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和国际法的发展 课时作业(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1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和国际法的发展 课时作业(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13 17:34: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和国际法的发展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中世纪大学中,来自相同或相邻地区、有着共同语言、共同饮食和生活习惯的学生联合组成许多民族团。随着这些团体发展,“nation(民族)”一词从含有贬损含义的外来人群体演变成有着共同文化、共同观念、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的团体。这表明中世纪大学( )
A.有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B.将民族主义思想传播到欧洲
C.加快了西欧城市自治的步伐 D.重视民族语言强化民族认同
2.在18世纪的欧洲,绝对专制主义国家的典范是法国,但南方人和北方人的方言大相径庭,并且分别遵守不同点民法;法国仍旧有两个关税区;法国的法律施行于12个不同的管辖区,每个区的判决都由自治的法庭决定;在税务管理方面,财政区行省的税务官员由国王选择,而三级会议行省,其税务官员是由当地贵族领导的。据此可知,18世纪的法国( )
A.地方独立性仍较强 B.法制建设亟待完善
C.国王已然统而不治 D.税务管理混乱不堪
3.1864年,普鲁士派遣李福斯为公使进驻北京,到达中国沿海后,李福斯扣留了三艘丹麦的商船。总理衙门依据《万国公法》,提出“查外国在中国洋面,扣留别国之船,乃系显夺中国之权,于中国大有关系……外国无论与何国有隙,在中国洋面扣船,即属轻视中国。”结果,李福斯在同清政府交涉后,释放丹麦商船并于6月灰溜溜地离华回国。这反映出,清政府( )
A.对列强态度日趋强硬 B.与丹麦关系友好
C.已具备近代海权观念 D.国际地位的提高
4.原本德意志地区没有统一的德语,自从马丁 路德以其家乡的中东部德语,融合了部分北德和南德的方言,把希腊语圣经翻译成德语圣经,统一的书面德语才初步形成。材料表明(  )
A.路德为宗教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B.宗教改革就是确定“教随国定”原则
C.德国要实现统一必须先统一圣经
D.路德的行动有利于德国民族意识发展
5.下列时间轴示意图表明了14-19世纪欧洲发生的重大事件或现象,它们共同反映出欧洲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A.动荡变迁中的思想解放 B.民族国家正在形成
C.城市发展推动欧洲进步 D.国际交往方式多样
6.有学者提出“国际法与文明同广”,国际法的领域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扩大。下列关于国际法发展叙述正确的是( )
A.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使国际法的应用范围扩到欧洲以外地方
B.维也纳体系首先确立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等原则
C.国际联盟确立“全体一致”原则和明确外交人员衔级制度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法领域扩展到裁军、外层空间等
7.16世纪中叶,随着法国文化慢慢形成自己的传统,法语的地位日渐上升。同一时期的马丁·路德用德语翻译了《圣经》,为人民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武器。据此推断,这一时期的欧洲
A.启蒙思想广泛传播 B.民族意识逐步形成
C.文艺复兴渐入高潮 D.宗教改革纵深发展
8.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纽伦堡法庭宪章》率先以国际法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危害人类罪。1950年通过的《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宪章》及该法庭判决书中所包括的国际法原则进一步将反人道主义罪确认为国际法上的犯罪。这一变化
A.仅维护反法西斯国家利益 B.凸显了人文关怀意识
C.标志国际法走向最终完善 D.消除了世界大战隐患
9.英法百年战争期间,有法国人曾这样说:“每一种灾难都有可能降临于我和我的家庭,但只 求上帝能够拯救法兰西”。这说明了( )
A.法兰西民族国家已经形成 B.战争是民族国家形成的根源
C.教会的势力遭到沉重打击 D.法国人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10.1874年底,荷兰公使向清政府提出,由该国出面在中国沿海设立救生船只。李鸿章回应,非通商口岸的救生船均应由当地官员管辖,因为“各国所管海面及海口、澳湾、长矶所抱之海并沿海离岸十里均归本国管辖”。据此可知,清政府( )
A.用领海理论维护主权 B.与列强实现了平等外交
C.形成了对外开放意识 D.重视加强近代海防建设
11.1618年开始的德意志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之间的争夺战给欧洲带来了巨大混乱,1648年,交战双方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被此的主权和平等,相互承认各国自主处理国内事务包括宗教事务的权力等。和约的签订标志着欧洲开启了( )
A.外交发展的新时代 B.和平发展的新时代
C.民族国家发展的新时代 D.宗教信仰自由的新时代
12.1945年4月25日至6月26日,在什么举行了联合国制宪会议,讨论并签署了《联合国宪章》,中国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A.苏联雅尔塔 B.美国旧金山 C.美国洛杉矶 D.美国华盛顿
13.13世纪,以伦敦方言为基础形成的英语出现在英国官方文件中,英语开始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1 6世纪,法国国王签署敕令,规定法国的法律文件必须用以巴黎方言为主形成的法语撰写,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这种现象有利于( )
