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重点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全卷共 7页,两大题,34小题;满分:100分;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涂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 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的“准考证号、姓名”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规定的范围内书写作答请不要错位、越界答题!在试题卷上作答的答案无效.
3. 考试结束,考生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这说明
A.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 B.农业的出现推动人类社会迈向了文明
C.男女社会地位变化造成私有制的产生 D.国家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的真诚的崇拜
2.最初的文明出现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是
A.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B.私有制的逐渐产生
C.剩余产品的大量出现D.交换和贸易的兴盛
3.虽然美索不达米亚人将他们的洪水之神视为冷酷无情的恶神,但埃及人却把他们的洪水之神看作是"它的到来会给每个人带来欢乐"的喜神。这一差异表明
A.大河文明比海洋文明先进B.世界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点
C.自然环境影响文明多样性D.农业经济是文明发展的基础
4.如图所示是关于不同地区古文字的几则考古资料,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西亚出土的楔形文字泥板 墨西哥刻有象形文字的门楣
埃及神庙中的象形文字 中国出土的刻有甲骨文的牛骨
A.各地文明的特征具有一致性B.为古代文明提供了文献佐证
C.文字是文明产生的主要标志D.它们都没有演变为现代文字
5.某旅行社为配合某高中学生研学旅行,制作了下面的旅行广告,其中符合历史事实的一句广告词是
A.沿尼罗河而行,了解洪水和方舟传说,领略金字塔的壮美
B.在两河流域驻足,了解种姓制度,欣赏古巴比伦城遗址
C.在恒河南岸观光,了解楔形文字,感受古代印度的风采
D.参观希腊历史博物馆,听希腊神话,感受海洋文明的魅力
6.如图是出土于阿富汗的公元前3世纪的饰板,天空中是希腊太阳神赫利俄斯,背生双翅、手持长棍和缰绳驾车的是希腊胜利女神妮可,车上头戴皇冠的是希腊自然女神西布莉,车子具有波斯风格。据此可知
A.该饰品体现多元文化交汇B.东西方商贸联系十分密切
C.希腊文化与西亚文化同源D.中亚已出现政教合一国家
7.古代印度的《摩奴法典》规定,不同种姓的人不能待在同一个房间里,不能同桌吃饭。不能同饮一口井里的水,不同种姓的人严格禁止通婚。由此推知,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
A.刻意宣扬君权神授观念B.不同群体的职业存在世袭
C.妇女社会地位极其低下D.社会阶层的流动严重受阻
8.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诸多国家,其中法兰克王国逐渐发展壮大。800年,查理被教皇利奥三世加冕为"神圣罗马皇帝",其时他统治下的法兰克王国的版图大致与西罗马帝国的欧洲部分相合。据此可知,查理时期的法兰克王国
A.抛弃了日耳曼人的部落传统B.全面继承了古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
C. 彻底消除了封建割据势力D.利用了罗马帝国时兴起的宗教力量
9.“领主封臣关系不仅仅表现为一种忠诚与否的关系,它有着深刻的经济因素。要解除关系意味着封土必须收回,显然没有重大的理由,封臣不会这样做。”这表明维系西欧封……臣和封君的基础是
A.血缘B.臣属C.土地D.忠诚
10.《庄园敕令》是法兰克王国于公元8世纪末颁行的整顿王室领地经济的条例。敕令规定管家应该把生园上的产品分为两类,一类供应国王日常需要,类供应战争需要。敕令提到要制备油脂、火腿、咸肉、醋、酒、平酪等。还指示要案杀牛、羊煞炼脂肪,预备足够数量的肥鹅、肥鸡、准备各色蔬菜等。这反映出庄园
A.生产规模很大B.是独立的政治集团C.自营程度很高D.受国王的直接管理
11.中古时期,法国瓦朗西安城市颁布了市民介约,规定:凡抢劫市民的商品或其他物品者,不管该物品是否为动产,均需按照规定进行赔偿;如果市民在其他城市的集市受到当地司法机关骚扰。则骚扰者被视为违反合约。与在瓦朗西安城违反合约一样。市民合约的规定反映出该城市
A.财产交易现象频繁B.注重保护市民权益C.封君封臣等级严格D.契约观念十分盛行
12、下面是1156年法国国王路易七世授予罗瑞斯城市的特许状摘要。这表明当时法国无论是谁,都要为他在罗瑞斯的房子或是每英亩土地付六便士的税,此后他们只需每年缴纳定额的金钱,即可以获得属于自己的并自由支配的土地。
A.王权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B.庄园农奴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权利
C.市民人身自由权利受到合法保护 D.工业社会发展依赖于王权的扩张
13.12世纪西欧许多城市开始实行自治,并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市民文化,它崇尚民主和自由平等,强调私有和尊重法律、注重契约和权利、关注世俗利益,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升华而形成近代市民阶级精神,即现代法治精神。据此可知,西欧自治
A.体现了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B.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
