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23年生物学北师大版八下期中复习:生物与环境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2023年生物学北师大版八下期中复习:生物与环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4-12 17:27:59

文档简介

2023年生物学北师大版八下期中复习:生物与环境
一、单选题
1.(2023八下·襄州月考)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在一起,各自为对方提供(  )
A.植物:无机物;根瘤菌:含碳物质
B.植物:含氮物质;根瘤菌:有机物
C.植物:有机物;根瘤菌:含氮物质
D.植物:无机物;根瘤菌:含磷物质
2.(2023七上·伊通期末)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描述的是生物之间的哪种关系?(  )
A.捕食 B.竞争 C.合作 D.食物网
3.(2023八上·盐田期末)某稻田中有害虫稻蝗和一定数量捕食稻蝗的青蛙,如果捕获全部青蛙,则稻蝗的数量变化可用图中哪种曲线表示(  )
A. B.
C. D.
4.(2023七上·绿园期末)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谷雨前后适于播种和移栽植物,这体现了影响生物生活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水 B.光 C.温度 D.空气
5.(2023七上·揭东期末)李大勇同学发现同一品种长势相同的两盆君子兰,放在窗台上的叶片墨绿鲜艳,放在客厅里的叶片淡绿色泛黄,你认为影响叶片颜色的主要因素是(  )
A.水分 B.温度 C.阳光 D.土壤
6.(2023七上·海丰期末)“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牛、羊之间的关系是(  )
A.合作 B.共生 C.寄生 D.竞争
7.(2023七下·襄州开学考)特大洪涝灾难,使农作物大面积减产,这说明(  )
A.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B.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C.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D.生物能够改变环境
8.(2023七上·罗湖期末)中国传统的诗句、成语和谚语中蕴涵了不少生物学知识。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隐含的食物链是蝉→螳螂→黄雀
B.“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说明草具有生长和繁殖特征
C.“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使水变绿的主要是藻类植物
D.“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
9.(2023七上·南海期末)“人在屋里热得跳,稻在田里哈哈笑”,这句农谚描述的影响稻谷生长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A.温度 B.水分 C.阳光 D.土壤
10.(2023七上·东莞期末)下列属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A.蚯蚓的活动使土壤疏松 B.野兔泛滥加速草场退化
C.蚜虫滋生造成小麦减产 D.雨露滋润禾苗壮
11.(2023七上·通川期末)能依次体现温度、水分、光、生物等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顺序是(  )
①荒漠中仙人掌叶片退化为刺;②草尽狐兔愁;③春江水暖鸭先知;④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A.③①④② B.①③②④ C.①③④② D.③①②④
12.(2023·仙桃模拟)生物的生活高不开一定的环境,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的生活环境在生物学上是指生物的生存地点
B.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称为环境因素
C.阔叶林往分布在低海拔地区,说明温度影响植物的分布
D.两种生物之间如果存在捕食关系,则一定不存在竞争关系
13.(2023七上·长顺期末)2020年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新冠肺炎肆虐全球,新型冠状病毒与新冠病毒肺炎患者的关系是(  )
A.寄生 B.合作 C.捕食 D.竞争
14.(2023七下·汕头开学考)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玻璃瓶等材料制作了一个生态瓶(如图所示).下列对生态瓶的分析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瓶就是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
B.该生态瓶中只存在生产者和消费者
C.该生态瓶必须是透明的,且需放在阳光下
D.影响生态瓶里小鱼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15.(2023七上·霍邱期末)蚯蚓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以腐烂的植物或其他有机物为食,它可以把动物、植物的遗体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从此角度分析,蚯蚓应属于下图中的____部分。(  )
A.A B.B C.C D.D
16.(2023八上·揭东期末)如图是野生朱鹮自然保护区的食物网简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
B.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朱鹮的最有效措施
C.建立野生朱鹮自然保护区能够保护遗传多样性
D.朱鹮位于食物链的最末端
17.(2023七上·宽城期末)如图为某生态系统部分食物网示意图,请仔细观察后判断,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共显示3条食物链
B.添加非生物部分就可以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C.蛇和狐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D.鼠在此生态系统中扮演生产者的角色
18.(2023七上·南海期末)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典型的青藏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气候湿润,水草丰美,是黑颈鹤、斑头雁等多种鸟类的栖息地和越冬地。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拉鲁湿地内的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B.拉鲁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所有鸟类属于生产者
C.拉鲁湿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无限的
D.拉鲁湿地生态系统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9.(2023七上·潮安期末)某同学在学校旁边的农田中发现了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图中甲、乙、丙、丁、戊、己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B.在食物链中,能量逐级递减
C.图中甲是生产者,其它是消费者
D.若该农田被重金属污染,则戊体内重金属积累最多
20.(2023七上·伊通期末)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能量的示意图,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丁→丙→甲→乙
B.该食物链中生产者是丁
C.四种生物中含有毒物质最多的是乙
D.丙与甲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
21.(2023七上·宽城期末)在稻田中存在这样一条食物链:水稻→稻螟→麻雀→蛇,如图所示,甲、乙、丙、丁表示食物链中的四种生物。如果稻田被有毒物质污染,乙对应的生物是(  )
A.水稻 B.稻螟 C.麻雀 D.蛇
22.(2023七下·襄州开学考)下列食物链书写正确的是(  )
A.阳光→草→兔→狐 B.狐→兔→草
C.草→兔→狐→细菌 D.草→兔→狐
23.(2023七上·罗湖期末)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调查并记录了学校小花园里所看到的生物及非牛物(见以下调查表)。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调查内容 名称
生物部分 草、蝗虫、蝴蝶、麻雀
非生物部分 土壤、阳光、空气、水
A.阳光→蝗虫→麻雀可构成一条食物链
B.花园中的生物还应包括细菌等微生物
C.在园中的生物可看做是一个生态系统
D.水不会影响到花园里草与蝗虫的生活
24.(2023七上·开江期末)近年来,不少白鹭出现在开江明月湖畔,形成明月湖的一道独特风景。白鹭主要以湖里的鱼虾为食,而鱼虾又以水草为食。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食物链为水草→鱼虾→白鹭
B.如果湖水污染,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累积,有毒物质含量最多的是白鹭鸟
C.通常情况下,食物链中鱼虾的数量最多
D.水草属于生产者,鹭鸟和鱼虾都属于消费者
25.(2023七上·渭滨期末)如图是一种农田生态系统模式图,下列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
A.图中只有一条食物链,可表示为水稻→昆虫→鸭
B.图中水稻和杂草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C.该生态系统中能量主要来自水稻和杂草固定的太阳能
D.图中微生物可以通过分解作用分解鸭的粪便,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26.(2023七上·陈仓期末)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来源是()
A.生产者 B.太阳能 C.消费者 D.分解者
27.(2023七上·青阳期末)在下列生态系统中,自然调节能力最大的是(  )
A.热带雨林 B.温带草原 C.北方针叶林 D.温带落叶林
28.(2023七上·海丰期末)在一个由水稻、蝗虫、青蛙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青蛙被大量捕杀而锐减,蝗虫数量变化趋势可以用下列哪一个曲线图来表示(  )
A. B.
C. D.
29.(2023·仙桃模拟)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在一定条件下,生态系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绝大多数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因而叫消费者
B.有机物中储存的能量来自于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C.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D.在食物链“草→鼠→蛇→鹰”中,若蛇数量减少,则草会增多
30.(2022八上·灌南月考)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反复叮咛,人们已经耳熟能详,由此带来的发展方式转化,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中国的样貌。其中的“青山”植被丰富,能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一座青山就是一个生态系统
B.“青山”中的植被丰富,能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这体现了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C.一般情况下,“青山”中动物的数量总是多于植物的数量
D.“青山”的自动调节能力较强,但人类也不可以随意砍伐“青山”中的树木
二、实验探究题
31.(2022·德州)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用四个相同的生态瓶设计了下图所示实验,实验处理如表格所示(其他条件均适宜且相同),回答下列问题:
处理方式
A 光照、清水、河泥
B 光照、清水、水草
C 光照、清水、水草、河泥
D 无光、清水、水草、河泥
(1)生物兴趣小组共设计了   组对照实验,其中起对照作用的是   (填图中字母)。
(2)C、D组对照,主要探究的是   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请推测四个生态瓶中,小鱼存活时间最短的是   (填图中字母)。
(4)一段时间后,四个生态瓶中的小鱼相继死去,主要原因可能是生态瓶的营养结构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
(5)由实验可以看出,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形成的   ,各组成成分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32.(2022·咸宁)2022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次专门针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立法保护,将引领我国湿地保护全面进入法治化轨道。生物兴趣小组对某湿地公园开展调查,发现该湿地公园有很多生物,如:随草(一种沉水植物)、芦苇、水杉、水蚤、小虾、小鱼等。
(1)影响菹草生活和分布的非生物因素有很多,如:   (写一点)。
(2)菹草是小虾的美食,小鱼捕食小虾。请写出与此相关的食物链:   。
(3)小林同学认为,含洗洁精、洗手液等洗涤用品的生活污水可能对湿地水质产生不良影响。他通过查资料发现,许多沉水植物对水质有净化作用,例如菹草。为了探究洗洁精是否会对水质造成不良影响以及菹草是否对水质有净化作用,实验设计及结果如下表:
实验组别 实验材料 实验处理   实验结果(次/分钟)
A组 大小、发育状况相近的水蚤,每组10只 清水100毫升 观察、记录每只水蚤的心率,并计算每组平均值 198
B组 洗洁精稀释液100毫升 154
C组 浸泡过菹草的洗洁精稀释液100毫升 176
请分析回答:
①A组和B组是一组对照实验,其变量是   。
②每组计算水蚤心率的平均值,目的是:   。
③根据上表实验结果,小林得出:洗洁精稀释液对水蚤的心率有影响;菹草能减弱洗洁精稀释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以上结论的依据是:   。
④洗洁精稀释液对水蛋的心率有影响,这个实例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⑤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人人可为。你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的具体做法是:   (写一点)。
三、读图理解题
33.(2022八下·将乐期中)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下图是某稻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据图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生命活动的能量主要来自水稻和杂草通过   固定的太阳能。水稻和杂草是   关系。
(2)生态系统中,除了图中所示成分外,还应包括   和非生物部分。
(3)写出一条包含食虫鸟和稻螟虫的食物链:   ,若大量捕杀食虫鸟,一定时间内稻螟虫的数量会先   。(填“增多”或“减少”)。
(4)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少,其自动调节能力   。(填“较弱”或“较强”)
(5)若有害物质进入了该生态系统,则   体内积累的有害物质最多。
34.(2022八上·田家庵期中)位于吉林和黑龙江省交界处的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分布有很多重要的野生动植物,2021年10月入选我国第一批国家公园名单。
(1)绿色植物属于该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东北虎属于该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其生存所需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
(2)图为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部分食物网示意图。该食物网有   条食物链,请据此食物网写出一条最长的食物链:   。
(3)在该食物网中,绿色植物与兔之间的箭头反映二者存在   的关系,箭头指向   (填捕食者或被捕食者)。
(4)在这个食物网中,野鸡可以取食绿色植物,也可捕捉蝗虫,野鸡和蝗虫之间包括   和   两种关系。
(5)从食性来看,野鸡属于   动物。
35.(2023七上·凤县期末)生物与环境之所以能形成统一的整体,是因为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请以秦岭自然保护区为例,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与依存。夏天,秦岭自然保护区内的植物郁郁葱葱,使得空气清新湿润,这体现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2)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影响与依存。秦岭白然保护区内动植物种类丰富,形成了复杂的食物关系下图为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图中生物是通过   的关系形成食物链的。若松毛虫泛滥,会危害到松林,但   的数量会随之增加,从而控制松毛虫的数量,降低其对松林的危害。
(3)在上图食物网中,能利用非生物环境中的简单物质制造有机物并储存能量的生物有   。生物制造或获得的有机物最终都要被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环境中,其途径之一是通过自身呼吸作用分解体内的有机物;二是通过生态系统中的   分解生物的遗体和排泄物。
36.(2023七上·绿园期末)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提出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大国担当。“碳中和”是指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使排放的二氧化碳和消耗的二氧化碳总量相等。达到相对“零排放”。
(1)如上图所示,向生物圈排放二氧化碳的途径有动植物的   作用、微生物对动植物遗体和排泄物的   作用及化石燃料的燃烧。
(2)1公顷树木,每天吸收150~500千克的二氧化碳,并释放出60~400千克的氧气。这是植物的   作用的结果。因此说绿色植物的这种作用有利于维持生物圈的   平衡。
(3)为实现“碳中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   。(写出一条,合理既可)
37.(2022七上·青岛期末)图一表示某农田生态系统,图二表示该生态系统中某些生物种类的有毒物质相对含量,图三表示该生态系统某些生物构成的能量金字塔。请据图回答
(1)若图一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成分是   。
(2)图一所示食物网中共有   条食物链,从生态系统成分来看,鸟和昆虫属于   ,它们具有   关系。
(3)图二表示图一中的一条食物链,则 C 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   。
(4)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会沿食物链传递,根据图三所示的能量金字塔推测,乙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   。
