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课时作业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一、选择题
1、《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对这段材料分析合理的是( )
A.原始农业是由原始采集发展而来的
B.神农氏是农耕经济的发明者
C.人口增长是农耕经济出现的重要原因
D.真实地反映了远古生活状况
2、“原始人类由于采猎和自卫的需要,学会了使用工具。当时的采猎工具,后来有的兼用于农耕,如石斧、木矛,有的发展为专门的农具,如木矛改进为耒耜。”由此说明原始农耕出现的原因是( )
A.人口增长 B.食物减少
C.经验增加 D.工具改进
3、21世纪初,在河姆渡遗址附近的田螺山一带,出土了丰富的植物遗存。根据量化分析,水稻是当时人们最重要的食物资源,采集获得的橡子、菱角、芡实等也是不可或缺的食物。这说明在河姆渡文化时期( )
A.稻作生产是全部食物来源
B.田螺山遗址种植业发达
C.采集仍然是重要的食物来源
D.食物种类结构显著改善
4、“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这里的“活动”是指( )
A.采集渔猎 B.磨制石器
C.农业耕作 D.饲养动物
5、下图为原始社会人口增长趋势图。其中世界人口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世界人口增长趋势图
A.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B.生存条件的改善
C.食物供应的丰富多样
D.定居生活的出现
6、《说文解字》关于家的解释:“从宀,豭(jiā)省声。周伯温曰:豕居之圈曰家,故从宀从豕。”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是( )
A.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B.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D.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7、考古学家发现,古埃及人为死者提供的祭品是十分丰盛的,包括大麦粥、炖鸽肉、烤鹌鹑、小麦面包、蛋糕、水果等。这些祭品主要是当地的农产品,墓室的壁画中也常常出现农民种植庄稼的场景。据此可知古埃及( )
A.农业促进烹调水平提高
B.农业影响宗教信仰发展
C.财富积累提供物质基础
D.丧葬习俗反映农业繁盛
8、下图为出土于今伊拉克南部地区的木制画“乌尔之旗”,据此可知( )
A.家畜在人们的生活中较重要
B.两河流域先民驯化了骆马
C.农业与手工业劳动尚未分离
D.小农经济下农民生活艰辛
9、美国考古学家肯特·弗兰纳利认为,“大约距今1万年前,在环境和人口的双重压力下,局部的人地关系失衡导致了食物短缺和人类营生方式的转变”。大约1万年前,人类开始进行种植和驯养活动,并逐渐过上定居的生活。此后人类的衣食来源更多地依赖农耕和畜牧。对这一演进过程解释正确的是( )
①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成食物生产者 ②出现了社会的分工和物品交换与贸易 ③农耕定居使人类社会逐渐形成聚落 ④西亚居民最早培植出大麦、玉米和小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玉米是最好的粮食作物。种植业保证了粮食供应,使阿兹特克人不再受狩猎的限制。因此,人们有时间去思考将来的事情。”作者旨在强调( )
A.农业是阿兹特克人生活的基础
B.阿兹特克人是玉米的培育者
C.阿兹特克人不再从事狩猎活动
D.阿兹特克人不关心现实生活
11、原始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一次重要革命。下列关于农业出现的影响有( )
①初步改变了人类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生活的状况 ②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生存条件③从迁徙过渡到定居,逐渐形成聚落 ④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文历法逐渐发展起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2、在距今10000年前到距今2000年前,全世界大部分的人口都转向农业。显然这是一次强制性的转变,因为没有一个靠捕猎为生的原始人会自愿抛弃他那舒适而又可靠的生活方式,去做终日被禁锢在自己的土地或牧场上、无休无止劳作的农民。这种“强制性”指的是( )
A.生产力发展水平 B.人口增长的压力
C.自然灾害的影响 D.生态环境的变化
13、考古发现,地处黄河流域中游的陶寺古城,南北长约1 000米、东西宽约560米,面积约56万平方米。城南为公共墓地。在已发掘的1 000多座墓葬中,有9座大型墓葬,出土了象征权力的钺和斧之类的玉石兵器。这表明( )
A.中华文明曙光初现
B.玉石兵器普遍使用
C.早期国家已经出现
D.社会分工日趋精细
14、在印第安人的部落和村社中,玉米磨坊设置在村镇中心,因为家家户户都要磨面,所以磨坊也是全村的重要社交场所。有时村民大会也在这里举行,从而又使磨坊与“权力”联系在一起。这反映了( )
A.玉米是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B.印第安人实行直接民主
C.食物生产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D.印第安人注重集体活动
15、在大汶口一些富有的大墓中,既有棺椁,又有大量的随葬品,最多的达180多件,包括精美的彩陶、黑陶等,这与葬在同一墓地而几乎一无所有的墓葬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反映出当时( )
A.出现财产私有现象
B.处于母系氏族社会
C.发明陶器制作技术
D.阶级社会已经产生
1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官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这说明( )
A.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
B.私有制产生促使人类社会迈入文明时代
C.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的真诚崇拜
D.农业生产的发展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汉谟拉比法典》中,涉及土地制度的条例有十二条,古巴比伦王国兴起之时,土地所有制关系演化为王室占有的土地、私人占有的土地和村庄残存的土地三种关系,土地所有权以法律条文形式予以明确并向公众公布,促使民众按照法律条文行事,限制了民众的行为,不同等级人拥有不同的田园房屋。
--《浅谈汉谟拉比颁布的土地制度--
记不同人对田园房屋买卖的不同问题》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
战国时代的铁制农具
