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时作业(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1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时作业(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13 17:42: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北宋李昭圮的《乐静集·属民》记载:“今天下壮有力之民,侨寓杂处,散于四方,手不服耒耜之勤,心不知田亩之乐,为淫巧奇技、屠贩游博,其无理之甚者,啸聚不逞,杀人于货。”此种现象反映出北宋( )
A.加强了军事领域控制 B.保甲制的推行有其必要性
C.社会矛盾已非常尖锐 D.儒学士人已投身基层教化
2.《孟子·梁惠王章句上》记载:“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墨子·尚贤》中言:“为贤之道将奈何?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到宋代有“天下无常丰之年,倘有缓急,不可无备”之说。这反映出( )
A.古代重视建立社会救济体系 B.中国社会保障思想渊源颇深
C.仓廪建设是国家安全的首位 D.古代社会救济呈现各方参与
3.唐代县之下为乡、里、保、邻等基层组织,每四家为邻,五邻为保,五保为一里,五里为乡。明代县以下基层行政单位是里、甲,每里十甲,每甲十一户。唐到明基层管理体制的变化,表明明代
A.社会经济有较大发展 B.人口数量有较大增长
C.加强基层管理和控制 D.增加基层管理的配置
4.秦朝时期确定了户口的什伍编制方式、登记程序和登记的内容,对虚报户口的或未经官府批准而擅自更籍的,严加惩罚,还作出了不许擅自迁徙的规定,并把户籍法律制度的成文法典公之于众。由此可见,秦朝的户籍制度( )
A.体现了重农抑商 B.具有明显的职业性
C.加强了基层治理 D.旨在抑制土地兼并
5.清代临沂张氏的家法规定:族内如有诉讼,族长要在祖宗牌位前发誓绝不徇私,如果可以在家族内解决,则以祖宗名义责令,如果无法解决,则上报官府。所报之事,官府多批示按张家家法处置即可。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小农经济的封闭 B.宗族势力的强大 C.宗法制度的延续 D.地方豪族的割据
6.《唐六典》规定:“岁丰则出钱加时价而籴之,不熟则出粟减时价而粜之,谓之常平仓。”由此可见,常平仓的设立旨在( )
A.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B.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C.提升民间赈济能力 D.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7.唐代民间私社根据不同活动内容和类型设立,私社活动涉及各个方面,有丧葬互助、水利管理、宗教活动、经济互助等,在城市和乡村中十分盛行。这一现象
A.削弱了中央集权 B.丰富了社会治理方式
C.保障了民众生活 D.密切了城乡之间关系
8.唐初推行的“籍帐”制度,包括“手实”、“计帐”和“户籍”三部分。“手实”是唐代民户以户主的名义按期向政府申报户口、土地等情况的文书;基层官员根据手实的内容汇总成计帐,将手实和计帐逐级上报,最后上报至户部。唐推行这一制度意在( )
A.保证政府的赋役征发 B.加强对地方官员的考核
C.限制阶层之间的流动 D.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9.元代儒家知识分子在学术义理探研和个体工夫涵养的兴趣之外,在重建社会政治和礼法秩序的经世实践中,突破“致君尧舜”的精英视界,主动寻求与社会中下层的互动及与基层乡村社会的联结。这表明此时期的儒学
A.抛弃了复古主义的理想追求 B.存在民间化和大众化的趋向
C.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具体反映 D.重构了崭新的基层治理体系
10.西汉吕后时期实行“受鬻法”,规定“大夫以上(年)九十……禀鬻米月一石”;汉文帝时期颁布“养老令”,规定“年八十已(以)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汉武帝时期将其减少为仅赐三石米;汉哀帝时期则赐予象征意义的王杖(如鸠杖)而非布帛、粮食等。这些举措( )
A.体现出优抚政策渐显教化趋向 B.反映出赈济活动由国家主导
C.旨在强化统治集团的特权地位 D.确立了儒学的社会正统地位
11.明末地方政权瓦解,盗寇横行;乡绅根据“绅士公议”采取行动,募集乡勇,以宗族或村落为单位结寨,保护乡村的生命与财产。据此可知,明末乡绅
A.成为政府治理的重要补充 B.取代政府控制基层社会
C.与封建政府之间矛盾激化 D.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12.唐武德九年,给事中魏征在上疏中称:“今之共治,所寄惟在县令刺史,年常貌阅,并悉委之。”“貌阅”反映刺史的职责是( )
A.清丈土地 B.评定资品 C.整顿吏治 D.核定户籍
13.《居延汉简》曾记载编户齐民户籍情况,如户主徐宗:“居延西道里徐宗,年50,妻1人。男同产2人,妇同产2人。宅一区值3 000。田50亩值5 000。用牛2值5 000。”这样详细记载户籍情况主要是为了( )
A.防止人口流动造成的社会动荡
B.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维护社会稳定
C.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的来源
D.征调人力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的需要
14.雍正皇帝曾下谕礼部,指出“祈求晴雨一事,甚不合理”“嗣后除奉旨外,或在寺庙诵经求雨即可”,如私自设坛,借求雨之名妄作法术,即以妖言惑众治罪。这反映了( )