(5)图一中,若大量捕杀蛇,短时间内,   的数量会大量增加。
四、资料分析题
38.(2022七上·顺昌月考)阅读下列描述的现象后,将各项前的数字编号填在相应的题目中:
①夏季,庄稼地里的蝗虫,多数有绿色的保护色;
②庄稼地里生长有农作物和杂草;
③蝗虫争食着庄稼地里的农作物;
④食虫的鸟可以发现、啄食绿色的蝗虫;
⑤当发生蝗灾时,大量的蝗虫在迁飞时会形成一股强大的气流,使蝗群能迁飞很远。
在上述现象中:
(1)属于物种内互助的是   ;
(2)属于物种内斗争的是   ;
(3)属于物种间竞争的是   ;
(4)属于物种间捕食的是   ;
(5)属于适应性的是   。
39.(2023七上·安顺期末)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塑料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材料,在生产、生活中无处不在。许多塑料不易降解,如果没有回收再利用,它们就会成为垃圾。在自然环境中,塑料垃圾被风吹日晒,逐渐变小,形成了比颗粒更小的微塑料。另外,我们经常使用的化妆品、剃须膏、牙膏和洗面奶等日用品中,为了保证其使用效果,通常会在生产过程中添加一种叫作“柔珠”的物质,其主要作用就是加速祛除人体皮肤角质,增加人体皮肤光滑度,进而达到深度清洁的目的。其实这种“柔珠”就是典型的微塑料。
微塑料可以随着洋流在海洋中扩散,改变海洋的生态环境。它会吸附、富集海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如DDT等有毒物质),大幅提高所在区域的有毒物质浓度;而且海洋中漂浮的微塑料还能通过对太阳光的遮挡和反射作用来影响海洋中藻类的光合作用,甚至会降低某些藻类的叶绿素含量。另外,微塑料容易吸附在单细胞藻类的表面,增加了海洋中的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摄食的机会,随着食物链层层传递,最终会进入人体。
(1)文中提到的藻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为其他生物提供   ,微塑料影响藻类光合作用的原因是   。
(2)下图是某海洋生态系统的部分营养结构示意图,图中大鱼和海豹的关系是   。科学家推测,若海洋中的微塑料到达一定程度时,随着食物链(网)的放大作用在生物体内不断富集,则图中微塑料含量最高的生物是   。
(3)结合上图,写出一条微塑料进入人体的食物链   。
(4)面对日益严重的微塑料污染问题,请你结合微塑料的两个来源提出建议   (至少提出2点建议)。
40.(2023七上·佛山期末)阅读下列资料,分析并回答问题:
资料一:红树林是三大典型近海海洋生态系统之一,海陵岛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植物资源丰富,约有红树品种7种、鸟类189种、甲壳动物29种、鱼类25种,此外还有一些藻类和其他伴生植物。植物的凋落物为海洋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动物来此觅食栖息,如海洋中的浮游动物、贝类、螺类、寄居蟹和多种鱼等。由于气候温暖潮湿,红树林也成了多种鸟迁徙和繁衍的重要场所。
资料二:图示是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示意图。
资料三:我国的红树林面积,从上世纪50年代的5万平方米,减少到现在不足2万平方米,主要原因包括:水环境污染、泥沙沉积、外来物种入侵、病虫害频发等。红树林的污染物主要有重金属、营养盐和PFOS,其中PFOS是一种化工产品,应用在工业和生活领域。美国、日本每年生产的PFOS只有20~30%在使用中消耗掉,其余70~80%排入环境。PFOS污染大气、水和土壤后,会进入生物体内。动物繁殖实验发现PFOS会影响动物的生育能力,且每千克动物体内含有2毫克PFOS时动物就有可能死亡。
(1)资料一红树林生态系统中没有提到的生物成分是   ,其在生态系统的作用是   。
(2)资料二共有食物链   条,若初级消费者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相当,那么鸢能获得最多能量的一条食物链是   
(3)红树植物能生存于盐度较高的海滩淤泥中,因为它有“拒盐”和“泌盐”的特殊结构,这是生物   环境的表现;有红树生长的海滩,海水能得到净化,淤泥不断沉积,陆地面积逐渐扩大,这是生物   环境的表现;
(4)在上个世纪,红树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数量和所占比例一直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随着全球变暖和有机污染物的威胁,红树林的面积大量减少,说明这种能力是有   。
(5)由于PFOS难于分解并能沿着   不断积累,最终会在   体内发现最高浓度的PFOS。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共生是指有些生物与其它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要受到很大影响,甚至不能生活而死亡。根瘤菌生活在豆科植物的根部,它为植物固定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植物能够吸收的含氮物质,被植物利用;而根瘤菌生活所需要的有机物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储存的有机物,根据以上所述,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在一起,植物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根瘤菌为植物提供含氮物质,C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共生,共生现象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例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之间: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够吸收利用的含氮物质,而豆科植物则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二者互惠互利。
2.【答案】A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谚语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是大鱼、小鱼分别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是捕食关系,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之间的关系,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合作关系)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包括:共生、寄生、捕食、种间竞争等几种方式。
3.【答案】D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在稻田所处的生态系统中,青蛙捕食害虫稻蝗,稻蝗以水稻为食物,可以形成以下食物链:水稻→稻蝗→青蛙,所以,根据题干所述,如果捕获全部青蛙,短时间内稻蝗的数量会增加,稻黄数量增加会导致水稻的数量减少,水稻减少后,稻蝗因会缺乏食物而减少,所以,稻蝗的数量会先增加后减少,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为基础题,难度一般,解答此题需要理解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生物的种类数量不是不变的而是相对稳定,一种动物发生变化,一定会引起其他生物数量的变化,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4.【答案】A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播种和移栽植物都需要一定的水分,体现了水分对植物生活的影响。
故答案为:A。
【分析】非生物因素影响动植物的分布:
非生物因素 影响 典型例子
光 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动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理活动。 海洋中植物的垂直分布;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在光下进行;光影响鼠妇的生活,在夜间涌动,绝大多数动物在白天活动。
温度 影响生物的分布,也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南北植物的分布,不同海拔高度植物的分布;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一定的限度时,生物就可能受到伤害,甚至死亡。
水分 水常常决定生物的分布,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 沙漠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植物和人体内各种物质的运输需要水。
空气 空气影响动植物的生活 动物、植物的呼吸作用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一氧化碳。
5.【答案】C
【知识点】环境的组成和生态因素
【解析】【解答】同一品种长势相同的两盆君子兰,放在窗台上的花色鲜艳,放在客厅里的花色较淡,主要的影响因素是阳光,因此ABD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有光、温度、水、空气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6.【答案】D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牛和羊都是草食性动物,都通过吃草来获取营养,具有共同的食物需求,可见它们之间是竞争关系,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生物间的关系:
生物因素 作用或关系 举例
种间关系(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兔子吃草,狼捕食兔子
竞争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而发生斗争的现象 杂草与水稻生活在一起,争夺阳光、水分和空间
寄生 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并从其体内或体表获得必需的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 蛔虫与人,菟子丝与豆科植物
共生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彼此有利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种内关系(指同种生
物之间的关
系) 种内合作 同种生物个体间分工合作、互帮互助 蚂蚁“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维持群体生活
种内竞争 同种生物个体为争夺食物、配偶、栖息地而进行斗争 繁殖期间,同种动物雄性个体为争夺雌性个体进行斗争
7.【答案】C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特大洪灾过后,是的农作物的根部呼吸作用受到抑制,造成根部滞育,影响可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农作物减产,可见这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C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为基础题,难度一般,熟记: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8.【答案】A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生物间的关系;食物链和食物网;藻类
【解析】【解答】A.食物链的写法是:起点是生产者,依次是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终点是最高级别的消费者。“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所蕴涵的食物链是:树→蝉→螳螂→黄雀,A符合题意。
B.生物体在能够由小长大;生物体发育到一定阶段,就开始繁殖下一代。所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体现了生物能生长和繁殖,B不符合题意。
C.藻类植物大多生活在水中,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细胞内含叶绿体,春天,温度适宜,水中的藻类植物就会大量繁殖,漂浮在江水、湖水中,使得水呈现出绿色。因此诗句中“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描述的是藻类植物。C不符合题意。
D.草和豆苗相互争夺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等,因此属于竞争关系,所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诗句中体现出豆苗与杂草间的生物关系是竞争关系,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有关食物链的书写要点:
①数食物链时,要从起始端(绿色植物)数起,每条食物链都要数到底,不能漏数,但也不能将一个箭头看作一条食物链;
②在食物链中,每个箭头都必须指向取食者(或捕食者);
③在食物链的组成成分中,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它只反映出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捕食与被捕食而发生的联系;
④肉食动物(属于第三环节),终点是营养级最高的肉食动物。
9.【答案】A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人在屋里热得跳,稻在田里哈哈笑”中的“热”,说明环境中温度较高,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故答案为:A。
【分析】非生物因素影响动植物的分布:
非生物因素 影响 典型例子
光 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动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理活动。 海洋中植物的垂直分布;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在光下进行;光影响鼠妇的生活,在夜间涌动,绝大多数动物在白天活动。
温度 影响生物的分布,也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南北植物的分布,不同海拔高度植物的分布;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一定的限度时,生物就可能受到伤害,甚至死亡。
水分 水常常决定生物的分布,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 沙漠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植物和人体内各种物质的运输需要水。
空气 空气影响动植物的生活 动物、植物的呼吸作用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一氧化碳。
10.【答案】D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A.蚯蚓的活动使土壤疏松属于生物影响环境,A不符合题意。
B.野兔泛滥加速草场退化属于生物影响生物,B不符合题意。
C.蚜虫滋生造成小麦减产属于生物影响生物,C不符合题意。
D.雨露滋润禾苗壮属于水分影响生物,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11.【答案】A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①仙人掌叶片退化为刺,降低叶的蒸腾作用,减少水的散失,茎肉质可以保存较多的水分,适应干旱的沙漠环境;②兔以草为食,狐以兔为食,所以“草尽狐兔愁”,主要体现了生物对生物的影响;③春江水暖鸭先知是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④白天和夜晚主要的差别是光照强度不同,因此,“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这种差别主要是光照不同造成的,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非生物因素影响动植物的分布:
非生物因素 影响 典型例子
光 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动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理活动。 海洋中植物的垂直分布;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在光下进行;光影响鼠妇的生活,在夜间涌动,绝大多数动物在白天活动。
温度 影响生物的分布,也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南北植物的分布,不同海拔高度植物的分布;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一定的限度时,生物就可能受到伤害,甚至死亡。
水分 水常常决定生物的分布,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 沙漠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植物和人体内各种物质的运输需要水。
空气 空气影响动植物的生活 动物、植物的呼吸作用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一氧化碳。
12.【答案】C
【知识点】环境的组成和生态因素;生物间的关系;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解析】【解答】A、生物的生活环境包括生物的生存地点和影响其生活的各种因素,A错误;
B、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和分布的各种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B错误;
C、阔叶林主要分布在低海拔地区,受温度影响,这是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C正确;
D、两种生物之间如果存在捕食关系,可能也存在竞争关系,如鹰吃蛇属于捕食关系,鹰和蛇都吃兔子时属于竞争关系,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影响生物的生态因素主要有两类: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有: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
(2)同种生物之间存在种内斗争、种内互助等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存在竞争、捕食、寄生、共生等关系。
(3)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
13.【答案】A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体表或体外,并从这种生物体上摄取养料来维持生活的现象叫做寄生。新冠肺炎是由一种特殊的病原体——新型冠状病毒所引起的高危性肺部感染, 新型冠状病毒与新冠病毒肺炎患者的关系是寄生。
故答案为:A。
【分析】生物和生物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周围很多其他生物的影响。生物之间的联系有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包括种内互助、种内斗争等。种间关系按性质包括两方面:一是种间互助性的相互关系,如原始合作、共栖、共生等;二是种间对抗性的相互关系,如寄生、捕食、竞争等。
14.【答案】B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瓶的设计与制作
【解析】【解答】A、该生态瓶中有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可以构成是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A正确;
