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兰亭集序》教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0.1《兰亭集序》教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13 19:44: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兰 亭 集 序
王羲之
教学目的:
1.了解和掌握书序的特点
2.掌握文言词语:咸、毕、惠、信、兴等词的意思和用法。
3.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归纳多义词的义项。
2.体味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有致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教学课型:讲读
教学方法:研读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了解作者及“序”的有关知识;
2.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思路;
3.学习第一、二节。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修禊(xì)”仪式,兰亭(兰渚之亭)就流芳千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吧。
2.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
(1)解题:
《兰亭集序》又称《兰亭序》、《兰亭宴集序》。序,文体的一种,这里用以记事。兰亭,地名,在今浙江省绍兴县西南兰渚,此地有亭,故称兰亭。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举行盛大的文人宴会,临流赋诗,抒发情怀,后将这些诗汇集成册,由王羲之作序,写成本文。
(2)介绍作者及写作目的:
王羲之,东晋琅邪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县)人,出身于士族名门。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杰出的书法家。青年时有美誉,朝廷招他为侍中、吏部尚书,都辞谢不就,后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为王右军。
他写作本文的目的有二:一是记叙兰亭景致和宴会盛况,二是借这篇序言表达自己的观感。全文既写出了作者与名士的宴饮之乐,又写出了欢乐有尽,人生短暂的感慨,是一篇流传千古的名篇。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的过程
1.教师(或课件)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语调、音节,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注意读音:会(kuài)稽 修禊(xì) 激湍(tuān) 流觞(shāng)曲水
齐彭殇(shāng) 游目骋(chěng)怀
2.了解“序”的体裁特点:
提问、讨论: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指出本文中能体现“序”的特点的内容。
提示: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的缘由(由修禊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作诗的精彩(“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意义。这便是本文不同于一般书序之处。
3.思考本文作者的情感以及变化。
(1)学生速读课文。
(2)明确: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悲,悲痛成感慨,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4.给文章划分段落,概括要点。(1)学生讨论。 第一部分:叙宴集盛况。
(2)明 确 第二部分:发人生感慨。
第三部分:明作序要旨。
5.学习第一二节,理解文意:
(1)教师强调字义:
毕、咸:全、都。 修:长、高。 引:凿引。 其次:“曲水”之旁。
惠风:和风。 品类:指万物。 品:众。 极:尽。娱:乐。信:确实。
(2)学生朗读第一二节。
(3)提问:本部分最后一句写到宴饮“信可乐也”,文中都写出了哪些“乐”?
【明确】:
兰亭盛会的时间、地点、原因。
一是名士相聚之乐:“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事乐
二是环境优美之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景美。
可乐之事 三相聚狂欢之乐:“虽无丝竹管弘之盛,……畅叙幽情。”——心乐。
(乐) 四是气候宜人之乐:“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辰良。
五是体悟万物之乐:“仰欢宇宙之大……足以极视听之娱。——意乐。
(4)对照板书,试背第一二节。
(四)小结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锵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流水,飞珠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我们仿佛看到这些雅士们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同时这为下文的议论和抒发感慨作了铺垫。
(五)布置作业:
1.翻译第一二节。2.完成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第三、四两节并背诵、2.总结全文、鉴赏本文的艺术特点。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检查背诵第一、二节。
2.学习第三节。
(1)试读第3节,体会作者心境的变化。
(2)试译第3节,重点注意以下字、词、句:
①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②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③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④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3)讨论分析:
①本段作者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是如何逐步展开的?
【点拨】:作者承接上文“乐”,由乐而痛,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
生命将老,爱好将倦
会后感慨 岂不痛哉
(悲) 生死随化,欢乐有尽
②由第一段的“乐”转入本段的“痛”的原因是什么?(用原话回答)
【点拨】:“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③本节的议论与前一部分的叙事是如何联系的(尽量引原句回答)?
【点拨】:首句承第一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而言,也承上段的“仰观……俯察……”的说法。下面承此句论述了两种人。他们虽然“趣舍”“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时都是“不知老之将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情随事迁,令人感慨的。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
(4)试背第二部分(第三节)。
3.学习第四节:
(1)齐读第四节。(2)试译第四节,重点注意加点词的翻译:
①若合一契 ②临文嗟悼 ③一死生,齐彭殇 ④其致一也
(3)讨论、分析:
①给第四节分层并简练概括层意:
第一层写古人对生死的感慨,第二层推想后人的感慨,第三层概括作序的目的,使后人了解今人的感触。
②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作者认为死就是死、生就是生,二者不得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做些事,不宜空谈玄理的意味。在对老庄哲学虚无主义世界观的批判中,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生的眷恋和热爱。
③最后一段“悲”的原因是什么?
“一死生”虚诞,“齐彭殇”妄作
会后感慨 悲夫
(悲) 生死问题,古今同慨,作序目的
(4)试背第4节。
4.总结全文(学生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课文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这一问题?
(2)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有致,体现在哪些方面?(详析见《新教案》)
从写景,叙事、抒情三方面分析。
(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练习”。
2.完成《能力培养与测试》练习册上的“一课一练”练习。
附:
▲关于《兰亭序》的“神龙本”的说法来历:
我们现在已经无法见到王羲之的真迹了,我们所见到的一些被称为王羲之的作品,都是唐代以后的摹本,然而这些唐人的摹本,也不失难得的珍品。神龙本兰亭便是其中之一。这卷《兰亭序》因卷首有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小印,故称“神龙本”,据说是由唐太宗时期的书法家冯承素临摹的。传说唐太宗派人用几近骗取的手段得到了真迹《兰亭序》,奉为至宝,命朝中善书者摹拓数本,广赐王公大臣。最后,深爱羲之书法的唐太宗将真迹带入了昭陵,留给后世无尽的遗憾。
▲关于《兰亭序》的“定武本”的说法来历:
唐太宗得王羲之《兰亭序》真迹,命欧阳询临摹,刻石于学士院,拓赐近臣。五代梁移石汴都。辽耶律德光破晋后携此石北去,德光中途病死,石弃于杀虎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碑被发现,置于定州。唐时定州置义武军,宋避太宗赵光义讳,改义武为定武,故此石刻被称为《定武本兰亭》。《定武本兰亭》又有5字损本与不损本之别。宋代以来《兰亭序》刻本众多,论者多以欧摹定武本为正宗。   
后世所传《兰亭序》皆为唐以后辗转勾摹,笔墨气韵渐去原迹,但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反映出王羲之书法的风格面貌,不失为学习书法的范本之一。自宋代以来,《定武本兰亭》特别受到推重。元赵孟頫曾在定武本后题跋,认为:“古今言书者以右军为最善,评右军之书者以禊帖为最善,真迹既亡,其刻石者以定武为最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