,世界市场的发展,④正确。故选C。
6.A
【解析】从材料反映的中国留学生为中国航空事业发展所做的贡献来看,说明留学生是促进中国航空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故答案为A项。B项说法绝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留学生在中国航空事业发展中的作用,没有涉及中国航空工业近代化起步比较晚,不能反映近代中国的航空工业技术力量雄厚,排除C、D项。
7.D
【解析】根据材料“从“马拉火车”的天下奇观到磁悬浮列车的运行”可知体现的是新式交通工具改变民众生活和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②④正确,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与交通近代化的开始无关,①错误,AB选项排除。交通工具左右地区经济发展的说法与材料无关,③错误,C选项排除。
8.B
【解析】由材料“《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可知,古代中国药物学著作大都是由国家或者朝廷制定或颁行的,由此得出,古代药学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B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对药学发展的支持,没有体现政治制度的影响,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C不正确;药学的发展与宋明理学没有必然联系,D不正确。
9.C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福利国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故C项正确。高福利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故B项错误。C项“收入均等化”表述有误,故排除。材料数据显示,四国的社会福利开出占GNP的比重均上升,故D项错误。
10.【答案】B
【解析】材料“程颐程颢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等信息可反映出北宋时期存在儒学与佛教融合的现象,B项正确;材料强调了儒佛的融合,而不是强调佛教对儒学的冲击,无法体现地位动摇的现象,A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的问题,并且在南宋时理学才逐渐成为官方哲学,C项错误;阳明心学出现于明代,D项错误。
11.【答案】D
【解析】首先,要材料捕捉关键信息,明理、重要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明理可知是理学有关,“仁义”指得是陆九渊所说的“本心”就是仁义之心,选项D符合题意;A选项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题意的明理不符。董仲舒主张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选项与题意无关,C选项是认为要用外在手段来明理。
12.【答案】B
【解析】由“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关文,在西方引起轰动”可以看出此时期西方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中“普遍接受”绝对化了;C项是对材料的曲解,传教士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传播者;D项中“政治革命”材料中没有体现。
13.【答案】A
【解析】材料明确表述了古巴比伦商业上的发展对法律制定的推动作用,这也正是法典中商务条文几乎占了法典全部内容的一半的原因,A项符合题意。材料重点在于解释法典产生的原因,而非其作用,排除B;材料说的是“国家、神庙、私人都积极参与商业活动”,而不是参与商务法律条文的制定,故无法得出C项“直接推动”的结论,排除;材料并未显示汉谟拉比国王在法典制定中的作用,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
14.【答案】B
【解析】“阿拉伯人点燃了文明之火,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指的是阿拉伯文化对文艺复兴有推动作用,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东西方文化的传播,排除A项;阿拉伯连接了东西方,文化传播跨越了国家统治范围,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能证明欧洲文明的源头是阿拉伯东方国家,排除D项。故选B项。
15.【答案】D
【解析】一定不要脱离材料原文来解决问题,分层次的分析材料内容,然后分析备选项。“凡在法律上遇到难题而成文法无明确规定时,则依照……法律著述来解决…… ;如伯比尼安未有意见表示,则由执法者自行选择。”可看出罗马法在司法实践之中首先强调明文法律,再者就是以法学家的司法主张,最后才是司法实践者的个人意志作为司法裁判的依据,故A项错误;“凡在法律上遇到难题而成文法无明确规定时,则依照五大法学家的法律著述来解决”说明五大法学家的法律著述是罗马帝国司法裁判的依据,并不等于他们的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故B项错误;贵族意志材料中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凡在法律上遇到难题而成文法无明确规定时,则依照……法律著述来解决——若他们有分歧,则以多数为准;如不能形成多数,则以……的观点为准;如伯比尼安未有意见表示,则由执法者自行选择。”可看出法学家的法律著述在罗马司法时间之中具有法律效力,故D项正确。
1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有来自西域的龟兹、高昌、疏勒等乐,有来自印度、天竺、康国、安国等乐,以及来自高丽、日本、扶南等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是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繁盛时代,由于统治集团实行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营造了相对宽松的文化氛围,逐渐形成了融合西域、印度、高丽等不同文化风格的多元整合的格局,因此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当时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强大的军事实力与音乐呈现出融合不同地域文化风格的特征没有直接关系,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全国后,百家争鸣的局面逐渐结束,故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音乐呈现出融合不同地域文化风格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当时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而不是加强现实统治的需要,故C选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1)交通便捷;工商业的发展,工业化的推动;制度突破。
(2)内河主航道入海口,沿海港口城市,中西文明交汇,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基础,持续的规划建设,浦东新区的开放和开发,国家发展战略推动。
(3)人口拥挤和贫民窟现象;人口老龄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解析】第(1)问,“相同因素”要看清设问要求的时间限定是“近代”。依据材料一信息“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和材料二信息“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 “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交通方面、工业化推动以及制度角度回答。
第(2)问,“有利条件”的回答也要紧扣设问时间限定“20世纪中期以后”。依据材料信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海的地理位置、中西文明影响、近代民族工业的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响、浦东新区的开放和开发等角度分析。
