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13 15:43: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年级 四年级 学科 语文 时间
课型 教读 课题 1 古诗三首
主备人 审核人 审核结果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 认识本课“蓄““杂”等6个生字,会写“杂、稀”等15个字; 2、正确读写“杂兴”、“菜花稀”、“蜻蜓”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2、借助注释插图想象画面,理解古诗内容,感受古诗词中描绘的田园风光。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想象画面,能说出是诗中描绘的情景。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诗词,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
教学难点 1、想象画面,能说出是诗中描绘的情景; 2、体会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教法学法 引导法、读思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共案设计 个性设计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杂、篱”等2个生字,会写“杂、稀”等6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体会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并能背诵这首诗; 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生活的恬静安详。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导入:在你印象中的乡村有哪些自然风光呢? 二、理解诗题,初读古诗。 1、借助注释,理解诗题。 (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1)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和注释理解:“四时”,指四个季节,即春夏秋冬;“杂”,平舌音;“兴”在这里读第四声,“杂兴”,随性而写的诗。 (2)了解诗人 范成大(1126—1193),字至能,南宋名臣、文学家。他的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主要作品:《夏日田园杂兴》《喜晴》《卖痴呆词》等;范成大看遍了乡村四季不同的景色,写了一系列的《四时田园杂兴》,本课摘录的这一首,描写的时初夏时节。 2、初读古诗,自学字词 (1)扫除读诗障碍,重点指导; 篱:关注竹字头,出示图片理解词义。 蜻蜓:两个字都是后鼻音,指名朗读正确。 (2)自由练读,读出诗歌节奏。 “二二三”是七言诗常规的划分节奏的方法,我们一起来试试吧。 (3)师生配合,合作读出古诗韵味。 师:同学们,再读一读这首诗,想一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你是从哪些地方知道的? 师总结:金黄的梅子、肥又大的杏子、雪白的麦花,还有结了油菜籽的稀稀疏疏的菜花……范成大给我们营造的初夏田园风光多美啊!联系生活来读诗,能带我们快速进入诗的意境。 三、理解诗意,自主想象。 1、自主诵读,感受诗中的“景美”和“人忙”。 四人小组合作读诗,结合注释和插图来说说每句诗的大致意思,然后再说说自己头脑中浮现的画面,小组成员相互启发、补充。 2、班级交流,疑处点拨。 师:通过刚刚的交流学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1)“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这两句诗中主要描写了哪些事物? 诗人又是怎样将这些景物的美写出来的呢?你能体会到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紧扣“金黄、雪白、肥、稀“等关键词,想象画面之美。) 有感情的朗读诗句,描述自己头脑中的浮现的画面。 师:简简单单的十四个字,描绘了一副美若仙境的画卷,我们仿佛置身于田园,如此之美,眼前的情景更是让诗人心情愉悦。(板书:景美) (2)“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这两句诗歌诗你读懂了什么?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引导理解“日长”、“篱落无人过”)(板书:人忙) 想象“蜻蜓蛱蝶飞”的画面:引导学生结合前两句诗句中的事物想象“蜻蜓”和“蛱蝶”在梅子、杏子、麦花、菜花中飞舞的画面。 师小结:淳朴的乡村,蜻蜓和蛱蝶在那里悠闲地飞着,好一幅闲适、和谐的画面,让我们想象着画面,一起读读这两句诗。 3、串联画面,整体描述,背诵古诗。 (1)让学生根据诗句,发挥想象,自由练说想到的画面, (2)再读感悟,并背诵古诗。 (3)读了这首诗,你体会到诗人的怎样的情感? 四、布置作业 背诵《四时田园杂兴》,并预习《宿新市徐公店》 五、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景美 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人忙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徐、篱、疏”3个字,会写“宿、徐、篱、疏、蝶”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背诵、默写这首诗。 3、能想象并说出《宿新市徐公店qi》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生活的怡然舒适。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师导入:同学们,课件中展示春景美不美?你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样的美景?你想到了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描写春景的诗句? (板书:宿新市徐公店) 2、认读“宿、徐”。(注意指导把“宿”的平舌音读正确) 3、解题。你在哪里见过这两个字?知道它们的意思吗?宿新市徐公店:投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 4、读诗题,划分节奏 宿/新市/徐公店 5、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二、分层朗读,感知韵律 1、初读,自学课文生字词, 并检查学习效果。 (1)生字 ①注意读准多音字“宿”,翘舌音“疏”,边音“篱” ②指导书写“疏” (2)词语理解。 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 疏疏:稀疏。 阴:树荫。 2、再读,读出韵味。 (1)自主朗读,尝试划分诗歌的节奏。 (2)指名交流,并组织朗读。 (3)齐读古诗,感受古诗的节奏韵律。 三、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1、图文结合,整体感知,初步感知画面。 (1)自由读,边读边思考: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哪些事物? (2)组织交流:篱落、一径、树头、儿童、黄蝶、菜花。 (3)联系对比:从整体上看,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2、学习前两句诗,体会春景之美。 (1)朗读前两行,并想象画面。 点拨:篱落疏疏:联系上一首诗中的“菜花稀”,想象篱落疏疏的样子。 一径深:点出“深远”之意。 新绿:什么是新绿呢?你在生活中见到过这样的画面吗? (2)学生描述由前两句诗想象到的画面。 3、学习后两句话,想象画中人物活动,体会童趣。 (1)引入:描述了一个很美很幽静的画面,接下来诗人让平静的画面动了起来,是哪些词语让这春天的画面动了起来呢?自愈阅读诗句,并圈画关键词。 学生交流。要点:急走、追、飞入、寻。 (2)由静化动、想象画面。 布置任务:请大家紧扣这些关键词语,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看看能不能让想象中的画面动起来。 (3)补充动作、还原画面。 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想象到的画面?引导学生具体描述“急走、追、飞入、寻”等动作,点评学生的想象与表达。 师生朗读全诗,再现画面。 四、总结提升,延伸拓展 1、引导学生描述整首古诗展现的画面。 (1)学生想象,描述画面。 (2)提问:这首诗中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闲适、惬意、愉悦)(板书:情:喜爱) 2、总结学习方法,再读品味。 (1)引导学生梳理学习古诗的方法。 要点:借助注释理解意思,紧扣古诗中的事物想象画面,通过朗读浮现画面体会人的情感表达。 (2)带着想象,带着诗人的情感,朗读全诗。 3、拓展作业: 本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时也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请把这个故事写下来,看谁写得生动,想象丰富。 五、板书设计 宿新市徐公店 动静结合 对乡村的喜爱之情 第3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亡赖、卧剥”。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想象这首词描绘的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3、初步了解宋词的特点。 一、谈话导入,揭题释题 1、同学们,“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灿烂的明珠,在宋代,词的创作达到了巅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板书课题:清平乐村居) 2、正音:乐(yuè) 齐读课题并解题 (简介)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词牌名和题目之前书写用间隔号,朗读时略停顿。 3、设疑:辛弃疾的词中究竟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 二、初读感知,朗读悟情。 1、指导朗读. (1)指名读课文,适时正音。再齐读。 (2)指导生字书写。重点指导“檐”字 2、你发现词跟诗有哪些地方不一样? 3、指导读好停连节奏。 (1)出示停连节奏,师范读。学生自由读两遍。 (2)读了这首词,这里的村居给你的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 生活环境优美,清新自然。乡村生活宁静、快乐。 三、品读赏析,想象画面。 1、感悟景美 (1)读到“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绿草如茵,溪水潺潺,你看到一条什么样的小溪? (3)指导朗读:如果你就是溪边的一棵小草,潺潺溪水从你身边流过,读出你的感受。 小结:瞧这一家子,生活在山清水秀的农村真是自有一番乐趣呀。那就让我们走进画中,听他们聊聊吧! 2、感悟情真 (1)理解“翁媪” “翁媪”分别是图上的哪位老人呢?看看画面,老爷爷和老奶奶的关系是?(夫妻)所以,在这首词里“翁媪”的意思是?(一对年老的夫妻)。 (2)理解“吴音” “吴音”:辛弃疾在写这首词的时候正在江西上饶,上饶在春秋时期属于吴国。“吴音”就是吴国的地方话。这老两口在用当地方言聊天呢。 (3)理解“相媚好” 边看图边想象,他们会聊些什么呢?听着他们聊天的内容,看着他们聊天的样子,你能体会出这里的“相媚好”是什么意思吗?(相媚好:相亲相爱) 3、感悟人和 师:词的下阕写了哪些人的活动?读一读,说说你的眼前浮现了怎样的情景? 大儿子溪东边的豆田锄草(勤劳),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懂事),小儿子正横卧在溪头草丛中,剥着刚摘下的莲蓬(可爱)。 亡赖: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亡,这里读wú“亡”与现在的“无”同音同义,是古汉语的读法。 师:三个小孩各有各的特点,但是都是那么可爱,那就把咱们的喜欢之情读出来。 四、深悟词情 1、同学们把作者辛弃疾的感受都读出来了,这户人家住的虽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看到这一家幸福安宁的生活,其乐融融的场景,作者辛弃疾也深深陶醉了,创作了这首词。 我想你们一定明白了辛弃疾为什么如此陶醉。此刻,看着这安宁祥和、温馨和谐的村居生活,辛弃疾感慨万千,他会想什么呢? 2、齐诵全词,入情入境。 五、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 (2)展开想象,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把它写下来。
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景 宁静和谐的幸福生活 人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