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地质灾害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冰碛物、山崩滑坡体等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贮水儿形成的湖泊,堵截物质成为堰塞体,往往不够稳定,容易垮坝。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三个聚落都受到堰塞湖的不利影响,影响程度从小到大依次是
A.a、c、b B.b、c、a C.b、a、c D.c、b、a
2.与图中聚落分布规律最相似的地区是
A.内蒙古高原 B.江南水乡 C.东北地区 D.川西高原
3.2020年9月15日6时40分,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白坡彝族乡突发泥石流灾害。泥石流冲进白坡乡中心小学和幼儿园,导致大批人员被困。下图为泥石流示意图。完成诱发此次泥石流灾害的因素最可能是( )
A.暴雨洪涝 B.地势陡峭 C.山石松动 D.植被破坏
自上世纪50年代至今,西安主城区先后出现了14条呈北东70°左右,带状分布的地裂缝,其分布之广“泛,危害之巨大,在国内外城市建设中实属罕见,地裂缝所经之处,地表建筑物开裂坍塌,地下洞室错断塌陷、道路扭曲变形,严重制约了城市建设发展。地裂缝形成原因复杂多样,地壳运动、水的作用和部分人类活动都可以导致裂缝的产生。下图是西安城区14条地裂缝分布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4.从地质构造的角度看,西安地裂缝的是在新构造时期受到哪个方向拉力的下诱导生成的断裂
A.北西---南东 B.北东--南西 C.南--北 D.东--西
5.地裂缝延伸方向还可能和什么方位一致
A.潜水差异下降高幅度区 B.潜水差异下降低幅度区
C.承压水差异下降高幅度区 D.承压水差异下降低幅度区
6.为防止地裂缝活动对建筑物的破坏,下列行为合理的是
①增加建筑结构整体刚度和强度②设置合理的避让距离
③建筑物应尽量结合成整体④原则上建筑不得跨越地裂缝分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021年11月17日13时54分在江苏盐城大丰区海域发生5.0级地震,震源深度17km,震中距海岸线最近约45km。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本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岩石圈 B.下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8.世界上大部分地震的成因为( )
A.岩层塌陷 B.构造运动 C.火山活动 D.人类活动
下图为“某地某次地震烈度(地震发生时地面所受的破坏程度)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烈度 破坏程度
VI 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证
VII 房屋轻微损坏,板房、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砂冒水
VIII 房屋多有损坏,干硬土上亦有裂缝,地下管道破裂
IX 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
X 房屋倾倒,道路毁坏,水面大浪扑岸
9.同一级别的地震发生时,其破坏程度基本是( )A.震源越深,破坏性越大 B.震中距越长,破坏性越大
C.地质基础越坚实,破坏性越大 D.岩层有断裂的地方破坏性大
10.图中四处震中距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1.下列不属于地质灾害的是( )
A.地震 B.火山
C.泥石流 D.洪涝
12.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图中甲、乙、丙、丁四个聚落中,发生滑坡潜在危险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干热河谷在我国横断山区是非常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观,下左图是我国横断山部分地区山河分布图,右图为焚风效应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3.该区域自然灾害多发,地震之后直接诱发的主要自然灾害是( )
A.泥石流 B.滑坡 C.洪涝 D.堰塞湖
14.河谷中出现“干热”最明显的季节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15.降水是引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之一。下图为我国某省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与平均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图。该省可能是( )
A.湖南 B.河南 C.海南 D.吉林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图示地区铁路经过中心地带时需要防范的主要地质灾害是( )
A.泥石流 B.水土流失 C.地震 D.滑坡
17.图中大坝的高度约为( )
A.90米 B.120米 C.180米 D.240米
18.水库周边主要植被为( )
A.常绿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 C.针阔混交林 D.灌木丛林
