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4张PPT)
阿旁宫图
阿房宫的读法,传统上认为是[ē páng gōng],但有争议。
1、一种观点认为读[ē páng gōng]
《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认为该读“ēpánggōng”。郝铭鉴认为“阿”(ē)在古代指的是山脚下那些弯弯曲曲的地方,“阿”读ē是毫无异议的。而“房”通的是“旁”,所以该读páng。四川师范大学移民文化研究所所长、训诂学教授宋子然认为:“阿房宫这三个字中的‘房’是个通假字,是旁边的‘旁’,应该读‘páng’。”四川师范大学王教授表示:“阿房宫是指山旁边的宫殿,阿读ē音,房字古音读páng,这种特有用法不能用普通字的音来读。”
2、第二种观点认为应读[ē fáng gōng]
辽宁大学教授、清史研究所所长张杰,语文出版社副编审杜永道认为应该读作“ē fáng gōng”。李行健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004年1月版)也持此观点。
3、第三种观点认为应读[ā fáng gōng]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教授认为,在陕西话发音中“阿”(a)字释义为“那个”,“房”(fang)为陕西的一个地名,据《史记》记载,当年阿房宫开始修建时并没有起名字,所谓“阿房宫”只是一个指代,指的是“在房那个地方的宫殿”,所以其发音应该为(ā fáng gōng)。
根据历史记载,阿房宫东西宽三里,南北长五里,可容纳十五万人居住。里面道路纵横交错,宫殿屋宇林立。其前殿东西长五百步,南北宽五十丈,高达十数丈,可以容纳万人。而这,只是阿房宫的主体建筑。以此为中心与咸阳相连接,周围三百里内星罗棋布修建了二百七十余座离宫别馆祠堂庙宇。各个建筑之间有宽阔平整的道路或阁道相连接,直通到终南山下。
修阿房宫用的全是珍贵木料和质地优良的石料,参加修建的工役有七十万人之多。这些材料从千里之外的蜀地(四川)和荆地(湖北)远道运来。那时交通落后,全靠人拉马驮,其艰巨非同一般。当时有运石工人编的歌唱道:“千男呼哟万男喊, 巨石大如山。 渭水河啊甘泉口, 石落水断流。”
秦始皇在讨伐六国的过程中,掠来大量美女和珍宝古玩,咸阳城里的宫殿已显得拥挤,他便下令在咸阳附近修阿房宫。 把尽有的珍宝和宫女搬到阿旁宫。
数十年后,楚霸王项羽入关推翻秦朝暴政,听说爱妾虞姬被擒,一时恼怒移恨于物,竟一把火烧掉阿房宫,大火烧了整整三个月,方圆百里尽成灰烬。如同美女般风华绝代的阿房宫就这样结束了它来去匆匆而又凝聚着无数血泪和情愁的生命。现尚存夯土台基。
阿房宫工程浩大,耗费民力财力极多,加剧了当时的社会危机,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
古代写意《阿房宫》
现在建起的秦阿房宫是在阿房宫遗址保护区对面建筑的,艺术地再现阿房宫前殿、兰池宫、六国宫室、长廊、卧桥、磁石门、上天台、祭地台等众多建筑,气势宏伟,锦绣壮观。充分体现了杜牧《阿房宫赋》中所渲绘的"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二川溶溶,流入宫墙"的景象。
每天在殿阁内外演出《秦皇登基大典》、《派将出征》、《横扫六合》、《荆轲刺秦》、《徐福东渡》、《秦皇选妃》、《七国宫女舞蹈》等大型节目。使游人充分领略"歌台暖响,舞殿冷袖"的秦宫古韵。是理想的影视基地和教学基地。同时有文物展览、娱乐垂钓、宫廷餐饮、休闲渡假、皇宫龙舟等服务。苑区内外楼阁辉映,水波碧翠,巨殿晚照,钟鼓交鸣,朝歌暮舞,肴馔飘香,秦风秦韵,使人陶醉。
复原 阿旁宫前殿
复原 阿旁宫前殿
复原 阿旁宫前殿
仿古
艺术表演
骊山陵远眺
仿秦宫殿
仿秦城门
仿秦台榭
第一种观点认为阿房一名是由于宫址靠近咸阳而得名的。“阿,近也,以其去咸阳近,且号阿房。”
第二种观点认为阿房一名是根据此宫“四阿旁广”的形状来命名的,阿,在古意中亦可解释为曲处、曲隅、庭之曲等。阿房宫“盘结旋绕、廊腰缦回、屈曲簇拥”的建筑结构就体现了这种“四阿房广”的风格和特点。正是由于阿房宫建筑的这种风格,在《史记·秦始皇本纪》索引中解释此宫为何称阿房宫时说:“此以其形命宫也,言其宫四阿旁广也。”
第三种观点认为因其前殿所在地为阿房,故称“阿房宫”。
阿房宫名字由来:
第四种观点认为此宫所以被称为阿房宫,是因为上宫宫殿高峻,若于阿上为房。这一观点出自《汉书·贾山传》,传中的注释曰:“阿者,大陵也,取名阿房,是言其高若干阿上为房。”这就是说,阿房宫是由于宫殿建筑在大陵上而取名。从考古发掘来看,这种说法也是言之有理的。西安市郊约15公里的阿房村一带是古阿房宫的遗址所在地,从发掘的遗址可以看出,当年的阿房宫坐落在地势高峻的丘陵上,这里至今还残存着宫殿的高大地基。在阿房村村南附近,有一个宫殿遗留的大土台基,周长约31米,高约20米;在村西南还有一个据考证是阿房宫前殿遗址的高大夯土台基,东西长约1200米,南北长 500至600米,最高处约有8米。阿房宫就建在这些高峻的台基之上,恰如《汉书》所言“高若干阿上为房”。
关于阿旁宫命名的三种传说:
某一日,秦始皇忽然觉得咸阳的人多,先王的宫殿太小,于是就要再造一个宫殿。大臣问造在哪里,秦始皇操陕西方言说:“阿房”。阿房并不是一个实际地名,它的意思是“近旁”、“旁边”。听了秦始皇的话,大臣们就命工匠在咸阳宫旁边的上林苑建了一个“复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庞大宫殿,取名“阿房宫”。
阿房宫早在秦始皇曾祖父惠文王时就开始修建了,原名阿城。阿的意思是高大的丘陵,言其宫殿很高。惠文王死,工程就停下了。直至几十年后的秦始皇,才又接着修。因为在高大的丘陵上修房,故名阿房宫。
