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横店镇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金华市横店镇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13 19:57: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横店镇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共22分)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4小题,12分)
材料一
现在一些年轻人,和戏曲有心理距离。这种心理距离的形成,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近百年来,社会上一度存在轻视民族戏曲的现象,影响了几代人,现在这种心态淡化多了,但仍未彻底消失。现实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外来的与内生的新文娱形式实在太多,挤压了戏曲的生存空间。
戏曲曾经是我们民族的时尚艺术,远的不说,近的如京剧,曾被称为“时尚黄腔”。到了当代,戏曲界仍然在努力。其实,越是传统的,就越是时尚的。令大家折服的一个例子,就是历来被边缘化、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的梨园戏,因为创作出《董生与李氏》这部佳作,不少远方的年轻人乘飞机前去观赏,竟成为一种时尚。
虽然任何一种艺术都很难得到所有人的喜欢,但能拥有一部分观众,尤其是比现在更多些的年轻观众,依然是戏曲界的奋斗目标。当务之急,是要充分发挥国家的政策利好,创造多种机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亲密接触,让他们感受并领略戏曲何以能在世界戏剧之林独树一帜,其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理由究竟何在。只要戏曲界认真对待这件紧要工作,而不是敷衍了事,就有可能改变一部分年轻人与戏曲疏离的现状,培养出更多“粉丝”,甚至将来在他们之中还会产生新的戏曲工作者,为戏曲的繁荣发展建功立业。
同时,我们不应把青年的欣赏趣味作单向化、狭隘化理解,认为他们“喜新厌旧”或“喜旧厌新”。总的来说,古典美与现代美他们都需要。所谓新与旧是相对而言的,实质上都是当代艺术家在戏曲深厚传统基础上的新创造。比如《曹操与杨修》是从无到有,再如“青春版”《牡丹亭》的文本剪裁、音乐伴奏、表演与导演、服饰与灯光,都融入了当代艺术家的心血,是一种追求古典韵味的隐形化现代处理。有了古典美,还要有现代美,这样戏曲的道路才宽广。
一要美,有戏曲的、剧种的、声腔的、演员个人的独特之美;二要真与善,在陶冶性情的艺术欣赏中,感受到生活的、历史的、时代的某种真实感,这有利于观众的心灵建设。戏曲能做到真善美的有机结合,一定可以征服偏见或成见,赢得年轻人,也赢得更美好的未来。
(摘编自周飞亚、王瑨《戏曲艺术与年轻观众》,《人民日报》)
材料二
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将推动艺术和文学向着更加开阔和自由的世界拓展,并在作家作品中形成时代与时代之间的代际感。
在艺术回归的时代,全媒体是技术,是背景,是视角,也是价值观和审美观,但它不是内涵和内容。它的内涵和内容仍然是人的身体、声音、情感,以及其所依附的乡土和家国,这是人类所共同面对的全媒体背景下的极其珍贵的个别性、独特性。我们可以拥有一万台相同的电脑,透过屏幕能映射出一万张不同的面庞。这一万张不同的面庞因不同的人种、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宗教而构成不同的表情。如果这一万台电脑映射出的是同一张面孔、同一个表情、同一种眼神,那么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就是人类文明的灾难。
人类在进入新世纪、新时代方才意识到,我们一直所追求的现代化、国际化,给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正日益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土壤。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在全媒体时代的文化风气当中,有一种非常自觉的向传统文化回归的趋向。各民族、各地域在任何时代都不像在21世纪已经过去的这20年中,对本土文化予以如此高度的重视。再以舞台艺术为例,2015年在美国首演的音乐剧《汉密尔顿》,它所使用的音乐元素既非欧美的古典音乐,也非美国当下的流行音乐,而是古老的非洲乡土音乐,甚至是乡土歌谣。而恰恰是这种地域的、民间的歌谣和说唱艺术,构成了今天时尚的嘻哈音乐。音乐剧的发展也已逾百年,现在的百老汇,最好的剧场、最优秀的音乐剧演员,使用的表演元素大都是最传统的,而这些最传统的表演元素显示出来的品质却是最现代的。
