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南实高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根据考古发现证实商代和西周墓葬中经常采用海贝作为随葬品,如殷墟妇好墓殉贝多达六千枚,可是到春秋晚期和战国时代贵族墓葬中很少用贝作为随葬品。这种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A.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B.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C.海贝的数量大量减少D.分封制瓦解贵族没落
2.唐代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多时至十几人,最少则只有两人,即中书令和门下侍中。开会时有一主席称为执笔,由他综合记录,讨论结果。有时一人轮十天,也有时一人轮一天。执笔大臣综合记录大家的意见,也有最后的文字决定权。政事堂会议这种议事制度
A.利于提高决策的效率和正确性B.防止了丞相擅权加强皇权
C.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D. 有利于决策人员的稳定性
3.北宋建立后,将地方精兵编为禁军,拱卫京师,还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A.提升了边境防御能力B.提高了文官和士人地位
C.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D.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国家机关,必须厉行廉洁的、朴素的、为人民服务的革命工作作风,严惩贪污,禁止浪费,反对脱离人民群众的官僚主义作风。该纲领的颁布
A.推动了社会风气的改良B. 确保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C.与中共工作重心转移相适应D.加速了国家经济计划的开展
5.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元首制是罗马独特的政体形式,有中国学者认为,把“元首翻译为皇帝”是错误的,因为元首是“第一公民”,其权力来自公民的授权,而皇帝是“天子”,其权力来自上天。由此推断,这一时期的罗马
A.政治制度具有一定的延续性B.由君主制向共和制过渡转变
C.元首权力来源不具合法性D.社会体制存在严重的缺陷
6. 1835年英国《市政法案》出台,规定地方事务由全体地方居民自主决定,建立经进举产生的地方议会。议会下设各种委员会,为民众提供生活安全保护、教育卫生服务,办理社会福利、环境保护、文化娱乐、商业贸易等事务。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地方自治不再接受政府监督B.地方议会拥有较大的自治权力
C. 社区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机构D.君主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7.西周的格伯簋铭文载,格伯用四匹马与佣生交换土地,双方剖券为凭,实地勘定边界,具结交换事宜,并铸造铜器,记录约剂内容,永久保存。上述内容有助于研究西周的
①土地交易 ②契约精神 ③耕作方式 ④赋税制度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8.宋朝市镇普遍发展。据学者统计,两宋时期见于史载的市镇有3600多个,其中一部分市镇,不论是人口数量,还是经济水平,都超过了一般州县。宋朝市镇通常不用配备一套完整的国家行政系统,政府一般会在镇派驻官方机构,但主要负责收税和消防,镇的日常治理还是有赖于民间自发形成的自治秩序。这反映了宋朝市镇
A.威胁了中央集权B.分布范围很广C.政治功能已丧失D.经济功能增强
9.英国工业革命期间,人口快速增长,而农业领域的就业机会相当有限。英国为此设计了移民项目以转移富余的乡村劳动力,帮助农民实现异地就业。移民包括国内移民和国外移民两种,国内主要是移民到工业区,国外则主要是移民到英国的殖民地。材料表明英国
A.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B.生产方式变革引起阶级结构巨变
C.在工业化进程中没有忽视乡村D.国家干预经济成为主要经济政策
10.据载,在整个18世纪,西欧从中国输入的茶叶翻了几倍,价值达到1.8亿两白银,其中英国人的消费占据了一半以上。推动这一情况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中国自然经济抑制了进口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
C.清政府对外贸易的重视D.西欧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
11.旧大陆禽畜的传入和繁衍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大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有力地推动了畜牧业、农业的发展。但也有人认为旧大陆禽畜的传入破坏了美洲的植被,损害了生态环境。这些看法反映了
A. 物种交流的影响的复杂性B.不同阶级的看法不同
C. 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艰难性 D.人们看待问题的片面性
12.中医在抗击新冠肺炎阻击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古代某医学著作确立了“审因辩证、因证立法、以法系方、遣方用药"的施治原则。该著作
A. 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B. 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理论基础
C. 倡导积极的健身学说史D. 对中医药学进行了系统总结
13.理学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在熔铸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理学家在建立体系时,大多经历了“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的过程。这反映出,理学
A.植根于佛、道思想B.是儒学发展的倒退C. 是民族精神的源头D. 具有包容创新精神
14.拜占庭在实用科学如建筑、美术等方面成就突出,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教堂采用了拜占庭式的穹顶。正当文艺复兴兴起时,拜占庭则出现了与人文主义近似的倾向,即所谓“拜占庭文艺复兴”。据此可知,当时欧洲
A.思想解放植根于东欧文化 B.东西欧文化遥相呼应
C. 文化的同源异流特征明显D.东正教文明区域扩展
15.图1、图2、图3可用来说明()
A. 亚非文化的统一性B.农牧文明的交融性C.各国重视文化传承D.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6.《查士丁尼法典》规定:丈夫打算使用妻子的婚前财产来还债时,妻子在此问题上拥有两次表示同意的权利,这是因为妇女可能会被丈夫的阿谀奉承所蒙骗。这一规定反映了
A. 罗马法重视保护弱势群体B.罗马法违背了公平正义的原则
C. 罗马男女社会地位的平等 D. 罗马妇女获得了较多的公民权
17.《汉谟拉比法典》第23条规定:“如果没有抓住拦路的强盗,遭抢劫者须以发誓的方式说明自己的损失,然后由发生抢劫案的地方或地方长官偿还损失"。这一规定
A. 形式主义色彩浓厚B.蕴涵人人平等原则C.体现贵族意志D.强调政府责任
18.在白人踏上美洲几个世纪前,危地马拉、墨西哥和安第斯高地的印第安人已经拥有几乎具有一切文明特征的较高的文化。假如不是被征服的话,他们完全可以为发展中南美自己的文化打下一个基础,这一文化可以同任何其他洲的文化相媲美。这反映了
