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坊和市已没有区别
2.有学者认为:“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这种“更为开放”“全天候”的城市景象表现在
A.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 B.“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C.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监管 D.原有“市”的管理足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3.在英国,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把沿途被装进火车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这一现象反映了工业革命
A.缩小城乡差距 B.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C.推动城市化进程 D.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4.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下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该年画
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 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
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 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
5.英国女演员弗朗丝·金伯尔对幼年(1830年)搭乘的一种新式交通工具,曾有如下描述:“现在我们以它的最高速度一每小时30英里(48公里)一出发,它比鸟的飞翔速度还要快。你难以想象切开空气向前奔跑的感觉是怎样的——它的运动也十分平稳。”据此判断,这种新式交通工具是
A.帆船 B.蒸汽机车
C.飞机 D.汽车
6.“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汽车工业是以载货车为主,对轿车缺乏应有的重视,这使得我国的轿车工业技术水平长期处于极为幼稚的状态。”但有人认为其实当时的汽车工业结构是与当时我国的国情基本适应的。与之适应的国情主要是
A.我国汽车工业技术落后 B.我国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C.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 D.我国基本是一个农业国家
7.西汉时期,江南地区发生疫病的次数明显低于长江以北地区,其中江南地区无明确疫情记载,但长江以北地区却发生了11次之多,这表明
A.南方重视疫病的防治 B.北方战乱不断灾害频仍
C.疫情与人口密度相关 D.南方政治秩序相对稳定
8.19世纪以前,英国专科医生盛行,其服务价格昂贵,19世纪以后,这个群体市场份额缩小,全科医生迅速崛起,且价格低廉。这一变化说明
A.医疗资源呈现社会化大生产趋势 B.专科医生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求
C.工业革命导致人们健康状况恶化 D.工业革命推动了医疗技术的进步
9.1968年毛主席亲自批准后,“赤脚医生”这个名词迅速走红,成为半农半医的乡村医生的特定称谓。到1977年底我国农村“赤脚医生”数量达到150多万,生产队的卫生员、接生员390多万人。1985年1月《人民日报》发表《不再使用“赤脚医生”名称,巩固发展乡村医生队伍》一文,到此“赤脚医生”就退出历史舞台了。这表明
A.人民公社化体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B.“左”倾错误影响了农村医疗事业发展
C.农村医疗水平落后的局面根本扭转 D. 经济发展提高了农民对医疗的要求
10.“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11.中国文化十分重视“他山之石”的作用。近代“睁眼看世界”的先驱者编译书报、编辑书籍以了解外部世界,其中主要介绍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的是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番客篇》 D.《华事夷言》
12.两河地区天然无屏障……许多古代民族在此演出一部战争史。北部的大雨加上源头山脉的积雪常引起特大洪水,毁坏农田。苏美尔人……试图通过编制完备的法典来消除各种潜在的冲突。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A.两河地区依靠对外移民生存 B.法典指《汉谟拉比法典》
C.洪水导致苏美尔人对外掠夺 D.地理环境影响政治走向
13.从公元7世纪开始,穆罕默德和他的继任者们逐渐使阿拉伯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国家。下列关于阿拉伯文明的叙述,正确的是
A.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 B.发明“0”到“9”的数字计数法
C.把《圣经》作为经典 D.最高统治者苏丹掌握国家大权
14.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
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平民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15.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的作者,传说是毗耶娑,书名的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该史诗大约定型于2—4世纪,是漫长的历史积累的产物,是许多人不断加工扩充的结果,其中内容多为神话传说。从中可得出,该书
A.荒诞离奇完全没有史料价值 B.写作年代久远可以看作历史
C.侧面反映古代印度社会风貌 D.是文学瑰宝,但与真实历史无关
16.阿兹特克历为大多数中美洲民族所习用,由一个365天的太阳年及一个260天的神圣年所组成;两个年度周期平行运转,产生一个52年的大周期。阿兹特克祭司所掌管的繁缛的祭祀和庆典的周期,即以历法为据。这表明
A.太阳神在国家中地位极其重要 B.历法因其精确而为多数地区使用
C.历法与政治宗教生活密切相连 D.阿兹特克历主要是用于祭祀活动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过“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
