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9.3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
(1)通过观察、实验,检验大气压的存在。能通过实例说出大气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能简单描述托里拆利实验,能说出标准大气压的数量级,能说出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规律;
(3)会用大气压的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科学思维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思维能力。
3.科学探究
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
4.科学态度与责任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大气压强的存在原因;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大气压强的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大气压的测量
三、教学分析
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教学倡导“课堂是属于学生的”,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建立了以微视频为支撑,以“课外自主学习”和“课内导学案”相结合的授课模式,以“以学为主,先学后教”的教学思想为根本,充分体现生本课堂的教学理念。课前精心准备前置性作业,让学生掌握课本可以查阅到的知识点,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大气压产生原因、向各个方面都有压强、标准大气压的值、大气压与高度的关系、气压计等内容课本上都呈现出来了,学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掌握。但初三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操作能力有待提高,所以在课的设计上,我把重点聚焦到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验证、估测大气压实验方案的设计、托里拆利实验引入实验的设计等,培养学生优化实验方案的能力及创新精神。
本节课的设计与时俱进:重视实验探索,发挥“主体教学”的作用,通过学生自主创造性地学习,在积极的探索过程中形成创新意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培和发展学生的创地力,经过助优化,补充阶单的演示实微相学实侧便中生轻历从而单列复杂的认识过积,真正认消事物的水质,变“学会”内“公学”,既他培养学生的实验对手能力,又他培养学生的探索收知的火愿和 I的合作的精神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讲解
教师演示实验:大气压压扁易拉罐
在易拉罐中注入少量水,用酒精灯对易拉罐加热,待罐口出现白雾时,将罐口堵住。撤去酒精灯,让易拉罐冷却。
师: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看到易拉罐变扁了,是空气把它压扁的
科学探究,合作交流:
(一)体验大气压的存在
师:你感知到大气对你有压力了吗?(生答:没有)
师:那么你怎样感知大气压的存在呢?(学生疑惑)
师:用桌上所给的器材,设计一个证明大气有压强的实验,并实际做一做。
器材:玻璃杯、水、硬纸片、塑料吸盘、挂钩等。
生:学生动手实验,并让小组同学上台交流展示。
学生展示“覆杯实验”
师:想一想:将小杯盖上硬纸片,倒置,用手拿住杯底,你看到的现象是什么?
师:将水杯装满水,盖上纸片,用手按住硬纸片,使它倒置,你看到的现是什么?
师:请同学们把杯子朝着不同的方向,看看纸片是否会掉下来?
师生共同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得出结论
(媒体播放:空气即大气,大气对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这个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
师:固体对支持面有压力,即对支持面有压强;液体有重力,且有流动性,对浸在里面的物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那么为什么空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也有压强呢?
学生猜想:空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因为空气和液体一样有流动性,也有重力,那么空气对里面的物体有压力,则有压强。
师:最早证明有大气压存在的实验叫马德堡半球实验。
生:阅读书本内容《马德堡半球实验》
教师接着让两名学生上台共同模拟展示马德堡半球实验。
教师先将两个吸盘式挂钩合在一起让两个同学用力拉,一拉即开;然后教师尽量排尽吸盘内的空气,两个同学用了很大的力气才把挂钩拉开。
生:全体学生异常兴奋,感受到了大气压之大。
(二)大气压的测量
师:16匹马才能将马德堡半球分开,那么大家可能会更关心一个问题:大气压到底有多大呢?如果要得到准确的大气压的值,怎么测量呢?
师: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意大利物理学家——托里折利是怎样测出来的。(媒体播放托里折利实验)
师:引导学生分析托里拆利实验(媒体展示分析过程),归纳得出结论。
师强调:托里拆利测出了大气压的值,人们把760毫米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称为1个标准大气压,即1个标准大气压等于 。
学生活动:估测大气压的值
实验器材:2.5ml的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等
实验步骤:学生讨论,制定实验方案
生:a.将注射器的活塞推至注射器底端,排尽筒内的空气,再用橡皮帽封住注射器的小孔
环节四:小结作业在小结时,我会以提问的方式进行提问总结,梳理本节课知识点。在作业布置环节,完成课后第三题。
(二)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