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35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13 10:26: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2022-2023 学年宿松县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共 40.0 分)
1. 古代世界文明的特点是(  )
A. 都受到东方文化的影响
B. 没有地域性差别,没有文化性差别
C. 多元性、不平衡性,但是都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D. 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互相进步
2. 下列文化遗存中,见证了古代非洲历史发展是(  )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3. 据《阿拉伯通史》记载:“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
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
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燃料;从中亚细亚和突厥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
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
牙、金粉和黑奴。”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巴格达是当时世界最繁华的城市 B. 阿拉伯人垄断东西方商业贸易
C. 阿拉伯商人的贸易范围非常广泛 D. 奴隶制是阿拉伯人扩张的基础
4. 华盛顿会议召开时,国际形势的状况不包括( )
A. 英、美、日海军军备竞赛日趋激烈 B. 日本利用战争时机独霸中国
C. 美国代替英国成为世界霸主 D. 美、日在亚太地区的矛盾异常尖锐
5. 某外国学者在研究唐代人口时,引李白诗句“邯郸四十万,同日陷长平”,证唐代邯郸
人口殷盛。有学者则指出李白用的是战国时秦赵长平之战,秦人胜,坑杀赵兵四十万的典
故。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第 1 页,共 17 页
A. 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其诗不足为信
B. 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意见具有权威性
C. 外国学者以诗证史,研究方法令人耳目一新
D. 历史研究可以以诗证史,但必须详加考辨
6. 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直到 1870 年以后,法
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向妥协。“转折”是指(  )
A. 资产阶级革命最终取得胜利 B. 《人权宣言》发表
C. 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 1787 年宪法的颁布
7. 在中国东南海域,曾经打捞到一艘 16 世纪中期的欧洲商船,船上载有来自印度等地的
银块。这艘商船最可能来自(  )
A. 葡萄牙 B. 西班牙 C. 法国 D. 英国
8. 如图是 1947 年天津北洋大学的学生举行的“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这一运动在当时
多个城市均有发生。这些运动战内反饿飢反(  )
A. 激发了民众救亡运动高涨 B. 推动了民主共和思潮广泛传播
C. 促进了国统区人民的觉醒 D. 表明国民党统治开始失去民心
9. 阅读如表《欧洲移民表》,对此比较好的解释是(  )
第 2 页,共 17 页
目的地 时间范围 人数
1821-1932 3420
美国
年 万
1800-1939 1200
俄国亚洲地区
年 万
1856-1932
阿根廷 640 万

1821-1932
加拿大 520 万

A. 移民可能利用火车、轮船、汽车等交通工具
B. 世界性经济危机是欧洲向外移民的主要原因
C. 大量移民前往美洲主要是出于对财富的追求
D. 大规模移民是世界整体化的重要原因及表现
10.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商业领域出现了一次重大变革。这场变革的具体表现有(  )
①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贸易开始形成 ②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
③欧洲商路中心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 ④大量金银流入,造成了物价上涨。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11. 1541 年,一位德意志的教授在论述提高牧师薪俸的必要性时说:“以前 1 舍费尔谷物
值 20 到 30 芬尼,15 个鸡蛋值 3 芬尼,而现在 1 舍费尔谷物就值 90~120 芬尼,15 个鸡蛋
值 17 芬尼。”该教授所陈述的现象(  )
A. 是欧洲商业革命的具体表现 B. 利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C. 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D. 源于欧洲金银开采技术的进步
12. 恩格斯说:“文艺复兴这个名字没有将这个时代充分表达出来”。其含义是(  )
A. 它没有将古希腊、罗马文化完全复兴 B. 它把古代文化古为今用
C. 它没有准确地揭示这场运动的性质 D. 它打着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帜
13. 1850—1914 年和 1950—1973 年是资本主义经济史上的两个“黄金时代”。这两个
“黄金时代”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第 3 页,共 17 页
A. 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B. 对东方的殖民掠夺 C. 科技革命推动发展
D. 美国扶植欧日经济
14. 1811 年,英国政府准备对美战争,派人拿着议会批准的 100 万英镑军费的批文前往英
格兰银行要求预付,银行审计长发现上面未盖国王印章,拒绝支付。此事反映出当时英国
(  )
A. 议会不能支配政府财政 B. 国王掌控实权
C. 银行担心政府违约失信 D. 君主立宪制已确立
15. 1893 年,当德皇威廉二世威胁要将议会中的反对者们击得粉碎时,这一谈话只是在议
会中引起了小心谨慎的批评。然而,到 1912 年做出类似威胁时,全国立即爆发了大规模的
反抗运动,报刊纷纷警告这位君主“不要超越宪法的约束”。这一变化反映当时的德国
(  )
A. 建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 B. 君权遭到公共舆论制约
C. 开始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D. 工业化推动了民主化发展
16. 工业革命期间社会立法关注对象依次为(  )
