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三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三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5-24 17:2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4张PPT。到三味书屋百草园从思考题: a?、第一段在全文中作用是什么? 第一自然段是描写百草园生活的总起。 b、你认为描写的最精彩的部分在哪里?有什么特点? 最精彩的部分是景物描写。其特点是:层次分明、详略得当、动静交替、各具特色、虚实结合、趣味横生、多角度观察、感受。 c、.美女蛇的故事和冬天捕鸟的情节,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呢? 美女蛇的故事为百草园平添了一份神奇的色彩;冬天捕鸟则抓住动物描写,引人入神,使平白无味的百草园也显得生机盎然,令人欢快! 百草园的景物美女蛇故事雪地捕鸟自由快乐的乐园阅读第七节,思考下列问题: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找出表示捕鸟动作的词,说说这些词的作用。扫露支撒系牵拉看罩九个表述动作的词,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写出了雪后捕鸟的乐趣。自学指导一:扫开露 支 撒 拉系牵 罩看 抓住关键动词捕鸟 ( )开一块雪,( )出地面,用一支短棒( )起一面竹筛,下面( )些秕谷,棒上( )一条长绳,人远远地( )着,( )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 ),便( )住了。 冬扫 露撒系牵 看 拉 罩 动词的作用?支 结构上的作用: 第一句 “不知道”三
个字,表明了去三味书屋是被迫的。第二句三个“也许”,猜测原因,推断去三味书屋是一种惩罚,预示了三味书屋的生活让人反感。最后三句直接抒发了对百草园的难分难舍的感情。因此,第九节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和对三味书屋的反感之情。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表情达意的作用:自学指导二:
思考第九段体现了咋样的感情? “我”即将结束在百草园的生活,要去私塾读书,“我”是怎么想的?“我”认为可能是做错了事所受的惩罚。三个“也许”,表反复揣测。可见“我”对百草园是多么的留恋。预示着三味书屋与百草园将是截然不同的一块天地。
这一段在文中起过渡作用。
百草园空间顺序(1-8)(10-24)(9)枯燥无味的书塾三味书屋自由快乐的乐园对比课文阅读与欣赏旧时读书跟现在有哪些不同?1、先要行拜师之礼;
2、上课时,单独上生书;
3、课程只有读经、习字、对课;
4、教材晦涩难懂;
5、体罚学生:打手心、罚跪。 三味书屋有没有我们感兴趣的事?试举例说明: 有乐趣。例如:
1、“怪哉”是怎么回事?
2、折腊梅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
3、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
4、用荆川纸蒙在小说绣像上画画等。
阅读第二部分,讨论:
1、你觉得寿镜吾先生是个怎样的老师?
2、鲁迅对先生是什么态度?
3、在三味书屋读书的学生的表现又是怎样的?知识渊博,教学认真,读书投入,不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方正、质朴、博学
敬慕、热爱好问、贪玩课文阅读与欣赏外貌: (鲁迅的塾师寿镜吾) 高而瘦的老人、须发花白、戴着大眼镜 鲁迅在三味书屋的读书故事1 鲁迅制作了一张书签,中间竖写“读书三到:心到,口到,眼到”10个字,夹在书页里。读书时,读一遍书,思考一个问题。同学们很赞赏,纷纷仿效起来。 有的同学整天只想玩,常常背着老师拉别人一起玩。鲁迅为防止同学影响自己的学习,就在书桌的左上角贴了一张三寸长二寸阔的红纸条,纸条上写着“君子自重”四个字。 鲁迅在三味书屋的读书故事2 鲁迅读书时,还要帮助家里做些事,特别是为父亲的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有一次,因多做了些家务,读书迟到了,受到老师的责备,他就在书桌的右下角用小刀刻了个“早”字,用以鞭策自己。此后,他就再没有迟到一次。 鲁迅在三味书屋的读书故事3 思考探究 1、怎样理解学生的提问和先生的态度? 学生提问说明学生好奇,有求知欲望,应予以肯定。而先生表示拒绝回答,这是因为学生在不适合的时间提出了不相干的问题,违反了教学的秩序和师道尊严。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封建制度的弊端,应予否定。 2、作者为什么要写学生贪玩逃学的情节? 游戏是孩子的本性,总是要表现出来的,但在课堂上贪玩甚至逃学,一般的说来是不允许的。但课文旨在从侧面表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陈旧,学生对此不感兴趣。 3、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感受是什么? 与百草园的自由快乐相比,三味书屋显然是太受约束,且令人深受枯燥。但也应看到,孩子们也能随先生有板有眼的学习,并不抵触,况且也有游戏的乐趣。对比的作用主要是为了突出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表现儿童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这也应是本文的主题所在。 4、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中心意思:  文章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作业:我与鲁迅比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