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人口容量 课时作业(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1.3人口容量 课时作业(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4-13 10:05: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人口容量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反映出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A.资源 B.环境质量
C.科技发展水平 D.对外开放程度
2.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 )
A.人口素质 B.人口增长状况 C.人口数量 D.人口发展状况
华北某市设定了“人口天花板”,努力将人口总量控制在一定数值以内。下图是城市雨污分流收排系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限制该市人口数量的自然资源主要是( )
A.水资源 B.矿产资源 C.土地资源 D.生物资源
4.城市实施雨污分流有利于( )
①改变河网
②改善水质
③减少内涝
④节约土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读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回答下面小题。
5.下列对“环境容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
①环境容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环境容量在不断地加大 ③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使人口数量超过环境容量 ④生态环境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  )
A.Ⅰ、Ⅱ、Ⅲ B.Ⅱ、Ⅰ、Ⅲ
C.Ⅲ、Ⅱ、Ⅰ D.Ⅰ、Ⅲ、Ⅱ
7.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制约作用,保护环境十分重要。下面解决环境问题的四种思路,最恰当的是(  )
A.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二者并不矛盾,应该走发展与治理相结合的道路
B.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落后,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势在必行
C.环境效益比经济效益更为重要,必须把保护环境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上
D.地球自身有充分的自我调节能力,任其发展、顺乎自然
8.下图为不同人口增长方式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口规模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唯一指标
B.制约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是资源
C.我国目前人口增长方式属于甲方式
D.乙方式也会出现人口问题
生态承载力是指某区域在一定条件下区域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应能力。生态足迹是指某区域满足人口生存所需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下图示意我国新疆、西藏、山西、河北四省区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没有生态赤字的省区是( )
A.新疆 B.西藏 C.山西 D.河北
10.西藏人均生态承载力较大的原因是( )
A.耕地、草地生产能力强 B.人口密度小
C.自然灾害少 D.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强
下图为某省2020年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木桶效应”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图示省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主要取决于( )
A.矿产资源 B.水资源 C.土地资源 D.生物资源
12.推断该省区最可能是( )
A.新疆 B.湖北 C.山东 D.广东
读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对我国各地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估算的部分数据,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3.造成两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①光照
②地形
③土壤
④热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4.青藏地区环境人口承载力的特点是
A.地域广大,资源丰富,环境人口承载力大
B.地处内陆,气候干旱,环境人口承载力小
C.高寒环境,生态脆弱,环境人口承载力小
D.土壤肥沃,农业发达,环境人口承载力大
近年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这种空心化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自然环境好 B.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小
C.城乡收入差距大 D.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16.“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带来( )
A.土地资源浪费 B.农业发展水平提高
C.城乡协调发展 D.农村老龄化程度降低
17.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环境承载力最大的是( )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青藏高原
C.塔里木盆地 D.内蒙古高原
人口增长受自然地理环境、国家人口政策、人口生育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图为2010年到2020年我国各省、直辖市人口数量变化幅度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2010年到2020年,我国人口增幅的主要特点是( )
A.西部增幅总体高于东部 B.西藏、广东人口增长最多
C.宁夏、海南人口增幅高 D.湖南、湖北人口增幅最低
19.2010年到2020年,广东省人口增幅高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老龄化水平高 B.省际流动人口量大
C.人口增长惯性 D.省内流动人口量大
20.影响黑龙江人口增幅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衰退 B.土地承载力 C.人口政策 D.经济发展
1866年初,12名淘金华工来到新西兰南岛奥塔戈区(如下图),开启了持续数十年的新西兰华工淘金热。截至1869年底,已有3 200多名华工从中国广东的番禺等地,乘坐帆船历时3个多月辗转踏上这片传说中的“新金山”土地。其时欧洲开矿者已经相继离开,淘金华工的到来使几近废弃的克卢萨河流域等地的金矿再度风光一时。到1896年,这股淘金热才走向终结,淘金华工或是重返故土,或是转向达尼丁、克赖斯特彻奇(基督城)、惠灵顿和奥克兰等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华工的到来对克卢萨河流域等地的影响是( )
