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兰亭集序》阅读提升训练(含答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

文档属性

名称 10.1《兰亭集序》阅读提升训练(含答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13 16:1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兰亭集序》阅读提升训练
一、阅读课文《兰亭集序》,完成各题。
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 下列对课文中语段“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B.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C.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D.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2. 下列对课文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序: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著作的前言,《兰亭集序》是朋友之间互相唱和的赠言。
B. 修禊: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国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初三),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C. 流觞曲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漂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
D. 契:符契,古代符信的一种,以金玉竹木等制成,上刻文字,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
3. 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虽是序,作者却借题发挥,从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表达了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探求。
B. 在生死观方面,作者感到人世在变、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因此要及时行乐。
C. 本文语言或骈或散,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D. 综观全文,作者时喜时悲,行文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具有波澜起伏之美。
4. 把下面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5. 从课文中找出和作者生死观有密切联系的一句话,说说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观。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王羲之《兰亭集序》)
(二)
上谓侍臣曰:“右军之书,朕所偏宝,就中逸少之迹,莫如《兰亭》。求见此书,劳于寤寐。此僧耆年,又无所用。若为得一智略之士,以设谋计取之,必获。”尚书右仆射房玄龄奏曰:“臣闻监察御史萧翼者,梁元帝之曾孙,今贯魏州莘县。负才艺,多权谋,可充此使,必当见获。”太宗遂召见翼。 翼奏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太宗依给翼遂改冠微服至洛潭 ,随商人船下,至于越州。又衣黄衫,极宽长潦倒,得山东书生之体。日暮入寺,巡廊以观壁画。过辨才院,止于门前。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因便前礼拜云:“弟子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历寺纵观,幸遇禅师。”寒温既毕,语议便合,因延入房内,即共围棋抚琴,投壶握槊,谈说文史,意甚相得。乃曰:“白头如新,倾盖若旧,今后无形迹也。”便留夜宿,设缸面药酒、茶果等。江东云缸面,犹河北称瓮头,谓初熟酒也。酣乐之后,请各赋诗。彼此讽咏,恨相知之晚,如是者数次,于是诗酒为务,僧俗混然。
遂经旬朔,因谈论翰墨,翼曰:“弟子先世,皆传二王楷书法,弟子自幼来耽玩,今亦有数帖自随。”辨才欣然曰:“明日来,可把此看。”翼依期而往,出其书以示辨才。辨才熟详之,曰:“是则是矣,然未佳善也。贫僧有一真迹,颇是殊常。”翼曰:“何帖?”辨才曰:“《兰亭》。”翼佯笑曰:“数经乱离,真迹岂在?必是响拓伪作耳!”辨才曰:“禅师临亡之际,亲付于吾。那得参差?可明日来看。”及翼到,师自于屋梁上槛内出之。翼见讫,故驳瑕指颣,曰:“果是响拓书也。”纷竟不定。自示翼之后,更不复安于梁槛,并萧翼二王诸帖,并借留置于几案之间。自是翼往还既数,童弟等无复猜疑。后辨才出赴邑汜桥南严迁家斋,翼遂私来房前,谓弟子曰:“翼遣却帛子在床上。”童子即为开门。翼遂于案上取得《兰亭》及御府二王书帖,便赴永安驿。翼便驰驿而发,至都奏御,太宗大悦。
(摘自何延之《兰亭记》)