A. 童工--女工--男工 B. 女工--男工--童工C. 男工--女工--童工 D.
童工--男工--女工
17. 据相关数据显示,16 世纪英国农场平均规模为 34 亩 17 世纪上升为 59 亩,18 世纪则
达到 77 亩。导致农场规模不断扩大的直接因素是(  )
A. 议会立法 B. 圈地运动 C. 人口增加 D. 工业革命
18. 如表是人类历史上各种动力的功率表,据表可知(  )
动力名称 功率范畴(千瓦)
人力、马力 0.1~1
风轮、水轮 10~100
蒸汽机 1000~10000
内燃机 10000~100000
燃气涡轮机 10000~100000
水动涡轮机 100000~1000000
蒸汽涡轮机 100000~1000000
第 4 页,共 17 页
A. 科技发展引发生产方式的变化 B. 动力革命深受科学理论的影响
C. 科学技术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 D. 动力发展增加了劳动力的投入
19. 150 年前在法国爆发了一次工人武装起义,起义者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
政权,该政权是(  )
A.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B. 新和谐公社 C. 巴黎公社 D. 工兵代表
苏维埃
20. “他们虽然有社会变革的方案……实际上,他们几乎没考虑过自己精心制作的蓝图如
何才能付诸实践。”上述评论最有可能针对的是(  )
A.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 B.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领导人
C. 空想社会主义者 D. 巴黎公社的领导人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60.0 分)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阿拉伯文化是中世纪阿拉伯帝国各族人民在吸收融汇东西方古典文化的基础上共同
创造的新文化。阿拉伯文化主要是由阿拉伯本土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以及希腊、波斯、罗马和
印度等外来文化构成。阿拉伯文化在宗教、哲学、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等领域都曾取得举世
瞩目的辉煌成就。阿拉伯人把古代印度、中国文化成就介绍到西方,又把阿拉伯的天文学、
医学知识和伊斯兰教传播到中国等东方国家。这对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
用,对亚洲、非洲、欧洲和中国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摘编自哈力木杜山艾力《浅析阿拉伯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材料二:中
世纪阿拉伯世界以其雄武之势兼纳了东地中海古文明以及亚洲远地文明,创造了辉煌的阿拉
伯一伊斯兰文化。正是通过阿拉伯人的翻译,西方才得以知道自己老祖宗的遗产,并从阿拉
伯一伊斯兰文化里获取了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艺术等营养,最终得以迅猛发展。
——摘编自姜明文、颜景虎《中世纪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对西方文明的贡献述评》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文化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阿拉伯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近代文化思想启蒙由潜流到洪涛,需要三方面的
转化条件。其一是政治局势的逼迫,其二是民族文化心理壁垒的松动,其三是强有力的宣传
鼓动队伍的组成。--摘编冯天瑜《中华文化史》等材料二:1905 年孙中山《同盟会宣言》中
指出:“在今汉人倡率义师,殄除胡虏,此为上继先人遗烈,大义所在,凡我汉人当无不晓
然”。1919 年孙中山在演说中指出:“夫汉族光复,满清倾覆,不过只达到民族主义之一
第 5 页,共 17 页
消极目的而已,从此当努力猛进,以达民族主义之积极目的也。积极目的为何?即汉族当牺
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以诚,合为一炉而冶
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整理自《孙中山全集》材料三:法国启蒙思想家马布利
认为:“自然界并没有创造国王、统治者、庶民和奴隶,人生下来是完全平等的。”新文化
运动的先驱陈独秀认为,中国欲求生存,“必弃数千年相传之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
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法国启蒙思想家梅叶大声疾呼:“世上穷人们受各种迷信
及偶像崇拜欺骗的时间已经够久了……该是打开穷人的眼界,向他们说明全部真相的时候
了。”--摘编自《法国启蒙运动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比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
识,“近代文化思想启蒙由潜流到洪涛,需要三方面的转化条件”,试以中国 19 世纪末的
相关史实加以说明。(2)根据材料二,指出 1905~1919 年间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变化,
并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客观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启蒙运动与
中国新文化运动在内容上的相似之处。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洋人之至我中国,专恃合纵连横,而我已孤立无助,受其钳制,舍忍至今,诫欲于
无事之时多数外援,则择交将不……尹隐图占据,此中国之深仇不可忘也。俄国地广兵
强……今且西守伊犁,东割黑龙江以北,据最胜之地以扼我后路……中国之强敌,不可忽
也。美国自为一洲,风气浑朴,与中国最无嫌隙,其纽约与蒲公使所立新约,则明示以助我
