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共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共1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4-13 15:13: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黄土高原上的两次凝望
1969年,不满16岁的他来到黄土高原,在这里度过了7年知青岁月。他同乡亲们一块打井、修淤地坝、修梯田、建沼气池,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曾在1993年回到延安市梁家河看望父老乡亲,并于2007年、2008年、2011年、2014年4次给梁家河村回信。
2015年春节前夕,他回到梁家河看望父老乡亲。
2021年9月,他又一次来到陕北黄土地,了解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情况。
图1 习总书记在梁家沟
第五章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以黄土高原为例
黄土高原概况
黄土高原地区位于107°E-114°E,32°N-41°N之间,是连接黄河上下游流域的关键区域(右图)。黄土高原大致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乌鞘岭,东到太行山,涉及青海、甘肃、陕西、山西、河南及宁夏和内蒙古7个省(自治区)。
区域自然地理要素和社会经济结构地域差异大,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与生态环境重点保护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能源资源富集、经济发展滞后和贫困人口集聚是该区主要特征。
来源:《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10—2030)》
阅读材料,指出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区域特征。
位置
范围
区域特征
图2 黄土高原地理位置
黄土高原农业社会时期的主要环境问题
材料:西周时期,黄土高原森林植被覆盖率达53%。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人类对植被的破坏增强,植被覆盖率持续减少。春秋战国时期,黄土高原南部植被大量开垦,河谷平原地区的森林、草原逐步为耕地替代。从秦汉开始,黄土高原农业向北部和西部推进,林地和草地相继变为农田。南北朝时期,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为40%。唐宋时期,下降至33%。明清时期人口数量进一步增加,林草植被进一步被开垦为农田,森林覆盖率下降至约15%。
思考:
1.根据材料说出垦荒导致的主要环境问题。
生态破坏:水土流失、森林破坏、草场破坏等。
图4 失去植被保护的黄土地
黄土高原农业社会时期的主要环境问题
材料:西周时期,黄土高原森林植被覆盖率达53%。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人类对植被的破坏增强,植被覆盖率持续减少。春秋战国时期,黄土高原南部植被大量开垦,河谷平原地区的森林、草原逐步为耕地替代。从秦汉开始,黄土高原农业向北部和西部推进,林地和草地相继变为农田。南北朝时期,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为40%。唐宋时期,下降至33%。明清时期人口数量进一步增加,林草植被进一步被开垦为农田,森林覆盖率下降至约15%。
思考:
2.结合材料推测驱使人们垦荒的主要原因。
人口增加导致粮食需求增加, 垦荒是为了扩大耕地面积,获得更多的粮食。
图3 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
黄土高原农业社会时期的主要环境问题
材料:西周时期,黄土高原森林植被覆盖率达53%。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人类对植被的破坏增强,植被覆盖率持续减少。春秋战国时期,黄土高原南部植被大量开垦,河谷平原地区的森林、草原逐步为耕地替代。从秦汉开始,黄土高原农业向北部和西部推进,林地和草地相继变为农田。南北朝时期,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为40%。唐宋时期,下降至33%。明清时期人口数量进一步增加,林草植被进一步被开垦为农田,森林覆盖率下降至约15%。
思考:
3.耕地面积虽然变大了,但是并未解决吃饭问题,为何越垦越穷?
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自然灾害频发,土地生产力下降。
图5 黄土高原农民劳动场景
黄土高原农业社会时期的主要环境问题
材料:西周时期,黄土高原森林植被覆盖率达53%。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人类对植被的破坏增强,植被覆盖率持续减少。春秋战国时期,黄土高原南部植被大量开垦,河谷平原地区的森林、草原逐步为耕地替代。从秦汉开始,黄土高原农业向北部和西部推进,林地和草地相继变为农田。南北朝时期,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为40%。唐宋时期,下降至33%。明清时期人口数量进一步增加,林草植被进一步被开垦为农田,森林覆盖率下降至约15%。
思考:
4.专家指出,黄土高原农业生产活动与自然环境形成了恶性循环,请谈谈你的理解并构建循环图。
人口增加,粮食需求增大
开垦土地
破坏植被
水土流失加剧
土壤贫瘠
广种薄收
A.人口增加,粮食需求增大;B.水土流失加剧;C.开垦土地;D.广种薄收;E.土壤贫瘠;F.破坏植被
黄土高原工业社会时期的主要环境问题
材料一:铜川市是黄土高原煤炭资源极为丰富城市之一,但专家根据当前开采速度预测,该市在2042年前后将无煤可采。