材料二 法典正文共有282条,内容涉及经济法、婚姻法、民法和刑法等多个领域,严格保护私有财产,竭力维护奴隶主等剥削阶级的利益,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社会的情况。它是研究古巴比伦王国的第一手历史资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改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三 下图。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埃及文明的发源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埃及的一例文明成果。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法典”的名称。根据材料二,分析该法典是“研究古巴比伦王国的第一手历史资料”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四个等级名称。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1800年前,英国的矿山已经使用“铁路”(铁轨),马拉的货车,将煤运到运河或者海边。1829年,利用蒸汽机做动力的火车在新建成的铁路上行驶,达到令人印象深刻的时速16英里。当时,有铁路公司的董事们指出“用机车牵引比用马力牵引可节省经费百分之三十”。到1835年底,议会相继通过了五十四项各式各样的铁路条倒。到19世纪中期,通车的铁路整整五千英里。此时的欧洲正处于建设铁路的时代。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欧洲的铁路修建达到高潮。人们通过铁路把大量的炭、原材料运往城市,还能把城市的手工制品输送到其他地方。铁路运输首次实现大规模、低成本、高速度的陆上货物配送,深入大陆与国家的偏远内地。19世纪晚期,铁路衔接上以蒸汽为动力的海运路线,跨洲的大宗货走陆路和海路从此一样容易,贸易的流动不再受大自然左右。
——据(美)诺受 里奇《现代欧洲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分析19世纪以后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欧洲的铁路建设对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意义,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30年代英国颁布《济贫法修正案》,并推行了以“救济大量贫民、失业者为主要内涵”的社会保障措施。但在当时,英国国民充斥着自由放任的自由市场意识形态,认为……国家不负担救济和帮助贫穷者的责任和义务。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安排形式也以自愿为主……在1908年之前,英国始终没有一个由政府管理的公共养老金计划。
——摘编自资中筠《说不尽的大国兴衰》
材料二 1935年,《社会保障法》的颁布,标志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初步建立,它包括社会保险,公共援助,社会服务,老年伤残保险,医疗补助和孕、残、儿童补助等六个方面,对于西欧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已经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障。社会保障制度一度曾经功勋卓著:这项制度设置在不平等的雇佣结构中添加了调和剂,使社会阶级阶层的紧张关系得到了极大的缓冲,从而稳定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和政治体制。……20世纪70年代以后,经济衰退、社会风险增加等趋势下,曾经的盛景渐渐消损,从而引起了西方学术界新的思考。
——摘编自黄安年《当代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的社会原因。
(2)比较材料一、二,指出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新变化。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年代 主要交通工具
50年代 主要步行、独轮车,或牛马车;人力、畜力是主力。 1950年8月1日,中国民用航空正式开航。它是十足的“新鲜事物”,当时坐飞机前,乘客都要先过秤,体重合格才能坐飞机―――因为飞机小,载重能力有限,如果乘客太胖,飞机就可能出现安全事故。
60年代 公交车并不普及,由于国内石油资源紧张,公交车顶有一个大的煤气包。 1969年10月1日北京地铁建成通车,全长23.6公里,属于战备工程,不对公众开放。
70年代 中国有“自行车王国”的称号。自行车与缝纫机、手表并称为“三大件”,省吃俭用才买得起,而且当时购买自行车得凭票。70年代末期,永久、凤凰、飞鸽等品牌的自行车开始风靡中国。
80年代 摩托车是家庭富裕的象征; 公交车开始普及全国; 北京出租车黄色“面的”流行; 1981年9月15日,北京地铁正式对外运营。
90年代 公交车已经成为城市最主要的公共交通工具。 80年代末90年代初,飞机还是个新鲜事物,线路和航班次数都很少。
21世纪 私家车普遍,品牌众多,中国已跃居全球第一大汽车消费国; 出租车更新换代,混合动力、无障碍出租车上路; 建设更加绿色、环保、人性化的新型交通体系; 火车、高铁、地铁、轮船、飞机成为国人常见的出行方式; 新能源车辆加快推广。
上表能够反映我国交通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A
【解析】注意题中商业活动的时间(北宋)、夜市“通宵不绝”和可以“抵暮”的瓦子,判断这是北宋的商业活动特点之一,打破了时间限制,故A项正确;BCD项三项在题中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选A项。
2.【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指的是“市"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全天候的生活方式”指的是“市"突破了时间上的限制,故B正确;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属于“全天候的生活方式”,故A不符合材料主旨;两宋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但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错误;原有“市”的管理已经不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了,故D错误。
3.【答案】C