读2017年5月与2016年同期地质灾害基本情况对比表,回答下面各题。
发生数量(起) 死亡失踪人数(人)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2017年5月 246 32 4733.08
2016年5月 3389 58 49833.99
较2016年5月增减数量 -3143 -26 -45100.91
较2016年5月增减比例(%) -92.7 -44.8 -90.5
19.下列自然灾害中不属于地质灾害的是( )A.滑坡 B.寒潮 C.地震 D.泥石流
20.与2016年5月相比,2017年5月地质灾害发生数量、造成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都有大幅度减少,最可能的原因是2017年5月( )
A.地震少于去年同期
B.强降水少于去年同期
C.各地质灾害多发区的植被覆盖率高于去年同期
D.人类活动对山区破坏程度较小
滑坡是大量山体物质在重力作用下,沿滑动面整体滑动的现象(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滑坡多发的地区通常( )
①山高谷深,坡度陡②降水集中,多暴雨③地表植被覆盖率高④必须有人为的因素
A.①④ B.①② C.②④ D.①③
22.滑坡与泥石流的共同点是( )
A.都是山谷中的洪流 B.两者的成因相同 C.都主要发生在山区 D.都是暴雨引发的
23.滑坡造成的危害往往包括( )
①掩埋村庄②淤塞河道③引发火灾④导致沙尘暴
A.①④ B.①② C.②④ D.①③
2020年7月12日6时38分,在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发生5.1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京津冀多地区震感明显。同日,唐山市应急管理局回应称,此次地震属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余震,无人员伤亡情况报告。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24.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壳 B.软流层 C.上地幔 D.下地幔
25.此次地震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是( )
A.该地地广人稀 B.震源深度较深 C.震级小 D.烈度小
26.地震发生后,被困在废墟下的人员不正确的做法是( )
A.大声喊叫提醒搜救人员自己的位置 B.挪开面前的杂物,消除口、鼻中的灰尘
C.小心翼翼地清除压在身上的物体 D.敲击管道或墙壁以便能被救援人员发现
读下图信息。完成下面小题。
27.图中AB、CD两河段长度相同,则两河段流速( )
A.AB段流速较快 B.CD段流速较快 C.两河段流速相等 D.无法比较
28.图中P处与湖泊沿岸的高差最接近( )
A.170m B.180m C.190m D.200m
29.当Q居民点遭受泥石流威胁时,最佳逃生路线是( )
A.1 B.2 C.3 D.4
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30.受滑坡、泥石流威胁较大的省区是( )
A.鲁、冀、辽、陕 B.陕、渝、鄂、豫 C.晋、陕、川、云 D.闽、浙、新、藏
31.下列地区中,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频发的是( )
A.内蒙古高原 B.云贵高原 C.山东丘陵 D.长白山地
32.关于滑坡和泥石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滑坡是大量固体碎屑物和水的混合体 B.滑坡一般沿着滑坡面下滑
C.泥石流和滑坡多在平原地区发生 D.遇到泥石流应顺沟往下跑
二、综合题
33.安徽省是我国地质灾害较为明显的省份之一,地质灾害给城乡经济建设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很大危害。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安徽省地理简图和安徽省主要地形区地质灾害分布
安徽省主要地形区地质灾害分布
地形区 主要地质灾害 发生时间
淮北平原 土地盐渍化、地面塌陷
江淮丘陵 膨胀土变形
大别山区 水土流失、滑坡、崩塌 5~7月
皖南山区 滑坡、崩塌、水土流失 5~7月
材料二:安徽省煤矿资源丰富,主要分布于淮河以北的平原区,大小煤矿众多,有些矿区经过长期开采,地下废弃矿坑、矿洞众多。材料三:皖南山区、大别山区大小断层构造众多,山体陡峭,表层岩石风化程度较高,山坡松散风化层一般都较厚。山区修公路、建民居通常需要开山切坡,砍伐林木。
(1)概述安徽省地质灾害的主要分布规律。
(2)分析淮北平原区地面塌陷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3)分析大别山区、皖南山区滑坡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4)根据所学知识,阐述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在防治地质灾害方面应该采取的措施。
34.青藏高原是我国地震频发地区。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2016 年 1 月 21 日,青藏高原东北部某地发生 6.4 级地震,震源深度 10 千米 地震发生后,甲村的地震烈度大于乙村。 该地区冬、夏季多为偏南风。
(1)引起该次地震的是哪两大板块?地震烈度甲村大于乙村的判断理由是什么?