第(3)问,“问题”,依据材料信息“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人口问题、城市布局以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角度分析。
18.【答案】(1)特点:南北文化统一;文化统一依赖于政治统一;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体;融入外来宗教思想;具有包容性、开放性。(任答四点)
(2)历史价值: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借鉴;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3点)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秦皇汉武统一中国,建立南北统一的文化”可知南北文化统一;文化统一依赖于政治统一;根据材料“儒家文化进一步系统化,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并经过长期的积累叠加,发展成为汉民族的文化传统”可知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根据材料“佛教的传入是纯粹的文化运动。它与汉文化的区别如此之大,以至从佛教与儒家的冲突直到合一”可知融入外来宗教思想;结合所学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可知具有包容性、开放性。
(2)历史价值:根据材料“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会通,构建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家园”可知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根据材料“其中沉淀着民族的经验与智慧、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这些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成为中华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精神维系”可知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结合中华传统文化对国家治理的意义可知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借鉴;根据材料“中华文化不断向外辐射和传播,在世界文化史上绽放着璀璨耀眼的光芒”可知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19.【答案】(1)原因:①古代中国地理条件优越,东西走向的山川地形易于形成稳定的社会体系。②古代中国以小农经济为主,较早形成了相对封闭、发展缓慢的农耕文明。③古代中国以儒家学说为统治思想,儒学具有较强的包容性。④古代中国在隋唐时期便确立了科举制度,形成了高效公正的选官体系。⑤历代王朝均重视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防范,兴修了万里长城。⑥中国较早形成了成熟的汉字体系,确保了文化的稳定传承。⑦古代中国很早便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⑧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发达,四大发明增强了文明的张力。
(2)原因:①地处东西方传统商路的中心,中西方文化荟萃;②政局相对稳定、发达的交通和经济的繁荣;③统一的语言和意识形态推动了文化发展;④当政者重视科技文化。⑤中国四大发明的影响;⑥各族人民的积极参与。
【解析】(1)原因:①根据材料“中国在其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四面一直被有效地切断。它的西南面和西面,乃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东面,是直到近代方能逾越的太平洋;北面和西北面,则为沙漠和大草原,它们起着很大的保护作用”可分析出古代中国地理条件优越,东西走向的山川地形易于形成稳定的社会体系。②根据材料“农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土地是否适宜耕种这一点,确定了中国文明的分布范围”可分析出古代中国以小农经济为主,较早形成了相对封闭、发展缓慢的农耕文明。③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古代中国以儒家学说为统治思想,儒学具有较强的包容性。④根据材料“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近二千年之久;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征召有才能的人较之西方特有的、进行法律和制度方面的改革,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的种种问题”可分析出古代中国在隋唐时期便确立了科举制度,形成了高效公正的选官体系。⑤根据材料“他们为了防止凶险可怕的游牧部落入侵,在那里筑了一道长达14000里的长城”可分析出历代王朝均重视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防范,兴修了万里长城。⑥根据材料“中国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种书面语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各地区的中国人,尽管各自操的方言不同,但都懂得这种书面语”可分析出中国较早形成了成熟的汉字体系,确保了文化的稳定传承。⑦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古代中国很早便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⑧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发达,四大发明增强了文明的张力。
(2)原因:①根据材料“阿拉伯帝国领域内的美索不达美亚、波斯、印度、叙利亚和埃及等地,都是古代东西方文化荟萃的地区”可分析出地处东西方传统商路的中心,中西方文化荟萃;②根据材料“帝国政治的相对稳定,交通发达,经济繁荣,为阿拉伯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可分析出政局相对稳定、发达的交通和经济的繁荣;③根据材料“通行全国的阿拉伯语和占统治地位的伊斯兰教意识形态,则为它提供了必要前提”可分析出统一的语言和意识形态推动了文化发展;④根据材料“阿拉伯帝国历代统治者都比较关心发展科学文化事业,他们不惜重金延聘人才,尊重和奖掖各界学者”可分析出当政者重视科技文化。⑤根据材料“国的造纸术和罗盘针传入阿拉伯帝国,对阿拉伯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可分析出中国四大发明的影响;⑥根据材料“在帝国统治的热心鼓励和各族人民的积极参与下,全国的好学风气蔚然成风”可分析出各族人民的积极参与。
20.【答案】(1)①海洋考察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2分) 例1:达尔文通过海洋考察扩大了视野,获得了新知,写出《物种起源》,提出优胜劣汰的生物进化论,对当时基督教的世界观形成极大挑战与冲击。(2分)例2:伊雷克对北极进行3次科学考察,绘制出地图,增进了人类对北极地区的了解。
②人类科技进步也推动了对海洋的利用与开发。(2分)例1:利物浦至波士顿之间轮船航班的开通,使工业革命成果应用于全球交通领域,有利于克服海洋的阻隔,促进了经济发展,便利了社会生活。(2分)例2:英国至印度海底电缆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海洋对人类区域的阻隔,缩短了交往时间,有利于信息传播。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论证、理解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回答时注意题目中二者的关系是相互的,因此在论述的时候要从两个角度论述出二者的关系,一是海洋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而是人类文明进步对海洋的影响。并用相关的事例加以说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