中国之意…故中国与美国,宜推诚相与,略弃小嫌,此中国之强援,不可失也。
--摘编自薛福成《应召陈言疏》(1875 年)材料二:(1905 年,美国实行排华法案),对
华人不以人格相待,即行强权主义,遂令我人不得不惯而抗争,“皆将张目裂须,以切齿于
美人,不曰美人前者之过示和好,特欲收拾我人心……则日美人独深结好于宫廷,特欲欺我
政府,已攫其所大欲耳,于我国民固非肉食之不甘心也。不曰保全之论,美人不过托名公
正,以自饰其野心耳,则曰美人实有吞噬我国之心,特以为时尚早,已之势力未国,以此为
钳制各国计者也…举国上下,应举以美为强暴之尤,祸我之魁”。
--摘编自《敬告美人对于禁工条约之厉害》(1905 年)材料三: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
度如何,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
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国际争端应在此基础上予以解决,而不诉诸武力和
武力威胁。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准备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实行这些原则。
--摘编自中美《上海公报》(1972 年 2 月 28 日)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人对美国认识的变化,并解释其原因。
第 6 页,共 17 页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材料所体现的国人的外交观念,并根据材
料三分析中美《上海公报》申明这些外交原则的意义。
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 18 世纪 70 年代到 19 世纪上半叶的几十年间,是近代工厂制的兴起时期。1786
年,奥德诺与库伯联合工厂建厂时总资产 4200 镑,固定资本 3789 镑;1789 年总资本 5421
镑,固定资本 3916 镑。阿克题莱特的克罗姆福德纺纱厂,171 年建厂时雇用 300 多人,到
1816 年翻一倍,达到 727 人。18 世纪下半叶,韦奇伍德在其制陶厂中首创了原始的计时系
统,即用打铃来召集工人。19 世纪初一家工厂规定:“任何人如非确有必要而擅离岗位,
或在工作时间与工友交谈,每次将处以一便士罚款。”
——摘编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工厂制的兴起》材料二:20 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以原子
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为标志的科学技术有了新发展。以计
算机的升级换代为例:第一代 1946 到 1958 年间,这个时期构成计算机的主要逻辑元件是电
子管,称为电子管时代;第二代 1959 到 1964 年间,称为晶体管计算机时代;第三代 1965
到 1970 年间,此阶段以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作为计算机的逻辑元件,称为集成电路计算机
时代;第四代从 70 年代起,随着集成电路集成度的不断提高,采用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
电路作逻辑元件,称为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更新换代加速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中
的各项技术都是知识密集性、战略性、时效性、风险性强的新技术,没有大规模、多学科的
有机配合和国家的统一组织、规划和投资是很难完成的。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现代史编》(下)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工厂生产的特点,并分析工厂生产方式的出现对
英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 根据材料二,概括科学技术新发展的特点。
第 7 页,共 17 页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世界文明起源时间不同,发展程度不同,具有多元性和不平衡
性,且都对人类文明的进步起到推动作用,故 C 正确。
A 项说法太绝对,B 项与史实不符,D 项不是特点而是发展趋势,均不符合。
故选:C。
本题考查人类文明起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特点”。
本题是中档题,主要通过人类文明起源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和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素养。
2.【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结合图示可知,大津巴布韦和狮身人面像是非洲文明的代表,②③C 项正确;
苏美尔人的战车是古代西亚文明,马丘比丘遗址是印加文明的代表,排除 ABD 项。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非洲文明的把握。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了巴格达城的码头聚焦着来自中国、印度、中亚细亚、非洲等地的
货物,说明阿拉伯商人的贸易范围非常广泛,故 C 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世界其他地区城市的状况,因此无法得出巴格达是当时世界最繁华的城市,故 A
项错误。
B 项中的垄断无法从材料得出,排除。
D 项在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阿拉伯帝国的兴起。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分析得出材料反映了巴格达城
的码头聚焦着来自中国、印度、中亚细亚、非洲等地的货物,进而分析得出阿拉伯商人的贸易范
围非常广泛。
第 8 页,共 17 页
本题考查对阿拉伯帝国对外贸易状况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4.【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回顾已学知识可知华盛顿会议