A.政府强化赈灾事务主导权 B.祈雨行为缺乏科学依据
C.佛教寺庙已成为赈灾主体 D.民间救济影响社会稳定
15.秦统一后,秦政府颁发“使黔首自实田”的法令,遂系田亩于户籍。汉代定户律,各地八月“案户比民”,将各户占有的土地及其他财产记人户口登记册内。汉户籍三年一造,谓之“大比”每年征赋前的校核谓之“小案比”。据此可知,汉代
A.经济发展使人口激增 B.赋税比秦代有所加重
C.承袭秦制又有所创新 D.重视保护小农的利益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1169年,朱熹母亲逝世,在家守制期间,他先后给继任建宁知府的王淮、沈度上书,请予五夫(崇安县五夫里)建仓,信中说道:“天有不测之风云……,粟偿之后,山民无益存之积,青黄不接之时,又要加倍息借贷于豪富。况官粟存仓,为法甚密,远水解不得近火,请予五夫建仓留赈,每年一赈一偿,又能易新以藏,实为一举二得之举。”朱熹的惠政之举得到了支持。社仓竣工之后,朱熹又举荐里中较有德望之人刘复等四人共同管理,制订了《仓规》。乾道七年(1171年)八月社仓建成后,仓廉贮存盈满。从此,春夏青黄不接之时赈放,冬秋偿清存放,变官仓(常平仓)赈粜为民仓(社仓)赈济,大利于民。
——摘编自《朱子社仓》
(1)根据材料,概括五夫社仓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建五夫社仓的意义。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中,政治统治一直保持着中央集权,社会管理却相对分散,以士绅为代表的地方精英与地方政府共同管理当地事务。士绅多是有声望并且有钱有势的人,通过他们的威望和人际关系来影响地方事务。他们既参与统治过程也参与决策过程,很多有关公共福祉的事情如赈灾、修路等都有士绅的参与甚至负责,涉及到政府主要职能的诉讼,也会因为士绅的介入由公堂转为民间。士绅阶层的影响力与地方政府权力影响力相互依存又彼此制约,共同维系着大一统国家的治理。
——摘编自齐惠《中国古代协商政治的特质》
材料二 乡绅是中国明清时期活跃于乡村中的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社会阶层,拥有国家所赋予的法定特权,明代政府不仅规定乡绅本人可免除徭役,且可惠及其家庭。这就产生了一种“非正式权力”。这种非正式权力与官僚的正式权力之间既有着密切的联系,又相互区别,并彼此形成制约。明清时期的乡绅主要是这样一种社会力量的代表者,在当时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功能,使国家与社会之间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他们如同一个“缓冲带”,减少着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摩擦,增强着社会结构的弹性,使一个庞大的帝国机器得以灵活的运转。
——摘编自徐祖澜《乡绅之治与国家权力》
材料三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农村经济的日益表落,乡村建设从萌芽理想状态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社会运动。乡村建设运动以地方政府和国内外社会力量资助的经费为来源,试图寻找一条全面改造农村的道路。乡村建设的主要目的和内容是试图对旧有的农村政治、农业经济和农民素质进行具有一定现代化性质的改造,即组建村学、乡学,对乡村政治进行自治化和民主化的制度改革;对农业经济推行企业化和市场化的股份制合作社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教育,对农民素质实施如识化和文明化的普及教育。尽管当时的乡村建设运动带有一定的缺陷,但显示出了一种比较系统的具有一定现代化意义的农村建设路径,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摘编自虞和平《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农村改造模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乡绅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乡绅治理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推行的特点,并简要评价乡村建设运动。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材料“今天下壮有力之民,侨寓杂处,散于四方,手不服耒耜之勤,心不知田亩之乐,为淫巧奇技、屠贩游博,其无理之甚者,啸聚不逞,杀人于货。”可知,李昭圮认为,当时有一些人,不进行农业生产,整天游手好闲,杀人越货,导致社会不稳定,其旨在说明推行保甲制度,保障社会安定的重要性,B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军事领域控制,排除A项;社会矛盾已非常尖锐,与材料信息描述不符,排除C项;儒学士人已投身基层教化,在材料中没有描述,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材料中春秋时期“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宋代时期“倘有缓急,不可无备”等信息可知,我国在春秋时期已经强调社会保障,在宋代时期重视备荒思想,说明我国社会保障思想渊源颇深,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保障思想,不是救济体系,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比较,排除C项;“各方参与”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详解】本题考查唐代和明代的基层政权管理。