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时跟踪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时跟踪练(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13 19:37: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时跟踪练
一、单选题
1.1894年,郑观应完成了《盛世危言》一书,贯穿“富强救国”主题,主张“欲攘外,亟须自强;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郑观应的思想( )
A.诞生于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加深时
B.尚未突破洋务派“中体西用”
C.推动了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的传播
D.能够反映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要求
2.“拆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美德俄尽萧然。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3.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说孔子假托古圣王尧、舜、禹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这表明他( )
A.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 B.坚决维护封建纲常伦理
C.借助传统宣传新思想 D.力主推行尊孔复古思潮
4.在传统社会中,女子是不宜出来进行公开社交活动的。1901年,薛锦琴女士在拒俄聚会上公开发表演讲,震动海内外。辛亥革命时期,秋瑾等妇女参加了反清运动。据此可知,当时
A.西方启蒙思想得到传播 B.妇女政治地位大大提升
C.男女社交礼仪逐渐普及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5.这是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时期篇幅较大、流传很广的一段揭帖:“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同中原。挑铁道,把线砍,旋再破坏大轮船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下列对此揭帖主旨概括最完整准确的是
A.反清灭洋 B.反清复明 C.杀尽洋人 D.扶清灭洋
6.近代某思想家在《时务报》上发表的某篇文章中明确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该文章是
A.《新学伪经考》 B.《孔子改制考》 C.《变法议》 D.《天演论》
7.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没能取得洋务派的支持,甚至不少人加入了反对变法的阵营。地方督府除湖南巡抚陈宝箴等极个别人以外,其余均持观望态度,这反映出
A.维新思想不符合时代潮流 B.维新变法不符合各方的利益
C.洋务派思想顽固拒绝西学 D.维新派缺乏有力的政治支持
8.某晚清人士曾说:“西人一天主,一耶稣,教会之名至盈千万……康有为隐以改复原教之路得自命,欲删定六经,而先作《伪经考》,欲搅乱朝政,而又作《改制考》,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此言论主要反映出该人士
A.维护传统,政治立场保守 B.古今贯通,力主中西兼容
C.救亡图存,完全排斥西学 D.启迪民智,破除迂腐观念
9.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10.1901年6月,梁启超发表《立宪法议》认为世界上有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和民主立宪三种政体,并称君主立宪者,政体之最良者也”。梁启超的根本意图是
A.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B.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C.照搬西方政治制度 D.挽救中华民族危亡
11.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古议院考》,开篇写到“泰西各国何以强?曰:议院哉,议院哉!”他还认为,古代中国“虽无议院之名,却有其实”,《易》《书》《周官》《札记》《孟子》这些儒家经典已经包含了一切。由此可见,他( )
A.缺乏对晚清政治体制反思 B.尚未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
C.摒弃了清初经世致用学风 D.试图用传统文化改造现实
12.在这一次战争中,侵略者一开始就明确地表明,他们进军北京并不是与清朝政府为敌,恰恰相反,他们倒是要来拯救这个政府,使他不至于在“暴乱”的人民群众的挟持下继续干自己所并不想干的事情。下列符合这一战争后签订的条约的是( )
A.开放五口通商 B.列强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开办工厂
C.鸦片贸易合法化 D.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
13.中国近代某场战争进程中,李鸿章等南方四大总督向列国提出"自保疆土,长江及苏杭内地的外国人生命财产,由各督抚承诺保护,上海租界的中外商民生命财产,则由各国共同保护"的方案,经过对各国公使的游说,最终达成妥协。这场战争后
A.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B.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
C.中外反动势力开始走向公开勾结 D.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14.严复指出:“物竞者,物争自存也,天择者,存其宜种也。……民民物物,各争有以自存。其始也,种与种争,群与群争,弱者常为强食,愚者常为智役。……此所谓以天演之学言生物之道也。”严复的这一思想旨在( )
A.激发国人的竞争意识 B.引入西方进化论思想
C.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 D.宣传民主与科学思想
15.地图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素有“左图右史”之说。下图为北京某历史时期的地图,该图可以佐证
A.开放北京成为通商口岸 B.同意列强在北京开设工厂
C.外国公使开始进驻北京 D.允许各国驻军保护使馆界
16.《苏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载:“孰意六七月间,生意之坏意有不堪收拾之势。盖因北方乱信传来,人心浮动……及至中秋前后,生意渐有起色,市面亦有转机。”这一场景发生于( )
A.鸦片战争时期 B.中日甲午战争时期
C.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D.武昌起义期间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梁启超于1901年和1902年先后发表了《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提出他的“新史学”思想:“盖从来作史者,皆为朝廷上之君若臣而作,曾无有一书为国民而作者也……以此论之,虽谓中国前者未尝有史,殆非为过……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中国之史,长于言事;西国之史,长于言政。言事者之所重,在一朝一姓兴亡之所由,谓之君史;言政者之所重,在一城一乡教养之所起,谓之民史。”“今日欧洲民族主义所以发达,列国所以日进文明,史学之功居其半焉”。