【解析】材料中“被装进火车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是指大量民众被火车带进城市,这将极大地推进英国的城市化进程,答案选C,A B两项与早期城市化进程作用相反,D项农村人口大量涌进城市不会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4.【答案】D
【解析】《海上第一名园》明显是写实的风俗画,不是以形求神的文人画,故A项错误;清末追求时尚还未成为国民共识,故B项错误;由图中的路灯和电线可知,此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此时最新的交通工具是汽车,而年画中并没有,故C项错误;年画中张园建筑风格偏向西化,与传统风格合为一体,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生活场景,有马车、有人力车,有礼帽、马褂、路灯、电线等,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故D项正确。
5.【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女演员1830年搭乘的“最高速度一每小时30英里(48公里)……它的运动也十分平稳”的新式交通工具是蒸汽机车,故B正确;帆船不是新式交通工具,故A错误;飞机发明是在1903年,故C错误;汽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D错误。
6.【答案】C
【解析】轿车生产滞后主要是基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的国情考虑,也就是需求不足,故C项正确;ABD项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
7.【答案】C
【解析】在当时条件下,疫病多少主要和人口密度有关,南方经济未完全开发,相对疫病频率低;北方经济开发程度高,人口密度高,疫病次数自然较高,所以正确选项为C。西汉时期南方开发晚,统治相对薄弱,发展程度远不及北方,故可排除A,D项。同时期,北方(主要指中原地区)也相对稳定,故B可排除。
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导致英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居民增多,对社会资源的需求更多且向廉价化与大众化发展,医疗资源的社会化分配是典型表现,故A项正确。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968年毛主席亲自批准”“生产队的卫生员、接生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赤脚医生”的发展是因为农村经济、医疗水平落后,缺乏专业的医疗卫生人员,也是受计划经济体制和人民公社的推动;而1985年的中国已经处于改革开放时期,人民公社化体制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赤脚医生”也就退出历史舞台了,因此A项正确,BCD项排除。
10.【答案】A
【解析】东晋的儒者陶渊明、南朝刘宋道士陆修静、东晋僧人慧远三人属于不同时期的人物,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故事的虚构,表明儒道佛三教文化的共依共存,体现了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A项正确;B项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发生于西汉,时间不吻合,排除;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与材料联系不大,C项排除;D项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说法不符合史实,唐宋尤其是宋代风格以写意为主,排除。故选A。
11.【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编纂的《华事夷言》主要记载的是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D选项符合题意。《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相对完整、比较系统的世界地理志书,A选项排除。《海国图志》是一部介绍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B选项排除。《番客篇》叙述了华侨的苦难,慨叹国势衰微,疾呼保护华侨权益,维护民族尊严,C选项排除。
12.【答案】D
【解析】由材料“两河地区天然无屏障……许多古代民族在此演出一部战争史”可知,地理环境影响政治走向,故选D;材料中两河地区的人民是通过战争或编制完备法典的方式解决矛盾,以求得生产空间,而非对外移民或掠夺,排除AC;《汉漠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人制定的,排除B。
13.【答案】A
【解析】公元7世纪建立的阿拉伯帝国是伊斯兰教和国家政权结合的政教合一国家,A正确;“0”到“9”的数字计数法是印度人发明的,排除B;《圣经》是基督教经典,排除C;阿拉伯帝国最高统治者被称为哈里发,排除D。
14.【答案】B
【解析】从材料“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并结合所学可以看出,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使贵族做出让步,故B项正确;A项错误,《十二铜表法》是由贵族主导制定的,并且这部法律也主要维护贵族利益的,所以排除A项。C项错误,材料内容表明法律制定的关键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所以排除C项。D项明显错误。
15.【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摩诃婆罗多》是经过古印度人长期积累加工而成的,虽然其内容以神话传说为主,但是必然能从侧面反映当时印度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等社会风貌,C正确;《摩诃婆罗多》内容多为神话传说,但也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内容,不能绝对否定或者肯定,要客观看待其史料价值,排除A;写作年代是否久远并不能决定其史料价值的高低,排除B;文学作品也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也可以反映历史的部分内容,排除D。
16.【答案】C