正像在中国一样,最古老的艺术、最古老的戏曲剧种,恰恰焕发出最现代的魅力,比如昆曲、梨园戏等。因此,在全媒体时代,我们应该更加正视人的内心世界,更加正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独特传统和独特表达。从某种意义上看,回归就是创新,传播也是传承。创新需要内容的支撑,这个内容就是要在标准化、统一化的共同模式中展示个别性的传统。而传播本身的意义,就是在更大的范围内用更现代的科技手段有选择性地传播所要传承的文化内容。因而,传播本身就变成了传承。所以,当我们迎接全媒体时代到来之时,我们所要唤醒的恰恰就是向传统、向内心的回归,更加自觉地在全媒体的背景下展示出各自的独特性,这也是中国戏曲生命力的传承。
(摘编自罗怀臻《传统戏曲的全媒体生命力》,《光明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多外来的与内生的新文娱形式是年轻人和戏曲有心理距离的主要原因,现在的年轻人更多追求时尚文娱。
B.只要充分利用好国家政策,多创造机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有更多接触,就能够拉近二者之间的距离。
C.科学技术的进步将推动艺术与文学向更开阔和自由的世界拓展,所以要在作家作品中形成时代间的代际感。
D.在全媒体时代,如果将创新融入戏曲艺术,那么即使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也可以呈现出最现代的艺术品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任何一种艺术都很难得到所有观众的喜欢,我国的戏曲艺术也不例外,而且当代戏曲艺术对年轻观众的吸引力相对变小了。
B.梨园戏历来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但新戏《董生与李氏》让不少年轻人乘飞机前去观赏,这说明越是传统的,就越是时尚的。
C.既不使用欧美古典音乐、又不使用美国当下流行音乐的音乐剧《汉密尔顿》取得成功,应归功于其对传统文化的自觉回归。
D.现在百老汇最好的剧场和音乐剧演员,用最传统的表演元素表现出最现代的品质,这一点和中国的昆曲、梨园戏大体相同。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河南豫剧院普及全民美育“DOU艺计划”,和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抖音一起探索短视频戏曲艺术的传播传承。
B.厦门举办“礼赞新中国逐梦新时代”优秀剧目展演季,26场新创排的地方戏曲轮番上演,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
C.“青春版”《牡丹亭》在北京世纪剧院三个晚上连演上中下三本,吸引了很多的年轻人,每晚演出都是座无虚席。
D.1995年,作为“京剧走向青年”的巡演剧目,《曹操与杨修》在北京上演并且取得意想不到的轰动效果。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3分)
二、文学类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0分)
陶然亭的雪①
(俞平伯)
那天是雪后的下午。我们雇了两辆“胶皮”②,向着陶然亭去,但车只雇到前门外大外郎营。车轮咯咯吱吱的切碾着白雪,留下凹纹的平行线,我们遂由南池子而天安门东,渐逼近车马纷填、兀然在目的前门了。街衢上已是一半儿泥泞,一半儿雪了。幸而北风还时时吹下一阵雪珠,蒙络那一切,正如疏朗冥濛的银雾。亦幸而雪在北京,似乎是白面捏的,又似乎是白泥塑的。若移在江南,檐漏的滴搭,不终朝而消尽了。
我们下了车,踏着雪,穿粉房琉璃街而南,眩眼的雪光愈白,栉比的人家渐寥落了。不久就远远望见清旷莹明的原野,这正是在城圈里耽腻了的我们所期待的。累累的荒冢,白着头的,地名叫做窑台。我不禁连想那“会向瑶台月下逢”的所谓瑶台。这本是比拟不伦,但我总不住的那么想。
那时江亭之北似尚未有通衢。我们踯躅于白蓑衣广覆着的田野之间,望望这里,望望那里,都很像江亭似的。商量着,偏西南方较高大的屋,或者就是了。但为什么不见一个亭子呢?藏在里边罢?