——摘自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材料二 梁启超:“欲创新史学,不可不先明史学之界说。欲知史学之界说,不可不先明历史之范围。今请析其条理而论述之。第一,历史者,叙述进化之现象也……第二,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也……第三,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
——梁启超《新史学》
(1)根据材料一,指出梁启超对传统史学的看法,并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新史学”的特点及意图。
(3)综合以上材料,梁启超的“新史学”的历史意义。
18.湘军等新式武装的出现折射出晚清某些领域的统治危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湘军在营以上精心建置了分统、统领和大帅,都由曾国藩信任的助手任职,他们多数是取得低级文官功名的人。曾国藩强调军队质量胜于数量。湘军对兵员的征募、训练和纪律以及按照儒教(程朱理学的伦理要求)治军等的高度重视,使它独具特色。一个普通湘军士兵的薪饷为绿营军最高级别士兵的两倍左右;基于减少贪污和维持斗志的考量,湘军对高级官员更加不吝惜恩赏。曾国藩的私人幕僚和将官班底成为输运行政干部的温床。其中涌现出许多一流的地方官员,他们在19世纪60年代后的一段时间里控制着清政府的军政大权。
——摘编自[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二 在清代早期和中期,政府高度集权化,朝廷决定着各省的政策;而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后,中央政府发现有必要与外省大员磋商国是,听取他们的意见。北京的衙门时常征求地方官员的意见,以争取他们支持自己的立场;势力强大的巡抚和总督时时会摆脱中央政府而自行其是,比如在1898年“百日”维新之后,两江总督刘坤一便激烈地反对皇大后“废黜”皇帝;在1900年的义和团事件期间,东南诸省当局拒绝服从慈禧支持义和团的命令,而单独与外国列强缔结了协议,以求“互保”。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曾国藩缔造的湘军的特点。
(2)结合材料一、二并所学知识,说明晚清政府统治危机的表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依据材料“1894年……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可以看出郑观应主张改良政治,反映了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要求,D项正确;甲午战败是在1895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改良政治已经突破“中体西用”思想,排除B项;1915年新文化运动,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B
【详解】根据材料中“拆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美德俄尽萧然。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可知,该运动具有盲目排外的色彩,而对清王朝愚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历史事件是义和团运动,他们以“扶清灭洋”为口号,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反对清王朝统治,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宣传西方民主、科学思想,并非排外,排除C项;国民革命运动开始于1924年,1912年清王朝已被推翻,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康有为是维新派代表人物,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康有为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意在借助传统宣传新思想,C项正确;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不是康有为的主张,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坚决维护封建纲常伦理,排除B项;康有为意在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而非力主推行尊孔复古思潮,排除D项。故选C项。
4.A
【详解】20世纪初中国妇女开始从家庭走向社会,参加社交和政治斗争等,反映出西方启蒙思想得到传播,A项正确;妇女参与社交活动,不能说明妇女政治地位开始上升,B项错误;辛亥革命之前妇女参与社会活动,不能得出社交礼仪“普及”和“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等结论,CD两项错误。
5.D
【详解】根据所学,义和团曾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既有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同时反映了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D项正确;ABC项理解不全面,排除ABC项。故选D项。
【点睛】
6.C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在上海担任《时务报》主笔期间,发表《变法通议》等论文,猛烈抨击封建顽固派的因循守旧,阐述变法图存的道理。他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只有实行变法才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C项正确;材料中的文章出自梁启超的《变法通议》,《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属于梁启超的著作,排除AB项;《天演论》属于严复的,排除D项。故选C项。
7.D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维新变法措施过于激进,导致反对势力过于强大,说明的是维新派缺乏有力的政治支持,D正确;维新思想顺应当时的时代潮流,A项错误;维新变法符合一部分人群的利益,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
8.A
【详解】根据“康有为隐以改复原教之路得自命,欲删定六经,而先作《伪经考》,欲搅乱朝政,而又作《改制考》,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可得出该人士反对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反对西方的民主政治,体现出其维护传统,政治立场保守,A项正确;该人士没有主张中西兼容,也没有启迪民智,排除BD项;C项太绝对,排除C项。故选A项。
9.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梁启超指出康有为的观点是借鉴各国变法经验,通过“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为维新变法运动做准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康有为和梁启超已经认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性,A项正确;康梁学习西方各国政治改革从发动国民开始,说明其借鉴了外国经验,排除B项;康梁领导的戊戌变法是依靠光绪皇帝实行的自上而下的变法,排除C、D项。故选A项。
10.D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梁启超认为政体也存在进化的现象,这主要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服务,D项正确;此时维新变法运动已经失败,排除A项;材料与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无关,排除B项;C项错在“照搬”,排除。故选D项。