B、该生态系统中,小鱼属于消费者,水草属于生产者,池泥中的微生物属于分解者,还有水、池泥等非生物部分,B错误;
C、该生态瓶必须是透明的,且需放在阳光下,有利于水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C正确;
D、影响该生态瓶里小鱼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阳光、水、空气、温度等,生物因素有水草等其他生物,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温度、水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
(2)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自于太阳能,太阳能被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下来后,开始在生态系统中以化学能、热能等形式进行传递。
15.【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蚯蚓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因此从生态系统的成分角度看,蚯蚓属于分解者,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故答案为:D。
【分析】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其组成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因此植物叫生产者;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因此动物叫消费者;细菌和真菌靠分解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维持生存,因此细菌和真菌称为分解者。
16.【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A.图中的食物网中共有6条食物链,分别是:水草→贝类→鱼类→朱鹮;水草→贝类→朱鹮;水草→鱼类→朱鹮;藻类→贝类→朱鹮;藻类→鱼类→朱鹮;藻类→贝类→鱼类→朱鹮,A错误。
B.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朱鹮最有效的措施,B正确。
C.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是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建立野生朱鹮自然保护区能够保护朱鹮,就保护了遗传的多样性,C正确,
D.在该生态系统中藻类和水草是生产者,而鱼类、贝类和朱鹮是动物,属于消费者,朱鹮位于食物链的最末端,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主要是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和分解者(腐生的细菌、真菌)组成。
(2)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食物链。
17.【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A.该食物网共显示5条食物链: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A不符合题意。
B.该食物网添加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才可以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B不符合题意。
C.蛇和狐都以鼠为食,它们之间存在竞争关系,C符合题意。
D.鼠在此生态系统中扮演消费者的角色,草属于生产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18.【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圈的概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解答】A.生物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由于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生存的生物都适应一定的环境,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如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刺,根比地上部分长许多;是因为荒漠干旱缺水,根比地上部分长许多,可以吸收到荒漠深处的水分,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也能影响环境,所以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A符合题意。
B.鸟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因而属于消费者,B不符合题意。
C.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是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C不符合题意。
D.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它为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生存的基本条件,适合生物的生存,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 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生物圈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9.【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A.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食物网中只体现了生产者、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和环境因素,A符合题意。
B.能量随着食物链逐级递减,B不符合题意。
C.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是生产者,其他是消费者,C不符合题意。
D.因生物富集现象,消费者的级别越高,体内毒素积累越多,该农田被重金属污染,则戊体内重金属积累最多,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20.【答案】A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都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并且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传递效率为20%,营养级别越低,得到的能量越多,生物数量越多;营养级别越高,得到的能量越少,生物数量越少,从图中可以看出四种生物所含能量有多到少依次是:丁、甲、丙、乙,因此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丁→甲→丙→乙,所以A说法错误,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富集等基础知识,难度不大,熟记即可,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通过吃与被吃形成的食物关系,这种不同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键条式联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的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养级越高生物体内有机物总量越少,含能量越多,营养级越低,生物体内有机物总量越多,含能量越多。
21.【答案】D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积累的就越多,图中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由低到高的顺序是丙、丁、甲、乙,则涉及的食物链是丙→丁→甲→乙。稻田存在的一条食物链为水稻→稻螟→麻雀→蛇,故乙对应的生物是蛇,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 , 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因为这些有害物质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点,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链的最高级消费者 。
22.【答案】D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A、阳光是组成生态系统的非生物成分,起点应为生产者,A说法错误。
B、起点应为生产者,箭头指向捕食者,B说法错误。
C、食物链上不能出现分解者,C说法错误。
D、草是生产者,兔是初级消费者,狐是次级消费者,“草→兔→狐”正确地反映了三者之间的食物联系,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食物链的书写,为基础题,熟记:食物链是因食物关系而形成的联系,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中间用箭头来表示,箭头指向捕食者,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不能出现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
23.【答案】B
【知识点】环境的组成和生态因素;生态系统的概念;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A.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食物链。“阳光→蝗虫→麻雀”中,阳光属于非生物部分,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A不符合题意。
B.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由生产者(主要是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和分解者(腐生的细菌、真菌)组成。所以,花园中的生物还应包括细菌等微生物,B符合题意。
C.“在园中的生物”仅是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部分,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C不符合题意。
D.水等非生物因素会影响到花园里草与蝗虫的生活,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是了解生物种类、生存环境和外部形态等常用的研究方法。调查者以正确的理论与思想作指导,通过访谈、问卷、测验等手段,有计划地,广泛了解,掌握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
24.【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A.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即食物链为:水草→鱼虾→白鹭,A不符合题意。
B.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所以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累积,白鹭鸟的营养级最高,有毒物质最多,B不符合题意。
C.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通常情况下,水草的数量最多,C符合题意。
D.水草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将光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能量,因此水草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随着摄食,食物中的物质和能量也进入动物体内,因此鹭鸟和鱼虾都属于消费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25.【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概念;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A、图中的食物链有:水稻→鸭,水稻→昆虫→鸭,杂草→鸭,A说法错误。
B、水稻和杂草都属于绿色植物,同时需要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属于竞争关系,B说法正确。
C、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该生态系统中水稻和杂草都属于绿色植物,所以,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主要来自水稻和杂草固定的太阳能,C说法正确。
D、图中微生物可以通过分解作用分解鸭的粪便,把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等基础知识,难度不大,熟记: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能分解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机物来生成无机物,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促进生物圈的物质循环;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的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生态系统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26.【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解析】【解答】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是从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开始的,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其中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常常被称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27.【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类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A.热带雨林雨量充沛,终年高温多雨,土壤肥沃,丰富的热量和充足的水分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因此热带雨林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十分丰富,自动调节能力最大,A符合题意。
B.温带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这里年降雨量很少,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要少得多,群落的结构也不如前者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较弱,生态系统较不稳定,B不符合题意。
C.针叶林分布在寒带,气温低,动植物种类较少,自我调节能力较弱,C不符合题意。
D.落叶阔叶林分布地区一年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的地区,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较丰富,自动调节能力较多大。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相比,动植物种类较少,自我调节能力较弱,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就越小。所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28.【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A.虽然青蛙锐减,但受食物的限制,蝗虫数量不可能一直增加,A不符合题意。
B.青蛙减少以后,蝗虫的数量不可能不发生变化,B 不符合题意。
C.青蛙被大量捕杀,短时间内蝗虫会因为缺少天敌而增多,一段时间后,由于蝗虫大量增多导致水稻锐减,蝗虫又会因为缺少食物而减少,因此,蝗虫的数量会先上升后下降,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C符合题意。
D.青蛙以蝗虫为食,青蛙锐减后,蝗虫的数量会增多,不会减少,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对平衡的状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因为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如:有的生物出生,有的死亡,有的迁入,有的迁出等。总是在不断地变化,但这种变化只要不超出一定的限度,生态系统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所以,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叫做生态平衡。
29.【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A、在生态系统中,绝大多数动物不能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因而叫消费者,A正确;
B、有机物中的总能量来自于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B正确;
C、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C正确;
D、在食物链“草→鼠→蛇→鹰”中,若蛇数量减少,鼠由于天敌的减少而增加,鼠的数量增加,则草会减少,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自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30.【答案】C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A.一座青山,即包括了青山所在的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所有的生物,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A不符合题意。
B.“青山“中植被丰富,能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这体现了生物能够影响环境,B不符合题意。
C.“青山”中动物的数量不一定多于植物的数量,C符合题意。
D.“青山”的自动调节能力强,但调节具有一定的限度,所以人类不可以随意砍伐“青山”中的树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31.【答案】(1)三;C
(2)光照
(3)D
(4)简单;较低
(5)统一整体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瓶的设计与制作
【解析】【解答】(1)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所以,C、A对照,变量是水草;C、B对照,变量是河泥;C、D对照,变量是光照。生物兴趣小组共设计了3组对照实验,其中起对照作用的是C组。
