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第三次质量监测试卷
形式:闭卷 满分:100分 时间:6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将正确的选项填入下表,每小题2分,共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明朝统治者为加强君主权力采取的措施有
①设三省六部 ②设三司 ③设转运使管地方财政 ④设厂卫特务机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②④
2、明朝能够实现郑和“七下西洋”壮举的主要原因是
A.海外交通发达 B.前期国力强盛 C.指南针的应用 D.造船技术高超
3、假如你跟随郑和的船队下西洋,下面地方是该船队没到过的是
A.地中海沿岸 B.红海沿岸 C.非洲东海岸 D.印度洋沿岸
4、在中国古代史上最先侵占我国领土的西方殖民国家是
A.西班牙 B.葡萄牙 C.荷兰 D.俄罗斯
5、下列有关戚继光抗倭的评价中,不正确的是
A.戚继光为扫清倭寇做出重大贡献 B.戚继光是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英雄
C.其斗争使明朝从此免除外来威胁 D.其斗争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6、下列地区,根据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属于中国的是
①尼布楚 ②黑龙江流域 ③乌苏里江流域 ④库页岛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7、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有关系的史实是
A.鉴真东渡日本 B.岳飞抗金斗争 C.郑下西洋 D.戚继光平定倭寇
8、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的事件是
A.创立八旗制度 B.在中央设置内阁 C.设置议政王大臣会议 D.设立军机处
9、亲自指挥雅克萨之战的皇帝是
A.明太祖 B.明成祖 C.努尔哈赤 D.康熙帝
10、下列机构代表清朝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的是
A.驻藏大臣 B.伊犁将军 C.乌里雅苏台将军 D.盛京将军
11、下列史实发生于顺治帝在位期间的是
A.赐予“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B.接见达赖五世
C.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土尔扈特回归祖国
12、文字狱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其规模之大,冤案之多要数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13、被誉为我国乃至世界建筑瑰宝的明代北京皇宫建筑群是
A.长城 B.紫禁城 C.天坛 D.钟楼
14、明长城的东西起止点分别是
A.辽东、临洮 B.山海关、嘉峪关 C.山海关、临洮 D.鸭绿江、嘉峪关
15、想了解中国17世纪的手工业发展情况,你首选的资料是
A.《天工开物》 B.《本草纲目》 C.《农政全书》 D.《唐本草》
16、下列我国古代科技成就中,两项属于同一个领域的一组是
A.《天工开物》《缀术》 B.《本草纲目》《千金方》
C.《农政全书》《水经注》 D.《唐本草》《齐民要术》
17、达到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的是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红楼梦》 D.《西游记》
18、京剧是我国文化的优秀遗产,被誉为“国粹”,它形成于
A.17世纪 B. 18世纪 C. 19世纪 D. 20世纪
19、下列书法家,其书法特点兼有“颜骨赵姿”之称的是
A.徐渭 B.黄庭坚 C.董其昌 D.米芾
20、“扬州八怪”中,以画兰竹而著称的是
A.金农 B.郑板桥 C.罗聘 D.高翔
二、改错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1、明太祖设立的专门侦缉官员言行的特务机构是东厂。
错误: 订正:
22、为保卫祖国疆土,康熙帝命令清军水陆并进,两次打败盘踞在尼布楚的沙俄侵略军。
错误: 订正:
23、罗贯中在《西游记》中,通过敢于反抗的孙悟空形象,反映了民众要求挣脱人身束缚,追求自由的愿望。
错误: 订正:
24、清朝的开国皇帝是努尔哈赤。
错误: 订正:
25、清朝我国封建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的标志是设立议政王大臣会议。
错误: 订正:
三、填图、识图题(共10分)
26、右图为西藏的 朝见顺治帝的情景,后来他被赐予“ ”的封号。以后 皇帝又赐予另一位西藏佛教首领“ ”的封号。1727年开始,他们与清政府派驻的大臣,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27、下面为清朝疆域示意图,请在空白处填写适当的地名。
接
达 至黑龙江以北年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跨 临
至 到 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
四、材料解析题(第28题10分,第29题10分,共20分)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据,今余即来索,则地当归我。”
材料二:开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士,茹苦间关不忍离。
——《复台》
请回答:
(1)以上两则材料中的内容是谁写的?(1分)当时台湾被哪一国的殖民者占据?(1分)
(2)他为什么说“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试列举元朝的史实加以分析说明。(1分)
(3)1684年,清政府为加强台湾管理设置了什么机构?(1分)该机构隶属哪个省?(1分)它的设置有何意义?(2分)
(4)20世纪70年代末,针对台湾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什么构想?(2分)解决了什么问题?(1分)
2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信函中的几句话
材料二:“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 ——《清高宗圣训》
材料三:“此辈(注:指华侨和商人)多系不安本分之人,若听其去来任意,伊等益无顾忌,轻去其乡而漂流外国者益众矣。嗣后应必定限期,若逾期不回,是其人甘心流移外方,无可悯惜,朕亦不许令其复回。如此则贸易欲归主人,不敢稽迟在外矣。”