A.增加当地人就业压力 B.降低环境承载力
C.加剧当地人口老龄化 D.导致性别比失衡
22.淘金华工转向达尼丁、克赖斯特彻奇(基督城)、惠灵顿和奥克兰等地,主要从事的产业最可能是( )
A.邮政等服务业 B.果蔬种植、洗衣、杂货等行业
C.远洋航运业 D.宗教文化产业
下图为我国山西省人均耕地、人均粮食消费(折合)与人口承载力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3.导致2015~2025年该省可承载人口数变低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数量减少 B.科学技术进步 C.消费水平提高 D.耕地总量增加
24.提高该省人口承载力的可行性措施是( )
A.大量开垦荒地 B.限制对外开放 C.鼓励人口外迁 D.提高科技水平
25.造成下图所示地区人口合理容量较小的因素是( )
A.水资源 B.油气资源 C.热量 D.对外开放程度
读我国四个省级行政区人口增长情况统计表,并完成下面小题。
26.表中四个省级行政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是:( )
A.甲省区 B.乙省区 C.丙省区 D.丁省区
27.一个地域的环境承载力应:( )
A.小于现有的总人口数 B.与该地科技水平呈负相关
C.与人口合理容量相同 D.与该地开放程度呈正相关
28.关于合理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合理人口容量小于环境承载力
B.地区经济越发达,其合理人口容量就越小
C.地区自然环境的优劣与其合理人口容量无关
D.合理人口容量是指超过环境承载力的人口容量
二、综合题
2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石羊河发源于祁连山,自西南流向东北。该流域是河西走廊人口密集、生态脆弱的区域。近年来,该地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合理协调人口分布,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下图示意石羊河流域人口密度变化。
(1)分析石羊河流域环境承载力小的主要原因。
(2)推测石羊河下游地区人口密度的变化趋势,并说明理由。
(3)请指出为提高石羊河流域的环境承载力应采取的合理措施。
30.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贵州省西部某区域(下图阴影所示)地处乌蒙山山区,海拔在1234米-2897米之间,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小,曾属于国家级贫困地区。
说明该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小的原因。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考查环境人口容量。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资源的丰富程度、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其中资源的丰富程度和科技水平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而资源状况则是影响人口承载力大小的首要因素。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点睛】
2.C
【分析】本题考查环境承载力。
【详解】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故衡量指标主要是人口数量。所以选C。
3.A 4.B
【解析】3.水资源是城市人口主要限制因素之一,城市发展与水资源息息相关,我国华北地区不少城市因缺水严重,已影响了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的日常生活。因此,合理确定这类城市人口容量,考虑水资源尤为重要。A正确。矿产资源开发导致人口集聚,产业集中,形成城市,且我国华北地区矿产资源较充足,矿产资源不是限制该市人口数量的主要自然资源,B错误;华北地区土地资源、生物资源较充足,不是限制该市人口数量的主要自然资源,CD错误。故选A。
4.城市雨污分流收排系统主要位于地下,分流不会改变河网,,①不符合题意;雨污分流可以减轻污水对水资源的污染,改善水质,提高用水效率,②符合题意;图中显示该做法可以增加地表水的下渗,减少地表径流,缓解城市内涝③符合题意;该系统主体建设于地下,与节约土地无关;④不符合题意。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水资源是城市人口主要限制因素之一,城市发展与水资源息息相关。迄今,因水资源短缺使已发展起来的城镇衰退,或因水资源枯竭而使城市人口外迁、没落,在世界各国屡见不鲜。中国也属于缺水国家之一,特别是我国北方地区不少城市因缺水严重,已影响了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的日常生活。因此,合理确定这类城市人口容量,考虑水资源尤为重要。
5.B 6.A 7.A
【解析】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④的说法都是正确的。一定时期内,环境人口容量是基本固定的。若人口数量超过环境人口容量,会对环境造成破坏,从而引起生态环境恶化,因此可知②③错误。可知ACD错误,B正确,故选B项。
6.读图可知Ⅰ图所示时期人口数量刚开始距人口容量是比较远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人口数量距离环境容量是比较近的;Ⅱ图所示的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量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遭到了较大的破坏后,人口数量有所回落;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Ⅲ阶段该区域的人口容量随着上一个的阶段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其环境容量有所降低;由以上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是度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Ⅰ、Ⅱ、Ⅲ,A正确,BCD错误。故选A项。
7.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二者并不矛盾,应该走发展与治理相结合的道路”是最恰当的解决环境问题的思路,而BCD选项中的解决环境问题的思路有些不恰当,A正确,BCD错误。故选A项。
【点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量时,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就会遭到巨大的破坏。
8.B
【详解】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但不是唯一指标,A错;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资源的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人口的文化和消费水平资源的丰富程度为首要因素,B对;我国在计划生育政策下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减缓,故不属于甲线,C错;乙方式在后期人口逐渐减少,同样会带来劳动力不足、社会负担过重等老龄化问题,故并不是不会出现人口问题,D错。故选B。
9.B 10.B