(2)在灾后重建过程中,有专家认为丙村不适合原址重建。说明丙村需要异地重建的依据。(6 分)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2.D
【解析】1.堰塞湖形成后b地被淹没,所以b地影响最大,c位于堰塞湖下游,存在不安全因素,容易受洪水影响,a的影响程度最小,影响程度从小到大依次是a、c、b,故选A。
2.图中聚落主要沿河谷分布,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河谷地区海拔较低,温度较高,所以聚落主要沿河谷分布。内蒙古高原、江南水乡、东北地区都不是分布在河谷地区。故选D。
3.A
【详解】泥石流是在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大量冰雪融水或江河、水库溃决后的急速地表径流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碎屑物质,并具有强大冲击力和破坏作用的特殊洪流。结合所学可知,暴雨洪涝、地势陡峭、山石松动和植被破坏都是泥石流发生的条件,但题干问的是"诱发因素",据图可知,泥石流主要发生在山谷中,诱发因素应该是暴雨洪涝,A正确,BCD排除。故选A。
【点睛】泥石流是在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大量冰雪融水或江河、水库溃决后的急速地表径流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碎屑物质,并具有强大冲击力和破坏作用的特殊洪流。
4.A 5.C 6.B
【分析】4.从图可知,裂缝的走向大致是东北-西南,拉力方向与裂缝方向大致垂直,故拉力的方向为西北-东南,A正确。故选A。
5.西安市水资源短缺,为缓解水资源不足,大量开采承压水(100-300米),由于过量集中开采,地层补给量远小于开采量,城区承压水位不断下降,继而引起大面积差异沉降,沉降两侧岩土体变形超过其极限应变能力而导致地裂缝产生。承压水位差异下降高幅度区容易出现裂缝,而承压水位差异下降低幅度不容易出现裂缝,故裂缝分布的方向与承压水位差异下降高幅度地区分布吻合,延伸方向也一致,C正确,D错误。抽取潜水一般不会造成裂缝,AB错误。故选C。
6.由于地裂缝活动对建筑物破坏难以抵御,地裂缝灾害防治主要以避让为主,应设定合理的避让距离,②正确。在地裂缝影响区内的建筑,应增加其结构的整体刚度和强度,体型应简单,体型复杂时,应设置沉降缝将建筑物分为几个体型简单的独立单元,①正确,③错误。为确保安全,原则上建筑不得跨越地裂缝分布,④正确。①②④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西安地裂缝的成因、分布、预防措施。题1通过图形观察可以得出拉力的方向;题2要对承压水的原理有所了解才能作出正确答案;题3结合地裂缝的特征分析可以得出答案。本题组难度大。
7.A 8.B
【分析】7.由所学知识可知,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洋地壳较薄,大洋地壳平均厚度约5~10千米,由材料信息“在江苏盐城大丰区海域发生5.0级地震,震源深度17km”可知,此次地震的震源最可能位于地壳下部,上地幔的顶部,即位于岩石圈内,A正确。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上部,下地幔在400km~2900km之间,地核位于2900km以下,不符合题意,BCD错误。故选A。
8.由所学知识可知,地震是由于地球在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的构造运动,B正确。岩层塌陷、火山活动产生的地震发生的次数很少,不符合题意,AC错误。地球上绝大部分地震原因是由于岩层断裂造成的,与人类活动关系较小,D错误。故选B。
【点睛】地球上绝大部分地震原因是由于岩层断裂造成的。 天然地震主要有三种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约占全球地震数的90%以上,破坏力也最大; 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火山地震一般影响范围较小,发生得也较少,约占全球地震数的7%; 陷落地震: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例如:当地下溶洞或矿山采空区支撑不住顶部的压力时,就会塌陷引起振动,这类地震更少,大约不到全球地震数的3%,引起的破坏也较小。
9.D 10.A
【分析】9.同一级别的地震发生时,其破坏程度基本是震源越深,破坏性越小,A错。震中距越长,即距离震中越远,破坏性越小,B错。地质基础越坚实,破坏性越小,C错。岩层有断裂的地方,地质结构不稳固,破坏性大,D对。故选D。
10.据图示和表格信息可以得出,X表示烈度最大,破坏程度最高,应是震中所在地,在①、②、③、④四处与烈度为X地点的距离就是震中距,图中显示,①地烈度最小,震中距最最远,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一般而言,距离震中越近,破坏程度即烈度越大。
11.D
【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地质灾害是以地质动力活动或地质环境异常变化为主要成因的自然灾害,包括崩塌、地面沉降、火山、滑坡、泥石流等。洪涝灾害属于气象灾害。故选D。
【点睛】洪涝灾害是因持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湖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12.C