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翼奏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太宗依给翼/遂改冠微服/至洛潭
B. 翼奏/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太宗依给/翼遂改冠微服至洛潭
C. 翼奏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太宗/依给翼/遂改冠微服至洛潭
D. 翼奏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太宗依给/翼遂改冠微服/至洛潭
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 癸丑:干支纪年的癸丑年。古人常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循环相配来表示年的次序。这种方法也能用来表示月和日的次序。
B. 潦倒:举止散漫,不自检束,与杜甫《登高》中“潦倒新停浊酒杯”一句里的“潦倒”同义。
C. 倾盖:盖,马车上的伞盖。倾盖指途遇友好,停车靠近交谈,伞盖倾斜相交,引申为朋友相交亲切。
D. 旬朔:旬,十日为一旬;朔,农历每月初一。旬朔,十天或者一个月,泛指不长的时日。
8. 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名士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王羲之对人生的思考。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语言清畅精警,富有哲理。
B. 选文一中的“乐”字绾住《兰亭集序》前半部分的内容,既是对雅集的一种概括,也为下文的“岂不痛哉”蓄势。
C. 唐太宗为了得到《兰亭》帖,答应了萧翼的请求,将王羲之、王献之的三四份杂帖送给了他。
D. 何延之《兰亭记》叙述的是书法史上的大事,描述了萧翼入寺寻机得到《兰亭》帖的故事,将萧翼的狡黠写得十分舒展生动。
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负才艺,多权谋,可充此使,必当见获。
10. 萧翼为了取得辨才的信任,花费了一番功夫,最终见到辨才私藏的《兰亭》帖。他运用了哪些方法?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二)晋书·王羲之传(节选)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 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及述为扬州刺史,将就征,周行郡界,而不过羲之。及述蒙显授,羲之耻为之下,遣使诣朝廷,求分会稽为越州。行人失辞,大为时贤所笑。述后检察会稽郡,辩其刑政,主者疲于简对。羲之深耻之,遂称病去郡。
11. 下列对文本(二)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B. 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C. 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D. 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12. 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序: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著作的前言,《兰亭集序》是朋友之间互相唱和的赠言。
B. 修禊: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国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初三),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C. 癸丑: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等)十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这里用“癸丑”来纪年,指永和九年。
D. 暮春:春季的最后一个月。古人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三个月份冠以孟、仲、季,以示区分。如“孟夏”就是夏季的第一个月。
13. 下列对选文(一)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虽是序,作者却借题发挥,从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表达了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探求。
B. 在生死观方面,作者感到人世在变、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因此要及时行乐。
C. 本文语言或骈或散,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D. 综观全文,作者时喜时悲,行文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具有波澜起伏之美。
14. 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2)及述为扬州刺史,将就征,周行郡界,而不过羲之。