到拾级而登时,已确信所测不误了。然踏穿了内外竟不见有什么亭子。幸而上面挂着的一方匾;否则那天到的是不是陶然亭,若至今还是疑问,岂非是个笑话。江亭无亭,这样的名实乖违,总使我们怅然若失。我来时是这样预期的,一座四望极目的危亭,无碍无遮,在雪海中沐浴而嬉,宛如回旋的灯塔在银涛万沸之中,浅礁之上,亭亭矗立一般。而今竟只见拙钝的几间老屋,为城圈之中以习见而不一见的,则已往的名流觞咏,想起来真不免黯然寡色了。
然其时雪又纷纷扬扬而下来,跳舞在灰空里的雪羽,任意地飞集到我们的粗呢氅衣上。趁它们未及融为明珠的时候,我即用手那么一拍,大半掉在地上,小半已渗进衣襟去。“下马先寻题壁字”(宋周邦彦《清真集》中《浣溪沙》句),来来回回的循墙而走,咱们也大有古人之风呢。看看咱们能拾得什么?至少也当有如“白丁香折玉亭亭”一样的句子被传诵着罢。然而竟终于不见!可证“一蟹不如一蟹”③这句老话真是有一点意思的。后来幸而觅得略可解嘲的断句,所谓“卅年戎马尽秋尘”者,从此就在咱们嘴里咕噜着了。
在曲折廓落的游廊间,当北风卷雪渺无片响的时分,忽近处递来琅琅的书声。谛听,分明得很,是小孩子的。它对于我们十分亲密,因为和从前我们在书屋里所唱出的正是一个样子的。这尽可以使我重温热久未曾尝的儿时的甜酒,使我俯拾眠歌声里的温馨梦痕,并可以减轻北风的尖冷,抚慰素雪的飘零。换一句干脆点的话,就是在清冷双绝的况味中,它恰好给喝了一点热热酽酽的东西,使一切已凝的,一切凝着的,一切将凝的,都软洋洋掸着腰肢不自支持了。
书声还正琅琅然呢。我们寻诗的闲趣被窥人的热念给岔开了。从回廊下踅过去,两明一暗的三间屋,玻璃窗上帷子亦未下。天色其时尚未近黄昏,惟云天密吻,酿雪意的浓酣;阡陌明胸,积雪痕的寒皎。似乎全与迟暮合缘,催着黄昏快些来罢。至屋内的陈设,人物的须眉,已尽随年月日时的迁移,送进茫茫昧昧的乡土,在此也只好从缺。几个较鲜明的印象,尚可片片掇拾以告诸君的,是厚的棉门帘一个;肥短的旱烟袋一支;老黄色的《孟子》一册,上有银朱圈点,正翻到《离娄》篇首;照例还有白灰泥炉一个,高高的火苗窜着……
青汪汪的一炉火,温煦最先散在人的双颊上。那户外的尖风鸣呜的独自去响,倚着北窗,恰好鸟瞰那南郊的旷莽积雪。玻璃上偶沾了几片鹅毛碎雪,更显得它的莹明不滓。雪固白得可爱,但它干净得尤好。酿雪的云,融雪的泥,各有各的意思;但总不如一半留着的雪痕,一半飘着的雪华,上上下下,迷眩难分的尤为美满。脚步声听不到,门帘也不动,屋里没有第三个人。我们手都插在衣袋里,悄对着那排向北的窗。窗外的几方妙绝的素雪装成的册页。累累的坟,弯弯的路,枝枝材材的树,高高低低的屋顶,都秃着白头,耸着白肩膀,危立在卷雪的北风之中。上边不见一只鸟儿展着翅,下边不见一条虫儿蠢然的动,不用提路上的行人,更不用提马足车尘了。惟有背后已热的瓶笙④吱吱的响,是为静之独一异品;然依昔人所谓“蝉噪林逾静”的静这种诠释,它虽努力思与岑寂绝缘终久是失败的哟。死样的寂每每促生胎动的潜能,惟万寂之中留下一分两分的喧哗,使就烬的赤灰不致以内炎而重生烟焰;故未全枯寂的外缘⑤正能孕育着止水一泓似的心境。这也无烦高谈妙谛,只当咱们清眠⑥不熟的时光便可以稍稍体验这番悬谈了。闲闲的意想,乍生乍灭,如行云流水一般的不关痛痒,比强制吾心、一念不着⑦的滋味如何?这想必有人能辨别的。
【注】①本文作于1924年1月,选入时有删节。②即人力车,车轮外箍实心橡胶车胎,故名“胶皮”。③比喻一个比一个差。④古时以瓶煎茶,微沸时发音如吹笙,故称。⑤佛教语,泛指使人与外界发生关系的各种因素。⑥指躺卧在床上休息而未入睡。⑦意为努力克制自己的心思,不起心动念。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幸而北风还时时吹下一阵雪珠”“亦幸而雪在北京”,表达了作者能欣赏到北京之雪的庆幸之情,这与史铁生在《我与地坛》第二部分表达的对母亲的感情是相同的。
B.陶然亭无亭,只有几间让人“习见而不一见”的老屋,便令作者怅然若失,说明他尚未能领会苏轼在《赤壁赋》中阐述的“变与不变”的哲学。
C.“一切已凝的,一切凝着的,一切将凝的”,是指在北风尖冷、素雪飘零中已经、正在或即将被冻结的天下万物,也即姚鼐笔下“无瀑水,无鸟兽音迹”的被冰雪冻住的世界。
D.俞平伯在雪中的陶然亭“闲闲的意想”,与郁达夫“早晨起来,泡一碗茶,向院子一坐”,都饱含着一种悠闲的情调,一种文人暂且超脱时局困扰的闲适心态。
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沐浴而嬉”,比拟精妙,不单写出了作者预想中陶然亭耸立于茫茫雪地之中的景象;而且巧妙地融入了对陶然亭雪景的憧憬之情。
B.“会向瑶台月下逢”“下马先寻题壁字”“蝉噪林逾静”等古诗名句的引用,或引起抒情,或推动叙述,或辅助议论,自然贴切,增加了文章的文化色彩。
C.俞平伯细腻描写了陶然亭之雪的“莹明不滓”“白得可爱”“干净得尤好”。从对北京自然之美的描写来看,与《故都的秋》一样,是全方位、多角度的。