的一个重要议题即是限制海军军备问题,《九国公约》的签订使美国长崎追求的“门户开放”政
策在中国成为现实,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从而是美日在亚太地区的矛盾一场尖锐,而美国
代替英国成为世界霸主是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因此 C 不是当时的国际形势,故为正确答案。
考点: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华盛顿体系的构建的背景
5.【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史学研究方法。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获得丰富的史料就更能接
近真相。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诗歌是特定的时期社会风貌在文学领域的反映。它可以作
为研究的史料,A 不准确;但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对这样的史料必须“去伪存真”,还原本来
面貌,因此排除 B 项选 C 项;以诗证史并不是新的研究方法,C 不准确。
考点:史学理论与常识·史料史法·史学研究方法。
6.【答案】C
【解析】“由对抗转向妥协”表明法国人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指的是通过法兰西第
三共和国宪法,故 C 正确;
A 不符合题意,排除;
B 是 1789 年,排除;
D 是美国的,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法国《1875 年宪法》,解题的关键是“直到 1870 年以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
对抗转向妥协”。
本题为基础题,考查法国《1875 年宪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
能力。
7.【答案】A
第 9 页,共 17 页
【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 世纪的海上霸主主要是葡萄牙和西班牙,而葡萄牙的殖民地
主要集中在亚洲,西班牙的主要集中在拉丁美洲,故正确;
B.西班牙的殖民地主要集中的美洲和亚洲的菲律宾,故排除;
C.法国这一时期时期的殖民扩张还未到达亚洲,故排除;
D.这一时期英国的殖民地还未扩展到亚洲,故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侧重于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历程。
本题考查的是新航路的开辟,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8.【答案】C
【解析】由题干材料可知,国统区学生掀起的“反饥饿反内战”运动在国统区广泛展开,这场声
势浩大的人民民主运动,促进了国统区人民的觉醒,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有力配合了解放
军的军事斗争,故 C 项正确;
“救亡运动”是针对外敌人侵的,A 项排除;
B 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D 项“开始”说无从得出,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国民党统治,要求学生结合国民党统治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国民党统治,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9.【答案】D
【解析】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是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日益密
切,大规模移民是世界整体化的重要原因及表现,故选 D;
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促使新式交通和通讯的发展,但不是最佳项,A 错误;
世界性经济危机指 1929-1933 年,过于片面,B 错误;
大量移民前往美洲主要是出于对财富的追求,符合史实,但不是最佳项,排除 C。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欧洲列强的殖民活动,要求学生结合近代西方国家殖民活动的特征和影响来分
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近代欧洲殖民活动的表现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
第 10 页,共 17 页
力。
10.【答案】A
【解析】新航路开辟后引发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这些全是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的影响,题目
问的是商业领域而不是商业革命,故①②③④正确.
故选 A.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新航路的开辟,是指欧洲从 15 世纪开始,为了筹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所需的货币和资本的原始
积累需要,加之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亚洲和欧洲的路上通道,从而使得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对外寻找
的通往中国和印度的运动,而历经迪亚士,麦哲伦,哥伦布,达伽马等人的探索后,最终找到了
通往亚洲的通道.
新航路开辟运动影响重大,他改变了各州间基本封闭的状况,为后来欧洲的掠夺和三角贸易打下
了基础,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生产资料和市场.但另一方面,他也给美洲和亚洲等国家
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所以如何看待新航路运动,要从两方面对待.