15. 文本(一)中作者的情感由乐转痛,请用自己的话回答作者因何而痛。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选自王羲之《兰亭集序》)
(二)
上谓侍臣曰:“右军之书,朕所偏宝,就中逸少之迹,莫如《兰亭》。求见此书,劳于寤寐。此僧耆年,又无所用。若为得一智略之士,以设谋计取之,必获。”尚书右仆射房玄龄奏曰:“臣闻监察御史萧翼者,梁元帝之曾孙,今贯魏州莘县。负才艺,多权谋,可充此使,必当见获。”太宗遂召见翼。 翼奏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太宗依给翼遂改冠微服至洛潭 ,随商人船下,至于越州。又衣黄衫,极宽长潦例,得山东书生之体。日暮入寺,巡廊以观壁画。过辨才①院,止于门前。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②?”翼因便前礼拜云:“弟子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历寺纵观,幸遇禅师。”寒温既毕,语议便合,因延入房内,即共围棋抚琴,投壶握槊,谈说文史,意甚相得。乃曰:“白头如新,倾盖若旧,今后无形迹也。”便留夜宿,设缸面药酒、茶果等。江东云缸面,犹河北称瓮头,谓初熟酒也。酣乐之后,请各赋诗。彼此讽咏,恨相知之晚,如是者数次,于是诗酒为务,僧俗混然。
遂经旬朔,因谈论翰墨,翼曰:“弟子先世,皆传二王楷书法,弟子自幼来耽玩,今亦有数帖自随。”辨才欣然曰:“明日来,可把此看。”翼依期而往,出其书以示辨才。辨才熟详之,曰:“是则是矣,然未佳善也。贫僧有一真迹,颇是殊常。”翼曰:“何帖?”辨才曰:“《兰亭》。”翼佯笑曰:“数经乱离,真迹岂在?必是响拓伪作耳!”辨才曰:“禅师临亡之际,亲付于吾。那得参差?可明日来看。”及翼到,师自于屋梁上槛内出之。翼见讫,故驳瑕指纇③,曰:“果是响拓书也。”纷竟不定。自示翼之后,更不复安于梁槛,并萧翼二王诸帖,并借留置于几案之间。自是翼往还既数,童弟等无复猜疑。后辨才出赴邑汜桥南严迁家斋,翼遂私来房前,谓弟子曰:“翼遣却帛子在床上。”童子即为开门。翼遂于案上取得《兰亭》及御府二王书帖,便赴永安驿。翼便驰驿而发,至都奏御,太宗大悦。
(摘自何延之《兰亭记》)
【注】①辨才:辨才禅师。②檀越:指“施主”,即施与僧众衣食,或出资举行法会等之信众。③纇:丝上的结,引申指缺点。
1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翼奏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太宗依给翼/遂改冠微服/至洛潭
B. 翼奏/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太宗依给/翼遂改冠微服至洛潭
C. 翼奏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太宗/依给翼/遂改冠微服至洛潭
D. 翼奏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太宗依给/翼遂改冠微服/至洛潭
1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 正 确的一项( )
A. 癸丑:干支纪年的癸丑年。古人常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循环相配来表示年的次序。结合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肖系统,可知,永和九年是牛年。
B. 倾盖:盖,马车上的伞盖。倾盖指途遇好友,停车靠近交谈,伞盖倾斜相交,选文(二)指朋友间的亲切交流。
C. 旬朔:旬,十日为一旬;朔,农历每月初一。旬朔,十天或者一个月,泛指不长的时日。
D. 响拓:实为“向拓”,是复制法书的一种方法。法书墨迹因年代久远,纸色沉暗,字迹难辨,故在模制时,须向光照明,以纸覆帖(常用油纸、蜡纸),勾勒其原字笔画,再以墨笔填充,故而又称“影书”、“影覆”。
18. 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述, 不 正 确的一项是( )
A. 《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名士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王羲之对人生的思考。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语言清畅精警,富有哲理。
B. 选文(一)中的“乐”字绾住《兰亭集序》前半部分的内容,既是对雅集的一种概括,也为下文的“岂不痛哉”蓄势。
C. 唐太宗为了得到《兰亭》帖,答应了萧翼的请求,将王羲之、王献之的三四份杂帖送给了他。
D. 何延之《兰亭记》叙述的是书法史上的大事,描述了萧翼入寺寻机得到《兰亭》帖的故事,将萧翼的狡黠写得十分舒展生动。
1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负才艺,多权谋,可充此使,必当见获。
(3)弟子自幼来耽玩,今亦有数帖自随。
20. 孙绰《三月三日兰亭诗序》:“耀灵纵辔,急景西迈,乐与时去,悲亦系之。往复推移,新故相换,今日之迹,明复陈矣。”与选文(一)王羲之的情感有共通之处,请简要概括。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
(乙)