【解析】9.人均生态足迹低于人均生态承载力的省区,就不存在生态赤字。由图可知,西藏没有生态赤字,B正确;新疆、山西、河北三省人均生态足迹均大于人均生态承载力,出现生态赤字,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0.衡量生态承载力大小的主要指标是人口数量,西藏人口密度小,人均生态承载力较大,B正确;西藏地处青藏高原,自然条件恶劣,耕地、草地生产能力弱,自然灾害多,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回答本题组题目时,可以参考教材中环境承载力的相关知识作答。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地球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它的资源是有限的,显然,它的承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人类的活动必须保持在地球承载力的极限之内。
11.B 12.C
【解析】11.一个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取决区域内各种资源数量,根据木桶效应原理,决定一个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往往是相对数量最少的某种资源。读图可知,与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相比,图示省区水资源承载力最小,因此图示省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主要取决于水资源,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12.读图可和大,图示省区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丰富,但水资源条件差。湖北和广东位于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与图示省区特征不同,排除BD;新疆和山东矿产资源均丰富,水资源条件均较差,但山东的生物资源条件好于气候干旱、沙漠广布的新疆,C符合题意,排除A。故选C。
【点睛】盛水的木桶是由多块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这些木板共同决定的。若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此木桶的盛水量就被限制,该短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称为木桶效应,或称短板效应。
13.D 14.C
【分析】本题以我国各地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为背景,考查区域地理特征分析及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13.两地区土地潜力差导大的原因主要是两企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青藏高原地区以山地和高原为主,而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平原为主,青藏高原由于海拔较高,热量不足,而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位手亚热带季风区内,热量充足,②、④正确,①、③错误,故选D。
14.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尽管资源丰富,但由于高、寒的气候特征,环境承载力少,A错、C正确;地外内陆,气候干旱是我国西北地区的典型特征,不是青藏高原特点,B错;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气温低、植被发育程度低以及岩石的风化作用弱,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壤贫瘠,农业落后,环境承载力小,D错误。故选C.
【点睛】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丰富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地区开放度及生活消费水平
15.C 16.A 17.A
【分析】15.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是由于城乡收入差距导致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导致的,C正确。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是由于城市的就业机会多而非城市自然环境好,A错。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大于城市,B错。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高,D错。故选C。
16."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说明大量农村人口涌进城市,会导致农村人才流失,不利于农业发展水平提高,同时会导致土地资源浪费,A正确,B错。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城乡经济发展差异可能增大,不利于城乡协调发展, C错。会使得农村老龄化程度提高,D错。故选A。
17.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热资源充足,土地资源丰富,资源环境承载力最大,A正确;青藏高原海拔高,热量不足;塔里木盆地以及内蒙古高原气候偏干旱,水分不足,资源环境承载力均相对较小,BCD错。故选A。
【点睛】人口迁移的影响总结如下:
18.C 19.B 20.D
【解析】18.读图可得,西部增幅与东部相差不大,A错误;该题考查的是我国人口增幅的主要特点,无法判断具体人口增长状况,B项错误;海南、宁夏人口增幅位居前列(分别为第四、第五位),C正确;人口增幅最低的是黑龙江,D错误。故选C。
19.人口增长越快,人口增幅越高,人口增长包括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和流动)和自然增长(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广东省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劳动力工资待遇高,吸引了大量的省际流动人口,B正确;迁入人口多,人口老龄化水平低,A错误;人口增长惯性不是人口增幅高的主要原因,C错误;省内人口流动没有跨越省界,因此不影响省内人口增幅,D错误。故选B。
20.读图可知,黑龙江人口增幅呈现负增长,是因为东北经济发展缓慢,南方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大量外迁,D正确;黑龙江发展商品谷物农业,农业发达,并没有衰退,A错误;黑龙江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土地承载力较高,B错误;人口政策适用于全国各地,不是人口负增长的原因,C错误。故选D。
【点睛】东北地区人口的减少,受到自然环境、地理环境、人口生育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此外,受生育观念、生育行为等因素的影响,东北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还要看到东北地区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的攻坚期,沿海一些经济发达省市多样化的发展机会和就业前景,对其他地区包括东北地区的人口有较大的吸引力。
21.D 22.B
【分析】21.一般说来,人口大量流入会影响迁入地就业状况,但在本题中,华工到来时,欧洲开矿者已经相继离开,对当地人就业压力影响较小,A错;人口迁入并没有降低该地区环境承载力,相反,如果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可能提高环境承载力,B错;大量劳动力人口迁入,应减轻当地人口老龄化,C错;前来淘金的华工主要是男性,大量华工的到来对克卢萨河流域等地的影响是导致性别比失衡,D对。故选D。
