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1张PPT)
伯乐相马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伯乐向驾车的人说要买马。驾车人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楚王听到伯乐对马的介绍后,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半个月后,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
韩愈
23《马说》
学习目标
(一)熟读文章,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意。
(二)品味语言,结合具体问句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三)精读课文,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把握文章的寓意,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了解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北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了解作者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在文学方面,他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陈言务去”“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诗歌风格奇崛雄伟,力求新警,但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于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很大。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有《昌黎先生集》传世。
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级门,而阍(hūn)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循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概念 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感想。
特点 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篇幅一般不长。
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形式上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边叙边议,而基本原则是叙为议设,议由叙生,核心是议。
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常常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即我们常说的“托物寓意”。
说
《爱莲说》也属于这一文体。
文体知识
第一课时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rǔ)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cáo lì)之间,不以千里称(chēng)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读准字音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rǔ)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cáo lì)之间,不以/千里称(chēng)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读清节奏
朗读检测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译 文
本名孙阳,字伯乐,春秋时秦国人,
擅长相(xiànɡ)马。
日行千里的骏马。
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可是”。
读懂句意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因此虽然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译 文
虽然。
同“祗(只)”,只、仅。
受屈辱。
介词,在。
(和普通马)一同死。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以,凭借。
马槽
读懂句意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译 文
日行千里的马。
有时。
吃一次。
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同“饲”,喂。下文“而食”“食之”中的“食”读音和意思与此相同。
读懂句意
吃完。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译 文
这样。
同“现”,显露、表现
能力,才能。
才能和美好的素质。
等同,一样。
副词,怎么。
犹,尚且。
普通的马。
读懂句意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译 文
用马鞭赶它。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指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以,按照。
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材,才能、才干。尽,使……竭尽。
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
通晓它的意思。
面对。
叹词,表示感慨。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读懂句意
表修饰。
其实
◆通假字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同“祗(只)”,只、仅。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同“饲”,喂
才美不外见
“见”同“现”,显露、表现
文言知识归纳
◆古今异义
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有时 今义:或许;这样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古义:这样 今义:判断动词
◆一词多义
食
食不饱
食之不能尽其材
动词,吃
动词,同“饲”,喂
能
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名词,能力、才能
助动词,能够
策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动词,用马鞭驱赶
名词,马鞭
常
千里马常有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副词,常常、经常
形容词,普通的
之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策之不以其道
马之千里者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结构助词,的
代词,代千里马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
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代词,代千里马
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修饰
其实
以
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
介词,凭借
介词,按照
也
不以千里称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语气助词,表判断
语气助词,表停顿
语气助词,表疑问
◆词类活用
虽有千里之能
数量词用作动词,日行千里
才美不外见
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好的素质
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用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食之不能尽其材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竭尽
◆文言句式
判断句:
“……也”,表判断
其真不知马也
倒装句:
定语后置,即“千里之马者”
马之千里者
状语后置,即“祗于奴隶人之手辱”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省略句:
第二个“食”后面省略宾语“之”,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策之不以其道
省略主语“食马者”,即“食马者策之不以其道”
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也”翻译为“怎么能……呢”
固定句式:
理解文意
表明本文观点的语句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阐述伯乐与千里马关系的语句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理解文意
表现千里马没有遇见伯乐的悲惨遭遇的语句是: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表明千里马和普通马区别的语句是: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理解文意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理解文意
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文章的中心句是:
其真不知马也!
深入探究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韩愈
本文采用了借物喻人和托物寓意的写法,请结合背景,思考:
1.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人。
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托物寓意是一种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它借客观事物或景物来抒发主观的情思,蕴含文题的主旨,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
托物寓意
深入探究
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人。
千里马
人才
伯乐
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食马者
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深入探究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愤懑不平的心情。
本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表达了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人才能充分发挥才能的愿望。
主旨
拓展思考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资治通鉴·唐纪八》
阅读材料,结合课文,说一说唐太宗对人才的观点,然后谈谈你对伯乐和千里马关系的认识。
唐太宗主张选拔和任用人才要“各取所长”。选拔、任用人才,要多看他人之长,发挥其优势。
拓展思考
阅读材料,结合课文,然后谈谈你对伯乐和千里马关系的认识。
(1)伯乐的作用很重要,但并不起决定作用。
(2)是金子总会发光,关键在于你是不是真金。
(3)不是说能日行千里的马才是好马,能拉车耕地的马只要不偷懒也应该算是好马。
(4)既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拥有真本领,又要积极寻找机会,寻找伯乐,大胆展示自己的才华。
示例:
语言品析
1.这篇短文仅一百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唆。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2.结合具体语句,体会文中的虚词“也”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语言品析
这篇短文仅一百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唆。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直称
如“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正面提及,表述严正。
暗称
如“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表意委婉,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
代称
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等句中的“其”“是”“之”等代词,都是指称千里马的,表意简洁含蓄。
语言品析
结合具体语句,体会文中的虚词“也”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不以千里称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
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不知马也
饱含愤愤不平、无限痛惜之情。
故作顿笔,有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
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造成千里马被埋没的后果。
“也”在反诘句中,将作者的愤怒、谴责之情推向高潮。
既有作者的痛切之感,也有对“食马者”强烈的嘲讽之意。
拓展思考
2、造成韩愈一代人怀才不遇的原因是因为统治者的愚昧无知,那么在春光明媚的新世纪,你觉得社会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怎样做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A.韩愈 怀才不遇写文章
B.苏秦 悬梁刺股发愤成材
C.韩信 另寻明主创大业
D.陶渊明 归隐田园其乐悠悠
1、如果你怀才不遇,你会学下列哪位古人?为什么?