A.欧洲语言的规范 B.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 C.启蒙思想的传播 D.民族国家的形成
14.1928年,美、英、德、日等国签订《非战公约》,规定:缔约各国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缔约国之间不用和平之外的方法解决任何国家纠纷。这些规定( )
A.维护了世界长期和平 B.保障了所有缔约国的安全
C.促进了国际法的发展 D.消弭了缔约国之间的矛盾
15.下侧漫画反映了西奥多·罗斯福担任美国总统期间提出和实行的外交政策。他的外交注重( )
A.武力干涉 B.外交讹诈 C.经济侵略 D.政治渗透
二、材料分析题
16.【国际法】
材料一 国际法的起源可追溯到16、17世纪,和民族国家的兴起同时产生。1648年缔结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确认了国家主权、主权平等的根本原则,确立了主权国家在国际法中的核心地位。伴随着殖民扩张,国际法中所包括的思想和价值被欧洲列强带到世界的其他地方。但中国等亚非国家非但没有成为国际法体系中正常的平等一员,反而随着主权被侵害不断沦为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
——摘编自周忠海《国际法史与国际法的发展》
材料二 认识到有需要通过本公约,在妥为顾及所有国家主权的情形下,为海洋建立一种法律秩序,以便利国际交通和促进海洋的和平用途,海洋资源的公平而有效的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的养护以及研究、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
——《联合国海洋公约》
野战医院和军医院应被承认为是中立的。只要这类医院内有任何病员或伤员,它们就应受到交战各方的保护和尊重。
——《红十字公约》
各缔约国为促进国际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维护各国间公开、公正、荣誉之邦交,严格遵守国际公法之规定。
——《国际联盟盟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国际法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国际法对世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如果说梁启超要求在中国建立一个君宪国家,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意识与认同感的话,那孙中山则强调以暴力方式打碎旧的王朝国家制度和文化观念体系,建立一个新的各民族平等、团结的民主共和国家,并要求人们形成对民主式民族国家的真正自觉。……辛亥革命从法律意义上确立了国家主权属于中国各民族人民,民主共和的国家观念广为国人接受,古代中国长期以来对王朝国家的忠诚和奉献开始转向具有近代意义的民族国家。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材料二 中世纪很长的一段时间,法语、拉丁语曾经是英国的官方语言,而英语只是下层人民使用的语言。百年战争激发了英国的民族意识以及对法国的敌视,结果使法语地位下降。威克里夫等人将拉丁文版的《圣经》译成英文,进一步提升了英语在英国的地位。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和孙中山对中国民族国家形成的贡献,并分析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语地位的变化及影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材料“中世纪大学中,……学生联合组成许多民族团。随着这些团体发展,‘nation(民族)’一词从含有贬损含义的外来人群体演变成有着共同文化、共同观念、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的团体”,再结合所学知识,共同文化、共同观念、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有利于民族意识的觉醒,最终有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A项正确;将民族主义思想传播到欧洲在材料中未体现出来,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西欧城市自治与中世纪大学联系不大,排除C项;“重视”未在材料中体现出来,排除D项。故选A项。
2.A
【详解】材料显示,18世纪的法国虽然称之为绝对专制主义国家,但语言、法制、关税、税务管理等方面并未实现中央集权,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在法律实施方面,地方各行其是,而不是强调法制建设,排除B项;材料显示,法国是18世纪欧洲绝对专制主义国家的典范,说明当时的法国,国王的权力很大,排除C项;在税务管理方面,材料强调的是两类行省实行不同的管理体制,并没有体现税务管理混乱不堪,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反对普鲁士扣留丹麦船只的理由是,中国的领海涉及中国主权,在中国洋面扣留他国船只破坏了中国主权,体现出清政府已具备近代海权观念,C项正确;对普鲁士这一件事的态度不足以证明清政府对列强态度日趋强硬,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清政府为维护中国主权而干预普鲁士对丹麦商船的扣留事件,并非因为与丹麦关系友好,排除B项;晚清时期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本题考查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根据材料“自从马丁 路德以其家乡的中东部德语,融合了部分北德和南德的方言,把希腊语圣经翻译成德语圣经,统一的书面德语才初步形成”可知,路德的行动促进了德国语言的统一,有利于德国民族意识发展,故D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马丁·路德的行为有利于德国语言的统一,有利于德国民族意识发展,没有体现路德为宗教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路德的行动有利于德国民族意识发展,没有体现宗教改革就是确定“教随国定”原则,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马丁·路德的行为对德国民族意识发展的影响,没有体现德国要实现统一必须先统一圣经,并且表述过于绝对,故C选项错误。
