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测试(含答案)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测试(含答案)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4-14 09:32: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测试
一、单选题
1.一种锂水电池以锂和钢板为电极,为电解质,使用时加入水即可放电,总反应为:。下列有关该电池的说法错误的是
A.锂极为负极 B.移向正极
C.为正极产物 D.电子由锂经导线流向钢板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乙醇做燃料易燃烧,污染小,但不可再生
B.选择燃料需要考虑燃料热值的大小
C.若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则反应为放热反应
D.将煤制成水煤气提高煤的利用率
3.科学家已获得了极具理论研究意义的N4分子,其结构为正四面体(如图所示),与白磷分子相似。已知断裂1 mol N—N键吸收193 kJ热量,断裂1 mol N≡N键吸收941 kJ热量,则
A.N4的熔点比P4高
B.1 mol N4气体转化为N2时要吸收724 kJ能量
C.N4是N2的同系物
D.1 mol N4气体转化为N2时要放出724 kJ能量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的放热反应都能在常温常压下自发进行
B.Ba(OH)2·8H2O与NH4Cl反应属放热反应
C.天然气燃烧时,其化学能全部转化为热能
D.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5.有A、B、C、D四块金属片,进行如下实验:①A、B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浸入稀硫酸中,A极为负极;②C、D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浸入稀硫酸中,电流由D→导线→C;③B、C相连后,同时浸入稀硫酸中,C极产生大量气泡;④B、D相连后,同时浸入稀硫酸中,D极产生大量气泡。据此,判断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A.A>B>C>D B.A>C>D>B
C.C>A>B>D D.B>D>C>A
6.温度不变恒容的容器中进行反应H22H,若反应物浓度由0.1mol·L-1降到0.06mol·L-1需20s,那么由0.06mol·L-1降到0.02mol·L-1所需反应时间应为
A.等于20s B.等于20s C.大于20s D.小于20s
7.化学创造美好生活。下列生产活动中,没有运用相应化学原理的是
选项 生产活动 化学原理
A 食品中添加适量二氧化硫 SO2可以起到漂白、防腐、抗氧化等作用
B 利用氯碱工业制备氢氧化钠 溶液中Na2CO3与Ca(OH)2反应
C 高炉炼铁 CO高温下还原铁矿石
D 利用冰箱冷藏食物 温度低时,化学反应速率慢
A.A B.B C.C D.D
8.下列对实验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
选项 实验事实 解释
A 实验室用粗锌与稀盐酸反应制H2比纯锌快 粗锌与稀盐酸构成原电池
B 浓硝酸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 4HNO32H2O+4NO2↑+O2↑
C 向10mL0.2mol·L-1ZnSO4,溶液中加入10mL0.4mol·L-1Na2S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滴加CuSO4溶液,沉淀变黑 Ksp(CuS)D 做过银镜反应的试管可用铁盐溶液洗涤,加入稀盐酸,清洗效果更好 Fe3++AgFe2++Ag+,加入盐酸,Ag+与Cl-结合成氯化银沉淀,使平衡右移
A.A B.B C.C D.D
9.某光电催化反应器如图所示,A电极是,B电极是。通过光解水,可由制得异丙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B极是电池的负极
B.B极的电极反应为
C.转移18mol电子,一定生成60g异丙醇
D.A极选用高活性和高选择性的电化学催化剂能有效抑制析氢反应
10.“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明代诗人于谦的《石灰吟》中对“”的转化进行拟人化描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上述转化过程吸收大量热
B.工业上可采用此转化过程来制取二氧化碳
C.CaCO3中含有共价键,但属于离子化合物
D.生成的CaO可以作氯气的干燥剂
11.下列过程中,一定需要通电才能实现的是
A.电解质电离 B.电化学防腐
C.蓄电池放电 D.电解精炼铜
二、填空题
12.某温度时,在2 L的密闭容器中,X、Y、Z三种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
(1)由图中所给数据进行分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2)反应从开始至2min末,用Z(为气态)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 mol/(L·min)。
(3)当反应进行到第_____min时,该反应达到平衡。反应达到平衡后,下列措施一定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有____
A.增大Z的量 B.升高温度