有关马的成语
【千军万马】形容士兵众多,声势壮大。
【天马行空】喻才思豪放飘逸。
【心猿意马】形容心思意念飘浮不定。
【犬马之劳】谦称自己微薄的服务像犬马一般微不足道。
【汗马功劳】喻为征战奔走的功劳。
【老马识途】喻经验丰富的人。
【兵荒马乱】形容战乱破坏之严重,秩序之紊乱。
【走马观花】大略观看事务外象,无暇细究其底蕴。
【车水马龙】形容繁华热闹。
【招兵买马】征招士兵,购买马匹;指集结武力,预谋作战。
【金戈铁马】表示军队装备很好,作战力非常强;或喻战争。
课堂积累
【指鹿为马】形容歪曲事实颠倒是非。
【秣马厉兵】磨快武器,喂饱战马,准备战斗;也泛指事前积极的准备。
【马耳东风】形容一个人对别人所说的话漠不关心,听过就忘。
【马到成功】用以祝贺人成功迅速而容易。
【马革裹尸】形容军人英勇地战死在沙场上。
【马首是瞻】指完全听从领导人的指挥来行动。
【马齿徒长】只喻只是年龄增大,但没有大作为。
【塞翁失马】(1)比喻人因祸得福。(2)形容祸福无常,不能遽下定论。
【驷马难追】话一说出口,难以收回。用以警告人言语谨慎,要信守诺言。
【龙马精神】形容精神健旺、充沛。
有关马的诗词
1、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
2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王维)
3、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
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
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
6、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
7、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
8、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
9、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渊明)
10、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
11、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王绩)
12、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①周文王——姜子牙;
②齐桓公——管 仲;
③刘 邦——张 良;
④刘 备——诸葛亮;
⑤李世民——魏 征;
⑥朱元璋——刘 基。
我国历史上典型的“伯乐与千里马”
托物寓意。
文章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助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将发现人才的人比作“伯乐”,将愚昧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例如,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指出千里马的遭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它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
写作特色
中心突出。
全文围绕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个中心逐层展开论述。文章开篇说伯乐知马而“伯乐不常有”,故千里马“不以千里称”是具有必然性的;中间从“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说到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深刻地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食马者不识千里马。最后,痛斥食马者的愚昧浅薄,由此引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的现状总结,流露出强烈的呼唤识才的统治者,呼唤统治者重视人才的情感。
写作特色
一、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_,而伯乐不常有。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马之千里者,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食之不能尽其材。
(5)其真无马邪?________________!
千里马常有
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一食或尽粟一石
策之不以其道
其真不知马也
课堂检测
(6)《马说》中能够体现出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马说》中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而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课堂检测
二、字词解释
1. 通假字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才美不外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祗”同“衹(只)”,只、仅
“食”同“饲”,喂
“见”同“现”,表现
课堂检测
2.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动词
一食或尽粟一石
原意为:完, 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名词作动词
策之不以其道
原意为:马鞭,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吃完
用马鞭驱赶
课堂检测
3.一词多义
(1)食
(2)临
①食不饱,力不足 __________________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______________
③主人日再食 __________________
①执策而临 之 __________________
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__________________
③临溪而渔 __________________
④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__________________
⑤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__________________
吃
喂
供养,给……吃
面对
居高面下
靠近
将要,快要
靠近
课堂检测
3.一词多义
(3)能
(4)安
①虽有千里之能 __________________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
③先帝称之曰能 __________________
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
②衣食所安 __________________
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
才能
能够
有才能的人
怎么
指安身
安逸
课堂检测
4.重点实词
(1)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以千里称也 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马也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著称
有时
此、这
课堂检测
(5)策之不以其道 道:____________________
(6)食之不能尽其材 尽:____________________
材:____________________
(7)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8)执策而临之 执:____________________
竭尽
正确方法
才能、才干
通晓
持,握,拿
课堂检测
5.重点虚词
(1)之
(2)以
①马之千里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虽有千里之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策之不以其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不以千里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策之不以其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
②执策而临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结构助词,的
代词,指千里马
助词,起调节音节、舒缓语气的作用,不译
介词,拿,用
介词,按照
连词,表转折,却
连词,表方式,不译
课堂检测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骈死于槽枥之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虽有千里之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其
①策之不以其 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真无马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其真不知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犹,尚且
介词,在
连词,表转折,虽然
代词,驱使千里马的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其实是
介词,和
课堂检测
三、重点句子翻译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定语后置,“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
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课堂检测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也”前省略宾语“它”)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它。
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课堂检测
马 说
伯乐
千里马
食马者
千里马的
遭 遇
食马者……外见
祗辱于……称也
策之不……无马
以马喻人
托物寓意
意图:揭露统治者不识人
才、埋没人
才、摧残人才的愚昧与昏庸
情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痛惜
嘲讽
愤怒
板书设计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