【详解】滑坡一般发生在不稳定的山坡,由图可知,四个聚落中丙聚落附近等高线最密集,坡度最陡,因此最容易发生滑坡。C正确。其它山地坡度较丙缓,发生滑坡的几率较小,ABD错误。故选C。
13.B 14.C
【解析】13.该地区位于山区,地形坡度大,地震之后容易引发滑坡灾害,B正确;泥石流和洪涝必须有水,地震不能直接导致降水,滑坡发生后阻塞河道容易形成堰塞湖,ACD错误;故选B。
14.由右图可知,干热空气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处于湿润空气的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横断山区7月受夏季风影响最明显,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形成典型的干热风,导致河谷干热最明显,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我国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和多发区:1、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即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又处在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碰撞的东北边界,构造断裂活动强烈,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发生。2、多发区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特别是青藏高原、云贵高原以及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是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分布区。
15.A
【详解】依据图中该省月平均降水量可知,该省雨季开始较早,通过对各月降水累积可知其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据此可排除位于我国北方地区的河南、吉林两省,BD错;该省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说明该省地形起伏较大。与海南相比,湖南省地处我国二、三级阶梯过渡地带,地形起伏较大,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相对较多,A正确,C错。故本题选A。
16.D 17.A 18.A
【解析】16.读图分析可知,图示地区铁路经过中心地带的两侧等高线密集且有等高线重合,说明两侧为陡崖,容易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故答案选D项。
17.读图分析可知,该图中的等高距为50米,根据等高线的分布可知,大坝所经河谷的海拔高度为450-500,大坝顶部所在海拔高度为550,因此大坝高度为50-100米,结合选项答案选A。
18.根据图示经纬度可知,该地位于我国的东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故答案选A。
【点睛】等高线图中的计算:一般说来,若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任意两点之间有n条等高线,等高距为d米,则这两点的相对高度H可用下面公式求算:(n-1)d米<H<(n+1)d米。(1)陡崖的相对高度。ΔH的取值范围:(n-1)d≤ΔH<(n+1)d。(2)陡崖的绝对高度,陡崖崖顶的绝对高度:H大≤H顶<H大+d。陡崖崖底的绝对高度:H小-d<H底≤H小。(注:n为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H大为重合等高线中海拔最高的,H小为重合等高线中海拔最低的)。
19.B 20.B
【分析】本题考查地质灾害和危害。
19.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等都属于地质灾害,寒潮属于气象灾害。故选B。
20.地震发生次数、植被覆盖率、人类活动的影响在短期内都不会有大的变化。而降水的变率大,若2017年5月强降水少于2016年5月,使2017年5月地质灾害发生数量、造成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较2016年5月都有大幅度减少。故选B。
21.B 22.C 23.B
【解析】21.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坡度陡、降水集中区容易发生,①②正确。地表植被覆盖率高,坡脚稳固地区则不易发生滑坡,人为因素不是滑坡发生的必然条件,有些滑坡发生与人为因素无关,因此③④错误。故选B。
22.滑坡的特点是顺坡“滑动”,泥石流的特点是沿沟“流动”。滑坡不是洪流,A错误。滑坡是指山坡在河流冲刷、降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下,土层或岩层整体或分散地顺斜坡向下滑动的现象。泥石流是指在降水、溃坝或冰雪融化形成的地面流水作用下,在沟谷或山坡上产生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两者成因不同,不都是由暴雨引发的,BD错误。不论是“滑动”还是“流动”,都是在重力作用下,物质由高处向低处的一种运动形式。因此,“滑动”和“流动”的速度都受地形坡度的制约,都主要发生在山区,因此C正确。
