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案例
一、背景分析
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以“历史传说故事”为主题,教参提出要“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教材在三年级下册安排了“详细复述”的学习要求,本单元是在详细复述基础上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概括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本课“戎、诸、竞”3个生字,会写“戎、尝、诸、竞、唯”5个字。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并将故事讲生动。
4.能解释“树在路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充分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练习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王戎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优秀品质。
三、教学重点
让学生充分朗读,读正确、流利,读好停顿;借助注释,读懂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四、教学难点
让学生练习用自己的话讲故事,交流“树在路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体会王戎善于观察、独立思考、博学多识的优秀品质。
五、教学片段
1.师:之前我们学习了文言文《司马光》、《精卫填海》,你们有什么好的了解课文的大意的方法呢?
生:结合注释,看插图。
生:联系上下文,合理想象
2.师:同学们的总结可真全面,这些都是了解课文大意的好方法呢!请同桌两个人为一个小组,用刚才的好方法把故事内容说清楚。已经说好的同学,请用坐端正的姿势告诉老师。
3.师:来,我们一起来梳理文章意思。(出示课文内容)
(1)师:“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这一句讲述的是什么?
生: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朋友一起游玩。
师:说的真准确,“尝”在文中指的是什么意思呢?
生:曾经。
师:“诸小儿”是什么意思?
生:许多小朋友。
(2)师:故事接下来发生了什么?
生:“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师:这句话话讲述的什么意思?
生:看到道路旁边的李子树结满了果实,果实把树枝都压弯了。
师:“多子折枝”什么意思?
生:李子很多,把树枝都压弯了。
师:你能读出果实累累的样子吗?来,试一试。
生:(学生读)学生将“多子折枝”读重音。
师:你读得真棒,将“多子折枝”读重音,老师好像看到李子树上果实累累的样子。
(3)师:“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什么意思?
生:许多小朋友都争先恐后的摘李子,只有王戎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师:竞走是什么意思?
生:争先恐后的跑过去。
师:走是什么意思?
生:跑。
师:同学们要注意,“走”在文言文中是跑的意思。那是怎么跑过去的?
生:争先恐后的。
(4)师:“人问之”说的什么意思?
生:人们问王戎。
师:人们问王戎什么?
生:王戎为什么不去摘李子?
师:所以这里的“之”字不是指王戎,而是指王戎不摘李子这件事。
(5)师:王戎怎么说的?
生: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师:这句话说的什么意思?
生:李树在道路边结满了果子,没有人摘,肯定是苦李子。
师:王戎说这句话的时候用的怎样的语气?
生:肯定的语气。
师:你从哪个地方看出他的肯定?
生:从“必”字可以看出来。
师:真棒,来,请你用自信的语气读读这句话。
生:学生用自信的语气读。
师:老师感受到王戎的自信了。
(6)师:“取之,信然”什么意思?
生:摘下来一尝,确实如此。
(7)师:内容梳理完了,接下来请一位同学完整的讲故事内容说一遍。
生:讲述整篇课文内容。
(8)师:说得真好!请全班男同学讲课文齐读一遍,,注意读出果实累累的样子,诸小儿与王戎的不同,王戎回答的自信。
生:男生读。
师:我相信女同学会读得更好,来,所有女生将课文齐读一遍。
师:同学们读得越来越好了!这是一篇文言小故事,我们不仅要把故事讲出来,还得讲的生动精彩、吸引人。
4.师:那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出示课文内容)
(1)师:王戎和小朋友在野外玩的什么游戏?
生:老鹰捉小鸡
生:捉迷藏
生:123木头人
(2)师:正当他们玩的兴高采烈时候,他们看到了什么?
生:一棵李子树。
师:这棵李子树在哪里?
生:在道路旁边。
师:这是一棵怎样的李子树?
生:树枝上面结满又大又红的李子,把枝头都压弯了。
(3)师:看着李子树上结满了果子,把树枝都压弯了,诸小儿们会说什么?会做什么?
生:看,那里有一棵好大的李子树啊!走喽,去摘李子呦!(生加上自己的肢体语言表达)
生:争先恐后的跑过去。
(4)师:此时只有王戎一动不动,人们非常好奇,他们会问王戎什么?
生:王戎你怎么不去摘李子啊?王戎你怎么一动不动啊?
(5)师:戎怎么回答的?
生: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6)师:面对王戎的回答,别的小朋友又会说什么啊?
生:你怎么知道?我才不信呢。
生:你都没有尝李子,怎么知道李子是苦的?
(7)师:于是带着疑惑,诸小儿摘下李子一尝,果然是苦的。王戎可真聪明啊。
同学们的想象课真丰富啊!谁来当小小故事家,(出示情景图片)看着图片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有趣的故事?注意讲述的时候要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来说。
5.指名两位讲故事,师点评指导(出示情景图片)
生:生讲述故事。
师:故事内容完整清楚,师指导,要是添加人物的神态描写就更好了。
生:生讲述故事。
师:讲的绘声绘色,把同学们都带到了李树旁。
师小结:好的讲述,不仅能让我们听懂这个故事,还仿佛把我们带入到了这个故事的情境中了。
(设计意图:结合注释,反复练习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