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写作·抒情方式 课件(共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写作·抒情方式 课件(共1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13 09:29:2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17张PPT)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摘自江淹的《别赋》)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摘自北朝民歌《木兰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摘自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摘自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摘自高适的《别董大》)
写作——
学习抒情
抒情是作者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加以表现和抒发。如下:
①我们的校园多美丽啊!
②我有两个周没见到爸爸妈妈了,我很想他们。
③他的精神是多么伟大呀!
④这节课真有趣!
◆抒情概念
◆抒情方式
◆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比较直白、热烈。
作者不借助别的事物,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的情感,即为直接抒情。直接抒情比较直白、热烈,多用带有浓重感彩的判断句、陈述句等,同时经常会在句中使用感叹词,如“好美啊”、“真想你呀”。直接抒情还经常用于作者感受最深刻、感情最强烈的地方,以精练的语表达浓郁的感情和强烈的感染力,如 “我爱你,中国!”
2.间接抒情则比较含蓄。
它往往借助于叙述、描写和议论等手法来抒发感情。如“蓝蓝的天空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妈妈欣慰地笑了。她的眼睛亮晶晶地、盯着我看了很久很久。”通过对妈妈笑了、眼睛亮晶晶地、盯着我看等行为描写,来表现妈妈因“我”的进步而高兴、“我”因自己的行为使妈妈欣慰而自豪的情感。
◆间接抒情的方式
(1)有的借物抒情,在对事物状态的描摩中抒发感情。如:“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2)有的借事抒情,将主观感情隐藏在对事件的记叙之中。
(3)有的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通过描写景物来达到抒情的目的。
(4)有的是通过议论抒情,把自己真实的思想情感寄托在几句点睛式的议论之中,如“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
◆学习直接抒情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摘自郑振铎的《猫》)
那一天,我学会了不少词,譬如“父亲”“母亲”“妹妹”“老师”等。这些词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记得那个美好的夜晚,我独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喜悦,企盼着新的一天快些来到。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摘自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
——2.运用情感句:感叹句、反问句。
——使用了感叹句,强调了自己悔恨、自责之情。
——采用了反问句,表达了作者获得知识、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学习直接抒情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摘自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摘自光未然的《黄河颂》)
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摘自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
——3.运用情感修辞:排比、反复、呼告。
◆学习直接抒情
1.使用情感词。
2.运用情感句:感叹句、反问句。
3.运用情感修辞:排比、反复、呼告。
示例1:那次离别让我心痛,这种疼痛的感觉一直延续到了今天,没有丝毫的缓解。
示例2:想到再难见到亲爱的同学,再难见到敬爱的老师,再难见到这美丽的校园,我的泪水再也忍不住了。老天,还有比这更让人悲伤的事情吗?
示例3:哦,你,故乡!你怎能被我忘记?哪怕是在梦里,我也要再次回到你的怀抱!
◆学习间接抒情
1.融情于事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摘自朱自清的《背影》)
——这个片段是“融情于事”的经典片段。它用父子分别之前,父亲穿过铁路,攀上对面月台给“我”买橘子的这个典型材料,来展现父亲对“我”浓浓的关爱之情及“我”深深的感激之情。
融情于事,关键是要抓住典型材料。所谓典型材料,就是指最能表现情感的材料。
——①抓住典型材料
◆学习间接抒情
1.融情于事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摘自朱自清的《背影》)
——这个语段细致描绘了父亲的穿着,反复突出服饰的“黑色”“臃肿”,旨在表现父亲的衰老、肥胖。又详细地描写了父亲攀爬月台的动作,突出其行动的艰难。这样就烘托出了父亲对“我”的深切的关爱。“我”看到父亲艰难的身影、动作,深受感动。这个片段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对典型材料中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等动人的细节进行详细的描写,可传递浓浓的情感。
——②详写动人细节。
◎修改病文
我就要去国外参加为期21天的研学旅行,对这次研学旅行我充满了期待。明天就要出发了,我异常地兴奋,但是也有一点不舍,毕竟,我从来没有离开父母这么久过。爸爸妈妈显然也有点不放心。我们提前了2个小时来到机场等待。我看到好朋友们都到了,就扎到他们那边去了。爸爸妈妈想要对我说什么,终究也没有说出来。很快我们就要登机了。我过了安检,上了飞机,一种不舍之情更加强烈了。(摘自学生习作《那次离别》)
①增加父母为“我”整理行李的片段,如可详细地描绘父母把衣服、日用品、药品小心翼翼、分门别类地放进箱子的动作。
②增加父母送“我”去机场的路上,一路的叮嘱与提示,在对话中传递出关爱与担忧。
③写过安检时,父母把行李转交到“我”手里的一刻,母亲眼神中的不舍与担心(神态描写);也可以写父亲拍拍“我”的肩膀,对“我”说“加油!注意安全!多打电话”(动作和语言描写)。
这个文段试图表现出不舍,表现出父母对“我”的关爱。但是这种情感抒发得动人吗?如果要用“融情于事”的方法来修改,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学习间接抒情
2.融情于景
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摘自郑振铎的《猫》)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摘自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第一个语段中,“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以这样温暖的景物烘托了“我”当时的愉悦、宁静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猫的喜爱。
第二个语段则用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这一凄凉的景物描写,来烘托“我”双腿瘫痪后悲伤绝望的心情。
——①景物符合情感所需。
2.融情于景。
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摘自让·乔诺的《植树的牧羊人》)
请同学们阅读下面这个语段,看看这段文字写的是什么,同时勾画出语段中的景物以及描写景物所使用的修饰语,并想想这些修饰语有何意义与价值。
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摘自让·乔诺的《植树的牧羊人》)
——这些修饰语,渲染出了景物的美丽和富有生机。这样就更好地抒发了“我”看到这一切时的欣喜惊讶和对植树的牧羊人的赞美。
——景物符合情感所需,可添加修饰语来渲染情感。
◆运用抒情写作
1.以“那次离别”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提示:既要通过词语、句式、修辞的选择直接表现情感,也要通过“融情于事”“融情于景”来间接抒情。
评价指标 自评 互评 师评
你在文章中要抒发的情感是什么?在写作过程中,你是否一直清晰地意识到要在文章中抒发这种情感而不是别的情感?
你在文章中抒发的情感是否真实?是否集中而明确?
画出文章中直接抒情的句子。这些句子用到了哪些直接抒情的方法?这些方法恰当吗?
在“融情于事”的间接抒情中,材料是否典型?是否对动人细节进行了细致描绘?
你是否使用了“融情于景”的间接抒情的方法?你选择的景物是否恰当?是否有意识地通过添加修饰语来渲染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