从材料可以看出,唐县以下基层行政单位首先是乡,辖500户,明县以下基层行政单位首先为里,辖110户。这表明明代县以下基层行政单位管辖范围变小、管理更直接,从而便于控制,有利于加强集权,也符合明代政治基本特征,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社会经济有较大发展,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人口数量有较大增长,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明代增加基层管理的配置,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户籍是政府征收赋税、征发兵役徭役的重要依据,赋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秦朝严格的户籍制度,有利于国家加强对基层的治理,有利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C项正确;材料信息与重农抑商无关,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户籍制度的职业性,排除B项;秦朝的户籍制度与抑制土地兼并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材料表明虽然张家将一些族内诉讼报官,但官府又会建议张家按家法处置,体现官府对张家的优待,这是因为大家族在地方上势力强大,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小农经济的封闭性,排除A项;宗法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已逐渐瓦解,排除C项;清朝时的家族没有形成“割据”的情况,D项与清朝史实不符,排除。故选B项。
6.D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岁丰则出钱加时价而籴之,不熟则出粟减时价而粜之,谓之常平仓”信息可知,常平仓的设立对平抑粮价、保护小农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进而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D项正确;常平仓是利用价值规律来调节粮食供应的,这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A项;常平仓制度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排除B项;常平仓属于政府行为,不属于民间赈济的范畴,排除C项。故选D项。
7.B
【详解】根据“私社活动涉及各个方面,有丧葬互助、水利管理、宗教活动、经济互助等,在城市和乡村中十分盛行”可得出,私社所涉及的方面广泛,成为唐代社会治理的重要补充手段,丰富了治理的方式,B正确;私社并不是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权的削弱无关,排除A;CD项与私社的功能无关,排除。
8.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通过“籍帐”制度,政府自下而上编制各地户籍和计帐,掌握各地户口、土地等情况,有利于保证政府的赋役征发,A项正确;“籍帐”制度主要是为了保证政府的赋役征发,不是为了考核官员,排除B项;“籍帐”制度不是为了限制阶层之间的流动,材料也没有体现阶层流动因此受到限制,排除C项;“籍帐”制度主要是为了保证政府对包括农民在内的百姓的赋役征发,不是为了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排除D项。故选A项。
9.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元代儒学知识分子“主动寻求与社会中下层的互动及与基层乡村社会的联结”,这是儒学民间化、大众化的具体体现,故B项正确;“抛弃了复古主义的理想追求”的说法无法从材料体现,故A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于明中叶以后,排除C项;“重构了崭新的基层治理体系”的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故选B项。
【点睛】
10.A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西汉时期的尊老养老政策中优抚群体的年龄限制从90岁下降到80岁,实现了优抚群体的扩大,且养老赐物的数量呈现减少趋势,汉哀帝时发展成赐予象征意义的王杖而非实惠性物品(如粮食和布帛),这凸显了优抚政策的教化性趋势,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赈灾行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统治集团的特权地位,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与材料的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A项。
11.A
【详解】明朝末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政府的基层控制力下降,乡绅填补了基层治理的空白,发挥“绅士公议”的作用,积极参与地方治理,士绅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力量,成为政府治理的重要补充,故选A;政府对基层社会控制力虚弱,而非增强,排除B;绅士与政府之间相互依存,而非矛盾激化,排除C;绅士阶层参与地方治理,着眼点是维护自身利益,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并非简单地维护社会公平,排除D。
12.D