C.使用正催化剂 D.增大X或Y的量
(4)分别用X和Y的反应速率来表示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表达式为_______。
13.根据原电池原理,结合装置图,按要求解答问题:
(1)若X为Zn,Y为硫酸铜溶液,则X为_______(填电极名称),判断依据:_______;铜电极的名称是_______,溶液中的Cu2+移向_______(填“Cu”或“X”)电极。
(2)若X为银,Y为硝酸银溶液,则X为_______(填电极名称),判断依据:_______;铜电极的名称是_______,溶液中的Ag+移向_______(填“Cu”或“X”)电极。
(3)若X为Fe,Y为浓硝酸,则Cu为_______(填电极名称),铜电极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X电极的名称是_______。
14.对于一个可逆反应不仅要考虑反应的快慢还要考虑反应的限度,化学反应不仅存在物质间的转化还存在能量间的转化。请回答下列有关化学反应的问题。
已知反应,某温度下,在2L密闭容器中投入一定量的A、B两种气体,其物质的量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1)从反应开始到12s时,用A表示的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
(2)经测定,前4s内,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若上述反应分别在甲、乙、丙三个相同的密闭容器中进行,经相同时间后,测得三个容器中的反应速率分别为甲:,乙,丙:。则甲、乙、丙三个容器中反应速率由快到慢的顺序为_____。
(4)判断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依据是____(填字母序号)。
A.该条件下正、逆反应速率都为零
B.该条件下,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发生变化
C.该条件下,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
D.容器内分子数不再发生变化
15.铜与稀硫酸不反应,某校实验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下列装置,实现了铜与稀硫酸的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同学认为,不通入空气,将 K 与_____(填“a”或“b”)连接,即可实现。则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
(2)乙同学认为在通入空气的同时,将开关 K 与_____连通,也可以实现,则电池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16.铜、银和硝酸银溶液组成原电池,回答下列问题:
(1)负极反应式是_______。
(2)正极反应式是_______。
(3)当有1.6g铜溶解时,银棒增重_______g。
17.在某一容积为2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A、B、C、D四种气体物质发生可逆反应,其物质的量n(mol)随时间t(min)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前2min内用A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_______,4min时,v正(A)______v逆(D)(填“>”“<”或“=”)。
(3)在2min时,图象发生改变的原因可能是_____(填字母)
A增大B的物质的量 B降低温度
C加入催化剂 D减小A的物质的量
(4)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_______(填字母)。
A消耗5mol B的同时生成4molD
B反应速率4v(B)= 5v(D)
C容器内D的浓度不再随时间而发生变化
D容器内压强不再随时间而发生变化
E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随时间而发生变化
(5)由图示求得平衡时A的转化率为________。
18.已知如果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那么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反之为吸热反应。
(1)请你列举出三个放热反应的例子,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①_______;
②_______;
③_______。
(2)再列举出三个吸热反应的例子,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④_______;
⑤ _______;
⑥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A.由方程式可知,Li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做负极,则钢板做正极,A项正确;
B.负极上的电极方程式为:,可知移向负极,B项错误;
C.正极上的电极方程式为:,可知氢气为正极产物,C项正确;
D.电子会从负极流向正极,即电子由锂经导线流向钢板,D项正确;
答案选B。
2.A
【详解】乙醇做燃料易燃烧,污染小,可再生。答案选A。
3.D
【分析】
【详解】A.N4和P4都是分子晶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其熔点越高,P4熔点高,故A错误;