(2)结合上述分析可知:C、D组对照,主要探究的是光照(光)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一个生态瓶可以看成是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成分越完整、结构越复杂,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高,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在A、B、C、D四个生态瓶中,A瓶缺少生产者、B瓶缺少分解者、D瓶缺少光照,只有C瓶具备生态系统的四个基本成分。因此,在四个瓶中C瓶的稳定性最高,小鱼生存时间最长。而D瓶中,在没有光照的情况下,水藻无法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反而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与小鱼争夺氧气,氧气消耗的最快。因此D瓶中的小鱼存活的时间最短。
(4)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大,生态系统越稳定。一段时间后,四个生态瓶中的小鱼相继死去,主要原因可能是生态瓶的营养结构太简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太差。
(5)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两个基本过程,在物质循环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它们将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联系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所以,由实验可以看出,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各组成成分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4)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就越小。所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32.【答案】(1)温度、阳光、水分、空气
(2)菹草→小虾→小鱼
(3)洗洁精;避免偶然性,减少误差;使用洗洁精的水蚤心率受抑制,而使用浸泡过菹草的洗洁精的水蚤的心率受抑制较轻;环境影响生物;减少洗洁精、洗手液的使用量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1)影响菹草生活和分布的非生物因素有很多,如阳光、温度、空气、水分等。
(2)菹草是小虾的美食,小鱼捕食小虾。根据食物链的写法: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这几种生物组成的食物链是:菹草→小虾→小鱼。
(3)①A组和B组是一组对照实验,唯一的变量是洗洁精不同,探究的是洗洁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B组和C组是一组对照实验,唯一的变量是菹草浸泡,探究的是菹草能否减弱洗洁精稀释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②每组计算水蚤心率的平均值,目的是避免偶然性,减小误差,减少有生病的水蚤或其它原因导致的实验数据的不准确。
③根据上表中实验结果,小林得出:洗洁精稀释液对水蚤的心率有影响;菹草能减弱洗洁精稀释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根据表格中水蚤心率的数据的比较,小林得出以上结论的依据是:使用洗洁精的水蚤心率受抑制,而使用浸泡过菹草的洗洁精的水蚤的心率受抑制较轻。
④洗洁精稀释液对水蚤的心率有影响,这个实例体现了环境影响生物。
⑤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人人可为。通过该实验我感觉到日常生活中需要减少洗洁精、洗手液的使用量,避免这些液体的使用对其它生物造成伤害,对环境造成污染。
【分析】(1)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2)探究过程一般先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做出正确的假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33.【答案】(1)光合作用;竞争
(2)分解者
(3)水稻→稻螟虫→食虫鸟→蛇;增多
(4)较弱
(5)蛇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1)生产者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利用太阳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所以稻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主要来自水稻、杂草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光能)。水稻与杂草相互争夺养料、阳光、生存空间等,二者之间形成竞争关系。
(2) 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图示食物网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要构成完整生态系统,还应包括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
(3)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所以,含食虫鸟和稻螟虫的食物链为:水稻→稻螟虫→食虫鸟→蛇。食虫鸟捕食稻螟虫,若大量捕捉食虫鸟,造成稻螟虫天敌减少,短时间内稻螟虫的数量将上升(增加)。
(4)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这种能力就越强,反之,就越弱。
(5)有些有毒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化学性质稳定,在生物体内是难以被分解、无法被排出的,因此有毒物质会沿着食物链传递并逐级富集积累。因此,若有害物质进入了该生态系统,则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营养级最高的蛇。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4)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就越小。所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34.【答案】(1)生产者;消费者;太阳能
(2)7;绿色植物→蝗虫→野鸡→黄喉貂
(3)捕食;捕食者
(4)竞争;捕食
(5)杂食性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1)森林生态系统是以乔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及其非生物环境构成的统一的整体。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东北虎属于该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消费者。绿色植物属于该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动物、细菌和真菌等生物都直接或间接依靠植物有机物中的能量维持生存,因此东北虎生存所需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据图分析可知,在该食物网中有7条,分别是:绿色植物→蝗虫→黄喉貂,绿色植物→野鸡→黄喉貂,绿色植物→蝗虫→野鸡→黄喉貂,绿色植物→兔→东北豹,绿色植物→兔→东北虎,绿色植物→梅花鹿→东北豹,绿色植物→梅花鹿→东北虎。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为:绿色植物→蝗虫→野鸡→黄喉貂。
(3)在该食物网中,兔以绿色植物为食,故绿色植物与兔之间的箭头反映二者存在捕食关系,箭头指向捕食者。
(4)在这个食物网中,野鸡可以取食绿色植物,也可捕捉蝗虫,说明野鸡和蝗虫之间既有竞争又有捕食关系。
(5)杂食性动物:既吃植物性食物也吃动物性食物的动物。从食性来看,野鸡既吃绿色植物也吃蝗虫,属于杂食性动物。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4)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就越小。所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35.【答案】(1)生物影响环境
(2)吃与被吃(捕食);大山雀
(3)草、松;分解者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解答】(1)夏天秦岭自然保护区空气清新湿润的原因主要是:大量的植物进行蒸腾作用,提高了大气的湿度,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
故填:生物影响环境;
(2)食物链和食物网是通过生物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的;若松毛虫泛滥,则松毛虫的食物松会减少,而它的天敌大山雀会增多;
故填:吃与被吃;大山雀;
(3)利用简单物质制造有机物的生物是生产者,图中的生产者是草、松;分解者能分解生物的遗体和排泄物,从而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故填:草、松;分解者。
【分析】(1)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①促进根部对水分的吸收,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及无机盐的运输;②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
(2)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由于吃与被吃而形成的关系。
(3)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温度、水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
36.【答案】(1)呼吸;分解
(2)光合;碳-氧
(3)植树造林,保护森林,退耕还林等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功能;光合作用的实质;呼吸作用的实质
【解析】【解答】(1)碳参与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是二氧化碳,碳元素在生物体内主要以含碳的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在生态系统中,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将光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动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分解者将动植物的遗体通过分解作用分解为二氧化碳等物质,这些物质又被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利用;化石燃料中的煤、石油、天然气等通过燃烧的方式释放二氧化碳。
(2)绿色植物不断地进行着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的氧又以气体的形式进入大气,这样就使的生物圈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简称碳-氧平衡。因此,1公顷树林的叶片每天能吸收15~500千克的二氧化碳,放出60~400千克的氧气,这说明绿色植物对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起重要作用。
(3)碳中和是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要合理使用化石燃料,改用清洁型新能源。因此,植树造林,保护森林,退耕还林;随手关灯,节约用电;多骑自行车,少坐汽车;少用纸巾,使用手帕等,都是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的生活方式。
【分析】(1)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呼吸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氧将体内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2)光合作用是指植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来构建自身的各个组成部分。
(3)保护环境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植树造林、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处理,防止环境污染都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则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37.【答案】(1)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2)4;消费者;捕食和竞争
(3)蛇
(4)昆虫
(5)田鼠、青蛙、鸟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1)图一中的农作物是生产者,田鼠等动物是消费者,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成分是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
(2)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食物中的食物链有农作植物→田鼠→蛇,农作植物→昆虫→青蛙→蛇,农作植物→昆虫→鸟→蛇,农作植物→鸟→蛇,有4条食物链,从生态系统成分来看,鸟和昆虫属于消费者,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直接或间接以农作物为食,鸟捕食昆虫属于捕食关系,鸟和昆虫都以农作物为食属于竞争关系。
(3)图二可知,C体内的有毒物质最多,营养级最高,A体内的有毒物质最少,营养级最低,是生产者,形成的食物链是A→B→C,所以则C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蛇。
(4)由(2)分析可知,图三可知,甲体内的能量最多,是生产者,丁体内的能量最少,营养级最高,形成的食物链是农作甲→乙→丙→丁,乙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昆虫。
(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因此,图一中,若大量捕杀蛇,短时间内,鸟、田鼠、青蛙的数量会大量增加。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4)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就越小。所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38.【答案】(1)⑤
(2)③
(3)②
(4)④
(5)①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解答】(1)属于种内互助的是⑤大量的蝗虫在飞行时形成强大的气流,使种群飞的更远。
(2)属干种内斗争的是③蝗虫争食着庄稼地里的农作物。
(3)属于种间竞争的是②庄稼地里生长有农作物和杂草。
(4)属于种间捕食的是④食虫的鸟可以发现、啄食绿色的蝗虫。
(5)属于适应的是①夏季,庄稼地里的蝗虫,多数有绿色的保护色。
【分析】生物间的关系:
生物因素 作用或关系 举例
种间关系(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兔子吃草,狼捕食兔子
竞争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而发生斗争的现象 杂草与水稻生活在一起,争夺阳光、水分和空间
寄生 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并从其体内或体表获得必需的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 蛔虫与人,菟子丝与豆科植物
共生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彼此有利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种内关系(指同种生
物之间的关
系) 种内合作 同种生物个体间分工合作、互帮互助 蚂蚁“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维持群体生活
种内竞争 同种生物个体为争夺食物、配偶、栖息地而进行斗争 繁殖期间,同种动物雄性个体为争夺雌性个体进行斗争
39.【答案】(1)有机物和能量;微塑料能遮挡和反射阳光
(2)捕食和竞争;虎鲸
(3)藻类→浮游动物→大鱼→人
(4)少用塑料袋等塑料用品;少用含有柔珠的日用品
【知识点】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生物间的关系;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1)物质、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物质循环是往返循环,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文中提到的藻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为其他生物提供有机物和能量,微塑料影响藻类光合作用的原因是微塑料能遮挡和反射阳光,藻类植物是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照,缺少光照影响光合作用。
(2)大鱼和海豹是小鱼为食,属于竞争;海豹以大鱼为食,属于捕食。因此,图中大鱼和海豹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因此,科学家推测,若海洋中的微塑料到达一定程度时,随着食物链(网)的放大作用在生物体内不断富集,则图中微塑料含量最高的生物是虎鲸,其营养级最高,其体内微塑料含量最高。
(3)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因此,结合上图,写出一条微塑料进入人体的食物链藻类→浮游动物→大鱼→人。
(4)面对日益严重的微塑料污染问题,结合微塑料的两个来源提出建议少用塑料袋等塑料用品;少用含有柔珠的日用品。
【分析】(1)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由于吃与被吃而形成的关系。
(2)食物链一定是从生产者开始,分解者不参与形成食物链。食物链中的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向,食物链中的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捕食、竞争、寄生、共生等关系。
40.【答案】(1)分解者;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4;红树植物→鼠→鸢
(3)适应;影响
(4)自动调节;有限
(5)食物链;鸢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资料一红树林生态系统中没有提到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分解者在生物圈的作用是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图二中共有4条食物链:红树植物→昆虫→弹涂鱼→白鹭→鸢;红树植物→鼠→鸢;藻类→弹涂鱼→白鹭→鸢;藻类→招潮蟹→白鹭→鸢。能量沿食物链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所以鲨鸢获得能量最多的食物链是:红树植物→鼠→鸢。
(3)红树植物能生存于盐度较高的海滩淤泥中,因为它有“拒盐”和“泌盐”的特殊结构,这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有红树生长的海滩,海水能得到净化,淤泥不断沉积,陆地面积逐渐扩大,这是生物影响环境的表现。