材料三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秦国)“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顷,收皆亩一锺,于是关中为沃野”。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牛犁并举,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摘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1)《汉谟拉比法典》将土地制度分为几类?划分等级占有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经济现象?分析这一现象对当时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3)材料三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现象?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很可能男子和妇女都有寻找食物的责任,妇女可能在离宿地不远的地方采集坚果、浆果和植物颗粒,男子大都去猎杀大型动物,这一般是在远离宿地处进行。可以看出,男子和妇女都负责获取生存所需的食物。猎杀野兽、采集野生食物无疑导致了一定的生活模式。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是不断迁移的,因为除了随动物的迁徙和植物的枯荣而迁移外,他们没有别的选择。
——摘编自《世界历史》
材料二 在《汉谟拉比法典》中,涉及土地制度的条例有十二条,内容为不同等级的人对于田园房屋买卖的问题。古巴比伦王国兴起之时,土地所有制关系演化为王室占有的土地、私人占有的土地和村庄残存的土地三种。土地所有权以法律条文形式予以明确并向公众公布,促使民众按照法律条文行事,限制了民众的行为,但同时对于国家等级制度的维护起到了一定的成效,对于不同等级的不同人员的田园房屋予以不同的处理方法。
材料三 土地耕种者的新生活也意味着新的神——新的宗教信仰开始出现。农夫们开始需要并设想了种种能保护他们的田地、牲畜和家庭的新的神灵。他们通常已模模糊糊地想象出在所有这些神灵的背后有一位造物主。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的人类需要不断迁移的原因。
(2)材料二中《汉谟拉比法典》将土地所有权划分等级的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分析古代宗教崇拜产生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一例。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原始农业阶段,一块土地经开垦、种植若干年之后,就得放弃,让它在八年、十年、甚至更长的一段时间里处于自然生长状态,以恢复土壤的肥力。……植物品种多样的农业扩大了食物来源,使食物来源更加可靠,于是,人口也相应地增多。当人口增长超过农业生产率水平所能支持的人口限度时,一个很自然的解决办法就是移居其他地方。因而,有了一个连续的发展,即“脱离”原来的农业居留地,进入食物采集者居住的人口比较稀少的地区。农业就是以这种方式从发源地向四面八方传布。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与农业相关的最重要的改变应该是人口的膨胀。新石器时代的人们放弃了他们旧石器时代前辈们的游荡生活,转而在农田附近永久定居下来。剩余的粮食使得一些人可以把他们的时间和才智集中在自己的专业上,从而脱离了粮食生产。个人可以用粮食或手工制品来换购宝石、珠宝和其他贵重物品。慢慢地,稠密的人口、专业的劳动和复杂的社会关系,一起促成产生了一种全新的社会组织--城市。生活在农业社会的人们必须懂得季节的变换,他们逐渐积累起天地关系的知识,并向精确的历法迈出了第一步。新石器时代的神不仅有类似旧石器时代的维纳斯式的形象,还有与生命周期、死亡和再生相关的神灵。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1)根据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世界古代原始农业洲际传播的表现(举一例即可)。并根据材料一概括影响原始农业向外传播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原始农业的出现对社会文化的重大影响。
20、下面是某学者列举的“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成就”中的参考条目(部分)。
材料
原始社会 刀耕火种
春秋战国 铁犁牛耕出现,掌握初步施肥技术,连种制、复种制出现
秦汉时期 牛耕技术普及全国,已使用铁铧、犁壁
东汉 出现一牛耕犁
……
隋唐五代 江东犁、筒车发明,圩田
掌握水稻育秧移栽技术、南方稻麦轮作复种制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参考条目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答案与解析
1、C
解析:由材料可知,在古代,人们以吃野兽和鸟类的肉为生,到了神农的时候,人口数量增多,于是神农制作农具,教人们劳作,使他们适应农业生活。这反映的是人口增长导致通过狩猎方式获得的食物供给不足,从而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出现,C项正确。A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是传说中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白虎通义》是后人的著作,D项“真实”说法不正确,排除。
2、D
解析:材料“当时的采猎工具,后来有的兼用于农耕,如石斧、木矛,有的发展为专门的农具,如木矛改进为耒耜”体现的是生产工具的改进对原始农耕经济的推动作用,D项正确;A、B、C三项与题干材料无关,均可排除。
3、C
解析:由材料信息“采集获得的橡子、菱角、芡实等也是不可或缺的食物”可知,河姆渡文化时期原始农业生产尚未完全取代采集,这说明采集仍然是当时人们重要的食物来源,故C项正确;A项是对材料“水稻是当时人们最重要的食物资源”的误读,排除;河姆渡文化时期生产水平较低,种植业并不发达,故B项错误;“食物种类结构显著改善”仅由材料得不出来,故D项错误。
4、C
解析:农业耕作是采集经济到生产经济的伟大革命性转变,符合材料中“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的信息,故选C项;采集渔猎、磨制石器和饲养动物不符合材料中“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的信息,因此A、B、D三项错误。
5、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约1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因此促进人口大幅度增长,A项正确;B、C、D三项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
6、A
解析:题目中的“豭”“豕”皆为“猪”的意思,由“豕居之圈曰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是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为辅,故A项正确;B、C、D三项通过题干信息均无法体现,可排除。
7、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古埃及人为死者提供丰盛的祭品,其中大多是当地的农产品,这反映出古埃及农业的繁盛,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祭品大多源于农业生产,A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未涉及古埃及的宗教信仰,排除B项。物质基础包括很多方面,丰富的祭品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不能仅由祭品丰富就推断出财富积累提供物质基础,排除C项。