余以元康六年,从太仆卿出为使持节监青、徐诸军事。有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涧中,去城十里,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莫不毕备。又有水碓、鱼池、土窟,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时征西大将军祭酒王诩当还长安,余与众贤共送往涧中,昼夜游宴,屡迁其坐,或登高临下,或列坐水滨。 时琴瑟笙筑合载车中道路并作及住令与鼓吹递奏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 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故具列时人官号、姓名、年纪,又写诗著后。后之好事者,其览之哉!凡三十人,吴王师、议郎关中侯、始平武功苏绍,字世嗣,年五十,为首。
(节选自西晋石崇《金谷诗序》)
21. 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列坐其次 后之好事者,其览之哉 B. 足以极视听之娱 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
C.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余以元康六年 D. 情随事迁 屡迁其坐
22. 下面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琴/瑟/笙/筑/合载车中/道路并作/及住/令与鼓吹递奏/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
B. 时琴/瑟/笙/筑/合载车中/道路并作及住/令与鼓吹递奏/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
C. 时琴/瑟/笙/筑/合载车中/道路并作/及住/令与鼓吹递奏/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
D. 时琴/瑟/笙/筑/合载车中/道路并作及住/令与鼓吹递奏/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
2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篇文章所记叙的都是人贤、物备、景幽、事雅的聚会,但两次聚会的缘由并不相同。
B. 作为诗序和诗集序,两篇文章都未提及对诗歌的具体评价,而是以记录聚会环境和聚会过程为重点。
C. 两篇文章都有两晋之人生命观的体现,都表达了对生命的珍惜和热爱,蕴含着积极的人生态度。
D. 从文章风格上看,《兰亭集序》在措辞与文笔上更胜一筹,写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盛都颇具清雅之风。
2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2)去城十里,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莫不毕备。
答案和解析
1~5.【答案】D、A、B、【参考答案】(1)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
(2)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参考答案】①“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句话表明作者的生死观,其意思是: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②王羲之正确客观的看待生死寿夭的的区别,反对老庄玄学将其混为一谈的观点是非常积极的。
③只有正确看到生死寿夭的本质不同,才能做到达观天命,才能在有限的生命中积极有为,而不是“消极无为”。
【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从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东西,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通过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怀所寄托的事物,在形体之外,不受任何约束地放纵地生活。“相与”是相互、一起的意思,二者不能分开,故排除A;“或取诸怀抱”中“诸”是兼词“之于”的意思,“怀抱”是后置状语,即“怀抱”和“诸”不能分开,排除BC。“或取诸怀抱”与“或因寄所托”是对称结构,其前后都必须断开,排除BC。故选D。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A.“《兰亭集序》是朋友之间互相唱和的赠言”的说法错误,《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与会的友人唱和的诗集写的一篇序文,而不是“赠言”。故选A。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B.“因此要及时行乐”的说法曲解文意。通览全文,王羲之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众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对盛事不常、人寿难永的感慨,但是作者对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的思想是批判的,从原文“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就是达观生死,积极入世。故选B。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1)“向”,先前;“欣”,喜欢、高兴;“陈迹”,旧迹,过去的事物。