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中外历史纲要(下)》
时空轴
1907年 1917年3月、11月
1919年 1921年 1929年 1933年 1938年
三国协约
十月革命
1941年 1943年 1945年10月
联合国成立
华盛顿会议
三国同盟
萨拉热窝事件
二月革命
凡尔登战役
经济大危机爆发
雅尔塔会议
1882年 1914年 1916年
1918年 1920年 1922年 1931年 1939年
1942年 1945年 1945年9月
巴黎和会
新经济政策
希特勒上台
慕尼黑协定
苏德战争
太平洋战争
开罗会议
德黑兰会议
第一次
世界大战
国联成立
德国突袭波兰
《联合国家宣言》
中国抗战开始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结束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帝国主义】:亦称“垄断资本主义”或“现代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最后阶段,依靠资本输出,使用其他国家劳动力,以便本国赚取利润。
英法德美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比重
1.时代背景:20C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新的瓜分狂潮。
2.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冲突不断。
(一)背景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一)背景
3.主要原因: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形成,扩军备战,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三国同盟:由德国、意大利和奥匈帝国在维也纳结成的同盟关系,其核心是德奥联盟。
1879年缔结德奥联盟
1882年,德、奥、意三国在维也纳签订了同盟条约
三国协约:由英国、法国、俄国组成。
1892年,法俄签订军事协议
1904年,英法签订条约
1907年签订英俄条约
德国 法国 俄国 英国
1913年军备总支出(马克) 21 亿 13 亿 20 亿 15 亿
1913年军备人均负担(马克) 31.27 33.5 11.5 32.9
1905年战列舰 16 艘 12艘 44 艘
1914年大小军舰 391艘 688艘
拓展:英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1.英国传统的外交政策是什么?原因?
政策:“光荣孤立”
含义 :不同任何国家结成持久固定的同盟
原因:
①经济实力雄厚,掌握海上霸权。
②免受战争威胁,保证自己安全;
③与欧洲大陆的大国法俄德等国都有矛盾。不愿加入任何一方。
2.20世纪初英国又为什么要放弃“光荣孤立”政策转而与法俄结盟?
原因:英德矛盾激化,自身实力下降,欲寻求盟友
3.这一政策的变化体现了英国对欧洲奉行怎样的外交原则?
大陆均势
【反对任何一个大国称霸欧洲,而使欧洲各国之间保持势均力敌,以便英国操纵欧洲的政治天平。】
我们无意将任何人推入阴影,但是我们也要在阳光下取得一席之地。……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向我们说道:“怎么办?世界已分割完!”
——德国外交部长标洛
德国啃食世界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一)背景
4.导火索【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
巴尔干半岛长期处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民族关系复杂……1912年由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四国组成的“巴尔干同盟”发动对奥战争,奥斯曼帝国战败……但同盟内部由因所得领土不均爆发战争……两次巴尔干战争为列强的干涉提供了机会,俄国、奥匈帝国投入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列强的争夺、民族矛盾的不断激化,使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摘编自人教版选修3
为了震慑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分子,奥匈帝国决定于1914年6月28日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并访问其首府萨拉热窝。斐迪南大公夫妇则是这次演习的总检察官。演习以塞尔维亚作为假想敌,这在斯拉夫人眼中是赤裸裸的羞辱,引起了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极大愤怒,他们组织了暗杀小组。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一)背景
英国妇女走上街头庆祝开战
鼓动民族仇恨的宣传运动,像在所有交战国一样,在德国也很快展开。
报摊上出现了印有口号的明信片,例如“一枪干掉一个俄国佬!”“一刀捅死一个法国佬”“一脚踩死一个英国佬”“一拳打死一个日本佬”等等,社会民主党人集中火力向沙皇俄国开火,知识界和学术界则参加对英国的连续不断地谩骂。
——丁建弘《德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5.推动因素:军国主义和极端泛滥的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近代以来民族在其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基于对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强烈认同、归属、忠诚的情感与意识,旨在维护本民族权益、实现本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发展要求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实践运动。19世纪在欧洲扩散并取得胜利;20世纪在世界范围内全方位多元化发展。
【极端民族主义】:鼓吹国民对国家绝对效忠、爱国,宣传“民族优越论”,鼓吹本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宣称对外扩张是民族利益所在,称本民族利益受到对手损害,煽动民众的仇恨情绪,鼓噪用武力“自卫”,动员民众支持战争。
【军国主义】:指崇尚武力和军事扩张,将穷兵黩武和侵略扩张作为立国之本,把国家完全置于军事控制之下,使政治、经济、文教等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均服务于扩军备战和对外战争的思想和政治制度。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1.时代背景:20C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新的瓜分狂潮。
2.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冲突不断。
3.主要原因: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形成,扩军备战,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4.导火索【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