C.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瓦解D.实现了西欧统治模式的全面转变
14.1215年,经过十多天的谈判,约翰国王和贵族代表达成了协议,签署《大宪章》。其规定:国王不得随意征税,要确立相关法定程序;国王不得任意逮捕或监禁任何自由人或没收其财产。这反映《大宪章》
A.取消了国王的征税权B.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C.剥夺了国王的行政权D.体现“王在法下”的原则
15.中世纪西欧教会主张"神权说",强调教皇代上帝把政权及政权所辖的土地、人民授予国王,受封的国王是教皇的隶属或佃户。这反映出
A.王权神圣而不可侵犯B.教会主宰精神世界
C.教权对世俗王权制约D.国王宣扬君权神授
16.阿拉伯帝国的制度基本继承了拜占庭帝国和波斯帝国的传统,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在帝国一度流行。古埃及、波斯、印度、欧洲等地的民间故事被阿拉伯人接受和融汇为《一千零一夜》。这说明阿拉伯
A.是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B.文明影响广泛深远
C.文明的发展具有包容性D. 长于借鉴缺少创新
17.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在宰军攻克君士坦丁堡后,采用罗马皇帝的头衔;保留了君士坦丁堡东正教会;采用东罗马的宫廷仪式。与行政制度;效仿东罗马皇帝,发行带自己头像的金属货币,重用原东罗马贵族等。这些做法
A. 意在以罗马帝国继承者自居B.说明奥斯曼帝国崇尚武力扩张
C.旨在巩固奥斯曼帝国的统治D.反映出罗马皇帝是各国的偶像
18.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英国著名科学史家 WC·丹皮尔指出,印度数字先由希腊人发明,后传入印度,再以早期的形式传给阿拉伯人,阿拉伯人又修改为古巴尔字体(又称阿拉伯数字),替代了累赘的罗马数字。这体现了
A.文化交流促进文明进步B. 古印度科技领先世界
C.商业贸易加速文明交流D. 阿拉伯善于学习创新
20.唐朝初年,遣唐使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和典章制度,对646年日本著名的大化改新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化改新使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
A.天皇掌握了实权B. 引进了中国先进的制度
C. 缓和了各种矛盾,稳定了政局 D.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21.随着穆斯林贸易深人非洲,伊斯兰教于985年首先在加奥扎根,然后于10世纪后期在加纳帝国扎根;再由此向东传播到马里帝国和桑海帝国。这说明在古代
A.对外贸易深刻影响非洲国家发展B.非洲绝大多数国家对外政策开放
C.非洲国家大都仰慕阿拉伯的文化D.非洲经济文化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22.右图是建于9世纪、位于尤卡坦半岛的玛雅古城奇琴·伊察规模宏大的羽蛇神金字塔。这座金字塔
A.和埃及人一样用金字塔作为陵墓 B. 功用是祭祀神灵或者观察天象
C.是古代美洲人与洪水斗争的成果D. 彰显玛雅人职业世袭及等级制
23.15世纪早期,"一公斤胡椒在印度产地值1至2克白银,在亚历山大港的价格达10至14 克白银,在威尼斯达14 至 18 克白银在欧洲各消费国则达 20 至 30 克白银。"这可以用来说明
A.欧洲封建经济落后亚非地区B.新航路开辟的必要性
C.亚历山大东征影响贸易发展D. 意大利垄断了东西方贸易
24. 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没有绕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总之,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最能说明上述观点的依据是
A.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B.传播基督教思想的需要
C.转口贸易利润的刺激D. 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25.根据吴于虚等主编《世界史·近代史》介绍,(西欧)专制政府支持新兴资产阶级发现新航路,支持海上发展,用海军保护本国航运业及海外贸易,有时不惜为此发动战争。16世纪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就是如此,她甚至投资于英国的海盗事业。对于上述材料,以下解读错误的是
A.西欧流行重商主义的经济政策B.西欧专制政府与新兴资产阶级有一定的共同诉求
C.新航路开辟有助于西欧专制政府的长期统治 D.西欧殖民扩张的形式较为多样
26.新大陆的"发现",给西班牙带来了众多亟待"拯救"的灵魂。他们认为"那些未开化的异教徒尚处于黑暗之中,我们服务于上帝和陛下,有义务将我们宗教信仰的知识传播给他们,给他们带来光明"。其意图是
A.用传播宗教取代殖民掠夺B. 掩盖自由资本主义的罪恶
C.为殖民扩张寻求精神动力D.将宗教改革思想传到美洲
27.1521年,"维多利亚号"船长因为环球航行获得了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授予的一枚纹章。纹章下半部都是互相交叉的肉桂,周田是3个肉豆蔻和12朵丁香花等香料植物图案,上面是个地球。这枚纹章从侧面印证了( )
A.香料导致西欧市场金银贬值B.西班牙环球航行的经济动因
C.世界各地新物种的频繁交流D.“物竞天择”进化理论的正确
28."人类文明的发展靠的是什么?不是新资源的涌人,而是人类的交流。哥伦布不仅看到了美洲,并且把这一信息带回了欧洲,是信息的一来一往奠定了这件事的地位。”此观点意在强调
A.哥伦布最早到达美洲B. 哥伦布完成了环球航行
C.欧洲人知道了欧洲以外的世界D.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29.汤姆·斯坦迪奇在《舌尖上的历史》一文中称:"如果哥伦布东行所带的玉米是上帝的赐福,那么他西行所带的甘蔗便是个诅咒。”作者认为近代物种交换( )