(4)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数量和所占比例一直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红树林的面积大量减少后,这种调节能力变弱。说明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5)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由于PFOS难于分解并能沿着食物链不断积累,鸢体内的浓度最高。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4)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就越小。所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1 / 12023年生物学北师大版八下期中复习:生物与环境
一、单选题
1.(2023八下·襄州月考)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在一起,各自为对方提供(  )
A.植物:无机物;根瘤菌:含碳物质
B.植物:含氮物质;根瘤菌:有机物
C.植物:有机物;根瘤菌:含氮物质
D.植物:无机物;根瘤菌:含磷物质
【答案】C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共生是指有些生物与其它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要受到很大影响,甚至不能生活而死亡。根瘤菌生活在豆科植物的根部,它为植物固定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植物能够吸收的含氮物质,被植物利用;而根瘤菌生活所需要的有机物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储存的有机物,根据以上所述,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在一起,植物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根瘤菌为植物提供含氮物质,C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共生,共生现象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例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之间: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够吸收利用的含氮物质,而豆科植物则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二者互惠互利。
2.(2023七上·伊通期末)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描述的是生物之间的哪种关系?(  )
A.捕食 B.竞争 C.合作 D.食物网
【答案】A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谚语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是大鱼、小鱼分别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是捕食关系,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之间的关系,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合作关系)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包括:共生、寄生、捕食、种间竞争等几种方式。
3.(2023八上·盐田期末)某稻田中有害虫稻蝗和一定数量捕食稻蝗的青蛙,如果捕获全部青蛙,则稻蝗的数量变化可用图中哪种曲线表示(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在稻田所处的生态系统中,青蛙捕食害虫稻蝗,稻蝗以水稻为食物,可以形成以下食物链:水稻→稻蝗→青蛙,所以,根据题干所述,如果捕获全部青蛙,短时间内稻蝗的数量会增加,稻黄数量增加会导致水稻的数量减少,水稻减少后,稻蝗因会缺乏食物而减少,所以,稻蝗的数量会先增加后减少,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为基础题,难度一般,解答此题需要理解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生物的种类数量不是不变的而是相对稳定,一种动物发生变化,一定会引起其他生物数量的变化,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4.(2023七上·绿园期末)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谷雨前后适于播种和移栽植物,这体现了影响生物生活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水 B.光 C.温度 D.空气
【答案】A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播种和移栽植物都需要一定的水分,体现了水分对植物生活的影响。
故答案为:A。
【分析】非生物因素影响动植物的分布:
非生物因素 影响 典型例子
光 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动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理活动。 海洋中植物的垂直分布;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在光下进行;光影响鼠妇的生活,在夜间涌动,绝大多数动物在白天活动。
温度 影响生物的分布,也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南北植物的分布,不同海拔高度植物的分布;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一定的限度时,生物就可能受到伤害,甚至死亡。
水分 水常常决定生物的分布,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 沙漠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植物和人体内各种物质的运输需要水。
空气 空气影响动植物的生活 动物、植物的呼吸作用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一氧化碳。
5.(2023七上·揭东期末)李大勇同学发现同一品种长势相同的两盆君子兰,放在窗台上的叶片墨绿鲜艳,放在客厅里的叶片淡绿色泛黄,你认为影响叶片颜色的主要因素是(  )
A.水分 B.温度 C.阳光 D.土壤
【答案】C
【知识点】环境的组成和生态因素
【解析】【解答】同一品种长势相同的两盆君子兰,放在窗台上的花色鲜艳,放在客厅里的花色较淡,主要的影响因素是阳光,因此ABD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有光、温度、水、空气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6.(2023七上·海丰期末)“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牛、羊之间的关系是(  )
A.合作 B.共生 C.寄生 D.竞争
【答案】D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牛和羊都是草食性动物,都通过吃草来获取营养,具有共同的食物需求,可见它们之间是竞争关系,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生物间的关系:
生物因素 作用或关系 举例
种间关系(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兔子吃草,狼捕食兔子
竞争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而发生斗争的现象 杂草与水稻生活在一起,争夺阳光、水分和空间
寄生 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并从其体内或体表获得必需的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 蛔虫与人,菟子丝与豆科植物
共生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彼此有利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种内关系(指同种生
物之间的关
系) 种内合作 同种生物个体间分工合作、互帮互助 蚂蚁“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维持群体生活
种内竞争 同种生物个体为争夺食物、配偶、栖息地而进行斗争 繁殖期间,同种动物雄性个体为争夺雌性个体进行斗争
7.(2023七下·襄州开学考)特大洪涝灾难,使农作物大面积减产,这说明(  )
A.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B.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C.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D.生物能够改变环境
【答案】C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特大洪灾过后,是的农作物的根部呼吸作用受到抑制,造成根部滞育,影响可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农作物减产,可见这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C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为基础题,难度一般,熟记: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8.(2023七上·罗湖期末)中国传统的诗句、成语和谚语中蕴涵了不少生物学知识。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隐含的食物链是蝉→螳螂→黄雀
B.“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说明草具有生长和繁殖特征
C.“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使水变绿的主要是藻类植物
D.“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
【答案】A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生物间的关系;食物链和食物网;藻类
【解析】【解答】A.食物链的写法是:起点是生产者,依次是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终点是最高级别的消费者。“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所蕴涵的食物链是:树→蝉→螳螂→黄雀,A符合题意。
B.生物体在能够由小长大;生物体发育到一定阶段,就开始繁殖下一代。所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体现了生物能生长和繁殖,B不符合题意。
C.藻类植物大多生活在水中,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细胞内含叶绿体,春天,温度适宜,水中的藻类植物就会大量繁殖,漂浮在江水、湖水中,使得水呈现出绿色。因此诗句中“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描述的是藻类植物。C不符合题意。
D.草和豆苗相互争夺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等,因此属于竞争关系,所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诗句中体现出豆苗与杂草间的生物关系是竞争关系,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有关食物链的书写要点:
①数食物链时,要从起始端(绿色植物)数起,每条食物链都要数到底,不能漏数,但也不能将一个箭头看作一条食物链;
②在食物链中,每个箭头都必须指向取食者(或捕食者);
③在食物链的组成成分中,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它只反映出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捕食与被捕食而发生的联系;
④肉食动物(属于第三环节),终点是营养级最高的肉食动物。
9.(2023七上·南海期末)“人在屋里热得跳,稻在田里哈哈笑”,这句农谚描述的影响稻谷生长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A.温度 B.水分 C.阳光 D.土壤
【答案】A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人在屋里热得跳,稻在田里哈哈笑”中的“热”,说明环境中温度较高,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故答案为:A。
【分析】非生物因素影响动植物的分布:
非生物因素 影响 典型例子
光 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动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理活动。 海洋中植物的垂直分布;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在光下进行;光影响鼠妇的生活,在夜间涌动,绝大多数动物在白天活动。
温度 影响生物的分布,也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南北植物的分布,不同海拔高度植物的分布;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一定的限度时,生物就可能受到伤害,甚至死亡。
水分 水常常决定生物的分布,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 沙漠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植物和人体内各种物质的运输需要水。
空气 空气影响动植物的生活 动物、植物的呼吸作用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一氧化碳。
10.(2023七上·东莞期末)下列属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A.蚯蚓的活动使土壤疏松 B.野兔泛滥加速草场退化
C.蚜虫滋生造成小麦减产 D.雨露滋润禾苗壮
【答案】D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A.蚯蚓的活动使土壤疏松属于生物影响环境,A不符合题意。
B.野兔泛滥加速草场退化属于生物影响生物,B不符合题意。
C.蚜虫滋生造成小麦减产属于生物影响生物,C不符合题意。
D.雨露滋润禾苗壮属于水分影响生物,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11.(2023七上·通川期末)能依次体现温度、水分、光、生物等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顺序是(  )
①荒漠中仙人掌叶片退化为刺;②草尽狐兔愁;③春江水暖鸭先知;④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A.③①④② B.①③②④ C.①③④② D.③①②④
【答案】A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①仙人掌叶片退化为刺,降低叶的蒸腾作用,减少水的散失,茎肉质可以保存较多的水分,适应干旱的沙漠环境;②兔以草为食,狐以兔为食,所以“草尽狐兔愁”,主要体现了生物对生物的影响;③春江水暖鸭先知是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④白天和夜晚主要的差别是光照强度不同,因此,“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这种差别主要是光照不同造成的,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非生物因素影响动植物的分布:
非生物因素 影响 典型例子
光 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动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理活动。 海洋中植物的垂直分布;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在光下进行;光影响鼠妇的生活,在夜间涌动,绝大多数动物在白天活动。
温度 影响生物的分布,也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南北植物的分布,不同海拔高度植物的分布;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一定的限度时,生物就可能受到伤害,甚至死亡。
水分 水常常决定生物的分布,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 沙漠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植物和人体内各种物质的运输需要水。
空气 空气影响动植物的生活 动物、植物的呼吸作用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一氧化碳。
12.(2023·仙桃模拟)生物的生活高不开一定的环境,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的生活环境在生物学上是指生物的生存地点
B.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称为环境因素
C.阔叶林往分布在低海拔地区,说明温度影响植物的分布
D.两种生物之间如果存在捕食关系,则一定不存在竞争关系
【答案】C
【知识点】环境的组成和生态因素;生物间的关系;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解析】【解答】A、生物的生活环境包括生物的生存地点和影响其生活的各种因素,A错误;
B、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和分布的各种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B错误;
C、阔叶林主要分布在低海拔地区,受温度影响,这是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C正确;
D、两种生物之间如果存在捕食关系,可能也存在竞争关系,如鹰吃蛇属于捕食关系,鹰和蛇都吃兔子时属于竞争关系,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影响生物的生态因素主要有两类: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有: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
(2)同种生物之间存在种内斗争、种内互助等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存在竞争、捕食、寄生、共生等关系。
(3)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
13.(2023七上·长顺期末)2020年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新冠肺炎肆虐全球,新型冠状病毒与新冠病毒肺炎患者的关系是(  )
A.寄生 B.合作 C.捕食 D.竞争
【答案】A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体表或体外,并从这种生物体上摄取养料来维持生活的现象叫做寄生。新冠肺炎是由一种特殊的病原体——新型冠状病毒所引起的高危性肺部感染, 新型冠状病毒与新冠病毒肺炎患者的关系是寄生。
故答案为:A。
【分析】生物和生物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周围很多其他生物的影响。生物之间的联系有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包括种内互助、种内斗争等。种间关系按性质包括两方面:一是种间互助性的相互关系,如原始合作、共栖、共生等;二是种间对抗性的相互关系,如寄生、捕食、竞争等。
14.(2023七下·汕头开学考)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玻璃瓶等材料制作了一个生态瓶(如图所示).下列对生态瓶的分析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瓶就是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