材料二:煤炭开采的方式包括井工开采和露天开采,井工开采的矿区存在CO溢出问题(如大同口泉沿线矿区),同时地下水遭到破坏(如太原晋祠难老泉)。露天开采的煤矿(朔州平朔)产生严重的粉尘污染物,造成空气污染问题。煤化工和电力开发过程中,电厂和化工厂对空气造成严重污染,污水排放造成水体污染。排矸厂肆意堆放未做处理的煤矸石(铜川玉华矿),长期堆积对当地土壤产生严重的重金属污染。
思考:
5.结合材料归纳黄土高原工业社会时期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
资源短缺:煤炭资源短缺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
铜川市
图6 铜川市在黄土高原位置
角色扮演:
若你是政府人员、科学家、企业老板、农民伯伯,请为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献计献策。
政府人员:
企业老板:
科学家:
农民伯伯: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防治水土流失意识;建立法律法规,保障水土流失治理有法可依;加大财政投入,调动人们防治水土流失积极性。
利用地理信息技术(“3s”),加强水土流失监测;提供防治水土流失的技术支持。
积极推进矿区土地复垦或回填采空区;尽力捐款,支持水土流失治理行动开展。
陡坡退耕还林还草;缓坡修建梯田;改善用能结构;改变牲畜饲养方式。
2021年9月22日,中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承诺:“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碳达峰:目前,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都比前一年高,而“碳达峰”则是要求在某一年达到历史峰值,此后每一年都比该年的碳排放量少,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彻底扭转碳排放量持续增长的趋势,而中国承诺力争在2030年前碳达峰。
碳中和:即要让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等于二氧化碳的吸收量,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总量不再增加,这就是“碳中和”。
3060碳目标:
练一练
1. 此漫画反映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过度放牧 D.过度开垦
B
赤潮是某些浮游生物爆发性繁殖引起水体变色和水质恶化的现象。赤潮的出现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有关。据此完成2~3题。
2.引发赤潮的污染物主要为(  )
A.重金属盐 B.氮、磷等营养物质
C.固体废弃物 D.泄漏的石油
3.赤潮爆发的水域一般(  )
A.水温偏高、风力偏大 B.水温偏低、风力偏大
C.水温偏高、风力偏小 D.水温偏低、风力偏小
B
C
读非洲某区域人地关系示意图,完成4~5题。
4. 该区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森林锐减
C.土地荒漠化 D.矿产资源枯竭
5. 造成该区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  )
A.炎热干旱的气候条件 B.人口激增,素质较低
C.农作侵入牧区 D.土地生产力下降
C
B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蓝藻水华是指淡水水域因氮、磷浓度升高等原因导致蓝藻过度生长的现象。下图为2020-2023年太湖蓝藻水华频率空间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太湖蓝藻水华首先出现在西部、南部沿岸区,在盛行风吹拂下蓝藻会迁移扩散。太湖湖底的淤泥表层大量分布着蓝藻种源。清淤有利于减少蓝藻爆发。
(1)太湖蓝藻水华多发生于____(填冬季或夏季),其发生频率的空间分布特点是____。
提示:夏季水温高,利于藻类植物生长和繁殖,故太湖蓝藻水华多发生于夏季;读图太湖蓝藻水华发生的频率西部大于5向东部依次降低为2.5、1、0.5、小于0.5,从西向东降低。
答案:夏季
西北高、东南低(西高东低)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蓝藻水华是指淡水水域因氮、磷浓度升高等原因导致蓝藻过度生长的现象。下图为2020-2023年太湖蓝藻水华频率空间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太湖蓝藻水华首先出现在西部、南部沿岸区,在盛行风吹拂下蓝藻会迁移扩散。太湖湖底的淤泥表层大量分布着蓝藻种源。清淤有利于减少蓝藻爆发。
(2)分析东太湖蓝藻水华频率低的自然原因。
提示:影响太湖蓝藻水华频率高低的因素有水温、污染物多少、水体的流动性、水域封闭状况;图示东太湖蓝藻水域较为封闭,水体流动性差、与外界水体交换较少;夏季该地盛行东南季风,将东南部蓝藻吹向西北方向。
答案:东太湖较封闭,与太湖其他区域水体交换少;夏季盛行东南风,蓝藻向西北漂移。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蓝藻水华是指淡水水域因氮、磷浓度升高等原因导致蓝藻过度生长的现象。下图为2020-2023年太湖蓝藻水华频率空间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太湖蓝藻水华首先出现在西部、南部沿岸区,在盛行风吹拂下蓝藻会迁移扩散。太湖湖底的淤泥表层大量分布着蓝藻种源。清淤有利于减少蓝藻爆发。
(3)说出清淤对减少太湖蓝藻爆发的作用。
提示:根据材料“太湖湖底的淤泥表层大量分布着蓝藻种源”。清除湖底的淤泥可以清除掉蓝藻种源;湖底含有氮、磷等营养物质,所以可以减少氮、磷等物质,从而可以减少蓝藻爆发。
答案:清淤可减少氮、磷等物质;清除蓝藻种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