11.【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物价急剧上涨,尤其是粮食价格,依靠固定地租
为生的封建地主地位下降,从事商品生产的资产阶级实力上升,这些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
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B 项正确;
商业革命的具体表现是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贸易中
心的转移,排除 A;
此时德意志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还不足以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排除 C;
材料的现象是源于新航路开辟,排除 D。
故选:B。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结合题干“以前 1 舍费尔谷物值 20 到 30 芬尼,15 个鸡蛋值 3 芬尼,而
现在 1 舍费尔谷物就值 90~120 芬尼,15 个鸡蛋值 17 芬尼”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结合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价格革命的影响进行分析解答。
12.【答案】C
第 11 页,共 17 页
【解析】A.文艺复兴,并不是古罗马古希腊文化的单纯的恢复,而是资本主义思想的创新。
B.材料没有体现出恩格斯的核心含义,恩格斯的核心意思是文艺复兴是一次思想文化的创新活
动。
C.新文化运动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要求,而文艺复兴的这个词让人理解为是单纯的古罗
马古希腊文化的复兴。
D.文艺复兴确实是打折,复兴古文化的旗帜,这一理解没有错,但不符合材料。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文艺复兴,要求学生结合文艺复兴兴起的背景性质和内容特征来分析材料。
文艺复兴式资本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不仅仅是对过去文化的复兴,实质上它是打着古典文化
复兴的旗帜而进行的思想解放运动,因为资本主义势力还不够强大。
1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运用能力和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关键是对阶段特征的掌握,难度不大。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 1850—1914 年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
推动了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 1950—1973 年资本主义经济史上的“黄金时代”;C 项
正确。A、D 两项只符合 1950—1973 年经济的发展;B 项只符合 1850—1914 年经济的发展。故
选 C。
14.【答案】D
【解析】A 项,议会不能支配政府财政这一结论和材料中议会批准的批文相矛盾。故 A 项错
误。
B 项,“国王掌控实权”和 1689 年《权利法案》史实相违背。1689 年《权利法案》规定国王不
具实权,该项不符合史实。故 B 项错误。
C 项,银行是否担心政府违约失信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C 项错误。
D 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君主立宪制规定国王“统而不治”,国王具有形式上的权力。故
D 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主要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解答本题时,学生要能够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后,国王拥有形式上的权利。主要考查学生对
第 12 页,共 17 页
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15.【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德国在 1871 年确立的君主立宪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19 世
纪末 20 世纪初正是德国资本主义工业化迅速发展的时期,1912 年的全国反抗运动表明这一时期
的工业化推动了民主化发展,故 D 正确。
德国直到 1918 年底仍是君主立宪制,故 A 错误。
材料体现了公共舆论对君权的监督,但却没有体现出对君权的制约,故排除 B。
德国开始建立君主立宪制是在 1871 年,故 C 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1893 年到 1912 年。
本题主要通过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
等能力和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6.【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02 年的《工厂法》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是英国历史和世界历史
上第一部工厂立法。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 19 世纪早期学徒童工的工作环境,限制了学徒童工
的工作时长;并且为学徒童工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再有,由于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发生在纺
织领域,对女工的保护也是比较明显的,因此 A 项正确;
BCD 均不合题干主旨。
故选:A。
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社会立法关注对象。
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
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7.【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的圈地运动从 15 世纪 70 年代开始一直延续到 18
世纪末,圈地运动使土地所权转移,资本主义农场规模不断扩大,故 B 项正确;
议会立法、人口增加与题干现象无直接联系,排除 AC 两项;
工业革命开始于 18 世纪 60 年代,排除 D 项。
第 13 页,共 17 页
故选:B。
本题考查圈地运动,结合题干“16 世纪英国农场平均规模为 34 亩 17 世纪上升为 59 亩,18 世纪
则达到 77 亩”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圈地运动,结合圈地运动的影响进行分析解答。
1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人类历史上各种动力的功率表”可知人力畜力、自然力、能源机器力的功率
增加,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生产方式变化,A 项正确;
动力革命受科学理论的影响只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关,排除 B 项;
材料没有体现科技对社会经济的直接影响,排除 C 项;
动力发展减少了劳动力投入,排除 D 项。
故选:A。
本题考查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结合工业革命时期科技发展的特征和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科学技术的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9.【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50 年前即 1871 年,法国工人阶级建立的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
阶级政权是巴黎公社,C 项正确;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是资产阶级政府,并非无产阶级政权,A 项错误;
新和谐公社是英国著名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建立的理想模型,并非法国工人建立的无产阶级政
权,B 项错误;
