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4张PPT)
福建省2023届高中
毕业班适应性练习卷
爱的讲评
敏,听说你作文离题了……
材料一: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此,我愿提出全球文明倡议。
——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
——我们要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要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于人,不搞意识形态对抗。
——我们要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充分挖掘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我们要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探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丰富交流内容,拓展合作渠道,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我们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
演讲的时代背景,主要目的
中国共产党将致力于加强政党交流合作,携手共行天下大道。我们愿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深化交往,不断扩大理念契合点、利益汇合点,以建立新型政党关系助力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以夯实完善全球政党伙伴关系助力深化拓展全球伙伴关系。中国共产党愿继续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一道,开展治党治国经验交流,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道上阔步前进。
(摘自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
演讲场合
材料二:
【解读】
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人类文明多样性赋予这个世界姹紫嫣红的色彩,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中国坚持和而不同的思想,尊重和保护文明多样性,积极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中国共产党历来强调树立世界眼光,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文明成果,并结合中国实际加以运用。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在交流互鉴中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度和深度。
我国所坚持的理念
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当今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植根于丰富多样、源远流长的文明传承。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都闪烁着璀璨光芒,为各国现代化积蓄了厚重底蕴、赋予了鲜明特质,并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共同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各方应该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样化,注重汲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共同绘就人类文明美好画卷。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面向未来,中国共产党将以更加开放的眼光、更加开阔的胸怀对待世界各国人民的文明创造,交流互鉴现代化建设经验,共同丰富走向现代化的路径,努力以中国式现代化新成就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提供新助力,作出新贡献,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
(摘编自杨立新《习近平“典”亮全球文明倡议》)
1.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拓展合作渠道,有利于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对推 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具有积极作用。
B. 中国共产党愿不断扩大与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理念契合点,利益汇合点,加强政 党间的交流合作,携手共行天下大道。
C. 立足于本国国情,又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文明成果而形成的中国现代化发展模式, 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普适性。
D. 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的各种文明,不仅为本国现代化积蓄了厚重底蕴,也共同为人 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作出重要贡献。
C
综合两则材料的内容, 中国式现代化路径的探索,既立足于本国国情,又借鉴各国经验,并已取得辉煌成就,可以 为其他国家的现代化之路提供参考,但不能说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普适性,因为各国国情 不同,各有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与进步源泉,这是材料一立论的前提。
B. 只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等全人类共同价值,就能避免意识形态对抗。 材料一p4
C. 材料二深入分析了民谚广为流传原因,能够帮助外国友人消除对中华文化的误解。
D. 不同文明各有价值,彼此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最终将不分高下、不分优劣。
A
B 项的条件关系推断有误。材料一倡导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全人类 共同价值,这对减少意识形态对抗具有重要作用,但无法消除意识形态对抗,因为产生意识 形态对抗的原因是复杂的。
D 项的推断隐含的前提是文明有高下优劣之分,这不符合原文“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 分”,因此D 项说法不正确。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 《中庸》: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B. 韩愈《原道》: “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C. 梁漱溟认为: “从中国已往历史征之,其文化上同化他人之力最为伟大。”
D. 费孝通提出: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D
材料一观点是:各种文明各具特色,我们应当包容共存、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摘自《中庸·第十章》
解释:品德高尚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强啊!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清平时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黑暗时坚持操守,宁死不变,这才是真强啊!
A 项表述强调了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但未体现包容共存、交流互鉴。
B 对于采用夷狄礼俗的诸侯,就把他们列入夷狄;对于采用中原礼俗的诸侯,就承认他们是中国人。
B 项认为夷与中国的区别在于礼仪,强调了夷与中国在文化上的区别。
C 项对中国文化的阐发是一家之言,体现了梁漱溟先生对中国文化的自信,但与材料一论述的观点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
D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每个人都有美丽的点,我们要 发现自身的美丽,努力地赞美自己,让自己更自信。 并发现欣赏他人的美丽。
D 项强调了各种文明各具特色,包容共存、交流互鉴,与材料一的讨论最为相符。
4.引用民谚“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增强了演讲效果。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4分)
认真审题!!!
