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册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下册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13 17:12: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
半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秩序的
变动。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木头是深层原因,干柴和纸张是中层原因,划火柴是突发原因。”
——小约瑟夫·奈
结合漫画和文字材料,你认为一战爆发的原因有哪些?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1、帝国主义: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突出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
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世界图(1914)
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掀起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2、矛盾激化:
——摘自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
国家 英 德 法 美
1870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1 3 2 4
1913年工业产量居世界位次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4 2 5
材料:下表是英、德、法、美工业发展和殖民地占有情况:
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各国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矛盾激化。
根本原因

贸易摩擦
突尼斯问题





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
巴尔干问题
阿尔萨斯—洛林等领土争端
北非殖民地
1879
1904
1907
协约国
1892
同盟国
1882
1882
一战前欧洲列强之间的基本矛盾: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1879年


奥匈
1882年加入德奥集团


1892年
1904年
1907年

三国同盟
三国协约
3、两大集团形成:20世纪初,欧洲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竞相扩军备
战,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萨拉热窝事件
4、 导火索: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1914年7月28日,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
萨拉热窝事件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2、性质:
交战各国的目的
德国:压制法国,防止其崛起复仇,维
护欧陆霸主地位;重新瓜分世界,
夺取世界殖民地。
法国:复仇,夺回欧洲霸权。
英国:维护霸权、殖民地,维持欧陆均
势。
俄国:争夺巴尔干地区。
奥匈帝国:视巴尔干地区为其势力范围
纷乱的一周
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7月30日:俄国开始全国总动员
7月31日:德国向俄国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其12小时内取消总动员
8月1日 :德国对俄国宣战;法国总动员
8月3日 :德国对法国宣战,按照施里芬计划,德军侵入比利时
8月4日 :在要求德军从比利时撤军的最后通牒到期之后,英国对德国宣战。
——(美)罗伯特·帕克斯顿《西洋现代史》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奥匈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1、爆发:
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2、性质:
1914年7月28日,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此后,德、俄、法、英相继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3、进程(1914—1918)
(1)三条战线
①西线:比利时、法国北部和
德法边境。
②东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
尼亚
③南线:巴尔干半岛
西线:
英法←→德
东线:
俄←→德奥匈
南线:塞尔维亚←→奥匈
俄←→德奥匈(1915年重点)
英法←→德(1914、1916年重点)
塞尔维亚←→奥匈
阶段 战线 重大战役或事件 影响
①第一阶段 (1914年)
②第二阶段 (1915年—1916年)
③第三阶段 (1917年—1918年)
马恩河战役
标志着德国“速决战”破产,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西线
1915年
1916年
西线
东线南线
德奥取得胜利
未能摆脱两线作战
凡尔登战役
索姆河战役
日德兰海战
战略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1917年,美国、中国参加协约国作战;
1918年俄国十月革命后退出战争;
1918年11月11日德国投降,战争结束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3、进程(1914—1918)
索姆河战役
英法——德
凡尔登战役
法——德
日德兰海战英——德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影响)
1、确立帝国主义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缔结条约
巴黎和会
华盛顿会议
《凡尔赛和约》
《九国公约》
1919年
1921—1922
巴黎和会
华盛顿会议
(2)体系内容:
①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瓜分;
②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凡尔赛
体系
①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
②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
③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华盛顿体系
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北非的统治秩序
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影响)
1、确立帝国主义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影响)
1、确立帝国主义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3)国际联盟
①首倡者及意图 :
②国联宗旨:
③“全体一致”原则
④评价:
美国,企图利用国联,领导世界(称霸世界)
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a.性质:
b.实质:
c.积极:
d.局限:
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政治组织
英法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开创了国际合作的形式,顺应了世界整体发展的趋势,为后来的国际组织提供了经验教训。
英法操纵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不能真正维护世界和平。
美国总统威尔逊
兔子说:“我没有实际的进攻装备,我只能以我双眼的力量来震慑它。”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影响)
1、确立帝国主义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3)国际联盟
(4)体系特征:
一战以后帝国主义在宰割战败国和利益再分配暂时平衡的基础上,
建立的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①将世界战争的责任推给德国及其盟国;
②对战败国过度惩处和掠夺;
③无视弱小民族的利益;
④英法操纵国际联盟。
(5)体系实质:
体现了帝国主义的强权政治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影响)
1、确立帝国主义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国际新秩序是否解决了大国之间的矛盾,维护了世界和平?
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
——列宁
德国一军人:“我放下武器是为了赢得体面的和平,败军不可辱。但《凡尔赛和约》侮辱了军人的尊严,如果可能的话,我将继续战斗。”
德国一工人:“我期待着战争的结束,我盼望着过上和平和安定的生活,但是和约毁灭了我的愿望,它迫使我为巨额的赔款而工作,难道这就是我为和平而必须付出的代价吗?”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影响)
1、确立帝国主义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①作用:
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的矛盾,有利于缓和国际局势,成为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相对繁荣的基本前提;外交争斗与妥协达成相关国际条约的方式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②不稳定性:
未能根除矛盾,无法长久地维持世界和平,反而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祸根。
——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
——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
——帝国主义与苏联的矛盾
宰割战败国
分赃不均
奴役弱小民族
敌视社会主义
(6)评价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影响)
1、确立帝国主义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列强实力变化: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
优势地位。
大战结束时,全世界进出口总额减少了40%,而美国却猛烈扩大。到1919年,协约国欠美国债务约100亿美元。世界黄金储备40%在美国手中。 日本趁火打劫……基本上工业国和债权国。英国的对外贸易联系破坏了……沿着盛及而衰的下坡路跌落下去。法国被德军占领了经济发达的10个省,工农业生产损失严重。沙皇俄国永远从帝国主义列强的名单中勾销了。德国战败,削弱比英法更甚,陷入经济困境。
——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影响)
经历一战后,德意志、俄罗斯、奥匈、奥斯曼四个帝国势力纷纷瓦解
4、民族解放运动: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觉醒。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影响)
5、思想观念: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运动日益高涨。
3、国际格局:美国和日本崛起,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
心的国际格局。
课堂总结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帝国主义与世
界大战的酝酿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争斗
原因: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表现:帝国主义列强矛盾重重
结果: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
一战爆发的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
一战的开始
一战的进程(1914-1918):三条战线、三个阶段
一战的结束(1918.11.11)
【一战的影响】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标志: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条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的缔结
主要内容
【特点】
国际联盟:地位、宗旨、决议原则、评价
根本
主要
直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