B.反应热就是断键吸收的能量和形成化学键所放出的能量的差值,断裂2molN≡N键吸收941kJ×2=1882kJ,形成1molN4所放出的能量是193 kJ×6=1158kJ,这说明1 mol N4 气体转化为N2 时要放出724 kJ能量,B错误;
C.N4 和N2 是由同一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属于同素异形体,C错误;
D.反应热就是断键吸收的能量和形成化学键所放出的能量的差值,断裂2molN≡N键吸收941kJ×2=1882kJ,形成1molN4所放出的能量是193 kJ×6=1158kJ,这说明1 mol N4 气体转化为N2 时要放出724 kJ能量,D正确;
故选D。
4.D
【详解】A、判断一个反应能否自发进行,是根据△G判断,而不是看条件,如放热熵减小的反应,高温下不能自发进行,A错误;
B、Ba(OH)2·8H2O与NH4Cl反应属吸热反应,B错误;
C、天然气燃烧时化学能并不全部转化为热能,还有光能等,C错误;
D、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D正确;
答案选D。
5.A
【详解】①A、B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浸入稀硫酸中,A极为负极,则金属活动性:A>B;②C、D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浸入稀硫酸中,电流由D→导线→C,则C为负极,D为正极,金属活动性:C>D;③B、C相连后,同时浸入稀硫酸中,C极产生大量气泡,C为正极,B为负极,金属活动性:B>C;④B、D相连后,同时浸入稀硫酸中,D极产生大量气泡,D为正极,B为负极,金属活动性:B>D;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A>B>C>D,答案选A。
6.C
【详解】反应物的浓度由0.1mol·L-1降到0.06mol·L-1需20s,即反应物的浓度变化为(0.1-0.06)mol L-1=0.04 mol L-1,反应物的浓度由0.06mol·L-1降到0.02mol·L-1,即反应物的浓度变化为(0.06-0.02)mol L-1=0.04mol L-1,若反应速率不变,则所需时间为20s,但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浓度减小,反应速率逐渐减小,故所需时间大于20s,故C正确;
故选C。
7.B
【详解】A.食品中添加适量二氧化硫,是因为SO2可以起到漂白、防腐、抗氧化等作用,故A正确;
B.氯碱工业制备氢氧化钠,是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备,2NaCl+2H2O2NaOH +H2↑ + Cl2↑,故B错误;
C.高炉炼铁是利用CO高温下还原铁矿石,故C正确;
D.利用冰箱冷藏食物,温度低时,化学反应速率慢,延缓食物变质的速率,故D正确;
选B。
8.C
【详解】A. 实验室用粗锌与稀盐酸反应制H2比纯锌快,粗锌与稀盐酸构成原电池,原电池加快反应速率,故A正确;
B. 浓硝酸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主要是浓硝酸在光照或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H2O、NO2和O2,故B正确;
C. 向10mL 0.2 mol L 1 ZnSO4溶液中加入10mL 0.4 mol L 1 Na2S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溶液中剩余Na2S溶液,再滴加CuSO4溶液,生成CuS黑色沉淀,不能得出Ksp(CuS)D. 做过银镜反应的试管可用铁盐溶液洗涤,Fe3++AgFe2++Ag+,加入盐酸,Ag+与Cl-结合成氯化银沉淀,平衡右移,因此清洗效果更好,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C。
9.C
【分析】装置无外接电源,则为原电池,根据B电极H2O→O2,氧元素化合价升高可知,B为负极,电极反应为:;A为正极,据此分析解题。
【详解】A.由分析可知,B极是电池的负极,故A正确;
B.由分析可知,B极的电极反应为,故B正确;
C.A极发生两个反应,2H++2e-=H2↑,3CO2+18e-+18H+=CH3CH(OH)CH3+5H2O,生成60g即1mol异丙醇,则CO2转移18mol电子,但是生成氢气也会转移电子,故生成60g异丙醇转移电子数大于18mol,故C错误;
D.本装置是用二氧化碳制取异丙醇,故A极选用高活性和高选择性的电化学催化剂能有效抑制析氢反应,故D正确;
故选C。
10.D
【详解】A.CaCO3在高温下分解产生CaO、CO2的反应是吸热反应,因此上述转化过程吸收大量热,A正确;
B.由于CaCO3在高温下分解产生CaO、CO2,因此工业上可采用此转化过程来制取CO2,B正确;
C.CaCO3属于离子化合物,电离产生Ca2+与以离子键结合,在阴离子中C、O原子之间以共价键结合,因此CaCO3是含有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C正确;
D.CaCO3分解生成的CaO是碱性氧化物,能够与水反应产生碱Ca(OH)2,故CaO可以作干燥剂,但Ca(OH)2能够与Cl2发生反应,因此CaO不可以作氯气的干燥剂,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D。
11.D
【详解】A、电离不需要通电,故错误;
B、电化学防腐不需通电,故错误;
C、放电不需要通电,故错误;
D、电解需要通电,故正确。
答案选D。
12.(1)3X+Y2Z
(2)0.05mol (L min)-1
(3) 2 ABCD
(4)ν(X) 逆=3ν(Y)正