引用——增强感染力,增添文采/文学色彩。
民谚——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哲理性的句子,高度概括了“一花”与“百花”的关系。
考察重点并非落在比喻,而是落在形象化的概括,让听众有更直观的画面感。
演讲效果——强调演讲的场合,注意特定对象的特点,演讲的目的在于说服听众,具有明显的功能性。
题干≠这句民谚“是什么”
复习提示:
演讲稿、新闻、科普文、调查报告、访谈等特殊文体(尤其是新教材有出现的)的文体特点要再强化。
知识点回顾:
好的科普文的文体特征……
4.引用民谚“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增强了演讲效果。请结合两则材 料简要分析。(4分)
① 在世界政党大会上演讲引用经典,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②引用这一经典是 对应该尊重文明多样化这一哲理的形象化概括,增强了感染力、说服力、传播力。
评分细则:
①写出演讲场合:“世界政党大会”或“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讲话”得1分;
②写出演讲场合产生的效果“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1分;
③写出演讲阐述的观点:“尊重文明多样性”得1分。
④写出引用经典产生的效果:对听众的“增强感染力”“说服力”“传播力”,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就得1分。
答题情况:
学生根本答不到场合,小部分同学答到展现传统文化、文化底蕴、文化自信。一半左右能答到演讲阐述的观点“文化多样性”或“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还有相当多分析谚语的哲理内涵或谈要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未扣谚语论证的观点不给分。引用经典的效果若写出吸引听众、引发兴趣也给分。后两点答对的较多。
出现的问题:
(1)不知答题方向,凭感觉只在一个点上绕。相当一部分同学基本只在三四两点中的一点绕。
(2)谚语阐述的观点找错了。筛选信息的能力不够。
(3)不知道分析演讲效果要结合演讲场合、对象及其产生的效果作答,基本丢2分。
5.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两则材料评析这一 文化现象。
2022全国高考一卷回顾:
5.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①重新寻找自身的诗歌传统,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诗论进入当代的空间,贡献出它的智慧,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
②既要师洋,又要师古,扩大视野,恢复古典诗论传统的活力,并吸收外来的营养;
③科学辩证地认识西方文论、中国古典诗论的优点与缺点。
5.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两则材料评析这一 文化现象。
这一文化现象指的是什么?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材料一)
评析——评价(这一文化现象是好是坏,好在哪里,即意义或价值)+分析(结合两则材料)
5.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两则材料评析这一 文化现象。
① 党领导中国人民从中国国情出发,科学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繁荣世界文明;
②两则材料挖掘“和而不同”思想 的时代价值,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次成功 实践。
评分细则:
内涵: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思想内涵深厚,具有当代价值;
背景:文明本无高下优劣之别,而当今世界呈现“文明冲突”的现状;
目的:以厚重的文化底蕴,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人类社会现代化”;
意义:保护文明多样性,推动世界文明繁荣,形成“百花齐放”格局;
原因:中国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重视挖掘自身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
学生从材料一中“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引用展开分析,也酌情赋分。
出现问题:
失分的主要原因是审题不清,没有扣准题干中的任务关键词“评析”二字,乱答一通。
复习建议:
强化审题意识、答题扣准关键词意识。
读标题《还魂草》
思考:还魂草在文本中是 什么意思?
作者希望通过写还魂草揭示何种主旨?
