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声韵之美 语言之妙
学习目标
01
02
揣摩和品味语言,多角度探究写景美文的语言之妙。
阅读品析并结合生活经验,理解作者个性化语言所蕴含的独特情感与思考。
重音
声韵之美
朗读设计
停连
……
语言之妙
四季美景
《济南的冬天》
老舍
《雨的四季》
《春》
朱自清
刘湛秋
回顾课文,仔细品味揣摩语言,思考三篇文章在语言上的特点。
个性
共性
语言的“共性”之妙
三篇文章都运用了比喻、拟人等生动的修辞手法。请结合上节课所找的朗读片段,揣摩语言的表达效果。
好的比喻
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好的比喻
回顾“比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好的比喻
品读比喻句
把野花比作眼睛、星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花的细小且繁多,表达了作者对野花的喜爱之情。眼睛和星星联系后文的眨呀眨的还让我们联想到孩子,更能让我们感受到蓬勃的生机。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粉尘,像宝石,还眨呀眨的。
粉尘虽然也突出了细小且多的特点,但粉尘的细小在形似上与野花差距太大,也没有眨呀眨的动感,宝石虽然与后面眨呀眨可以联系,但宝石价值不菲,与野花遍地是没有共性,并且缺乏灵动与生机,这样一来都不能将作者的喜爱之情很好地表达出来。
本体和喻体要保持情感上的一致,要突显写作的意图,能引发读者的联想,有丰富的内涵等。
好的比喻
除了形似以外,还要具有哪些要素?
学以致用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比喻句,从“好的比喻”的角度为它做批注。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春》朱自清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济南的冬天》老舍
……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济南的冬天》老舍
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雨的四季》刘湛秋
学以致用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比喻句,从“好的比喻”的角度为它做批注。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春》朱自清
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比喻看似都是写春雨的绵密,但侧重却不同。比作“牛毛”强调的是“密”,比作“花针”强调的是“细”,比作“细丝”强调的是“柔”。
学以致用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比喻句,从“好的比喻”的角度为它做批注。
这处比喻把苏醒的小草比作蚯蚓,小草本来动得没有那么明显,蚯蚓扭动才让人看得出来,这句话把小草那么细微得动态写了出来,就好像用了“快进”一样,将小草的这种生机勃勃很好地展现出来。
这里运用了暗喻的手法,将冬天济南的全景比作一张唐代名手画的水墨画,生动地表现了冬天的济南具有山水画的意境,作者的赞赏之情溢于言表。
……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济南的冬天》老舍
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雨的四季》刘湛秋
语言的“共性”之妙
好的比拟
三篇文章都运用了比喻、拟人等生动的修辞手法。请结合上节课所找的朗读片段,揣摩语言的表达效果。
好的拟人
回顾“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的修辞手法,是比拟的一种。
拟人
拟物
还有一种比拟,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乙物来写,我们称之为拟物。
比拟
好的拟人
品味“拟人”
甲句: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比较下面两组语句,看看甲句与乙句有什么不同。请先思考并记录自己的思考。
乙句: 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甲句: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乙句: 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甲句“小山”把济南放在了摇篮里,低声说话,像是一个慈爱的母亲,赋予了“小山”人的情态,同时作者用“他们”而不是“它们”来指代小山,显得小山具有人情味,写出了山城的安宁与温暖,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从而感受到作者对小城的喜爱。乙句用“围”字写出了济南山城的特点,但没有感彩,反而有一种拥挤、逼仄的感觉。
形
神
情
学以致用
摘录能打动你的比拟句,从“形”、“神”、“情”三个角度进行赏析和批注。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朱自清
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济南的冬天》老舍
……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这时候,雨不大出门。——刘湛秋《雨的四季》
学以致用
摘录能打动你的比拟句,从“形”、“神”、“情”三个角度进行赏析和批注。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朱自清
将雪色和草色融为一体,拟作花衣,这是拟物,“山的肌肤”则是拟人,整个句子洋溢一种冬日看雪的浪漫情怀。
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济南的冬天》老舍
运用了拟人,将桃树、杏花的竞相开放描绘的非常生动形象,巧用了“赶趟儿”仿佛是来凑春天的热闹了,显得春天百花争艳,生机无限。
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济南的冬天》老舍
仅把秋雨不那么频繁的特点写出来,还把秋雨写得像一个端庄沉静的妇人,仿佛就是我们生活中很熟悉的人一样。
贴切地喻体和恰当的比拟,需要我们细致观察,用心体会。在此基础上,当我们发挥奇妙的联想和想象时,那些精妙的比喻和拟人就会诞生了。
小结修辞的奥秘
作者为什么能将普通的事物写得这样生动有趣呢?
比喻、拟人的诞生过程图示
语言的“个性”之妙
《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在语言上还另外各有各的出彩之处。
《春》
充满童真童趣的表达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喻体“火”“霞”“雪”常见、通俗,符合儿童的联想特点,写尽桃树、杏树、梨树花的灿烂。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品读赏析: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符合儿童口吻的活泼语言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品读赏析:
偷偷地、嫩嫩的、绿绿的使用叠词,表现小草的情态和色彩,小草仿佛有灵性、有个性。语言活泼,节奏明快,充满孩子气,紧跟着的“坐”“躺”“打滚”“踢球”“赛跑”“捉迷藏”等就是孩子的活动,多用短句,跳跃感很强,符合儿童说话的特征,有天然的童趣,衬托了春草的可爱与生机。
品读赏析:
偷偷地、嫩嫩的、绿绿的使用叠词,表现小草的情态和色彩,小草仿佛有灵性、有个性。语言活泼,节奏明快,充满孩子气,紧跟着的“坐”“躺”“打滚”“踢球”“赛跑”“捉迷藏”等就是孩子的活动,多用短句,跳跃感很强,符合儿童说话的特征,有天然的童趣,衬托了春草的可爱与生机。
符合儿童口吻的活泼语言
契合儿童心理的修辞手法
语言的“个性”之妙
《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在语言上还另外各有各的出彩之处。
《济南的冬天》
富有画面感的语气
朗读设计
都说作家惜字如金,可老舍却在文中用了许多“吧”“呀”“呢”,若把这些语气词删去,是否更好?
“吧”字与“也许”一词相照应,写人们因济南冬天的温暖几乎产生了春天即将到来的错觉,突出了欣喜之情,“呀”字在句中加强了语气,突出了作者对济南冬日“下小雪”的深情赞美,“呢”字饱含作者对冬日济南水清柳媚的赞美之情,风趣地写出了水边垂柳娇媚又顽皮的情态。
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
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
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找个影儿呢!
拟声词能够再现画面,帮助传情达意,读出文章的语言节奏,读出句中的情感,感受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语言的“个性”之妙
《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在语言上还另外各有各的出彩之处。
《雨的四季》
极具创新性的想象
把自己的眼睛投向天空和大地,又去寻找更美好、更欢乐、更富有创造性的生活。”
——《愉快的自白》刘湛秋
摘录创造性的想象和表达
毛孔
嘴
你浑身的毛孔都热得张开了嘴,巴望着那清凉得甘露。
叶子
波浪
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作业布置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所选的语言片段,抓住所选片段所在文章的语言独特之处,诵读并录制一段音频。
运用所学修辞的知识,或活用儿童口吻,或加上语气词,或发挥创造性的想象,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现代文的写景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