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卖炭翁》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4《卖炭翁》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13 20:20: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卖炭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诗歌,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
2.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
3.感受卖炭翁遭遇,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同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关键性的词句掌握卖炭翁的人物形象。
2.品鉴文本,感受“宫市”剥削的本质。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问答法
四、教学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常说“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是比喻人福气像东海一样浩大,寿命如终南山一般长久,而在唐朝长安城外也有一座山叫终南山,那里住一位老人家,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近白居易的千古名篇《卖炭翁》,看看这位老人究竟遭遇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鬓(bìn)辗(niǎn)骑(jì)敕(chì)此(chì)系(jì)
伐:砍
薪:柴。
苍苍:灰白色
辗:通“碾”,轧。
何所营:做什么用。
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敕:皇帝的命令或语书。
叱:大声责骂,
骑:骑马的人。
得:得到。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经营,这里指需求。
可怜:使人怜悯。
愿:希望。
困:困倦,疲乏。
把:拿。称:说。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回:调转。
驱:赶着走。将:语助词。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够。惜,舍。
2.反复诵读
采用自由读、分小组朗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熟悉课文。
分角色朗读课文(卖炭翁、旁白、黄衣使者)把握人物特点,体会情感。
3.这首叙事诗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一个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炭,最终却被宫使无情掠夺的故事。
4.围绕“炭”写了哪几个层次的内容?
烧炭—运炭一被抢炭
(三)析“翁”之苦
请同学们试着用一个字来概括卖炭翁的遭遇:苦,卖炭翁苦在何处?请同学们结合“烧炭、运炭、被抢炭”三个环节中的具体诗句来分析。
分析时可以采用苦在…地方十诗句运用的描写手法,写出了…来分析。
1.烧炭
(1)烧炭苦在伐薪烧炭南山中,环境描写,写出了环境的艰苦,卖炭翁的辛苦。
一位老者在人迹罕至偏远的终南山烧炭,风吹日晒,环境恶劣。
(2)烧炭苦,苦在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花苍十指黑,外貌描写,写出了卖炭翁烧炭艰辛,生活困苦,年岁已高。
脸上沾满烟尘,十指发黑,头发花白,体现烧炭的艰辛。
(3)烧炭苦,苦在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设问句写出了卖炭翁生活的艰辛和困苦。
卖炭换来的钱只能换些生活必需品,由此可见他的困苦艰辛,衣食无着。炭终于烧好了,接下来就是运到宫市上去卖,那运炭苦,又苦在哪呢?
2.运炭
(1)运炭苦,苦在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心理描写。写出了卖炭翁的矛盾心理,表现了卖炭翁的无奈和艰难。
一个“单”字,卖炭翁明明衣着单薄十分寒冷可他却盼望天气能够再寒冷一些,内心矛盾纠结只为了炭能卖一个好价格。
(2)运炭苦,苦在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墩。环境描写或动作描写,写出了卖炭翁运炭辛苦,
“晓”字,说明出发的时间非常早,早起驾车,“碾”字可见炭车之沉重,车重碾冰的艰辛,画面感极强,读之如在眼前,
(3)运炭苦,苦在生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细节描写或环境描写,“日”字运炭时间之长,“泥”字卖炭翁筋疲力尽的情态。