读注释(注意写作的时代背景和常规主题):
《还魂草》写于1941年,以抗战时期大后方重庆为背景,是作者根据自己的见闻创作的一篇书信体小说。小说共六封信,本文节选自第一封和第五封。
圈画关键人物,归纳中心情节
敏:写信对象
我:黎伯伯
孩子们:利莎(肖像描写p5、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秦家凤(p16“年轻、灿烂、纯洁、善良、友爱、充满朝气”)
第1~23段:第一封信
第24~39段:第五封信
“还魂草”相关:p12、p20~23、p32~38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中两个小女孩的“笑”多次出现,“把我从充满阴郁气氛的世界中救出来了”, 给故事增添了一抹亮色。
B. 盘旋的飞机,刷刷落下的炸弹,残破的窗户,弥漫的尘土,“我们就是在灰尘中生 活着的”,这是战时重庆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
C. “一只小小的带泥的腿静静地伸在外面”,画面令人触目惊心,强烈控诉了日军滥杀无辜妇女儿童的暴行。
D. 结尾处,“不能再开口”是因为利莎受到伤害,“我”悲愤难言;“不能再写下去” 是因为对友人敏“我”惭愧自责,欲言又止。
D
“我不能再开口了,我不能再写下去了”,面对 爱笑的利莎此时如此多的眼泪,“我”满腔悲愤,以致失语。而“不能再写下去”则是内心 情感的复杂和强烈, 一时难于向友人言说,所以停笔,并无愧对自责之感。
7. 关于文中的“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敏”是收信人,是“我”倾诉内心感受的对象。
B. “敏”虽多次出现,形象特征却不甚明确。
C. “我”与“敏”互诉心曲,情节由此逐步展开。
D. 写给“敏”的信,蕴含“我”对人生、社会的思考。
C
C 项考查与“敏”有关的情节内容及作用。 《还魂草》以“我”写给敏的六封信来组 成故事的整体架构,通过“我”给“敏”写信来讲述故事、交流情感。“敏”并未与“我” 互诉心曲,推动情节发展的结论也缺乏具体依据。
8.黎伯伯给“还魂草”的故事换了一个乐观的结局,这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本来的结局:悲观的
听故事的对象:孩子们
思考黎伯伯为什么要换结局
vs《窦娥冤》的大团圆结局(对窦娥身上的善良品质的一种肯定
本题要求从具体情节中分析人物形象,要求学生深入情境来理解。“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应尽量从内在的精神、性格角度去探究,而非停留于浅层。
8.黎伯伯给“还魂草”的故事换了一个乐观的结局,这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①积极乐观,向往光明的理想世界;
②崇尚奉献,珍视友情,希望传统美德代代相传;
③心地善良,呵护童心,让孩子对未来充满希望。
【答案整合】
①积极乐观,向往光明的理想世界。类似“对生活充满希望”等概述词均可。
②心地善良,呵护童心,让孩子对未来充满希望。类似“有同情心”“悲悯情怀”“情感细腻”“体贴善良”“有温情”“温柔”等概述词均可,只要围绕关心小听众的感受分析,都可得分。
③崇尚奉献,珍视友情,希望传统美德代代相传。类似“对自我牺牲精神的提倡”“对高尚道德情操的提倡”“强烈的道德感”等等,均可。(此角度能写到的甚少)
8.黎伯伯给“还魂草”的故事换了一个乐观的结局,这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1.严格按上述三个角度,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答出三点给6分。
2.每点要有“概述+分析”,概述正确1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
3.有其他答案,如“善于讲故事”等,如果和“乐观”“善良”两个角度不重叠,且能言之成理,可以给1分。
【存在问题】
(1)形象把握不准。如:知识储量大,学识渊博;思绪缜密,幽默风趣等
(2)概括能力不足。“他是一个不忍心让孩子知晓社会故事的不好的结局的人”,
(3)答题规范性不强。有概括没分析或有分析没概括。少部分学生没有分点作答,或分点角度重叠。
9. 《还魂草》创作于抗战时期,巴金目睹了中华民族的苦难与坚强,“觉得肚里装满 了火似的东西”,但他却在作品中着力写了一些“看不见英雄的小人小事”。其创作意图是 什么 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
“但”——表示转折(内心充满愤怒,却克制住自己的主观情感,采取相反的方式去叙述)
“火”(愤怒)——冷静客观理性
主旨:刻画中华民族的苦难与坚强(大)——(小)“看不见英雄的小人小事”
以小见大(小人物身上也能体现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
小人物(两个小女孩,非典型的英雄)Vs大英雄(典型的英雄)
战争时代背景下普通民众的真实生活情况