(2)“固”,本来;“一”“齐”,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把……等同”。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思想观点的评价能力。题干要求从课文中找出和作者生死观有密切联系的一句话,很明显是最后一段中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句话的意思是: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老庄玄学之类混淆生死、寿夭,将它们等同,而作者对生死寿夭有自己的明确观点,那就是将它们等同是虚妄的,是不符合现实的,是荒谬的。生死寿夭是泾渭分明的,这表达了作者对生死观的洞察、领悟。这种达观生死,客观看待生死寿夭的观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人生短暂,不应及时行乐,而应让生命绽放出精彩,这就是王羲之的生死观。
参考译文: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从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东西,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通过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怀所寄托的事物,在形体之外,不受任何约束地放纵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6~10.【答案】D、B、C、【参考答案】(1)借以纵目观察,开畅胸怀,足以尽情享受所见所闻的乐趣,确实是令人愉快的啊。
(2)(萧翼)倚仗才能技艺,富有权术智谋,可以担当这个使命,一定会得到《兰亭》帖。、【参考答案】①隐瞒身份,化装成商人。②借机结交辨才,喝酒吟诗论书法成为知己。③以二王的杂帖为诱饵,最终见到《兰亭》帖真迹。
【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萧翼奏道:“如果充当公家的使节,情义上说是没有理由得到《兰亭》帖的。下臣请求以私事出行到那儿去,需要王羲之、王献之的杂帖三四份。”太宗依从他的请求,并把王羲之、王献之的帖交给了他。于是,萧翼改变冠戴,换上民服到洛阳。“翼奏曰”意思是“萧翼上奏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公使”为“作”的宾语,“若作公使”句意完整,不能断开;“改冠微服”的主语是“翼”,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故选D。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见文化常识的能力。B.“与杜甫《登高》中‘潦倒新停浊酒杯’一句里的‘潦倒’同义。”本文中“潦倒”意思是“衣服宽大随便”;“潦倒新停浊酒杯”一句里的“潦倒”意思是“衰颓,失意。”故选B。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送给了他”错,根据原文“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太宗依给。”可知,萧翼为了完成任务,需要二王的杂帖为诱饵,太宗只是把王羲之、王献之的三四份杂帖给萧翼,用来完成任务,并非是送给萧翼。故选C。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所以,用来;极,穷尽;信,实在。(2)负,倚仗;充,担任;获,得到。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根据原文“翼遂改冠,微服至洛潭,随商人船下”“弟子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可知,答应太宗之后,萧翼首先隐瞒身份,化装成商人;根据原文“寒温既毕,语议便合,因延入房内,即共围棋抚琴,投壶握槊,谈说文史,意甚相得。”“因谈论翰墨”可知,萧翼来到辨才住处之后借机结交辨才,喝酒吟诗,谈说文史,论书法成为了知己。根据原文“翼曰:‘弟子先世,皆传二王楷书法,弟子自幼来耽玩,今亦有数帖自随。’”“贫僧有一真迹,颇是殊常。”“辨才曰:‘《兰亭》。’”“自是翼往还既数,童弟等无复猜疑。”“翼遂于案上取得《兰亭》及御府二王书帖”可知,萧翼以“二王”书帖为引子取得了辨才和他的弟子等人的信任之后,趁辨才外出,通过辨才的弟子打开门偷走了《兰亭》帖。文言译文:
(一)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礼这件事。诸多贤士能人都汇聚到这里,年长、年少者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子的左右辉映环绕,我们把水引来作为漂传酒杯的环形渠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但喝着酒作着诗,也足够来畅快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习习,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俯看观察大地上繁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二)