8、A
解析:材料画中绘制了许多马和羊等家畜,说明家畜在人们的生活中较重要,故选A项;美洲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故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农业与手工业的关系,故排除C项;材料看不出小农经济下农民的生活状况,故排除D项。
9、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得,人类历史中,远古时期经历的时间最长。随着人类适应自然环境、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增强,从采集、渔猎逐渐过渡到农耕生活,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玉米是由美洲的印第安人最早培植,不是西亚居民,④表述不正确,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10、A
解析: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依靠种植玉米,阿兹特克人可以满足粮食需求,从而有利于其他活动的开展,故选A项;B、C、D三项均不能从材料中得出,均可排除。
11、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④均符合史实,故选D项。
12、B
解析:根据材料“靠捕猎为生的原始人……无休无止劳作的农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仅靠采集、狩猎已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因此人们不得不进行农业生产,故选B项。
13、C
解析:材料中出现了城郭、象征权力的钺和斧之类的玉石兵器等,这些都是早期国家的象征,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C项正确;A、B、D三项表述错误,与材料主旨无关,可排除。
14、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玉米是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据材料,在印第安人的部落和村社中,玉米磨坊是重要社交场所,与“权力”有关。综合可知,这反映了玉米生产对印第安人的社会生活有重要影响,C项正确。A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实行直接民主”“注重集体活动”不能由材料得出,排除B、D两项。
15、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大汶口墓葬出现了“富有”和“一无所有”的差别,由此可判断出此时出现了财产私有现象,A项正确;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后期父系氏族社会的典型代表,B项错误;中国古代先民至少在1万年以前就已掌握了制作陶器的技术,不是大汶口文化时期,C项错误;大汶口文化时期阶级社会尚未产生,D项错误。
16、D
解析:材料表明,随着农耕的发展,剩余产品出现,进而出现阶级、文字,这体现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D项正确;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说法错误,均排除。
17、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通过材料信息“王室占有的土地、私人占有的土地和村庄残存的土地三种关系”提取信息回答。第二小问,结合古巴比伦王国的性质分析。第(2)问,需要提取图片隐含信息:一是工具的类型为“铁器”;二是工具的种类是从耕作到收割一整套的农具,由此分析材料二的现象及影响。第(3)问第一小问,分析材料三信息“不过十亩”“治田百亩”可知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得到较大提高。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即可。
答案:(1)类别:王室占有土地、私人占有土地和村庄残存土地。目的:维护等级制度,维护王权和神权的奴隶制社会性质。
(2)经济现象:反映了铁农具的使用和推广。影响: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3)现象:战国农业生产发展,形成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原因:水利工程的兴修、铁犁牛耕的推广、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等。
18、答案:(1)植物生长存在季节性;动物的活动具有流动性;采摘和猎杀都具有不确定性。
(2)目的:维护等级制度,维护奴隶制社会性质。
(3)原因:想要确保农业丰收、六畜兴旺、家庭健康。
示例:古埃及对尼罗河和太阳神的崇拜。
19、解析:第(1)问,首先根据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世界古代原始农业洲际传播的表现。然后再根据材料一从土壤、人口、气候、开放程度、生产工具、资源等角度来概括影响原始农业向外传播的主要因素。第(2)问,根据材料二涉及的角度,从人口、定居、分工、私有、城市、科技和宗教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表现:如西亚的大麦和小麦传入古希腊等。
因素:土壤肥力的保持;人口增长的速度;气候和土壤是否适宜;地区闭塞或开放程度;生产工具的革新;动植物资源的丰富程度等。
(2)影响:人口膨胀;过上定居生活;出现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私有财产和城市出现;实用科技的发展和宗教神灵的崇拜。
20、答案:示例一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增加“水利事业已有较大发展”内容。
理由:春秋战国时期,都江堰、郑国渠等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水利灌溉技术的发展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更全面展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的成就,故应予以增加。
示例二解析: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成就”按“耕作方式”“耕作技术”“水利灌溉技术”等不同项目进行重组,以专项形式,按时间进行展示。
理由:以专项形式,分类进行展示,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变迁的历史(可对参考条目进行增、删、合并或结构调整;建议合理,结合目录,紧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史变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