贴近生活,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坚定抗战的信念
主旨:无声控诉侵略者,对光明与和平的向往
9.(6分)【参考答案】
①创造新的叙事焦点:关注普通小人物,从他们身上探索民族力量的源泉。
②选择观察战时社会的视角:讲述小人小事,凸显战争状态下普通民众的真实遭际与体验。
③调整叙事方式:面对复仇的火种、斗争的火光,作者着力控制以往火热的主观情绪,开始追求冷静客观的叙事效果。
④塑造新的形象:普通小女孩不仅有纯洁、善良、友爱的美好品质,更有宁愿牺牲自己也要拯救他人的英雄心灵。
⑤表达时代主题:写小人物的悲惨遭遇,揭示民族的苦难,表达对侵略者的愤怒控诉和对光明的向往。
⑥坚定民众信念:小人物的悲惨遭遇,更易唤起大众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反抗之心,坚定抗战的信念
主旨
主旨
人物
环境
叙事
主旨
拓展:电影《美丽人生》
【答案整合】
①关注普通人、平凡人,体现民众在战争中的真实生活,也反映出小人物身上的美好品质。
②主旨上,以小见大,以小人物的遭遇代表民族的苦难,用小人物的美好品质代表民族力量的来源。
③艺术效果上,使创作情绪更加克制,创造冷静客观的叙事效果。
④从读者角度,更加贴近读者,通过小人物的悲惨遭遇,唤起读者对侵略者的仇恨,坚定抗战信念。
(每点2分,答对3点给满分)
环境
人物
主旨
叙事
读者
【我们该怎么想】
环境:真实还原社会时代背景、展现战争时期的苦难生活
人物:表现善良坚强的美好品质
读者:贴近生活现实、拉进距离,引发共鸣
主题:坚定抗战决心、控诉侵略者、对美好的向往等(淡化戏剧冲突,增强现实意义)
叙事:追求冷静客观的叙事效果
【存在问题】
1.审题不清,罗列套话。题干限制情境为“着力写看不见英雄的小人小事”,应从小人物角度切入。部分学生答作品表达技巧的“书信体格式便于刻画人物内心感受”“插叙手法丰富文章内容”“还魂草作为线索贯穿小说”“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等
2.回答角度不全。大部分都集中在主题层面,如对战争的厌恶,对抗日民众的敬佩,展现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等。
3.答题规范性不强。部分学生仍旧没有分点作答的意识。或表面上虽有分点,实际并没有分角度作答,几点都在围绕同一角度(主题)反复言说。
6
(主旨、读者角度答对,普遍性和代表性那个点意思对但是表述不够清晰给1分)
5
(第一二点是主旨,第三四点为读者角度)
4
(都是从主旨角度作答)
2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岂不鄙乎”与“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鄙”字含义不同。
B. “蒙大王鸿恩”与“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两句中的“蒙”字含义不同。
C. “夫人衣无缘之裳”与“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缘” 字含义相同。
D. “王顾谓太宰話曰”与“赢得仓皇北顾”(《永遇乐 · 京口北固亭怀古》)两句中 的“顾”字含义相同。
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王用贞妇不嫁破败的家庭、仁人贤士不做亡国的臣子来劝说范蠡,表示愿意宽恕他的罪过,希望他能够改变心意,弃越归吴。
B.吴王保全越国君臣性命,范蠡致谢并表示自己愿意效命吴国,越王听罢泪流满面,以为即将失去范蠡,吴王却怀疑范蠡的诚意。
C.越王夫妇穿着下等人的服装,丈夫铡草喂马,妻子挑水除粪,他们虽然生活又苦又累,但三年不曾恼怒,没有露出怨恨的神色。
D.吴王见越王等人虽处窘迫之境,仍然保持君臣之礼、夫妇之仪,心生赦免想法,太宰豁知其意,极力逢迎,希望吴王放了他们。
B
13(1)吴王知范蠡不可得为臣,谓曰:“子既不移其志,吾复置子于石室之中。”
吴王知道范蠡不会做自己的臣子,就对他说:“你没有改变你的志向, 我要再次把你关进石室。”
第一小句,由于给出的评分标准比较宽松,所以大部分同学都能得1分。错误类型有两类:有的同学会翻译成"吴王知道范蠡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臣",理解有误;有的同学翻译出的句子是病句。
第二小句,大部分同学得1分,"移"只要能翻译出"改变"的意思即可得分,有的同学会翻译成"移动";有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有的同学不直译这个句子,而是意译这个句子,比如说翻译成"坚持自己的志向",这样关键词一分就失去了。
第三小句,扣分的比较多。"置"翻译成"囚禁、关进"等都可以,但是有一些同学会翻译成"搁置",不得分,也有一些同学会翻译成"安置、安顿",我们认为感彩不对,也不给分。这个句子中有的同学会把"石室"时事翻译成"茅房、马厩",但是我们一般不打把它作为扣分点。
(2)臣闻无德不复,大王垂仁恩加越,越岂敢不报哉?