皇上对侍臣说:“王羲之的书法,是我特别宝爱的。王羲之的墨迹中,没有及得上《兰亭》帖的。我日夜操心,设法见到此帖。这个和尚晚年又没有什么用处。如果找到一个有智慧、有谋略的人,让他设计谋取此帖,就一定能得到。”尚书右仆射房玄龄奏说:“下臣听说监察御史萧翼是梁元帝的曾孙,如今籍贯在魏州莘县。他多才多艺,富有权术、智谋,可以担当这个使命,一定会得到《兰亭》帖。”太宗就召见萧翼。萧翼奏道:“如果充当公家的使节,情义上说是没有理由得到《兰亭》帖的。下臣请求以私事出行到那儿去,需要王羲之、王献之的杂帖三四份。”太宗依从他的请求,并把王羲之、王献之的帖交给了他。于是,萧翼改变冠戴,换上民服到洛阳,随乘商人船顺流而下,来到越州。又穿上黄衣衫,极其宽大随便,很符合山东书生的身份。傍晚时分,他进入寺庙,在廊庑间闲步,观赏着壁画。经过辨才的庭院,他在门前止步。辨才远远看见萧翼,就问道:“哪儿的施主 ”萧翼乘机上前作揖行礼说:“弟子是北方人,带一些蚕种来卖,游历寺庙纵目观赏,有幸遇到禅师。”寒暄之后,言谈就投机起来,辨才就把他引入房内,马上一起下围棋、弹古琴,玩投壶、握槊的游戏,谈论文学和历史,见解非常投合。辨才便说:“到了头发白时还和初交一样,刚一见面就像老朋友一般。今后用不着拘束了。”就留他宿夜,摆设缸面药酒、茶果等。江东说的缸面,就如河北称瓮头,指初熟酒。极度欢乐之后,邀请宾客赋诗。彼此诵读对方的诗篇,只恨相识太晚。这样一连好几次。于是,饮酒作诗,僧人和俗人混然一片。
过了十天或一个月,他们顺便谈论书法,萧翼说:“弟子的先世都继承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弟子我自幼以来沉迷、爱好他们的书法,今天也有几本帖随身带着。”辨才高兴地说:“你明天来,可带到这儿来看看。”萧翼按时前往,拿出书帖给辨才看。辨才仔细观看,说:“是倒是的,可并不好。贫僧我有一件真迹,很不平常。”萧翼问:“什么帖 ”辨才说:“《兰亭》帖。”萧翼假装笑着说:“几经战乱流离,真迹哪儿还在!一定是摹写的伪造品。”辨才说:“禅师临终之际亲手托付给我的。哪能掺假 你明日可来看!”等到萧翼来了,师父亲自从屋梁的槛架中取出《兰亭》帖。萧翼见了之后,故意吹毛求疵说:“果然是摹写的书帖。”两人争论不休。自从给萧翼看了之后,《兰亭》帖不再放在暗藏的槛架中,并借了王羲之、王献之的诸种帖留下,一起放在书案上。从此,萧翼往还了好几次,童仆、弟子等都不再对他产生猜疑。后来,辨才外出到邑汜桥南严迁的书斋去,萧翼就私自来到辨才的房前,对辨才的弟子说:“我把包裹书籍的绸巾遗忘在床上了。”童仆立即为他开门。于是,萧翼从书案上拿到《兰亭》及皇家王羲之、王献之的书帖,就赶到永安驿站。萧翼便骑驿站的马兼程出发,到都城启奏皇帝,太宗大为高兴。
11~15.【答案】C、A、B、【参考答案】(1)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
(2)等到王述做了扬州刺史,将接受朝廷的征召,到会稽郡巡行,却不去拜访王羲之。、【参考答案】
人生苦短之痛。(俯仰一世,老之将至)
世事无常之痛。(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往事不再之痛。(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生死难测之痛。(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王述先做了会稽内史,因为母亲去世,就辞职守丧,王羲之来接替他的职务,只到王述家去吊唁一次,就再也不登门。王述每次听到外面有号角声,总以为王羲之来看望自己,连忙洒扫以待。这样过了几年,而王羲之最终没有再去拜访,王述深以为遗憾。
本题中,“述先为会稽”,“会稽”专有名词,不可断开,排除A;
“以母丧居郡境”,“母丧”是“居郡境”的原因,作其状语,不可断开,排除B;
“述深以为恨”中,“述”是主语,“深以为恨”是谓语,句子结构完整,应单独成句,在“述”前面断开,排除D。
故选C。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朋友之间互相唱和的赠言”错误,此为书序。
故选A。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B.“因此要及时行乐”错误,从文中来看,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他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因此并没有“及时行乐”的意思。选项对文中作者的观点理解有误。
故选B。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诸”,兼词,之于;“怀抱”,志趣抱负;“悟”,通假字,通“晤”,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放浪”,放纵、无拘束;“形骸”,身体、形体。
(2)“及”,等到;“就征”,接受朝廷的征召;“过”,拜访。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由“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可概括出:人生苦短之痛。(俯仰一世,老之将至)
由“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可概括出:世事无常之痛。(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由“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可概括出:往事不再之痛。(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由“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可概括出:生死难测之痛。(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参考译文:
