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这时,曾经将屈原安置到桃花园去避署养病的那位老渔父从湘江打
鱼归来,见了屈原连忙迎上前去,心急火燎地说道:“听说秦军要过扬子江了,
我们可往哪儿逃啊!”
屈原望着老渔父满脸忧伤的表情,嘴唇动了几动,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来。
他咬了咬牙,猛然把缰绳一勒,在马屁殿上狠狠地抽了一鞭,那马腾起四蹄,
一眨眼就跑出了很远,很远…
屈原骑着马走了一阵,翻身下马,攀上悬崖的顶峰,面对巨谷深渊而立,
上顶天,下柱地,岿然崛耸,似巨峰,若山崖,类石雕。
屈原踱至崖边,面向西北,仿佛见到秦兵已渡过扬子江,长驱直入,往
南方奔来,遍地烽火,四处狼烟,尸骨狼藉。血迹斑斑;洞庭湖上浊浪排空,
玉筒山头鸟云滚滚,脚下则是山摇地动,泥沙软绵;举首环顾,天是昏濛濛
的,地是黑沉沉的。
屈原依然是面向西北一那是郢都的方向,也是秭归与乐平里的方向,
他伫立许久,然后行三拜九吧之大礼,这一切,他做得是那么从容不迫,那
么恬然自如。
拜过之后,屈原用尽平生之力将被套从马背上掀了下来,从中取出石锁
和麻绳,用麻绳系紧了石锁,一头又系紧了自己的一只腿,然后抱起那对硕
大而沉重的石锁,纵身跃入深渊。这是何等惊心动魄的一跃啊!就在这纵身
一跃的刹那间,一道耀眼的闪电蜿蜒长空,.转瞬即逝,炸雷落地,只震得山
崩地裂,峰峦坍塌。正当这风暴雨狂之际,一颗明星划破铅灰色的苍穹,流
向西北一一她陨落了!
(有删改)
【注】节选自《屈原传》第36章,题目为临时所加。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屈原满脸泪痕地整理那一大堆写满了诗文的简牍,表明他对楚国当权
者的失望以及对以往生活的感伤。
B.面对熟睡的女儿,屈原热泪滚落,编织自己去远方主祭的谎言,这些
细节都生动地体现了屈原的不舍与不忍。
C.文中用“接”“抖”“戴”等一系列动词描绘了屈原的装扮过程,他有
尊严地赴死,意在表明对现实的束手无策。
D.在屈原投江的刹那,“一道耀眼的闪电蜿蜒长空”“山崩地裂”,作者
6
极尽浪漫的笔法,昭示了屈原投江的象征意义。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江堤上百姓们对屈原的怜惜、问候,无不体现出屈原深受民众关心爱
戴。
B.老渔父的话表明当时楚国面临的艰难因境,也加剧了屈原内心的痛楚。
C.屈原攀上悬崖面对深渊而立,一个刚正不阿、项天立地的形象跃然纸
上。
D.屈原最后的一跳,既是对当权者的警示,也是对其生命价值的完美诠
释。
8。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析屈原第二次面向西北的心理,并阐释作者在文章
最后以一颗明星“流向西北”收束全文的寓意。(6分)
9.在课文《史记·屈原列传》中,屈原“被发行吟泽畔”,与渔夫展开了一
段对话。但是,在本文中“渔翁”“老渔父”和屈原的表现却与之有很大不
同,课文和此文哪一种处理效果更好?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苏氏文集序①·
欧阳修
予友苏子美②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于太子太傅杜公之家,
而集录之,以为十卷。
子美,杜氏婿也,遂以其集归之,而告于公曰:“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
土不能销蚀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虽其埋没而未出其精气光怪
已能常自发见而物亦不能掩也故方其摈斥、摧挫、流离穷厄之时,文章已自
行于天下,虽尝能出力而挤之死者,至其文章,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凡
人之情,忽近而贵远,子美屈于今世犹若此,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公其可
无恨。”
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而文章
不能革五代之余习。后百有余年,“韩、李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
唐衰兵乱,又百余年而圣宋兴,天下一定,晏然无事。又几百年,而古文始
盛于今。自古治时少而乱时多;幸时治矣,文章或不能纯粹,或迟久而不相
及。何其难之若是欤!岂非难得其人欤?苟一有其人,又幸而及出于治世,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