B.该生态瓶中只存在生产者和消费者
C.该生态瓶必须是透明的,且需放在阳光下
D.影响生态瓶里小鱼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答案】B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瓶的设计与制作
【解析】【解答】A、该生态瓶中有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可以构成是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A正确;
B、该生态系统中,小鱼属于消费者,水草属于生产者,池泥中的微生物属于分解者,还有水、池泥等非生物部分,B错误;
C、该生态瓶必须是透明的,且需放在阳光下,有利于水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C正确;
D、影响该生态瓶里小鱼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阳光、水、空气、温度等,生物因素有水草等其他生物,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温度、水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
(2)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自于太阳能,太阳能被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下来后,开始在生态系统中以化学能、热能等形式进行传递。
15.(2023七上·霍邱期末)蚯蚓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以腐烂的植物或其他有机物为食,它可以把动物、植物的遗体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从此角度分析,蚯蚓应属于下图中的____部分。(  )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蚯蚓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因此从生态系统的成分角度看,蚯蚓属于分解者,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故答案为:D。
【分析】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其组成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因此植物叫生产者;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因此动物叫消费者;细菌和真菌靠分解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维持生存,因此细菌和真菌称为分解者。
16.(2023八上·揭东期末)如图是野生朱鹮自然保护区的食物网简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
B.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朱鹮的最有效措施
C.建立野生朱鹮自然保护区能够保护遗传多样性
D.朱鹮位于食物链的最末端
【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A.图中的食物网中共有6条食物链,分别是:水草→贝类→鱼类→朱鹮;水草→贝类→朱鹮;水草→鱼类→朱鹮;藻类→贝类→朱鹮;藻类→鱼类→朱鹮;藻类→贝类→鱼类→朱鹮,A错误。
B.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朱鹮最有效的措施,B正确。
C.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是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建立野生朱鹮自然保护区能够保护朱鹮,就保护了遗传的多样性,C正确,
D.在该生态系统中藻类和水草是生产者,而鱼类、贝类和朱鹮是动物,属于消费者,朱鹮位于食物链的最末端,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主要是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和分解者(腐生的细菌、真菌)组成。
(2)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食物链。
17.(2023七上·宽城期末)如图为某生态系统部分食物网示意图,请仔细观察后判断,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共显示3条食物链
B.添加非生物部分就可以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C.蛇和狐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D.鼠在此生态系统中扮演生产者的角色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A.该食物网共显示5条食物链: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A不符合题意。
B.该食物网添加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才可以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B不符合题意。
C.蛇和狐都以鼠为食,它们之间存在竞争关系,C符合题意。
D.鼠在此生态系统中扮演消费者的角色,草属于生产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18.(2023七上·南海期末)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典型的青藏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气候湿润,水草丰美,是黑颈鹤、斑头雁等多种鸟类的栖息地和越冬地。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拉鲁湿地内的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B.拉鲁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所有鸟类属于生产者
C.拉鲁湿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无限的
D.拉鲁湿地生态系统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圈的概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解答】A.生物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由于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生存的生物都适应一定的环境,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如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刺,根比地上部分长许多;是因为荒漠干旱缺水,根比地上部分长许多,可以吸收到荒漠深处的水分,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也能影响环境,所以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A符合题意。
B.鸟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因而属于消费者,B不符合题意。
C.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是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C不符合题意。
D.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它为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生存的基本条件,适合生物的生存,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 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生物圈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9.(2023七上·潮安期末)某同学在学校旁边的农田中发现了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图中甲、乙、丙、丁、戊、己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B.在食物链中,能量逐级递减
C.图中甲是生产者,其它是消费者
D.若该农田被重金属污染,则戊体内重金属积累最多
【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A.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食物网中只体现了生产者、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和环境因素,A符合题意。
B.能量随着食物链逐级递减,B不符合题意。
C.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是生产者,其他是消费者,C不符合题意。
D.因生物富集现象,消费者的级别越高,体内毒素积累越多,该农田被重金属污染,则戊体内重金属积累最多,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20.(2023七上·伊通期末)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能量的示意图,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丁→丙→甲→乙
B.该食物链中生产者是丁
C.四种生物中含有毒物质最多的是乙
D.丙与甲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
【答案】A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都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并且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传递效率为20%,营养级别越低,得到的能量越多,生物数量越多;营养级别越高,得到的能量越少,生物数量越少,从图中可以看出四种生物所含能量有多到少依次是:丁、甲、丙、乙,因此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丁→甲→丙→乙,所以A说法错误,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富集等基础知识,难度不大,熟记即可,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通过吃与被吃形成的食物关系,这种不同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键条式联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的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养级越高生物体内有机物总量越少,含能量越多,营养级越低,生物体内有机物总量越多,含能量越多。
21.(2023七上·宽城期末)在稻田中存在这样一条食物链:水稻→稻螟→麻雀→蛇,如图所示,甲、乙、丙、丁表示食物链中的四种生物。如果稻田被有毒物质污染,乙对应的生物是(  )
A.水稻 B.稻螟 C.麻雀 D.蛇
【答案】D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积累的就越多,图中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由低到高的顺序是丙、丁、甲、乙,则涉及的食物链是丙→丁→甲→乙。稻田存在的一条食物链为水稻→稻螟→麻雀→蛇,故乙对应的生物是蛇,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 , 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因为这些有害物质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点,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链的最高级消费者 。
22.(2023七下·襄州开学考)下列食物链书写正确的是(  )
A.阳光→草→兔→狐 B.狐→兔→草
C.草→兔→狐→细菌 D.草→兔→狐
【答案】D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A、阳光是组成生态系统的非生物成分,起点应为生产者,A说法错误。
B、起点应为生产者,箭头指向捕食者,B说法错误。
C、食物链上不能出现分解者,C说法错误。
D、草是生产者,兔是初级消费者,狐是次级消费者,“草→兔→狐”正确地反映了三者之间的食物联系,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食物链的书写,为基础题,熟记:食物链是因食物关系而形成的联系,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中间用箭头来表示,箭头指向捕食者,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不能出现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
23.(2023七上·罗湖期末)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调查并记录了学校小花园里所看到的生物及非牛物(见以下调查表)。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调查内容 名称
生物部分 草、蝗虫、蝴蝶、麻雀
非生物部分 土壤、阳光、空气、水
A.阳光→蝗虫→麻雀可构成一条食物链
B.花园中的生物还应包括细菌等微生物
C.在园中的生物可看做是一个生态系统
D.水不会影响到花园里草与蝗虫的生活
【答案】B
【知识点】环境的组成和生态因素;生态系统的概念;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A.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食物链。“阳光→蝗虫→麻雀”中,阳光属于非生物部分,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A不符合题意。
B.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由生产者(主要是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和分解者(腐生的细菌、真菌)组成。所以,花园中的生物还应包括细菌等微生物,B符合题意。
C.“在园中的生物”仅是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部分,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C不符合题意。
D.水等非生物因素会影响到花园里草与蝗虫的生活,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是了解生物种类、生存环境和外部形态等常用的研究方法。调查者以正确的理论与思想作指导,通过访谈、问卷、测验等手段,有计划地,广泛了解,掌握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
24.(2023七上·开江期末)近年来,不少白鹭出现在开江明月湖畔,形成明月湖的一道独特风景。白鹭主要以湖里的鱼虾为食,而鱼虾又以水草为食。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食物链为水草→鱼虾→白鹭
B.如果湖水污染,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累积,有毒物质含量最多的是白鹭鸟
C.通常情况下,食物链中鱼虾的数量最多
D.水草属于生产者,鹭鸟和鱼虾都属于消费者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A.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即食物链为:水草→鱼虾→白鹭,A不符合题意。
B.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所以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累积,白鹭鸟的营养级最高,有毒物质最多,B不符合题意。
C.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通常情况下,水草的数量最多,C符合题意。
D.水草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将光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能量,因此水草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随着摄食,食物中的物质和能量也进入动物体内,因此鹭鸟和鱼虾都属于消费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25.(2023七上·渭滨期末)如图是一种农田生态系统模式图,下列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
A.图中只有一条食物链,可表示为水稻→昆虫→鸭
B.图中水稻和杂草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C.该生态系统中能量主要来自水稻和杂草固定的太阳能
D.图中微生物可以通过分解作用分解鸭的粪便,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概念;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A、图中的食物链有:水稻→鸭,水稻→昆虫→鸭,杂草→鸭,A说法错误。
B、水稻和杂草都属于绿色植物,同时需要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属于竞争关系,B说法正确。
C、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该生态系统中水稻和杂草都属于绿色植物,所以,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主要来自水稻和杂草固定的太阳能,C说法正确。
D、图中微生物可以通过分解作用分解鸭的粪便,把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等基础知识,难度不大,熟记: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能分解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机物来生成无机物,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促进生物圈的物质循环;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的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生态系统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26.(2023七上·陈仓期末)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来源是()
A.生产者 B.太阳能 C.消费者 D.分解者
【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解析】【解答】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是从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开始的,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其中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常常被称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27.(2023七上·青阳期末)在下列生态系统中,自然调节能力最大的是(  )