我听说施恩必有回报,大王把仁恩施与越王,越王岂敢不报
①译出大意给 2 分——这个标准是说句子的主谓宾都有,大意大致对,也基本符合上下文语境,就不扣这2分。 由于细则的建议,这一题句意分基本上都有给。但是有部分同学会把“复”翻译成“报复”,“返回”,“复国”,有被扣一分。
②“复”“加”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1分。“复”翻译成回报、回复、回应,报答等均视为正确,“施”翻译为施与、施加、施给、给予等均视为正确。根据细则建议,评分时并未不用字眼。
有很多同学把“报答”写成“报达”,也没有扣分。但是错别字现象比较严重。
14. 吴国最终被越国所灭,结合材料一与材料二,请简要分析其中的原因。
①吴王滥施仁义,放虎归山;②宰嚭失职误国;③越王君臣隐忍奋发
补充答案①吴王君臣层面: 决策失误,失职误国。(2分)
②越王君臣层面: 隐忍奋发。 (1分)
存在问题:
1,答题时不写主语,或泛泛写“大王”。
2,把吴王和越王混淆了。
3,把西施作为重点原因。
4,把吴王说成“善良”,把越王说成“骗子”。
建议:
1,可以使用对象分析法,注意文本中出现几个主要人物。
秦州杂诗其十八 杜 甫
地僻秋将尽,山高客未归。
塞云多断续,边日少光辉。
警急烽常报,传闻檄屡飞。
西戎外甥国,何得迕天威。
[注]外甥:开元年间,吐蕃王上表给唐玄宗,自称是唐朝皇帝的外甥。
檄:古代用于征如、晓谕或申讨的官方文书,以木简书写,若有急事,则插上羽毛,谓之羽檄,又称飞檄。
西戎:战国以后中原人对西方各少数民族的通称。这里指吐蕃(即后来的藏族)。
外甥国:唐太宗时曾以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王,后来金成公主又嫁给吐蕃王。开元年间,吐蕃王上表给唐玄宗,自称是唐朝皇帝的外甥。
迕:违背、触犯。
天威。天朝的威严。
客所处的位置:偏僻遥远(离家万里)
身份:客
(羁旅在外)
时间:秋末
思乡的季节
(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漂泊)
写景(战争气氛和天气气氛统一)
秦州城区仍然阴雨的时候多,晴明的天气少。
即使天晴,太阳也是无力的。
多、紧急
诗人对发动战争的吐蕃首领的怒喝。
蔑称——唐朝的领土尊严不容侵犯。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地僻”“山高”表现戍边环境的艰苦, “客未归”表达将士归家无期的忧伤。
B. 颔联明写阴云多现、日光变少的边塞景象,暗写战事频仍、朝廷的声威不足。
C. “常”“屡”以频度之密凸显军情紧急,渲染吐蕃不断侵扰边境带来的紧张气氛。
D. 诗人深切关注着秦州的动态,写景叙事,抒情感怀,前后呼应,似断实连。
A
16. 本诗尾联与杜甫《登岳阳楼》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在情感上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vs西戎外甥国,何得迕天威。
战争
哭泣:
为何流泪?
16. 本诗尾联与杜甫《登岳阳楼》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在情感上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
1.相同点:忧国伤时/忧国忧民/对战事的关心/对吐蕃入侵或战乱频仍或国家不得安宁的担忧等均可得2分,如只从百姓切入,回答关心民生等可酌情给1分。
2.不同点:概括不同点1分,结合诗句分析不同点1分。
《秦》诗尾联痛斥吐蕃冒犯大唐天威,表达对其以下犯上、背盟扰边行径的愤怒;
《登》诗尾联写听闻北方战事,凭轩流泪,抒发对吐蕃入侵、国破家亡的悲痛哀切
木末 王安石
木末北山烟冉冉,草根南涧水泠泠。
缲①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颜色)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人物、动作)
笠是(比喻)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天气)
唤渠(他)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满,遍),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①缲:同“缫”。把蚕茧浸泡在水中抽出丝。
树梢
缓慢上升的样子
生长地点
清凉或水声?