烧炭再苦、运炭再苦,卖炭翁都能忍受,只要能换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是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宫市了,老翁的炭卖掉了么?有没有换来“身上衣裳口中食”?炭被抢走了,被抢炭苦,苦在哪?谁来说说
3.卖炭苦
(1)被抢炭苦,苦在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外貌描写,写出了宫使高高在上,趾高气扬,骄横无理的样子。“翩翩”,宫使恣意轻快,洋洋得意之感。黄白两种颜色衣服对比,可见他们物质生活优越。
(2)被抢炭苦,苦在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运用心理描写,恰到好处地写出了卖炭翁无可奈何、甚至绝望的心态,
(3)被抢炭苦,苦在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动作描写。一连串的动作(“把”“称”“回”“叱”“牵”)写出了宫使蛮横无理、仗势欺人的态度。
(4)被抢炭苦,苦在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运用对比,“半匹、一丈”与“千余斤”形成鲜明对比,极不对等的交易,是对无耻掠夺的揭露。
宫使夺走的岂是一车炭,宫使夺走的是卖炭翁全部的希望,卖炭翁一年的辛苦终究是付诸东流,希望成为泡影。(板书辛苦)
(四)探“苦”之源
作者自拟副标题“苦宫市也”,人民为宫市所累。抨击批判宫市成了这首诗的重要目的。
出示宫市资料卡片:
所谓宫市,是指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场上去购买。派出去的室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我们都知道,市场交易的原则是公平交易,等价交换。《旧唐书》记载,一开始窗官为皇宫采购物品时只“稍不如本估”,两者价值相差不大,但到了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道,名为宫市,其实夺之,成了掠夺蛮横的代名词。
宫市这个制度没有因弊端而有所改变,谏官御史们多次上疏进谏,皇帝却置之不理。
所以,造成卖炭翁悲剧人生的根源是(皇帝的昏庸,统治阶级的残暴,恶毒的宫市制度)这一切的一切都告诉我们,那是一个压死人的黑暗社会,是一个无法喘息的悲苦的世道!(板书世道苦)
1.其实,《卖炭翁》所叙故事有原型,请同学们跟白居易《卖炭君》故事对比,同桌互相讨论,根据下面表格的提示完成内容,找找有哪些不同。
一年夏天,有个青年农民,用驴驼木柴到城里卖,被太监看到了。太监撕了几尺帽给农民做柴价,还要他把驴子赶到宫里去,农民痛苦不已,他不要绢,要自己的驴.说他一家就靠这头驴生活。太监不 放过他,他便与太监扭打起来,这件事传到了宫里。
皇帝觉得太监给他丢了脸,斥责了太监,给了农民一些补偿。
(《后唐书-张建封传》)原型
由此可知,作者对原型故事进行了艺术加工,核心人物由青年变成了老头——青年劳动力强,老头劳动力弱,青年在夏天卖柴,老头在隆冬卖炭,砍柴简单,烧炭繁复,原型中虽被宫使掠夺,但农民奋起反抗,最终获得了补偿,而白居易的《实炭翁》进行了一定的艺术处理。
2.请同学们自由谈论思考:是把原型故事原封不动地讲出来更好,还是像白居易这样加工后写出来更好?这样做有何好处?
农夫与老翁相比,前者年轻,后者年迈,这极不公平的交易放在老翁身上,更是其身世悲惨,官市的罪恶也更令人发指:其次,炭和柴相比,更为来之不易,更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汗血,寄托着人们的希望,而卖炭翁的遭遇更能体现苦宫市也的结局,面对这样的压迫,老百姓心中有苦难言(板书心苦),诗人弱化了农夫的反抗精神,强化了实炭翁的悲惨经历,增加了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这种对原型材料进行的艺术加工,在写作里我们称为“典型化”
典型化:就是通过搜集和分析生活材料,从中提炼出最能体现某种人物或生活现象的特点进行整合虚构,在艺术加工的基础上创作出新的艺术形象。
(五)悟“苦”中情
这首讽喻诗通过描述卖炭翁的遭遇,向我们揭露了宫市掠夺的本质,统治阶级残忍的剥削和压迫,寄托了诗人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白居易通过典型化加工,矛盾冲突,人物对比等方式,创造了一个更加令人悲悯的卖炭翁形象,使文章更具批判的力量。现在,大家带着对“卖炭翁”的同情,对当时统治阶级的痛恨,齐读一遍这首诗。
我们在怜惜卖炭翁凄苦境遇的同时,也要感谢这位敢于发声、敢于说话之人白居易。
出示资料卡片: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六、作业布置,续苦中“翁”
卖炭翁千辛万苦烧制的炭被宫使轻而易举的夺走了,卖炭翁会以怎样的状态走回终南山呢?他会想些什么呢?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续写故事,注意典型化,让你所续写的内容更有针对性。
七、板书设计
卖炭翁
烧炭 辛苦
卖炭翁之苦: 运炭 世道苦
卖炭 心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