D.与《登泰山记》对雪的简要描画不同,选文紧扣题目中的“雪”字,从街衢的雪、窑台的雪、预想的雪、亭中的雪到北窗的雪,反复渲染描绘,而未给人繁复拖沓之感。
7.周作人说俞平伯散文“涩如青果”。选文的语言入口虽涩,而有回甘,请摘引原文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5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3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伍子胥者,楚人也。吴王闻齐景公死而大臣争宠,新君弱,乃兴师北伐齐。伍子胥谏曰:“勾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且欲有所用之也。此人不死,必为吴患。今吴之有越,犹人之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吴王不听,伐齐,大败齐师于艾陵,遂威邹鲁之君以归。益疏子胥之谋。
其后四年,吴王将北伐齐,越王勾践用子贡之谋,乃率其众以助吴,而重宝以献遗太宰噽。太宰噽既数受越赂,其爱信越殊甚,日夜为言于吴王,吴王信用噽之计。伍子胥谏曰:“夫越腹心之病今信其浮辞诈伪而贪齐破齐譬犹石田无所用之愿王释齐而先越若不然后将悔之无及”而吴王不听,使子胥于齐。子胥临行,谓其子曰:“吾数谏王,王不用。吾今见吴之亡矣。汝与吴俱亡,无益也。”乃属其子于齐鲍牧,而还报吴。
吴太宰噽既与子胥有隙,因谗曰:“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其怨望恐为深祸也。前日王欲伐齐,子胥以为不可,王卒伐之而有大功。子胥耻其计谋不用,乃反怨望。而今王又复伐齐,子胥专愎强谏,沮毁用事,徒幸吴之败以自胜其计谋耳。今王自行,悉国中武力以伐齐,而子胥谏不用,因辍谢,详病不行。王不可不备,此起祸不难。且噽使人微伺之,其使于齐也,乃属其子于齐之鲍氏。夫为人臣,内不得意,外倚诸侯,自以为先王之谋臣,今不见用,常鞅鞅怨望,愿王早图之。” 吴王曰:“微子之言,吾亦疑之。”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伍子胥仰天叹曰:“嗟乎!谗臣噽为乱矣!王乃反诛我。我令若父霸,自若未立时,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于先王,几不得立。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乃告其舍人曰: “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 乃自刭死。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上,因命曰胥山。
(节选自《史记·伍子胥传》,有改动。)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越/腹心之病/今信其浮辞诈伪/而贪齐破齐/譬犹石田/无所用之/愿王释齐而先越/若不/然后将悔之无及/
B.夫越/腹心之病/今信其浮辞诈伪而贪齐/破齐/譬犹石田/无所用之/愿王释齐而先越/若不/然后将悔之无及/
C.夫越腹/心之病/今信其浮辞诈伪/而贪齐破齐/譬犹石田/无所用之/愿王释齐而先越/若不然/后将悔之无及/
D.夫越/腹心之病/今信其浮辞诈伪而贪齐/破齐/譬犹石田/无所用之/愿王释齐而先越/若不然/后将悔之无及/
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问疾,指慰问生病的。“问”与《师说》中“犹且从师而问焉”的“问”字含义不相同。
B.详病,假装生病。“详”与《五柳先生传》中“亦不详其姓字”的“详”字含义不相同。
C.微伺,暗中观察。“微”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烟涛微茫信难求”的“微”字含义相同。
D.属镂,指古代名剑。属镂之剑是春秋时期吴王夫差的宝剑,文中夫差赐剑给子胥使其自尽。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时,吴王准备攻打齐国,伍子胥以比喻之论,晓之以理,认为这一做法不可取。后吴王凯旋,疏远了伍子胥。
B.当再次讨伐齐国时,越王既出兵助力吴王,又重金贿赂太宰。伍子胥预料吴国将亡,趁奉命使齐之际,把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牧。
C.太宰在吴王前极尽诽谤之能事,认为子胥为人凶残,猜忌心重。太宰还以吴王两次伐齐的事来做文章,从此吴王开始怀疑伍子胥。
D.在子胥自尽之后,吴王狂怒不止,将他的尸体装在用皮革做的袋子里,任其漂在江上。吴人怜悯伍子胥,为他在江边建立了祠堂。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2分)