A.热带雨林 B.温带草原 C.北方针叶林 D.温带落叶林
【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类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A.热带雨林雨量充沛,终年高温多雨,土壤肥沃,丰富的热量和充足的水分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因此热带雨林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十分丰富,自动调节能力最大,A符合题意。
B.温带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这里年降雨量很少,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要少得多,群落的结构也不如前者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较弱,生态系统较不稳定,B不符合题意。
C.针叶林分布在寒带,气温低,动植物种类较少,自我调节能力较弱,C不符合题意。
D.落叶阔叶林分布地区一年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的地区,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较丰富,自动调节能力较多大。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相比,动植物种类较少,自我调节能力较弱,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就越小。所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28.(2023七上·海丰期末)在一个由水稻、蝗虫、青蛙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青蛙被大量捕杀而锐减,蝗虫数量变化趋势可以用下列哪一个曲线图来表示(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A.虽然青蛙锐减,但受食物的限制,蝗虫数量不可能一直增加,A不符合题意。
B.青蛙减少以后,蝗虫的数量不可能不发生变化,B 不符合题意。
C.青蛙被大量捕杀,短时间内蝗虫会因为缺少天敌而增多,一段时间后,由于蝗虫大量增多导致水稻锐减,蝗虫又会因为缺少食物而减少,因此,蝗虫的数量会先上升后下降,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C符合题意。
D.青蛙以蝗虫为食,青蛙锐减后,蝗虫的数量会增多,不会减少,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对平衡的状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因为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如:有的生物出生,有的死亡,有的迁入,有的迁出等。总是在不断地变化,但这种变化只要不超出一定的限度,生态系统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所以,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叫做生态平衡。
29.(2023·仙桃模拟)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在一定条件下,生态系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绝大多数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因而叫消费者
B.有机物中储存的能量来自于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C.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D.在食物链“草→鼠→蛇→鹰”中,若蛇数量减少,则草会增多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A、在生态系统中,绝大多数动物不能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因而叫消费者,A正确;
B、有机物中的总能量来自于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B正确;
C、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C正确;
D、在食物链“草→鼠→蛇→鹰”中,若蛇数量减少,鼠由于天敌的减少而增加,鼠的数量增加,则草会减少,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自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30.(2022八上·灌南月考)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反复叮咛,人们已经耳熟能详,由此带来的发展方式转化,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中国的样貌。其中的“青山”植被丰富,能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一座青山就是一个生态系统
B.“青山”中的植被丰富,能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这体现了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C.一般情况下,“青山”中动物的数量总是多于植物的数量
D.“青山”的自动调节能力较强,但人类也不可以随意砍伐“青山”中的树木
【答案】C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A.一座青山,即包括了青山所在的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所有的生物,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A不符合题意。
B.“青山“中植被丰富,能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这体现了生物能够影响环境,B不符合题意。
C.“青山”中动物的数量不一定多于植物的数量,C符合题意。
D.“青山”的自动调节能力强,但调节具有一定的限度,所以人类不可以随意砍伐“青山”中的树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二、实验探究题
31.(2022·德州)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用四个相同的生态瓶设计了下图所示实验,实验处理如表格所示(其他条件均适宜且相同),回答下列问题:
处理方式
A 光照、清水、河泥
B 光照、清水、水草
C 光照、清水、水草、河泥
D 无光、清水、水草、河泥
(1)生物兴趣小组共设计了   组对照实验,其中起对照作用的是   (填图中字母)。
(2)C、D组对照,主要探究的是   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请推测四个生态瓶中,小鱼存活时间最短的是   (填图中字母)。
(4)一段时间后,四个生态瓶中的小鱼相继死去,主要原因可能是生态瓶的营养结构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
(5)由实验可以看出,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形成的   ,各组成成分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答案】(1)三;C
(2)光照
(3)D
(4)简单;较低
(5)统一整体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瓶的设计与制作
【解析】【解答】(1)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所以,C、A对照,变量是水草;C、B对照,变量是河泥;C、D对照,变量是光照。生物兴趣小组共设计了3组对照实验,其中起对照作用的是C组。
(2)结合上述分析可知:C、D组对照,主要探究的是光照(光)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一个生态瓶可以看成是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成分越完整、结构越复杂,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高,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在A、B、C、D四个生态瓶中,A瓶缺少生产者、B瓶缺少分解者、D瓶缺少光照,只有C瓶具备生态系统的四个基本成分。因此,在四个瓶中C瓶的稳定性最高,小鱼生存时间最长。而D瓶中,在没有光照的情况下,水藻无法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反而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与小鱼争夺氧气,氧气消耗的最快。因此D瓶中的小鱼存活的时间最短。
(4)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大,生态系统越稳定。一段时间后,四个生态瓶中的小鱼相继死去,主要原因可能是生态瓶的营养结构太简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太差。
(5)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两个基本过程,在物质循环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它们将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联系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所以,由实验可以看出,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各组成成分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4)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就越小。所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32.(2022·咸宁)2022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次专门针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立法保护,将引领我国湿地保护全面进入法治化轨道。生物兴趣小组对某湿地公园开展调查,发现该湿地公园有很多生物,如:随草(一种沉水植物)、芦苇、水杉、水蚤、小虾、小鱼等。
(1)影响菹草生活和分布的非生物因素有很多,如:   (写一点)。
(2)菹草是小虾的美食,小鱼捕食小虾。请写出与此相关的食物链:   。
(3)小林同学认为,含洗洁精、洗手液等洗涤用品的生活污水可能对湿地水质产生不良影响。他通过查资料发现,许多沉水植物对水质有净化作用,例如菹草。为了探究洗洁精是否会对水质造成不良影响以及菹草是否对水质有净化作用,实验设计及结果如下表:
实验组别 实验材料 实验处理   实验结果(次/分钟)
A组 大小、发育状况相近的水蚤,每组10只 清水100毫升 观察、记录每只水蚤的心率,并计算每组平均值 198
B组 洗洁精稀释液100毫升 154
C组 浸泡过菹草的洗洁精稀释液100毫升 176
请分析回答:
①A组和B组是一组对照实验,其变量是   。
②每组计算水蚤心率的平均值,目的是:   。
③根据上表实验结果,小林得出:洗洁精稀释液对水蚤的心率有影响;菹草能减弱洗洁精稀释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以上结论的依据是:   。
④洗洁精稀释液对水蛋的心率有影响,这个实例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⑤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人人可为。你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的具体做法是:   (写一点)。
【答案】(1)温度、阳光、水分、空气
(2)菹草→小虾→小鱼
(3)洗洁精;避免偶然性,减少误差;使用洗洁精的水蚤心率受抑制,而使用浸泡过菹草的洗洁精的水蚤的心率受抑制较轻;环境影响生物;减少洗洁精、洗手液的使用量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1)影响菹草生活和分布的非生物因素有很多,如阳光、温度、空气、水分等。
(2)菹草是小虾的美食,小鱼捕食小虾。根据食物链的写法: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这几种生物组成的食物链是:菹草→小虾→小鱼。
(3)①A组和B组是一组对照实验,唯一的变量是洗洁精不同,探究的是洗洁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B组和C组是一组对照实验,唯一的变量是菹草浸泡,探究的是菹草能否减弱洗洁精稀释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②每组计算水蚤心率的平均值,目的是避免偶然性,减小误差,减少有生病的水蚤或其它原因导致的实验数据的不准确。
③根据上表中实验结果,小林得出:洗洁精稀释液对水蚤的心率有影响;菹草能减弱洗洁精稀释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根据表格中水蚤心率的数据的比较,小林得出以上结论的依据是:使用洗洁精的水蚤心率受抑制,而使用浸泡过菹草的洗洁精的水蚤的心率受抑制较轻。
④洗洁精稀释液对水蚤的心率有影响,这个实例体现了环境影响生物。
⑤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人人可为。通过该实验我感觉到日常生活中需要减少洗洁精、洗手液的使用量,避免这些液体的使用对其它生物造成伤害,对环境造成污染。
【分析】(1)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2)探究过程一般先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做出正确的假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三、读图理解题
33.(2022八下·将乐期中)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下图是某稻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据图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生命活动的能量主要来自水稻和杂草通过   固定的太阳能。水稻和杂草是   关系。
(2)生态系统中,除了图中所示成分外,还应包括   和非生物部分。
(3)写出一条包含食虫鸟和稻螟虫的食物链:   ,若大量捕杀食虫鸟,一定时间内稻螟虫的数量会先   。(填“增多”或“减少”)。
(4)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少,其自动调节能力   。(填“较弱”或“较强”)
(5)若有害物质进入了该生态系统,则   体内积累的有害物质最多。
【答案】(1)光合作用;竞争
(2)分解者
(3)水稻→稻螟虫→食虫鸟→蛇;增多
(4)较弱
(5)蛇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1)生产者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利用太阳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所以稻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主要来自水稻、杂草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光能)。水稻与杂草相互争夺养料、阳光、生存空间等,二者之间形成竞争关系。
(2) 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图示食物网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要构成完整生态系统,还应包括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
(3)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所以,含食虫鸟和稻螟虫的食物链为:水稻→稻螟虫→食虫鸟→蛇。食虫鸟捕食稻螟虫,若大量捕捉食虫鸟,造成稻螟虫天敌减少,短时间内稻螟虫的数量将上升(增加)。
(4)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这种能力就越强,反之,就越弱。
(5)有些有毒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化学性质稳定,在生物体内是难以被分解、无法被排出的,因此有毒物质会沿着食物链传递并逐级富集积累。因此,若有害物质进入了该生态系统,则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营养级最高的蛇。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4)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就越小。所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34.(2022八上·田家庵期中)位于吉林和黑龙江省交界处的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分布有很多重要的野生动植物,2021年10月入选我国第一批国家公园名单。
(1)绿色植物属于该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东北虎属于该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其生存所需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
(2)图为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部分食物网示意图。该食物网有   条食物链,请据此食物网写出一条最长的食物链:   。
(3)在该食物网中,绿色植物与兔之间的箭头反映二者存在   的关系,箭头指向   (填捕食者或被捕食者)。
(4)在这个食物网中,野鸡可以取食绿色植物,也可捕捉蝗虫,野鸡和蝗虫之间包括   和   两种关系。
(5)从食性来看,野鸡属于   动物。
【答案】(1)生产者;消费者;太阳能
(2)7;绿色植物→蝗虫→野鸡→黄喉貂
(3)捕食;捕食者
(4)竞争;捕食
(5)杂食性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1)森林生态系统是以乔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及其非生物环境构成的统一的整体。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东北虎属于该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消费者。绿色植物属于该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动物、细菌和真菌等生物都直接或间接依靠植物有机物中的能量维持生存,因此东北虎生存所需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据图分析可知,在该食物网中有7条,分别是:绿色植物→蝗虫→黄喉貂,绿色植物→野鸡→黄喉貂,绿色植物→蝗虫→野鸡→黄喉貂,绿色植物→兔→东北豹,绿色植物→兔→东北虎,绿色植物→梅花鹿→东北豹,绿色植物→梅花鹿→东北虎。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为:绿色植物→蝗虫→野鸡→黄喉貂。
(3)在该食物网中,兔以绿色植物为食,故绿色植物与兔之间的箭头反映二者存在捕食关系,箭头指向捕食者。
(4)在这个食物网中,野鸡可以取食绿色植物,也可捕捉蝗虫,说明野鸡和蝗虫之间既有竞争又有捕食关系。