工兵代表苏维埃最早是 1917 年俄国二月革命后,在彼得格勒建立的无产阶级政权,D 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巴黎公社,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本题为基础题,考查巴黎公社,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答案】C
【解析】科学社会主义即马克思主义,使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推动了社会主义
运动的发展,在俄国十月革命后得以成功实践。排除 A。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也是社会变革的实践,不符合题意,排除 B。
第 14 页,共 17 页
空想社会主义是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空想共产主义都主张废除私有制,消灭阶级差
别,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产品,建立社会平等。他们中有些代表人物还主张暴力革命,并提出和
论证了过渡时期等问题。但他们在一些基本问题上,还未能摆脱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缺陷,因而
他们的理想社会不能实现。材料中”他们几乎没考虑过自己精心制作的蓝图如何才能付诸实
践。”的说法与此相吻合,故选 C。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不符合题意,排除 D。
故选:C。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抓住材料中”他们几乎没考虑过自己精心制作的蓝图如何才能付诸实
践。”这句话是解题的关键。
本题通过考查马克思主义,检测学生结合材料联系所学的能力,难度适中,用排除法可解题。
21.【答案】【小题 1】特点:多民族共同创造;融汇东西方文化;涉及领域多;成就辉煌;影
响巨大。
【小题 2】贡献:保存并传播了古典文化;丰富了世界文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传播;推
动了欧亚非和中国文化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第(1)问,需要考生掌握阿拉伯文化的特点;第
(2)问,需要考生掌握阿拉伯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本题考查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侧重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
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22.【答案】(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签订,列强瓜分狂潮,民族危机加深;民族
文化心理壁垒的松动:洋务运动破产,中体西用思想受质疑与冲击;宣传鼓动队伍的组成;民族
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与革命派建立团体、学会、办报等。
(2)第一小问,“即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
民相见以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从存在大汉族主义倾向的反满革命思
想到将满族视作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希望各民族融为一体。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
华民国的建立,推翻清朝的目标已达到;军阀混战,国家分裂。
(3)“自然界并没有创造国王、统治者、庶民和奴隶,人生下来是完全平等的”“必弃数千年
相传之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反对封建专制,主张自由平
等;反对传统思想权威,提倡民主与科学。
第 15 页,共 17 页
故答案为:
(1)政治形势逼迫:《马关条约》签订,列强瓜分狂潮,民族危机加深;民族文化心理壁垒的
松动:洋务运动破产,中体西用思想受质疑与冲击;宣传鼓动队伍的组成;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
史舞台,维新派与革命派建立团体、学会、办报等。
(2)变化:从存在大汉族主义倾向的反满革命思想到将满族视作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希望各
民族融为一体。原因:中华民国的建立,推翻清朝的目标已达到;军阀混战,国家分裂。
(3)相似之处:反对封建专制,主张自由平等;反对传统思想权威,提倡民主与科学。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文化思想启蒙的条件、1905~1919 年间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变化及其
原因、法国启蒙运动与中国新文化运动在内容上的相似之处,需掌握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三
民主义的相关内容。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三民主义,三民主义其实是孙中山一系列挽救民族
危亡,探索中国近代化的思考与实践经验的总结和高度概括,这种思考与经验上升为理论以后,
又对后来孙中山本人及其追随者的革命行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23.【答案】【小题 1】变化:1875 年时认为美国不会侵略我国,可作为主要结交国,1905 年时
则认为美国有吞噬我国之心,是最重要的敌人。
原因:美国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实力增强,加紧侵略中国,其帝国主义的真面目为中国人民所认
清;1905 年,美国实行排华法案,以强权主义对待在美国的中国侨民;随着中国社会的变化,
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日益增强。
【小题 2】观念:以他国对待我国的态度为准来区分敌友,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维护自身利
益。
意义:强调和平共处和反对诉诸武力,是近代以来中国外交观念的巨大进步。有利于发展中美两
国的友好关系,有利于地区局势的稳定,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解析】(1)本题考查中美关系。主要考查近代中国人对美国的认识变化。
(2)本题考查我国的外交政策。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外交观念。
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主要考查学生基
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24.【答案】【小题 1】特点:采用机器生产;固定资本占总资产的比例高;劳动力高度集中;
实行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
第 16 页,共 17 页
影响: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动了英国经济的转型;为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奠定了基
础;形成了大量工业城市,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激化了阶级矛盾,推动了英国工人运动的兴起。
【小题 2】特点: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为标志;科技加
速发展;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政府加大对科技研究的投入。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现代科学技术。第一问,需根据材料一中的有效信息及工
厂制的特点、历史影响进行分析归纳;第二问,需根据材料二中的有效信息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
特点进行分析归纳。
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现代科学技术,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论
证、探讨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第 17 页,共 17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