(1)自以为先王之谋臣,今不见用,常鞅鞅怨望,愿王早图之。(5分)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5分)
(3)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4分)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分)
(5)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4分)
12.伍子胥自刎前表达的哪几层意思让吴王“闻之大怒”?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2小题,9分)
阅读古诗,完成小题。
夜泊牛渚怀古
(唐·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注解】谢将军:东晋谢尚,今河南太康县人,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适袁宏在运租船中诵己作《咏史》诗,音辞都很好,遂大加赞赏,邀其前来,谈到天明。袁从此名声大振,后官至东阳太守。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一首五言诗,也是一首怀古诗,不讲究对仗,信笔写来,妙笔天成。写景疏朗有致,抒情含蓄不露。
B.首联直接点明“牛渚夜泊”之景,诗人文笔大气,将广阔的天空与浩瀚的西江融为一体,境界空阔、渺远。
C.颔联由“望”到“忆”,引发诗人由古及今的联想;“空”字指出不得志的处境,暗示诗人怀才不遇的惆怅。
D.颈联抒发不遇知音的感慨。尽管自己也像袁宏那样富有才华,而谢尚却不可复遇,寓含着世无知音的感喟。
14.结合全诗赏析尾联的妙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侍坐》中,面对老师的询问,赤谦逊的说愿意多多学习的句子是“ , ”。
(2)《侍坐》中,孔子引导曾暂不要有所顾虑,可以畅所欲言地说出自己的理想,因为每个人只是说说各种的志向的句子是:“ ? 。”
(3)《侍坐》孔子为打消弟子在谈论个人志向时的疑虑,说“ , 。”
(4)《登岳阳楼》中“ , ”两句自叙如此落寞,诗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对比鲜明,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5)《登岳阳楼》中“ , ”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15分)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每空1分,共3分)
从古代“状元之乡”到当代“院士之乡”,苏州文脉绵延, ① 。1930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潘镜芙出生于江南水乡南浔古镇。战乱年代,潘镜芙清楚地记得彼时在黄浦江畔看到的是一艘艘日军军舰、外国巨轮,从那时起,一粒“铸舰梦”的种子便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创新是潘镜芙一贯倡导的科学态度。六十年代初,我国开始自行研制护卫舰,潘镜芙负责电气设计,年仅30岁的他 ② ,提出将直流电制改为交流电制。率先尝试后,国内的所有水面船舶和舰艇都开始使用交流电制,追赶上世界技术潮流趋势。20世纪80年代,潘镜芙主持设计052型导弹驱逐舰,他大胆引进国外柴燃联合动力装置,与几代科研人员共同攻坚克难,实现了驱逐舰“心脏”国产化。潘镜芙一生为铸就国之重器 ③ ,穷尽毕生心血,彰显出国士底色。
多年风雨兼程后,耄耋之年的他心境淡泊,悠然自得,练太极、听音乐、吹口琴。仿佛仍是那个漫步碧霞池畔、爱好文艺的翩翩少年。人生的许多奋斗,都源自最初的梦想;世上的很多伟大,都来自不变的追求!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7.下列关于《红楼梦》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以神话故事开端,讲述了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木石前盟”,也浓墨重彩地描述了看似繁荣却暗藏危机的大家族的兴衰史,是一部杰出的浪漫主义文学著作。
B.小说主要以贾府为舞台,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古典文言小说。