传说中秦王赢政爱上过一个美丽的民间女子,芳名阿房,但这段美丽的爱情终究没有换来美丽的结局,为了纪念这位他深爱过的女子,秦始皇不惜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修建了极度奢华的阿房宫。
【作者介绍】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号樊川, 晚年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称他为“杜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年)进士。由于性情刚强、直陈利弊, 得罪当权, 所以不为重用, 使他有怀才不遇的感觉, 于是浪迹于江湖, 饮酒赋诗以自遣。
他作诗技巧甚高, 意境清新,风格豪健俊爽,又充满对人生的感慨,后世认为杜牧的诗豪迈气慨在晚唐轻浮艳丽的文坛上独树一帜。为别于杜甫, 世称“小杜”,又因他与李商隐齐名,称为“小李杜”
杜牧诗文兼擅,他的散文以议论见长,气势纵横,敢于论列军国大事,指陈时弊,具有较强的现实性,继承了韩、柳派古文家的优良传统。
杜牧生活在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的晚唐时期。他从青年时代起就关心国事,忧国忧民,希望恢复昔日唐帝国的繁荣和昌盛的局面。他在文学上有比较进步的见解,认为文章应为事而作,不应无病呻吟。因此他的不少诗文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揭露封建统治者的荒淫无耻。 杜牧创作中诗歌最著名,他与同时代的另一杰出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诗歌豪爽清丽,自成风格。七言绝句尤为后人传诵。
关于“赋”:
赋,是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赋”作为文学体制,起源于楚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 “赋”作为一种文体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它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常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赋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关于赋的特点,刘勰的《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chī)文,体物写志也。” 铺采摛文指赋的形貌。指在语言上要使用华美的词藻,铺陈文采(摛文:铺陈文采)。“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另外,赋也讲究声韵美。
赋 形式上:
1)用词:辞藻华丽。
2)修辞:渲染夸张,多用比喻、排比、对偶等
3)讲究声韵的美
内容上:通过山水、风物、鸟兽等的描摹、咏叹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尾议论,寄托讽喻。
杜牧对赋这种文体也有着卓越的贡献,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之由骈俪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律赋”。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这样的作品,这是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历代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作。
文赋:不拘骈偶、音律;句式多变,骈散结合,体制上呈散文化的倾向和气势,故称之为文赋。
本文的生字词
缦回 màn 不霁何虹 jì
妃嫔媵嫱 pínyìngqiáng 焚椒兰 jiāo
辘辘 lù 杳不知 yǎo
尽态极妍 yán 剽掠 piāo
鼎铛 chēng 迤逦 yǐlǐ锱铢 zīzhū 架梁之椽 chuán
在庾之粟粒 yú sù 横槛 jiàn 呕哑 ōu yā 参差 cēn cī
囷囷 qūn 鬟 huán
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作者从阿房宫兴建的时代背景、地理环境,从占地广、建筑物之高、建筑群布局,从楼阁之多,设计工致、变化统一的布局,从长桥、复道建造的复杂情况,从宫中的歌舞之盛等角度来写阿房宫的。
本段语言极富表现力:
“毕”、“一”、“兀”、“出”四个字揭示了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的骄纵享乐,饱含着几十万劳动者的无数辛苦和血泪,寓情于叙,爱憎强烈。“覆压”言其广,“隔离”言其高,“构”、“折”、“走”、“流”,又使巨大的建筑群动了起来。以龙喻桥,以虹喻道,再配上“卧波、行宫”,将静物写活。又故作疑问,构成对偶句,意境迷离。“歌台、舞殿”互文,又突出反映了受尽欺凌和侮辱的宫女们的痛苦心情。再加上大量排比、对偶句式的运用,使文句音节铿锵,并有音韵之美。
这些极富表现力的语言为下文揭露秦始皇骄奢淫逸的生活作了铺垫。