5.推动因素:军国主义和极端泛滥的民族主义
必然性
可能性
1.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2.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生产力被运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3.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一)背景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二)爆发
1.全面爆发:1914年7月28日,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此后,德、俄、法、英相继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2.性质:这场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塞尔维亚所从事的战争是正义的,具有民族解放斗争的性质,但不能改变一战的非正义性。
从定义上看
帝国主义战争是指帝国主义国家间为瓜分世界争夺霸权而进行的战争。
从起因上看
一战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发动的,是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
从进程来看
帝国主义各国为实现自己的战争目标而进行了长期且残酷的争夺,显示出一战的侵略性质。
从结果来看
战胜国对战败国进行瓜分和掠夺,巴黎和会便是战胜国之间的分赃会议。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三条战线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欧洲战场形势图(1914-1918年)
西线:英法军队 德军
东线:德奥联军 俄军
南线:奥军 俄军、塞尔维亚军队
然而战争的进程完全走向大国决策者的愿望和主观意志的反面:他们抱着短期取胜的侥幸心理,却形成了长期阵地战的僵局;他们原以为是单纯的军事较量,却变成了倾注全部国力的长期消耗的总体战。 ——徐蓝《国际史视野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研究》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二)战争进程
战争阶段 时间 战线 主要事件
第一阶段 1914 西线 “施里芬计划”, 马恩河战役(德国“速决战”破产)
其它 日本对德宣战,占领中国山东,1915年提出“二十一条”
第二阶段 1915 东线 南线 意大利倒戈;德奥取得胜利,但未能摆脱两线作战的困境
1916 西线 凡尔登战役(“凡尔登绞肉机”、飞机、毒气)
索姆河战役(索姆河地狱:双方伤亡近130多万、首现坦克)
英德进行日德兰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第三阶段 1917 美国、中国(北洋政府)加入协约国一方
1918 俄国(十月革命后)退出战争;1918同盟国投降
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破坏性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从1916年2月21日延续到12月19日,德、法两国投入100多个师兵力,双方使用了化学武器、毒气、瘟疫、病毒……双方伤亡人数共70多万,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索姆河战役:凡尔登战役期间,英法联军为牵制德国发动的。1916年7月到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双方伤亡共计100多万人,因其残酷性被称之为“索姆河地狱”。首次使用新式武器坦克。
马恩河战役
日德兰海战
索姆河战役
凡尔登战役
马恩河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西部战线的一次战役。发生在1914年9月5日至12日,在这场战役中,英法联军合力打败了德意志帝国军。
日德兰海战: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英德双方在丹麦日德兰半岛附近北海海域爆发的一场大海战。有史以来参战兵力最多、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的海战。交战双方唯一一次全面出动的舰队主力决战,从而结束了以战列巡洋舰为主力舰的海战史。
1916年,袁世凯病逝。北洋宿勋段祺瑞代表北洋势力出任国务院总理兼陆军总长,与代表南方势力的黎元洪总统对抗。1917,双方对政权的争夺进入白热化阶段。段祺瑞一方积极和协约国联络,把参战视作壮大己方削弱政敌的契机。段祺瑞以国务院总理的身份,向诸协约国驻华公使提出有关中国参战的三点要求:1、废除《辛丑条约》中禁止中国在军事方面反对德国的条款; 2、延长庚子赔款支付的时限,不加利息;3、将中国关税率提高至7.5%。在这个基础上,中国将会以输出劳工和原料的形式参战。
1917年8月14日,民国正式对德宣战。整个战争期间,中国总共输出了17万劳工和大量原料,约有3000名华工在这次战争中献出了生命。法国“诺莱特”华工墓园记录着华工在一战中的牺牲。
形式:以工代战
意义:①为一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
②为最终解决山东问题做了铺垫(华盛顿会议)。
一战与中国相关的史实
1.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有了短暂的春天;
2.改变帝国主义侵华局面,日本几乎独霸中国。
3.美日争夺中国,府院之争
4.十月革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5.巴黎和会外交失败,五四运动爆发。
拓展:1917年中国参战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一)一战影响
1.带来灾难: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全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
◎凡尔登阵亡士兵墓地
第一次世界大战清单 战争历时 4年零3个多月(1914.7-1918.11)
参战国家 31个(同盟国4国,协约国27国)
战争范围 14个国家,400万平方千米以上土地
卷入人口 超过15亿,占当时世界人口的3/4
参战人员 7350多万人
伤亡人员 3000多万人(亡900万,伤2000多万,残350万人,另1000万人因饥饿和瘟疫死去。其死亡人数相当于过去1000年间欧洲发生的所有战争中死亡总人数的两倍。)
经济损失 3400多亿美元(直接经济损失约1805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约1516亿美元。)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一)一战影响
(2)殖民体系: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一战前的欧洲国家地图
一战后的欧洲国家地图
四大帝国解体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一)一战影响
(2)殖民体系: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重划德国疆界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一)一战影响