A.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B.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
C.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D.阻碍了美洲农业发展
30.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最伟大的外交事件,除了开通丝绸之路以外,恐怕就要数郑和下西洋了。郑和带回物产的价值巨大,奇珍异宝多成为御用或用于赏赐,很多都随着明神宗和明宣宗埋入了墓穴。而达· 伽马等西方航海家从东方带回的珍宝则进入市场,获取巨额利润。这说明
A.社会制度不同,对外政策有别B.经济水平不同,航海结果有别
C.社会环境不同,价值观念有别D.航海水平不同,利润大小有别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一 文明先在美索不达米亚生根,以后又在欧亚大陆和美洲的其他几个地区生根,那之后,便向四面八方传播。正象(像)农业革命以部落取代狩猎社会那样,现在部落社会又为文明所取代。在部落文化到达欧亚的边嶂地区时,欧亚中心地区的部落文化正在被文明所取代。随着文明从大河流域的发源地向外传播,并跨越邻近的野蛮地区,这一取代过程不可抗拒地继续着。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文明是如何对外传播的,概括指出古代文明传播的基本方式(4分)
(2)根据所学知识,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和罗马帝国的先后崛起对人类文明进步有何作用?(4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公元前2千纪,古代希腊的中心区域诞生了克里特文明和迈锅尼文化。迈锡尼诸王国崩清之后,出现了分裂和地方势力割据的局面,力量相持不下的地方贵族再无力重建王权,导致了权力还渐分散及背族群体依靠相互的关系网络组特其地位、主导社会秩序的情形。同时,贵族之间的相互争斗又致使他们把社会普通成员纳入进来,在必要的时候就解决争执或作出决策征询他们的意见,使之成为对某种权力的制约。公元前8~前6世纪。在色雷斯等外部势力的殖民活动推动下,希腊小国寡民式的奴隶制城邦发展起来。——摘编自黄洋《迈锡尼文明、"黑暗时代"与希腊城邦的兴起》
材料二 10~11 世纪,西欧城市兴起。城中的市民在谋求人身自由、特别法庭、城市治安的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自治权。在自治。的城市中,市民借助市政机构,在封建法权特许下,行使权利与维持城市秩序,发展以商业与手工业为主导的城市经济,还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商品市场经济的萌发推动了商法的完善和商法体系的形成,进而助推了区域经济向跨区域经济的延伸,也为通向现代市场经济之路做了铺垫。——摘编自贾永勇《论亨利·皮朗的中世纪城市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希腊城邦兴起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城市自治对欧洲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4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英国哲学家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说:“我们当然想看看发明的力量、优点和作用。由此引出了无数变化,以致任何帝国、任何教派、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力量和影响似乎都不及这些机械性的发现。"英国历史学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认为:"技术发明要比科学思想传播的更快更远。”
(1)在下面的资料夹中选择可以作为依据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描述指南针的传播路径。(要求:写出传播路径并用具体材料佐证)(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简评指南针应用的历史影响。(6分)
【资料夹】
①13世纪初阿拉伯地理学家阿布·菲达所著的《地理志》是首次记载指南针用于航海的阿拉伯文献。
②成书于119年的《萍洲可谈》中写道:“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③何拉伯人蒲寿庚于1241年至1252年在福建泉州任提举市舶,管理本地与海外贸易事务。④英国学者尼坎姆于1190年用拉丁文写的《论自然界的性质》记载:“当水手在海上航行,遇到阴天看不到阳光,或夜间世界笼罩一片黑暗时,不知道其船行方向,便将针与磁石接触。此时针在盘上旋转,当旋转停止时,针就指向北方。”
⑤1096—1270年,欧洲十字军进行了八次东征,远达东地中海沿库地区。
⑥据史学家陈垣先生的考据,自924年至1207年,大食正式遣使中国39次。《宋史》载道:“开宝四年(9 71年)里市舶司于广州,后又于抗、明州置司。凡大食、古逻、阁婆、占城、津泥、麻逸、三佛齐诸蕃并通贸易。”
⑦明代隆庆年间,李豫亨写道:"近年吴越闽广屡遭倭变,倏船尾率用早针盘以辨海道,获之仿其制,…...始多早针盘。”
⑧有学者指出:"中国人从发现磁石指极性到以人造磁针做成罗盘,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时间酝酿.....................表示这种技术原创过程的艰辛。而欧洲从对磁石指极性一无所知到12世纪末短时间内一下子跳到直接以水罗盘导航,没有技术原创过程的发展特点,显然是接受外来的现成经验后制造出来的。”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宾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聊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是他的个人财产。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