23.滑坡对人类的危害具体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1)对居民点的危害:滑坡最常见的危害之一,是掩埋乡村、城镇,摧毁房屋、工厂、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场所设施。掩埋人畜、毁坏土地,甚至造成村毁人亡的灾难。(2)对公路、铁路的危害:滑坡可直接掩埋车站,铁路、公路,摧毁路基、桥涵等设施,致使交通中断,还可引起正在运行的火车、汽车颠覆,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有时滑坡体进入河道,引起河道淤塞,间接毁坏公路、铁路及其它构筑物,甚至迫使道路改线,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3)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主要是淤埋水电站尾水渠,并淤积水库等。(4)对矿山的危害:主要是摧毁矿山及其设施,淤埋矿山坑道、伤害矿山人员、造成停工停产,甚至使矿山报废。因此①②正确。发生滑坡时,往往伴随集中降水,因此不易引发火灾和沙尘暴,③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点睛】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24.A 25.C 26.A
【分析】24.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此次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因此震源位于地壳,A正确;软流层、上地幔、下地幔均在地壳之下,BCD错误。故选A。
25.影响灾情的因素主要包括:震级、震源深度、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等。此次地震位于唐山,人口较密集,A错误;震源深度10千米,属于浅源地震,B错误;震级为5.1级,震级较小,C正确;受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影响,在震中距相同的地方,地震烈度不同,D错误。故选C。
26.大声喊叫的做法是错误的,应保存体力,耐心等待救援人员施救,A符合题意;挪开面前的杂物,消除口、鼻中的灰尘,小心翼翼地清除压在身上的物体,敲击管道或墙壁以便能被救援人员发现,均能减少地震的再次伤害,顺利被救出,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地震自救是指在地震发生时和发生以后的自救行为。在震中区,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来不及跑时可迅速躲到坚固的墙体,塌下来可以形成空间的地方。趴在地下,闭目,用鼻子呼吸,保护要害,并用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以隔挡呛人的灰尘。正在用火时,应随手关掉煤气开关或电开关,然后迅速躲避。在楼房应迅速远离外墙及其门窗,可选择厨房、浴室、厕所、楼梯间等空间小而不易塌落的空间避震,千万不要外逃或从楼上跳下,也不能使用电梯。在户外要避开高大建筑物,要远离高压线及石化、化学、煤气等有毒的工厂或设施。
27.B 28.A 29.D
【分析】27.根据图示信息,A、C两点均位于河谷地带,海拔均为300m。但B地海拔高于D,则可以推出AB河段的落差小于CD河段的落差,故CD段流速较快。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8.根据图中等高线的数值变化分析可知,图示地区等高距为100米,湖泊沿岸的海拔为200~300米;根据“大于大的,小于小的”的规律,图中P处的海拔为300~400m,湖泊位于瀑布的上游,瀑布的高差为26m,则湖泊的海拔为226~300m,则P点与湖泊沿岸的高差为0~174m,结合选项,最接近170m。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9.泥石流发育于河谷中,并且愈往下游,泥石的破坏性越大,危险越大,因此在山区遭遇泥石流时,应往与泥石流近乎垂直方向的山坡跑,1、3线路不合适,A、C错误。2线路要经过河流,不合适,B错误。结合图示最佳逃生路线为4,D正确。故选D。
【点睛】当遇到泥石流时,千万不要上树躲避,也不要停留在陡坡土层较厚的低凹处,或躲在滚石或乱石堆后,更不能顺着沟谷往上或往下跑。泥石流不像滑坡,树木会被连根卷起,土石块也会被挟裹着往沟谷里倾泻。在山谷中一旦遇到强降雨发生泥石流的时候,不要发慌,不要顺着泥石流的方向逃生。遇到降雨出现泥石流的时候要果断的判断出安全路径逃生,路径要与泥石流的方向垂直的方向向两边的山坡上面爬,爬得越高越好,跑得越快越好,绝对不能往泥石流的下游走。遇到泥石流的时候千万不要选择在陡峻的山坡下面或者是爬树上面躲避,可以选择到平整安全的高地进行躲避,以免泥石流压塌冲倒山坡和树木受到伤害。如果在遇到强降雨出现泥石流的时候,不要往土层较厚的地带逃生,要往地质坚硬,不易被雨水冲毁的没有碎石的岩石地带逃生。
30.C 31.B 32.B
【分析】30.根据图例读图可直接得出结论,我国受滑坡、泥石流威胁较大的省区有山西、陕西、四川、云南等。故选C。
31.结合图例读图可知,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频发的地区是云贵高原。故选B。
32.泥石流是大量固体碎屑物和水的混合体,A错误;滑坡一般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坡面向下滑动,B正确;泥石流和滑坡多发生在山区,C错误;遇到泥石流时应当顺着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向两边的山坡上面爬,D错误。故选B。
【点睛】遇泥石流如何脱险?