【详解】(1)由图象可以看出,反应中X、Y的物质的量减小,Z的物质的量增多,则X、Y为反应物,Z为生成物,且△n(X):△n(Y):△n(Z)=0.3mol:0.1mol:0.2mol=3:1:2,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X+Y 2Z;
(2)v(Z)==0.05mol (L min)-1;
(3)根据图象,当反应进行到第2min时,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再改变,该反应达到平衡。
A.Z是气体,增大Z的量,Z的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增大,故选A;
B.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增大,故选B;
C.使用正催化剂,反应速率增大,故选C;
D.增大X或Y的量,X或Y的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增大,故选D;
选ABCD;
(4)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比等于系数比,用 X和Y的反应速率可以表示为ν(X) 逆=3ν(Y)正。
13.(1) 负极 锌的活泼性比铜强 正极 Cu
(2) 正极 铜的活泼性比银强 负极 X
(3) 负极 铜电极逐渐溶解,溶液变蓝 正极
【详解】(1)若X为锌、Y为硫酸铜溶液,则题给装置为锌铜在硫酸铜溶液中构成的原电池,金属活泼性强于铜的锌做原电池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锌离子,铜做正极,铜离子在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铜,溶液中阳离子铜离子向正极铜电极移动,故答案为:负极;锌的活泼性比铜强;正极;Cu;
(2)若X为银、Y为硝酸银溶液,则题给装置为铜银在硝酸银溶液中构成的原电池,金属活泼性强于银的铜做原电池的负极,铜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铜离子,银为正极,银离子在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银,溶液中银离子向正极银电极移动,故答案为:正极;铜的活泼性比银强;负极;X;
(3)若X为铁、Y为浓硝酸,由于铁在浓硝酸中钝化,铜与浓硝酸反应,所以题给装置为铁铜在浓硝酸中构成的原电池,还原剂铜为原电池的负极,铜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铜离子,溶液变蓝色,铁为正极,硝酸根离子做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故答案为:负极;铜电极逐渐溶解,溶液变蓝;正极。
14. 乙甲丙 CD
【详解】(1)从反应开始到12s时,A的浓度变化量=0.8-0.2=0.6mol/L,故A的反应速率为=;
(2) 12s时,B的浓度变化量=0.5 mol/L-0.3mol/L=0.2 mol/L,故a:b=0.6:0.2=3:1;经过测定前4s内,此时A的浓度变化量0.8-0.5=0.3mol/L,此时v(A)= =0.075mol/(L s),即v(A):v(C)=0.075:0.05=3:2,速率之比和系数成正比,故a:b:c=3:1:2,故化学方程式为:;
(3) 确定A的速率为:甲:;乙:,故v(A)=3×0.12=0.36 mol/(L s);丙:=0.16 mol/(L s),故v(A)=1.5×0.16=0.24 mol/(L s),故最快的是乙,最慢的是丙,故答案为:乙甲丙;
(4) 化学方程式为:;
A.化学平衡为动态平衡,达到平衡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但都不为零,故A错误;
B.反应前后气体的总质量保持不变,容器的体积保持不变,因此混合气体的密度恒为定值,不能判定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故B错误;
C.该反应为气体的总量发生变化的反应,因此气体的压强随着反应的进行也在发生变化,当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C正确;
D.该反应为气体的总量发生变化的反应,容器内气体的分子数为变量,当气体的分子数不再发生变化,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D正确;
故选CD。
15. b Cu+2H+=Cu2++H2↑ a 2Cu+O2+2H2SO4=2CuSO4+2H2O
【分析】(1)K与b相连时构成电解池,铜与电源正极相连,为电解池的阳极,则铜失去电子生成铜离子,碳棒上氢离子得到电子生成氢气,写出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通入空气时,K与a相连,可以构成原电池,铜为负极,碳棒为正极,结合原电池原理写出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详解】(1)甲同学认为,不通入空气时,K与b相连构成了电解池,铜为阳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Cu-2e-=Cu2+,碳棒为阴极,氢离子得到电子生成氢气,电解总反应为:Cu+2H+=Cu2++H2↑,故答案为:b;Cu+2H+=Cu2++H2↑;
(2)乙同学认为在通入空气的同时,将开关K与a相连可构成原电池,铜为负极,铜失去电子生成铜离子,碳棒为正极,氧气得到电子生成水,电池总反应为:2Cu+O2+2H2SO4=2CuSO4+2H2O,故答案为:a;2Cu+O2+2H2SO4=2CuSO4+2H2O.