C.《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情史》《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小说作者以“大旨谈情”自勉,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真事隐去,假语存焉”的特殊笔法更是令后世读者脑洞大开,因此揣测之说久而遂多。
D.《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红楼梦》版本有80回和120回两大系统,其中120回版本的后40回是高鹗所续,但高鹗在小说最后让贾家家道复兴,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共3小题,共9分)
近年来,全民阅读(     )。根据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综合阅读率达到约81.6%左右,较2020年提升了0.3个百分点。从广袤乡村到繁华城市,从内陆边疆到沿海地区,大街小巷,书香渐浓。
获取信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性情,培养思维能力……阅读的好处(     )。无论是作为生活乐趣,还是人生追求,无论是对于个人的成长进步,还是对于领导干部提升素养,做好工作,阅读都十分重要。阅读的回馈是丰厚的,(     )不仅让人口齿生香,还令思想和心志充满澎湃能量。
数字时代,信息如海。不知不觉间,人们开始觉得,读书变“轻”了。厚重典籍浓缩于方寸之间,指尖滑动取代了书页翻动。行囊里不必随身携带图书,书房中也不至于因为(     )而变得拥挤逼仄。近年来,全民阅读的产品丰富性、资源共享度、设施便利化、服务多样性不断提升,推动引导人们真正把学习作为爱好和生活方式,养成深度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让随时阅读、手不释卷成为可能。
阅读是一座灯塔,是一缕阳光,是一把阶梯,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照亮我们人生的旅途,让我们通向成功。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中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靡然成风 不胜枚举 细嚼慢咽 浩如烟海
B.蔚然成风 不胜枚举 含英咀华 汗牛充栋
C.靡然成风 数不胜数 细嚼慢咽 汗牛充栋
D.蔚然成风 数不胜数 含英咀华 浩如烟海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根据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综合阅读率达到81.6%左右,较2020年提升了0.3个百分点。
B.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综合阅读率达到约81.6%,较2020年提升了0.3个百分点。
C.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综合阅读率达到81.6%,较2020年提升了0.3个百分点。
D.根据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综合阅读率达到81.6%,较2020年提升了0.3个百分点。
20.文中划横线句子与“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在修辞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美,请简要分析该手法的特点及表达效果。(3分)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速度或效率成为信息时代的标杆,当时间成为流水线,传送带上是不断增加的恐慌和焦虑,人们总是害怕自己或者孩子成长太慢,成功太晚。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时区,它们不是流水线上标准整齐的产品,有些人看似走在你前面,也有人看似走在你后面,但每个人的时区里有自己的节奏,不必嫉妒或嘲笑他们,生命就是按照着自己的节奏酝酿着自己时区里的阳光和雨露。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定角度,确定立意,不限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