【详解】依据材料“今之共治,所寄惟在县令刺史,年常貌阅,并悉委之。”,可以看出魏征认为国家的繁荣稳定离不开县令刺史对地方户籍的核定,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核定户籍,未涉及清丈土地,评定资品以及整顿吏治,排除ABC项。故选D项。
13.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建政府的政策主要是为了维护自身统治的,C正确;A项是无关项,这应该是封建国家实行均田制的目的,排除;B项是错误项,排除;D 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故选C。
14.A
【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雍正帝限定了官民祈雨活动的条件和场所,不允许官民私自设坛祈雨,这显然强化了政府在赈灾事务中的主导权,A项正确;材料主旨并非探讨祈雨活动的科学性,排除B项;佛教寺庙只是祈雨活动的场所,而非赈灾的主体,排除C项;D项不符合常识,民间救济活动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详解】秦朝颁令“使黔首自实田”的法令,即命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按照当时实际占有土地的数额,向封建政府呈报,政府依此征收田租,而汉代将各户占有的土地及其他财产记入户口登记册内,作为征派赋役的依据,体现了汉代对秦朝户籍制度的继承与创新,C项正确;ABD三项表述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C项。
16.(1)特点:仓谷(原始谷物)由民间自筹;利息较低,借贷手续简便;官府支持;乡贤共同管理;规章制度明确;以赈济百姓为主。
(2)意义:使当地百姓不再遭受高利贷的盘剥,减轻了百姓负担;改变了只依靠官府赈灾的办法,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
【详解】(1)根据材料“变官仓(常平仓)赈粜为民仓(社仓)赈济”,可以归纳为仓谷(原始谷物)由民间自筹;根据材料“又要加倍息借贷于豪富。况官粟存仓,为法甚密,”、“每年一赈一偿,又能易新以藏,”,可以归纳为利息较低,借贷手续简便;根据材料“朱熹的惠政之举得到了支持。”,可以归纳为官府支持;根据材料“朱熹又举荐里中较有德望之人刘复等四人共同管理,”,可以给归纳为乡贤共同管理;根据材料“制订了《仓规》”,可以归纳为规章制度明确;根据材料“春夏青黄不接之时赈放,冬秋偿清存放,变官仓(常平仓)赈粜为民仓(社仓)赈济,大利于民”,可以归纳为以赈济百姓为主。。
(2)根据材料“又要加倍息借贷于豪富。况官粟存仓,为法甚密,远水解不得近火,请予五夫建仓留赈,每年一赈一偿,又能易新以藏”,可以归纳为使当地百姓不再遭受高利贷的盘剥,减轻了百姓负担;改变了只依靠官府赈灾的办法,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根据材料“八月社仓建成后,仓廉贮存盈满。从此,春夏青黄不接之时赈放,冬秋偿清存放,变官仓(常平仓)赈粜为民仓(社仓)赈济,大利于民。”,可以归纳为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
17.(1)特点:参与基层决策与治理;个人威望和人际关系影响明显;与地方政府相互依存又彼此制约;参与面广。
(2)意义:节约了行政开支;强化了对基层的控制;推动了乡村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乡村社会的稳定。
(3)特点:依靠地方政府与社会力量,参与力量多元;以服务现代化为目标;涉及内容广泛;注重乡村发展的整体设计。评价:①乡村建设运动是20世纪为实现农村现代化进行的一场改良运动。②推动了农村的现代化,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移风易俗;普及了农村教育,培养了农业人才;推动了社会秩序的稳定。③未找到造成中国农村衰落的根源;采取改良的办法不能解决中国农村的根本问题。
【详解】(1)特点:根据“以士绅为代表的地方精英与地方政府共同管理当地事务。士绅多是有声望并且有钱有势的人,通过他们的威望和人际关系来影响地方事务。他们既参与统治过程也参与决策过程”参与基层决策与治理;个人威望和人际关系影响明显;根据“很多有关公共福祉的事情如赈灾、修路等都有士绅的参与甚至负责,涉及到政府主要职能的诉讼,也会因为士绅的介入由公堂转为民间。士绅阶层的影响力与地方政府权力影响力相互依存又彼此制约”得出与地方政府相互依存又彼此制约;参与面广。
(2)意义:根据“他们如同一个‘缓冲带’,减少着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摩擦,增强着社会结构的弹性,使一个庞大的帝国机器得以灵活的运转”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乡绅治理的意义在于节约了行政开支、强化了对基层的控制、推动了乡村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乡村社会的稳定。
(3)特点:根据材料“乡村建设运动以地方政府和国内外社会力量资助的经费为来源”可归纳出依靠地方政府与社会力量,参与力量多元;根据材料“显示出了一种比较系统的具有一定现代化意义的农村建设路径”可归纳出以服务现代化为目标;从改革的内容来看,涉及内容广泛;从整体设计情况来看,可归纳出注重乡村发展的整体设计。评价: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乡村建设运动是20世纪为实现农村现代化进行的一场改良运动;推动了农村的现代化,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移风易俗;普及了农村教育,培养了农业人才;推动了社会秩序的稳定;未找到造成中国农村衰落的根源;采取改良的办法不能解决中国农村的根本问题。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