【点睛】本题考查了原电池、电解池工作原理,明确原电池和电解池工作原理为解答关键,注意掌握书写电极反应式的方法,注意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写出电池总反应、电解池总反应方程式。
16. 5.4
【分析】铜、银和硝酸银溶液组成原电池,铜做电池负极发生氧化反应,银做电池正极,电极上发生还原反应。
【详解】(1)负极反应式是 ;
(2)正极反应式是 ;
(3)电池的总反应是 ,当有1.6g铜溶解时,析出银的质量是,所以银棒增重5.4g。
17. 4A(g)+5B(g)6C(g)+4D(g) 0.1mol/(L min) = C CD 32%
【分析】(1)根据图象知,A、B是反应物、C和D是生成物,反应达到平衡时,参加反应的物质的量变化量分别为:△n(A)=(2.5-1.7)mol=0.8mol、△n(B)=(2.4-1.4)mol=1.0mol、△n(C)=(1.2-0)mol=1.2mol、△n(D)=(0.8-0)mol=0.8mol,各物质的量的变化量之比等于其计量数之比,据此书写方程式;
(2)前2min内用A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4min时,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其计量数之比;
(3)在2min时,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变,相同时间内物质的量变化量增大,说明加快反应速率;
(4)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则,各物质的浓度不变,由此衍生的一些物理量也不变;
(5)A的转化率=,以此计算。
【详解】(1)根据图象知,A、B是反应物、C和D是生成物,反应达到平衡时,参加反应的物质的量变化量分别为:△n(A)=(2.5 1.7)mol=0.8mol、△n(B)=(2.4 1.4)mol=1.0mol、△n(C)=(1.2 0)mol=1.2mol、△n(D)=(0.8 0)mol=0.8mol,
各物质的量的变化量之比等于其计量数之比,所以A. B. C. D计量数之比=0.8mol:1.0mol:1.2mol:0.8mol=4:5:6:4,反应方程式为4A(g)+5B(g) 6C(g)4D(g),
故答案为:4A(g)+5B(g) 6C(g)4D(g);
(2)前2min内用A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 ;4min时,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其计量数之比,A. D的计量数相等,所以其反应速率相等,
故答案为:0.1mol/(L min);=;
(3)在2min时,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变,相同时间内物质的量变化量增大,说明加快反应速率,降低温度反应速率减慢,只有加入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且瞬间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变,故答案选C;
(4)A 消耗5mol B的同时生成4molD,均表示正反应速率,无法证明反应达到平衡,故A错误;
B 反应速率4v(B) = 5v (D),没有说明反应速率为正反应速率还是逆反应速率,无法证明反应达到平衡,故B错误;
C 容器内D的浓度不再随时间而发生变化,则能证明反应达到平衡,故C正确;
D 正反应为压强增大的反应,容器内压强不再随时间而发生变化,则可证明反应达到平衡,故D正确;
E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混合气体的质量不变,容器为恒容容器,混合气体体积不变,则混合气体的密度始终不变,则无法用密度变化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故E错误;故答案选:CD。
(5)A的转化率=,故答案为:32%。
【点睛】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量的变化量之比等于其计量数之比。
18.(1) H++OH-=H2O Mg+2H+=Mg2++H2↑ 2Al+6H+=2Al3++3H2↑
(2) C+CO2=2CO C+H2O=CO+H2 Ba(OH)2·8H2O+2NH4Cl=BaCl2+2NH3↑+ 10H2O
【解析】(1)
酸碱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离子方程式为H++OH-=H2O;活泼金属和酸的反应属于放热反应,离子方程式可以为Mg+2H+=Mg2++H2↑、2Al+6H+=2Al3++3H2↑;
(2)
碳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的反应是吸热反应,方程式为C+CO2=2CO,碳和水蒸气反应属于吸热反应,方程式为C+H2O=CO+H2,氢氧化钡晶体和氯化铵的反应是吸热反应,方程式为Ba(OH)2·8H2O+2NH4Cl=BaCl2+2NH3↑+ 10H2O。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