(1)沿山谷徒步时,一旦遭遇大雨,要迅速转移到安全的高地,不要在谷底过多停留。
(2)注意观察周围环境,特别留意是否听到远处山谷传来打雷般声响,如听到要高度警惕,这很可能是泥石流将至的征兆。
(3)要选择平整的高地作为营地,尽可能避开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山坡下面,不要在山谷和河沟底部扎营。
33.(1)安徽省地质灾害与自然地理环境关系密切,淮北平原区是土地盐渍化和地面塌陷;江淮丘陵区以膨胀土变形为主;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以滑坡、崩塌和水土流失为主。
(2)该地区煤矿大小煤矿众多,地下废弃矿坑、矿洞多,长期空置易于导致地面塌陷。
(3)山区断层构造众多,山体陡峭、表层风化程度高,土层厚;该区位于季风气候区,5到7月降水集中,雨量大;加之人类建设和生活活动,破坏山地绿化等,重力作用下整体下滑,易于引发滑坡灾害。
(4)建立健全防灾减灾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公众的减灾意识;在大别山区、皖南山区加强地质灾害的危险区的发现和监测;加强暴雨天气监测和预报;加强林木管理,防止乱砍乱伐。(任答两点)
【分析】本题以我国安徽省的地质灾害为背景,主要考查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及措施等相关知识,难度一般,但材料信息较多,所以需要学生能够快速从材料中获得有效信息,并调用所学知识近一步结合题目要求进行分析。同时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区域基础知识,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分析能力。
【详解】(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特别是看材料一种的图表,可知安徽省地质灾害与自然地理环境关系密切,淮北平原区地形平坦,人口密集,排水不畅,煤矿众多,地质灾害是土地盐渍化和地面塌陷;江淮丘陵区降水丰富,以膨胀土变形为主;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地形起伏较大,以滑坡、崩塌和水土流失为主。
(2)根据材料二信息,安徽省煤矿资源丰富,主要分布于淮河以北的平原区,大小煤矿众多,有些矿区经过长期开采,地下废弃矿坑、矿洞众多。可知淮北平原区大小煤矿众多,采煤导致地下废弃矿坑、矿洞多,长期空置,年久失修,易于导致地面塌陷。
(3)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皖南山区、大别山区大小断层构造众多,山体陡峭,表层岩石风化程度较高,山坡松散风化层一般都较厚。山区修公路、建民居通常需要开山切坡,砍伐林木。可知,大别山区、皖南山区地形起伏大,断层构造众多,山体陡峭、表层风化程度高,土层厚;该区位于季风气候区,5到7月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集中,雨量大;再加上人类建设和生活活动,破坏山地绿化等,导致水土保持能力和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在重力作用下整体下滑,易于引发滑坡灾害。
(4)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在防治地质灾害方面应该采取的措施应从产生的原因方面来提出,建立健全防灾减灾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公众的减灾意识,为保护该地区的环境提供法律保障;在大别山区、皖南山区加强地质灾害的危险区的发现和监测,加强暴雨天气监测和预报,及时发现灾害,减少灾害带来的影响;加强林木管理,防止乱砍乱伐,提高植被覆盖率。
【点睛】
34.(1)青藏高原位于印度洋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碰撞运动,地壳运动活跃。甲村震中距较小;甲村居民点较多,人口稠密。
(2)丙地等高线较密集,坡度较大;该地冬夏季节的偏南风,将印度洋水汽输入,在丙处受到地形抬升,多地形雨;易引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及其影响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藏高原位于印度洋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是板块碰撞运动的消亡边界,地壳运动活跃。 结合等震线,甲村震中距较小,从图中可以看出,甲村居民点较多,人口稠密,所以烈度大。
(2)结合等高线,丙地等高线较密集,坡度较大,易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该地冬夏季节吹偏南风,将印度洋水汽输入,在丙处受到地形抬升,多地形雨,易引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所以不适宜原地重建。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