地势:由高到低
蚕茧
麦子
古代战士戴的头盔。
春雨之密、急、大
提防
移植、栽种
两诗都写到农事活动,但蕴含的感情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6分)
①同:两诗都表达了对农事的关切与对劳动的赞美;(2分)
②异:王诗重在表达对既有收成的喜悦与对未来丰收的憧憬(2分),杨诗重在表达对农人辛苦劳作的悯恤与对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精神的赞美。(2分)
本题采用比较阅读鉴赏的形式命题。回答本题,关键是“尾联”“情感上”“同中有异”。
考生答题出现的问题与市二检时相似。(市二检也是比较情感上的异同。)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审题不到位,很多学生答非所问,答题的时候未能扣紧“情感”进行比较回答,而是着重在内容上的比较分析,还有同学对手法、语言风格进行比较。
2.情感理解出现偏差,较多同学理解为“反对战争”“批判朝廷”,未能精准写出关键情感词“愤怒”“悲伤”“痛切”等。
①相同点方面,“忧国忧民”这个杜甫诗歌最突出的情感特点居然没有几个同学写出,实在是出乎意料。大部分学生回答“对战争的厌恶/不满/痛恨”“对朝廷的不满/失望/痛恨/昏庸无能的痛斥”,还有一些同学回答“对将士不能归家的同情”“反对战争,渴望和平”“壮志未酬的悲愤”“思乡”等,均不给分。②不同点方面,《秦州杂诗》尾联,错误点主要是写“对朝廷声威不足的愤怒”等,均不给分。《登岳阳楼》诗的理解稍微比较到位,但很多同学回答“批判了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希望朝廷重视自己”等。
3.答题规范意识不足。
①很多同学没有按照“同”“异”分别作答,而是杂糅在一起回答。而且没有点出哪一首诗,而用“杜诗”来替代,可是命题的两首都是“杜诗”。
②很多同学忘记了“分析诗句”这一步骤,而直接概括情感特点。
③没有分点作答。
【教学建议】
1.关注诗歌内容情感的解读,适当了解一些诗人的生平事迹,知人论世,以便更好把握诗中蕴含的诗人情感。
2.强化审题扣题意识,不要答非所问。
3.强化答题规范意识,注意表述的思路要清晰。
①要特别强调从异同点入手分别答题,最好先回答“同”,再回答“异”。
②强调“分析诗句+概括情感特点”的答题模式,尤其要注意“分析诗句”这一步最容易得分的不要忘记写。
③强调分点作答。
17.(1)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2)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3)示例一:三径就荒 松菊犹存
示例二: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示例三: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示例四: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默写题的得分率不高,平均分只有2.7分。主要问题在于,要么写错句,要么写错别字,其原因都是对原作品的意思没有理解。例如,第一句把“选贤与能”错写成“选贤举能”的非常之多,一部分写错句,写成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第二句错别字是把“流”字错写成“留”字,更多的是,把《春江花月夜》整首诗,随便选一句来填,选错句的极多。第三句是要求写出有带“松”字的诗文,学生会错把写“竹”当写“松”了,如“咬定青山不放松”,还有的把写“人”当写“松”了,如“养松乔之寿”。
《红楼梦》以其 ① 的社会内容被称为封建时代的“百科全书”。直到今天,它仍像新发现的宝藏那样,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成就上都有着 ② 的伟大价值。就 以曹雪芹艺术语言的功力来说,也很难用某一种风格一言蔽之。
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常用简括的词语,或褒或贬, 一下子就能抓住诗人或散文家语言的 特色,或典雅,或深奥,或精约,或繁缛。然而,这么多形容语言面貌的词汇,拿来概括曹 雪芹的语言时,却又显得. ③ 。“概括”这个词儿好象顿时被抽去了全部血液,变成 抖索着的一张薄纸片,实在无法包拢那样繁富多样的语言素质。铺陈需要绚丽多采,嘲讽需 要喜笑怒骂,抒情需要深沉隽永,叙述需要流利畅达。要什么,有什么,可以说曹雪芹是进 入语言自由王国的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简直是一个奇迹!