(一)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热闹的音乐,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抬头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万物的繁多,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我看到前人兴怀感慨的原因,与我所感叹的好像符契一样相合,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二)
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声誉,与王羲之齐名,但王羲之却看不起他,因此二人不和。王述先做了会稽内史,因为母亲去世,就辞职守丧,王羲之来接替他的职务,只到王述家去吊唁一次,就再也不登门。王述每次听到外面有号角声,总以为王羲之来看望自己,连忙洒扫以待。这样过了几年,而王羲之最终没有再去拜访,王述深以为遗憾。等到(孝期已满)王述升任扬州刺史,就职前,走遍会稽郡,独不拜访王羲之。及至王述拥有显赫官位,王羲之耻做王述的下属,派人上朝廷,请求把会稽郡改为越州。派去的人说漏嘴了,道出真情,于是王羲之大为名士们所讥笑。后来王述到会稽郡检查刑罚与政令的情况,主管官员疲于回答上司的询问。王羲之深感羞耻,便称病辞去郡职。
16~20.【答案】D、B、C、【参考答案】(1)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2)他多才多艺,富有权术、智谋,可以担当这个使命,一定会得到《兰亭》帖。
(3)弟子我自幼以来沉迷、爱好他们的书法,今天也有几本帖随身带着。、【参考答案】都抒发了人生苦短,情随事迁,欢乐易逝的感慨。
【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萧翼奏道:“如果充当公家的使节,情义上说是没有理由得到《兰亭》帖的。臣请求以私事出行到那儿去,需要王羲之、王献之的杂帖三四份。”太宗依从他的请求,并把王羲之、王献之的帖交给了他。于是,萧翼改变冠戴,换上民服到洛阳。
“翼奏曰”意思是“萧翼上奏说”,“翼”作“奏曰”的主语,中间不宜断开,排除B。
“公使”为“作”的宾语,“若作公使”句意完整,不宜断开;“改冠微服”的主语是“翼”,中间不宜断开。排除AC。
故选D。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途遇好友”错。倾盖:指途中相遇,停车交谈,双方车盖往一起倾斜。形容一见如故或偶然的接触。并非是“途遇好友”。
故选B。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将王羲之、王献之的三四份杂帖送给了他”错误。根据原文“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太宗依给”可知,萧翼为了完成任务,需要二王的杂帖为诱饵,太宗只是把王羲之、王献之的三四份杂帖借给萧翼,用来完成任务,并非是送给萧翼。
故选C。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所以”,用来;“游目”,舒展眼力;“骋怀”,开阔胸怀;“极”,穷尽;“信”,实在。
(2)“负”,享有;“充”,担当;“获”,得到。
(3)“耽玩”,沉迷、爱好;“弟子自幼来耽玩(二王楷书法)”,省略句;“自随”,宾语前置句,“随自”,随身带着。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的思想观点的能力。
孙绰的“耀灵纵辔,急景西迈,乐与时去,悲亦系之。往复推移,新故相换,今日之迹,明复陈矣”,是说“太阳仿佛挥鞭纵马一般,急急地向西落去,快乐随时间逝去,悲伤油然而生。循环往复,新旧交换,当下的景象,之后也会变成陈迹”,抒发了人生苦短、情随事迁、欢乐易逝的感慨。
从选文(一)“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岂不痛哉!”可知,作者王羲之也抒发了对人生短暂、情随事迁、欢乐易逝的感慨。
参考译文:
(一)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礼这件事。诸多贤士能人都汇聚到这里,年长、年少者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子的左右辉映环绕,我们把水引来作为漂传酒杯的环形渠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但喝着酒作着诗,也足够来畅快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习习,抬头仰观广阔的天空,俯看观察大地上繁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二)
皇上对侍臣说:“王羲之的书法,是我特别珍爱的。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没有赶得上《兰亭》帖的。我日夜操心,设法见到此帖。(《兰亭》帖对)这个到了晚年的和尚又没有什么用处。如果找到一个有智慧、有谋略的人,让他设计谋取此帖,就一定能得到。”尚书右仆射房玄龄奏说:“臣听说监察御史萧翼是梁元帝的曾孙,如今籍贯在魏州莘县。他多才多艺,富有权术、智谋,可以担当这个使命,一定会得到《兰亭》帖。”太宗就召见萧翼。萧翼奏道:“如果充当公家的使节,情义上说是没有理由得到《兰亭》帖的。臣请求以私事出行到那儿去,需要王羲之、王献之的杂帖三四份。”太宗依从他的请求,并把王羲之、王献之的帖交给了他。于是,萧翼改变冠戴,换上民服到洛阳,随乘商船顺流而下,来到越州。又穿上黄衣衫,极其宽大随便,很符合山东书生的身份。傍晚时分,他进入寺庙,在廊庑间闲步,观赏着壁画。经过辨才的庭院,他在门前止步。辨才远远看见萧翼,就问道:“哪儿的施主?”萧翼乘机上前作揖行礼说:“弟子是北方人,带一些蚕种来卖,游历寺庙纵目观赏,有幸遇到禅师。”寒暄之后,言谈就投机起来,辨才就把他引入房内,马上一起下围棋、弹古琴,玩投壶、握槊的游戏,谈论文学和历史,见解非常投合。辨才便说:“到了头发白时还和初交一样,刚一见面就像老朋友一般。今后用不着拘束了。”就留他宿夜,摆设缸面药酒、茶果等。江东说的缸面,就如河北称瓮头,指初熟酒。极度欢乐之后,邀请宾客赋诗。彼此诵读对方的诗篇,只恨相识太晚。这样一连好几次。于是,饮酒作诗,僧人和俗人混然一片。