(极力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第二段:极力铺叙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妃嫔媵嫱来自六国,王子皇孙来自六国,辞楼下殿,辇来于秦。俘虏而至。朝歌夜弦弹琴,为秦宫人。地位低微。写六国之人被俘被辱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镜如明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鬟似绿云。渭流涨腻,弃脂水也;弃脂涨渭。烟斜雾横,焚椒兰烧香料也。如烟似雾。 奢华。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响。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息。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久久伫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极言时间之长,而竟不得见 。
写宫人生活。描写生动。
既表现出宫女命运的悲惨,也揭示了秦始皇生活的奢华。
燕赵之收藏收藏的金玉珍宝,韩魏之经营所营之宝,齐楚之精英精品。珍贵的金玉,几世几年久。积蓄不易 ,剽掠掠夺其人民,倚叠如山多。搜刮殆尽,民不堪命矣。
一旦不能有,输运送,运输来其间。鼎动词。视宝鼎如。把宝鼎看作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连续不断。到处都是。,秦人视之,亦不甚惜。不惜而竟如斯。
上文写人之受辱,此段转而写物之被践踏。又是极写秦之奢靡之状。
长安回望绣成堆
第三段:指出秦必亡之命运。
(1)斥责统治者只图私利,不顾民生,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
(2)痛斥秦始皇纵欲纷奢,以致众叛亲离。
(3)简练概括地写出了秦始皇荒淫无道,导致了农民起义、宫殿被焚的后果,进而走上了自取灭亡的道路。
本段语言同样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以“嗟乎”开头,转入议论。先说人心相同,应该互相体谅。一句设问是对秦始皇穷奢极欲、强取豪夺的有力谴责。接着,摆出秦始皇的罪证,以六个排比分句,运用比喻,紧紧扣住阿房宫,进行强烈的对照描写,绘出了一幅幅秦始皇“劳民伤财”的触目惊心的图画。最后三句将独夫的骄固与人民之怒形成鲜明对照,说明了秦灭亡的到来的必然性--“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些短句相连,短促有力,生动的表现了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之速,摧枯拉朽之势,火山爆发之烈。“可怜焦土”又与上文的壮丽描绘形成鲜明对照,再一次为下文的议论造势。
研读第四段,要求:
说说秦(包括六国在内)灭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作者写作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用一个字来概括?
其原因是“不爱其人”。
其目的是“鉴”,即:借古讽今,要唐帝国吸取秦亡的教训,向唐敬宗提出委婉的警告。
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唐敬宗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第四段:讽谏唐王李湛勿蹈秦始皇覆辙。
(1)引历史教训,指出六国和秦灭亡其根本原因在于自己而非秦国和天下人。作者运用了假设论证,说明爱护百姓可以拒敌固国,万世而为君,民心向背决定国家存亡。
(2)讽谏唐王朝勿悲剧重演。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这时的唐王朝,藩镇割据,拥兵自重,宦官专权,民不聊生。唐敬宗李堪年少(16岁)即位,好游乐,务声色,大兴土木( “大起宫室,广声色”) , 昏聩失德,荒淫无度,不理朝政。本文就是作者23岁时有感于时政而写的。(唐敬宗在位三年,即被宦官所杀)
本文的主旨:
这篇赋体散文,借古讽今,通过描述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王朝统治者骄奢淫逸导致亡国的历史经验,讽谏唐敬宗要以史为鉴,想要国富民强一定要爱民、以民为本,不能只顾自己骄奢淫逸享乐,挥霍无度,劳民伤财,否则就要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意在讽刺玄宗的穷奢极侈和荒淫糜烂的生活,抨击的锋芒直指晚唐敬宗的大造宫室,纵情声色的荒淫生活。
泊 秦 淮
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建康是六朝时的都城,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唐朝的都城虽然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的景象却一如既往。《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其奢靡荒淫,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如今诗人在秦淮河畔又听到此曲,不禁又发忧世之情:衰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以这种亡国之音寻欢作乐,怎能不使人有历史重演的隐忧呢?