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洋洋大观/浑浑无涯/无所不包
不可估量/无与伦比/无可替代/无可取代/独一无二/不同凡响/非同凡响/非同寻常
苍白无力/捉襟见肘/左支右绌
三个成语题综合答题情况不乐观,平均得分不高,尤其是第二、第三空,错误率比较高;
第一题大部分同学能根据后面“百科全书”的提示答出“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等形容内容丰富的成语;有的同学答“一针见血”不符合语境不得分。
第二题形容《红楼梦》社会价值的成语,除了答案提供的成语外,很多同学也有答到“不可磨灭”“历久弥新”“空前绝后”等成语。有的同学写的“举足轻重”“举重若轻”“超凡脱俗”“叹为观止”等这类成语不符合语境或不能形容社会价值,不得分。
第三题很多同学不能很好理解语境义,常见的错误答案有“微不足道”“黯然失色”;除了答案提供的成语外,也有同学答到“词不达意”“以偏概全”等成语。此外,“捉襟见肘”一小部分同学会写别错字。
19.简述第二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4分)
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常用简括的词语,或褒或贬,一下子就能抓住诗人或散文家语言的特色,或典雅,或深奥,或精约,或繁缛。然而,这么多形容语言面貌的词汇,拿来概括曹雪芹的语言时,却又显得__③__。"概括"这个词儿好像倾时被抽去了全部血液,变成抖索着的一张薄纸片,实在无法包拢那样繁富多样的语言素质。铺陈需要绚丽多彩,嘲讽需要嬉笑怒骂,抒情需要深沉隽永,叙述需要流利畅达。要什么,有什么,可以说曹雪芹是进入语言自由王国的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简直是一个奇迹!
①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正确2分意思答对即可。核心词语是“语言风格(特色)”“用简括的词语”“曹雪芹的(语言风格)”。
②写出正确的转折关系的句子给1分,句子简洁流给1分。
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有:虽然……但是……、尽管……还是……、……然而(但是)、固然……却……只是、不过……此处提醒,如果学生写的句子是“虽然……但是……,因此……”,那么该句为因果关系,不是转折关系,要关注此类添加其他关联词语的表述,此类句子形式不得分。
③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
④其他答案参考
Ⅰ虽然有许多简括的词语可以概括作家语言风格,但概括不了《红楼梦》的语言。
Ⅱ我国古代文学家的语言风格常能用一言以蔽之,但是曹雪芹的却并非如此。Ⅲ中国文学史上虽然有繁多的简括语言面貌的词汇,却都无法呈现曹雪芹繁复的语言世界。
Ⅳ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家评价作家的简括性词汇众多,但是这一简括却不适用于曹雪芹。
Ⅴ尽管有许多形容语言风格的词汇,可是用它们来形容曹雪芹的语言是又显得单薄。
眼睛发痒怎么办 眼睛进了小飞虫怎么办 眼睛酸胀疲劳怎么办
眼睛作为“心灵的窗户”,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由眼球、视路、眼附属器三大部分 组成。这些结构共同构成眼睛,维持着眼睛的功能和生理状态。当三个部分中的任何一个部 分出现冲击、病变、使用时间过长等情况时,眼睛就会向我们发出“警报”,也就是我们常 说的眼睛里存在“异物感”。 ①,有的同学不自觉地用手去揉搓眼睛。 ② , 我 们的手指指腹往往会携带一些病菌、病毒和螨虫。拿指腹去揉搓眼睛时,不仅眼皮容易受到伤害,还容易乘虚而入一些不干净的东西,导致眼睛的免疫防线受到攻击的结果。短时间的揉眼可能造成感染, ③ ,最终甚至可能导致角膜上皮脱落损伤或者角膜弧度改变。
这个时候,我们再想停下揉眼的“罪恶小手”,可就晚了。
①为了缓解这种“异物感”
②通常情况下/在日常生活中
③长时间则可能造成更严重的危害
拿指腹去揉搓眼睛时,不仅眼皮容易受到伤害,还容易乘虚而入一些不干净的东西,导致眼睛的免疫防线受到攻击的结果。
拿指腹去揉搓眼睛时,不仅容易对眼皮造成伤害,还容易让这些不干净的东西乘虚而入,攻击眼睛的免疫防线。
拿指腹去揉搓眼睛,不仅容易对眼皮造成伤害,还容易让这些不干净的东西乘虚而入,导致眼睛的免疫防线受到攻击。
21. 文中加点处用“罪恶”修饰“小手”,有特别的修辞效果。请简要分析。
“罪恶的小手”(引号)——特指
罪恶:(贬义)vs小手(亲切感)——不在同一个感彩体系
善意的、温和的批评与劝诫
大词小用,重词轻用——新奇有趣
参考答案:
“罪恶”与“小手”一贬一褒,相反相成,表达善意的批评与劝诫,修辞新奇有趣。