【解析】据材料“阿兹特克历为大多数中美洲民族所习用,由一个365天的太阳年及一个260天的神圣年所组成……阿兹特克祭司所掌管的繁缛的祭祀和庆典的周期,即以历法为据”可知,阿兹特克历法与当时宗教生活密切相连,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太阳神的地位,A与材料无关;材料没有体现“历法因其精确而为多数地区使用”,B错误;据材料“阿兹特克历为大多数中美洲民族所习用……阿兹特克祭司所掌管的繁缛的祭祀和庆典的周期,即以历法为据”可知,阿兹特克历为大多数中美洲民族所习用,而不是专为祭祀活动运用,D错误。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1)尼罗河;金字塔或象形文字。
(2)《汉谟拉比法典》;维护奴隶主等剥削阶级的利益,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社会的情况。
(3)第一等级婆罗门;第二等级刹帝利;第三等级吠舍;第四等级首陀罗。
【解析】(1)依据材料一“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及所学知识可知,古埃及文明的发源地是尼罗河;金字塔和象形文字古埃及的文明成果。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是指《汉谟拉比法典》。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他在位时,为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因为《汉谟拉比法典》维护奴隶主等剥削阶级的利益,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社会的情况,所以是研究古巴比伦王国的第一手历史资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行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第二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干最低贱的职业。
18.【答案】(1)原因:工业革命的开展,运送物资提出了需要;蒸汽机车发明与使用;运输生产成本低;政府颁布各项政策予以支持。
(2)意义:大幅度提升商贸数量和流通速度;有助于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密切联系;拓宽市场;助推世界一体化进程。
【解析】(1)原因: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回答。由材料一中的“英国的矿山已经使用“铁路”(铁轨),马拉的货车,将煤运到运河或者海边”可以得出运送物资的需要;由“利用蒸汽机做动力的火车在新建成的铁路上行驶”再结合所学改良蒸汽机的发明和在交通运输上的运用的相关知识可知,蒸汽机车发明与使用也是其原因;由“用机车牵引比用马力牵引可节省经费百分之三十”可得出生产成本低;由“议会相继通过了五十四项各式各样的铁路条例”可得出政府支持。
(2)意义:题目要求“结合材料二和所学”概括。由材料二中的“人们通过铁路把大量的炭、原材料运往城市,还能把城市的手工制品输送到其他地方”、“铁路运输首次实现大规模、低成本、高速度的陆上货物配送,深入大陆与国家的偏远内地”等信息可以得出,铁路建设大幅度提升商贸数量和流通速度,而且有助于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密切联系;结合所学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可知,铁路建设的发展对于拓宽市场和助推世界一体化进程也有积极影响。
19.【答案】(1)特点:有《济贫法修正案》等社会保障措施;实行个人自愿原则,缺乏政府通盘考虑的保障制度(如养老金制度)。
原因:自由市场意识浓厚,认为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主张国家不负担救济和帮助贫穷者的责任和义务;经济危机往往通过市场能自行解决。
(2)人民福利待遇提高;高福利使政府财政支出过大,赤字严重;经济衰退,社会风险增加。
【解析】(1)第一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英国颁布《济贫法修正案》,并推行了以救济大量贫民、失业者为主要内涵的社会保障措施”可以得出有《济贫法修正案》等社会保障措施;“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安排形式也以自愿为主……在1908年之前,英国始终没有一个由政府管理的公共养老金计划”可以得出但实行个人自愿原则,缺乏政府通盘考虑的保障制度(如养老金制度)。第二小问的社会原因,依据材料—“英国国民充斥着自由放任的自由市场意识形态,认为……国家不负担救济和帮助贫穷者的责任和义务”、“19世纪30年代”,结合所学可知,原因是由于自由市场意识浓厚,认为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主张国家不负担救济和帮助贫穷者的责任和义务;经济危机往往通过市场能自行解决。
(2)第一小问的变化,对比材料一、二可知,变化是人民福利待遇提高;高福利使政府财政支出过大,赤字严重;经济衰退,社会风险增加。
20.【答案】示例:
趋势:
(1)交通工具种类由少到多。(或从单一到多元、从平面到立体等)
(2)交通工具技术不断改进,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3)交通体系越来越完备,更加绿色、环保、人性化。
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很长时间,由于经济发展滞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人民生活贫困,交通工具种类(或技术、或体系)单一(或技术落后、或体系不完备);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出行需求增加;科技不断进步,制造业、筑路技术进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人员流动性不断增强,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经济发展,环境恶化,人们环保意识增强;政府更加重视民生,不断提升管理职能,服务于民;经济全球化,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等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题型,依据材料表格中“交通工具种类由少到多。(或从单一到多元、从平面到立体等)、交通工具技术不断改进,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以及交通体系越来越完备,更加绿色、环保、人性化。”来归纳趋势,说明结合所学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经济以及思想观念和政府政策等思考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