——《清文献通考》卷33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表明“天朝”不愿与外国互通贸易,我们把这种政策称之为什么?(1分)这个政策实行了多久?(1分)
(2)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谈谈实行这种政策的原因。(2分)
(3)材料三中,如此限制沿海人民出海贸易,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什么?(2分)
(4)说说清朝实行这一政策所带来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2分)
(5)联系当前我国对外开放的现实,你认为这段历史对我们有何启示?(2分)
五、综合题(共20分)
30、看图回答:
图一:科举考生看榜图 图二
(1)以上两幅图反映什么朝代的什么事情?(2分)
(2)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科举制度的认识。(4分)
(3)透过本图,你有何感想?可以结合现在的考试制度,谈谈你的看法。(4分)
31、一位历史学家说:“中国文明曾经影响了全世界的进步和发展,中国历史上曾有开放的时代,中国人敞开博大的胸怀,拥抱了来自印度、阿拉伯、甚至地中海沿岸的文明,洗礼了自己,包容了世界,丰富了人类的文明。”请从正反两方面列举史实证明这一诊断的正确性。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第三次质量监测试卷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将正确的选项填入下表,每小题2分,共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A
B
C
C
D
D
D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D
B
D
A
B
C
C
C
B
二、改错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1、东厂 锦衣卫 22、尼布楚 雅克萨 23、罗贯中 吴承恩
24、努尔哈赤 皇太极 25、议政王大臣会议 军机处
三、填图、识图题(共10分)
26、达赖五世 “达赖喇嘛” 康熙 “班禅额尔德尼”
27、
四、材料解析题(共25分)
28、(1)郑成功。(1分)荷兰。(1分)
(2)第三、元朝时设置澎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的管理。(1分)
(3)台湾府。(1分)福建省。(1分)意义: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2分)
(4)中国政府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2分)这一构想使香港、澳门得以回归祖国。(1分)
29、(1)“闭关锁国”政策。(1分)近200年。(1分)
(2)原因:清朝前期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占有主要地位,商品经济发展十分有限,统治者自认为天朝物产丰盈,且目光短浅,不屑与外国互通有无;(1分)西方殖民者向东扩张,封建统治阶级害怕外商与沿海人民交滋生事端,便利洋人侵略中国。(1分)
(3)后果:中国的对外贸易受到阻挠和打击,逐渐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明代以来盛大的航海事业也衰落下去。(2分)
(4)正面: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1分)负面: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的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1分)
(5)启示:闭关锁国必然导致落后,只有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国家才能富强。(2分)
五、综合题(共30分)
30、(1)明朝的八股取士。(2分)(2)科举考试在诞生之初确实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门第不高而有才学的人得以做官,但了明清时期,我国的科举考试采用八股取士,对考试内容和答题形式都作严格规定,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创新意识。(4分)(3)①考试给学生的压力太大;②考试是选拔人才的,应该更严格、规范、公正;③除了考大学,我们还有很多出路。④考试形式应该多样化,内容应该灵活,不仅要注重考基础,更要注重考人们的创新意识。(4分)
31、(1)正面:
宋朝:两宋时期的海外贸易得到空前发展。当时与宋通商的国家有50多个,近邻朝鲜、日本以及南洋各国,远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都有中国贸易商船到达。南方沿海城市的海外贸易十分繁忙。宋朝在广州、泉州、明州等港口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
元朝:元大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宏伟的城市之一。既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商业中心。全国各地的富商大贾乃至外国商人,都会聚在这里。
元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大商业都市,中外交往也很频繁,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元世祖时来华,居住了十几年。他的《马可·波罗行记》,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
明朝前期: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船队到达各国,丝绸和瓷器最受当地人喜爱。他们从各国换回珠宝、香料和药材等特产。船队返航时,许多国家的国王和使臣,往往搭乘他们的船只,前来中国访问。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农政全书》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方法等。
(2)反面:
从明朝中后期开始,由于中国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中国与世隔绝,未能适时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导致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造成近代处于被侵略、被奴役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