A. 印第安文明为欧洲的白人文明所同化B.欧洲殖民者对印第安人实行种族灭绝
C. 印第安人的文化发展进程被殖民侵略打断D.印第安人的社会发展程度与其他大陆相近
19.19世纪中后期,大批华工被贩卖至澳大利亚墨尔本开采金矿,金矿开采完毕后,由于遭受歧视,很多穷苦的华工只能蜗居在唐人街里,以种菜、做家具、当厨师等方式来谋生,那些巧夺天工的中式家具以及中式餐馆里的可口饭菜,成功地吸引了外国人的眼球。这些华工
①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②提升了中国的国际政治地位
③融入了当地的主流文化④保留和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20.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人群体中新移民的数量迅速增长,“海归派”“海鸥族”等成为热词。中国政府鼓励和吸引海外华人以多种形式报效祖国。1992年,中国将强调留学人员“回国服务”扩展为“为国服务”。这一变化主要表明
A.国内技术人才增长较快B.新移民的爱国热情高涨
C.跨国移民潮流发展迅速D.政府人才政策出现转折
二、材料解析题:(共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普罗塔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苏格拉底:本来,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你自己……其实,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
(1)希腊先哲分别是如何看待“人”的?(4分)
材料二 东西方部分思想对比
(2)材料二中“中国部分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基本内涵?(4分)
(3)材料二中“西方部分思想”反映了欧洲哪几次思想解放运动?(3分)
(4)根据材料概括中西方思想的共同点。(3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约从公元前3000年末开始,印欧语系各族分批地从他们的故乡地区向外迁徙,形成一个个规模巨大的、世界性的民族迁徙浪潮。当时印欧人正处于原始社会解体过程中,社会内部已发生了阶级分化,军事首领和贵族的地位与作用逐渐加强。对他们来说,进行掠夺是比劳动更容易地获取财富的途径,对财富的追求成了他们迁徒的主要动力。在印欧人中,原始社会的解体过程是不平衡的,黑海北岸地区开始较早,而其他地区则较晚,这也是形成多次迁徙高潮的内部原因。
——摘编自李怡净《古代印欧语系各族的起源、迁徙及其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下表所示为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情况。
——摘编自邬沧萍《世界人口》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印欧人迁徙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以来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和趋势。(10 分)
23.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12分)。
材料 入世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处世观、取财有道且寡欲的义利观,其出发点和归宿就是将人植根于其生活中的自然界和人际间,从而为现世的人营造一个和谐的自然环境和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社会性是人之为人更为根本的属性,因此认识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从而为之提供一个天下平、国治、家齐的稳定而有序的社会生活环境是人类生存更为根本的条件。对此,儒家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及平天下是一理的,且齐家治国平天下均从修身始,修身而正身乃基础环节。因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故“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可见,通过个人的修养实践而达到仁、礼、孝的要求和标准从而正其身,如此推扩至家、国及天下,则家将齐、国将治、天下将太平。
——摘编自刘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现代价值》
根据材料,围绕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分)
阜南实高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D C A B A D C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B D B D A D C B C
二、非选择题(40分)
21.(14分)
(1)普罗塔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4分)
(2)基本内涵:诚信正直、奋发图强、修身养德、为国为民。(任写2点即可)(4分)
(3)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3分)
(4)共同点:重视人、尊重人、有追求、有品德、有思想。(任写2点即可)(3分)
22.(14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印欧人迁徙的原因。(4分)
(1)原因:原始社会解体,促使阶级结构发生变化,为获取财富而进行掠夺;社会变革的程度不同。(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以来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和趋势。(10分)
(2)主要方向:工业革命之前,人口主要从欧洲和非洲迁移至美洲,以黑奴贸易为主;(2分)工业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人口主要从欧洲和亚洲迁移至美洲,欧洲人居多;(2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口主要从亚非拉地区迁移至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人数逐年增长。(2分)
趋势:人口迁入方向逐渐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转变;迁移方式由被迫迁移向自愿迁移转变;国家间人口移动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4分)
23.(12分)
示例
观点: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
论述: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克己复礼”,以“仁”为思想核心,主张恢复周礼,重建社会等级制度;在人际关系上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宽恕与和谐。这体现出了儒家思想直面社会变革、积极入世、力图改造社会的政治主张。后世的孟子、董仲舒和朱熹的思想都继承了这一传统。
总结: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反映出士人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政治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