5.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本题时间轴示意图中标识的英法百年战争、英国成为王权专制的国家、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和法国大革命等重大事件,反映出的历史发展趋势是英、法、德等民族国家正在形成,B项正确;思想解放只与宗教改革运动相符,排除A项;城市发展推动欧洲进步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欧洲国际交往方式趋于“多样”,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根据材料“国际法的领域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扩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新的民族国家纷纷独立,各类组织激增,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国际法的领域大大扩展,D项正确;维也纳体系使国际法的应用范围扩到欧洲以外地方,排除A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首先确立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等原则,排除B项;国际联盟确立“全体一致”原则,但外交人员衔级制度是在维也纳体系之后,排除C项。故选D项。
7.B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16世纪中叶以来,法国和德意志相继突出本民族语言的重要性,说明的是当时欧洲的民族意识逐步形成,B项正确;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的欧洲思想解放运动,排除A项;材料与文艺复兴运动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宗教改革拓展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8.B
【详解】材料“《纽伦堡法庭宪章》率先以国际法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危害人类罪”体现的是对世界民众生命财产的重视,彰显的是人文关怀意识,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维护全体热爱和平国家的利益,非仅维护反法西斯国家利益 ,排除A项;国际法发展并不完善,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根据题干百年战争期间有法国人认为法兰西高于个人和家庭,这种思想是民族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体现,是法国人民族意识觉醒的体现,D项正确;此时法兰西民族国家正在形成过程中,排除A项;战争是民族国家形成的推动因素,但并非根本原因,根据唯物史观的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排除B项;题干中涉及个人、家庭与法兰西的关系,并未体现教会,排除C项。故选D项。
10.A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荷兰公使向清政府提出,由该国出面在中国沿海设立救生船只。李鸿章回应,非通商口岸的救生船均应由当地官员管辖”、“各国所管海面及海口、澳湾、长矶所抱之海并沿海离岸十里均归本国管辖”信息可知,清政府及其高官已经试图用领海理论来维护主权了,A项正确;根据“1874年底”这个时间信息可知,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时与列强在外交层面上是不平等的,“实现了”的判断也和当时的时代背景不符合,排除B项;在当时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自鸦片战争就已经被迫实施了对外开放,时间明显不对,排除C项;材料主旨主要涉及中外关系领域,而“重视加强近代海防建设”属于内政部分,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详解】根据材料”1648年,交战双方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被此的主权和平等,相互承认各国自主处理国内事务包括宗教事务的权力等”和所学知识可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建立起来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近代意义上的第一个国际关系体系,和约的签订标志着欧洲开启了民族国家发展的新时代,C项正确;17世纪欧洲还未进入外交发展的新时代,排除A项;二战后,欧共体的成立开创了和平发展的新时代,排除B项;宗教改革开启了宗教信仰自由的新时代,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45年4月25日至6月26日,在美国旧金山举行了联合国制宪会议,讨论并签署了《联合国宪章》,中国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故选B项,排除AC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13世纪,以伦敦方言为基础形成的英语出现在英国官方文件中,英语开始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1 6世纪,法国国王签署敕令,规定法国的法律文件必须用以巴黎方言为主形成的法语撰写,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宗教势力的衰弱和民族认同观念的兴起,英、法等国民族语言的地位逐渐上升,对民族语言的重视强化了民族认同,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D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并非强调欧洲语言的规范,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民族语言,并非自由平等思想,排除C项;启蒙思想17、18世纪得到传播,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根据材料“1928年,美、英、德、日等国签订《非战公约》,规定:缔约各国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缔约国之间不用和平之外的方法解决任何国家纠纷。”