【点睛】
11.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题干所示为梁启超的相关言论,一方面,他认识到西方议会制对西方富强的影响,同时,他认为古代中国“虽无议院之名,却有其实”,表明他尚未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B项正确;梁启超作为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对晚清政治体制有着深刻的反思,排除A项;晚清知识分子继承了清初经世致用的学风,排除C项;维新派以西方君主立宪思想为指导,只是把西方学说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以减少改革阻力,并非用传统文化改造现实,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材料是对义和团运动的描述,义和团运动被镇压后,签订《辛丑条约》,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D项正确;A项与《南京条约》有关,排除;B项与《马关条约》签订有关,排除;C项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排除。故选D项。
【点睛】
13.D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该方案属于《东南互保条约》的内容,发生于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D项正确;戊戌变法体现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排除B项;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中外反动势力开始走向公开勾结,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4.A
【详解】根据材料“以天演之学言生物之道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复的天演论思想,主要目的是用进化论思想激发国人的竞争意志,推动维新变法,A项正确;引入进化论思想只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排除B项;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是洋务运动时期的主要内容,排除C项;宣传民主与科学思想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15.D
【详解】根据图片的内容可得出,这与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有关,并允许各国驻军保护,这是《辛丑条约》的内容,D项正确;A项与图片不符合,排除A;BC项是《天津条约》的内容,与图片不符合,排除BC。
16.C
【详解】依据材料“孰意六七月间,生意之坏意有不堪收拾之势。盖因北方乱信传来,人心浮动”,结合苏州口华洋贸易,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开放了苏州为通商口岸,推断应为甲午中日战争之后,而“北方乱信传来”,可知是八国联军为镇压义和团而发动的侵华战争,所以这一场景发生于八国联军侵华时期,C项正确;鸦片战争时期,中日甲午战争时期,苏州还未成为通商口岸,排除AB项;武昌起义期间,北方未发生大的战乱,排除D项。故选C项。
17.(1)观点:中国无史;中国史学重“言事”重“君史”,西方史学重“言政” 重“民史”(或中国有君史无民史)。
时代背景:晚清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政治权力的专制;戊戌变法的失败;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任选4点)
(2)特点:以进化论及西方思想作为史学研究基础;强调史学应以民众和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重视探寻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意图:与旧史学划清界限,剔除旧史学崇古、尊君等观念;主张史学要面向社会、面向民众,写出真正的“民史”;借助史学实现反封建的政治诉求,实现政治体制变革;开启民智。(任答2点)
(3)意义:给旧史学以沉重打击;标志着近代新史学的诞生(近代史学的开端),对中国史学、学术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树立开拓进取的精神,为当时改革、救亡开辟了新路;对后世影响深远。(任答2点)
【详解】(1)观点:根据“盖从来作史者,皆为朝廷上之君若臣而作,曾无有一书为国民而作者也……以此论之,虽谓中国前者未尝有史,殆非为过……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得出中国无史;根据“中国之史,长于言事;西国之史,长于言政。言事者之所重,在一朝一姓兴亡之所由,谓之君史;言政者之所重,在一城一乡教养之所起,谓之民史。”得出中国史学重“言事”重“君史”,西方史学重“言政” 重“民史”(或中国有君史无民史)。时代背景:根据“梁启超于1901年和1902年先后发表了《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可从政治环境、专制 制度、变法、西方思想的影响等角度概括。
(2)特点:根据“第一,历史者,叙述进化之现象也……”得出以进化论及西方思想作为史学研究基础;根据“第二,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也……”得出强调史学应以民众和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根据“第三,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得出重视探寻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意图:根据所学可得出与旧史学划清界限,剔除旧史学崇古、尊君等观念;主张史学要面向社会、面向民众,写出真正的“民史”;借助史学实现反封建的政治诉求,实现政治体制变革;开启民智。(任答2点)
(3)意义:根据所学可从给旧史学以沉重打击;标志着近代新史学的诞生(近代史学的开端),对中国史学、学术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树立开拓进取的精神,为当时改革、救亡开辟了新路;对后世影响深远等方面概括。
18.(1)湘军实行新军事编制;强调军队质量;重视湘军的建设;湘军薪饷高;湘军具有私人军队性质;对后期政局产生重大影响。
(2)中央集权面临危机;地方势力不断增强;势力强大的巡抚和总督不服从中央统治。
【解析】(1)根据材料一“建置了分统、统领和大帅,都由曾国藩信任的助手任职,他们多数是取得低级文官功名的人”得出湘军实行新军事编制;根据材料一“曾国藩强调军队质量胜于数量”得出强调军队质量;根据材料一“湘军对兵员的征募、训练和纪律以及按照儒教(程朱理学的伦理要求)治军等的高度重视,使它独具特色。”得出重视湘军的建设;根据材料一“一个普通湘军士兵的薪饷为绿营军最高级别士兵的两倍左右;基于减少贪污和维持斗志的考量,湘军对高级官员更加不吝惜恩赏。”得出湘军薪饷高;根据材料一“曾国藩的私人幕僚和将官班底成为输运行政干部的温床。”得出湘军具有私人军队性质;根据材料一“他们在19世纪60年代后的一段时间里控制着清政府的军政大权。”得出对后期政局产生重大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中央政府发现有必要与外省大员磋商国是,听取他们的意见。”得出中央集权面临危机;根据材料二“北京的衙门时常征求地方官员的意见,以争取他们支持自己的立场;势力强大的巡抚和总督时时会摆脱中央政府而自行其是”得出地方势力不断增强;势力强大的巡抚和总督不服从中央统治。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