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四个字,会写“墨绿,嫩绿”等八个词语。
过程与方法: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独特的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象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二、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难点
借助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独特的表达。
四、教学方法
引导法、读思法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过渡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
2.请大家齐读诗题,看到这个“绿”字,你想到了哪些画面呢?
3.这是我们眼中的绿,那么在诗人艾青的笔下,绿又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家捧起书,自己读一读,找找艾青笔下的绿。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大家读了这首诗有什么感受呢?
预设1:我觉得自己仿佛置身在绿色的世界中。
预设2:读完这首诗,我感觉心中一片宁静。
2.我再来考考大家字音读得准不准。
墨水瓶 挤在一起 交叉 倒翻
提示:“倒”是多音字,“瓶”是后鼻音, “叉”的读音是chā, 不能读成chà。
这是我们要写的字“叉”“瓶”,伸出你们爱学习的手指,跟我一起来写一写。“叉”是“又”字多一点,这个点最后写;“瓶”字是个组合字,左边“并”,右边“瓦”注意横折弯钩要写得紧凑,点字也是最后写。
“叉”字中“又”代表手,“点”是拿的东西,诗中指什么交叉在一起?
3.本诗分为5个小节,现在请5位同学来读一读这首诗,其他同学认真听,边听边找找诗中总共写了几个“绿”?
这么短的一首小诗,居然出现了17个“绿”,怪不得大家初读诗歌时仿佛置身于绿意盎然的世界。
(三)引导学生品读诗文,想象画面
1.学习第一小节
(1)这些“绿”是怎么来的呢?有谁发现了?指名读第一小节。谁还想读给大家听?绿色的墨水流到了哪里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作者的诗句充满了想象,也带给了我们读者丰富的想象,就是这些丰富的想象,带给我们丰富的画面。(板书:想象 画面)
(2)有时候不仅诗句带给我们想象,连标点都会说话,你发现了什么?一个小标点就带给我们想象,那么读的时候可以怎样读?
标点也会告诉我们读诗的方法,把声音或气息拉长,就能读出无穷
的绿,我们一起来试试。评价:越读越有感觉,我们再来一次。
简单的一句诗,意犹未尽的标点就带给我们无穷的想象,这是诗歌语言的魅力,在诗的一开篇就通过丰富的想象,把我们带到了绿意盎然的世界。
2.在这首诗中,除了第一小节,你觉得还有哪些诗句最特别,最具想象力?读一读,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
(1)墨水瓶倒翻了,出现了哪几种绿?看到这么多的绿色,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就是这么多的颜色,带给我们丰富的想象,作者是怎样写出来的?
“浅绿”和“淡绿”写的是程度;“墨绿”和“翠绿”是把它们比作成一项事物,就是它们带给我们的感受,“粉绿” 是颜色叠加在一起。
(2)生活中我们不仅见过这几种绿,还有哪些绿?
(3)这么多颜色在一起,怎么读出它的不同?“绿”得重一些,读得重一些;“绿”得浅一些,读得轻一些。
就是这些词语向我们展开了一幅幅画面,读着读着,可能我们眼前仿佛看到了远处的青山,它们那么绿,绿得发黑,你看脚下的稻田各种各样的绿交叉在一起。这条小河唱着歌从这里流过,它们绿得发黑,绿得出奇,水底的兰草在悠悠地飘荡,再看山间的石缝里长满了青苔,他们的颜色是嫩绿的,是绿油油的,让人看上就想用手摸一摸。雨过天晴,那落在绿叶上的小露珠也变成了绿色,绿得发亮。你看这些诗句就在我们一遍遍的朗读中变成了美丽的画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预设1:第二小节。当我读到“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洗绿、粉绿……",我仿佛看到多种多样的绿,深深浅浅、浓浓淡淡。
3.同学们还有那一小节最奇特呢?最有想象力?
(1)写得奇特是因为刮的风是绿的,下的雨是绿的,流的水是绿的,阳光也是绿的。这位是他的想象,还有他的感受。
(2)绿不仅仅是眼前看到的景象,更是作者的感受,请同学们观看视频
(3)你还看见什么是绿的?引导学生仿写( )是绿的。邀请小诗人来读一读。
(4)在这句诗中,每一小节都是“是绿的”,这四句话回环反复就带给我们诗歌独有的节奏美,大家能不能背一背?
4.当所有的绿拥过来是怎样的情景?透过这两小节,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画面?
预设1:第四小节。当我读到这一小节,我仿佛看到了所有常见的、不常见的绿,都全部集中在一起.挟挤书的,重叠着、交叉着,密密层层,我读着读着,眼前出现了很多平时看到的景象,比如爬满爬山虎的绿色教学楼、旅游时看到的竹海,就跟诗句描写的一样。
加上动作,诗句好像活起来了,让我们加上动作一起来读一读。
预设2:第五小节。当我读到这一小节,我仿佛感受到所有的绿随着风的指挥在有节奏地飘动,就像服从指裤一样,富有生机。 结合课后第2题,引导学生进一步表达自己的感受,如“风很神奇”“很有动感,很有力量”“充满了活力”“感觉很壮观”等。
5.配乐:学生朗读整首诗。
(四)结合“阅读链接”,进行比较阅读
1.过渡:古往今来,写“绿”的作家真不少。本首诗的作者,艾青,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还有一位作家宗璞在《西湖漫笔》中也写了“绿”。
出示“阅读链接”。
2.要求:默读思考:同样是写“绿”,两位作家的文字有什么异同呢?请你仔细默读两篇诗文。
3.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预设1:相似之处:都写到了绿色的丰富、范围广,都带给人美好的感受。
预设2:不同之处:《西湖漫笔》写的是在西湖看到的实实在在的景致,写得很细腻;《绿》写的可能是作者想象世界里的绿,也可能是作者的一种独特的感觉,语言表达也更富于特色。
预设3:不同之处:《西湖漫笔》是一篇散文,语言很美,带给人美好的感受。《绿》是诗歌,语言有节奏感,表达也很独特,会给人带来更多的想象。
(五)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情感
1.介绍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艾青,原名蒋正涵,出生于浙江金华,现当代文学家,诗人。1979年的春天,艾青率领的全国诗人访问团在广州等地访问,当时全国上下洋溢着发展的活力,艾青看到满目的绿色,感受到国家发展的勃勃生机。诗人借大自然中象征着希望的“绿色”来赞美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到来了,《绿》就创作于访问的这段时间。
2.引导:艾青笔下的绿不仅仅是一种颜色,更是什么?
(还是一种勃勃的生机)
3.带着感情,再读诗歌。
(六)布置作业
1.以“绿”为关键字,搜集相关诗歌,摘抄在摘抄本上;
2.春天都是绿色的吗?也可以以《红》或《黄》颜色试着写一首诗。
板书设计:
10 绿
想象
画面
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