(2)殖民体系: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新诞生一些民族国家
诞生了社会主义国家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一)一战影响
(2)殖民体系: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材料:“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世界上较蒙昧的人们决不再仅仅占据他们以前所占据的地方。在他们所占据的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基尔生《变化世界中美国的困境》
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甘地领导印度非暴力
不合作运动
凯末尔领导了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
一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一)一战影响
(3)国际格局: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参战国 目的 结果
德国 取代英国,实现世界霸权,企图建立一个从北海、波罗的海到亚得里亚海的日耳曼帝国 海外殖民地被瓜分,面临巨额战争赔款,国内经济崩溃,发展受到限制
奥匈 帝国 占领巴尔干,取得亚得里亚海、爱琴海的出口,扩大成三元帝国 帝国解体
英国 保住老牌帝国的地位,打败德国,夺取更多殖民地,在近东肢解奥斯曼帝国 由债权国变为债务国,战后经济长期低靡,对殖民地的控制能力大大减弱
法国 为普法战争雪耻,夺回阿尔萨斯洛林,夺取德国萨尔区的殖民地,重新成为欧洲霸主 人员、经济损失惨重,国际地位大大下降
沙俄 瓦解德国和土耳其在巴尔干的势力,建立“大斯拉夫帝国” 因爆发革命退出一战,帝国被摧毁,十月革命后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一)一战影响
(4)爱好和平: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雷马克小说《西线无战事》
◎海明威小说《永别了武器》
材料2:1916年英国宣布征兵后,有16500人拒绝服兵役……前线士兵中也有高昂的反战情绪。1917 年5月底,法国西线士兵的哗变扩大,3万多名法国士兵离开战壕,回到后方,……在一个城市 ,哗变者宣布成立反战政府。尽管哗变被残酷镇压,但还是不断扩大。
——徐蓝《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欧美和平运动的发展》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一)一战影响
(5)社会:
女性:女性参战社会地位一定程度提高,战后女权运动兴起;
科技:客观上促进了科技的进步,造福人类的同时,开创现代化战争的先河
在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妇女被排斥在政治生活和更广阔的就业领域之外。直到20世纪早期,英国社会仍将妻子等同于家的概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妇女作为一个整体在战争中实现了广泛就业,就业人数从战前的493万上升到1918年7月的619万,战时妇女的工资水平也明显提高。随着战争中大量男子被招募入伍,妇女成了家中的顶梁柱。通过参与社会生活,自由支配个人事务,妇女的自我意识及婚姻自主权利大大增强,对自身的地位和价值有了重新认识。
妇女生产军火
妇女在军队服役
女权运动
一战德国潜艇
一战英军的坦克
一战德军飞机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二)战后新秩序重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国际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协议和国际组织等。
一战之后的国际秩序
标志: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国际关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回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现代的国家制度从那时开始发展。在这之前,欧洲中世纪的权力架构体制都是根基于模糊的宗教等级制度上。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主权的概念,主权意味着统治者或君主将不会认可任何在其领土之内地位同等和更高的权力存在。”
凡尔赛条约 +九国公约 + 国际联盟
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博学多才,工于辞令,手拿十四点原则,人称“百灵鸟”。主张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企图攫取战后世界霸权。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老谋深算、精明干练、语言犀利。被称为“狐狸”。主张削弱德国,剥夺其殖民地,让其支付战争赔款,反对过分削弱德国,维护欧洲均势。
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外号“老虎”。主张最大限度削弱德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索取尽可能多的赔款以重建欧洲大陆霸权。
意大利总理奥兰多,对与意大利利益有关的问题谈起来滔滔不绝,对其他的问题少开尊口。被称为“无足轻重的伙伴”。
日本代表牧野伸显,对涉及东亚问题争吵不休,毫不相让,对欧洲事务漠不关心。被称为“沉默的小伙伴”。要求合法占领原德国太平洋诸岛和中国山东的权利。
中国代表顾维钧——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最年轻的使节,据理力争,态度坚决,主张收回山东,废除“二十一条”。
拓展:与会国的主要代表和企图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二)战后新秩序重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实质:是战胜国列强重新瓜分欧洲和争夺世界霸权而建立的以欧洲为主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1.凡尔赛体系
巴黎和会小档案
时间:1919.1.18-1919.6.28
地点:法国巴黎凡尔赛宫
代表:27个参会国。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蒙梭(巴黎会和三巨头)
成果:签订以《凡尔赛条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
内容:
1.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责任,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
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2.德国在山东的权益移交日本
3.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4.建立国际联盟
凡尔赛体系的瓦解:
1.凡尔赛体系瓦解的开始是1936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公然派军进入莱茵非军事区。
2.凡尔赛体系最终瓦解的标志是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二战的全面爆发。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二)战后新秩序重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实质:“华盛顿体系”在宰割中国、抑制英日基础上确立的以美国主导的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2.华盛顿体系
内容:
1.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
2.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
3.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控制中国的共同原则。
华盛顿会议的目的:
解决《凡尔赛合约》未能解决的彼此间关于海军力量对比,以及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
华盛顿会议小档案
时间:1921.11.12-1922.2.6
地点:美国华盛顿
代表:美、英、法、意、日、比、荷、葡和中国北洋政府的代表团共9个参会国。
成果:签订《四国条约》《五国条约》和《九国公约》
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重新恢复到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客观上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拓展:“门户开放”政策
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争划势力范围时,美国正与西班牙争夺古巴和菲律宾,一时无力兼顾中国。美西战争结束后,美国国务卿海约翰于1899年9月6日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基本内容是:
(1)各国对他国在中国取得的任何势力范围、租借地内的通商口岸、投资事业,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得干涉。
(2)运至各势力范围口岸的各国货物,均按中国现行关税税率,由中国政府征收。
(3)各国对进入自己势力范围内的他国船舶,不得征收高于本国船舶的港口税,他国使用自己所修筑或经营控制的铁路运输货物时,不得征收高于本国商品的运费。
美国的这一政策,是在承认和维护列强在华租借地和势力范围中的特殊利益和既得权利的前提下,保证各国机会均等、利益均沾,到1900年2月,各列强国家先后表示赞同。
门户开放政策标志着列强对华侵略进入新的阶段,列强取得表面一致,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二)战后新秩序重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3.国际联盟
1920年成立国际联盟—战后国际政治秩序
地位:是凡华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战后国际政治秩序,是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由来:美国总统威尔逊首先提出(十四点原则)
时间:1919年4月通过盟约,1920年初正式建立,
总部:瑞士日内瓦
宗旨:促进国际合作与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决议原则:全体一致
实质:英法操纵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成员:成立时44国,后增加到63国(苏俄与战败国被排斥,美国未参加)
1946年,国联正式解散。
评价:
积极:
①开创了国际合作的新形式,顺应了世界整体发展趋势
②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③为联合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局限:
①全体一致原则无法有效制止战争发生
②成为英法维护自身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③苏联、美国未加入,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
④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二)战后新秩序重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思考:如何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实质:帝国主义国家按照现有的实力重新瓜分世界。
(2)进步性:
①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缓和了它们之间的矛盾,使世界从此走向相对稳定。
②改变了欧亚政治格局,促使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出现,有利于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
(3)局限性:
它是建立在宰割战败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基础之上的,具有反动性和非正义性。
(4)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①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
②没有解决矛盾,反而潜藏矛盾
这幅刊登在1921年德国一家杂志上的漫画将英、法、美、意、日比做一只五头怪兽,它贪婪地将德国踩在地下并将内脏吞食殆尽。
列宁说:“靠《凡尔赛和约》来维持的整个国际体系、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
法国的联军统帅福煦则预言:“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德国魏玛共和国首任总理谢尔曼:谁要是签署这样的条约,他的手就会烂掉!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它是一个残忍的胜利者在文明史上所干出最凶暴的行为之一。
拓展:“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下的矛盾
美国:在凡尔赛体系没有得到实质的利益,问鼎世界霸权受挫,加深了与英法的矛盾。此后美国对欧洲奉行孤立政策,面对30年法西斯的挑战,美国仍然抱着孤立态度。
德国:遭到削弱,被迫承担战争责任,但不承认自己的失败。随着经济的恢复,撕毁条约。兴起复仇主义。
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国家: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治外法权、关税自主等要求没获得解决。其他殖民地也如此。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国家抗争。
国联:国联决议“全体一致”原则,无法制止战争的爆发。美国没加入国联。日本入侵中国东北,国联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