(5)杂食性动物:既吃植物性食物也吃动物性食物的动物。从食性来看,野鸡既吃绿色植物也吃蝗虫,属于杂食性动物。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4)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就越小。所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35.(2023七上·凤县期末)生物与环境之所以能形成统一的整体,是因为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请以秦岭自然保护区为例,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与依存。夏天,秦岭自然保护区内的植物郁郁葱葱,使得空气清新湿润,这体现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2)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影响与依存。秦岭白然保护区内动植物种类丰富,形成了复杂的食物关系下图为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图中生物是通过   的关系形成食物链的。若松毛虫泛滥,会危害到松林,但   的数量会随之增加,从而控制松毛虫的数量,降低其对松林的危害。
(3)在上图食物网中,能利用非生物环境中的简单物质制造有机物并储存能量的生物有   。生物制造或获得的有机物最终都要被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环境中,其途径之一是通过自身呼吸作用分解体内的有机物;二是通过生态系统中的   分解生物的遗体和排泄物。
【答案】(1)生物影响环境
(2)吃与被吃(捕食);大山雀
(3)草、松;分解者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解答】(1)夏天秦岭自然保护区空气清新湿润的原因主要是:大量的植物进行蒸腾作用,提高了大气的湿度,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
故填:生物影响环境;
(2)食物链和食物网是通过生物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的;若松毛虫泛滥,则松毛虫的食物松会减少,而它的天敌大山雀会增多;
故填:吃与被吃;大山雀;
(3)利用简单物质制造有机物的生物是生产者,图中的生产者是草、松;分解者能分解生物的遗体和排泄物,从而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故填:草、松;分解者。
【分析】(1)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①促进根部对水分的吸收,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及无机盐的运输;②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
(2)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由于吃与被吃而形成的关系。
(3)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温度、水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
36.(2023七上·绿园期末)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提出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大国担当。“碳中和”是指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使排放的二氧化碳和消耗的二氧化碳总量相等。达到相对“零排放”。
(1)如上图所示,向生物圈排放二氧化碳的途径有动植物的   作用、微生物对动植物遗体和排泄物的   作用及化石燃料的燃烧。
(2)1公顷树木,每天吸收150~500千克的二氧化碳,并释放出60~400千克的氧气。这是植物的   作用的结果。因此说绿色植物的这种作用有利于维持生物圈的   平衡。
(3)为实现“碳中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   。(写出一条,合理既可)
【答案】(1)呼吸;分解
(2)光合;碳-氧
(3)植树造林,保护森林,退耕还林等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功能;光合作用的实质;呼吸作用的实质
【解析】【解答】(1)碳参与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是二氧化碳,碳元素在生物体内主要以含碳的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在生态系统中,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将光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动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分解者将动植物的遗体通过分解作用分解为二氧化碳等物质,这些物质又被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利用;化石燃料中的煤、石油、天然气等通过燃烧的方式释放二氧化碳。
(2)绿色植物不断地进行着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的氧又以气体的形式进入大气,这样就使的生物圈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简称碳-氧平衡。因此,1公顷树林的叶片每天能吸收15~500千克的二氧化碳,放出60~400千克的氧气,这说明绿色植物对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起重要作用。
(3)碳中和是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要合理使用化石燃料,改用清洁型新能源。因此,植树造林,保护森林,退耕还林;随手关灯,节约用电;多骑自行车,少坐汽车;少用纸巾,使用手帕等,都是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的生活方式。
【分析】(1)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呼吸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氧将体内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2)光合作用是指植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来构建自身的各个组成部分。
(3)保护环境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植树造林、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处理,防止环境污染都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则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37.(2022七上·青岛期末)图一表示某农田生态系统,图二表示该生态系统中某些生物种类的有毒物质相对含量,图三表示该生态系统某些生物构成的能量金字塔。请据图回答
(1)若图一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成分是   。
(2)图一所示食物网中共有   条食物链,从生态系统成分来看,鸟和昆虫属于   ,它们具有   关系。
(3)图二表示图一中的一条食物链,则 C 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   。
(4)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会沿食物链传递,根据图三所示的能量金字塔推测,乙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   。
(5)图一中,若大量捕杀蛇,短时间内,   的数量会大量增加。
【答案】(1)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2)4;消费者;捕食和竞争
(3)蛇
(4)昆虫
(5)田鼠、青蛙、鸟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1)图一中的农作物是生产者,田鼠等动物是消费者,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成分是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
(2)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食物中的食物链有农作植物→田鼠→蛇,农作植物→昆虫→青蛙→蛇,农作植物→昆虫→鸟→蛇,农作植物→鸟→蛇,有4条食物链,从生态系统成分来看,鸟和昆虫属于消费者,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直接或间接以农作物为食,鸟捕食昆虫属于捕食关系,鸟和昆虫都以农作物为食属于竞争关系。
(3)图二可知,C体内的有毒物质最多,营养级最高,A体内的有毒物质最少,营养级最低,是生产者,形成的食物链是A→B→C,所以则C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蛇。
(4)由(2)分析可知,图三可知,甲体内的能量最多,是生产者,丁体内的能量最少,营养级最高,形成的食物链是农作甲→乙→丙→丁,乙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昆虫。
(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因此,图一中,若大量捕杀蛇,短时间内,鸟、田鼠、青蛙的数量会大量增加。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4)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就越小。所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四、资料分析题
38.(2022七上·顺昌月考)阅读下列描述的现象后,将各项前的数字编号填在相应的题目中:
①夏季,庄稼地里的蝗虫,多数有绿色的保护色;
②庄稼地里生长有农作物和杂草;
③蝗虫争食着庄稼地里的农作物;
④食虫的鸟可以发现、啄食绿色的蝗虫;
⑤当发生蝗灾时,大量的蝗虫在迁飞时会形成一股强大的气流,使蝗群能迁飞很远。
在上述现象中:
(1)属于物种内互助的是   ;
(2)属于物种内斗争的是   ;
(3)属于物种间竞争的是   ;
(4)属于物种间捕食的是   ;
(5)属于适应性的是   。
【答案】(1)⑤
(2)③
(3)②
(4)④
(5)①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解答】(1)属于种内互助的是⑤大量的蝗虫在飞行时形成强大的气流,使种群飞的更远。
(2)属干种内斗争的是③蝗虫争食着庄稼地里的农作物。
(3)属于种间竞争的是②庄稼地里生长有农作物和杂草。
(4)属于种间捕食的是④食虫的鸟可以发现、啄食绿色的蝗虫。
(5)属于适应的是①夏季,庄稼地里的蝗虫,多数有绿色的保护色。
【分析】生物间的关系:
生物因素 作用或关系 举例
种间关系(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兔子吃草,狼捕食兔子
竞争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而发生斗争的现象 杂草与水稻生活在一起,争夺阳光、水分和空间
寄生 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并从其体内或体表获得必需的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 蛔虫与人,菟子丝与豆科植物
共生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彼此有利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种内关系(指同种生
物之间的关
系) 种内合作 同种生物个体间分工合作、互帮互助 蚂蚁“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维持群体生活
种内竞争 同种生物个体为争夺食物、配偶、栖息地而进行斗争 繁殖期间,同种动物雄性个体为争夺雌性个体进行斗争
39.(2023七上·安顺期末)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塑料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材料,在生产、生活中无处不在。许多塑料不易降解,如果没有回收再利用,它们就会成为垃圾。在自然环境中,塑料垃圾被风吹日晒,逐渐变小,形成了比颗粒更小的微塑料。另外,我们经常使用的化妆品、剃须膏、牙膏和洗面奶等日用品中,为了保证其使用效果,通常会在生产过程中添加一种叫作“柔珠”的物质,其主要作用就是加速祛除人体皮肤角质,增加人体皮肤光滑度,进而达到深度清洁的目的。其实这种“柔珠”就是典型的微塑料。
微塑料可以随着洋流在海洋中扩散,改变海洋的生态环境。它会吸附、富集海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如DDT等有毒物质),大幅提高所在区域的有毒物质浓度;而且海洋中漂浮的微塑料还能通过对太阳光的遮挡和反射作用来影响海洋中藻类的光合作用,甚至会降低某些藻类的叶绿素含量。另外,微塑料容易吸附在单细胞藻类的表面,增加了海洋中的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摄食的机会,随着食物链层层传递,最终会进入人体。
(1)文中提到的藻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为其他生物提供   ,微塑料影响藻类光合作用的原因是   。
(2)下图是某海洋生态系统的部分营养结构示意图,图中大鱼和海豹的关系是   。科学家推测,若海洋中的微塑料到达一定程度时,随着食物链(网)的放大作用在生物体内不断富集,则图中微塑料含量最高的生物是   。
(3)结合上图,写出一条微塑料进入人体的食物链   。
(4)面对日益严重的微塑料污染问题,请你结合微塑料的两个来源提出建议   (至少提出2点建议)。
【答案】(1)有机物和能量;微塑料能遮挡和反射阳光
(2)捕食和竞争;虎鲸
(3)藻类→浮游动物→大鱼→人
(4)少用塑料袋等塑料用品;少用含有柔珠的日用品
【知识点】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生物间的关系;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1)物质、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物质循环是往返循环,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文中提到的藻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为其他生物提供有机物和能量,微塑料影响藻类光合作用的原因是微塑料能遮挡和反射阳光,藻类植物是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照,缺少光照影响光合作用。
(2)大鱼和海豹是小鱼为食,属于竞争;海豹以大鱼为食,属于捕食。因此,图中大鱼和海豹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因此,科学家推测,若海洋中的微塑料到达一定程度时,随着食物链(网)的放大作用在生物体内不断富集,则图中微塑料含量最高的生物是虎鲸,其营养级最高,其体内微塑料含量最高。
(3)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因此,结合上图,写出一条微塑料进入人体的食物链藻类→浮游动物→大鱼→人。
(4)面对日益严重的微塑料污染问题,结合微塑料的两个来源提出建议少用塑料袋等塑料用品;少用含有柔珠的日用品。
【分析】(1)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由于吃与被吃而形成的关系。
(2)食物链一定是从生产者开始,分解者不参与形成食物链。食物链中的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向,食物链中的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捕食、竞争、寄生、共生等关系。
40.(2023七上·佛山期末)阅读下列资料,分析并回答问题:
资料一:红树林是三大典型近海海洋生态系统之一,海陵岛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植物资源丰富,约有红树品种7种、鸟类189种、甲壳动物29种、鱼类25种,此外还有一些藻类和其他伴生植物。植物的凋落物为海洋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动物来此觅食栖息,如海洋中的浮游动物、贝类、螺类、寄居蟹和多种鱼等。由于气候温暖潮湿,红树林也成了多种鸟迁徙和繁衍的重要场所。
资料二:图示是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示意图。
资料三:我国的红树林面积,从上世纪50年代的5万平方米,减少到现在不足2万平方米,主要原因包括:水环境污染、泥沙沉积、外来物种入侵、病虫害频发等。红树林的污染物主要有重金属、营养盐和PFOS,其中PFOS是一种化工产品,应用在工业和生活领域。美国、日本每年生产的PFOS只有20~30%在使用中消耗掉,其余70~80%排入环境。PFOS污染大气、水和土壤后,会进入生物体内。动物繁殖实验发现PFOS会影响动物的生育能力,且每千克动物体内含有2毫克PFOS时动物就有可能死亡。
(1)资料一红树林生态系统中没有提到的生物成分是   ,其在生态系统的作用是   。
(2)资料二共有食物链   条,若初级消费者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相当,那么鸢能获得最多能量的一条食物链是   
(3)红树植物能生存于盐度较高的海滩淤泥中,因为它有“拒盐”和“泌盐”的特殊结构,这是生物   环境的表现;有红树生长的海滩,海水能得到净化,淤泥不断沉积,陆地面积逐渐扩大,这是生物   环境的表现;
(4)在上个世纪,红树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数量和所占比例一直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随着全球变暖和有机污染物的威胁,红树林的面积大量减少,说明这种能力是有   。
(5)由于PFOS难于分解并能沿着   不断积累,最终会在   体内发现最高浓度的PFOS。
【答案】(1)分解者;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4;红树植物→鼠→鸢
(3)适应;影响
(4)自动调节;有限
(5)食物链;鸢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资料一红树林生态系统中没有提到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分解者在生物圈的作用是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图二中共有4条食物链:红树植物→昆虫→弹涂鱼→白鹭→鸢;红树植物→鼠→鸢;藻类→弹涂鱼→白鹭→鸢;藻类→招潮蟹→白鹭→鸢。能量沿食物链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所以鲨鸢获得能量最多的食物链是:红树植物→鼠→鸢。
(3)红树植物能生存于盐度较高的海滩淤泥中,因为它有“拒盐”和“泌盐”的特殊结构,这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有红树生长的海滩,海水能得到净化,淤泥不断沉积,陆地面积逐渐扩大,这是生物影响环境的表现。
(4)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数量和所占比例一直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红树林的面积大量减少后,这种调节能力变弱。说明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5)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由于PFOS难于分解并能沿着食物链不断积累,鸢体内的浓度最高。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4)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就越小。所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