22.邮政等服务业属于政府控制的行业,不太可能会让淘金华工从事这一行业,A错。根据常识,这些华工没有受过太高的教育,只能从事一些体力劳动,从四个选项来看最可能是果蔬种植、洗衣、杂货等行业,B对。远洋航运业需要大冒资金作资本,也需要专业知识,显然华工都不具备,C错。华工大多不是教徒,从事宗教文化产业的可能性很小,D错。故选B。
【点睛】第二小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要判断这些华工最可能从事哪些行业,首先需要弄清楚他们能做什么。
23.C 24.D
【解析】23.读图可知,2015~2025年山西省人口数量在增加,其人口承载力的降低与人口数量的增加可能有一定的关系,故人口承载力变低不是人口数量减少导致的,A错误;科学技术进步可以使人口承载力提高,B错误;读图可知,2015~2025年山西省人口承载力呈下降趋势,主要是以人均粮食消费量的提高所致,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人口承载力降低,C正确;耕地总量增加应导致人口承载力增大,D错误。故选C。
24.大量开垦荒地会造成生态破坏,会降低人口承载力,A错误。限制对外开放影响经济发展,不利于提高人口承载力,B错误。鼓励人口外迁可能会造成劳动力短缺、消费不足,不利于有经济发展,C错误。提高科技水平能够提高生产力、改善环境质量、粮食产量增加等,D正确。故选D。
【点睛】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与自然环境、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呈正相关。与生活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25.A
【详解】由图示信息可知,该地是西亚地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旱,沙漠广布,水资源短缺,故人口合理容量较小,A正确。西亚地区石油资源丰富;热量充足;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均不是导致人口合理容量较小的因素,BCD错误。故选A。
【点睛】
26.B 27.D
【解析】26.由表中的各个省份的人口出生率以及人口死亡率的数据,经计算可知表中四个省级行政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是乙省区,B正确,ACD错误。故选B项。
27.一个地域的环境承载力是大于现有的总人口数的,A错误。一个地域的环境承载力与该地科技水平呈正相关的,B错误。一个地域的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是不相同的,C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个地域的环境承载力是与该地开放程度呈正相关的,D正确。故选D项。
【点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个区域的出生率减掉死亡率即为该区域的自然增长率。
28.A
【详解】A.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时期内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经济与社会活动的限度。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因此合理人口容量小于环境承载力,A选项正确。
B.人口合理容量跟一个地区的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是呈正相关的,因此B选项错误。
C.地区自然环境的优劣影响合理人口容量的大小,错误。
D.参考A选项的解析,人口合理容量小于环境承载力,错误。
29.(1)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水资源短缺;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生产力水平低。
(2)趋势:人口密度变小。理由: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石羊河上游地区人口数量增加和工农业发展使需水量增加;石羊河下游径流量减少,环境承载力下降,人口密度会下降。
(3)协调流域内水资源的统一调度和使用;改善流域内生态环境,治理荒漠化;加大农业技术投入,提高生产效率。
【分析】本大题以石羊河流域人口密度变化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因素主要有自然环境及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发程度、生活消费水平等。石羊河流域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环境承载力主要从自然环境及资源、科技发展水平等角度进行分析。石羊河流域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水资源短缺;当地植被稀疏,荒漠面积大,生态环境脆弱;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生产力水平低,导致环境承载力小。
(2)石羊河流域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制约环境承载力、人口分布和密度大小的主要因素是水资源。当地降水较少,地表水资源主要依靠高山冰雪融水,水资源较少。由图中县城主要位于石羊河上游地区可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石羊河上游地区人口数量增加和工农业发展使需水量增加;导致石羊河下游径流量减少,环境承载力下降,人口密度会下降。故石羊河下游地区人口密度的变化趋势是人口密度变小。
(3)由上题分析可知,导致石羊河流域环境承载力小的主要原因是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脆弱,故协调流域内水资源的统一调度和使用,提高节水水平,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改善流域内生态环境,治理荒漠化;加大农业技术投入,提高生产效率,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都可以提高石羊河流域的环境承载力。
30.地处山区,土地资源贫乏;喀斯特地貌广布,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水平较低(或科技/文化/水平较低,或区域开放程度较低)。
【解析】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和环境承载力,解题的关键是从图中获取信息和调用相关知识,结合该区域的环境条件进行环境承载力的分析,突出了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读图,图示区域位于我国云贵高原,地表崎岖不平,图示区域地处乌蒙山山区,环境承载力较低。山区坡度陡,土地贫乏;该区域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生态环境脆弱;贵州省地处我国西南贫困地区,经济水平较低,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因此图示区域环境承载力较低。
【点睛】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很多.例如,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生活消费水平等。资源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人们用环境承载力作为衡量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程度的标尺。环境承载力决定着一个流域(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