过了十天或一个月,他们顺便谈论书法,萧翼说:“弟子的先世都继承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弟子我自幼以来沉迷、爱好他们的书法,今天也有几本帖随身带着。”辨才高兴地说:“你明天来,可带到这儿来看看。”萧翼按时前往,拿出书帖给辨才看。辨才仔细观看,说:“是倒是的,可并不好。贫僧我有一件真迹,很不平常。”萧翼问:“什么帖?”辨才说:“《兰亭》帖。”萧翼假装笑着说:“几经战乱流离,真迹哪儿还在!一定是摹写的伪造品。”辨才说:“禅师临终之际亲手托付给我的。哪能掺假?你明日可来看!”等到萧翼来了,师父亲自从屋梁的槛架中取出《兰亭》帖。萧翼见了之后,故意吹毛求疵说:“果然是摹写的书帖。”两人争论不休。自从给萧翼看了之后,《兰亭》帖不再放在暗藏的槛架中,并借了王羲之、王献之的字帖留下,一起放在书案上。从此,萧翼往还了好几次,童仆、弟子等都不再对他产生猜疑。后来,辨才外出到邑汜桥南严迁的书斋去,萧冀就私自来到辨才的房前,对辨才的弟子说:“我把包裹书籍的绸巾遗忘在床上了。”童仆立即为他开门。于是,萧翼从书案上拿到《兰亭》及皇家王羲之、王献之的书帖,就赶到永安驿站。萧翼便骑驿站的马兼程出发,到都城启奏皇帝,太宗大为高兴。
21~24.【答案】D、C、C、【参考答案】(1)纵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2)(金谷涧)距离城中十里地,(地势)有的高峻、有的低下,有清澈的泉流和茂密的树林,各种果树、竹子、松柏、草药之类,没有不齐备的。
【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前“其”,代词,“它的”。句意:在它的旁边排列而坐。后“其”,副词,“大概”。句意:后世的爱好诗文的人,大概可以尽情地阅览啊。B.前“娱”,名词,“欢乐”。句意: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乐。后“娱”,动词,“使……欢乐”。句意:那些作为赏心悦目的东西也都具备了。C.前“以”,介词,“因为”。句意: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后“以”,介词,“在”。句意:我在元康六年。D.前“迁”,动词,“变更、变化”。句意: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后“迁”,动词,“变更、变化”。句意:多次变更地方。故选D。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当时把琴、瑟、笙、筑和乐人一起载于车中,在路上(众人)同时演奏。等到了住地,让他们与鼓吹轮流顺次演奏。于是众贤都饮酒赋诗来抒发心中感怀,有的作诗不成,就罚酒三斗。“道路并作”句意完整,“道路”前省略介词“于”,作状语,修饰动词“并作”,应在“并作”后断开,排除BD;“遂各赋诗以叙中怀”,“中怀”作“叙”的宾语,中间不应断开,“或”此处是有的人,做下句的主语,据此排除A。故选C。
2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都表达了对生命的珍惜和热爱,蕴含着积极的人生态度”错误,《兰亭集序》中“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等语句蕴含着积极的人生态度,但《金谷诗序》“感性命之不永,惧凋零之无期”只有对生命短暂的感慨。故选C。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都表达了对生命的珍惜和热爱,蕴含着积极的人生态度”错误,《兰亭集序》中“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等语句蕴含着积极的人生态度,但《金谷诗序》“感性命之不永,惧凋零之无期”只有对生命短暂的感慨。故选C。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虽”,即使,纵使;“所以”,……的原因;“致”,思想情趣。(2)“去”,距离;“或”,有的;“之属”,之类;“毕备”,齐备。
参考译文: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
我在元康六年,从太仆卿外任为使持节监青、徐诸军事、征虏将军。有另一处住所在河南县界金谷涧中,那里有的地方高峻,有的地方低下,有涌流的清泉,茂密的树林,还有各种果树、竹子、松柏、草药之类,没有不齐备的。又有加工粮食的水碓,养鱼池,土窟等,那些作为赏心悦目的东西也都具备了。当时征西大将军祭酒王诩要回长安,我与众贤一起给他送行,到涧中去。白天黑夜地游乐欢宴,多次变更地方。有时登高临下,有时依次坐在水边。当时把琴、瑟、笙、筑和乐人一起载于车中,众人同时演奏。等到了住地,让他们与鼓吹轮流顺次演奏。于是众贤都饮酒赋诗来抒发心中感怀,有的作诗不成,就罚酒三斗。感慨生命的短暂,恐怕死亡的没有一定期限。因此一一列举当时人的官号、姓名、年纪,并把他们所写的诗著录在后面。后世的爱好诗文的人,可以尽情地阅览啊!参加游宴的一共有30人。吴王师、议郎关中侯、始平武功苏绍,字世嗣,五十岁,是其中为首者。
(节选自西晋石崇《金谷诗序》)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