①“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最大的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他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浓黑的悲凉”用颜色“浓黑”来修饰没有颜色的“悲凉”,这里“浓黑”本是客观存在的能作用于视觉器官的现象,鲁迅却用来形容主观感觉——“悲凉”,通过感觉的互通,更确切地刻画出旧社会的极度黑暗,深化了文章的意境。
②“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仿佛处处在告白他对现实社会的不调和。”《琐忆》)
“倔强”一般用来形容人的性格,现在却用来修饰“头发”,正是这种临时性的搭配,把肖像和性格沟通起来,表现出了鲁迅先生倔强的性格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移就,又称词语移用。《辞海》注曰:“甲乙两项关联,就把原属于甲事物的修饰语移属于乙事物,叫移就。
一.移就使文句更简洁生动。
如茅盾《子夜》:“吴荪甫突然冷笑着高声大喊,一种铁青色的苦闷和失望,在他酱紫色的脸皮上泛出来。”由于移用“铁青色”来修饰“苦闷和失望”,就将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勾通起来,省去了分别去写肖像和心理的许多笔墨,使文句显得更简洁生动、深刻有力了。张洁的散文《挖荠菜》中,用“懒洋洋”来修饰“筷子”,通过这种巧妙的移用,来表达晚辈们对荠菜感情之淡漠,从而表现出两代人之间的隔膜,收到了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二.移就使语句表达力更强。
李瑛的长诗《我的中国》中,写“南京大屠杀”之后有这样的诗句:“历史/倚着愤怒的废墟/站在地狱的门口/以热血/一次次淘洗我们/黎明前的祖国”,其中“愤怒的废墟”就用了移就,连“废墟”也在“愤怒”,可想而知,这些经过高度凝缩的诗句,蕴含了如何深不可测的潜在的力度,更具有了如何震撼人心的力量。
同样在这首诗中,写十年动乱时诗人用了“忧伤的云”、“窒息的河流”等诗句,通过对具有忧患意识的意象的描写,表现出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层思考,对十年动乱的深刻反思。
三.移就给人想象的空间,给人以无穷诗意。
词语本身没有好坏之分,用得合适就是好。移就是词语创造性的活用,大胆地创造性地使用往往能够给人以无穷诗意。如“学生们举行中秋联欢会,操场上燃起了欢乐的篝火”一句中,“欢乐”修饰“篝火”,能充分调动人们的想象力,想到操场上熊熊燃烧着的篝火,想到一张张年轻的笑脸,想到一个个精彩的节目,它比罗嗦的一大段描写更管用。还有如诗歌中经常出现的“苍白的日子”、“消瘦的日子”、“滚烫的话语”、“温情的茄子”、“浅浅的虫鸣”、“沉默的绿意”等等,这些看似有语病的组合,却往往能唤起我们的想象,传达丰富的情感,给我们以无穷的诗意。
答题角度1:揭示出现特别的修辞效果的原因。
答题要点及分值:“罪恶”与“小手”一贬一褒,相反相成,(1分)
关键词:贬褒(感彩上的反差、对比、相反,词义的大小)。
问题:学生容易把修辞效果理解为从修辞手法角度讲表达效果。所以,理解词语的感彩;写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不给分。
答题角度2:审美角度。
答题要点及分值:修辞新奇有趣。(1分)
关键词:新奇(新颖奇妙、新鲜奇妙)、有趣(有兴味、有趣味),意思对即可;出现其中一个关键词,即给分。
问题:缺少对修辞效果的审美评价,得分点缺失
答题角度3:内容上的劝诫。
答题要点及分值:表达善意的批评与劝诫。(2分)
关键词:批评(对错误的行为提出意见)、劝诫(规劝),意思对即可;出现其中一个关键词,即给2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60分)
握手以表友好在中国文化中颇有渊源。甲骨文“友”(×)和金文“友” 都是由 两个“又”字构成,形同两只手伸向一处,也有人认为状似两只右手紧握,但均意指协调、 配合。范晔《后汉书 ·李通传》有云:“及相见,共语移日,握手极欢。”据此衍生出成语 “握手言和”,现多用于消除隔阂,化解矛盾,重新和好。
握手礼在西方亦由来已久。公元前9世纪亚述国王宝座上就刻有握手图案,荷马史诗《伊 利亚特》中也出现了握手的情节。由于握手会占用原本持有武器的右手,因此被视为放下敌
意与争斗,释放尊重与善意。19世纪中期以来,握手成为常见的问候方式。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 代文阅读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