江 南 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首句“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开始就展现了江南大自然风光。“千里”是对广阔的江南的概括。这里到处是莺啼,无边的绿叶映衬着鲜艳的红花。这种有声有色、生机勃勃的景色自然是江南特有的。次句“水村山郭酒旗风”写了江南独特的地形风貌,临水有村庄,依山有城郭,在春天的和风中,酒旗在轻轻地招展。这是多么明丽的江南啊! 一二句写的是晴景,三四句写的是雨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春天的微雨中,则另有一番风光。在山明水秀之处,还有南朝遗留下来的数以百计的佛寺。这些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被迷蒙的烟雨笼罩着,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给江南的春天更增添了朦胧迷离的色彩。“四百八十”是虚数,不是实指,突出佛寺之多。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但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讽刺说”,认为南朝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以佞佛(谄媚佛;讨好于佛。后以为迷信佛教)之称著名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有过渡到江南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揉进了沧桑之感,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风春雨中若隐若现,更增添扑朔迷离之美。诗人在这里不说“朝朝四百八十寺”,如今“南朝四百八十寺”都已成为历史的遗物,成为江南美妙风景的组成部分了。此诗由江南春景追想南朝盛日,寓兴亡之感于写景之中,含蓄有味。审美之中不乏讽刺,诗的内涵也更显丰富。
这几首诗歌的作者是晚唐时期的诗人杜牧。从这几首诗歌中我们约略可以知道:杜牧善于将个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熔铸于诗情画意之中。他的诗歌作品与晚唐气象紧密结合,同样也体现了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精神。
第一段部分字词:
四海一:
骊山北构而西折
“一” 数词→动词 统一
“北”、“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向西。
未云何龙,不霁何虹
不霁何虹
“龙”“虹”,名词作动词 出现龙 出现虹
霁:雨雪过后天放晴。
直走咸阳
钩心斗角
走:趋向 今多指行走。
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今常用来比喻各自用尽心机,明争暗斗,互相排挤。
几千万落
一宫之间,而气候不同齐
落:座。今多指下降,衰败。
古义:指天气(雨雪阴睛)的意思;今义: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第二段部分字词:
“绿云扰扰”
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辇来于秦
绿云:浓墨有光彩的云,这里形容女子的头发黑润而稠密。扰扰:纷乱的样子。
“三十六年不得见之者”的省略和倒装。省略的“之”指代秦始皇。
“辇”辇车,古代一种人拉的车,名词作状语,乘辇车
燕赵之收藏
“燕赵之收藏,
韩魏之经营,
齐楚之精英”
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
朝歌夜弦
动词用作名词,收藏的金玉珠宝。
用了互文的修辞格----本应合在一起说的词,因对偶、押韵或字数的限制,临时拆开来使用,但理解时又应合在一块儿。这句话可译为“燕、赵、齐、楚、韩、魏六国之统治者收藏的金玉珍宝。”
“鼎”、“玉”、“金”、“珠”为名词作状语,“铛”、“石”、“块”、“砾”是名词用作动词。
“歌”、“弦”,名词作动词,吟唱、弹奏
“朝”“夜” 名作状
第三段部分字词:
参差
独夫
戍卒叫
不整齐
失去人心而极端孤立的统治者。这里指秦始皇。
“戍卒”,戍边的士兵,守卫边疆的士兵;“叫”,呼喊,呐喊。
指陈涉、吴广起义。
函谷举:
纷奢:
直栏横槛:
可怜焦土:
举,被攻占
繁华奢侈
“槛”读jiàn,栏杆
可惜。(古今异义)
族秦者秦也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灭六国者,六国也。
族,名词作动词,灭族
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灭,使……灭亡,消灭
一词多义
六王毕,四海一
五步一楼
使六国各爱其人
秦爱纷奢
廊腰缦回
缦立远视
族秦者秦也
谁得而族灭也
统一
一座
爱护
喜爱
萦绕
通“慢”。缦立,久立。
灭族
灭掉
一
爱
缦
族
盘盘焉,囷囷焉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杳不知其所之也
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使六国各爱其人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代词,这里)
(代词,代宫车)
(代六国)
(代词,代秦国)
(代词,自己的)
焉
其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奈何取之尽锱铢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介词,到)
(介词,比)
(动词,往,去)
(结构助词,的)
(代词,代财物)
(代词,代秦人)
于
之
都是介词结构后置
(1)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2)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3)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4)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5)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
(6)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文言句式: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函谷举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判断句
判断句
判断句
判断句
判断句
被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