可知,《非战公约》的规定,有利于促进了各国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国家纠纷,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C项正确;维护了世界长期和平,与史实不符,二战很快爆发,排除A项;保障了所有缔约国的安全,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消弭了缔约国之间的矛盾,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15.A
【详解】根据材料的漫画可以看出西奥多·罗斯福的主要外交政策是“大棒政策”,这说明他的外交注重武力干涉,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武力干涉,没有体现外交讹诈、经济侵略、政治渗透,排除BCD项。故选A项。
16.(1)背景:民族国家的产生;国家主权意识增强,强调国家利益至上;战争频发,渴望通过法律制度处理国家的关系;《战争与和平法》的出版奠定的理论基础;《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签订,开创了和平解决争端的先例。
(2)影响: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国际秩序,促进国际经济公平公正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对海洋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带动建立保护海洋资源的国际法律秩序;有利于改进战争规则减少伤亡,促进世界和平维护地区安全;有利于通过和平方式协调各国关系,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战争。
【详解】(1)背景根据“和民族国家的兴起同时产生”得出民族国家的产生;根据“《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确认了国家主权、主权平等的根本原则,确立了主权国家在国际法中的核心地位。伴随着殖民扩张,国际法中所包括的思想和价值被欧洲列强带到世界的其他地方”得出国家主权意识增强,强调国家利益至上;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近代战争频发,各国渴望通过法律制度处理国家的关系;《战争与和平法》的出版奠定的理论基础;《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签订,开创了和平解决争端的先例。
(2)影响根据“在妥为顾及所有国家主权的情形下,为海洋建立一种法律秩序,以便利国际交通和促进海洋的和平用途”、“要这类医院内有任何病员或伤员,它们就应受到交战各方的保护和尊重”、“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维护各国间公开、公正、荣誉之邦交,严格遵守国际公法之规定”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国际秩序,促进国际经济公平公正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对海洋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带动建立保护海洋资源的国际法律秩序;有利于改进战争规则减少伤亡,促进世界和平维护地区安全;有利于通过和平方式协调各国关系,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战争。
17.(1)贡献:梁启超培养了国民意识以及近代国家意识和民族认同感;孙中山建立民主共和国并传播民主共和观念,增强了国人对民族国家的认同。
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政治变革的推动;西方民族国家观念的影响;进步人士的努力。(任答3点)
(2)变化:地位不断上升,由下层人使用的语言逐渐变成官方语言。
影响:增强了英国的民族凝聚力,强化了民族认同;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有利于英国本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任答2点)
【详解】(1)贡献:由材料“如果说梁启超要求在中国建立一个君宪国家,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意识与认同感的话,那孙中山则强调以暴力方式打碎旧的王朝国家制度和文化观念体系,建立一个新的各民族平等、团结的民主共和国家,并要求人们形成对民主式民族国家的真正自觉”“辛亥革命从法律意义上确立了国家主权属于中国各民族人民,民主共和的国家观念广为国人接受,古代中国长期以来对王朝国家的忠诚和奉献开始转向具有近代意义的民族国家”及所学知识可知可知,梁启超注重培养国民意识以及近代国家意识和民族认同感;孙中山建立民主共和国并传播民主共和观念,增强了国人对民族国家的认同。
原因:由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不断侵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产阶级先后发起了一系列政治变革的推动;此外还有西方民族国家观念不断传入中国的影响,梁启超、孙中山等爱国进步人士的努力。
(2)变化:由材料“中世纪很长的一段时间,法语、拉丁语曾经是英国的官方语言,而英语只是下层人民使用的语言”“百年战争激发了英国的民族意识以及对法国的敌视,结果使法语地位下降。威克里夫等人将拉丁文版的《圣经》译成英文,进一步提升了英语在英国的地位”可及所学知识可知,英语地位不断上升,由下层人使用的语言逐渐变成官方语言。
影响:由所学知识可知,英语地位的不断上升,增强了英国的民族凝聚力,强化了民族认同;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有利于英国本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